《诫子书》 -初一语文部编版

合集下载

《诫子书》全文翻译

《诫子书》全文翻译

《诫子书》全文翻译《诫子书》全文翻译: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赏析:《诫子书》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它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还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此篇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

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诫子书》全文翻译、注释、诸葛亮介绍、赏析及创作背景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诫子书》全文翻译、注释、诸葛亮介绍、赏析及创作背景

诫子书诸葛亮〔两汉〕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淡泊一作:澹泊;淫慢一作:慆慢)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注释诫:警告,劝人警惕。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修身: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淡泊:内心淡泊,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

广:增长。

成:达成,成就。

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飞快逝去。

与:跟随。

驰:疾行,指飞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遂:最终。

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创作背景这篇文章作于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诫子书》原文及注释

《诫子书》原文及注释

诫子书概况《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线期望尽在言中。

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后有留存多篇《诫子书》。

《诫子书》xx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实现远大理想。

要知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

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间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这样的人不会有益于社会而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反悔也来不及了。

注释淡泊:不追求名利。

xx:xx,集中精神。

淫慢:过度的享乐与怠惰。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

xx:奋发向上。

险躁:浮躁。

冶性:xx。

鉴赏提示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

文章短小精悍,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文章思想《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Ⅰ关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七年级上册语文戒子书

七年级上册语文戒子书

七年级上册语文戒子书《诫子书》的全文如下: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解析:《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在54岁时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篇文章具有以下指导意义:1、立志高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诸葛亮告诫儿子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作为现代中学生,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理、奉献社会,不被眼前的名利所迷惑,而是要将自己的志向定位在更高更远的目标上。

2、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需要静心专一,不能浮躁。

中学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珍惜时间,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

3、培养良好的心态和习惯。

《诫子书》中提到“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警示我们心态要平和,不要放纵懒散,更不能急躁冒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按时作息、合理饮食、勤于锻炼等,这些都有助于我们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率。

4、持之以恒,不断追求进步。

《诫子书》中说:“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时光易逝,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断追求进步。

《诫子书》原文及注释

《诫子书》原文及注释

《诫子书》一、诫子书概况《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线期望尽在言中。

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后有留存多篇《诫子书》。

二、《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三、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实现远大理想。

要知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

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间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这样的人不会有益于社会而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反悔也来不及了。

四、注释淡泊:不追求名利。

宁静:安静,集中精神。

淫慢:过度的享乐与怠惰。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

励精:奋发向上。

险躁:浮躁。

冶性:陶冶性情。

五、鉴赏提示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

文章短小精悍,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六、文章思想《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Ⅰ关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赏析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赏析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赏析1、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译文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

(静以修身)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

(俭以养德)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

(非淡泊无以明志)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非宁静无以致远)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

(夫学须静也)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

(才须学也)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

(非学无以广才)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

(非志无以成学)贪图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

(淫慢则不能励精)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

(险躁则不能治性)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遂成枯落)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多不接世)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悲守穷庐)等到将来那时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

《诫子书》原文、译文及注释

《诫子书》原文、译文及注释

《诫子书》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原文:诫子书两汉-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对照翻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注释:选自《诸葛亮集·文集》卷一(中华书局2012年版)。

诫,告诫劝勉。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广〕增长。

〔淫(yín)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诫子书》原文与现代译解

《诫子书》原文与现代译解

《诫子书》原文与现代译解《诫子书》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一封信,旨在教育他如何做人、做事。

这封信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因其深刻的教诲和智慧而备受推崇。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兴德之言,君子悉至,勉尔加斯矣。

现代译解第一段> 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来修养自己的品德,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道德。

诸葛亮首先强调了内心的宁静对于修养品德的重要性,类似于现代心理学中的“内心平和”。

同时,节俭是培养道德的必要条件,这表明他倡导的是一种简朴、低调的生活方式。

> 如果没有淡泊名利的心态,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如果没有宁静的心境,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宁静与淡泊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基石。

没有对这些事物清晰的认识和定位,人生容易迷失方向。

>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诸葛亮在这里提出了学习和才干的关系,指出学习和勤奋是提升个人能力的关键。

没有志向,学习也就失去了方向。

> 放纵懈怠就不能勉励自己,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他警告儿子,懒散和急躁都是个人修养的大敌,会消磨人的意志和才能。

> 年纪随时间飞逝,意志随日子流逝,最终会变得枯萎衰败,多数人不能接触世事,悲哀地困守在贫穷的角落,那时再后悔又有什么用!这句话是对时间流逝的警示,强调要珍惜光阴,及时行动,不要等到一切都无法挽回时才追悔莫及。

第二段> 那些提倡道德修养的话,君子们都应该听到并努力去实践。

诸葛亮在这里鼓励人们听取并实践关于道德修养的教诲,这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是有益的。

结语《诫子书》是诸葛亮人生哲学的缩影,它不仅是对儿子的教诲,也是对所有人的宝贵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组合学、讨论:
作为当代的中学生,我们如何砥砺奋进,勇 于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教师寄语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你们要坚定理 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我一直相信,年轻一代便是东方那一轮火红的朝阳,我 们终将穿透云层,辉煌地升起,发出光芒万丈!追逐梦 想、筑梦不辍,披荆斩棘、砥砺求索。
理清课文结构,以助背诵
提出中心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治学:静、学、志 (正面论证)
{ 证明论点 修身:淫慢、险躁 (反面论证) 告诫儿子: 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文章主旨:《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 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 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 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A.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 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 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 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问题研究
3、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 须要具备的条件是什么?这几个条件之 间有什么关系?
成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立志、学 习、惜时。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 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 又必须修养道德。
再见
放纵懒散就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躁就 不能陶冶性情。
通译全文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 哀地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 来得及呢!
问题研究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 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问题研究
4.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 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 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 “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 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 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 美德。
成学:成就
励精:振奋 意与日去:意志;岁月
年与时驰:年华
遂成枯落:最终;枯败;凋零。
通译全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高尚君子的行为,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 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互文)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 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通译全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能来源于学习。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 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诫子书朗读视频
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 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补充注释:
诫:警告,劝诫。
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夫:语气词,文言虚词的一种,用于句首。如“夫”、“盖”表 示将发议论,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古代称之为“发语词”。
以:用来。
修身:修养身心。
广:扩展 。
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夫(fú) 澹泊(dàn)(bó) 淫(yín)慢 遂(suì) 庐(lú)
放声朗读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dàn bó)/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 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 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ì) 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背景简介
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计谋超群,对后代的教育问 题也十分重视。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还写信 给诸葛瑾:“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 为重器耳。”同时写下了流传百世的《诫子书》。他在 《诫子书》中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 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励精治性,珍惜光阴, 务求“接世”。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 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 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时年16岁。《诫子书》中关于道 德、修养、教育方法的至理名言,影响着近二千年来诸 葛家后裔的持续发展和我国有志青年积极进取。
诫子书 诸葛亮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
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
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死后追谥 忠武侯;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 《诫子书》等。于建兴十二年(234年) 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