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故事记录:娃娃家里的趣事

合集下载

幼儿园观察记录:户外娃娃家的故事.doc

幼儿园观察记录:户外娃娃家的故事.doc

幼儿园观察记录:户外娃娃家的故事观察记录:户外娃娃家的故事观察背景:随着课程化游戏的不断推进,充分利用园内资源开展各类丰富的游戏日益得到大家的重视,渐渐的,单一的室内角色游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他们想要在更广阔的舞台开展更有挑战和趣味的游戏。

于是,幼儿园开辟了一块场地成为了户外角色区,对于小班孩子而言既新鲜又有一定的挑战。

新鲜是因为场地更宽大幼儿自由度更高,挑战的是幼儿虽然已经玩过很多次室内的娃娃家游戏,对于娃娃家游戏的基本玩法已经了然于心。

但是,初次尝试户外游戏,孩子们会适应吗?我们提供的材料怎样更好地为孩子游戏服务?场地布置有没有哪些需要即时地跟进和调整?教师在指导时与室内游戏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要注意?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开始了新游戏。

教师预设:今天第一次玩户外娃娃家,孩子们对四散摆放的各类材料充满了好奇,这些材料,大多是生活当中常见物品,也有一些是已经很少见的东西,他们充满了新奇,四下奔走,玩着各种材料。

事件追踪:顾梓铭找到了一个红色的漏斗。

但是他并不认识这个漏斗。

他拿着漏斗四处问:你看这个是什么呀?你说这个是不是一个碗呀?元宝在旁边听见了回答他:这个肯定不是碗,碗地下不会有洞的,盛饭会漏的。

我看这里有一个洞。

顾梓铭说:我也觉得可能不是碗,有个洞的肯定不是碗。

他站在那里,举着那个漏斗,觉得不知道怎么办了。

杨志浩经过的时候说了一句:一顶红帽子!顾梓铭的眼睛发亮了,他一下子把漏斗戴在头上,笑眯眯地问四下里的小朋友们:你们看,我的帽子好看吗?我故意在他旁边走过,他又问我:老师,你看我的新帽子好看吗?我回答他:真好看。

他笑了。

我的反思:漏斗这一物件,现在幼儿的生活中很少出现,所以孩子们会不认识,错认为是一顶帽子。

幼儿在拿到一样不认识的物件后,能跟旁边的人互动交流,积极了解物件到底是什么,可以看到他有探究的精神。

但是此物件的提供,并没有让他在游戏中激发出任何新的情节。

幼儿园幼儿趣事短篇家中趣事

幼儿园幼儿趣事短篇家中趣事

幼儿园幼儿趣事短篇家中趣事家有小宝贝,每天都有新惊喜!在幼儿园里,孩子们的天真无邪总是让我们忍俊不禁;回到家里,他们的创意和搞笑更是层出不穷。

下面,就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那些发生在幼儿园和家里的趣事吧!一、幼儿园里的“小小科学家”记得有一次,幼儿园的科学课上,老师拿了一个放大镜,教孩子们观察树叶。

结果,小明拿起放大镜,一脸认真地观察起自己的手指甲来。

老师问他在看什么,他自豪地说:“我在研究我的手指甲,发现上面有很多小线条,是不是我的指纹啊?”老师哭笑不得,告诉他:“对,那是你的指纹,不过我们今天研究的是树叶哦!”二、家里的小“厨师”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妈妈在厨房里忙得不可开交。

小丽跑过去说:“妈妈,我也想做饭!”妈妈无奈地说:“你还小,等长大了再学吧。

”小丽不听,拿起一个塑料碗,在里面放了一些水,然后拿了一个小勺子,有模有样地搅拌起来。

妈妈问她在做什么,她得意地说:“我在做鸡蛋汤呢!”妈妈忍不住笑了,心想:“这小家伙,还真有点厨艺天赋呢!”三、幼儿园里的“小演员”幼儿园的文艺汇演上,小华表演了一个小品。

他扮演一个卖菜的大妈,戴上了一顶大草帽,还围了一条围裙。

他拿着蔬菜,用标准的方言喊道:“快来买哦,新鲜的蔬菜,便宜又好吃!”台下的孩子们都笑得前俯后仰,连老师们也忍不住笑出声来。

演出结束后,小华还意犹未尽,回家后继续扮演大妈,让全家人都捧腹大笑。

四、家里的小“侦探”小杰是个好奇心十足的孩子。

有一天,他在家里发现了一个陌生的钥匙,于是开始了一场“侦探游戏”。

他拿着钥匙,左看右看,然后悄悄地走到爸爸身边,神秘兮兮地说:“爸爸,我发现了一个线索,这把钥匙是谁的?”爸爸被他的样子逗乐了,告诉他:“这是你妈妈的钥匙,你有什么线索?”小杰恍然大悟:“原来妈妈也有秘密啊!”五、幼儿园里的“小画家”小梦是个画画高手。

有一天,她在幼儿园的画展上展示了自己的作品。

其中一幅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画上是一只大公鸡,但它的尾巴却像一把伞。

教育叙事故事“娃娃家的那些事”

教育叙事故事“娃娃家的那些事”

娃娃家的那些事南师大幼儿园( 龙江园)教师介绍:王祯,南师大龙江幼儿园教师,任教15年。

鼓楼区骨干教师,现任南师大幼儿园角色游戏组组长、托班年级组组长和班主任职责。

一句话诠释用“爱”守护童年:在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要与孩子的心产生共鸣,我们就必须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杨波,中三班教师。

曾担任小、中、大班的班主任、年级组长及音乐教研组组长。

参加过区音乐组和纲要组的教研,是鼓楼区骨干教师。

撰写论文《凡是从自己做起》获江苏省第二届幼儿教育优秀论文评选优秀奖。

音乐活动《青蛙大嘴巴》荣获鼓楼区第二届教学活动展评三等奖。

音乐欣赏《甜蜜的家》获鼓楼区幼儿园第六届优秀教学活动三等奖。

音乐教学案例《综合性活动设计“DA DA DA”》获鼓楼区2007年教育教学论文评选和2009年江苏省中小学“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三等奖。

一句话诠释用“爱”守护童年:“看见孩子脸上开心的笑容,就是我最大的满足!”王雅平,从教八年来,现担任小三班班主任工作。

做一个爱笑的老师是王老师的口头禅,笑对孩子,笑对家长,笑对自己的工作。

一句话诠释用“爱”守护童年:用心爱孩子,你会了解他的感受,他的需要,他的希望。

只有用心爱孩子、守护孩子,孩子才会用心来爱你。

孙小茜,2011年加入南师大龙江幼儿园,现担任大班的教师工作。

工作中时刻保持着一颗向上的积极态度。

两年期间,一日生活的组织管理能力及业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在2011年全国第十三届艺术节中,辅导幼儿参赛,荣获“优秀辅导教师”称号。

一句话诠释用“爱”守护童年:蹲下来,触碰孩子的内心深处,用最朴实的爱去阅读孩子心中最美的想。

摘要:角色游戏,是孩子们一个小小的世界。

游戏中,孩子们学会了表达自己的需求,学会了简单的合作,不仅开始尝试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还开始努力思考,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只要你,停下脚步,沉下心,用心观察,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便会呈现在你的面前。

正文:(片段一)今天,沐言是爸爸;思轩是妈妈。

幼儿案例分析:“娃娃家”中的趣事

幼儿案例分析:“娃娃家”中的趣事

幼儿案例分析:“娃娃家”中的趣事一、案例背景:刘思彤是一个活泼好动、情绪外显的小朋友,她乐意并且能够主动与人交往,对周围环境中发生的事反应敏捷,非常愿意去尝试并接受新的事物,但有时注意力会较容易分散。

今天刘思彤、王涵睿、吴尚宇、王子航这四个小朋友选择了娃娃家的区域游戏,在老师的引导下,小朋友们在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角色后开始游戏。

二、案例描述:王涵睿拿着勺子给宝宝喂饭,一边喂一边说“吃饭”。

刘思彤听到后说“我来吃饭,我要吃饭”,说着走过去取食物。

取完食物后又走到雯雯那,王涵睿说“我当妈妈”。

刘思彤听到后拿着食物走回去,用一只手拿起鸡蛋,一边说“小宝宝,吃饭啦”一边把鸡蛋放到桌上。

接着她跪在地上,说“小宝宝,我来喂你喝牛奶吧”。

边说边把杯子往旁边放了放,又迅速拿起来往杯子里倒,说“弄点粉”。

涵睿用小茶杯给宝宝喂水,刘思彤走过去对小宇说“我要水,她要喝水了”。

笑笑伸手去拿小茶杯,小宇就迅速地把茶杯拿走了。

刘思彤拿起茶杯下面的调色盘,举在手上晃动着,踮起脚尖,咧着嘴、大声地说“老师,我找到这个了,这是涂颜料的。

”接着刘思彤转过身去,发现了小椅子,随手扔下调色盘,捧起小椅子说,“嘿,我想要这样”,她用手拍了拍小椅子,接着站在了椅子上。

王涵睿一边搅动勺子一边说,“这里面有奶粉”,刘思彤听到后从小宇手里把酸奶杯拿了过来说“我要,我要,是我放在这里的”。

刘思彤拿到酸奶杯后又去喂娃娃,刘思彤说“看,小宝宝吃完了”,王子航说“啊,这么快”。

“嗯,这么快,小宝宝又吃完了”刘思彤边说边起身走到后面,又玩起了小椅子。

三、分析与反思刘思彤在游戏中已经表现出一定的角色意识,知道作为妈妈要给宝宝喂饭。

但是,刘思彤在游戏中的兴趣和注意力不稳定,较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三分钟的观察中,她多次转变了游戏主题,从一开始给桃子喂饭,到发现调色盘并与教师分享信息,再到玩小椅子,接着又回到喂饭的游戏情节上,反映出笑笑在游戏中有一定的目的性但是角色意识不强。

大班学习故事.娃娃家趣事

大班学习故事.娃娃家趣事

大班学习故事:娃娃家趣事志远、子轩还有妍妍正弯着腰看着小床里的宝宝,子轩在给宝宝喂奶。

不一会儿,喂好了,子轩把奶瓶拿起来,放在柜子上,妍妍问:“还有一个奶瓶是谁的呀?”子轩答:“嘿嘿,是小妹妹的。

”紧接着,妍妍又问:“那另一个宝宝呢?”子轩指着柜子,小声地说:“你看,在那边。

”“三个!一共有三个宝宝,还有一个去哪了呢?”只见妍妍这边找找,那边翻翻,一会自言自语道:“可能是妈妈带走了吧!”一旁的志远正拿出了一个奶粉罐,只见他把奶粉罐的盖子打开,但是一会又盖上了,然后又把奶粉罐放到小圆桌上。

这时,来了一位小客人嘉嘉,她手里抱着好多东西,说:“这些是送给宝宝的玩具!”妍妍说:“你也不用带那么多吧!”嘉嘉怀里东西太多了,于是她一进门就把东西全放在了地上,介绍地说道:“我给宝宝带了一个生日蛋糕,还有一瓶雪碧……”这时,志远拿来了一个小茶杯,但是他没有说什么,只是把茶杯放在了小圆桌上。

嘉嘉从地上拿起了蛋糕给了姐姐子轩,说:“这是给宝宝的生日蛋糕!”子轩接过蛋糕,正准备去放好,妍妍问:“这是什么?”“生日蛋糕啊!”妍妍撅了撅嘴说:“生日蛋糕怎么是白色的呀?”嘉嘉马上大声地回道:“奶油蛋糕呗!”这时,又陆续走进来了两位小客人,迎迎给宝宝带来了咳嗽药,而欣欣则给宝宝带了巧克力,“爸爸”志远也抱着哥哥出门了……过了一会儿,志远抱着宝宝回家了,可是刚进门,小医生睿睿就在后面也跟上来了,手里还拿着一大盒药,他对志远说:“宝宝的药可别忘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社会领域人际交往的目标2“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中指出5-6岁幼儿能想办法吸引同伴和自己一起游戏。

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

目标3“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中指出5-6幼儿能主动发起活动或在活动中出主意、想办法。

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们在这些目标中表现得都比较好,各有各的想法,会自己融入到游戏中,目标达成的效果都不错。

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得都不错,但是在游戏计划中往往难以看出幼儿的游戏想法,在今后的游戏中,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游戏想法都展现在纸上。

幼儿园小班观察记录--娃娃家里的故事

幼儿园小班观察记录--娃娃家里的故事
全国幼儿教师专业风采大赛--观察记录
参赛作品名称
区域活动——娃娃家里的故事
参赛作者
单位名称
观察目标
在角色区——“娃娃家”中幼儿的游戏情况
观察对象
在娃娃家里游戏的幼儿
年龄段/班
小班
观察时间
2014年9月15——19日
观察分析
2014年9月15日:四名女孩儿结伴来到“娃娃家”,其中一名女孩儿将娃娃家里的围裙系在了身上,然后自言自语的说,我是妈妈,我要给小宝宝做饭,其余三名女孩儿没有任何角色挑选的进行了游戏活动,分别给娃娃做饭、哄娃娃睡觉和帮助娃娃叠衣服。游戏进行10分钟后,一直处于独自游戏的四名幼儿对现有的游戏活动提出了疑问,不太满意现在的操作内容,但是还不知道如何交流跟其他幼儿进行交换游戏,活动进行至15分钟左右时,进行收拾、整理,教师小结活动区活动的内容和效果,结束活动。
3、对于“娃娃家”里的活动材料和角色更新,教师要根据幼儿的需要,做到及时的满足幼儿的需求,不断的“更新换代”,如:增加“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的角色等。
获取成效
“娃娃家”活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让幼儿进一步的熟悉和掌握了“角色扮演”的活动要求和活动内容,在游戏中,孩子们对角色扮演有了更新的认识,对区域活动的兴趣更加浓厚,“娃娃家”里的社会性活动不但能够增强幼儿的社会交往的能力更要的是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得到了角色扮演的满足于自信,从中取得了很多的快乐,作为教师,我们一方面要经常反思娃娃家里的活动效果,及时的将幼儿的反馈结合教师的观察进行材料的调整。另一方面,要结合主题活动的目标和教育内容,将其融入区域活动中,使其更加丰富多彩,吸引幼儿的活动兴趣,让“娃娃家”
成为幼儿的“快乐之家”。
2014年9月19日:在本周的最后一次“娃娃家”活动中,有三名幼儿选择了游戏活动,两名女孩儿,一名男孩儿,在游戏过程中,三位幼儿分别选择了给娃娃洗澡、哄娃娃睡觉、给娃娃做饭的工作,但是从游戏开始到活动结束,没有幼儿提出角色的扮演,均已平行游戏为主,处于自己玩自己的状态中,直到游戏结束。

幼儿园游戏故事记录:娃娃家里的趣事

幼儿园游戏故事记录:娃娃家里的趣事

娃娃家里的趣事背景:小班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从一个熟悉的环境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除了需要一种生理的安全感之外,还需要一种心理的安全感,游戏则是幼儿心理成长的维生素。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到自我实现的需求。

游戏不仅能满足孩子生理发展的需要,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的需要,更是幼儿自我表现、自我的肯定的需要。

福禄贝尔说过: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鲍特温提出:游戏是目的在自身的活动;我国教育家陈鹤琴称游戏是孩子的生命。

每个学者各自从自己的关注点出发,抓住了游戏的特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

尽管如此,大家对游戏还是达成了一定的共识,那就是游戏是幼儿生活的第一需要,是幼儿期普遍存在的活动,是幼儿为了寻求快乐而自愿参加的活动。

所以,对于低年龄幼儿,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就成为老师工作的重中之重。

通过本次案例分析,希望通过前后两个阶段孩子典型的游戏行为表现反应孩子的游戏水平和兴趣激发点,分析总结小班幼儿在此年龄阶段时所表现出的游戏行为特征和游戏心理特征,从而得出有效地引导策略,满足孩子的身心发展需求,营造宽松、温馨的师幼氛围。

案例实录:镜头1:(时间:9月中旬)杨翊雯一进娃娃家的小厨房就忙活得不亦悦乎,东瞧瞧,西摸摸,一旁的小男孩凌炘宸跟在她后面无所事事。

过了一会儿,杨翊雯拿起小茶壶像模像样地倒饮料,嘴里还不停地嘀咕着:“天太热了,我倒点饮料喝喝”。

这时,凌炘宸畏畏缩缩地拿着一个小茶杯,细声细气地说:“我也想喝”。

杨翊雯很大方:“姐姐给你倒”。

两人就这样开心得“喝饮料”……见此情景,我并没有多想,只是心里觉得好玩。

镜头2:(时间:10月中旬)今天,杨翊雯有选择了娃娃家,运气非常好,又有机会进小厨房玩了。

没过多久,凌炘宸跑过来问我:“老师,我也想去娃娃家里玩。

”虽然人数已经够了,但是面对很少提出要求的凌炘宸,我真不忍心拒绝他,就同意他进去了。

他开心极了,马上跑到杨翊雯旁边,和她一起配菜,凌炘宸很快地从柜子里拿出几个空盘子,递给杨翊雯,等杨翊雯配好菜,他就当起“小厨师”下锅炒菜。

《有趣的娃娃家》幼儿园自主游戏活动案例

《有趣的娃娃家》幼儿园自主游戏活动案例

《有趣的娃娃家》幼儿园自主游戏活动案例一、活动背景(一)游戏缘起泛灵论,是小班幼儿突出的心理特点,他们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有灵魂的,认为娃娃家里面的娃娃是玩伴,还常常与小娃娃互动,将生活中的角色迁移到游戏中来,所以,非常喜欢娃娃家。

于是,我们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特点,提供了各类游戏道具:厨房、锅碗瓢盆、仿真食物、一家人公仔等,将娃娃家打造得更加丰富,因此,“娃娃家”便成为了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活动区域。

孩子们在自由的角色扮演活动中,创造性地表达自我。

但小班幼儿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更多的幼儿处于独立游戏中,矛盾冲突是经常发生的状况。

同时,幼儿期是是孩子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小班时期导入交往能力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幼儿交往行为,有助于幼儿今后社会性的发展。

(二)游戏准备一家人人物公仔,梳妆台,梳子、厨房用具、仿真食物、奶瓶,竹篓,小推车等;扩大娃娃家活动范围,将娃娃家布置得更加温馨。

(三)幼儿的兴趣和前期经验幼儿兴趣:幼儿非常喜欢玩游戏,每次到娃娃家进行游戏时,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

前期经验:1、社会经验: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体验家庭人物之间的关系,对角色定位有一定的认知;2、幼儿对于娃娃家区域自主游戏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二、活动过程实录(一)抢梳子娃娃家升级打造后的第一天,区域自主游戏时,熙熙和晴晴一起走进娃娃家。

熙熙高兴地拿着新投放的人物小公仔,说:“我做他爸爸。

”晴晴也想要那个公仔,对着熙熙说:“我做他妈妈,我给他梳头发好不好?”说完晴晴就拿起梳妆台上的梳子,给娃娃梳头。

这时熙熙伸手去抢晴晴手里的梳子,说:“我给她梳头发!” 晴晴不愿意,把梳子藏在背后。

熙熙很生气:“娃娃是我先拿到的,你不给我梳子,我就不给你玩了。

”说完去拿奶瓶给娃娃喂奶。

晴晴“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边哭边去抢熙熙手里的娃娃,俩人争执起来。

见此情景,我立马将熙熙手里拿到手里,对他俩说:“爸爸妈妈吵架,吓到小宝宝了。

小宝宝说,要爸爸抱着他,请妈妈给他梳头,然后妈妈再抱着他,让爸爸给他喂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娃娃家里的趣事
背景:
小班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从一个熟悉的环境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除了需要一种生理的安全感之外,还需要一种心理的安全感,游戏则是幼儿心理成长的维生素。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到自我实现的需求。

游戏不仅能满足孩子生理发展的需要,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的需要,更是幼儿自我表现、自我的肯定的需要。

福禄贝尔说过: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鲍特温提出:游戏是目的在自身的活动;我国教育家陈鹤琴称游戏是孩子的生命。

每个学者各自从自己的关注点出发,抓住了游戏的特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

尽管如此,大家对游戏还是达成了一定的共识,那就是游戏是幼儿生活的第一需要,是幼儿期普遍存在的活动,是幼儿为了寻求快乐而自愿参加的活动。

所以,对于低年龄幼儿,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就成为老师工作的重中之重。

通过本次案例分析,希望通过前后两个阶段孩子典型的游戏行为表现反应孩子的游戏水平和兴趣激发点,分析总结小班幼儿在此年龄阶段时所表现出的游戏行为特征和游戏心理特征,从而得出有效地引导策略,满足孩子的身心发展需求,营造宽松、温馨的师幼氛围。

案例实录:
镜头1:(时间:9月中旬)
杨翊雯一进娃娃家的小厨房就忙活得不亦悦乎,东瞧瞧,西摸摸,一旁的小男孩凌炘宸跟在她后面无所事事。

过了一会儿,杨翊雯拿起小茶壶像模像样地倒饮料,嘴里还不停地嘀咕着:“天太热了,我倒点饮料喝喝”。

这时,凌炘宸畏畏缩缩地拿着一个小茶杯,细声细气地说:“我也想喝”。

杨翊雯很大方:“姐姐给你倒”。

两人就这样开心得“喝饮料”……见此情景,我并没有多想,只是心里觉得好玩。

镜头2:(时间:10月中旬)
今天,杨翊雯有选择了娃娃家,运气非常好,又有机会进小厨房玩了。

没过多久,凌炘宸跑过来问我:“老师,我也想去娃娃家里玩。

”虽然人数已经够了,但是面对很少提出要求的凌炘宸,我真不忍心拒绝他,就同意他进去了。

他开心极了,马上跑到杨翊雯旁边,和她一起配菜,凌炘宸很快地从柜子里拿出几个空盘子,递给杨翊雯,等杨翊雯配好菜,他就当起“小厨师”下锅炒菜。

虽然,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没有过多的语言交流,但是他们玩得津津有味。

我开始对这两个孩子进行了跟踪观察。

镜头3:(时间:11月初)
凌炘宸和杨翊雯的两次合作,只要杨翊雯进娃娃家玩,凌炘宸就会跟着她。

杨翊雯玩什么,凌炘宸也玩什么。

凌炘宸就是在模仿复制杨翊雯的动作、玩法。

今天,走近娃娃家,里面呈现出一幅温馨的画面:桌上烧了一大堆好吃的饭菜,孩子们高兴地为宝宝过生日,爸爸点起蜡烛,妈妈在抱着娃娃,妈妈还一边轻轻地拍打着宝宝;还来了许多的客人带来了许多的礼物放在桌上,有薯条、有披萨,还给宝宝买了奶瓶等之类的东西,
然后,他们围坐在一起开始过生日啦!
这时,我敲了敲门,进去了。

“妈妈,你在忙什么呢?”“宝宝今天生日,我们在过生日呢?”
“你家宝宝呢?”
“刚吃完奶,睡觉了”
“宝宝一个人,会不会害怕呀”她用手指给我看了看。

“我奶奶就是这样让我吃饱了,一个人睡在床上的。

”“我不害怕的”
原来是这样。

于是,我先肯定了她能善于观察在家里大人做的事,真棒;再进一步地引导她。

“娃娃现在是谁呀?”
“我的宝宝。


那你们热闹地生日,会不会影响宝宝的睡觉,他们想了一想,对呀,是宝宝的生日,一定要和宝宝一起过呀,这样,宝宝才开心……
娃娃家里又忙开了。

镜头4:(时间:12中旬)
今天有5个孩子进入娃娃家,都各自开始忙活自己的工作。

杨翊雯这次穿起了围裙,烧起了大杂烩,她忙得不可开交。

而凌炘宸这次出乎我的意料,他没有跟在杨翊雯后面,也没有给别的小朋友去当帮手。

他很自然得拿起刀和一篮水果、蔬菜,在另一张桌上,用心得切起来。

等切好了,他一点点地归类放在空盘子里并默默地拿给杨翊雯去下锅……
分析与思考:
以杨翊雯、凌炘宸这两个孩子为主体,截取了他们典型的四个行为小镜头。

最初,凌性宸对材料不熟悉,没有玩过这个游戏时,他以杨翊雯为榜样,为模仿对象。

他跟在杨翊雯后面学样,也许这样他很有安全感并觉得玩得很开心。

接着,他不断地尝试摆弄新鲜材料、和不同的小朋友一起合作游戏。

他消除了榜样意识,开始以自我为中心,在游戏时表现出了自我心理的需求。

慢慢地,他开始独立游戏,以自我为个体,和同伴开始了行为合作、语言交流。

这时,他在游戏中,已不纯粹是模仿,而是在模仿的基础上生成了创造性游戏。

杨翊雯本身就是一个开朗、能力比较强的小姑娘,她在带凌炘宸游戏的同时,满足了她当大姐姐的心理,也满足了她想和同伴一起游戏的渴望。

我们可以发现:开始娃娃家小厨房的游戏时,幼儿对于这种自主的、摆弄性强的游戏是很有兴趣的,但是游戏水平具有很大差异,个性开朗或内向都是影响游戏水平的因素。

常常会发现:当大部分孩子兴致勃勃地“办家家”时,有个别孩子却在一旁无所事事。

一些年龄小的幼儿常常跟随在年龄稍大幼儿后面,学样模仿,摆摆弄弄。

而有些能力比较强,经验较丰富的幼儿则独自游戏、沉浸在摆弄材料的乐趣中,自娱自乐,不受他人打扰。

小朋友们的表现,反应了开学初期小班孩子处于操作材料自我满足的阶段。

行为被自身的直觉意识所左右,兴趣是他们游戏的最初动机。

他们的角色意识较差,不
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会与人交往。

而后期孩子的游戏又有了新的层次递进,他们进入娃娃家的小厨房后,已经非常有针对性的选择材料,而且对材料有了分类。

这说明他们已经有了初浅的角色意识,知道所选材料的用途,用这些材料可以干什么。

随着游戏的逐步开展,幼儿对如何进行娃娃家的游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积累了一些生活的经验,所以他们知道在小厨房里,哪些材料可以烧,哪些材料可以烤,在材料选择上更加有针对性、统一性。

也许他们对具体的角色认识还不是很清楚,但是他们的行为已有了经验的表现。

开始建构小型的、初浅的角色合作。

游戏的动机已不再是材料这一外在因素,而是转变成自身游戏渴望的内在因素。

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们有了自己的角色后玩的更开心了,游戏常规也好了。

2016年12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