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泥沙淤积的治理措施

合集下载

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实践评述

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实践评述

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实践评述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实践评述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境内长度仅次于长江的河流,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河流域的人类文明带来很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所以中国人一般称其为“母亲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河。

目前的研究状况及进展一、黄河由于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笔者经阅读多篇论文对黄河水沙的基本特点和变化趋势概括如下:(一)黄河水沙基本特点1.深化和完善,水少沙多,含沙量高黄河是世界罕有的多沙河流,实测年平均水量464亿m3,沙量15.6亿t,平均含沙量33.6 kg/m3,年沙量和含沙量是中国各大江河之首。

黄河的水量不及长江的1/20,沙量却是长江的3倍。

像黄河这样沙量大、水量少、含沙量高的河流,在世界大江大河中是罕见的。

2.水沙异源,分布不均黄河流域自然地理条件差别较大,水沙来源地区分布非常不均。

水量主要来自河口镇以上,占总水量的54%,而且是清水,该地区来沙量仅占到总来沙量的9%;沙量主要来自河口镇~龙门区间,来沙量占到55%,来水量仅占14%。

黄河上游的水量主要来自贵德以上。

而产沙集中在中游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黄河的泥沙和粗泥沙总量中,约有3/4集中在11和10万km2区域,其中一半又分别来自5和3.8万km2区域。

3 . 水沙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匀黄河水沙存在丰、枯水年交替出现,年际变化大的特点,如花园口站实测水沙量变化过程出现了1922~1932年11年和1969~1974年连续6年的枯水系列。

由于暴雨落区的不同来水并不完全与来沙同步,出现各种丰、平、枯水沙年组合。

水沙量年际间差别较大,年水量最大最小的比值约为3.1~3.4,年沙量最大最小的比值约为4~10。

治理黄河的方案

治理黄河的方案
治理黄河的方案
第1篇
治理黄河的方案
一、背景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古以来便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之一。然而,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黄河流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泥沙淤积、水资源污染、生态退化等。为保护和治理黄河,确保其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制定以下治理方案。
二、目标
1.恢复和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
2.减少泥沙淤积,保障黄河下游河道行洪安全。
3.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流域内城乡供水安全。
4.促进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治理措施
(一)水资源保护
1.加强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确保水质达到国家标准。
2.强化流域内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提高污水处理率。
3.推广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4.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治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
六、监测与评估
1.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全面的监测体系,对治理效果进行动态监控。
2.评估机制:定期对治理成效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优化治理策略。
3.社会监督:鼓励公众参与,接受社会监督,提高治理工作的透明度。
七、结语
本方案立足长远,综合考虑黄河流域的自然、社会、经济特点,旨在通过系统治理,实现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严格按照本方案要求,细化实施计划,确保治理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共同为黄河的治理与保护贡献力量。
2.水质监测: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网络,定期评估水质状况,及时采取治理措施。
3.污水处理:提升城乡污水处理能力,确保污水处理率达到规定标准。
(二)生态系统修复
1.生态恢复工程:开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恢复工程,增加植被覆盖。

引黄灌区渠道泥沙处理措施

引黄灌区渠道泥沙处理措施

水利科技337引黄灌区渠道泥沙处理措施刘 波(滨州市引黄灌溉管理服务中心,山东 滨州 256600)摘要:本文综述了黄河灌区泥沙处理措施,阐述了新形势下传统泥沙处理技术存在的问题,确定了河道长距离运输泥沙处理的发展方向,并说明了提水设施设置在河道泥沙中对泥沙的利用、处理、运输等方面的作用和效果,以供专业人士进行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引黄灌区;渠道泥沙;处理措施作为灌区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黄河成为两岸经济发展的命脉。

黄河有很多泥沙,引水必引沙在引黄灌溉事业发展中一直困扰着众多水利工作者,大型灌区的持续建设和节水改造项目相继启动使该问题变得更加刻不容缓,水沙调和成为水资源调配和环境保护方面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而且,灌区下游节水灌溉的主要问题是泥沙的沉积和处理。

在实行节水灌溉的同时,首先要注意处理泥沙堆积的危害,兴水利必须结合实际情况。

近年来,随着对环境保护观念的提高,传统引水灌溉法中也发现了传统的泥浆处理方法与目前形势不相称的现象。

探索有效的工程措施和合理的运行方式,以适应今后黄边事业的长期发展,减少河道吸引水泥沙的负面影响,成为当前河道泥沙处理研究的方向和目的。

1 渠首的防沙处理 河道引水防沙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充分利用黄河资源,引入能吸引高泥沙的浑水灌溉,不影响河道泥沙堆积的发展。

近年来,黄河水资源逐年不足,灌溉进入雨季,避免沙混水的战略越来越困难,大多数情况下,灌区需要引进高含沙量浑水灌溉。

同时,随着黄河下游河床逐年升高,河道吸引水分和沙的比例逐渐增大,需要提高灌溉引入高含沙量的概率,因此,河道界沙量增加,对泥沙的处理负担加重。

进入河道的泥沙,如果能在进入河道前处理泥浆,那就最好了。

但是,目前黄河灌区的水流均无坝,黄河下游河流的泥沙主要以微粒漂浮,沙沿断面水深分布较为均匀,在吸引无坝水的前提下,采用黄河表层物流的方法减少进入河道的泥沙非常有限,对河道的防沙作用也非常有限。

因此,为了减少河道中漂浮的泥沙沉积,必须采取以下措施:流速增加,泥沙悬浮,水的沉淀物承载能力增加,沉积减少。

治理黄河的治沙措施

治理黄河的治沙措施

治理黄河的治沙措施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但也因其多年来频繁的泛滥和沿岸地区的沙漠化而备受关注。

治理黄河的治沙工作一直是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为了保护黄河的生态环境和减缓沙漠化的程度,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黄河治沙工作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植树造林。

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程,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沙尘暴的发生频率,从而减缓沙漠化的速度。

在黄河流域的沙漠化地区,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不断组织植树造林活动,引进抗旱耐盐的树种,在被沙漠化的地区进行绿化治沙,以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

黄河治沙工作还包括水土保持措施。

通过加强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可以减少土壤流失,防止水土流失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政府和相关部门在黄河流域的沙漠化地区普遍推广梯田和防护林带的建设,通过修筑梯田和种植防护林带来减缓水土流失的速度,改善生态环境。

黄河治沙工作还包括沙漠化土地的修复工程。

在沙漠化地区,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恢复土地的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平衡,改善沙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

例如通过修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将沙漠化的土地恢复为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植被恢复和土地的生态修复。

黄河治沙工作还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和监督。

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还需要加强对治沙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弱点,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措施。

治理黄河的治沙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沙漠化土地的修复和加强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和监督,可以有效减缓黄河流域的沙漠化进程,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希望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黄河治沙工作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效,保护好中华文明的摇篮,让黄河永葆生机和活力。

黄河治理

黄河治理

(3) 周秦时期
东周先秦时期,或“宿胥口(今浚县附近,淇河、卫河合流处)改道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这时期的黄河演化特点是:①开始建造堤防系统,人类活动干预加剧.②下游河道逐步向“地上河”转变.③河流由分散的放任漫流演变到较集中的溃决改道.④河道开始明显南移,由天津入海改为由章武(现沧县东北,或黄骅)入渤海。
黄河决溢漫流游荡,祸延百代,灾害南北,但黄河活动的范围是被严格地规范着的:孟津以下北有燕山,西有太行山,南有大别山,东有泰山和山东半岛的丘陵高地和其自身挟带堆积的若干障碍,更不必说近代人造的堤坝体系.但宏观类比,多次河线流路的改动也都可归纳于同一范畴,仅是相似模式的重复变形组合而已。
因此若干万年的变化而形成的黄河,初始格局总体上迄今还是稳定的,在今后相当长的年代里,如不出现特别重大的天变地异的朕兆也将继续保持这总体的稳定。
(4) 挖河疏浚方案
近年来有关部门借鉴国外疏浚航道的事例,提出挖河主张,《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纲要》中也已把挖沙疏浚作为一项重要的治黄措施。实际上,该措施在黄河上曾多次运用。如果把此作为辅助性措施,在有堆存泥沙空间的情况下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黄河泥沙挖不胜挖,大规模挖沙治河,必定事倍功半,甚至半途而废。
在已经实施的各种治黄措施中,只有“拦、排、调”最为有效,这三者又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只有“调”好水沙,才能有效地“拦”和“排”;没有“拦”和“排”,水沙也就无从“调”起。要解决黄河全流域的防洪问题,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生态环境,最必要的条件就是要完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而今在黄河上最为重要的三大控制性骨干工程中,龙羊峡、小浪底水库已经修建,只有位于其中的大柳树水利枢纽没有动工。该工程具有承上启下、反调节径流、统筹兼顾的功能,能够同龙羊峡、小浪底两水库联合运用,构成全河水沙调控体系的主体。此外,大柳树水库可满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反调节要求,使其充分发挥调节效益。因此,必须把兴建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放到治理黄河的高度去认识。

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

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

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摘要黄河是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治黄之关键在治沙,黄河下游之所以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进而形成“二级悬河”,其症结正在泥沙。

本文从黄河的水沙关系和边界条件入手,分析影响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内因和外因,探讨提出解决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河道治理;黄河滩区;泥沙淤积1 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基本情况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比降上陡下缓,花园口至高村河段两岸堤距为5km~10km,最宽处达20多km,河道比降 2.65~1.72;高村至陶城铺堤距1.4km~8.5km,河道平均比降1.15;陶城铺至垦利宁海河段,堤距0.4km~5km,一般为1km~2km,河道平均比降1左右。

河道排洪能力上大下小,花园口、高村、孙口站的设防流量分别为22 000m3/s、20 000m3/s和17 500m3/s,而艾山以下仅为11 000m3/s。

根据黄委水科院《黄河下游断面法冲淤量分析与评估》,1952年~1999年黄河下游小浪底-渔洼间的淤积量56.34亿m3。

1965年以后河口段河道(渔洼至罗13或清7)的累计淤积量为5.92亿m3,若包括1952年~1964年在内,淤积量估计将超过8亿m3。

全下游总淤积量估计将达到64.3亿m3以上。

大断面测量成果显示,郑州花园口以下除局部高滩外,河道基本呈“二级悬河”形态,从滩唇到滩根普遍存在较大的断面横比降。

其中东坝头-陶城铺河段滩唇普遍高于大堤附近滩面2m以上,最严重的河段滩唇已高出堤根滩面4m多,滩地高出背河地面4m~6m;主槽过洪能力只有3 000m3/s左右,洪水一旦漫滩,偎堤水深为3m~5m,临背水头差一般为7m~11m。

2 影响淤积的原因分析近几年黄河下游部分堤段“二级悬河”发展很快,有研究者认为是由于1986年以后径流量减小,水流夹沙能力降低所致,也有研究者认为是受滩区生产堤影响的结果。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水流自身的因素,也受边界条件的影响,还有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黄河的泥沙问题(农水1201第一组)

黄河的泥沙问题(农水1201第一组)

前言——认识黄河泥沙
黄河问题在于泥沙,泥沙问题在于水少沙多。由于 水沙搭配不合理,黄河下游河道不断淤积,河槽过 洪能力逐渐下降,从而造成黄河洪水危害严重。
所以…...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黄河的泥沙问题
1、黄河泥沙的来源 2、黄河输沙能力分析 3、黄河泥沙的危害 4、就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库浅
量增加人工草场,发展畜牧业,在川地、坝地、发展耕 作业.
6、黄河泥沙治理的总方针
“拦、排、调、放、挖”是处理黄河泥沙总方针。 “拦”主要靠中上地区水土保持和干支流控制性
工程拦减泥沙。 “排” 是利用下游河道的输沙潜力将中上游拦
不着的泥沙输送入海。 “调”即“调水调沙” 。不管黄河中上游水沙
如何变化,都要经过小浪底水库调节进入下游河 道,只有调沙才能充分发挥下游河道的输沙潜力 和小浪底水库的综合作用。
4、就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 水库浅析黄河泥沙问题
黄河是多沙河流,在干流河道修建水库,虽然拦蓄 大量泥沙,但同时也造成水库淤积而报废,三门峡 水库即是例子,水库建成后,虽然使黄河水变清, 但也带来严重问题:三门峡水库因大量泥沙淤积库 容逐渐减少,最后不得不进行工程改造,进行调水 调沙尝试。
再现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
黄河泥沙的问题
农水1201第一组
卞丽锦,曹金康,曹轩,范云飞,郭斌, 郭伟奇,胡溢东,黄水宇,李佳,刘晓梅,
刘昊,卢明明,罗一川
前言——认识黄河泥沙
黄河是我国西北、华北地 区的重要水资源。黄河流 域人口多、耕地多,水资 源贫乏,河道径流量小,水 环境承载力低,易受污染. 随着流域经济和社会的快 速发展,工农业生产和城 镇生活用水与河道输沙和 环境用水之间,以及上、 下游地区之间用水的矛盾 日益加剧.

浅析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对策

浅析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对策

浅析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对策摘要:“水少沙多”是黄河洪水威胁的症结所在,也是黄河治理的难点,本文通过介绍黄河水沙特点并指出治理黄河的各项对策尤其是坚持10年的调水调沙,对防洪、治河、减淤等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为确保黄河下游河道不抬高、不淤积、不断流,使得下游河道长期安全使用,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沿黄地区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具有较大的效益。

关键词:黄河泥沙治理调水调沙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黄河泥沙造就了广袤的黄淮海平原,又用其乳汁浇灌两岸大地,哺育了炎黄子孙。

但是,黄河又性格乖戾,下游因泥沙淤积而成为“地上悬河”,洪水泛滥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从2001年开始,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利用黄河有限的水资源保障流域和沿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坚持这10年的调水调沙,成效巨大,社会反响强烈。

一、黄河水沙的基本特征1.黄河泥沙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千万年来黄河泥沙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履行着“填海造陆”使命。

广阔的黄淮海平原正是由于黄河泥沙的存在,得以形成、扩大,中华儿女有了繁衍声息的场所和丰富的土地资源。

因此黄河泥沙是国土资源的一部分,不仅过去是,现在和将来也是。

黄河泥沙还是天然的肥料,富含氮、磷、钾,大家知道黄河滩地种出来的水稻最香。

黄河泥沙还可以用来做什么?这是一个有待研究开发的课题。

长江流域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滚滚长江向东流,流的都是煤和油。

涛涛黄河给我们带来的也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2.水少沙多,含沙量高黄河是世界罕有的多沙河流,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多年平均含沙量约35公斤/立方米,输沙量和含沙量是中国各大江河之首。

黄河的水量却不及长江的1/20,沙量却是长江的3倍。

在我国古籍中,常以“河水一石,其泥六斗”等语言描述黄河多泥沙的天性。

像黄河这样沙量大、水量少、含沙量高的河流,在世界大江大河中是罕见的。

与世界多泥沙河流孟加拉国的恒河和美国的科罗拉多河相比,黄河年输沙量为科罗拉多河的12倍,含沙量约为恒河的9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泥沙淤积的治理措施
黄河治理是我国治水重点工程,防止河道泥沙淤积是改善黄河河道环境、维持其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治理河道泥沙淤积的措施大致有以下几种:
1. 改善生态环境,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降低河流区内粗颗粒沙淤积。

2. 加强对河道的护理和整治,修复堵塞和改善的失效段,降低河流区的细颗粒沙淤积。

3. 加强河道维护,定期清理河床沙淤,改善河道水动力环境,促进比较好的水土安全。

4. 合理排放河流,减缓河道来淤,防止泥沙淤积。

5. 推广应用水资源节约技术,采取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建立水质管理体系,有效控制河道泥沙淤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