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其人其事

合集下载

先秦著名思想家——庄子思想研究

先秦著名思想家——庄子思想研究

先秦著名思想家——庄子思想研究(学号:4515010003 姓名:姜健专业:哲学)庄子是战国时期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的哲学思想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

像很多其他的先秦诸子一样,庄子也是生前寂寞身后显隆,庄子的思想具有深邃的哲理性,所以虽经历两千多年,庄子所受的关注以及人们对他的研究仍与日递增,因此,庄子的思想很值得我们后来者深入研究。

一、庄子其人庄子,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道教祖师,号南华真人。

道教四大真人之一。

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

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先秦庄子学派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庄子祖上出自楚国公族,其先人避夷宗之罪而迁至宋国蒙地。

庄子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和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庄子的内圣外王思想,汲取了儒家、法家与阴阳家的思想,但仍然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其内圣是道家之圣,外王也是道家之王。

庄子认为虚静、恬淡、寂漠、无为是天地万物的最根本特征,人们若能体悟到这一根本特征,那么有位者就能成就帝王之业,无位者也可堪称为人中之素王。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唯一不对帝王而对平常百姓说话的人,庄子用他特有的述说方式告诉我们如何找到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为我们展现出不同寻常的新世界,令我们向往。

庄子认为我们应该将自我作为为中心,将自我作为衡量万物的尺度,但是庄子不是希望消灭分别,他认为差别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不存在好坏、优劣或高低之分,他非常强调自然而然的生活状态。

庄子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以及特立独行的个性而与其他诸子不相同。

他辞官隐居,远离政治,似乎缺乏人生追求和社会责任感,但实际上他通过著书立说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显示其对社会和世人的关怀。

作为哲学家,庄子的哲学追求与他的生活方式呈现内在的一致性。

庄子曾为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多次拒绝唾手可得的高官厚禄,宁愿过清贫自在的生活时,这表明他己将理想转化为个人的信念,并已融入于现实的行动当中,达到了为学、为道与为人的统一。

庄子

庄子

二、庄子的思想





1、看破名利。 1)向监河侯借粮。2)宋曹商使秦。(利) 3)惠施相梁。 4)楚王聘庄子。(名) 5)尧让天下于许由。(名) 2、看破生死。 1)妻死鼓盆而歌。2)自己的身后事。 3、大小、是非、善恶、美丑等都是相对的。 1)触蛮之战。2)葫芦之用。3)沉鱼之容。 4、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混沌之死)
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 反对呢?

反对。 看作者的比喻?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适百里者,宿舂粮;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这个比喻说明了什么呢? 无论是到野外的人还是到远方的人都需要吃 饭;无论是鹏还是蜩,都需要 依靠风力才能飞翔 蜩和学鸠嗤笑鹏其实是(原文回答)
BACK
我们在哪些人的身上看到过这样的人格?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苏 轼: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老 子: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BACK


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 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竟,斯 以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宋荣子笑那些有功有名的人。而他本身对于世俗礼 法并不给予绝对的肯定,他自有自己的行为道理。 当他的行为恰好合乎世俗所需,而博得世人的称誉 时,他的内心并不会特别的欢喜。因为这种价值并 不是他想追求的,得到称誉并不是他的期望,也不 是他行为的目标。反之,当他的行为被社会批判, 遭到世人谴责时,他的内心也不会沮丧,因为世俗 一切,他早就不放在心上。可是,宋荣子虽然做到 了无功无名,不把社会价值放在心上,但是他仍然 不能做到「无己」。因为他有己,所以还有自己与 别人的分别,才会对第一层人「犹然笑之」。因此 庄子才会说「犹有未树也」。

逍遥游乎人生路——《逍遥游》中庄子的成才观

逍遥游乎人生路——《逍遥游》中庄子的成才观

文学界·散文鉴赏逍遥游乎人生路———《逍遥游》中庄子的成才观蔡鑫,蒋亚龄(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庄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对于中国的社会思想和人生态度无论是积极或是消极方面,其思想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对庄子思想的关注焦点大都集中在消极避世、致虚守静等消极方面。

但就当时社会而言,庄子的思想当中也不乏在社会中体现个人价值的积极因素。

本文将从《庄子》开篇《逍遥游》入手,从成才观的角度阐述庄子积极而高扬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逍遥游》;积极;成才观;人生态度Abstract:Zhuangzi is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Taoism in Chi-na,on social thought and attitude towards life,whether positive or negative aspects of Zhuangzi's ideas on later generations have had a profound effect.For a long time,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ideology,many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Zhuangzi's thought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negative aspects.This article from the"Zhuangzi"begins with "Happy Tour"starting from a talent perspective of the concept of positive and highlight the theme of Zhuangzi's attitude toward life.Keyword:"Happy Tour";positive;taught view;attitude中图分类号:I25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0)12-0001-04春秋末年,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诸子争鸣竞起,在不断的碰撞与融合中开创了中国文学和思想的黄金时代。

庄子故事原文及翻译

庄子故事原文及翻译

庄子故事原文及翻译庄子故事原文及翻译在现实学习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

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庄子故事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庄子故事原文及翻译篇1原文: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滑滑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

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

”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

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

有间,为圃者曰:“子奚为者邪?曰:“孔丘之徒也。

”为圃者曰:“子非夫博学以拟圣,於于以盖众,独弦哀歌以卖名声于天下者乎?汝方将忘汝神气,堕汝形骸,而庶几乎!汝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子往矣,无乏吾事。

”子贡卑陬失色,顼顼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后愈。

其弟子曰:“向之人何为者邪?夫子何故见之变容失色,终日不自反邪?”曰:“始吾以为夫子为天下一人耳,不知复有夫人也。

吾闻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者圣人之道。

今徒不然。

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

神全者,圣人之道也。

托生与民并行而不知其所之,汒乎淳备哉!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

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之,非其心不为。

虽以天下誉之,得其所谓,謷然不顾;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谓,傥然不受。

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德之人哉!我之谓风波之民。

”反于鲁,以告孔子。

孔子曰:“彼假修浑沌氏之术者也。

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

夫明白太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且浑沌氏之术,予与汝何足以识之哉!”选自《庄子·天地》译文:子贡到南边的楚国游历,返回晋国,经过汉水的南沿,见一老丈正在菜园里整地开畦,打了一条地道直通到井中,抱着水瓮浇水灌地,吃力地来来往往,用力甚多而功效甚少。

庄子《齐物论》

庄子《齐物论》


6、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谁
没有判断是非的标准呢?)奚必知代而自取者有之?
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
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
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7、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片面之词)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 于鷇(kòu,初生的小鸟)音,(亦) 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 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 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 所(非) 而非其所(是) ,则莫若以明(以道明之) 。
目录
03
Part Three
齐 物 论 释 义

.
1、 南郭子綦(qí )隐机(凭几)而坐,仰天而嘘,
荅(tà)焉似丧其耦(同‘偶’,指形与心)。颜成子游立侍乎 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gǎo)木,而心固 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
贯穿课文的7个故事
• 故事一——南郭子綦隐机而坐 • “吾丧我” • “吾”是指超脱世俗、进入到高度精神自由的境界、精 神得以升华的自我,是精神上的自我。 • “丧我”的“我”,则是肉体的、现实中的、有名利是 非观念的凡人“我”。 • “丧”是遗落。 • “吾丧我”实际上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在这种 状态中,他忘掉了物的存在、自我的存在,混同了物我 界限,合二者为一体。
• 朝三暮四: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 后引申为反复无常,谴责那些说话办事不负责任的人。

9、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

高考作文素材 庄子篇

高考作文素材 庄子篇

愿生命恬淡如水——睿智的庄子庄子其人:(1)庄子是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代言人。

(2)庄子的"出世",实际上是最大的"入世"! (鲍鹏山)(3)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思想的精髓,是真正意义上的人道主义!”(4)庄子心眼极冷,心肠极热。

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

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子,到底是冷眼看穿"。

清代学者吴文英《庄子论略》“出世”思想------珍视生命,珍爱人生(1)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庄子.养生主》(2)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这两段话概括起来,就是珍视生命,珍爱人生。

评论:庄子在这个"殊死者相枕也,精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庄子.在宥》)的残酷社会中,以极敏锐、极深刻的思想洞察力,看破了权势者之间所玩弄的战争游戏的罪恶用心,他拒绝和好战的政权合作,激烈反对君主们攻城略地、涂炭生灵的战争行为;庄子同情人民的悲惨遭遇,他怀着极大的悲悯,极热的心肠,关注饱受战乱蹂躏的人生,为在战火中呻吟、挣扎的芸芸众生指出了一条求生的出路。

(3)一个解牛的厨师,用一把刃薄如纸的厨刀,解了数千头牛而不伤其刃。

《庄子.庖丁解牛》评论:他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了解牛的骨髓结构而游刃其间。

一个人如何在充满危险和灾难的乱世中保身全生,不受伤害?关键在见识!在智慧!要使宝贵的生命远离威胁免除伤害,就要认清形势,看透社会本质?运用智慧,千方百计,使生命周旋于这危机四伏的社会环境之中,而得以保全。

(4)庄子说:"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人太庙。

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勿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庄子.人间世》全文及翻译

《庄子.人间世》全文及翻译

《庄子.人间世》全文及翻译一、简介《人间世》是《庄子》一书第4篇文章,是继《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之后的名篇。

《人间世》主要就是讨论“人如何处世”的学问。

庄子在本篇文章通过七则寓言故事阐述了他的处世哲学。

全文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至“可不惧邪”,以下为后一部分。

前一部分假托三个故事:孔子在颜回打算出仕卫国时对他的谈话,叶公子高将出使齐国时向孔子的求教,颜阖被请去做卫太子师傅时向蘧伯玉的讨教,以此来说明处世之难,不可不慎。

怎样才能应付艰难的世事呢?《庄子》首先提出要“心斋”,即“虚以待物”。

再则提出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第三提出要“正女身”,并“形莫若就”,“心莫若和”。

归结到一点仍旧是“无己”。

第二部分着力表达“无用”之为有用,用树木不成材却终享天年和支离疏形体不全却避除了许多灾祸来比喻说明,最后一句“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便是整个第二部分的结语。

前后两部分是互补的,世事艰难推出了“无用”之用的观点,“无用”之用正是“虚以待物”的体现。

“无用”之用充满了辩证法,有用和无用是客观的,但也是相对的,而且在特定环境里还会出现转化。

在“人间世”中,庄子提出了著名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处世智慧。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意思是,知道某些事情是无可奈何的,所以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

这不是消极的承受,而是知道有些事已经成为定局,就坦然接受自己的命运,这就是德的表现。

在生活中,我们都应当顺应自然规律,顺势而为。

二、原文:颜回见仲尼,请行。

曰:“奚之?”曰:“将之卫。

”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

民其无如矣。

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

’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仲尼曰:“譆!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

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

庄子

庄子




(5)山东曹县说。
——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宋州小蒙 故城,县北二十二里,即庄周之故里。‛据考, 小蒙城在今山东曹县西北,县境内尚有漆园、庄 子垂钓之濮水、钓台、庄子观等。 具体考证可参考: 孙以楷,甄长松:《庄子通论》。


钱耕森:《庄子故里蒙城说考辨》,载《庄子与 中国文化》。

杂篇: 《庚桑楚》《徐无鬼》《则阳》《外物》 《寓言》《让王》《盗跖》《说剑》《渔 父》《列御寇》《天下》


区分的根据或意义: ——表明概述作者和来源的复杂性。

思考: 怎么看待《庄子》内、外、杂篇的分类?

3、《庄子》的特色 ‚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 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 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 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 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 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 非列传》)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 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 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 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 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 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 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 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 (以)巾笥(sì 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 ) 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 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途中。‛ (《庄子· 秋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

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

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

[1]
庄周曾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人,以庄子之才学取财富高位如探囊取物,然庄周无意仕进,只在不长的时间里做过管漆园的小官。

庄子的学问渊博,游历过很多国家,对当时的各学派都有研究,进行过分析批判。

楚威王听说他的才学很高,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

庄子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可你就没有看见祭祀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然后给它披上有花纹的锦绣,牵到祭祀祖先的太庙去充当祭品。

到了这个时候,它就想当个小猪,免受宰割,也办不到了。

你赶快给我走开,不要侮辱我。

我宁愿象乌龟一样在泥塘自寻快乐,也不受一国君的约束,我一辈子不做官,让我永远自由快乐。


庄周的才学不可小视,然而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故其著书十余万字,大多都是寓言。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

后厌恶仕途,隐居著书,成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后世尊称为道教祖师、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

当时诸侯混战,争霸天下,庄子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心研究道学。

他大大继承和发展了老聃的思想,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

他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
庄子说:“独往独来,是谓独有。

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是孤独让一个人变得出众,而不是合群。

和别人在一起,我们总处于社会状态;只有在孤独中,我们才接近自然状态。

孤独是自己走向自己。

当我们不用被迫与他人对话,才有时间与自己对话。

社交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外在价值,但孤独却能塑造一个人的内在价值。

超拔的人,以孤独来成就自己,达到生命的饱满。

叔本华说:“只有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谁要是不热爱孤独,那他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孤独是一种最本质最昂贵的自由。

因为只有孤独的人,才能拥有真正的自我。

不能享受孤独的人,不配拥有自由!杜拉斯说:“一本打开的书也是漫漫长夜。

庄子的书,就是孤独的暗夜中,大声唱出的一首自由之歌。

白落梅说:“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

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与月可以毫无瓜葛。

那时候,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

”其实,享受孤独和自由,就是在享受人生。

享受孤独,与世俗相处
庄子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庄子的精神境界高,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同时庄子并不是隐士,而是混俗人间,藏身于人群中。

庄子钓鱼,看鱼儿游来游去,能感受到鱼的快乐;一段时间以编草鞋为生,有时穷得去借粮食,却不妨碍他的快乐和自足。

享受孤独,最能体现庄子的精神在俗世生活中的历练。

享受孤独,是清淡恬然的欢愉,与物质无关,与利益无关,它应是一种心灵的修行,无需豪情壮志,却需豁达之心;无需禁欲绝俗,却需冷静自持;无需归隐山林,却需淡泊名利。

庄子把心灵自由看得比名利地位要重要得多。

当楚王派使者来邀请他担任楚国相时,庄子正在钓鱼,对使者他讲了一个典故:一只龟死后,它的尸体被放在庙堂之上,受人祭拜,尊之为“神龟”。

庄子问两位使者:“对这龟来说,是死后留下尸骨让人崇拜好呢,还是活着在泥水里撒欢好呢?”两位使者说:“还是活着在泥水里撒欢好!”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也选择在泥水里撒欢!”
享受孤独,顺人不失己
庄子讲了一个“虚舟(空船)”的小故事:有一方舟在渡河行进,突然被一条船撞上,方舟上有一个脾气暴躁的人,立即向撞来的船高喊着要对方回避,一呼不听,再呼不听,到了第三次呼喊时,便骂声连连,就在此时却发现撞来的船上,竟然空无一人,不仅骂声停止,而且哈哈大笑起来!人如果能像虚舟那样在世上遨游,就不会触犯任何人。

庄子说:“唯至人乃能游于世不避,顺人而不失己。

”如果我们怀有一颗自足的心,顺人而不失己,不有待于外物,那么就像小船一样,虽然几番风浪,却不会沉下去,在风平浪静之后,仍然可以保持着本来的状态漂浮在水面上,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将狂风暴雨都容纳进内心,却不为之困恼和苦闷。

享受孤独,是一种心境,“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不过分严苛,也不过分
放纵,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一切。

享受孤独是一种姿态,是一些人行走于纷繁世间的姿态,不急不缓,享受一季花开的明媚,守候一季飘雪的纯澈;不被浮名蒙蔽双眼,不让虚伪遮住心灵。

他们谦恭,温雅,与世无争,但他们有傲骨,有锋芒。

享受孤独,与造物者游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在时间的长河里,在浩瀚宇宙中,作为个体的人,在这时空里卑微如尘土。

我们生在世界是孤独的。

这孤独是多么强大的存在,它不屑于成为你无病呻吟的措辞,而是你头顶之上笼罩万物的苍穹。

这孤独是上天的赏赐,不会带来什么,貌似也不会带走什么,但却在那惊鸿一瞬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伟大与荒芜。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认为,人作为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必须突破自身局限,视死生为一途,和宇宙融为一体,才能获得绝对自由。

庄子说,“在上与造物者同游”“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的“道”是宇宙生命的标记,归根到底是人的心灵在自我超越中所达到的最高的存在状态。

这种状态不是纯粹主观的,而是主客、内外合一的,因而才是自由的。

所谓绝对自由就是与“道”合一,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这种自由的获得,靠的是生命体验而不是客观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