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说文解字注》札记
说文解字札记题记

《说文解字札记》题记○肖振鸣周启晋兄有绍良先生遗存《说文解字札记》一部,嘱余为作题记一篇。
是书毛边纸,线装一卷,影印,顾廷龙题写书名,书后附录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从章先生学》一篇,章念驰撰写《后记》一篇,无版权页。
《说文解字札记》为鲁迅所记章太炎讲授《说文解字》的笔记,从未正式出版。
启晋兄所藏是书为1986年4月在杭州召开的纪念章太炎先生逝世50周年学术讨论会后,于1988年由章太炎之孙章念驰先生编印的200册,供内部参考之用。
此书为鲁迅《说文》笔记第一次面世,也是第一次得见此手稿全豹。
2009年初,王宁教授主持编辑出版了《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一书,其中收录了鲁迅《说文解字札记》,但仍是整理手抄稿,并未将鲁迅手稿影印。
启晋兄所存是书,至今仍是唯一鲁迅《说文解字札记》手迹的影印本,弥足珍贵。
关于此书,笔者作了一点考证。
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即1908年,鲁迅27岁,章太炎39岁。
鲁迅求学,章氏避难,同聚中西文化交汇地日本。
鲁迅称章师为“有学问的革命家”,说他“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
1908年4月至9月,章太炎在日本东京《民报》社开设国学讲习班,讲授《说文解字》、《庄子》等典籍,并专设《说文》讲座一班。
听者共8人:朱希祖、钱玄同、鲁迅、周作人、龚未生、许寿裳、朱宗莱、钱家治。
现存当时的听课笔记有鲁迅、朱希祖、钱玄同、许寿裳四家。
其中只有朱希祖的笔记为原始笔记,且数量多而完整。
鲁迅笔记虽不完整,但记录工整,书法古雅,体现了鲁迅一贯严谨的风格。
据鲁迅博物馆1959年7月所编内部资料《鲁迅博物馆手迹和藏书目录》,鲁迅的《说文》笔记共两套:第一套共18页,现存国家图书馆,题为《说文解字札记》;第二套共27页半,现存绍兴鲁迅纪念馆,题为《说文解字》。
据王宁先生考证,鲁迅的第一套笔记系与朱希祖笔记记录完全一样,即借朱氏笔记抄录而成;第二套笔记是据第一套笔记抄录整理,并加入许多批注,批注部分也为转抄他人笔记以补自己笔记所缺。
经典常谈之说文解字读书笔记

经典常谈之说文解字读书笔记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汉字字典,由许慎编撰而成,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字形字义学著作之一。
它以许慎对汉字的解
释和注解为主要内容,对于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被后人誉为“古今字书之祖”。
在《说文解字》中,许慎以古文献为根据,对当时的汉字进行
了系统的解释和分类,对于汉字的形体结构、音韵、意义等方面进
行了详尽的考辨,形成了独特的字义体系。
这对于后人研究汉字的
演变和发展,以及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读《说文解字》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汉字的形成和演变
过程,了解古代人们对汉字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学习《说文解字》,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汉字的发展脉络,掌握汉字的本源和内涵。
同时,也可以通过《说文解字》对古代文化、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从中
汲取智慧,增长见识。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说文解字》成书于两千多年前,
其中的部分解释在今天已经不再适用,有些字的解释也已经过时。
因此,在阅读《说文解字》时,我们需要结合现代汉字学的研究成
果,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辨证,不能一味地照搬古代的解释。
总的来说,《说文解字》作为中国古代汉字学的重要著作,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理解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说文解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汉字,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说文解字通论读书笔记

说文解字通论读书笔记陈梦家先生这部通论性的书,不单纯是文字学和文字学史的著作,还是研究《说文》的重要著作。
它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对每个字进行分析;二是考证这个字与各种古代字书中相关的词条和释义。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本人尝试着做了几点笔记。
作者从一千多个日本汉字中精选出一百八十余字,逐一加以分析,使我们认识到“物”字比“玉”字高一级,“服”、“卫”等字属同一系统,而“泰”、“大”等则是两系列,也就是说,一个字是由几个字构成的。
作者称之为组合体,这类组合体在《说文》中举出了很多例子。
以往的研究多注意组合体,其实组合体只是语言中很小的一部分,与词条内容有关的大部分字都不能用此标准来划分。
一些初学者,把组合体当成独立的汉字,这是错误的。
组合体有以下特征:(1)有的已经演变为形声字,如“品”、“弊”、“粽”等;(2)有的可能会再演变成独体字,如“冬”、“功”、“东”、“中”等。
以上两种情况,前者在现代汉语中大量存在,后者极少。
因此,作者所提出的独体字概念,主要是指能够独立运用的偏旁部首,比如“东”,虽然也是由“日”和“月”两个偏旁组成的,但它是独体字,可以单独使用。
组合体是对结构复杂的合体字而言,许多合体字其实是由组合体构成的。
组合体虽然是一个整体,但内部各部分并非一一对应。
第二类是具有构形意义的,这类字数量很少,大约占总数的5%,如“木”字,木头的木,木匠的木,树木的木,本木的木,条木的木,棒木的木,刻木的木等。
我们将这类字暂且归为一类。
作者对这些字的解释,很大程度上是受着金文的影响,有一定道理。
但是,由于时间久远,金文不可能反映这些字的全貌,许多事物已消失,因此,有些事物不再能被认识,如“神”字,由三点水旁和口字组成,由于文字产生之初口字被一横切断,三点水旁有消失之虞,因此没有保留,直到唐朝才恢复,宋朝仍存在,但已是仅剩的标准器,同样的原因,如今仅能找到半个“鬼”字,除此之外,金文中还保留着“木”字,而“木”字的写法早已为人们认识。
读《说文段注》笔记

:
陆 机云
〈
“
“
”
,
,
〈 〈
典 释文
叙 录》及《 隋 书
上 葙为
下 木部
:
经 籍 志 》并 作 玑
《
》
日
精
,
“
箱 当作 菇
”
“
‘
参 考 上下 文 禾
“
”
自
明 各 本多 误
, ,
,
傅 稠也
“
木
”
当作
此 缺 首 笔 盖 雕 板 已 朽 坏 时 所 印 刷 者所 致 各 本 皆
不误
下
“
:
菜字
,
当
,
冠 于 芑 葵等 字之 上
芑 当作
”
趸
”
虿
、
葵
二
字在上文 并 训 为 菜 也
“
”
若下 文 芑
初 下
:
白苗
嘉谷 也
”
,
与 菜 之义无 关
“
芝与 汜音 义 同
芝 当作 窆
”
“
各 本并 不 误
s c
:
读 《说 文 段注
记
收 上 产 与 檐同 字同音
按 此二字为 同源字 其音则 异 段 氏 于
:
下云
“
:
余 廉切
,
八部
”
馀本亦 有 误 作 韵 者
“
下 古 意 在 五部
:
意 当作 音 或 韵
”
“
”
“
,
各 本亦 有 误 者
“
,
上 列 子书
:
曰
亭 之毒 之
经典常谈中说文解字读后感

经典常谈中说文解字读后感在现代社会中,文字是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
然而,由于汉字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使得其解读有时令人困惑。
为了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演变和意义,我开始阅读《说文解字》一书,这是一本关于汉字解释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汉字的魅力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说文解字》是东汉著名学者许慎所著,被誉为汉代最重要的一本字典。
该书以“字难理则文难为,文难为则事难知。
”为宗旨,通过对汉字的解释和剖析,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汉字的本质和内涵。
通过阅读《说文解字》,我深受启发。
首先,我意识到每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造型,其中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思考。
汉字的形状常常与其意义相关联,这使得汉字更具有形象化的特点,更容易被人们记忆。
例如,《说文解字》中提到的“人”字,由两个撇形状的笔画组成,形似两条腿,这与人的形体特征相符。
这种形象化的特点使得汉字在传播过程中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其次,通过《说文解字》我也了解到汉字的演变过程是多样的。
《说文解字》中对于每个汉字都有详细的解释和演变历史,这使得我更加明白汉字的丰富性和多义性。
汉字的字义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中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汉字作为一种活的文字,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化。
通过阅读《说文解字》,我对汉字的含义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此外,《说文解字》还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解读汉字,我了解到许多汉字背后蕴含着古代文化的精髓。
例如,《说文解字》中提到的“教”字,原义指引导学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还演变出了一种“道德教化”的意义。
这使我认识到汉字不仅仅是一种文字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说文解字》,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综上所述,阅读《说文解字》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愉悦。
通过对汉字的解读,我了解到汉字的形象化特点、多义性和演变历史。
同时,我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说文解字》是一本经典之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汉字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读《说文解字叙》有感(精选)

读《说文解字叙》有感(精选)
《说文解字叙》是中国第一部正式的汉字辞典,由许慎于宋代创作,经历几千年以来一直在中国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读了《说文解字叙》,我感到很惊叹。
许慎把汉字的形体、意义和起源都精确的描述出来,这样的工作极为艰苦而需要深厚的文字功底,而且他还要求各字必须有实例,这就使这本辞典达到了极高的精确度。
令我惊叹的是,他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教育水平的最高体现。
就像他把“人”字解释为“行者”,“自然之道”,“自然之理”,“天地之纲”,“上帝之旨”,“神明之策”,“天赋之才”等,可见他对文字的理解深入、极为具体,他把字义融入哲学思想,把文字理解为宇宙规律,把汉字赋予了深刻的意义,令人佩服不已。
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札记

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札记作者:吴文君来源:《参花(下)》2017年第12期摘要:本文是读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结合马继兴《马王堆古医书考释》所做的札记。
共六则:(1)“句”与“勾”的渊源。
(2)古代“青”所代表的颜色实为如今“蓝”色。
(3)“踵”与“歱”实为异体字。
(4)“亚”与“恶”的渊源,“亚”即为“恶”的前身。
(5)“臭”与“嗅”文字演化。
(6)“?”“豪”“毫”三字之间的文字关系。
关键词:《说文解字注》《马王堆古医书考释》《说文解字》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作,由南唐“二徐”整理校订作注。
大徐本即徐铉于宋太宗雍熙年间奉旨校定的《说文解字》;小徐本为其弟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
兄弟二人精研《说文》,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是第一种《说文》注本。
现流传的版本为大徐本。
清段玉裁又作的《说文解字注》代表了《说文解字》注解的最高水平。
这里笔者是以《说文解字注》,结合古文字出土数据所做的札记。
一则句与勾为同一个字,现代汉语中已几乎不能体现了。
句(《说文解字》):曲也。
从口丩声。
凡句之属皆从句。
古矦切。
又,九遇切。
段注:曲也。
凡曲折之物。
侈爲倨,敛爲句。
考工记多言倨句。
乐记言倨中矩,句中钩。
淮南子说兽言句爪倨身。
凡地名有句字者皆谓山川纡曲。
如句容,句章,句余,高句骊皆是也。
凡章句之句亦取稽畱可钩乙之意。
古音总如钩。
后人句曲音钩。
章句音屦。
又改句曲字爲勾。
此浅俗分别。
不可与道古也。
《马王堆古医书考释·五十二病方》原文二①注2马先生注:朐——古代食品,干肉的一种,《说文·肉部》:“脯,挺也。
”段注:“许书无艇字,挺即艇也。
”《春秋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与四艇脯”。
何注:“屈曰朐,伸曰艇。
”《仪礼·士虞礼》:“朐在甫”。
郑注:“朐。
脯及干肉之屈也。
”何注:“屈曰朐,伸曰艇。
”弯曲者为朐,朐从句,《说文》:“凡句之属皆从句。
”又查钩、钩同义,且从句之字都有曲之义,因此勾、句为同一个字。
【读后感】《说文解字导读》1_18175

《说文解字导读》读书笔记数千年来,汉字为记载和传承中国文化作出了光照千秋的贡献,汉字不仅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积淀和承载体,而且是全世界文明的宝贵财富。
东汉许慎先生的《说文解字》一书以六书理论比较准确地阐述了汉字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关系,把《说文解字》充分有效地利用到对外汉语汉字的教学中,并融入一定的中国文化大背景,这对我们的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大观园中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去探寻。
而汉字作文中国独特文化的一大载体,也用自己独有的风格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寻本溯源,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就一定要更清楚地了解中国文字——汉字。
张舜徽先生在他的这本《说文解字导读》之中,较为清晰详尽地讲述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的价值,使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它的具体内容,用分类的方法进行研究,并循双声的原理贯穿。
从《说文》之学的源流来看,《说文》之所以可以传至今日,多亏前人对于文化的爱护传承和努力钻研,同时也可以看出历世历代以来,《说文》的价值之高。
对于现在的我们,阅读周秦诸子、汉代著述、汉魏诸家辞赋,中多古字、古音、古义,非稽《说文》,不能解释疑难,即如想要把文章写好,也非讲求字学不可。
《说文》的解说的内容,先说字义,次明字体的构造。
凡象形、指事字,便直接指出。
凡会意字,则曰“从某从某”,或曰“从某某”。
凡形声字,则曰“从某、某生”;如遇是会意兼声字,则曰“从某从某、某依声。
”汉代没有反切,有时在解说中也指出读音,则曰“读若某”,或曰“读与某同”。
另外,古人治学,强调“多闻阙疑”。
认为一个人的才智终究有限,对于天地万物之理,不可能遍识无疑。
遇所不知,便应虚己阙疑,实在是做学问的美德。
许慎研究。
整理古代文字,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
反映在全《说文》里,时常出现“阙”字。
例如,沝部“沝”篆说解云:“二水也,阙。
”表明不知此字读音。
又部“叜”篆说解云:“老也。
从又灾,阙。
”表明不知此字从又灾的意义何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说文解字注》札记
陆宗达先生在《说文解字通论》中谈到:《说文解字》解释字义、字形,不仅在本篆的说解里加以说明,有时在另一个篆文的说解里也涉及到该篆文,往往对该篆文的形体和字义作出不同的说解。
我们称这种解释为“旁见的说解”。
在初次阅读《说文解字注》的过程中,粗略发现,尤其是字义的解释,有时运用的是训释字的本义,有时却运用的是引申义,例如:
一
《说文解字》:羴羊臭也,从三羊。
段注:臭者,气之通于鼻者也,羊多则气羴。
故从三羊。
《说文解字》:臭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从犬自。
段注:走臭,犹言逐气。
犬能行路踪迹前犬之所至,于其气知之也。
故其字从犬自。
自者,鼻也。
引伸假借为凡气息芳臭之称。
《说文解字》:荤臭菜也。
段注:谓有气之菜也。
齅以鼻就臭也,从鼻臭,臭亦声,读若兽牲之兽。
胜,犬膏臭也。
臊,豕膏臭也。
按:
《说文解字》:臭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从犬自。
这里许慎是从造意的角度进行训释,解释的是字形,“臭”由“自”和“犬”构成,因而依据字形,认为“犬”的嗅觉灵敏,因而可以根据感知气味寻觅踪迹。
段注:走臭,犹言逐气。
犬能行路踪迹前犬之所至,于其气知之也。
故其字从犬自。
自者,鼻也。
引申假借为凡气息芳臭之称。
段玉裁从意义的角度进行训释的说明,犬能凭借嗅觉器官——鼻子进行气味的感知,气味不乏有如花般的芳香和如污物般的恶臭,因而,段玉裁认为“臭”本是“气味”之意,“走臭”犹言“逐气”。
并且,可以引申假借为各种气味的总称。
摘选《说文解字》中五条关于用“臭”作为训释字的用例。
(1)羴羊臭也。
羊臭,就是羊的气味。
段注中也说得很明白:臭者,气之通于鼻者也,羊多则气羴。
“臭”是通过鼻子感知的气味,羊聚集的多了,自然羊的那种独特的气味也就浓烈起来,这就是“羴”。
(2)荤臭菜也。
臭菜,正如段注中所言:谓有气之菜也。
即有气味的菜,比如我们平时所食用的韭菜。
(3)齅以鼻就臭也。
这里说的是“用鼻子闻”的意思。
(4)胜,犬膏臭也。
这里指的是“犬腥”的气味。
(5)臊,豕膏臭也。
这里指的是“豕肉的腥味”。
“臭”这里有两个意义,“气味”和“用鼻子闻”。
在文献中都有用例,如:《诗经·大雅·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易·系辞上》:”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以上二例中“臭”都是“气味”的意义。
再如:《荀子·礼论》:“成事之俎不尝也,三臭之不食也。
”这里的“臭”是用鼻子闻的意义。
整体看来,“臭”作为“羴、荤、胜、臊”的训释字来说采用的是“气味”的意义,运用的是本义。
作为“齅”的训释字采用的是“用鼻子闻”的意义,运用的是引申义。
二
《说文解字》:许听言也。
段注:听从之言也。
耳与声相入曰听,引申之凡顺从曰听。
《说文解字》:听,聆也。
段注:凡目所及者云视,如视朝、视事是也。
凡目不能偏而耳所及者云听,如听天下、听事是也。
《说文解字》:从相听也。
段注:听者,聆也。
引申为相许之称。
《说文解字》:很不听从也。
睽目不相聼也。
段注:听犹顺也。
按:
《说文解字》:听,聆也。
段注:凡目所及者云视,如视朝、视事是也。
凡目不能偏而耳所及者云听,如听天下、听事是也。
许慎用“聆、听”互训,段玉裁的注解更为清楚一些,他指出了“视”和“听”的差别在于眼睛所能看到的是“视”,强调的是动作,眼睛无法看到,耳朵却能听到的是“听”。
因此“听”的本义是“用耳朵去接受声音”。
摘选《说文解字》四个关于用“听”作为训释字的用例。
(1)许听言也。
段注:听从之言也。
耳与声相入曰听,引申之凡顺从曰听。
这里的“听”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用耳朵去接受声音”,“听言”的训释应如同段注里所说的“顺从”之意,文献中也有“听言”的用例,如:《史记·李斯列传》:“秦王乃
拜斯为长史,听其言。
”这里的“听其言”指的是“顺从李斯的建议”,“听”是“顺从”之意。
(2)从相听也。
段注:听者,聆也。
引伸为相许之称。
(3)睽目不相听也。
段注:听犹顺也。
以上二例中的“听”运用的也非本义,(2)是“相许”,即“应允对方”,(3)是“顺”,两者运用的都是引申义。
(4)很不听从也。
“听从”即“接受依从”,如《左传·昭公十三年》:“ 齐人惧,对曰:‘小国言之,大国制之,敢不听从!’”很明显,这里“听从”的“听”运用的也是引申义。
用“不听从”训释“很”,符合“很”的文献用意,如:《史记·项羽本纪》:“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彊不可使者,皆斩之。
”羊的本性就是执拗,不听从命令,所以许慎形象的解释了“很”的意义。
整体看来,“听”的本义是“用耳朵去接受声音”,由“接受声音”,可以引申为“顺从、听从、应允”等意义。
三
《说文解字》:诲晓教也。
段注:晓教者,明晓而教之也,训以柔克,诲以刚克,周书无逸胥训告,胥教悔是也。
晓之以破其晦是日诲。
晓明也。
段注:此亦谓旦也。
俗云天晓是也,引伸为凡明之称。
按:
《说文解字》:晓明也。
段注:此亦谓旦也。
俗云天晓是也,引申为凡明之称。
许慎认为“晓”是“明”,其实就是“天明”。
段注:此亦谓旦也。
俗云天晓是也,引申为凡明之称。
“旦”就是天亮、清晨,“天晓”即“天明”。
文献中也有此用例,如:《后汉书·马援传》:“晓夕号泣,婉转尘中。
”这里的“晓”与“夕”相对,为清晨和傍晚之意。
又可以引申为明亮的总称,进而可以引申为知道、通晓、告知等。
摘选《说文解字》中一条以“晓”作为训释字的用例。
《说文解字》:诲晓教也。
段注:晓教者,明晓而教之也,训以柔克,诲以刚克,周书无逸胥训告,胥教悔是也。
晓之以破其晦是日诲。
这里的“晓”不能用“明”简单的训释,因为“诲”与“教”不同,“教”带有强制性,而“诲”是一种诱导,强调的是启(下转1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