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报告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任务,撰写社会实践报告 泉州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任务,撰写社会实践报告 泉州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任务,撰写社会实践报告泉州社会实践报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任务一、选题背景和目的近现代中国历史是我国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学习与实践,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和重大事件,增加对历史变迁的认识与理解。

本次社会实践旨在通过实地考察与实践活动,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任务进行相关研究与探索。

二、实践地点及相关活动本次实践活动地点为福建省泉州市,我们将参观泉州市海外交通历史博物馆、清源山革命烈士陵园和鲤城大桥,并进行相关文献查阅和采访。

1. 泉州市海外交通历史博物馆该博物馆是以泉州港口为中心,展示中国海外交通史的重要场所。

我们将通过参观博物馆,了解泉州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重要地位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清源山革命烈士陵园清源山革命烈士陵园是泉州的一处革命纪念场所,我们将参观其中的纪念碑、烈士墓和相关纪念建筑,了解泉州地区在近现代革命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3. 鲤城大桥鲤城大桥是中国唯一的波浪型斜拉桥,也是福建省最长的桥梁之一。

我们将对桥梁结构进行考察和研究,了解泉州在交通建设和城市发展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三、活动成果与总结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我们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纲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参观博物馆,我们了解到泉州在海外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参观纪念场所,我们了解到泉州在近现代革命斗争中的地位和烈士们为国家独立与发展做出的牺牲与贡献;而在鲤城大桥的考察中,我们进一步体会到泉州在城市建设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努力与成果。

总之,通过社会实践,我们深刻理解了近现代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同时,社会实践也加深了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提高了对历史事件背后原因与影响的分析能力。

这次实践活动对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培养我们的历史认识和爱国情怀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涵盖了中国从近代到现代历史的课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中国的现状和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学习过程中,我采取了多种实践教学的方法来加深我的理解和记忆。

首先,我阅读了相关的历史文献和书籍,通过研究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我对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有了更详细的了解。

其次,我参观了一些历史遗址和博物馆,如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等,这些实地参观让我更直观地感受到了历史的生动和鲜活。

最后,我还进行了一些小组讨论和演讲的活动,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和交流对于历史的理解和观点。

通过这些实践教学的方法,我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我不仅获得了更广泛、更深入的知识,还能够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对当前的一些社会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和思考。

与此同时,实践教学还培养了我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提高了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运用实践教学的方法来加强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我会继续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和书籍,参观历史遗址和博物馆,与他人进行讨论和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和人文修养。

同时,我也希望将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深入研究历史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为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实践教学,我不仅深入了解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还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这门课程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将继续保持对历史的热爱和兴趣,不断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一、实践背景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大学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以及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开展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二、实践目的1.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内容和重要事件;2.掌握近现代史纲要的基本知识;3.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对于今天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实践内容1.参观近现代史博物馆:我们参观了当地的近现代史博物馆,通过观看展览、文物和图片,了解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各个阶段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通过观看文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痛苦和苦难,也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稳定。

2.采访长者:我们组织了一场与长者的座谈会,他们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亲历者。

通过他们的口述,我们了解到了中国过去的社会变革、政治运动和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

他们的亲身经历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和个人命运的波折。

3.参观革命纪念地:我们还参观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纪念地,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旧址、革命烈士陵园等。

通过实地参观,我亲眼目睹了当时的革命史迹,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革命斗争和牺牲精神。

四、实践收获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深刻认识到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首先,近现代史是我们了解国家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变革的重要窗口。

通过学习近现代史,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更能够理解现实社会的发展和问题。

其次,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对于今天社会发展仍具有重要影响。

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借鉴先烈们的经验,为今后的社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最后,通过采访长者和参观革命纪念地,我深切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和个人命运的波折。

历史是人民的记忆,是国家的根脉。

我们应当珍惜历史,传承家国情怀,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实践总结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电大20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社会实践报告

电大20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社会实践报告

电大20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社会实践报告一、实践目的本次社会实践旨在通过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影响,加深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实地考察与现代社会联系紧密的历史遗址、纪念馆等地,加深对历史的感受和思考。

二、实践时间和地点本次社会实践于2020年春季进行,地点包括北京、上海等地。

三、实践内容及具体经过1. 参观故宫博物院:通过参观故宫博物院,对中国古代宫廷文化和历史起源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了解了明、清两代的封建皇家生活和政治制度,并通过观赏文物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和演变。

2. 参观中国近代史博物馆:在博物馆,了解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

通过展品和图片,深入了解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和转型,对中国近代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 参观毛泽东纪念馆:在毛泽东纪念馆,了解了毛泽东的革命事迹、思想和贡献。

通过观看影片和展览,深入了解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4. 参观上海博物馆:通过参观上海博物馆,了解了上海的历史和城市发展。

通过展品和图片,深入了解了上海自近代以来的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四、实践心得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我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实地考察和参观各个历史遗址和纪念馆,我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重要性。

了解了中国近代史中的各个重要事件和人物,对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变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通过参观博物馆,我对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深刻意识到中国历史的辉煌和独特之处,也更加珍惜现代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通过本次实践,我不仅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且也激发了我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努力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500字汇编9篇

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500字汇编9篇

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500字汇编9篇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一)标题: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化篇幅:500字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是一段充满变革的历史进程。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参观了辛亥革命纪念馆,深入学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导火线和影响。

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实现近代化和摆脱帝制统治而进行的一次伟大革命。

辛亥革命的导火线是对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终结。

看到了一幅幅照片和一件件实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苦难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辛亥革命的胜利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束缚,给了中国一个民主共和国的机会。

辛亥革命的影响深远,不仅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而且在政治、思想和社会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一次人民群众参与度极高的革命,它是中国人民自愿选择的结果,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同时,辛亥革命也告诉我们,只有经过艰苦的斗争和不断的探索,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深刻认识到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意义和作用,也更加坚信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的繁荣富强。

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二)标题:新文化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篇幅:500字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文化运动,它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转变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们参观了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了解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和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一次反传统、开明进步的运动。

它的出发点是批判传统文化和封建礼教,推崇和传播科学、民主和进步的思想。

新文化运动的导火线是五四运动,它是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实现近代化的一次伟大斗争。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在思想领域,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解放,倡导科学精神和现代知识,对中国的思想进步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一、引言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涵盖了清朝末年到现代社会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并且深入研究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我们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

二、实践活动的内容和目的我们选择了中国近现代史作为社会实践的研究对象。

通过参观历史展览、阅读相关文献、访谈当地老人等途径,我们想要了解近现代中国的社会背景、重要事件和社会变革,并且尝试将这些历史背景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历史对于中国未来的启示和借鉴。

三、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方法1. 参观历史展览我们首先参观了当地的历史展览馆,展览中呈现了从清朝末年到现代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

这些展览通过珍贵的历史图片、实物和文献资料,生动地再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我们逐一观看展览,详细了解每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并尝试将历史与当前社会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

2. 阅读相关文献在展览之后,我们进一步阅读了一些相关的历史文献和研究报告。

通过阅读这些文献,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我们将这些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了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全面认识。

3. 访谈当地老人为了更好地了解历史背后的故事,我们找到了一些当地的老人,与他们进行了访谈。

这些老人经历过中国近现代史的各个时期,他们给我们讲述了他们的亲身经历和见闻,使得历史变得更加具体和真实。

通过访谈,我们深刻领会到了历史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四、实践活动的结果和体会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们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1. 历史的重要性近现代中国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挫折,而这些苦难和挫折都是我们前辈用鲜血和牺牲换来的。

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只有通过了解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也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范文汇总三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范文汇总三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范文汇总三篇【篇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我们小组经过讨论后决定社会实践的地点选在位于浦东新区川沙镇华夏东路2629号的川沙烈士陵园。

我们小组成员约定在11月29日一起去烈士陵园,可惜天公不作美,前天气候突然降温还伴随着刺骨的寒风。

但恶劣的天气并没有改变我们的行程计划,当然也没有改变我们瞻仰革命先烈的情怀。

我们一行到达烈士陵园门口的时候就被陵园的庄严和肃穆打动了,大门上刻着金黄色的六个大字:川沙烈士陵园。

这里是无数的革命先烈长眠的地方;这里是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的发展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安息的地方,想到这些我顿时觉得自己脚下的土地有了几分神圣的气息,少了一些悲凉而多了一丝悲壮!进入陵园后映入眼帘的是在“广潮中心的印有“浩气长存”的雕像。

仿佛陵园里的一草一木都在讲述着革命年代的艰苦、新中国成立的艰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辛。

我认为参观这种形式可以让我们了解历史,读懂历史。

参观不仅仅是怀念,也是心与心的交流、灵魂与灵魂的碰撞。

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革命先烈为我们创造出来的,也是先烈们用献血换来的。

我们要继承先烈的意志和革命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珍惜幸福美好的生活。

站在纪念馆里,看着纪念短片,我仿佛听见了英烈们英勇不屈的声音。

可敬的烈士们,愿你们的精神像园中的常青树一般永不凋落;愿你们的信念像滚滚江水一样永不停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你们就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英雄,在祖国和人民的心中熠熠闪光。

【篇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一实践地点蒙自县草坝镇二实践时间2014年10月1日三实践参与者第三组所有成员四实践内容1 通过网络,书籍了解碧色寨遗址的有关历史2 参观碧色寨遗址。

3 对碧色寨遗址内的文物进行拍照,记录4 询问碧色寨遗址内的相关负责人,对文物作有关了解5 征集小组人员对此次活动的感想,建议6 小组人员交流讨论,谈论各自的心得体会五实践流程〈一〉活动准备阶段1分配任务,让每个成员都清楚自己在活动中的工作任务2充分准备好此次活动所需物品,如相机,记录本3规划好此次活动的路线4通知小组成员带好各自所需物品〈二〉活动举办阶段1由小组组长向小组成员说明此次活动的相关规则2进入遗址参观,了解,记录相关信息〈三〉活动后续阶段1清点物品工具2工作总结,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3征集小组成员的感想,建议,4小组人员交流讨论,谈论各自的心得体会六活动要求1、组员积极配合组长的安排,各尽其责,认真完成任务2 往返过程中注意安全,组员之间要互相关心3 参观过程中严格遵守遗址内的相关规定,爱护公物和遗址内文物,爱护遗址内环境七实践目的参观碧色寨遗址,旨在缅怀在抗日战争前期,碧色寨曾经的繁荣和辉煌。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集合6篇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集合6篇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集合6篇【篇一】国家开放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二对农民的关注从毛泽东发表的第一篇正式的政治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开始,他便以自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光来表达对中国这个自古以来最庞大的群体的特殊的关注。

文中,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中国实际现状,综合分析了中国现存的各阶级特点,论述了“谁是我们的朋友和敌人”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团结农民的主张。

这在当时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机会主义都忘记农民的背景下是很有必要的,也反映出他远见卓识的眼光以及独到而重要的思想。

次月,在经过三十《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的发表标志这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研究又上升了一个水平,文章开篇便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便被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他也更深层次的讨论了革命与农民之间的密切关系。

毛泽东在发表政治文章的初期便表现出对农民的极大关注,这并不是偶然,而是中国现状的真实写照与他结合中国实际国情灵活运用马克思原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也反映出中国国情与农民的重要关系,这不仅在八十余年前是这样,在今天更是这样。

农民始终是中国最庞大的群体(至少到目前还是这样),关注中国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关注农民问题,而这也促成了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由此可见,毛泽东思想既是实用的,又是超前的;既是马克思理论的,又是与中国实际的完美结合;既是个人的,又是全中国的。

他在发展思想是所用的方法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去借鉴,尤其是实地考察和实事求是。

更值得学习的还是那种创新精神,马克思理论虽然不是毛泽东首创,但他通过学习和研究,结合具体国情,发展出毛泽东思想,是使中国革命为之一新,并最终挽救了革命。

没有创新就没有出路,乃革命发展之本!【篇二】国家开放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一、引言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访上海历史的脉搏
学号:101215118 姓名:钱承恺
相关主题所涉及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简介:
1958年--1987年发掘
1958年,当地农民开掘河道时,发现了大批古代遗物。

1961年9月对其进行考古发掘,探明遗址为2层。

上层面积10000平方米,出土大量陶片、陶纺轮、陶饼、带纹饰、硬陶和带釉陶等,系春秋战国时期文化遗存。

下层面积7000平方米,有灰坑1个,墓葬2座。

一号墓葬品有陶罐、壶、带盖三足器、鼎、盘和纺轮等物,分置于墓主头足附近。

在墓南约2米处,有较完整猪骨架一具。

二号墓葬品有石铲、石镞、陶鼎、罐盘等物,分置于头、腰和足部附近。

墓东约12米处有狗骨架一具。

同时出土的还有陶器和磨制石器,如镰、斧、凿、铲、刀、矛等,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良渚文化类型,是衔接崧泽文化和马桥文化的重要时代环节,从而将上海的历史有机的串了起来,使人们可以完整的了解上海的历史发展的全貌,具有很大的考古价值。

1987年,当地农民在挖土建房时,凿形足陶鼎,以及花瓣形圈足陶杯等10余件遗物。

经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部专家鉴定,这批文物的年代属于崧泽文化晚期,为崧泽文化、良渚文化过渡期的典型器物。

1999年--2005年发掘
1999至2005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勘探和小规模的发掘,首次发现了一类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遗存。

该遗存陶器具有鲜明特征,陶质为灰、黑、红褐夹砂陶和灰、黑、红泥质陶,前者占65%,后者占35%左右。

素面陶大约占三分之二,其余饰压印、刻划和附加堆纹。

压印纹有绳纹、篮纹和方格纹,其中以绳纹最为常见,并有粗细变化和排列形式的差别。

刻划纹种类较多,有单线方格纹、复线菱格纹、叶脉纹、八字纹、错向斜线纹、相交斜线纹、竖条纹等。

附加堆纹常见于大型器物如瓮上,围绕器物堆贴,其上多有指捺纹。

另外,还有弦纹和凸棱纹。

陶器种类有垂腹釜形鼎、浅盘细高柄豆、直领瓮、带流鬶和筒形杯。

该遗存文化内涵非常单纯,根据器物比对,同分布在江苏高邮、兴化一带里下河地区的“南荡遗存”有相似之处。

而“南荡遗存”在里下河地区是外来文化,其来源可以追溯到豫东、鲁西南地区的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

王油坊遗址的年代,经C14测定和树轮校正,距今4200~4500年。

南荡遗址经C14测定和树轮校正,均不早于2000B.C.。

这类遗存在环太湖地区是第一次发现,依据考古学定名原则,称之为“广富林文化遗存”。

广富林遗址上层发现了东周至汉代遗存,出土的建筑材料有大型卯榫绳纹铺地砖、兽面纹瓦当,另有青铜生产工具等,充分证明广富林在东周至汉代时期是一处非常重要的大型聚落。

2006年,中外考古专家聚集松江,经过学术研讨和实地考察后认为,“广富林文化遗存”是新发现的文化遗存,是一种新见的考古学文化,可以命名为“广富林文化”。

2008年发掘
2008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5个方面有了显著突破:一是开掘面积8000平方米,探方近250方,使遗址的文化内涵大面积地显现;二是遗址的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东周文化等遗存的叠压关系更为清晰;三是进一步揭示了广富林文化时期,当地先民的饮食、居住、墓葬等习俗;四是发现了部分广富林文化时期的生产、生活环境,即遗址东北部的大片湖泊;五是广富林东周文化遗存有重大发现。

此次大规模考古的具体地点是在广富林遗址的最北端,在那里发现了广富林文化时期的生产、生活环境,即遗址东北部的大片湖泊。

湖泊的沿岸发现大量木桩,其面积约1000平方米。

木桩应该是当时的渔业捕捞设施和沿湖泊的住宅。

而在生活区发现的一条壕沟内,出土了许多良渚文化的陶器碎片,这是良渚人丢弃的生活垃圾。

从而推断,良渚时期人们的生活地带也在附近。

故该遗址存在着良渚文化与广富林文化在同一地点的胶着之状况。

广富林文化时期的住宅为干栏式建筑和地面式建筑两种类型。

遗址北部湖边发现广富林文化木构建筑,这是一种干栏式建筑,在湖边遗址发现有排列整齐的柱洞,原本有木桩,为干栏式建筑的房基,木桩上架梁,再在梁上铺板,以起到防潮、防水的作用。

这些房屋都是独立的小房子,当时尚未形成村子,而是以原始村落形式存在。

在湖边遗址还发现了大批陶器、植物遗存,另有梅花鹿角、猪等动物遗存。

考古发现有一处地面式建筑,为平地起建,墙体已经倒塌于生活面上。

生活面土壤呈浅红色,先民将平地烧烤,使其变得干燥、坚硬,便于生活。

倒塌的墙体为红色,可以断定该建筑是因火烧而倒塌。

从倒塌的这一片墙体实物推算,这类地面式房屋的墙高在0.9米以上。

这种木骨泥墙反映出先民已懂得在制作墙体的时候,往泥土里以木、竹为筋,以加强墙体牢固度,类似于今天的钢筋水泥混凝土。

此次考古,在广富林遗址首次发现了稻壳和稻米,据此判断,上海的先民们已经开始人工种植水稻。

以往,良渚文化时期的稻米已被发现,此次发掘出的广富林文化时期稻壳和稻米,数量较多,形态完整,是研究长江下游地区稻作史和农业经济形态的珍贵材料。

而同时发现的鹿角和猪骨则表明,广富林文化先民已把猪和鹿作为主要的肉食来源。

发掘中还首次发现了8座广富林文化墓葬,填补了广富林文化未发现墓葬的空白。

广富林文化墓葬为土坑竖穴墓,长度皆在2米左右,宽约0.8米。

其中35号墓发现有随葬品,数量较多的随葬品被放置在主人腿部左侧。

随葬品中有煮饭用的鼎、收割用的石镰,但比生活、生产实用器物的体积要小,且制作较粗糙,由此鉴定为冥器。

广富林文化墓葬葬式多为仰身直肢,而一穴为特别的曲肢葬。

墓穴主人头向右侧,双手半举至头部,双膝弯曲,这些现象与规划严谨、葬俗统一的良渚文化墓葬差异明显。

包括此次发掘出土的此穴在内,上海地区共出现了三穴曲肢葬。

一穴发现于福泉山古文化遗址,经考证为陪葬;另一穴发现自马桥文化遗址,骨架作双手作捆绑于背后状,明显为犯规处死。

那么,这具广富林文化的曲肢葬主人,他是否死于非命呢?由于墓穴非常小,仅容一人弯曲安置,此人的双手高举至头,有被强制性放入迹象,因此,此人很可能是因犯规而被处死。

考察主题上海历史之根
考察时间2015.10.21~2015.10.24
考察过程纪录(需要提交实地考察的照片或视频)
松江的辉煌,而其北部悠久的历史却被遗忘,那里真的是上海之根!
走进广富林公园,仿佛穿越到了明清时代,来到了当时繁荣的
很早以前就听过“广富林古文化遗址公园”这个地方,很期待也很想去那个地方看看,但春节过后,每逢双休日总是下雨。

二月二十三日星期日这一天天空放晴,于是下午三时许,我们驾车赶往。

从上海徐家汇到上海市西南的松江区广富林遗址,约三十五公里路程,位于松江城西北6公里,辰山塘东岸,佘山镇广富林村,虽然广富林古文化遗址目前还在施工建造之中,但初冬田野的沉寂数日前突然又被打破。

所以一路没有路牌指引,没有宣传广告,但路旁二边停满的车辆告诉我们目的地到了。

遗址门口,树立一块黑色大碑,雕刻着反映六千年前的情景,两边碑文对遗址作了简单介绍。

广富林,原称皇甫林,广福林,古代属于华亭谷范畴,孕育了灿烂的广富林古文化,是上古时期东吴东部文化、政治、经济和交通中心,有秦一代为江南直道东端,向西直达吴城(苏州),直道还向南沟通康城古文化中心和钱塘江南岸的于越国古文化中心。

直至唐代置华亭县,中心南移至永丰里建城,即今松江城。

明清二代创造了古城。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仿明清时代的古建筑,古色的青砖黑瓦,徽派的骑马墙,白色的墙面镶嵌着一幅幅图画。

广富林古文化时期的住宅为和地面式干栏式建筑类型。

遗址北部湖边发现广富林文化木构建筑,这是一种干栏式建筑,在湖边遗址发现有排列整齐的柱洞,原本有木桩,为干栏式建筑的房基,木桩上架梁,再在梁上铺板。

把房屋建筑在水中,是广富林建筑的一个特点,三角形的房子静静地躺在河面上,在阳光照耀下形成清晰的倒影,很漂亮。

两小时内我们就结束了还在不断完善中的“广富林遗址公园”游览!我自然知道,我眼前的一切不过是现代建筑的功劳,但还是不能阻止我对这公园建筑风格的喜爱。

尽管整个公园据说五月份才能对外营业,但就目前的建筑气势来看,已经让人非常震撼,走进公园,仿佛穿越到了明清时代,来到了当时繁荣的古城。

我很期待它正是开业的时候再去一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