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合集下载

‘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doc

‘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doc

'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一教案作者:小言《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本课说理的逻辑2、积累文中主要的文言实词虚词3、掌握古今异义词和活用4、领会课文〃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教学内容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1、作者简介见课下注释2、课文背景介绍,见参考书。

这篇奏疏是魏徵于贞观-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徵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

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魏徵〃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

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

(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魏徼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徵没,朕亡一镜矣!〃3、文学常识一疏疏,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

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

(《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

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魏征●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进一步熟悉文言特殊句式。

2.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体味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

3. 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1. 掌握文言字词,疏通文句,培养文言语感。

2. 了解论证方法,理解“十思”内涵。

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及追求的理想政治境界。

●设计思想与《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相比,本文在字词疏通及思想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中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逐句疏通、讲解之必要。

作者魏征,史以“诤臣”称之,本文是他在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章。

文章骈散结合,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

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表达有力而华美。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使文章论证深入浅出,全面透彻。

教师应带领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深刻体悟理解。

与《烛之武退秦师》一样,本文教学仍围绕文言、文化展开,在诵读中加强文言语感,在诵读中品味领悟思想。

●教学资源1. 关于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

著名政治家。

隋末为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义军。

李密失败,他投降唐朝。

唐太宗时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其人有胆量,敢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助成“贞观之治”。

后代一些诤臣都以他为楷模,亦泽被后世。

著作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

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2. 关于文体“疏”,奏议的一种,是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

包括奏、议、疏、表、对策。

3.关于写作背景本文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时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策比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历史上还有“成康之治”、“文景之治”、“康乾盛世”)。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是明代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教案是黄宗羲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时向明世宗朝廷上书的,内容主要是对朝廷政治和社会现象的批评和谏言。

该教案共包括十个思想,主要内容如下:
一、《思贞方》:黄宗羲在这一部分主要是批评朝廷的政策問題,指出朝廷对于性质正直的贤才不够重视,而过分注重狡诈之辈。

二、《思贞论》:黄宗羲认为士人应该注重品德修养,而不是只追求功利,他批评当时士人贪图名利,不注重道德修养。

三、《思廉方》: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官员的廉政提出要求,指出了官员的贪污行为,以及他们对民众的虐待和苛捐杂税的问题。

四、《思廉论》:黄宗羲这部分继续对官员的贪污行为提出批评,并认为朝廷应该加强监察机制,对贪官污吏进行制裁。

五、《思忠方》: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忠诚的要求,黄宗羲认为官员应该忠于国家和人民,而不是只追求个人利益。

六、《思忠论》:黄宗羲这部分进一步强调了忠诚的重要性,他认为忠诚可以带来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七、《思功方》:在这部分中,黄宗羲对朝廷的军事政策提出
了批评,认为国家应该注重军事力量的建设和发展。

八、《思功论》:这部分主要是认为功劳应该以实际贡献为准绳,而不是只看表面的宣传。

九、《思文方》:在这一部分中,黄宗羲提出了对文化教育的要求,认为朝廷应该注重教育,培养人才。

十、《思文论》:最后一部分主要是对当时文化教育现状的批评,黄宗羲认为朝廷应该注重真正有益于社会的教育。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以批评和谏言的形式,对明代朝廷的政治、社会、军事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和建议。

黄宗羲以其独特的见解和思想,为我国历史上思想界和政治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于公元819年所写的一篇散文,内容为谏言宣扬儒家道德观念和政治理念,以劝谏太宗李世民建立和谐社会,加强君臣关系。

下面是《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引言】【教学目标】1.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主要内容和背景;2.理解文章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加深对韩愈的儒家思想的认识;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韩愈的生平和《谏太宗十思疏》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产生兴趣。

第二步:整体理解(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一遍全文,要求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观点。

第三步:逐段阅读(20分钟)教师请学生每人批阅一段,然后互相交流,共同理解韩愈的思想观点。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段的主旨和关键词,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每段的主要理解和思考问题。

第四步:情感体验(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情感体验。

老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例如:“韩愈为什么要批评太宗的行为?你们是否赞同韩愈的观点?”等等。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表达自己对文章的喜爱或者不喜爱的原因。

第五步:深化思考(1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性的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能动性。

例如,“韩愈为什么认为君子应该给予人民更多的尊重?”“韩愈提出的人治思想如何体现在今天的社会中?”等等。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分享自己的思考。

第六步:写作练习(30分钟)教师提供两个写作题目。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写作题目进行写作,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补充思考和写作。

写作题目1:韩愈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了很多关于政治和社会秩序的观点,请你发表自己的看法。

写作题目2:请你根据韩愈所提出的“人治”观念,谈谈你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哪些品质?【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再次强调学生需要重点理解韩愈的思想观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完整版)谏太宗十思疏 教案

(完整版)谏太宗十思疏 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能力目标1.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教具准备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俗话说:伴君如伴虎。

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明证与教训。

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

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

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在千古传诵的《谏太宗十思疏》中找找答案吧!二、解题1.文体简介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

如西汉晁错写给汉文帝的《论贵粟疏》。

2.背景介绍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

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o了解魏征及其作品《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和地位。

o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观点。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o运用比较阅读法,理解魏征的劝谏艺术与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o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分析鉴赏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体会魏征的忠诚与智慧,学习其勇于直谏的精神。

o引导学生思考君臣关系与国家兴衰的深刻联系。

o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o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o深入理解魏征的劝谏艺术与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o引导学生思考君臣关系与国家兴衰的深刻联系。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多媒体教学课件、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魏征及唐太宗的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o播放一段关于唐太宗与魏征的历史故事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o提问:你知道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哪些故事?引出课题《谏太宗十思疏》。

2.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o介绍魏征(580-643),字玄成,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曾任太子洗马、谏议大夫等职,以直言敢谏著称。

o简要介绍《谏太宗十思疏》的创作背景,强调其作为古代谏议文的典范地位。

3.初读感知o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与结构特点。

o提问:你认为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4.字词疏通o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第二课时1.段落解析o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o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明确“十思”的具体内容及其逻辑关系。

2.思想观点探讨o提问:魏征在文章中提出了哪些主要观点?你如何理解这些观点?o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观点进行深入分析,并派代表发言。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2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2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标:1. 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和意义;2. 理解疏文中的核心思想和观点;3.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引导学生思考和了解唐太宗的历史背景以及他的治国理念和政绩。

步骤二:讲解背景(10分钟)介绍《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包括作者魏征的经历和地位以及写作目的和意义。

步骤三:整体阅读(15分钟)将《谏太宗十思疏》分段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进行整体阅读。

步骤四: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思疏进行讨论。

学生可以讨论思疏的中心思想、观点、论证方式等,并归纳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步骤五:小组分享(10分钟)请各组派一位代表进行分享,让其他学生听取不同的观点和思考。

步骤六:展示和总结(10分钟)请几个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做出总结。

教师也可以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步骤七:拓展讨论(10分钟)以《谏太宗十思疏》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古代文人对于君主的忠言逆耳的态度和方式。

步骤八: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一篇与《谏太宗十思疏》相关的写作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和社会背景,发表对于现代社会问题的忠言逆耳之论。

教学评估:1. 分组讨论中,学生的参与度和发言质量;2. 小组分享中,代表的表达能力和理解深度;3. 整体阅读的理解程度;4. 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拓展延伸:1. 可以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其他古代文人的忠言之疏,进行比较和对比;2. 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位现实的政治、经济或社会问题,撰写一篇类似于疏文的评论文章。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精选2篇(二)《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给唐太宗的上疏,用以劝谏和反思。

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首先,文章充满了警示和反思的意味。

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对比,韩愈指出了唐太宗在治国方面的种种问题和错误。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四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四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四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1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体会魏徵的爱国忠君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与一般的议论文教学一样,让学生在掌握文言文的一般学习程式之基础上进而提升学习能力,感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识人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

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写得语重心长,肯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学习目标】1.辨析“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本文比喻说理的方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目标重点】1.诵读文章,感受文句,培养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2.辨析文中文言实词,积累文中文言虚词的用法,区别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目标难点】1.学习本文比喻说理的方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2.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相关材料】1.作者简介敢于“犯颜切谏”的诤臣——魏征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着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后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

作有《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等。

言论散见于《贞观纪要》。

2. 文学常识——疏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

《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

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3.语言知识【难读字】求木之长(chánɡ)浚(jùn)壅(yōnɡ)蔽谬(miù)论黜(chù)恶【重要实词】必浚其泉源(浚,疏通)承天景命(景,大)虽董之以严刑(董,监督,管理)能克终者盖寡(克,能够)将有作(作,兴造。

指兴造宫室一类事情)则思谦冲以自牧(牧,修养)则思慎始而敬终(敬,慎)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简能而任之(简,选拔)【重要虚词】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译为“来”)以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译为“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译为“把”)所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译为“……的人”)山峦为晴雪所洗(介词,“为……所……”,表被动)盖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而源不深而望流之无(边词,表转折)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假设)【古今异义】臣虽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

谦词。

今无此意。

)承天景命(景,大。

今常用于景色。

)【词类活用】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居……之下)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通假字】振之威怒(通“震”,威吓)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特殊句式】(1)判断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介宾后置句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教学过程】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着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二、文章的内容与结构这篇奏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徵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

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魏徵“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

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

(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魏徼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徵没,朕亡一镜矣!”全文共三段:第1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

“臣闻”的口气不卑不亢,令人警醒。

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三句排比,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

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

反问的一句,差不多带有“挑衅”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处。

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

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第2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

接下来,作者以“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做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条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两条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皇帝不要放任纵欲;“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皇帝勤勉政事,不要怠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

“十思”就是十条劝诫,句句坦诚,字字惊心。

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

其中提到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三、疑难问题探析1.本文在论证主要观点时的论证方法和角度是怎样的?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在提出主要观点之前,作者打了两个比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泌浚其泉源。

”作者打这两个比方,是为了使主要观点显豁。

接下来,作者从反面论证了这个观点,如果国君不积德义,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就像“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国家是不会安定的。

第二自然段,作者又从历史的角度来证明观点。

作者以概述的方法,列举历史上的君主“善始者繁,克终者盖寡”,告诫太宗“竭诚以待下”。

作者以对比论证的方法,分析了“竭诚待下”的两种结果。

“竭诚以待”下,则“吴越为一体”;不“竭诚待下”,则“骨肉为行路”。

因此,要善待“下”,否则,君主之“舟”,就有倾覆的危险。

言词之致,述理之尽,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2.“十思”与中心论点之间是个什么关系?这“十思”,涉及的方面比较广,细究起来,涉及到欲望、行为、品质、纳言、赏罚等各个方面,但是,所有这些,都与“积德义”有关,是“积德义”具体作法。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是对“十思”的总结。

只有积了“德义”,才能达到理想的政治境界:“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仁德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3.魏征提出的“十思”能给我们哪些写作的启示呢?一是陈述意见的针对性。

这奏疏是给皇帝看的,是用来劝谏皇帝的,所以“十疏”所陈述的内容无一不针对帝王的易犯病,又无一不为“垂拱而治”的封建统治着想,使唐太宗乐于接受。

二是思考问题的全面性。

这“十思”的内容涉及到与帝王冶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

从生活到政治,从人个欲望以品德修养,凡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全都考虑到。

不但指出问题,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是面面俱到,煞费苦心。

三是安排条款的序列性。

“见可欲”“将有作”“念高危”“惧满溢”“乐盘游”“忧懈怠”“虑雍蔽”“惧谗邪”“恩所及”,排列井井有条,多而不乱。

四是语言表达的齐整性。

“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形成齐整,气势磅礴。

显然,这篇古代佳作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写作启发。

4.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

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四、写作特点:⑴比喻论证,生动形象文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⑵正反对比论证,加强说服力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正反对比,使被说明的道理突凸了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