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综述
病理学详细总结

广州中医药大学病理教研室绪论一、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病理学(pathology)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是医学科学实践的基础。
主要任务: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以及疾病发展过程中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改变与疾病的转归,从而为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地位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学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三、病理学的基本内容总论(普通病理学,基本病理过程)研究和阐述存在于不同疾病中共性的病变基础各论(器官病理学,系统病理学)研究和阐述各系统器官不同疾病的特殊规律病理解剖学—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改变病理生理学—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改变四、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一)人体病理学研究1、尸体解剖2、活体组织检查(活检)3、细胞学检查(二)实验病理学研究1、动物实验2、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五、病理学的观察方法(一)大体观察(二)光学显微镜观察(三)组织(细胞)化学观察(四)免疫组织化学观察(五)电子显微镜观察(六)图像分析技术流式细胞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学好病理要做到“六联”、“一动”六联:*理论和实验*形态和机能*局部和整体*总论和各论*大体和镜观*病理和临床一动:动态的观点•病理学本科阶段学习和考试方法•病理典型病变图片•大体标本—般观察方法和注意事项第一章疾病概论第一节健康与疾病的概念一、健康(health)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的状态。
稳态(homeostasis) 机体在神经、体液等机制的作用下,通过自我调节各器官功能代谢活动和内部结构,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和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并保持躯体、精神和对社会的良好状态。
二、疾病(disease)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和条件作用下,因稳态破坏而发生损伤和抗损伤反应的异常生命活动,表现为组织和细胞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并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
病理学综述

微卫星DNA不稳定性与胃肠道恶性肿瘤的研究新进展姓名:樊健慧学号:2011511摘要:近年来胃肠道恶性肿瘤日益增多及其病因学和诊断备受学者们的关注,不少学者发现微卫星DNA不稳定性(MSI)与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
本文就MSI的发生机制和MSI与胃癌和结直肠癌的关系以及影像学检查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关键词:微卫星DNA不稳定性;胃癌;结直肠癌;影像学检查。
目前,胃肠道恶性肿瘤的研究备受关注,其中微卫星DNA不稳定性与胃肠道肿瘤之间的关系是近年来肿瘤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产生微卫星DNA不稳定性的机制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
有学者认为微卫星DNA不稳定性是肿瘤形成又一机制,目前已有研究表明MSI与胃癌、结直肠癌等有明显关系且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提高其的检出率。
一、微卫星DNA不稳定性的发生机制普遍学者认为MSI是指由DNA复制错误引起的简单重复序列的改变,表现为肿瘤组织与其相应的非肿瘤组织DNA结构性等位基因的大小发生改变。
据报道MSI 最早在1993年发现于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后又陆续在胃癌、胰腺癌、小细胞肺癌、膀胱癌、鼻咽癌、甲状腺癌等肿瘤中发现。
迄今为止,几乎每一类型的肿瘤都已被证明有MSI存在。
产生MSI的主要原因是MMR功能缺陷,不能正常地发挥错配修复作用,增加了整个基因组的不稳定性,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
三、微卫星DNA不稳定性与胃癌的关系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因大部分病人发现该病时已是中、晚期,故病死率高,其发生发展可能由多基因突变引起,并经历多个阶段的演变过程,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与胃癌临床病理密切相关。
冯艳玲2009年研究:FHIT基因作为一个新的抑癌基因,其失活与许多上皮性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MSI、hMLH1和FHIT基因与胃癌的发生进展有很大的关系,是胃癌多步骤发生过程中的分子事件【1】。
杨永成2009年研究:兰州地区胃癌患者中MSI检出率很高,MSI可能是该地区胃癌高发的另一种分子致癌机制, 并可以作为胃癌诊断的一个较为敏感的指标【2】。
病理学总结大全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一)细胞和组织的适应类型1.萎缩:是已发育的正常的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缩小生理性病理性:营养不良性、压迫性、失用性、去神经性、内分泌性萎缩细胞胞质内出现脂褐素颗粒,是老化的标志2.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生理性、病理性)3.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目增多。
常导致组织、器官体积增大(生理性、病理性)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1鳞状上皮化生○2肠上皮化生(二)损伤的原因与发生机制○1细胞膜的破坏○2活性氧类物质的损伤○3细胞质内高游离钙的损伤○4缺血缺氧○5化学性损伤○6遗传变异(三)可逆性损伤(水肿、脂肪变、玻璃样变)细胞可逆性损伤: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1.细胞水肿(最常见):水变性,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泵功能障碍→细胞内Na+和水积聚肉眼——受累器官体积增大,包膜紧张,颜色变淡2.脂肪变(最常见):中性脂肪(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
脂肪肝发生机制:○1肝细胞浆内脂肪酸增多○2甘油三酯合成过多○3脂蛋白、载脂蛋白减少→脂肪输出受阻3.玻璃样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1细胞内玻璃样变○2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3细动脉壁玻璃样变(高血压患者的基本病变)4.淀粉样变5.粘液样变6.病理性色素沉着7.病理性钙化(四)不可逆性损伤1.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1坏死的基本病变:细胞核的变化时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2坏死的类型:1)凝固性坏死: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域呈灰黄、干燥、质实。
坏死区域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存在炎症反应,光镜下细胞微细结构消失但组织轮廓仍存2)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中可凝固的蛋白质少,或坏死细胞自身及浸润的中西粒细胞等大量释放水解酶,或组织富含水分和磷脂,则细胞组织坏死后易发生溶解液化。
病理学整理总论

小阿张病理学重点整理绪论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1、人体病理学研究:尸体解剖检查、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2、实验病理学研究:动物实验、组织和细胞培养。
第一章疾病概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的状态。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和条件作用下,因稳态破坏而发生损伤和抗损伤反应的异常生命活动,表现为组织和细胞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并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的异常。
病理过程: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所共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的综合过程。
(疾病发生的原因:生物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机体必需物质的缺乏或过多,遗传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免疫性因素,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疾病发生的条件:主要是指在病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能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
(条件本身并不能直接引起疾病,与疾病的特异性无关。
条件中能加强病因作用并促进疾病或病理过程发生的因素称为诱因。
)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疾病过程中的损伤与抗损伤、因果转化及局部与整体关系。
(疾病的经过:潜伏期,前驱期,临床症状明显期,转归期。
)死亡:是指机体作为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死亡过程: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
(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停止。
(自主呼吸停止,是脑死亡的首要指征。
))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适应:细胞、组织、器官耐受内外环境中各种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
)适应在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组织、器官的萎缩包括实质细胞体积缩小,可伴有细胞数量的减少。
)萎缩的类型:1、全身性萎缩:由于机体摄入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不足(如胃肠道疾患所致长期消化、吸收不良),或因疾病使营养物质消耗过多(如慢性消耗性疾病及晚期恶性肿瘤),顺序:脂肪骨骼,肌肉、肝、脾,心脑;2、局部性萎缩:(1)动脉粥样硬化症引起肾、脑动脉供血不足而发生肾、脑的营养不良性萎缩;(2)肾盂积水、脑积水长期压迫肾、脑实质引起的压迫性萎缩;(3)骨折后肢体长期固定而不活动所致肌肉、骨骼的废用性萎缩;(4)脑、脊髓神经损伤引起所支配器官组织的去神经性萎缩;(5)由于内分泌功能低下、靶器官缺乏正常刺激而引起的内分泌性萎缩,如西蒙病。
病理学知识总结病理学的简介(2)

病理学知识总结病理学的简介(2)病理学的概述疾病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在病原因子和机体反应功能的相互作用下,患病机体有关部分的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都会发生种种改变,这是研究和认识疾病的重要依据。
病理学(pathology)的任务就是运用各种方法研究疾病的原因(病因学,etiology)、在病因作用下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发病学,pathogenesis)以及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变(病变,pathological changes),阐明其本质,从而为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既是医学基础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具有临床性质的学科,称之为诊断病理学(diagnostic pathology)或外科病理学(surgical pathology)。
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还可分为人体病理学和实验病理学。
病理学诊断常常是以诊断为目的,从病人或从病人体内获取的器官、组织、细胞或体液为对象,包括尸体剖检(autopsy)、外科病理学和细胞学(cytology)。
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阐明:①病因学(etiology),即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内因、外因及其相互关系;②发病学(pathogenesis),即在病因作用下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具体环节、机制和过程;③病理变化或病变(pathological change 或lesion),即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之间的关系——临床病理联系(clinical pathological correlati on);④疾病的转归和结局等。
病理学为掌握疾病的本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而诊断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类各种疾病的病变特点,从而做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和鉴别诊断,直接为临床防治疾病服务。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研究材料主要来自患病人体(人体病理材料)和实验动物以及其他实验材料如组织培养、细胞培养等(实验病理材料)。
病理生理学综述

高血压的治疗进展状态综述马占华三附院中西医结合临床骨伤201109312962011/11/5高血压病的治疗进展状态综述马占华三附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学号20110931296【摘要】高血压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也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近年来由于诸多降压新药相继问世,使高血压及其并发症明显降低。
但是,由于高血压的控制率不高,所以仍是世界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达11000万,日益构成人们生命和健康的威胁。
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发展迅速,特别是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拮抗剂等新型抗高血压药的问世,从根本上改变了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态势。
现对这些抗高血压药及其治疗进行分析和综述。
希望能对临床实践有所指导。
【关键词】高血压;治疗;合理用药;最新进展;1.高血压病的病理机制:目前关于高血压病的确切病理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大致来说,有以下一些学说可供参考:精神、神经学说精神源学说(psychogenictheory)认为在外因刺激下,患者出现较长期或反复较明显的精神紧张、焦虑、烦躁等情绪变化时,大脑皮层兴奋、抑制平衡失调以至不能正常行使调节和控制皮层下中枢活动的功能,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舒缩血管中枢传出以缩血管的冲动占优势,从而使小动脉收缩,周围血管阻力上升,血压上升[4]。
遗传学说(genetictheory)认为,高血压病患者有家族史的多,其直系亲属的血压水平比同龄非直系亲属的高,双亲均有高血压的子女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大。
动物实验早已从大鼠中选出SHR品系,高度提示遗传的作用。
钠摄学说(excessivedietarysodiumtheory)认为,大量的实验、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证实钠的代射和高血压密切相关。
在食盐摄入量高的地区的人群,如在日本本土的日本人中,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而食盐摄量低的地区的人群,如在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中,则几乎不发生高血压。
病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病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形态学和生理学变化规律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包括疾病的形态学、生理学、化学和免疫学变化,以及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学改变。
病理学主要分为一般病理学和特殊病理学两大部分,其中一般病理学主要研究疾病的形态学变化和病理生理学改变,特殊病理学主要研究各种特定器官系统的疾病及其病理学改变。
二、疾病的发生机制疾病的发生机制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等。
遗传因素是指个体遗传基因的影响,包括染色体异常、基因突变等。
环境因素是指外界环境对个体健康的影响,包括化学物质、辐射、病毒感染等。
免疫因素是指免疫系统对疾病的免疫应答,包括炎症、自身免疫等。
生活方式因素是指个体生活习惯和行为对健康的影响,包括饮食、运动、抽烟等。
三、病理切片的解读病理切片是病理学的重要研究工具,主要指通过组织学技术将活体组织标本切割、染色并制备玻片,以便于镜下观察。
在解读病理切片时,需要考虑组织形态学特征、细胞结构、染色效果和病变范围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解读病理切片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四、常见疾病的病理知识1. 癌症:癌症是一类以组织细胞的恶变和不受控制的增生为特征的疾病。
常见的癌症有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
其病理特点包括细胞异型性、核分裂活跃、异常增生和浸润等。
2. 心血管疾病:心脏病变主要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炎等。
其病理特点包括心肌纤维变性、坏死、纤维化等。
3. 炎症性疾病:炎症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组织反应,常见的炎症性疾病有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肾病等。
其病理特点包括组织水肿、炎细胞浸润、纤维化等。
五、病理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1. 临床诊断:病理学在临床医学中作为一种重要诊断手段,可以通过病理切片的解读、免疫组化染色等技术帮助医生明确疾病的诊断。
2. 治疗指导:病理学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分期和预后,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监测提供依据。
肿瘤病理学护理综述

肠道准备充分,伤口愈合良好,饮食合理且营养 充足,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减轻,心理状态稳定。
肿瘤病理学的发展历程
早期发展
肿瘤病理学起源于17世纪,当时主要依靠肉眼观察和简单 的染色技术进行诊断。
20世纪进展
20世纪以来,随着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 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病理学在诊断和分类方面取得了 重大进展。
现代发展
现代肿瘤病理学已经进入了分子病理学时代,通过对肿瘤 分子机制的研究,为肿瘤的早期诊断、个体化治疗和预后 预测提供了更准确的方法。
生活方式调整
指导患者调整生活方式,如合 理饮食、规律作息等。
疼痛管理
采取有效的疼痛管理措施,减 轻患者的痛苦。
长期随访
建立长期随访机制,及时发现 和处理康复过程中的问题。
肿瘤患者的营养护理
营养评估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营养评估,了解其 营养状况。
饮食指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 饮食指导。
营养支持
02
肿瘤护理综述
肿瘤护理的基本原则
全面性原则
肿瘤护理涉及生理、心理、社会和情感等多 个方面,需要全面考虑。
预防性原则
强调预防肿瘤的发生和复发,提高患者的生 活质量。
个性化原则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 划。
科学性原则
遵循科学的方法和理论,不断更新和完善护 理实践。
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
对于需要营养支持的患者,提供合适 的营养补充方式。
生活方式建议
指导患者调整生活方式,促进营养吸 收和利用。
03
肿瘤病理学与护理的关 联
病理学诊断在护理中的应用
诊断依据
病理学诊断是肿瘤治疗和护理的 重要依据,有助于确定肿瘤类型 、分期和恶性程度,为制定治疗 方案和护理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卫星DNA不稳定性与胃肠道恶性肿瘤的研究新进展
姓名:樊健慧学号:2011511
摘要:近年来胃肠道恶性肿瘤日益增多及其病因学和诊断备受学者们的关注,不少学者发现微卫星DNA不稳定性(MSI)与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
本文就MSI的发生机制和MSI与胃癌和结直肠癌的关系以及影像学检查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关键词:微卫星DNA不稳定性;胃癌;结直肠癌;影像学检查。
目前,胃肠道恶性肿瘤的研究备受关注,其中微卫星DNA不稳定性与胃肠道肿瘤之间的关系是近年来肿瘤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产生微卫星DNA不稳定性的机制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
有学者认为微卫星DNA不稳定性是肿瘤形成又一机制,目前已有研究表明MSI与胃癌、结直肠癌等有明显关系且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提高其的检出率。
一、微卫星DNA不稳定性的发生机制
普遍学者认为MSI是指由DNA复制错误引起的简单重复序列的改变,表现为肿瘤组织与其相应的非肿瘤组织DNA结构性等位基因的大小发生改变。
据报道MSI 最早在1993年发现于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后又陆续在胃癌、胰腺癌、小细胞肺癌、膀胱癌、鼻咽癌、甲状腺癌等肿瘤中发现。
迄今为止,几乎每一类型的肿瘤都已被证明有MSI存在。
产生MSI的主要原因是MMR功能缺陷,不能正常地发挥错配修复作用,增加了整个基因组的不稳定性,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
三、微卫星DNA不稳定性与胃癌的关系
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因大部分病人发现该病时已是中、晚期,故病死率高,其发生发展可能由多基因突变引起,并经历多个阶段的演变过程,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与胃癌临床病理密切相关。
冯艳玲2009年研究:FHIT基因作为一个新的抑癌基因,其失活与许多上皮性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MSI、hMLH1和FHIT基因与胃癌的发生进展有很大的关系,是胃癌多步骤发生过程中的分子事件【1】。
杨永成2009年研究:兰州地区胃癌患者中MSI检出率很高,MSI可能是该地区胃癌高发的另一种分子致癌机制, 并可以作为胃癌诊断的一个较为敏感的指标【2】。
闻旭阳2011年总结分析:MSI 胃癌有着特殊临床病理学特征:老年女性,胃窦部位,肠型,较少浆膜侵犯,淋巴侵犯罕见,hMLH1基因启动子CpG 岛甲基化,有较好的预后。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hMLH1 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和微卫星不稳定在胃癌中有显著相关性,在胃癌早期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胃癌的鉴别诊断、预后评价、特殊临床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可能成为胃癌早期诊断、评价预后、指导化疗的分子标志物【3】。
四、微卫星DNA不稳定性与结直肠癌的关系
由于微卫星序列具有数量众多,多态信息含量高,自身突变率低,且呈稳定的孟德尔遗传的特点,自1992年起,人们将微卫星序列作为标记物之一用于基因作图。
许多肿瘤的基因变化可以通过微卫星多态性改变来反映。
在结直肠癌中M S I 已成为筛查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 PCC) 的重要分子指标, 但在散发性结肠癌
中, 有关M S I 的研究国内外报道尚不一致。
2008年鞠海星研究:散发性结直肠癌中
微卫星不稳定是一个常见的分子事件, 微卫星不稳定的散发性结直肠癌好发于右半
结肠, 具有低分化的倾向。
另外,肿瘤遗传学研究表明,细胞恶性转化与遗传物质
的不稳定性有关【4】。
王志刚2010年研究:具有遗传背景的MSI 阳性的大肠癌患
者的一级亲属有可能是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的高危人群。
对这些高危人群应进行
定期的随访观察,有望早期发现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家系和早期遗传性非息肉病
型大肠癌患者【5】。
五、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影像学检查
自20 世纪70 年代初以来, 胃肠内镜检查和胃肠道器官的双对比检查技术都已日趋成熟, 对胃肠器质性疾病—癌肿的发现和诊断都取得了极大进展,漏、误诊的概率并不大。
胃肠内镜对黏膜面上较浅、小的早期病变的发现是有用的, 且可进行活检获得病理诊断【6】。
与胃肠内镜检查相比, 造影检查在诊断胃肠道MPMT 中的优势有: 患者对造影检查更容易耐受, 尤其对老年病人相对安全;对有腔道梗阻的病例,内镜不能通过狭窄段,易遗漏梗阻近端的第二病灶,而只要不是腔被完全梗阻, 气钡双对比造影一般都能使造影剂通过狭窄段,从而发现梗阻近侧的病变。
CT 增强扫描检查, 尤其是多排螺旋CT 对胃肠MPMT 的诊断更为有利。
横断面扫描可对全腹部进行容积扫描后作薄层重建,只要运用合理的扫描技术,发现多脏器、多部位、多个病变;CT 仿真内镜检查(CTVE) 不受胃肠腔道梗阻的影响,可从任意部位、任意方向进入胃肠道内观察腔内病变;CT 二维、三维、多平面重建、SSD 和Raysum 图像可清楚地显示胃肠进展癌的壁内和腔内、外扩展情况,可了解肿瘤对邻近脏器的侵犯和有无远处转移;都有助于临床为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7】。
但CT 检查的缺陷在于对早期癌的发现有一定困难。
因此, 综合运用胃肠道造影、内镜和CT 检查技术, 再
加上临床和影像学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可显著提高胃肠道肿瘤的检出率。
参考文献
1冯艳玲,李冬霞.微卫星不稳定性、hMLH1及FHIT基因与胃癌
关系的研究进展.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05.
2杨永成、周永宁.兰州胃癌及异型增生组织微卫星不稳定性的检测.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05)-17-15.
3闻旭阳、戴广海. hMLH1 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微卫星不稳
定与胃癌.中国医药导报.2011(03)-08-07..
4鞠海星、张苏展.散发性结直肠癌中微卫星不稳定研究及其临床病
理意义
5王志刚.22 例微卫星DNA 不稳定性大肠癌家系筛查结果分析.中国
现代医生.2010(05)-4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