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苏轼01-少年成名
《百家讲坛·苏轼》个人观后感600字

《百家讲坛·苏轼》个人观后感600字《百家讲坛·苏轼》个人观后感600字1《苏轼》观看完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大浪淘沙,在历史的长空中东坡先生这位“不能无一,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永远闪着耀眼的光芒。
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哲学家。
这些远不是他的全部,高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是他,轻吟“化退残红清醒小”的是他,能将思念兄弟感情升华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也是他,他豁达,他洒脱,他幽默,他有着“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超脱,来吧,让我们走近苏东坡。
走近苏东坡,感受苏门的家教,父亲苏洵对两个儿子因材施教,并分别取名“轼”“辙”对孩子低调,谦虚的期许,程夫人的“如果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至今还在我的脑海中,正如梁启超先生说的“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我们不求培育出梁先生那样九个出色的孩子,但是给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总是必要的吧!走近苏东坡,体味东坡先生的爱情,亲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中我们听到了东坡先生思念王弗的锥心裂肺的痛哭之声,“孰迎我门,孰馈我田。
已矣奈何,泪尽目干”东坡的《祭亡妻文》感天动地,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是啊,没有朝云,东坡先生的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去哪寻找知音呢,一位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位贤内助,东坡先生一生起起伏伏,正是这三位贤惠的妻子给了先生莫大的安慰。
苏轼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赠与苏辙,手足之情,感人至深,苏轼身陷囹圄,苏辙百般上疏求助,情愿舍己救兄,是啊,血浓于水,兄弟之情,感动古今。
反观今天,因为金钱利益,兄弟反目,夫妻不和的`不计其数,这些是不是有些不合时宜呢?走近苏东坡,学习东坡先生的豁达,苏轼的一生,几起几落,四海为家,但是他从未因为贬谪有过幽怨,在他的人生中豁达乐观已成一种习惯,被贬黄州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呐喊,在被贬岭南后,仍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心情,看到东坡先生的际遇,有时再想想自己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些许的困难算什么呢?走近苏东坡,保持一颗纯洁的心。
苏轼

3、反对变法
1、1069年,王安石变法开始 。王安石变法的 核心理念就是从理财入手,“因天下之力以 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简单说就是朝廷通过很多种新法,一下子把 很多银子从民间拿走,以供国家之用。 2、苏轼从民生民情的实际出发,他主张变革现 实,但要循序渐进,反对王安石的那种激进 的变革方式。 (欧阳修、司马光也都反对变 法)
三、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
1、谐劝老妻学杨朴。“且休落拓贪酒杯,更莫猖狂 爱吟诗。(你不要因为怀才不遇,就喝点小酒,随 便写诗发牢骚)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 皮。” 2、助吴味道 赶考。“翰林学士知制诰苏某封寄苏侍 郎收” -----“龙图阁学士钤辖浙西路兵马知杭府苏某 封寄京师竹竿巷苏学士” 。 3、帮扇商画扇卖。 4、贬黄州,俸微,为养家,在官署东边坡地上,亲 自垦荒种田,“东坡居士”即由此而来。而文学创 作却达到了高峰,《前后赤壁赋》《念奴娇 · 赤壁 怀古》三篇传颂千古的名作,就是在此时创作出来 的。 5、贬儋州,”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 冬无炭,夏无泉” ,读陶渊明的诗,著书立说 ,
2、进士及第
1、公元1057年,20岁的苏轼参加科举考试, 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受到当时的文坛 领袖也是主考官欧阳修 的赏识,高中进士 (第二名) ,他的弟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 他们的父亲苏洵,也以文名世,父子三人并 称“三苏”,且并列“唐宋八大家”。 2、仁宗曾私下里对自己的皇后说:“大宋何幸, 得此奇才,吾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附:苏轼名篇
1、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 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 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 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 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 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 作者在密州(诸城)时所作。词的上片写望月,下 篇写怀人,既写了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的消极 避世情绪,又表现出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 观精神。
百家讲坛苏轼少年成名

百家讲坛苏轼少年成名康震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的公元1037年出生于四川眉山,1101年死于江苏常州,终年65岁。
苏轼所在的家庭是一个小康之家,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大家,共生有三男三女,苏轼与弟弟苏辙排行老五与老六,而排在他前面的哥哥姐姐均幼年夭折。
而恰恰就是苏家硕果仅存的这哥俩儿,竟然在日后成为苏轼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
那么,幼时的苏轼接受的是怎样的家庭教育?这种教育对他的少年成名有怎样的影响?他与弟弟苏辙的名字又有怎样的深刻寓意呢?古人云,学而优则仕。
才华出众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之后,终于开始向仕途进发了。
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父子三人赶到当时的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
那么,苏轼兄弟会在这场至关重要的考试中会金榜题名吗?这场考试会改变苏轼的命运吗?在三关考试最关键的第二关——礼部考试之中,本来可以稳拿第一名的苏轼却出人意料地获得了第二名。
这对苏轼来说,虽然有些委屈,但对后人来说,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千古传颂的佳话。
我们不禁要问,苏轼在这篇颇有点传奇色彩的文章里头到底写了些什么东西?主考官欧阳修为什么对它那么青睐呢?欧阳修与苏轼这对师生之间又会因为这篇文章而发生什么特殊的故事呢?苏轼用他天才的文思与妙笔,一举成名天下知。
可是,因为母亲程夫人的不幸去世,苏轼只得返回家乡服丧。
三年之后,当苏轼兄弟陪父亲再次来到京城的时候,一次北宋朝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制科考试即将举行。
曾经在三年前的考试中小试牛刀、一举成名的苏轼兄弟自然不会放过这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们准备向这次制科考试再次发起冲击。
那么,制科考试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考试制度?而苏轼兄弟在这场制科考试中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少年成名的苏轼还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奇吗?自长江逆流而上,经汉口,过名满天下的三峡,便进入了中国西南的一大省——四川,再沿江上行,过重庆,直到水源,便可看见一尊大石佛,其高三百六十英尺,是由江边一个悬崖峭壁雕刻而成。
百家讲坛康震苏东坡讲稿

百家讲坛康震苏东坡讲稿(一)少年成名【画外音】:你知道苏轼吗?你了解苏轼吗?一提起苏轼你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他那脍炙人口的美文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而对于生活中和官场上的苏轼,你又了解多少呢?苏轼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与他本人的个性为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今天的人又该如何解读他的宦海沉浮与儿女情长呢?后世的人们为什么对苏轼始终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历经千年而不衰?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一起走进这位与众不同的文化学者,品尝跌宕起伏的别样人生。
系列节目《苏轼》第一集少年成名,敬请关注。
【康震】:对于苏轼苏东坡,我想各位观众都非常的熟悉。
为什么呢,因为他留给了我们太多的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优秀诗篇: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禁不住会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走在庐山的风景里的时候禁不住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也禁不住用他的诗来宽慰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一个中秋的月夜思念我们的亲人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要吟唱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确,苏轼的诗词已经成为了我们广大人民群众血肉当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丰厚的文化养料。
它就像我们的血液一样,每天都流淌在我们的情感当中,对这样一位伟大而富有魅力的文学家,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我们到底想过没有,他的这些迷人的富有魅力的诗句是怎么写出来的,在他的少年时代,他究竟接受过怎样的家庭教育;他科举考试成绩如何;他进入仕途之后是不是一帆风顺呢,他又是为了什么被一贬到了黄州,而后他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在短短十七个月的时间里从一个八品官升为三品大员,最后苏轼又是因为什么,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被一贬到了惠州,再贬到了儋州;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他临终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遗言呢?所有这些象迷一样的问题,就共同的汇成了苏轼丰富的一生。
百家讲坛苏轼(5篇)

百家讲坛苏轼(5篇)百家讲坛苏轼(5篇)百家讲坛苏轼范文第1篇北宋词坛由于苏轼的消失,再度掀起风起云涌的转变。
自苏轼以来,词的诸多创作法规纷纷被打破,演化为大张旗鼓的革新。
苏轼的作为,给词坛带来全新的风貌,深深地影响了四周的一批词人,词坛风气也随之缓慢转移。
苏轼是文学艺术上有多方面成就的大家,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苏轼的诗,涤荡了宋初纷华绮靡的恶习,为宋诗的进展开拓了新的道路,奠定了宋诗的独特面貌。
著有《东坡全集》150卷、《东坡乐府》3卷。
存诗2700多首,词350余首。
以诗的内容与题材入词在北宋词坛上,苏轼是革新的主将。
他打破很多已形成的法规,在词中表现了自己自由的共性,被时人归纳为“以诗为词”之变革。
“诗言志词言情”,是在创作过程中形成文体的界限。
苏轼以前,一些不甘心受此局限的作家尝试着突破,不过,他们的突破总是零星的,没有引起广泛的留意,产生广泛的影响。
苏轼是第一位对词的内容题材做了大面积转变的作家,引起了当时词坛的震惊。
首先,苏轼以词抒写了爱国的豪情壮志。
北宋内忧外患交织,尤其西夏、北辽的边患威逼,始终令北宋统治者寝食难安。
每一位有志于现实的文人士大夫当然也牵挂着这一切,期望自己建功报国,有所作为。
苏轼活跃于政坛的年月,边塞冲突集中在防备西夏的入侵方面。
其次,苏轼词多侧面地再现了农村生活。
苏轼平生在很多地方任过职,每到一地,他总是勤政爱民,努力为当地百姓干一些实事、好事,如疏浚西湖、赈济灾民、减免杂税等等。
他对“民本”农田生产尤为关怀,在各地兴办的实事也大都围围着农业生产。
这方面的关怀表现在词中,于是消失了第一个把农村生活纳入词这一领域的做法。
再次,苏轼词揭示了简单的内心世界。
广义地说,任何文学作品都可以算作是内心世界的一种反映,而这里所说的“内心世界”,则主要是指苏轼的词扩大了反映内心世界的范围。
他的词已不再局限于伤春伤别与离情相思,而是抒写了个人的政治抱负、人生态度、内心的苦闷和思想上的冲突。
百家讲坛之苏轼

百家讲坛之苏轼第一讲少年成名古人云,学而优则仕。
才华出众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之后终于开始向仕途进发了。
苏轼用他天才的文思与秒笔,一举成名天下知,可是,因为母亲程夫人的不幸去世,苏轼只得返回家乡服丧。
三年之后,当苏轼兄弟陪父亲再次来到京城的时候,一次北宋朝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制科考试即将举行,曾经在三年前的考试中小试牛刀,一举成名的苏轼兄弟自然不会放过这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们准备向这次制科考试再次发起冲击。
第二讲初出茅庐苏轼这辈子,实际担任的第一个官职叫什么呀,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有点长。
大理评事是个什么官,就是负责审理案件的京官。
这个官不是苏轼实际担任的官职,这是个虚衔,挂名的,表面身份的,他实际的官职是签书凤翔府判官.此时此刻的苏轼只有二十多岁,年轻气盛,由于才华出众,科场成名,就连仁宗皇帝都对他倍加赏识,这更加使得苏轼对前程充满了信心我们可以说,初出茅庐的苏轼不仅是一个得民心的官,而且是一个得民心的有能力的好官。
即便是在工作之余,他依然能够非常潇洒而自如地展开自己的文学的情思,他惹人喜爱,他很幽默,又很超脱,这是苏轼的迷人之处。
第三讲大难临头这个李定啊,我刚才讲的这个权御史中丞,相当于这个监察部的首长,终于赤膊上阵,指出苏轼,有四大该杀之罪,哪四大该杀之罪呢,:第一该杀之罪,苏轼不学无术。
第二该杀之罪,苏轼无视朝廷。
第三该杀之罪,苏轼的言论蛊惑人心。
第四该杀之罪,苏轼诋毁圣上声誉。
苏轼的自我反省是一种极其诚肯的自我剖析,使他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
他对自己性格的反思和人生的历练,得到了后人的敬仰与推崇。
我们今天崇拜东坡,不仅仅在于他绝妙的诗词书画,更在于欣赏他对待人生积极的态度。
第4讲他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我真是多情啊,难怪生出这么多的白发。
苏轼觉得:人生不过一场大梦,我自己何必为这种虚幻的历史而顾自多情呢,我又何必为自己的老大无成而感伤呢,也许他又回到了自己的老命题:只有江水和明月是永恒的。
百家讲坛-苏轼02-初出茅庐

苏轼02.初出茅庐画外音:苏轼科场拔得头筹后,便步入了仕途。
然而,初出茅庐,苏轼就遇到了麻烦,他为什么刚刚穿上官服,就与上司发生了冲突,到京城做官后,他为什么又与当朝宰相针锋相对?苏轼的宦海生涯究竟是惊心动魄还是平淡无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品读苏轼,探明他鲜为人知的为官内幕。
上一讲说到,苏轼进京赶考金榜题名,二十多岁的苏轼即将走进官场、步入仕途,那么初出茅庐的苏轼在应试时一举成名,在官场上会不会一帆风顺呢,自古雄才多磨难,苏轼与历史上的文人从政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他的为官之路到底是平坦还是坎坷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与我们一起品读苏轼,探秘他鲜为人知的为官之路。
十集系列节目《苏轼》第二集《初出茅庐》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康震:苏轼这辈子,实际担任的第一个官职叫什么呀?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有点长。
大理评事是个什么官,就是负责审理案件的京官。
这个官不是苏轼实际担任的官职,这是个虚衔,挂名的,表明身份的,他实际的官职是签书凤翔府判官。
凤翔府,就是现在陕西省的凤翔市(县),他这个官的意思就是协助凤翔府的知府,也就是凤翔市(县)的市长处理公务,大体相当于凤翔市(县)人民政府办公厅主任。
签书凤翔府判官,办公厅主任这个职务不是随随便便给的,那得有相当的资历才能担任,苏轼能够在20多岁的时候,第一次走入仕途就得到这个官职,原因大家都知道,因为他的礼部考试和制科考试成绩太优异了,所以当这个官。
是啊,成绩优异给了个重要的官职,接下来就看你怎么做了。
苏轼是打定主意,决定打响人生的这第三炮,也得来个一举成功。
可这个时候有一件事让他吃不下饭,怎么回事?他跟他这个顶头上司不对付,关系处理得很紧张,他的顶头上司是谁?凤翔府的知府,凤翔市的市长陈公弼。
你想苏轼是干什么的,他是办公厅主任,他天天都跟市长打交道,跟他的关系处不好那不是添堵吗?陈公弼是个什么人?又黑又瘦的小老头,面若冰霜,不苟言笑,铁面无私,那些王公大人见了他都顺着墙边走,年轻人看见他就害怕,苏轼是什么性格,好嘛,性格本来就很开朗,豪放、外向,想到什么我就说出来了,可是这个陈公弼才不管你是什么第一名第二名,你到了我这凤翔府你就好好地做你的主任科员,做你的科长,别一天到晚在我这跟前摆你这点小小的资格。
《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精选 重点初中精选作文【800字】

《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精选重点初中精选作文【800字】寒假,教师布置作业要求我们看《百家讲坛》关于苏轼的内容,而且还要我们写一篇观后感精选。
我困难的看完了苏轼的十集一开端不以为然的,可到后来听《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热血沸腾,再到《江城子-记梦》时,感于苏东坡先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言简意深。
全篇看下来,让我觉得这位古人为世界发明了许多历史。
年少的苏轼,有着很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得一手好文章,对苏轼很严格。
苏轼之名的由来,即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苦心等待。
苏洵希望儿子不要太过于矛头毕露,而是一点一点地展示自己的才调。
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了相当于如今全国高考的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考卷,写的太好了,但怕人说他徇私舞弊,把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实际考卷是苏轼的。
后来欧阳修对老友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
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针言就是从这里来的。
苏轼25岁时在制科测验中被皇帝点为第一名。
制科测验在宋朝只举行过22次并且不定期,录取的人员只有41人,苏轼是所有人中成就最好的,百年第一。
那个时代的苏轼擅长以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抒情、论国策,所以我们今天才有时机读到他的许多作品,并在文字的率领下回到那个时代领会他的心静与喜怒哀乐。
反观现在,我们真的没太多时机写作了。
其实写作,一在记录,二在考虑。
更何况苏轼能够不断保持以一颗小儿百姓之心去生活并抒发自我情感,只这个境界就是足以贯通千古。
无外乎欧阳修曾说,千年之前没有呈现过苏轼这样的才调超群的人,我不知道千年之后,还是否呈现第二个苏轼。
苏轼是个货真价实的大文豪,他的词自成一派,让人望之感慨。
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调,尽管郁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迈的胸襟,能容纳天下,虽寄情与山水之间,却有自己共同的政治解读,他的政治理想未能施展于朝野,却通达于后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01.少年成名画外音:你知道苏轼吗?你了解苏轼吗?一提起苏轼你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他那脍炙人口的美文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而对于生活中和官场上的苏轼,你又了解多少呢?苏轼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与他本人的个性为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今天的人又该如何解读他的宦海沉浮与儿女情长呢?后世的人们为什么对苏轼始终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历经千年而不衰?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一起走进这位与众不同的文化学者,品尝跌宕起伏的别样人生。
系列节目《苏轼》第一集少年成名,敬请关注。
康震:对于苏轼苏东坡,我想各位观众都非常的熟悉。
为什么呢,因为他留给了我们太多的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优秀诗篇: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禁不住会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走在庐山的风景里的时候禁不住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也禁不住用他的诗来宽慰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一个中秋的月夜思念我们的亲人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要吟唱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确,苏轼的诗词已经成为了我们广大人民群众血肉当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丰厚的文化养料。
它就像我们的血液一样,每天都流淌在我们的情感当中,对这样一位伟大而富有魅力的文学家,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我们到底想过没有,他的这些迷人的富有魅力的诗句是怎么写出来的,在他的少年时代,他究竟接受过怎样的家庭教育;他科举考试成绩如何;他进入仕途之后是不是一帆风顺呢,他又是为了什么被一贬到了黄州,而后他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在短短十七个月的时间里从一个八品官升为三品大员,最后苏轼又是因为什么,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被一贬到了惠州,再贬到了儋州;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他临终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遗言呢?所有这些象迷一样的问题,就共同的汇成了苏轼丰富的一生。
而我们要了解这些谜团,要了解这些问题,那还就必须要从苏轼少年时代说起。
画外音:走近丰富多彩的苏轼,让我们慢慢道来,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的公元1037年出生于四川眉山,1101年死于江苏常州,终年65岁。
苏轼所在的家庭是一个小康之家,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大家,共生有三男三女,苏轼与弟弟苏辙排行老五与老六,而排在他前面的哥哥姐姐均夭折,而恰恰就是苏家硕果仅存的这哥俩儿竟然在日后成为苏轼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
那么,幼时的苏轼接受的是怎样的家庭教育,这种教育对他的少年成名有着怎样的影响,他与弟弟苏辙的名字又有怎样的深刻寓意呢?康震:首先我们要来看一看苏轼从小所接受的严格而良好的家庭教育,苏轼的父亲苏洵一辈子没做过什么特像样的官,我们都知道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有数的大散文家。
苏洵对他这两个儿子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严格得有证据啊,有诗为证。
苏轼六十多岁的时候遭了难,被朝廷贬到遥远的海南岛,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老头晚上做了个梦,你猜他梦见什么了,他梦见自己又变成小孩了,父亲监督自己在那儿读书呢,醒来之后,老苏写了一首诗,记录他这个梦,这诗说的好。
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沮及桓庄初。
坦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这个诗什么意思啊,小时候自己太贪玩儿了,不知道读书,老爸监督着自己读书。
有一天,父亲出去要办事,给他布置了一家庭作业,今天你必须得把《春秋》这部史书给我读完了,回来我得检查。
苏轼看看那钟表,爸爸快回来了,春秋读了还不到三分之一啊,肯定死翘翘了。
这个胸口里头好像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嘴上就好像那鱼咬了钩一样难受,你想一个六十岁的老头儿晚上做梦还梦见小时候被父亲严厉监督读书的情景。
这个严厉不是表面的严厉,那是严厉到骨头里头了,你严格要求孩子得达到这种效果。
苏洵不但对苏轼兄弟的文化知识的学习特别重视,也交给他们做人,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名字叫什么呢,《名二子说》,从这个苏轼和苏辙的名字入手来分析,来告诫他们应该将来怎么做人。
苏洵在这篇文章里说,说一辆车子有轮啊,有用;轮上有车幅,有用;车上有车盖,有用;这都是最有用处的几个部件。
有个小部件好像没太大的用处,叫什么呢,叫轼,就是车子前方有一个横木,你要坐在车子里,有时候车子颠簸的比较厉害,抓一把那横木,但大多数情况下那个横木没什么用处,可是你要说少了这个横木,车子的结构就不完整了。
苏洵说,知道为什么我给你起苏轼这个轼这个字吗,希望你象这个轼一样不要那么显山露水,不要那么锋芒毕露;为人应该老老实实、安守本分,你有才华,你也给我憋到肚子里,一点一点地渗透出来。
辙呢,更有意思了,如果说这轼还有点用处,这辙简直一点用都没有,为什么呢,辙是车轮子的印儿啊,举行汽车拉力赛跑了个第一名跟这辙也没关系,车跑的太快翻到沟里了,也跟辙没关系。
苏洵希望苏辙象车印一样能够妥善的处理祸与福的关系。
他了解他的这个小儿子,性格很沉稳,不像他那个哥哥,老顽童一样。
俗话说得太好了,知子莫若父,苏洵太了解这两个儿子了,他对这两个儿子名字的分析,也预示了他们将来的人生道路。
苏轼这辈子吃亏吃大发了,就吃亏在两样事情上,一个是嘴巴一个是手中的这杆笔,说得太多,写得太多,才华太高,得罪人太多,招人嫉恨。
可是我们觉得要不是这样这苏轼在我们眼里就没什么魅力了,他就不可爱了。
苏辙比起他这个哥哥来说,那要稳健得多,要含蓄得多,要沉稳得多,可我们也觉得这个人就没有苏轼身上那种快意恩仇、潇洒自在的可爱劲儿,没有那种魅力。
人生就是这样。
这是苏轼的父亲,他的教育。
画外音:父亲苏洵的言传身教,使得苏轼既接受了正规而良好的文化艺术的熏陶,同时也赋予了他不拘礼教、开拓进去的卓然之气,与此同时,来自母亲程氏的教育也对苏轼的成长至关重要。
那么,苏轼母亲的教育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这种教育对苏轼的少年成名又有怎样的影响呢?康震: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官宦人家,她性格中有果敢的一面,也有仁慈的一面。
这程夫人对苏轼人格的教育很值得我们在座的母亲学习。
有一天,程夫人带着这十来岁的小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
范滂是汉代的一个官员,铁面无私,得罪了很多权贵,他办案子不讲人情,结果被人家诬告了,判了死刑,将要走上刑场。
临上刑场的时候跟他的妈妈告别,他说,母亲大人儿子不能进孝,要追随黄泉下的父亲,希望母亲不要太过悲伤。
范滂的母亲怎么回答,他母亲说,一个人既要追求留名千古,又要追求长生富贵,怎么可能呢?你为了理想舍弃自己的性命,我这当妈的支持你,就是这么个故事,讲完了。
十多岁的苏轼会有什么反应?他对他妈妈说:母亲,我希望长大以后也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您注意这苏轼他才十多岁,但他脑瓜子很聪明,他问他母亲你同意吗,这是反过来考他母亲的。
可以有好几种回答,第一种,No.1,好儿子有志气,妈妈支持你;第二种,No.2,说儿子你真不错呀,你这范叔叔,范滂叔叔也是好样的,可是有一样,咱能不能不死啊;的三种,别瞎说,什么死啊活啊的,老娘还指着你养老送终呢,在家给我待着。
大家虽然笑了,可是你很难说这三种回答谁对谁错,他都有合理性。
关键是这程夫人她怎么回答苏轼的这个问题,程夫人很平静地说: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作范滂的母亲呢?什么叫人格教育,什么叫道德教育,什么叫思想政治工作,什么叫做潜移默化,什么叫做以身作则。
苏轼这一辈子活得是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潇洒自如,眼睛里不揉沙子,为什么,就是因为小时候有他父亲和母亲这样的好家长,这样高质量的家长,给他的良好的教育,这个实在是太重要了。
话外音:古人云,学而优则仕。
才华出众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之后终于开始向仕途进发了。
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父子三人赶到当时的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那么,苏轼兄弟会在这场至关重要的考试中金榜题名吗,这场考试会改变苏轼的命运吗?康震:考试分了三步,其实也是三道关啊。
第一道关,先得参加首都开封府组织的举人考试,你得先成为举人,身份变了才能往下接着考。
小菜一碟,苏轼、苏辙轻松过关,到达第二关。
第二关是什么关,是礼部组织的考试,相当于我们现在教育部组织的高考,出了个作文题挺难的,这作文题是什么名字啊,《刑赏忠厚之至论》,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请您论述古代君王在奖惩赏罚的方面都是本着宽大为怀的原则。
这个题狠刁的,你得有很丰富的历史知识,还得有点理论水平才能把这篇文章做好。
那苏轼这篇作文写得怎么样啊,有没有得到主考官的认可?有一天,主考官当朝的翰林学士,大文人,文坛领袖欧阳修看到了一份考卷,欧阳修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你瞧我们这一会儿讲了几个了,这北宋的文人太厉害了,随便讲一个就是什么家,读到了这篇作文,写得真不错,立论高远、层次清楚、文字老道,颇有些大家风范。
给了几个副考官也看了看,意见比较一致,觉得这个人应该拿第一名。
欧阳修拿起笔来准备给他点第一名,这笔拿起来还没落下去,到底姜还是老的辣,老头有点活思想,琢磨这文章写得也太好了,这谁写的,琢磨琢磨,想来想去,老头有点得意,这么好的文章别人写不出来,肯定是我的学生曾巩写的。
曾巩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我欧阳修教出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我当然是天下第一了,我的学生起码是天下副第一。
老头一想这问题很严重啊,相当严重,我要给我的学生点个第一名,将来传出去岂不说我们师徒之间互相串通、徇私舞弊?我的名声跟我学生的名声都会受到重大的创伤,不能这么办啊,我得忍痛割爱、大义灭亲。
梆梆梆,老头给这文章点了个第二名。
欧阳修是完成了道德上一个自觉,老头儿觉得办了一件好事,他想曾巩我的学生思想境界应该跟我差不多,很能理解我的做法。
其实曾巩根本就不感谢他,因为这跟曾巩八杆子打不着,曾巩既不是第一名,也不是第二名。
欧阳修虽然是大文豪,可是这个眼界还有点太小,他不知道天下大得很,凭什么第一就是你的弟子,四川眉山有个小伙子那文章是天下第一,姓苏名轼字子瞻,芳龄二十二岁。
苏轼写了个第一名水平的文章所以得了个第二名,冤死了,但不管怎么说第二关是考过了。
还有第三关,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苏轼、苏辙兄弟也顺利过关,被授予了进士及第的光荣称号,你算一算,苏轼这一年才二十二岁,苏辙也不过才十九岁。
古人有句话,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五十岁你考中进士算是年青的,那二十二岁和十九岁考中进士岂不是少年成名天下知吗,很值得骄傲和自豪的。
画外音:在三关考试最关键的第二关礼部考试之中,本来可以稳拿第一名的苏轼却出人意料的获得了第二名,这对苏轼来说虽然有些委屈但对后人来说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千古传颂的佳话。
我们不禁要问,苏轼在这篇颇有点传奇色彩的文章里头到底写了些什么东西呢?主考官欧阳修为什么对它那样的青睐,欧阳修与苏轼这对师生之间又会因为这篇文章而发生什么特殊的故事呢?康震:这欧阳修啊,这次是认对了文章点错了名次,这第一桩郁闷就不说了,这老头心里还有一个疙瘩没解开,为什么苏轼这篇作文,我们刚才说了那题目不是说历代君王处理奖惩奖罚的时候都是宽大的原则吗,苏轼在这个作文里头用了个典故,把老头给难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