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政策时期高尔基的思想肖像

合集下载

《童年》高尔基ppt

《童年》高尔基ppt
个人背景
高尔基自幼生活在贫困的单亲家 庭中,早年丧父,跟随母亲寄居 在外祖父家中,亲身经历了社会 的黑暗和家庭的矛盾。
作者介绍
姓名:马克西姆·高尔基 国籍:苏联
生卒年月:1868年3月28 日-1936年6月18日
职业:作家、诗人、评论 家、政论家、学者
CHAPTER 02
故事梗概
人物介绍
阿廖沙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 部曲中的第一部,对作者本人具
有重要意义。
通过写作《童年》,高尔基深入 挖掘了自己的童年经历和内心世 界,对个人成长产生了积极影响

《童年》的成功出版为高尔基带 来了广泛的声誉和影响力,为他 后续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文学的影响
《童年》作为自传体小说的代表作品,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故事的主人公,一个聪明、善良、敏感的孩子,经历了许多生活的磨 难,但最终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的人。
外祖母
阿廖沙的外祖母,一个慈祥、善良、勤劳的老人,对阿廖沙充满了爱 和关怀。
外祖父
阿廖沙的外祖父,一个严厉、自私、贪婪的老人,对阿廖沙的态度十 分冷漠。
舅舅们
阿廖沙的舅舅们,他们都是自私、贪婪、残暴的人,对阿廖沙的生活 带来了许多困扰和痛苦。
文学价值
1 2 3
社会批判
高尔基的《童年》通过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和 批判,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苦难和挣扎,具有深刻 的社会意义。
成长主题
作品通过主人公阿廖沙的成长历程,表现了人性 的善良、美好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具有积极 向上的成长主题。
艺术成就
高尔基的《童年》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作品的语言风格、叙事手法和文学价值等方面都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高尔基的社会主义思想

高尔基的社会主义思想

高尔基的社会主义思想高尔基(1868-1936)是俄罗斯伟大的作家、革命家和思想家,也是社会主义的坚定拥护者。

他的文学作品和思想对俄罗斯和世界的社会主义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高尔基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在当时的价值。

一、高尔基的社会主义观点高尔基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深刻而坚定。

他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向前进步的必然趋势,是解决社会不公平和贫困问题的最佳途径。

他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尔基强调社会主义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他深刻关注社会的不公与贫富分化问题,并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人民的平等和福祉。

在他的作品中,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是他最为推崇的群体,他用他的笔触展现他们的精神力量和自由意志,呼唤社会各阶层共同为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而努力。

其次,高尔基重视个人的奋斗和意志力的发挥。

他认为社会主义要实现,需要有社会中的积极主动者,有志向和野心的人们,他们能够为社会的变革付出努力,并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他的作品中经常塑造了这样的角色,类似于“新人”或“英雄”,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实现了对社会的改变。

最后,高尔基对共产主义的追求不遗余力。

虽然他承认在社会主义阶段,还会存在一定的矛盾和问题,但他坚信通过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最终会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

他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高级的形态,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私有财产的社会,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充分的自由和幸福。

二、高尔基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高尔基的社会主义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首先,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着不公平和贫困问题。

高尔基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仍然具有启示作用,呼吁我们不应对社会的不公视而不见,而是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其次,高尔基强调个体的奋斗和意志力的发挥。

在当今社会中,个人的奋斗和努力仍然是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高尔基的观点提醒我们,在追求社会主义目标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实现共同的理想奋斗不止。

高尔基研究辅导

高尔基研究辅导

高尔基研究辅导〔一〕【说明】1.?高尔基研究?考试题型为填空、单项选择、简答和阐述。

2.辅导〔一〕按教材章节编写。

第一章逻辑起点:创作分期问题一、对诸家创作分期法的历史考察1.俄国评论界较早明确划分高尔基创作道路的是著名批评家沃罗夫斯基:“高尔基的文学活动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所谓‘漂泊汉’小说时期〞;第二时期是所谓“鞭挞〞知识分子的时期;第三时期以剧本?敌人?为开端。

沃罗夫斯基是以高尔基作品中描写对象的变化来划分作家创作道路的。

2.与沃罗夫斯基分期法不同的、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是俄国另一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米尔斯基。

他对高尔基创作道路的划分是:创作短篇小说的第一时期,创作长篇小说与戏剧的第二时期,创作回忆录的第三时期。

米尔斯基是根据高尔基作品体裁款式的变化来划分其创作道路的。

3.米亚斯尼科夫将高尔基的创作道路分为六个阶段:早期创作,第一次革命之前,1905年革命时期,反动时期,革命新高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苏维埃时期。

根本上是按照俄国革命开展阶段来划分的。

4.季莫菲耶夫认为,高尔基的全部创作应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主要是90年代的创作;第二时期,从19世纪末至第一次俄国革命时期的创作;第三时期,包括“反动年代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创作;第四时期,即为十月革命后的创作。

季莫菲耶夫的主要参照仍然是俄国革命的开展阶段。

5.季莫菲耶夫的分期法获得了甚为广泛的认同。

后来陆续出现的几种苏联文学史,或郑重论及高尔基在十月革命后的创作,或全面描绘作家在革命前后的文学成就,均根本按照季莫菲耶夫的分期法展开。

二、寻找科学的分期根据1.考察作家创作道路的原那么和科学分期的根据。

(1)科学的分期方法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史观和文学批评观作为自己的理论支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来衡量作品的思想,应当成为我们分析一切文学现象的指针,也是我们在考察作家的创作道路时所必须遵循的。

(2)考察作家的创作道路,应当做到外部条件与主观因素的兼顾,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统一。

丹柯

丹柯
(1)抑彼扬此、对比映衬的手法 (2)一波三折的情节结构凸显小说主题 (3)浪漫主义手法对主题表达效果的加强。
①强烈的美丑对比:年少而俊美的丹柯眼睛明亮如火,族
人则恶如野兽。
②极尽想像、夸张之能事:森林恐怖险恶环境的描写,丹
柯高举燃烧的心为众人引路,碎裂的心化为草地上蓝色的 火星。
感悟《丹柯》
1、你对这篇文章的主旨、对文中的人物还有其他的 看法吗?请谈一谈。
拿出心来
高高举起
族人:胆小,自私,不知感恩,不理解、不尊重、不爱护英雄
丹柯:自信勇敢、一心为公、勇于牺牲、永不言败
英雄的归途在哪里?
研读22、23段,思考:英雄丹柯的结局是什么?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
他倒下来——死了
他那颗还在燃烧的、勇敢的心被族人踏熄了……
有人说,从《丹柯》中 可以窥视到高尔基的 “最大的痛苦”。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 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 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 知拥护,爱戴, 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
主题:歌颂了像丹柯这样
的英雄勇于实践、不计个 人得失、一心为公的品格, 自信勇敢、敢于牺牲的精 神 。批判了一般民众对英 雄的不理解不尊重不爱护。
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主题?
——号召他的族人穿越林子,追寻自由!
英雄是怎样炼成的?
研读4——21段,思考: • 众人对丹柯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 丹柯的思想行为又有什么变化?
请筛选出变化过程中的重要词语。
和谐、相信 抱怨
快乐、安详
族人 (众人悯 (英雄)
包围
苦恼
抓开胸膛
跟着、勇敢
读伟大的小说,
捧起前与放下后你已 判若两人!

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高尔基

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高尔基

早年经历
高尔基
1868年3月28日,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 科夫(马克西姆·高尔基) 生于下诺夫哥罗德 (曾名高尔基城)的一个木工家庭。 1871年,高尔基4岁时父亲去世,随母亲寄居外祖 父家. 1879年,高尔基11岁走向“人间”独立谋生,曾 当过学徒、搬运工、面包工人等。 19世纪80年代,高尔基在喀山参加持民粹派观点 的知识分子秘密学习小组。 1883年,高尔基开始过流浪生活。 1884年流落到喀山,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 次漫游俄国各地,广泛了解民情; 1889年由于参加秘密革命组织被捕,获释后行动 仍受宪警监视。
02 作品分析
海燕
《海燕》又名《海燕之歌》,是高尔基创作的一篇著 名散文诗。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 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 者”之意。 此文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分成三部分,描绘了海燕 面临狂风暴雨和波涛翻腾的大海时的壮丽场景。在这 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勇敢欢 乐的形象的描写,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 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 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言沙皇的黑暗统治必将崩 溃,预示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必将取得胜利的前 景。并且号召广大劳动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迎接伟大 的革命斗争。
海燕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 傲地飞翔。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 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 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海鸥在暴风雨 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 到大海深处。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 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 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乌云 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 那雷声。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 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海 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看 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 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 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狂风吼 叫……雷声轰响……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 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 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是勇敢的海燕, 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 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丹科吴制作 优质课件

丹科吴制作 优质课件
十月革命后,高尔基认为镇压反革命太“残酷”, 呼吁“博爱、平等”,责备整个共产主义阵营奉 行政治经济的功利主义,忽视人的精神,要求把 精神放在首位 ,从中可以感受到这位伟大的人 道主义者的思想光芒。
字词积累
1、桠枝 yā 3、黏泥 nián 5、宿愿 sù 7、龌龊 wòchuò 9、胸膛 táng
对英雄?
(四)拓展延伸
• 1.问题: • (1)为什么他不带领族人杀回去,消灭
侵略者? • (2)族人为什么不敢和外族拼了? • (3)文章为什么不以人们最后都醒悟过
来而结尾? • 2.思考:如果情节真如上述问题这样,小
说的主题又是什么?

我仰慕高尔基的英雄“勇士丹柯”,他

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我把这幅图画 作为写作的最高境界
2、虬曲 qiú 4、篝火 gōu 6、泥沼 zhǎo 8、疙瘩 gē da 10、合拢 lǒng
情节梳理
简要复述小说故事情节
(一)导入
• 1.同学们读完课文后心情怎样? • 你认为本文是喜剧还是悲剧?
• 2.“悲剧”的定义
–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 看。(鲁迅)
• ——那么本文中“有价值的东西”指什么?
高潮:丹柯燃心引路
结局:丹柯微笑倒下

族人遗忘践踏
常规情节—— 时势造英雄 非常规情节—— 自我牺牲——崇高美 非常规情节—— 恩将仇报——悲壮美
将美好的东西敲碎了,这就是悲 剧的意味。
《丹柯》的主题
作家歌颂的不是愤世嫉俗的个人主 义英雄,而是以自己燃烧着心为人 们照亮前进道路的勇士,是一心为公 的品格,自信勇敢、敢于牺牲的精 神。
与客观两方面分析)心掏出来还能活吗?

高尔基

高尔基

十月革命后 (1917—1936)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高尔基的主要功绩,一是 对苏维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 献;二是在创作上,他从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出 发,写了一系列反映资本主义灭亡、无产阶级社 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作品。如长篇小说《阿尔塔莫 诺夫家的事业》、未完成的史诗性巨著《克里 姆· 萨姆金的一生》,剧本《耶戈尔· 布雷乔夫和别 的人》。还写了一组别具艺术特色和文献价值的 回忆录、大量的政论和文艺批评的文章。其中最 重要的是回忆录《列宁》。

此间,高尔基因长期侨居意大利,思想上受到党 内机会主义派别“造神论”的影响,写出《忏悔》 包含错误观点的小说。但其主导思想还是积极的、 充满革命斗争精神的。他在列宁思想的指导下, 对俄国思想界和文学界的颓废主义等反动思潮进 行了猛烈抨击。同时还创作了描写农村群众斗争 的中篇小说《夏天》(被称为《母亲》的姊妹 篇)、暴露小市民动摇性的中篇《奥古洛夫镇》、 反映意大利人民生活和斗争的《意大利童话》、 自传性三部曲的前两部等优秀作品。

《母亲》

《母亲》标志着高 尔基思想和艺术上 的成熟,是苏联社 会主义现实主义文 学的奠基作品;在 世界文学史上第一 次塑造了无产阶级 的英雄形象,从而 开辟了无产阶级文 学的新纪元。
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之作
新的题材 新的内容 新的人物 新的创作方法

两次革命期间 (1908—1917)
《海燕》
《海燕》是他早期浪漫主义创作的总结性作品。 全诗以象征的艺术手法再现了1905年革命前夕俄 国群众运动的蓬勃发展,并通过海燕的形象欢呼 革命风暴的到来。与作家以前的浪漫主义作品相 比,这首诗具有了更加明确的革命主题。 海燕是20世纪初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象征。这是 革命风暴的呼唤者、胜利的预言家。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一个资产阶级叛逆者的形象——浅谈高尔基笔下的福玛·高尔杰耶夫

一个资产阶级叛逆者的形象——浅谈高尔基笔下的福玛·高尔杰耶夫

一个资产阶级叛逆者的形象——浅谈高尔基笔下的福玛高尔杰耶夫许帮合;仝广东【期刊名称】《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1994(000)003【摘要】《福玛·高尔杰耶夫》是高尔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写于一八九九年,在这部作品里,高尔基以卓越的艺术技巧,不仅描绘了当时俄国的社会现实,刻划了各种各样真实的资产阶级商人形象,而且在书中塑造了一个血肉丰富的资产阶级叛逆者形象.从而暴露了资产阶级在其发展中的内部分化现象,揭示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的命运.十九世纪末,俄国的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及其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尤其是他以《尼日戈罗德》小报记者身份参观了一八九六年在诺夫戈罗德举行的全俄博览会,有了更多深入观察商人生活的机会.高尔基曾回忆说:“关于巨商们的情况.使我了解最多的是一八九六年.这一年中,全俄博览会在尼日尼—诺夫戈罗德开幕,工商业大会也在这里举行……,我在这里看到过那些全俄罗斯大工业的代表人物,听到过他们同大地主们的激烈争吵”.在参加搏览会和工商业大会期间,高尔基亲眼看到工商阶级怎样用卑鄙手段充实和壮大了自己.同时,他也发现了另一种现象:在许多资产阶级家庭里.常常发生子女自杀或离家出走的事情,也常有儿子背叛老子.终被赶出家门.变为酒鬼,潦倒终生.高尔基以无产阶级的艺术眼光,观察到了资产阶级这种种没落腐败现象,发现了这个阶级的致命伤.他的《福玛·高尔杰耶夫》真【总页数】5页(P32-36)【作者】许帮合;仝广东【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512.074【相关文献】1."他们"中的这一个"他"——奥茨笔下的朱尔斯形象探析 [J], 周文娜2.格里高尔渴望恢复人形吗?——论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尔形象 [J], 张唯嘉3.从叛逆者到毁坏者的战斗形象——鲁迅笔下一组人物谈片 [J], 周友谊4.浅谈高尔基笔下的底层女性形象 [J], 马晓华5.一个正面的民族资产阶级形象——论《长江三部曲》中的陆祖福 [J], 邓新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 尔基 收到 了许 多 群 众 抱 怨 诸 如 盗 窃 、 劫 、 抢 私
五 日》, 伐沙 皇 政府 枪 杀请 愿 群众 的行 为 , 召 讨 号
人 民奋 起 斗 争 , 且 多 方 努 力 为 起 义 者 筹 划 经 并
费, 因此 被 列 宁 尊 敬 地 称 为 “ 命 的 海 燕 ” 革 。然
从 18 8 9年 就参 加革命 活动 , 多次 被沙 皇政府 逮捕 和流放 。在 10 9 5年 的 “ 血 星期 日” 件 之 后 , 流 事 作 为事 件 目击者 的高 尔基 满 怀 义愤 创 作 了《 月 一
的警 察对 待老 百姓一 样 ” 。他 强 调 : 如果革 命 无 “
力 立 即在 全 国开 展 文 化 建 设 这 项 紧 急 工 作 , 那 么, 在我 看 来 , 命 是 徒 劳 的 , 有 意 义 的 … … ” 革 没
刑 以及 文化 的破坏 等 等 不 良现 象 的 来信 , 在 文 他
收 稿 日期 :0 9—1 2 20 2— 5
基 金 项 目 : 育 部 “ 世 纪 优 秀 人 才计 划 资助 ” N E ) 目“ 联 政 治 文 化 谱 系 研究 ” 教 新 (CT 项 苏 中期 成 果 作者 简 介 : 建 华 ( 92一) 男 , 龙 江 哈 尔 滨 人 , 史学 博 士 , 京 师 范 大 学 历 史 学 系 教 授 , 界 史 研 究 中 心 主 任 , 士 生 导 师 , 年致 力 张 16 , 黑 历 北 世 博 近
未 来 派 ” “ 神 派 ” 的 许 多 文 艺 派 别 。 高 尔 基 到 造
精 神上 的社会 主义 者 , 有 社会 主义 的心理 参 与 没
的俄罗 斯式 的 暴 动 ” 1 (3) 他 表 示 : 我 特 别 [ ]P8 。 “ 怀 疑和 特别不 信任 掌 权 的俄 国人 , 不 久前 的奴 这 隶 —— 获得 主宰别 人 的 可 能后 , 变 成 最肆 无 忌 就 惮 的暴 君 。 他 批 评 “ 民委 员 政 府 ” ” 人 的代 表 们 粗 野 , 像对 待 战败者 一 样对 待 公 民 , 像 过去 沙 皇 “ 就
时 期 张
高 建
尔 的 思 想 肖 像 华 耘 经 济 政 策
基 :
高尔 基 是 苏 联 新 经 济 政 策 时期 和 苏维 埃 文 化形 成 初 期 知 识 分 子 的 典 型 形 象 和 文 化 符 号 。 在他 的身 上 以及 思 想 深 处 体 现 了那 个 火 红 时 代 里, 知识分 子 与 政 治剧 变 和 社 会 变 迁 、 识 分 子 知
( c 0B e e H e b /1 HeB ep M H M M iI )栏 目。 高 尔 基 在 t/ e 11 9 7年 l 0月 1 8日发表 《 不应 沉默 》 一文 , 于 l 对 0 月2 0日将发 生布 尔 什维 克起 义 这一 传 闻表示 怀
雪 =


高尔 基“ 合时 宜的 思想 ” 不
疑 。十月革 命 后 , 继 续 批 评 革 命 导 致 的 “ 物 他 动
性 的无 政府状 态 ” 他认 为 十月 革命 “ 一 场 没有 , 是

高尔基 是 白银 时 代 著 名 的 文 学 家 和 代 表 人 物 , 以贫 穷 出 身 、 他 自学 成 才 的 经 历 和 脍 炙 人 口 的作 品赢 得 了极 高 的社 会 荣 誉 。他 在 艺 术 表 现 手法 上积极 探索 , 加 了从 “ 克 梅 派 ” “ 体 参 阿 到 立
至 毒
手 主
与政权 和 领 袖 以 及 知识 分 子 灵 魂 与 肉体 关 系 上
的困惑与 错 位 。 本 文 透 视 这 一 时 期 高 尔基 的 思 想 肖像 , 启 发 对 苏 联 政 治 文 化 谱 系 变 迁 的 以
理解 。

持 的 《 生 活 报 》上 开 辟 “ 合 时 宜 的 思 想 ” 新 不
映 了该 时期 知 识 分 子 的 思 想 变 化 。
关 键 词 : 经 济 政 策 ; 尔 基 ; 维 埃政 权 ; 识 分 子 新 高 苏 知
中图 分 类 号 : 5 2 5 K 1.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4—2 3 ( 0 9) 5—0 7 0 17 38 2 0 0 0 5— 7
于 俄 国思 想 文化 史 、 联 政 治 文 化 研 究 。 苏
① 卢 那 察 尔 斯基 于 10 9 8年 出 版 《 教 和 社 会 主 义 》 企 图将 社 会 主 义 与 宗 教 结 合 起 来 , 为 马 克 思 的 哲 学 就 是宗 教 哲 学 , 会 民主 运 动 本 宗 , 认 社 身 是 “ 的伟 大 的宗 教 力 量 ” 高尔 基 也 是 “ 神 派 ” 要 活 动 家 。普 列 汉 诺 夫 在 10 新 。 造 主 9 9年 发 表 的 文 章 《 俄 罗 斯 所 谓 的 宗 教 探 索 》中称 论
历 史研 究
新 经 济 政 策 时期 高 尔基 的思想 肖像
张 建 华
( 京 师 范 大 学 历 史 学 院 , 京 10 7 ) 北 北 0 85
摘 : 经济 政 策 时 期 是 苏 维 埃 政 权 的 知识 分 子政 策 急 剧 变 动 的 重 要 时 期 , 是 知 识 分子 的 个 人 身 份 和 政 治 态 度 的 关 键 转 新 亦 折 时期 。高 尔 基 作 为 知 识 分 子 群体 的代 表 人 物 , 积 极 地 参 与 了 苏维 埃 文 化 的 早 期 建 设 , 个 人 的感 受 、 惑 、 奈 和 觉 醒反 他 他 困 无
而 , 月革命 前后 , 于对 革命 的不 理 解 , 尔基 十 由 高 在相 当长一 段 时间 内 , 成 了不 受 列 宁 和苏 维埃 变 政权欢 迎 的“ 噪的乌鸦 ” 聒 。 11 9 7年 5月 到 l l 9 8年 6月 , 尔基 在 其 主 高

; 掣 !
詈l
量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