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苏教新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材说明

合集下载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1、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2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1、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2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1、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1、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这一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内容。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物图片和生动的动画,引导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材还设计了富有思考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了深入的理解。

但是,由于圆柱和圆锥的形状与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可能会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来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够正确识别圆柱和圆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识别圆柱和圆锥。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分组合作法、实践操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练习题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形状的物体,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物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1)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圆柱和圆锥的形状,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利用实物模型,让学生触摸和观察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加深学生对它们的理解。

3.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剪、折、拼等方法,制作圆柱和圆锥模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它们的特征。

4.巩固练习: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知识。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苏教版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选择了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关于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包括它们的底面、高、体积等;二是让学生能够区分圆柱和圆锥,并能够应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掌握它们的定义和性质。

2. 能够区分圆柱和圆锥,并能够应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包括它们的底面、高、体积等。

而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能够区分圆柱和圆锥,并能够应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圆柱和圆锥的模型,黑板,粉笔。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圆柱和圆锥的模型,以及一些纸张和彩笔。

五、教学过程2. 讲解:我分别在黑板上画出圆柱和圆锥的图形,并讲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我告诉学生,圆柱有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底面是圆形,侧面是直的;而圆锥有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底面也是圆形,侧面是曲的。

我还讲解了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3. 练习:我给学生发放了一些纸张和彩笔,让他们自己动手画出圆柱和圆锥的图形,并标注出它们的特点。

然后我让学生互相交换作品,并指出对方作品中的错误。

4. 应用:我给学生出了一个实际问题:一个圆柱形的水桶和一个圆锥形的水桶,哪个能够装更多的水?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答案。

六、板书设计圆柱:有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底面是圆形侧面是直的体积计算公式:V = πr²h圆锥:有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底面是圆形侧面是曲的体积计算公式:V = 1/3πr²h七、作业设计(1)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2)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2. 应用题:一个圆柱形的水桶和一个圆锥形的水桶,哪个能够装更多的水?请给出答案并解释原因。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苏教版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主要涵盖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本节课将介绍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特征,包括它们的底面、高、体积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和特征,能够正确识别和描述圆柱和圆锥。

学生还能够运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正确识别和描述圆柱和圆锥。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和圆锥形状的物品,如圆柱形的铅笔、圆锥形的冰淇淋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品的共同特点。

2. 讲解:然后我通过PPT展示圆柱和圆锥的图片,详细讲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特征。

我会用黑板和粉笔辅助展示圆柱和圆锥的底面、高等关键要素。

3. 实践:在讲解完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后,我会让学生分组合作,使用圆柱和圆锥的模型进行实践操作,观察和描述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4. 例题讲解:接着我会通过一些例题讲解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我会用PPT展示例题,并逐步讲解解题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5.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例题后,我会布置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我会及时给予解答和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圆柱:底面:圆形高:垂直于底面的直线体积:底面积× 高圆锥:底面:圆形高:垂直于底面的直线体积:底面积× 高× 1/3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填空题:请根据圆柱和圆锥的定义,填空完成下列句子:圆柱的底面是____形,圆锥的底面是____形。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2-1《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2-1《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2-1《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2-1《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这两种立体图形。

教材通过直观的图片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它们的特点,并能进行简单的分类和判断。

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对图形的性质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立体图形的认识,他们还处于初步阶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实物和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圆柱和圆锥的特点,帮助他们建立空间想象力。

此外,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圆柱和圆锥的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它们的特点,并能进行简单的分类和判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圆柱和圆锥的分类和判断,以及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练习题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直观地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和圆锥物体,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两种图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圆柱和圆锥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3.课堂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和分析圆柱和圆锥的特点,总结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4.练习巩固:设计一些有关圆柱和圆锥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这两种图形的认识。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2.1《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图》说课稿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2.1《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图》说课稿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2.1《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2.1《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图》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够正确识别圆柱和圆锥,并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直观的模型,引导学生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深入理解它们的特征。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平面图形的知识,对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已经具备了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能力。

但是,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他们可能还不是很清楚,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并能够运用这些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并能够运用这些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操作法、交流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过程中,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图片等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形状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是什么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观察、操作圆柱和圆锥模型,发现它们的特征,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总结出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讲解,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4.练习: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及反思(共二篇)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及反思(共二篇)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圆柱和圆锥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几何体之一.也是小学阶段立体图形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以前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而圆柱和圆锥的表面既有平面又有曲面,这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本课通过观察直观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即丰富了立体图形的认识,也为后面学习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和圆柱与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奠定了基础.能够增强学生空间观念.获得良好的立体几何体验。

二、说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圆柱和圆锥,体会其特征。

难点: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四、说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一组几何体的实物,其中有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也有圆柱和圆锥形状的。

师:同学们,这些物体的形状是各式各样的,其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我们比较熟悉?学生回答。

师: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些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有些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和圆锥。

(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例1)【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直观的认识圆柱和圆锥】板块二、探究新知1.认识圆柱的特征。

师: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学生指出来。

师:圆柱体简称圆柱。

仔细观察圆柱,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

生1:圆柱从上到下一样粗。

生2: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

生3:圆柱有一个面是弯曲的。

介绍圆柱(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圆柱直观图):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围成圆柱的曲面叫作侧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圆柱体,互相指着说一说它的底面、侧面和高。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2-1《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2-1《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2-1《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2-1《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这一节主要让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掌握它们的体积计算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探究圆柱和圆锥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几何知识,对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体积计算,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够正确识别圆柱和圆锥;学会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2.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图片和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探究教学法:学生进行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柱和圆锥的模型,幻灯片,黑板。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圆柱和圆锥的模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形状的物体,如易拉罐、圆锥形的雪糕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它们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圆柱和圆锥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呈现圆柱和圆锥的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同时,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圆柱和圆锥的定义和性质,如圆柱的上下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侧面是曲面;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曲面等。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优秀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优秀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优秀教案,主要围绕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性质以及应用进行设计。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几何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提高空间想象力,为后续的圆柱和圆锥的计算打下基础。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其区别。

2.圆柱和圆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采用分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柱和圆锥模型、图片、课件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画笔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和圆锥物体,如饮料瓶、漏斗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与数学中的圆柱和圆锥有什么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圆柱和圆锥的定义,让学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概念。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圆柱和圆锥的模型,观察它们的底面、侧面、高等特点,进一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 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然后,教师提出一些有关圆柱和圆锥的问题,如:圆柱和圆锥的底面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圆柱还是圆锥?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回答这些问题,加深对圆柱和圆锥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苏教新版六年级下册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材说明
仔细观察、动手操作、充分交流,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形状特点,建立相应的形体概念。

教材编排一道例题,先后教学圆柱和圆锥的形状特点。

这样安排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学习圆柱和圆锥的起点不同,二是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难度不同。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直观认识了圆柱,通过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等活动,对圆柱的形状有了一些粗浅的感受。

这是他们继续认识圆柱的起点,而学习圆锥就没有这样的台阶。

相对于认识圆柱来说,了解圆锥会稍难些。

首先,网柱有两个圆形底面,圆锥是一个底面、一个顶点,感受圆柱侧面是曲面比较容易,感受圆锥侧面是曲面稍难些。

其次,圆柱的高是它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比较容易表示和测量。

网锥的高是它顶点到底面的距离,表示或测量都要难些。

可见,把认识圆柱和圆锥的教学适当分开,先圆柱、后圆锥,是比较好的编排。

像这样先“易”后“难”,先“熟”后“生”,有利于教学突出重点。

把圆柱的认识与圆锥的认识编排在一道例题里教学,也体现了它们既是不同的几何体,也有内在联系。

它们的联系,一是“都有圆形底面”,二是“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的三分之一”。

教学圆柱,从识别圆柱形物体开始。

因为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圆柱形状的物体,学生已有识别的能力。

通过识别,不仅引出了学习内容,而且能体
会学习圆柱的现实意义。

例题的图片里,有
些物体是圆柱形的,有些物体是圆锥形的。

圆柱形的物体中,有的横放、有的竖摆;有
的很高、有的很矮。

这就为教学圆柱提供了
丰富的感性材料。

教学圆柱的形状特点,要引导学生观
察、操作、交流,教师适时给出必要的讲解。

因为圆柱的形状需要学生充分感知,有关圆柱特点的数学术语和规范表述不是他们发现创造,而是意义接受的。

三个小卡通的交流,代表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获得的有关圆柱的感性认识,也是圆柱的最主要特点。

学生通常对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有一个曲面”这两点比较关注,对圆柱“上下一样粗”容易疏忽,教学要注意这一点。

在学生交流圆柱特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相继指出圆柱上、下两个面叫作圆柱的“底面”,围成圆柱的曲面叫作“侧面”;及时呈现圆柱的几何图形,在图形上标出底面和侧面。

这是帮助学生建立圆柱概念的重要步骤。

教师还应该告诉学生,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并在圆柱的几何图形上标出高,直观表达高的数学含义。

同时,也让学生想想测量圆柱高的方法。

以往,有些课堂上强调圆柱有“无数”条高。

这出于可以在圆柱的侧面上或圆柱的内部,可以任意选择位置表示出圆柱的高。

其实圆柱的“高”是一个数学概念,指的是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

人们可以在适当的位置上表示圆柱的高,在方便的位置上测量圆柱的高。

教学应该突出的是关于圆柱高的概念,关于圆柱图形上表示高的方法,以及测量圆柱形物体的高的方法。

没有必要在“几条”上纠缠不清,特别不能造成概念的含糊。

教学圆锥,从网锥形状的物体引入。

由于学生首次接触网锥,教材指着沙堆、屋顶等图片,告诉他们
“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

认识圆锥的学习方式与认识圆柱相似,也是
一边观察、操作、交流,一边接受教师的讲
解。

要引导学生把认识圆柱的学习活动经验
迁移到认识圆锥上来,在观察圆锥形物体的
基础上抽象出圆锥的几何图形;在交流圆锥
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圆锥的顶点、底面和侧
面。

圆锥的高是教学难点。

因为圆锥的高是
圆锥内部一条线段的长。

教材图文结合,指
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并在圆锥的几何图形上用虚线面出从顶点
到底面圆心的线段,帮助学生理解圆锥高的
含义。

教学圆锥的高,除了准确而精练的讲
解,还要给学生体会和内化的机会。

可以让他们指着圆锥形实物或圆锥的几何图形,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并且想办法量出圆锥形物体的高。

例l的“练一练”提供了九个物体的图片,要求找出其中圆柱形状的物体和圆锥形状的物体。

教学这道题,不仅要让学生辨别哪些物体是、哪些物体不是,还要引导他们说出理由。

尤其对上口小、下底大的杯子,两个底面虽然相同但两底之间粗细不同的鼓等等,指出它们不是圆柱或者不是圆锥的原因,以加强对圆柱和圆锥形状特点的体验。

练习二第1、2、3题配合例1的教学。

练习设计十分重视空间观念的培养,有很强的操作性。

尤其是
第2题,要求从前面、右面、上
面观察圆柱和圆锥,通过立体图
形与平面图形、曲面与平面的相
应转化,加强对圆柱和圆锥特征
的体验。

特别是从正面和侧面观
察圆柱或观察圆锥,看到的图形
相同;从上面观察圆锥,看到一
个圆以及它中心的一个点。

能使
头脑里的圆柱、圆锥表象更加清
晰。

第3题要求利用教科书附页
里的图形做一个圆柱和一个圆
锥,体会圆柱的侧面是长方形卷成的,圆锥的侧面是扇形卷成的,经历平面变成曲面的过程。

同时,做出一个圆锥只要一个圆,做出一个圆柱需要两个同样大小的圆,再次体会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测量做出的圆柱和圆锥的底面半径与高,可以再次巩固高的概念,也能为接下来教学表面积和体积作些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