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纲
爬行纲

第二节 现生爬行动物分类
龟鳖目 蛇目
蜥蜴目 鳄目
爬行纲特征
各目特征比较
蜥蜴目(Lacertiformes)
多数具四肢,末端有爪; 具肩带和胸骨;眼睑可动; 舌扁平,能伸缩,无舌鞘; 两颌附生端生齿或侧生齿, 鼓膜、鼓室及耳咽管一般存 在。陆栖、树栖、半水栖或 穴居。全世界约3750种,我 国约150种。
眼镜蛇
丽纹蛇
眼镜王蛇
金环蛇
银环蛇
蝰科(Viperidae):上颌骨具长而弯曲的管牙 及若干副牙;可分白头蝰亚科(无颊窝,头背具对称 大鳞,我国1种),蝮亚科(具颊窝及相应的上颌骨 凹陷,我国19种),蝰亚科(头三角形,具小鳞片, 瞳孔直立椭圆形,背鳞起棱,我国3种)。
白头蝰
草原蝰
白唇竹叶青
圆斑蝰
壁虎科 鬣蜥科 石龙子科 蜥蜴科 蛇蜥科
蛇目 鳄目
龟鳖目
鳄蜥科
巨蜥科 避役科 毒蜥科
壁虎科(Gekkonidae)
皮肤柔软,体被 粒鳞;瞳孔常垂直, 无活动眼睑;攀援种 类指(趾)端具吸盘 状趾垫,表面具横列 的趾下瓣,具垂直形 细丝;椎体双凹型; 夜间活动,约600种, 我国产约30种。
铅山壁虎 中国壁虎
3、听觉器官
具雏形外耳道;中耳具耳柱骨和耳咽管,有鼓膜,首次出现 了正圆窗;内耳的瓶状体明显扩大。鳄:瓶状体→卷曲的耳蜗。
声音传递:声波→鼓膜、听骨的振动→椭圆窗→内耳→外淋 巴管→瓶状体的基乳突→正圆窗。蛇:蛇无外耳和中耳、鼓膜和 咽鼓管,声波由下颌骨──方骨→听骨。
4、红外线感受器:蝰科蝮亚 科和蟒科蛇类,具种特珠的 热能感受器,如蝮蛇、竹叶 青、响尾蛇的眼鼻间的颊窝 和蟒唇鳞表面的唇窝。
龟科(Testudinidae)
爬行纲

根据头骨侧面、眼眶之后的颞颥孔之有无、数目之多少和位置的不同,爬行动物分为四大类:①无孔亚纲 (或缺弓亚纲)。头骨侧面没有颞颥孔,包括杯龙目和龟鳖目。②下孔亚纲(或单弓亚纲)。头骨侧面有一个下 位的颞颥孔,眶后骨和鳞骨为其上界。包括盘龙目和兽孔目。③调孔亚纲(或阔弓亚纲)。头骨侧面有一个上位 的颞颥孔,眶后骨和鳞骨为其下界。主要包括鳍龙目和鱼龙目等,通常为水生爬行动物。④双孔亚纲(或双弓亚 纲)。头骨侧面有两个颞颥孔,眶后骨和鳞骨位于两孔之间,该亚纲为占优势的爬行动物,下分鳞龙次亚纲和初 龙次亚纲,包括始鳄目、喙头目、有鳞目、槽齿目、鳄目、蜥臀目、鸟臀目和翼龙目等。
形态特征
爬行纲(Reptilia)生物的头骨全部骨化,外有膜成骨掩覆,以一个枕髁与脊柱相关联,颈部明显,第一、 二枚颈椎特化为寰椎与枢椎,头部能灵活转动,胸椎连有胸肋,与胸骨围成胸廓以保护内脏(这是动物界首次出 现的胸廓)腰椎与两枚以上的荐椎相关联,外接后肢。除蛇类外,一般有两对5出的掌型肢(少数的前肢4出), 水生种类掌形如桨,指、趾间连蹼以利于游泳,足部关节不在胫跗间而在两列跗骨间,成为跗间关节。四肢从体 侧横出,不便直立;体腹常着地面,行动是典型的爬行;只有少数体型轻捷的爬行动物能疾速行进。
在爬行动物中,蛇是特殊的一类。蛇没有胸椎,不连胸肋,因此蛇能吞噬比自己大很多的物体。蛇没有脚, 依靠鳞片快速爬行。
生活习性
爬行纲(5张)爬行动物在活动季节每天的活动情况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一般来说,可分为昼出活动、夜 出活动和晨昏活动三种。
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一样,没有完善的保温装置和体温调节功能,能量又容易丧失,需要从外界获得必需的 热,为所谓的“外热源动物”。它们通过自己的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自己的体温。比如,移动到有阳光 照射的地方晒太阳取暖,可以使体温升高;藏到树荫下或者躲入行动物一年的活动规律也显出季节差异:夏季是活动季节,摄食和繁殖多在此期间进行;秋末冬初到次年春季 是休眠时期,或称“冬眠”。
第16章 爬行纲

犁 鼻 器
八、生殖、发育
1、体内受精 2、产羊膜卵(4个胚膜?功能) 卵黄囊:提供营养 羊膜:形成羊膜腔——内充满羊水。 功能:提供亲和的水环境,防止干燥,缓冲 机械撞击 。 绒毛膜:气体交换。 尿囊 :贮存代谢废物;气体交换。 意义 :解决了脊椎动物在陆地上生殖发育的问题
第二节 分类与主要类群
*喙头蜥常与一些海鸟如信天翁、海燕等共栖于洞穴 中。日间隐伏,夜间出来捕捉昆虫、蠕虫、甲壳类和软体 动物。大约在20岁左右性腺才发育成熟,寿命可达百年。
二、龟鳖目 龟鳖类具有被动防御性的体型。躯干部背、 腹面有真皮骨板形成的背、腹甲;甲板外被有角 质盾片或厚皮。躯干部的脊柱、肋骨、胸骨、上 胸骨、锁骨等与甲板愈合形成了一个坚固的骨壳。 龟鳖类的身体就被包裹在这样一个坚硬的骨壳内 而得到保护。 龟鳖的椎体一般前凹型或后凹型,少数为双 凹型;无牙齿而代以角质鞘;舌不能伸展;雄性 具单个交配器。 龟鳖目大多数为次生性的水生种类,海洋、 淡水皆有;少数营陆栖生活。本目主要类群有: 各种陆栖龟类、海龟类、鳖类
五、呼吸、循环
(一)、呼吸系统 特点:肺呼吸显著改善 独力承担呼吸功 能(意义?) 1、呼吸面积显著增大 2、胸廓的形成 3、血液循环机能水平的明显提高
A: Swimbladder of
fish
B: salamander
lungs
C: Frog
D: Toad
E: Reptile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循环系统
2、前、后肢长短相当
——适于在各种地形和物体上行走。肢骨近乎平排在腹 平面上,故行走时多以腹面贴地,“爬行动物”因此而 得 名。
二、皮肤
1、角质层厚(需要蜕皮),常覆以角质鳞: 致密、坚韧 2、缺少皮肤腺,皮肤干燥。 3、真皮中富含色素细胞:保护色
爬行纲_精品文档

由于有羊膜卵的出现,使脊椎动物完全摆脱了在个体发育 中对水的依赖,而真正适应了陆地生活,成为完全的陆生 脊椎动物。
2.大脑皮层出现了新脑皮
3.覆以角质鳞的干燥的皮肤
皮肤干燥,具有来源于表皮的角质鳞片(角质鳞片的 相邻部分以薄层相连,因而构成完整的鳞被)或兼有来源 于真皮的骨质板。角鳞及骨板的形态和数目为爬行类分类 的一种依据。
5.消化系统进一步复杂化
与两栖类相比,消化道有更多的分化:尤其口腔中的 齿、舌、口腺等结构均进一步复杂化。
由于次生腭的出现,消化道和呼吸道分开,使动物在取 食时不妨碍呼吸。
牙齿着生在上下颌缘,也有生于腭骨(幼年楔齿蜥) 、翼骨甚或犁骨上的。
牙齿依着生位置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
端生齿(着生在颌骨的顶面,如蛇);
(2)卵内有大的卵黄囊(储存卵黄保证胚胎发育的营养 需求)。
(3)在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胚胎最终包在一个具有2层 膜的囊中,外层为绒毛膜,内层为羊膜。密闭的羊膜腔充 满羊水,使胚胎浸于其中。
(4)在羊膜形成的同时,胚胎后肠突出形成尿囊。尿囊 外壁与绒毛膜紧贴,其上富有血管,为胚胎的呼吸和排泄 器官。
生物学特征
1.体表被以角质鳞,皮肤缺少皮肤腺 2.具典型五指(趾)型四肢,指、趾端具爪 3.头骨具单一枕髁,有颞窝形成,出现完整或不完整的次 生腭 4.荐椎和颈椎数目增多,胸廓出现 5.完全以肺呼吸,血液仍为不完全双循环,但心室已出现 不完全分隔 6.大脑开始出现新脑皮,脑神经为12对 7.鼓膜下陷形成外耳道。
水生爬行类的咽壁和泄殖腔壁富有毛细血管,可辅助 呼吸
7.血液循环仍为不完全双循环
心脏包括2心房1心室和退化的静脉窦。心房除具完全的 分隔外,心室也出现了不完全的室间隔(鳄的室间隔比较 完全)。因而,心脏中的多氧血和缺氧血的混合程度较两 栖类降低。
第十八章:爬行纲

2、龟鳖目
•现存约330多种,13科。我国有37种,5科。龟科、 鳖科、海龟科、棱皮龟科、平胸龟科。
2020/1/2
2020/1/2
2020/1/2
2020/1/2
2020/1/2
2020/1/2
2020/1/2
游蛇科 无毒牙 或后沟牙
2020/1/2
2020/1/2
2020/1/2
2020/1/2
2020/1/2
2020/1/2
2020/1/2
2020/1/2
1、喙头蜥目
现存爬行类中最古老的 类群,仅留1属1种, 喙头蜥(楔齿蜥)。 生活在新西兰的30多 个小岛屿上。
仍保留一系列最原始的 特性,如顶眼;椎体 双凹型;保留脊索; 顶眼发达;双颞窝。
2020/1/2
颞窝类型
无颞窝类:古杯龙类,现存 的龟鳖类无颞窝,个别有 次生性的孔洞。
合颞窝类:(下颞窝类)古 兽齿类以及由此演化来的 哺乳类。
双颞窝类:如大多数古代爬 行类(如恐龙、异龙、槽 齿类),现存大多数爬行 类(喙头蜥、蜥蜴、蛇、 鳄鱼)以及现存鸟类。
2020/1/2
2)次生腭出现
口腔和鼻腔分隔,内鼻孔后移,使呼吸道畅通,吞食和呼 吸分开。
• 1、口腔具齿,无咀嚼功能。 • 2、口腔与咽有明显界限;口腔与鼻腔
分开,食道延长。 • 3、口腔腺发达,包括腭腺、唇腺、舌
腺和舌下腺。 • 4、肌肉质舌发达。 • 5、出现了盲肠。
2020/1/2
2020/1/2
2020/1/2
2020/1/2
2020/1/2
2020/1/2
2020/1/2
2020/1/2
3、脊柱进一步分化
动物生物学 爬行纲

颅骨较高而隆起,为高颅型, 颅腔扩大及脑容量明显增大 首次出现次生腭,内鼻孔后 移,口腔与鼻腔分开 次生腭:口腔顶壁(颅底) 是由前颌骨和上颌骨的腭突、 腭骨等的突起共同合成的水 平隔板,使内鼻孔的位置后 移。
颈椎 寰椎:第一枚颈椎,椎体极薄或无,椎 体相连成环。无横突。 枢椎:第二枚颈椎。椎体前方有一齿突 (原是环椎椎体)正好伸入环椎的环内,作
爬行纲起源和适应辐射
起源于古两栖类,已知最原始的爬行类是杯龙类(西 蒙龙是其中的一种)。中生代是爬行类最繁盛的时代, 种类多,分布广。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羊膜;羊膜卵;颞窝;胸 廓;胸式呼吸;次生腭;新脑皮 2、论述羊膜卵的特点及其在动物演化史 上的意义。 3、爬行动物适应陆上生活的特征是什么? 4、爬行类比两栖类进步的特点有那些?
许多爬行动物的皮肤内有着丰富的色素细胞
前后肢都是 五指(趾)
(二)骨骼
1.头骨:高颅型,枕髁一个,具颞窝、次生 性腭和眶间隔。 2.脊柱:分化为颈、胸、腰、荐、尾;颈椎 多个,荐椎2个,有胸廓(蛇无)进行胸式呼 吸. 3.肢骨:具骨盆:(坐骨、耻骨一端愈合) 肱骨,股骨与地面平行.(腹部贴地)
爬行

三、爬行类的起源和演化
2、演化
头盖坚固,无颞孔。颈不显著;四肢通常 粗短。化石发现于欧洲、北美洲、非洲南 部的二叠纪和三叠纪地层中,我国山西也
有发现。
三、爬行类的起源和演化
历史上的爬行类
鸭嘴龙
甲龙
角龙
三、爬行类的起源和演化
3、爬行动物的衰败
( 1 )狭食说 ( 2 )竞争说 ( 3 )日星说 ( 4 )日季说 ( 5 )伴星说 ( 6 )撞击说
出现专门的输尿导管——后肾导管 演化而来
后肾为羊膜动物的排泄器官
一、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8、 排泄系统
盐腺:执行肾外盐排泄功能
一、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10、 神经系统
1)大脑明显 分为两半球, 纹状体加厚, 大脑表层出现 神经细胞集中 的新脑皮(神 经细胞层)。
一、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2)延脑发达,在脑和脊髓之间形成弧度弯曲, 称为颈弯曲,是高等脊椎动物的特征性标志
笫十六节 爬行纲
进化地位
由石炭纪末期的古代两栖类进化而来, 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 膜动物,是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变温脊椎 动物。
一、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1、羊膜卵的出现 1)结构特点:
卵外有卵壳和卵膜(壳膜) 卵内有大的卵黄囊 胚胎发育期间发生羊膜、绒毛膜、 尿囊膜3种胚膜
◆石灰质或纤维质的卵膜(内壳
一、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4、 骨骼
1)骨化程度较高,趾端具爪,适于爬行。
一、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2)脊椎骨分化为陆生脊椎动物典型的五部分:颈椎、 胸椎、腰椎、荐椎、尾椎。躯椎分化为胸椎和腰椎
颈椎数目增多,第1、2节颈椎特化为寰椎和枢椎,与枕髁形成 可动联接
椎体:低等种类双凹型,高等种类前凹或后凹 荐椎增至2枚
脊椎动物学第七章 爬行纲

第七章爬行纲(Reptilia)第一节爬行纲的主要特征两栖类只是开始适应陆地生活,终究还不能完全摆脱水的环境,爬行类则是在两栖类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应陆地生活,完全摆脱了对水生环境的依赖。
重要的是,不仅成体的结构有对陆生的适应,而且连繁殖方式也区别于两栖类:爬行类是在陆地上产卵,在陆地上孵化;爬行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羊膜、尿囊等胚膜,使胚胎有可能脱离水域而在陆地的干燥环境下进行发育。
这是和高等的鸟类和哺乳类所共有的特点,因而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三纲动物总称为羊膜动物(Amniota);与此相对,圆口纲、软骨鱼纲、硬骨鱼纲和两栖纲动物全无羊膜,总称为无羊膜动物(Anamniota)。
爬行类在中生代曾经盛极一时,种类繁多,留存至现代生存者仅为少数。
现存爬行类按体形可分为蜥蜴型(如蜥蜴类、楔齿蜥类和鳄类)、蛇型(如蛇类和蛇蜥类)和龟鳖型(如龟、鳖和海龟)。
按生活环境来分,有地面上爬行的、有树栖的、有穴居的、也有水栖的。
爬行动物有下列主要特征:1.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表皮有角质层的分化,而且外被角质鳞或角质盾片,能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皮肤内缺少腺体,因而皮肤干燥。
2.五趾型附肢及带骨进一步发达和完善,指趾端具角质的爪,适于在陆地上爬行。
3.骨骼比较坚硬,骨化程度较高,硬骨的比重增大。
脊柱除加固外,分化更加完备,颈椎有寰椎、枢椎和普通颈椎的分化,躯椎有胸椎和腰椎的分化,荐椎数目加多。
4.头骨具单一的枕髁,头骨两侧有颞窝的形成。
5.肺呼吸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吸氧面积的增大(肺内壁的间隔复杂化)和呼吸机械装备的改善(胸廓出现)。
皮肤呼吸和鳃呼吸,均已失去。
此外呼吸道的增长和支气管的出现也协助呼吸作用的完善进行。
6.心脏具二心房一心室,心室中出现了不完全的隔膜(鳄类心室中的隔膜已是完整的)。
血液循环虽然仍是不完全的双循环,但多氧血与缺氧血更加分清。
7.和无羊膜动物一样,仍为变温动物。
8.成体以后肾执行泌尿机能,尿以尿酸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肉系统
*爬行类与陆上运动相适应,躯 干肌和四肢肌均较两栖类进一 步复杂化。特别是出现了肋间 肌和皮肤肌,是陆地动物所特 有的。
消化系统
*陆栖种类口腔腺发达,起着湿润食物 ,有助于吞咽的作用。口腔腺包括腭 腺、唇腺、舌腺和舌下腺。 *肌肉质舌也是陆栖脊椎动物的特征。 有些还特化出捕食器和感觉器。
呼吸系统
*爬行类的肺较两栖类发达,外观似海 绵状,气管分支复杂,呼吸表面积加 大。具有喉头和以软骨环支持的气管 。 *爬行类还发展了陆地动物所特有的胸 腹式呼吸。这种呼吸方式到哺乳类得 到进一步完善。水生爬行类的咽壁和 泄殖腔壁富有毛细血管,可辅助呼吸 。
循环系统
*爬行类的循环系统的特点表现 在心脏4室,心室具有不完全的 分隔,因此尚是不完善的双循 环。 (1)心脏 由静脉窦、心房和心 室构成。静脉窦趋于退化,它 收集躯体和心脏静脉血液后注 入右心室。
爬行纲动物的躯体结构
1.外形 爬行类是适应与陆栖生活的种 类,具有四足动物的基本形态 。体表被覆角质鳞片,指端具 爪是其在外形上与两栖类的根 本区别。
2.皮肤 皮肤干燥,缺乏腺体。具有来源于表皮的角 质鳞片,是爬行类皮肤的主要特点。角质 鳞片的相邻部分以薄层相连,因而构成完 整的鳞被,可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爬行类透过皮肤的水分蒸发率大致与哺乳类 相等,但它比哺乳类更适应于在干旱地区 生活,主要是因为他的新陈代谢率低,经 由呼吸所失去的水分甚少的缘故。爬行类 的皮肤现退化与减少失水有密切关系
*大多数爬行动物排泄的含氮废物主要是 尿酸和尿酸盐。某些爬行类具有的盐 腺是一种排泄器官。 *排泄尿酸盐类代谢废物对于爬行类的 胚胎发育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学适应。
生殖系统
*雄性有一对精巢,精液借助精管到达泄殖腔。爬 行动物多为体内受精。此行有左右成对的卵巢和 输卵管。
神经系统
*爬行类的脑较两栖类发达。大脑半球显著但主要是底墙的 加厚。在大脑表皮的新皮层开始聚集成神经脑细胞层。中 脑视叶仍为高级中枢,但已有少数神经纤维自丘脑到达大 脑。
• *羊膜卵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在胚胎外构 成两个腔,即羊膜腔和胚外体腔。羊膜腔 的壁称为羊膜,胚外体腔的壁称为绒毛膜。 羊膜腔内充满羊水,是胚胎浮于液体环境 中,能防止干燥以及机械损伤。在羊膜形 成的同时,自胚胎的消化管后端发生突起, 形成尿囊,尿囊外壁与绒毛膜紧贴,其上 富有血管,是胚胎的呼吸和排泄器官。
第19章 爬行纲
王梅 1130170156
羊膜卵及其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重要意义 *羊膜动物的卵膜和胚胎与无羊膜动物有显著 不同,羊膜卵的结构和发育特点确保 在干燥 陆地上繁殖成为可能 *羊膜卵的卵外包有卵膜,(蛋白膜,壳膜及 卵壳),卵壳能防止卵的变形,损伤和水分的 蒸发。卵壳具有透气性,不影响胚胎发育时的 气体代谢。卵的结构在卵生种类均含有丰富的 卵黄,使发育着的胚胎始终得到丰富的养料。
嗅觉
感官
视觉 :具有活动的眼睑和瞬膜以及泪腺以保护 和湿润眼球。 听觉
红外线感受器ຫໍສະໝຸດ 谢谢观赏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真皮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分布有感
觉小体,神经和血管。真皮内的色素 细胞发达,在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 腺的调解下能迅速变色,具有调节和 保护色的功能。吸收辐射热对于外温 动物提高体温和加速代谢进程起着重 要作用。爬行类的变色能力在陆地动 物中甚为显著。有“变色龙”之称。
骨骼系统 *爬行类骨骼系统发育良好,适应于陆 生。主要表现在:脊柱分区明显,颈 椎有寰椎和枢椎的分化,提高了头部 及躯体的运动性能。躯干部具有发达 的肋骨和胸骨,加强了对内脏的保护 并协同呼吸动作的完成。
(2)动脉 相当于原始形态的腹大动脉 和动脉圆锥一起纵裂为3条大动脉:肺 动脉,左体动脉以及右体动脉。分别 与心室的右中左侧联结。 (3)静脉 基本模式似两栖类,但肺静 脉与后腔静脉有较大的发展,肾门静 脉趋于退化。
排泄系统
*爬行类与所有羊膜动物在系统发生 上均属于后肾,胚胎期经过前肾和 后肾阶段。 *羊膜动物较高的新陈代谢水平需要 更为有效的肾。
(1)头骨 头骨的膜性硬骨和软骨均骨化良好。 下颌除关节骨外,尚有一系列膜性硬骨。 (2)脊柱 肋骨及胸骨 脊柱分区明显,有颈椎,躯干椎,荐 椎和尾椎。颈椎数目多,前两枚颈椎特化为寰椎和枢椎。 寰椎与头骨的枕髁关联,能与头骨一起在枢椎的齿突上转 动。从而是头部有了更大的灵活性,是陆栖脊椎动物的重 要特征。爬行动物有两枚荐椎,加强了腰带和后肢的支撑 。 (3)带骨及肢骨 爬行类的带骨及肢骨均较发达。前后肢均 具5趾,趾端具爪,是对陆栖爬行运动的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