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网络的发展趋势与业务融合(续二)

合集下载

下一代网络技术发展趋势浅析

下一代网络技术发展趋势浅析

下一代网络技术发展趋势浅析作者:杨明来源:《硅谷》2011年第16期摘要:固网智能化、IP化,移动网络带宽的提高、业务多样化极大改变以前各个网络功能单一的局面。

电信网、Internet网、有线电视甚至是移动网络,彼此之间业务的渗透越来越多,关于下一代网络和三网融合的观念逐渐越来越多得被人们提出和接受。

以NGN为核心,介绍下一代网络的概念,及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NGN;IPv6;软交换;IMS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1)0820025-011 下一代网络概念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即下一代通信网络。

它是以软交换为核心的,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视频和多媒体业务的基于分组技术的综合开放的网络架构,代表了通信网络发展的方向。

NGN具有分组传送、控制功能从承载、呼叫/会话、应用/业务中分离、业务提供与网络分离、提供开放接口、利用各基本的业务组成模块、提供广泛的业务和应用、端到端QoS和透明的传输能力通过开放的接口规范与传统网络实现互通、通用移动性、允许用户自由地接入不同业务提供商、支持多样标志体系,融合固定与移动业务等等特征。

2 下一代网络的优势特征更大:IPV6地址空间,接入网络的终端种类和数量更多,网络应用更为广泛,路由性能改善;更快:100M以上的端到端的高性能通讯;更安全可信:可进行网络对象识别、身份认证和访问授权,具有数据加密和完整性,实现一个可信任的网络;更及时:组播服务,服务质量QOS,大规模实时交互应用;更方便:基于移动和无线的丰富应用;更可管理:有序的管理,有效的运营,及时的维护;更有效:有盈利模型,获得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下一代网络的技术体系结构3.1 IPv6技术现有的互联网是在IPv4协议的基础上运行。

IPv6是下一版本的互联网协议,也可以说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协议,它的提出最初是因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IPv4定义的有限地址空间将被耗尽,地址空间的不足必将妨碍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

下一代网络技术发展趋势

下一代网络技术发展趋势

五、下一代网络技术热点(续)
2.1 、传输网和承载网融合(续) : (1)信令融合趋势(续) 作为下一代传输网的ASON网络,其控制平面主要采用了GMPLS协议族中的协议实现光网络的智能自动交换,其中的GMPLS即扩展的MPLS协议族对MPLS进行了扩充,将分组标签交换扩展到了时隙标签交换、光纤标签交换以及波长标签交换,其核心思想同样来自MPLS。同样重要的是,OIF-UNI接口或IETF的GMPLS接口以信令的方式直接将承载层的路由器/交换机与传输层的智能光交换设备无缝连接起来,做到从IP层到光层直接的动态资源调度,真正做到端到端高效交换和传输。目前,主流的路由器厂家如Cisco和Juniper已经支持OIF-UNI接口或IETF的GMPLS接口。由此可见,由承载网和传输网共同组成的基础网络,其网络建设和运维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ASON传输网的建设需要承载网的配合;IP承载网更是需要传输网超大容量传输及健全的保护/恢复机制的支持。
五、下一代网络技术热点(续)
2.1、传输网和承载网融合(续) : (1)信令融合趋势 承载网的发展趋势是从电路交换网络向分组交换网络演进,承载层将主要由IP网络为主的分组网络实现。传统IP网难以满足新业务的需求,由于没有流量工程,通常IP流按照最短路径走,这样会导致重负荷链路产生瓶颈。利用MPLS和流量工程可以保证网络负荷均衡,使路由器间链路的使用最佳化。因此,MPLS技术将成为构建IP承载网的主流首选方案。
五、下一代网络技术热点(续)
(2)ASON的目的 适应数据业务灵活性,多变性、不可预见性。 (3) ASON的优势 利用ASON提供的多种保护恢复方式提高网络可靠性。 依靠ASON的标准化的信令接口实现自动的电路创建,而不要求网管队每个节点进行控制。在电路调度方面可以避免对集中网管的要求,实现端到端的电路快速调度。 解决SDH环网存在的问题,实现向网状网的演进,优化传送网结构,提高电路质量。 在传送网中提供新业务(如BOD和OVPN),并满足IP网络的动态电路需求。 (4)ASON设备 ASON设备目前都是基于SDH设备构建,以后还可以基于OTN、全光交换OXC、以太网等1 、传输网和承载网融合(续) : (3)承载层与传输层在保护/恢复与QoS保证的互补型需求 承载层离不开传输层,虽然承载层存在由电路交换到分组交换的演进趋势,但承载层设备的IP层带宽容量仍然无法与光传输层的超大带宽容量相比;IP承载层缺乏有效的保护、恢复机制、难以提供电信级QoS保证以及安全机制等,而传输层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不足。 如果仅在单一的IP层面进行保护恢复,将导致网络利用率急剧下降,这是因为足够的带宽是保证电信级IP网实现保护恢复的基本前提,为了保证在故障过程中所有业务依然保持原有QoS水平,网络带宽必须有足够的冗余,在现有IP网拓单层保护恢复机制下,全网带宽冗余度最少要达到50%,否则就要损失低等级业务的QoS水平。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与下一代网络技术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与下一代网络技术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与下一代网络技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无线通信技术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最早的2G网络到如今的5G网络,人们越来越依赖无线通信来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

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各种智能设备的出现,无线通信技术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本文将探讨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下一代网络技术的前景。

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

当时,人们首次利用无线电波进行远距离通信,开创了无线通信的先河。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演进,2G网络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正式推出。

2G 网络的出现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音通话,并在有限的范围内发送短信。

然而,2G网络的速度和容量相对较低,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

为了提高通信速度和容量,3G网络于本世纪初问世。

3G网络不仅实现了高清视频通话,还支持了移动互联网的初步发展。

然而,3G网络在某些地区的覆盖范围和信号稳定性仍存在问题。

因此,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的通信需求,4G网络随之推出。

4G网络不仅提供了更快的下载和上传速度,还支持高清视频流媒体、在线游戏等应用。

在4G网络的推动下,移动互联网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二、下一代网络技术的前景5G网络是当前无线通信技术的热门话题。

5G网络被认为是下一代网络技术的重要突破,将带来更高的速度、更低的延迟和更大的容量。

首先,5G网络的速度将大幅提升,达到巨大的数据传输速率。

这将使得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丰富多彩的应用得以普及,并为未来的技术创新提供更多可能性。

其次,5G网络将实现低延迟通信。

低延迟是指从发送数据到接收数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间隔,延迟越低,通信效率越高。

低延迟通信将推动智能交通、远程医疗、工业自动化等行业的发展。

例如,自动驾驶汽车需要高速且稳定的通信网络才能实现精确的指令传输和车辆间的协同工作。

最后,5G网络将提供更大的容量。

随着人们对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现有网络的容量已经逐渐达到上限。

电信网的战略转移:——发展下一代网络

电信网的战略转移:——发展下一代网络
世 界 电信 网络
3 ・2002
1 3
维普资讯
电信网的战略转移——发展下一代网络
方案 .只需要最少量的规划、设计和测
试工作.应用多年 .为用户熟悉 ,业务 指配时间可以减少到几个小时或几天 其次 ,以太网是标准技术 互换互操作 性好 具有广泛的软硬件 支持 .成本 低。最后 .以太网是与传输媒体无关的 承载技术 .可以透明地与铜线对、电缆 和各种光纤等不同媒体接 口 避免了重 新布线的成本。从结构上看:首先 .以 太 网正 以前所 未有的端到端 解决方案 WD M系统还应具备波长可扩展性,新 的波长应能随时加上而不会影响原有工
舾 设炎 - 囊投秉 ,
j 信 卢 特 壤 用 穗
藿{簿番量 大增。 攮 蠹 案 舍 幅 加 譬
囊 秘 术 在 渐 升.括 费 统 同 累 ; 1 t 逐 上 包 计 系 、 管 墨
巍j 窖户藤 务 搠 j 瞢t毽. 漂管 各个方 鬟 鹱 静 屯 理等 面的 件算捷 方案. 威为 将 泰潦 矩霉
展的交换矩阵。方法之二是采用创新的 设计思想 .例如采用分布式交换矩阵和
挫j 囊空一夸鞠 熬誊蠹,鬃弗 静蒲,可扩充,可远程窖吏的救据存储系统戚为电
_硒 韧需求 | 一 I 篙_ 藿 。 _
多维光互联背板 . 就有可能提供巨大的
交换容量、线路容量、端1 3密度和线速 转发分组能力。方法之三是在 网络 中引
和性能 .不能满足未来网络扩展性的要 求.需要进一步探究可以经济持续扩客 的有效途径。方法之一是将路由器的单 级交换结构扩展为多级结构 . 通过互联
萄{带 l蔼 j盘 | 簌赘 寓薅 特钟罐 塑|少 凝不夏总 教的1% 0.
对现有的电信计费系统进行 方面的关注程度和投资力度

4G网络发展趋势

4G网络发展趋势

4G技术发展趋势分析(一)中国通信网时间:2008-04-22信息来源:业界关于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叫法很多,4G只是一个通用的名称,除此之外,还有B3G、BeyondIMT-2000、IMT-Advanced技术等名称。

不同组织在对4G技术的设想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ITU统一4G概念此前,世界很多组织给4G下了不同的定义,而ITU代表了传统移动蜂窝运营商对4G的看法,认为4G是基于IP协议的高速蜂窝移动网,现有的各种无线通信技术从现有3G演进,并在3GLTE阶段完成标准统一。

ITU4G要求传输速率比现有网络高1000倍,达到100Mbit/s。

在2005年10月的ITU-RWP8F第17次会议上,ITU给了4G技术一个正式的名称IMT-Advanced。

按照ITU的定义,当前的WCDMA、HSDPA等技术统称为IMT-2000技术;未来的新的空中接口技术,叫做IMT-Advanced技术。

IMT-Advanced标准继续依赖3G标准组织已发展的多项新定标准加以延伸,如IP核心网、开放业务架构及IPv6。

同时,其规划又必须满足整体系统架构能够由3G系统演进到未来4G架构的需求。

4G与3G系统的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4G与3G系统的比较总之,4G是3G技术的进一步演化,是在传统通信网络和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无线通信的网络效率和功能。

同时,它包含的不仅仅是一项技术,而是多种技术的融合。

不仅仅包括传统移动通信领域的技术,还包括宽带无线接入领域的新技术及广播电视领域的技术。

4G核心技术4G通信系统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将采用一些不同于3G的技术。

对于4G 中将使用的核心技术,业界并没有太大的分歧。

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

1.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OFDM是一种无线环境下的高速传输技术,其主要思想就是在频域内将给定信道分成许多正交子信道,在每个子信道上使用一个子载波进行调制,各子载波并行传输。

尽管总的信道是非平坦的,即具有频率选择性,但是每个子信道是相对平坦的,在每个子信道上进行的是窄带传输,信号带宽小于信道的相应带宽。

浅析网络管理发展趋势

浅析网络管理发展趋势

理论科学SI I.I C O NL L E Y翟篙浅析网络管理发展趋势罗明(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苏州215104)[摘要】文章介绍网络管_珲!的两个主要发展方向综合化,智能化,以及卜-一代网络的嘲络管理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网络管理综合化智能化F代网络中图分类号:T 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8)1120194一01一、引青日益扩展的网络和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给嘲络业务的开展提供了^人的便利,F‘代网路以:这种7}景卜.也应运而生,返都对网络的管理提f I{了更11=f i 要求。

网络管理正l f I l l I台i着渚多挑战:人容量、多厂家、多、P台等。

这就要求网络管理适用j二多种|旬9络管理f系统、多种通信形式、多种用户;同时,也要有较好的开放性和可扩允性。

网络管理要向着综合化、锊能化的方向发展_才能满足这啪垂求。

:、综合网络管理(一)综合网络管理的现状。

随着网络管理的越发霞要,各种网络管理系统也应运而生。

一方面这些系统所管理的嘲络存在且相依赖的关系;另‘方面多个网管系统相瓦独立.分管网络的4i蚓部分,甚争存在多个小同厂家小同功能的设备。

这人人增加了网络管理的复杂性。

例如网络电视系统,就需要管理多个方面:数宁传输,光缆线路、供电、宅调监测维护、数据库及数据交换信息服务、前端节}{源及视、占频设备等。

这些作为个网管系统的被管对象是不实际的,因为不仪‘驶备的种类不同,而H特性也不问,并儿它们之n日没有一定的天系,针对这类1.uJ题,可把它们分割为4i同的网管系统,然后在高层采用‘个综合的网管系统(I n t egr at ed N et w or k m an agem e nt Syst em,l NM S),以便于管理。

[1】综合网络管理系统的实现有两种方案:一种足针对L经建移起的各个专用了网的管理系统的不n d情况,在此基础I:建市综合网络管理系统:另一种是直接建立一个综合网络臀删系统。

下一代网络的发展趋势与业务融合(续终)

下一代网络的发展趋势与业务融合(续终)

然后将现有 的技术应 用于为用户提供这些媒 体服务 。数 字媒体 网络与 因特 网络 、 有线 电视 网络关 系密 切 , 与传统 的 电信 网络则有一定 的距 离。其实质是结合有线 电视 网
的高 效率网路 , 使人类能在 任何 时间和地点 , 以一种可接
受 的费用和质量 , 全享受 多种方式的信息应用” 安 目标 的
提出的“ 通过互联互通 的电信网 、 计算机 网和 电视 网等 网
路 资 源 的无 缝 融 合 ,构 成 一 个 具有 统 一 接 入 和 应 用 界 面
数 字媒体 网络是近几 年 出现 的 网络融合 的新趋 势 。
它 不 再 希 望 建 立 一 个 大 一 统 的 网 络 来 包 容 所 有 的业 务 , 而 是 从 媒 体 应 用 出 发 , 析 媒 体 应 用 的特 征 和 业 务 需 求 , 分
有线 电视网和因特 网的融合将对 信息产业结构产生 重大的影响 : 首先 , 两者 的融合 为全业 务提供者创造 了最 好 的机 遇 , 而提供 全业 务要求地理上 的网络扩展 、 市场上 的全覆 盖以及终 端业 务上 的融合 ,这就导致 了不同行业 公 司间的兼并 或业 务扩展 ; 二是从长远看 , 于传统 的地 基 理和业务 市场渠道 的分类 ( 长途 、本地 、有 线 电视 、 P I S 等) 将被 传送 网络提供者 、 业务提 供者 ( 零售 业务 和批 含 发业务提供者 ) 和接入 提供 者的新分类所代替 ; 三是 行业 和市场 的融合也为传统 电信 、数 据产品和娱乐产 品制造 商 提供 了机遇与挑战 ,不仅导致各 自产品结构 的重要变
边 缘 实 现 。 网络 规 模 可扩 展 角 度 来 看 , 种 网络 体 系 结 从 这

三网融合政策解读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三网融合政策解读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八)无线寻呼业务; (九)转售的基础电信业务。 第(八)、(九)项业务比照增值电信业务管理。
“三网融合”的五项重点工作(一)
增值电信业务
(一)电子邮件; (二)语音信箱; (三)在线信息库存储和检索; (四)电子数据交换; (五)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 (六)增值传真; (七)互联网接入服务; (八)互联网信息服务;
“三网融合”沿革
5月25日,中央政府网发布了《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 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发 [2009]26号),文件中提到:“落实国家相关规定,实现 广电和电信企业的双向进入,推动“三网融合”取得实质 性进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广电总局、发展改革委、财政 部负责)。” 双向进入 实质性进展
98年大辩论
重复建设?
上海广电在花费了6000万租金之后,决定重新建网 电信垄断带来的服务收费太贵,大大超过了广电重复建设的 成本
上海广电当年租用电信网络,由于电信垄断,租金逐年上涨。
98年大辩论
当年国际长途每分钟 29 元,为美国的 6 倍。1997 年中国国际长话业务 仅此一项,中国消费者为中国电信垄断支付的成本就高达 125 亿元! 按照资本产出率( 3: 1 )计算,为了产出 125 亿元的可与电信国际通话 竞争的电信产品和服务,需要大约 375 亿元的总资产。静态而言,凡在 375 亿元之内、能够提供可与中国电信国际长话业务竞争的“重复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
“三网融合”沿革
2008年1月18日,国办发1号文件《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 发展的若干政策》 :
22、有关部门要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 信息网络资源的统筹规划和管理,促进网络和信息资源共享。 23、在确保广播电视安全传输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适应“三网 融合”发展要求的运营服务机制。鼓励广播电视机构利用国家公 用通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等信息网络提供数字电视服务和增值电信 业务。在符合国家有关投融资政策的前提下,支持包括国有电信 企业在内的国有资本参与数字电视接入网络建设和电视接收端数 字化改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碍 , 加上 I 再 P网络 目前 的普 及 程 度 , 采用 I 议 作 为融 P协
础设施特征 , 彻底消除不同通信 网络之 间的差 异。
32 I 在 三 网融 合 中 的作 用 . l '
对下一代 网络的研究 之争反映在 :支持和反对 网络 全 I 。双方争论 的焦点是有没有 可能对现有 的 I P化 P协
的是实现异构系统的互连互通 。 中间网络层采用 I P技术
可顺利对多种业 务数据 、 多种软硬件环境 、 多种通信协议 进行集成 、 综合 、 统一 , 对网络资源进行综合调度和管理 。
H ih s e d mo e g — p e d m
B sn s u i es
IU把 G I 为“ T I称 计算机 、 电信和广播 3种技术融合
应 用 S H D M, L /MP S技 术 ;边 缘 网 络 采 用 D /WD MP SG L
C n rl w th n e ta s ic i g
A M、 T 帧中继 等技术 ; 接入网络则保 留现有 的多种接入介 质和方式 ,光 纤 同轴 电缆混合 网 ( F 、数字双 绞线 H C) (S) D L 网络 、S N, D 以太 网等各种 接入方式将 继续 P T I N、 S 保留。 三网的核心部分将走 向一致 , 仍然进行相对较简单 的数据传输 ; 网的边缘部分走 向融合 , 三 实现多种业务 的 统一处理 ;边缘 网络的融合会对共存 的多种接入网络产 生影响 , 迫使 其中那些带宽较窄 、 性能较差 的网络将 自身 的业务转移到其他接入 网络上 ;可满足多种业务接入要 求的接入网络构成综合的接入平 台。有 的研究者认为核 心网络将越来越表现 出类似于电网和公路 网络那样的基
c e
图 2 融 合 网 络
I 术 的 优 点 在 三 网 融 合 的 过 程 中 可 得 到 充 分 发 P技 挥 。I 议 在 多 样 的物 理 介 质 与 多样 的应 用 需 求 之 间建 P协 立 了 简单 而 统 一 的映 射 方法 。这 样 形 成 的 融合 网 络具 有
( 接上 期 第 3 4页 )
向广播电视网络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通信终端设备 ,所传
输的信息形式单一而易于组织 , 谈不上边缘论。 只有双向 的、 数字化 的 、 图承载综合业务 的网络才存 在这样 的概 试
念 。 可把 目前 的 广 播 电 视 网络 看 成 正 在 按 照 边 缘论 观点 进 行 整合 和 改 造 的 网络 。
的融合 是三 网融合的驱动力 。数字技 术 、光通信技 术 、 T P P协议 以及 软件技术 的发展 为 网络 融合 提供 了技 C/ I 术上 的支持。现阶段三大网络融合 的目标是在 传输技 术
上 趋 向一致 ,网络 层 面 实 现互 联 互 通 ,业 务层 上互 相 交
的点对点通信 ; 电信网络 多进行有连接的点对 点通信 ; 有
议族进行改善和修订 , 而彻底弥补 当前存在 的不足 。 从 双
方的争论也 给人们一个重要启示 :当前的技术 应用 与对 未来技术 的预测和选择并不矛盾 。边缘论最 突出的优点 是提供 了网络业务的灵活性 、 网络 的通用性和开放性 。 单
4 电视 技乖f 07 3 卷第9 总第36 2  ̄ 1 0 期( 0 期)
Hale Waihona Puke ‰ 画盆9 沙漏型的体系结构 ,可灵活进行业务 的配置和物理网络 的升级 。I P技术对于不 同异构 网络的兼容性有助于创建 融合 的业务平 台,既保持不 同网络的基本功能和实现方
法 , 实 现 不 同 网 络 之 间 一 定 层 次 的统 一 。I 术 满 足 又 P技
了三网融合 中最需要解决 的大 型异构 网络互通互 连的需 求 ,同时它的缺陷在三 网融合过程中还未构成最 大的障
合 网络 的主要支撑环节 几乎是必然的选择 。 确立 了 I P在融合 网络协 议体系中的地位后 , 接下来 需要解决 的问题是如何将 图 3中沙漏型协议体 系的上下 两端逐渐加宽 ,把 目前不 同网络中存在的协议综合 到这 个体 系中。利用多样 的物理介质 , 让那些原来不传输 I P 数据 的物理传输 网络能适应融合网络的 I P传输要求 , 就
线 电视 网络则是规范的有连接广播通 信。 图 2所示 , 如 融 合 网络必须很好地包容这些特性 ,即三 网融合形成 的网
络 是 庞 大 的 局 部 之 间异 构 的复 杂 网络 。I 术 的最 初 目 P技
叉, 应用层上趋 向使用统一 的协议与应用软件 。 融合而成 的网络必须是可控制 、 可管理 、 可经营的。
维普资讯
文 章编 号 :0 2 8 9 (07 0 — 0 4 0 10 — 6 22 0 )9 00 — 2
下一代网络的发展趋势与业务融合 ( 续二 ) 专家论坛 ・

(下 一 代 通信 技 术和 计 算 机技 术 对 广播 电视 发 展 的 影 响 ” 目组 ,北 京 10 6 ) “ 项 0 86
3 三 网 融 合
3 三 网 融合 的 概 念 与 内涵 . 1
三 网融合 是 2 0世纪 9 0年代提 出的概念 。三 网融合
的 目标是通过尽量简单 的网络为用户提供 比现在更为丰
富 的业 务 , 实现 对 网络 和 业 务更 全面 的监 管 。 种 业 务 并 多
以 It t n me 为代表 的计算机 网络 目前多进行无连接 e
的中心” 目前 主流看法是把三网融合视为现有网络 向综 。
合信息通信 网络演进的第一步 。三网融合过程 中较少涉 及到网络体系结构的改进 , 主要依赖已经成熟 的技术 , 在
网络的三层结构中 ,传输通信层 和中间网络层是 主要进 行融合 的层次 。 在传输通信层 , 融合 网络主要依赖光核心 传输网络和以 电路交换与分组 交换 相结合 的光 电交换 , 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构成三 网融合 的传输平 台。核心 网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