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琴《母亲》
艾青诗选马头琴批注

以下是《艾青诗选》中《马头琴》的批注:
1.
“马头琴”是我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语称“绰尔”。
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
2.
琴柄雕刻成马头状。
琴声悠扬,常用来为歌唱伴奏。
3.
“马头琴”在艾青的笔下,成为了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地的热爱。
4.
诗中描述了草原的辽阔和马匹的奔跑,以及马头琴的悠扬琴声。
5.
“马头琴”在艾青的笔下,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
6.
“马头琴”的琴声中蕴含了艾青对祖国大地的深情厚爱。
7.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马头琴”与草原、马匹等元素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
8.
“马头琴”的琴声也表达了艾青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期许。
马头琴蒙古蒙古人赏析

马头琴蒙古蒙古人赏析摘要:一、马头琴的简介与历史背景二、马头琴的音乐特点与演奏技巧三、马头琴在蒙古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四、马头琴演奏作品的赏析正文:马头琴,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传承着蒙古民族的音乐文化。
本文将深入探讨马头琴的历史、音乐特点、在蒙古族文化中的地位以及赏析一些著名的马头琴演奏作品。
一、马头琴的简介与历史背景马头琴,蒙古语称为“潮尔”,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十二世纪,传说最早是由一位怀念死去小马的牧人制作而成。
马头琴的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
二、马头琴的音乐特点与演奏技巧马头琴的音色独特,柔和、浑厚、淳美、深沉,充满了浓郁的草原特色。
演奏技巧上,马头琴采用弓弦摩擦琴弦的方式,弓弦由几十根长马尾合成,两端用丝弦结住,系在琴上。
演奏者通过调整弓的速度、压力和演奏位置,展现出丰富的音色和情感。
三、马头琴在蒙古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蒙古族文化中,马头琴具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是蒙古族人民的喜爱乐器,更是草原文化的象征。
马头琴的音色和演奏方式与草原生活息息相关,它的音乐作品传达了蒙古民族对自然、生活和历史的深厚情感。
在蒙古族的重要场合,如节日、庆典、祭祀等活动,马头琴演奏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四、马头琴演奏作品的赏析马头琴演奏作品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草原题材,也有现代的创作。
其中,《蒙古草原》、《马蹄声》、《牧歌声》、《牛羊哞叫声》等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这些作品通过马头琴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展现了蒙古族草原生活的美丽、宽广和深沉,让人仿佛置身于草原之中。
总之,马头琴作为蒙古族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传承着蒙古民族的音乐文化,展现了草原精神的魅力。
著名十首马头琴乐曲

著名十首马头琴乐曲著名十首马头琴乐曲如下:一、《万马奔腾》在十大好听的马头琴曲中这首《万马奔腾》从曲名上来看就有一种辽阔草原的感觉,整个节奏带有着很强烈的热情奔放的气势,细细品味绝对是能震撼到人心。
二、《黑骏马》黑骏马》被誉为是马头琴曲中的经典,整首曲子中很好的表达了草原的广阔和那难得的和谐之感,听着听着身体仿佛就进入到了那辽阔的草原之中。
三、《牧歌》《牧歌》是首好多人都极力推荐的马头琴曲,曲中的节奏很具有舒展性,浓郁的草原气息毫不夸张的说从曲中是扑面而来,有很强的意境之感。
四、《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此首《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是很值得去细细品味的单曲,尤其是曲中那自由、阳光的味道让人是喜欢得不得了,所要抒发的情感也是极其优美的。
五、《嘎达梅林》《嘎达梅林》发行时间比较久,到如今已是非常经典的马头琴代表作,整首曲子的旋律非常优美,其中还夹杂着心酸、忧愁的感觉,当然最后还有生生不息的英雄气概,听着很是让人震撼。
六、《天边》在十大好听的马头琴曲中这首《天边》发行于2005年,有着鲜明的民族音乐的特色,而且曲中还有不少的流行元素,听着很有时代感,让人是耳目一新。
七、《永恒的马头琴》这首《永恒的马头琴》从名字上来看就能了解到是和马头琴相关得不能在相关的曲子了,曲子中的曲风是婉转曲折,所描述出来的剧情更是感八、《火车》《火车》是真心超级强烈推荐去听的一首马头琴曲,其中不仅运用了好多的技巧来展现马头琴曲的魅力,节奏感觉方面几乎可以说是无可挑剔的。
九、《女神湖》《女神湖》是一首非常适合在安静的午后去闭着眼睛静静品味的马头琴曲,曲子中讲述了一个相当凄美的爱情故事,曲调也甚是悠扬感人,推荐。
十、《孤雁》在十大好听的马头琴曲中这首《孤雁》是马头琴重奏的代表作,曲中那孤雁在离群时候的孤独、无助,到后来找到队伍的欢快、欣喜的感觉真的很棒。
《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母亲》《那草原》的演唱诠释》范文

《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母亲》《那草原》的演唱诠释》篇一《母亲》与《那草原》的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演唱诠释一、引言蒙古族,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民族,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深厚的民族情感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
其中,《母亲》与《那草原》两首歌曲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情的演绎,深受人们的喜爱。
本文将对这两首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演唱诠释进行详细探讨。
二、歌曲《母亲》的演唱诠释《母亲》这首歌曲以蒙古族特有的长调形式,深情地表达了游子对母亲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在演唱过程中,首先要把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以悠扬的旋律和细腻的情感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在音色上,演唱者应运用深沉、浑厚的嗓音来诠释这首歌曲,通过嗓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来表达歌曲的情感。
在演唱过程中,要注意情感的表达,将游子对母亲的思念和感激之情通过歌声传达给听众。
此外,蒙古族音乐中的呼麦技巧在这首歌曲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演唱者应运用呼麦技巧,使声音在高低之间自由切换,以表达歌曲中的情感变化。
同时,还要注意气息的运用,保持声音的稳定和连贯。
三、歌曲《那草原》的演唱诠释《那草原》这首歌曲以宽广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描绘了草原的美丽和牧民的豪情。
在演唱过程中,首先要把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以饱满的情感来表现草原的壮丽和牧民的豪情。
在音色上,演唱者应运用高亢、激昂的嗓音来诠释这首歌曲,以表达草原的广阔和牧民的豪放。
同时,要注意音量的控制,使声音在高低之间自由切换,以表现草原的壮丽和牧民的热情。
此外,蒙古族音乐中的马头琴等乐器在这首歌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演唱者应与乐器演奏者密切配合,共同营造出草原的氛围和情感。
在演唱过程中,还要注意情感的传达,将草原的美丽和牧民的豪情通过歌声传达给听众。
四、总结《母亲》与《那草原》两首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演唱诠释,需要演唱者充分理解歌曲的背景和情感,运用适当的技巧和音色来表达歌曲的情感。
在演唱过程中,要注意节奏、旋律、音色的把握,以及情感的传达。
《母亲》歌词赏析论文

《母亲》歌词赏析论文《母亲》歌词赏析论文(一)《母亲》歌词赏析论文(二)音乐赏析——对《自从有了你》赏析从小到大,我一直都是个狂热的电视迷,对于电视连续剧的喜欢超过了任何电视节目,而我对于音乐的最早接触也来源于电视主题曲。
用心的电视主题曲是有故事的,不管旋律还是歌词,都充满着这部电视剧给人的感觉,或者热烈奔放或者含蓄内敛,或者大气磅礴或者优雅细腻。
不同的电视剧给人不同的感觉,不同的歌给人不同的故事和情思,其中有些经典,不管是电视剧的故事还是歌曲的旋律总是经久不衰,历久弥香,像是一坛陈酿,越是积淀越是诱人。
音乐是个好东西,早在新石器时代,那个人性朦胧的时代,音乐便已诞生伴着我们的祖先,那堪称中华第一笛的贾湖骨笛,考古人员在刚出土时甚至用它吹奏出《小白菜》的音调来,骨笛的现世不只是以一件珍贵文物的身份,它还是祖先情感生活的写照,也许就像现在许多人喜欢挂着Mp3迷迷茫茫的走路一样,几千年以前,祖先在狩猎之余也喜欢将这精巧的骨笛横在嘴边,任由不均的呼吸吹进笛子,好像将心事吩咐于其中。
如此说来,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已经懂得用美妙的旋律来诉说情怀而不只是语言。
音乐发展至先秦时代,成为六艺中最为重要的一支,礼、乐、射、御、数、书在纷乱的先秦时代始终是君子修为的必备资本。
乐,在那时不仅有精美的乐器,比如编钟、石磬等,还有内容丰富的歌词,比如《诗经》,《诗经》可分为三个部分,即风、雅、颂,风指国风,是记述周朝各诸侯国的民风的词曲,雅是宫廷用歌,颂是祭祀时所用的歌。
可见《诗经》中歌词涉猎之广不亚于现在流行歌的内容。
尤其是《诗经》中的爱情诗,更是清新脱俗,试想在当时用古人的旋律唱出来定也是红极一时,以至于流传至后世依然魅力无限。
至历史时期,音乐的发展就不得不提宋词,那些或婉约或豪放的宋词,在当时都是唱出来的,肯定要比我们现在单纯的朗诵甚至背诵有味道的多。
可以想象,柳永的艳词,配上婀娜的莺歌燕舞,定是当时江南一道绮丽的风景,寻欢何须进青楼,青楼之外十里怕都是春意盎然,这不得不说是音乐的效应。
20个长篇的民间传说故事

《20 个长篇的民间传说故事》同学们,今天咱们来听听一些有趣的民间传说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牛郎织女》。
牛郎是个勤劳善良的小伙子,织女是天上的仙女。
他们相爱了,却被王母娘娘拆散,只能隔着银河相望,只有每年的七夕,喜鹊搭成桥,他们才能相见。
第二个故事叫《梁山伯与祝英台》。
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和梁山伯结为好友,后来相爱。
可祝家却把英台许配给了别人,梁山伯伤心而死。
英台在出嫁路上跳进梁山伯的坟墓,两人化成了蝴蝶。
第三个故事是《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的丈夫被抓去修长城,很久都没有音信。
孟姜女千里寻夫,却得知丈夫已累死,她悲痛大哭,长城都被她哭倒了。
第四个故事《白蛇传》。
白素贞是条修炼成人形的蛇妖,和许仙相爱。
法海和尚却要拆散他们,把白素贞压在了雷峰塔下。
第五个故事《嫦娥奔月》。
嫦娥偷吃了长生不老药,飞到了月亮上,从此住在了广寒宫。
第六个故事《后羿射日》。
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大地干裂,后羿用神弓射下了九个太阳,拯救了人间。
第七个故事《愚公移山》。
愚公家门口有两座大山挡住了路,他带着家人决心把山挖走,他们的坚持感动了神仙,最后把山搬走了。
第八个故事《精卫填海》。
精卫是炎帝的女儿,在海里淹死了,她变成一只鸟,每天叼着石头树枝去填海。
第九个故事《神笔马良》。
马良有一支神奇的笔,画什么就能变成真的,他用这支笔帮助了很多穷人。
第十个故事《哪吒闹海》。
哪吒天生神力,在海边玩耍时打死了龙王的儿子,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
第十一个故事《宝莲灯》。
沉香为了救母亲三圣母,历经磨难,最终用神斧劈开华山,救出了母亲。
第十二个故事《阿凡提的故事》。
阿凡提聪明机智,总是用巧妙的办法对付那些坏人。
第十三个故事《田螺姑娘》。
一个勤劳的小伙子捡到一个田螺,田螺变成了美丽的姑娘,帮他做家务。
第十四个故事《鲤鱼跳龙门》。
小鲤鱼们不怕困难,努力跳过龙门,变成了龙。
第十五个故事《八仙过海》。
八位神仙各显神通,渡过大海。
第十六个故事《孔雀公主》。
讲述了美丽的孔雀公主和勇敢的王子的爱情故事。
十首最美的马头琴名曲

十首最美的马头琴名曲有人曾经说过:对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马头琴曲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
马头琴是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
关于马头琴的起源有一个故事,相传有一个牧人因为十分想念他死去的一匹小马,就用马的腿骨作柱,马鬃作弓弦,制作了一个二弦乐器,因为牧人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安放在琴柄的顶部,所以就用“马头琴”命名这个乐器,虽然这只是个传说,但是早期马头琴的制作确实也用了马骨和马鬃。
马头琴制作工艺马头琴既有小提琴的高亢明亮,又有二胡、四胡的柔美流畅。
它的音质苍凉辽阔、浩瀚深邃,能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它富有人声美,表现力很强,它还可以模仿马叫的声音,可以称得上是惟妙惟肖。
1、黑骏马这首堪称经典中的经典,空灵寂静的草原与高迥寂静的苍穹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带你走进自由驰骋的草原胜景。
2、四季曲调悠扬流畅,描绘了锡林郭勒大草原一年四季自然景色的变化和牧民对家乡的热爱。
3、万马奔腾描绘了内蒙古千里草原的壮阔建设图景,热情奔放,气势磅礴,摄人心魄。
4、家乡“家乡”象—首优美的童谣,曲作者韩红在描绘童年记忆中的西藏时,并没有着力渲染那份神秘感。
而是以轻盈的乐句勾勒出纯真的情感。
5、孤独的白驼羔这首《孤独的白驼羔》悠扬而抚慰人心,传递万物共同的情感,生灵血脉相连,爱能够被音乐唤醒。
6、我从草原来德德玛名曲改编,用马头琴演绎出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仿若眼前。
7、清凉的杭盖描写水草丰美的山林和牧场的夏日风光。
8、朱色列流传于蒙古民族数百年的民间歌曲,“朱色列”是山峰名,讲述了清末两个青梅竹马的恋人受战乱影响无法在一起,只有朱色列山能安慰他们的故事。
古朴而悠扬,充满了来自遥远草原的苍茫韵味。
9、鸿雁鸿雁向苍天,天空多遥远。
柔美哀伤的旋律,触动每个人心底对家乡最柔软最美好的缱绻。
10、牧歌歌曲舒展优美,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妥帖地体现了南北朝民间歌谣《敕勒歌》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
《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母亲》《那草原》的演唱诠释》范文

《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母亲》《那草原》的演唱诠释》篇一《母亲》与《那草原》的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演唱诠释一、引言蒙古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以深情厚意、高亢激昂的旋律闻名于世。
而今,让我们深入探讨两首脍炙人口的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母亲》与《那草原》的演唱诠释。
这两首歌曲以其独特的音乐元素和深情的歌词,展现了蒙古族音乐的魅力。
二、《母亲》的演唱诠释《母亲》这首歌以其深刻的主题和温情的歌词深受观众喜爱。
在演唱这首歌曲时,需要把握好声音的情感色彩,用富有深情的歌声去诠释这首歌曲。
首先,歌曲的旋律高亢激昂,要充分运用蒙古族音乐的特色,使歌声充满力量感。
同时,要注意气息的掌控,使歌声具有连续性和感染力。
其次,在演绎歌词时,要深情地表达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每一句歌词都要融入对母亲的思念和感恩,使听众能够感受到那份真挚的情感。
最后,在演唱过程中,要注意情感的层次感。
通过声音的强弱、快慢、高低等变化,将歌曲的情感推向高潮,使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歌曲所传达的情感。
三、《那草原》的演唱诠释《那草原》这首歌曲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描绘了草原的壮丽景色和牧民的生活状态。
在演唱这首歌曲时,需要运用柔和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去诠释这首歌曲。
首先,要掌握好歌曲的节奏和旋律,将草原的宽广与自由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要注意声音的音调和音色,使歌声能够贴合草原的自然风光。
其次,在演绎歌词时,要表现出对草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每一句歌词都要融入对草原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慨,使听众能够感受到那份美好的情感。
最后,在演唱过程中,要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传递。
通过眼神、表情和肢体语言等手段,将歌曲的情感传递给观众,使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歌曲所描绘的草原美景和牧民的生活状态。
四、总结《母亲》与《那草原》这两首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演唱诠释,需要我们深入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情感内涵,运用适当的技巧和手段去表达和传递这些情感。
在演唱过程中,要注重情感的层次感和感染力,使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歌曲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D圣经上榜天碟-HI-FI极品SACD《秃鹫》320K
以吉他为主的轻音乐唱片在市场上一向颇受欢迎,像切特·亚特金斯(Chet Atkins)、拉瑞·卡尔顿(Larry Carlton)、厄尔·克鲁(Earl Klugh)等人,都是备受乐迷喜爱的轻音乐吉他演奏家。
他们灌录的音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编曲通俗易懂,选曲优美动听,而且专辑录音素质均有较高的水平。
因此这样的唱片不仅适合绝大多数乐迷欣赏,对音响组合也不会有过多的苛求,难怪不愁没有市场销路。
来自美国加州的乐手乔·维德(Joe Weed),也是一位老牌吉他轻音乐演奏家,他灌录的唱片《雀鸟的歌声》(WaltzOf The Whipporwill,编号:Highland Records NCD-201),《草原摇蓝曲》(Prairie Lullary,编号:Highland Records NCD-203)和《秃鹫》都是畅销轻音乐专辑。
特别是这张《秃鹫》,录音靓到离奇,于是当SACD时代来临后,它被转制成SACD版再度发行,以更优秀的音质表现证明SACD技术的魅力。
《秃鹫》共收录10首乐曲,整体上的音乐风格偏向于乡村音乐,演奏乐器包括常规乡村音乐中必不可少的吉他、曼陀林、口琴、手风琴,还有一些如多波罗(Dobro)之类的偏门乐器及种类繁多的敲击乐器,因此音乐在织体结构上比一般乡村音乐来得丰满,节奏也不显得单调。
Track 6《河岸边的陌生人》是改编自单簧管轻音乐大师比尔克的代表作,乔·维德一人分别演奏吉他、小提琴和曼陀林声部,利用多轨录音合成起来,节奏优雅悠闲,极富感染力,原本已经美妙绝伦的旋律经过乔维德的妙手加工,更是让人爱不释手,一听再听不觉厌倦。
Track 3《梦游》也是不可不听的一曲,其中的口琴吹奏特别引人入胜,声音光滑甜润,高频泛音不带一丝尖利感,表现出SACD相比传统CD规格在技术上压倒性的优势。
Track 2《阿帕契》是一首清新写意的音乐小品,一开始的雀鸟啼鸣声就给人一种拥抱大自然的逼真感觉,而背景里的敲击乐器声录音好得不得了,无论定位、结像和音色质感都清晰准确,等到吉他和曼陀林出场,两种弹x拨乐器的琴弦震动都被录音师完整地捕捉下来,乐手在揉弦时产生的音色变化,就像在现场近距离耳闻一样清楚而真实。
虽然只是一张用老录音翻制出来的Hybrid SACD,并非完全意义的上的SACD,但《秃鹫》的SACD版比起旧版CD音质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这种音质的改善,从新版的细节还原、音场刻画以及乐器的音色质感等方面都确凿无疑地反映出来,它再次证明SACD虽然售价高昂,但的确是物有所值。
除了乔·威德自己演奏的民间小琴、吉他、曼陀铃、中提琴和口琴外,还有他的同为民间音乐家的好友们演奏的低音提琴、口琴、曼陀铃、多布罗、吉他、手风琴、大提琴、长笛、洋琴(与中国的扬琴是两回事)和打击乐器。
诸般乐器齐齐上阵,各擅胜场而又层次分明,质感凸显逼真,结像玲珑剔透。
乔·威-德民间小提琴的音色和质感真是美极了,如果能用“电子管机”来扩声聆听,那更会让你的身心从里到外都感到惬意舒畅!吉他的音色之靓自然不在话下,而结像又异常精确,与低音提琴分得一清二楚。
曼陀铃与吉他的拨弦声无比生动,对重播此碟的音响系统之瞬变速度、中高频弹跳力和鲜活感是个颫很大的考验,而低音提琴和大提琴那绝不霸道但又密实有力的低频表现,也会让低音音箱接受一波又一波不暴不燥却又似乎潜力无穷的深沉磨砺。
整个唱片录音的中高频段清晰透8明,毫不矫饰而自然如真,如果阁下要考验你的HI -END器材在中高频段的纯净滑溜程度并且测试它是否有丝绸般细致的质感,此碟即是你的当然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