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i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件2012
合集下载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件

电除尘器设计与计算
一、组成 二、设计应掌握以下数据 (1)需净化的烟气量 (2)烟气的温度 (3)烟气的湿度 (4)烟气的成分 (5)含尘浓度 (6)烟尘性质 (7)电除尘器出口烟气允许的含尘浓度
电除尘器设计与计算(2)
三、电除尘器的基本设计参数及其计算 1、比集尘极板面积和集尘极板面积 2、电场数 3、通道宽度
积 (3)根据处理气体及粉尘的物理、化学性质,选
择适当的滤料和本体结构 (4)根据投资能力、厂房条件、维修技术水平,
选定袋式除尘器型式 三、运行维护
7、5颗粒层除尘器
1、优点 2、缺点 3、机理
8、电除尘器
目的: 学习本章要求充分理解点除尘器的工作原
理,了解电除尘器的特点及分类,掌握影响 电除尘器除尘效率的因素,重点掌握电除尘 器的结构、选型、运行与管理应用
8、3电除尘器效率
一、除尘效率 多依奇假设: 二、主要参数 1、电场风速 2、集尘极板的间距 3、电晕线线距 4、粉尘驱进速度 5、有效驱进速度
8、3电除尘器效率(2)
三、影响电除尘器除尘效率的因素 (1)废气成分 (2)气体的温度和压强 (3)粉尘比电阻 (4)粉尘浓度 (5)电极的形状及尺寸 (6)气流速度及分布情况 (7)供电参数 作业: P169 3
8、1电除尘器的分类和特点
一、性能特点 (1)优异的除尘性能 (2)节约能源 (3)适用范围广 (4)主要缺点 二、分类
8、2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一、电晕放电和气体电离 (1)电晕放电 (2)电晕区 (3)正电晕和负电晕 (4)电晕特性取决于
8、2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2)
二、悬浮粒子荷电 1、荷电机理 (1)电场荷电 (2)扩散荷电 两者综合作用 2、异常荷电现象 3、被捕集粉尘的清除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2(ppt整理)

对于5μm以下特别是1μm以下的尘粒,即使是亲水的, 也很难被水润湿,这是由于细粉的比外表积大,对气体的吸附 作用强,尘粒和水滴外表都有一层气膜,因此只有在尘粒与水 滴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对运动速度时〔如文丘里喉管中〕,才会 被润湿。
水硬性粉尘如水泥粉尘、熟石灰及白云石砂等不宜采用 湿式洗涤器净化。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d 5 0d 8.1 3 4 d 1.8 5 7 d 5 01 2 (d 1.8 5 7d 8.1 4 )3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25
2. 对数正态分布
大多数粒子的粒径分 布在矩形坐标图中是偏态 的,假设横坐标用对数坐 标〔ln dp〕代替,可转化 为近似正态分布的对称性 钟型曲线。
f(ldn p)ln 1 g 0 20 ex(pl2 d [(n p lln gn )d 2p)2]
粉尘自漏斗连续落到水平面上,堆积成圆锥体。圆锥体 的母线同水平面的夹角称为该粉尘的安息角,也叫休止角、 堆积角等。
粉尘的滑动角系指自然堆放在光滑平面上的粉尘,随光
滑平板做倾斜运动时,平板上粉尘开始发生滑动的平板倾斜
角。
Φr
粉尘的安息角及滑动角是评价粉尘流动性的一个重要指 Φr为35~40°比较适宜
标。安息角和流动角小的粉尘,流动性好,安息角和流动角
①投影径:颗粒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的粒长径短径。
定向径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定向面积等分径
13
② 筛分粒径就是颗粒可以通过筛网的筛孔尺寸。
目是指每平方英时筛网上的空眼数目,50目就是指 每平方英时上的孔眼是50个,500目就是500个,目数越 高,孔眼越多。除了表示筛网的孔眼外,它同时用于表 示能够通过筛网的粒子粒径,目数越高,粒径越小。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件

大气污染控制的重要性
详细介绍大气污染控制的重要性,包括保护人民健康和维护生态平衡。
大气污染控制的目标和策略
阐述大气污染控制的目标,包括降低污染物排放和改善空气质量,并介绍一些常用的控制策略。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原理和技 术
介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常用的原理和技术,如静电除尘、吸附等,以及它 们的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
大气污染控制案例研究
通过实际案例,展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在不同地区的应用,以及取得的成效和挑战。
总结和展望
总结各个方面的内容,并展望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未来发展,以及我们每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这个PPT课件将带您了解大气污染的定义和概述,包括其影响以及控制工程的 重要性和目标,同时讨论了控制工程的原理和技术,并提供了一些案例研究, 最后进行总结和展望。
大气污染的定义和概述
探讨大气污染的定义,了解它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并介绍一些常见的大气 污染源。
大气污染的影响
深入了解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环境质量和气候变化等方面带来的影响。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绪论课件

成果与影响
根据监测数据制定针对性强的污染控制措施,有 效提高了空气质量。市民对环境状况的满意度提 高。
某市室内空气污染治理案例
案例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室内空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某市 市民反应室内空气质量差,影响生活品质。
解决方案
开展室内空气污染治理工作,包括装修材料控制、家具污 染治理、新风系统安装等方面。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研究对象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研究对象包括大气污染物排放源、污染 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和转化、以及污染物控制和治理技术等。
研究内容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主要研究如何减少和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排 放,包括研究排放标准、排放限制和环保政策,开发新的污 染物控制技术,以及研究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 影响等。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动排污权交易等制度的实施,使排污成本上 升,从而促进企业和个人减少污染排放。
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
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研发更加高效、经济、环保的污染控制技术 和设备,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023-2026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目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来鼓励企业和个人减少 污染排放,如缺乏公道的排污收费制度和优惠政 策等。
技术成本较高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而这些技术和设备的成本往往较高,给工程实施 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
提高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效果的措施和建议
加强政策引导和法规制定
政府应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并实施有效的监管,确保 企业严格遵守环保要求。
广泛的社会参与
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将更加重视广泛的社会参与,加强公众教育和信息披露, 引导公众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根据监测数据制定针对性强的污染控制措施,有 效提高了空气质量。市民对环境状况的满意度提 高。
某市室内空气污染治理案例
案例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室内空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某市 市民反应室内空气质量差,影响生活品质。
解决方案
开展室内空气污染治理工作,包括装修材料控制、家具污 染治理、新风系统安装等方面。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研究对象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研究对象包括大气污染物排放源、污染 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和转化、以及污染物控制和治理技术等。
研究内容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主要研究如何减少和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排 放,包括研究排放标准、排放限制和环保政策,开发新的污 染物控制技术,以及研究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 影响等。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动排污权交易等制度的实施,使排污成本上 升,从而促进企业和个人减少污染排放。
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
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研发更加高效、经济、环保的污染控制技术 和设备,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023-2026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目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来鼓励企业和个人减少 污染排放,如缺乏公道的排污收费制度和优惠政 策等。
技术成本较高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而这些技术和设备的成本往往较高,给工程实施 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
提高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效果的措施和建议
加强政策引导和法规制定
政府应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并实施有效的监管,确保 企业严格遵守环保要求。
广泛的社会参与
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将更加重视广泛的社会参与,加强公众教育和信息披露, 引导公众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幻灯片

返回目录
• 3.2.5 烟流形状与大气稳定度 的关系
• 波浪型(不稳) • 锥型(中性or弱稳) • 扇型(逆温) • 爬升型(下稳,上不
稳) • 漫烟型(上逆、下不
稳)
返回目录
3.3 大气的运动和风
• 3.3.1 引起大气运动的作用力
直接作用力
重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上与重力基本平衡)
间接作用力
很厚的气层下沉 压缩变扁 顶部增温比底部多
返回目录
• 3)平流逆温:暖空气平流到冷地面上而形成 • 4)湍流逆温:低层空气的湍流混合形成
d 下层湍流混合达 d 上层出现过渡层 逆温
返回目录
• 5)锋面逆温:冷暖空气团相遇时,由于在锋面温差过
大所形成。
冷、暖气团相遇 暖气上爬,形成锋面
冷暖间逆温
• 能见度表示了大气清洁、透明的程度或大气的混浊程度。 能见度的观测值通常分为10级。
返回目录
3.2 大气的热力过程
3.2.1 太阳、大气和地面的热交换 太阳以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的形式辐射热量 太阳辐射加热地球表面 地面长波辐射加热大气 近地层大气温度随地表温度变化
返回目录
3.2.2 气温的垂直变
5)若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γ为正值,反 之为负值。
返回目录
6)温度层结:用以表示气温沿高度变化 的曲线。
大气的温度层结分四种类型:
(1)γ>γd,正常分布层结(递减层结),气 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2)γ=γd,中性层结,气温直减率接近1K /100m;
(3)γ=0,等温层结,气温不随高度变化; (4)γ<0,逆温,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1)大气的绝热过程与泊松方程
T/T0=(P/P0)0.288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件01

酸沉降: 酸沉降是指某一平面上具有致酸潜势的物质的 积累。 致酸物质是自然和人为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致酸物质按存在形态分为干和湿两种。
自然源、电厂以及内燃机等排放出的污染物在大气中 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导致酸沉降的化学物质。
pH<5.6 pH<7.0 pH>7.0 N/A Taiwan
Acid rain distribution in 80’s
一、大气污染及其分类
大气圈及大气组成(重点对流层和平流层) 1. 大气圈及大气组成(重点对流层和平流层)
大气的组成:
干澡清洁的空气(主要成分是氮、氧、 氩、二氧化碳气体,占干洁空气的 99.996%体积;氖、氦、氪、甲烷次要 成分占0.004%左右)、水汽和悬浮微粒。 干洁空气的组成在90-100Km的高度基 本保持不变。平均分子量28.966,标态 下的密度为1.293Kg/m3。
NO2(微量) 刺激眼睛 NO2 + UV → NO2* NO2 → NO + O * O + O2 → O3 O3 + NO → NO2 + O2 O3 + HC → ↓ 醛类及其它氧化物 醛类
O3
复杂的有机化合物
紫外光 NO
太阳 汽车排气 HC NO2
紫外光
HC + O2 + NO2 + UV ↓ O3 + 甲醛 + PAN + 氧化产物 O3 伤害植物 PAN 伤害植物 刺激眼睛 氧化产物 聚合与核长大 气溶胶 光雾 甲醛、 丙稀醛等 刺激眼睛
二次大气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 已有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以过一 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与一次 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质,如硫酸 烟雾和光化学烟雾。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课件

气体监测与评估
通过改进燃烧过程,降低燃烧过程中 产生的气态污染物。
对气态污染物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为控制技术提供数据支持。
废气处理技术
采用吸取、吸附、催化转化等技术, 对废气中的气态污染物进行处理。
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与方法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通过改进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
大气污染危害
大气污染可导致呼吸系统疾病、 生态系统破坏、气候变化等问题 ,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 重影响。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重要性
01
02
03
保证人类健康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可以减 少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含量 ,降低空气污染对人类健 康的危害。
保护生态环境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可以减 少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排放 ,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 态平衡。
案例描述
某工业园区采用集中供热、统一排放的方式,对园区内的大气污染进行控制。具体措施包 括安装除尘器、脱硫脱硝设备等,并对排放口进行监测和监管。
案例分析
该案例采用了集中供热、统一排放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减少园区内的大气污染。同时,安 装除尘器、脱硫脱硝设备等措施也能够进一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但是,该案例也存在一 些问题,如设备维护成本较高、监管难度较大等。
目前关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政策法规尚不完善,需要进 一步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和效果评 估。
未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发展策略建议
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加大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发的投入 ,推动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和应用,提 高治理效率和效果。
加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立法和执法力度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为工程的顺利 实施提供有力保证。
大气污染治理工程PPT课件

课程对实践环节及课外作业的要求
• • • • • • • • • • •
配合本教学内容,安排了课程设计和课程实验,内容如下: 1. 主要实验名称、学时及类型 ① 文丘里—旋风水膜除尘器的除尘模拟实验 4学时 综合性 ② 干法脱硫实验, 4学时 验证性 ③ 粉尘真密度的测定 4学时 性能测试 ④ 粉尘粒径分布的测定 4学时 定性和定量 ⑤ 气态污染物的吸收净化实验 4学时 综合性 可根据实验条件适当增减部分内容。 2. 课程设计 内容: 某企业烟气净化系统的设计 工作量: 设备图、系统布置图各一套(要求用CAD制图);设计说明书一份。
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
• (一) 基本要求 – 了解大气污染物及其主要污染源,大气环境标准及综合防治措施。 – 了解大气污染与燃烧的关系。 – 了解大气污染与气象的关系,初步学会大气污染物浓度分布和烟囱 设计的估算方法。 – 基本掌握除尘技术的基本理论,学会正确选用除尘设备、设计除尘 系统。 – 基本掌握气态污染物净化的基本原理,主要污染物的典型净化工艺 流程和设备。 – 基本掌握设计、选择和运行大气污染净化系统。
SO2 SO3 H 2 SO4
M n 2 ,Fe 2
(2)气态状污染物
• 常见的有:CO、NOx、HC化合物、SOx、微粒、光化学烟雾等
• • • • • • 粉尘(钢铁厂、冶炼厂、水泥厂、建筑材料厂等); 硫化物(民用炉、热点站、金属冶炼、硫酸厂); 氮化物(硝酸厂、氮肥厂、炸药厂); 氧化物(CO、CO2); 卤化物(氟化物、氯化物、制碱厂); 有机物质的污染。
大气圈的构成及大气组成大气圈的构成及大气组成大气圈各层特点大气圈各层特点大气组成恒定组分可变组分不定组分大气组成恒定组分可变组分不定组分大气污染的形成大气污染的形成大气污染的含义大气污染的含义大气污染源的分类大气污染源的分类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重要的大气污染物重要的大气污染物coconox大气的危害大气的危害大气污染与气象的关系大气污染与气象的关系大气污染气象学的研究状况大气污染气象学的研究状况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子动力因子热力因子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子动力因子热力因子大气污染的状况大气污染的状况大气污染防治途径大气污染防治途径大气污染质量控制标准大气污染质量控制标准????????????????noxsoxsoxhchcdustdustmistmist等等??????????????第一章第一章概概论论??空气的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inh=(ex-e-x)/2
coshx =(ex+e-x)/2 tanhx= (ex-e-x)/ (ex+e-x)
(3)对化学吸收速率公式的讨论
根据β,γ的关系(见图8-6),
①当γ≤0.2时, cosh γ→1, β →1,
NA=(PA–PAG*)/(1/kAG+1/HAkAL)
(与物理吸收公式相同,以物理吸收为主)
( P AG
a bH
A
D BL D AL
C BL )
其中:
K 1 /( 1 k AG 1 H A k AL )
AG
式中:a,b——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反应系数; DAL,DBL——A、B两种物质在液相中的分子扩散系数 (m2/s); CBL——液膜中B的浓度;
kAL——液相传质系数,m/h
若物理溶解量与化学溶解量相比可忽略,令K1=KHA ,表征带有化学反应的气液平衡,得 CA≈xCB0=CB0K1PA*/(1+K1PA*) <CB0
说明A组分被吸收的量永远小于活性组分B 的量。
9. 2 吸收速率
9.2.1物理吸收速率 1. 双膜理论(由刘易斯和怀特曼提出)
(1)组成:气相主体+气膜+相界面+液膜+液相主体 (2)气体的吸收过程:被吸收组分
PAG2
NH3
CBL1
H2SO4
NH3
H2SO4
PAG1
CBL2
解:硫酸吸收氨的反应为瞬间化学反应:
2 NH
3
H 2 SO 4 ( NH 4 ) 2 SO 4
其中, b 0 . 5
a
在塔顶处,pAG1=1000Pa, cBL1=0.6kmol/m3;
C KP 1 b D AL k AG a D BL k AL PAG 0 . 35 kmol / m < C BL 1
解:
K
1
AG
1 kg
1 kl H
A
K AG
1 1 kl
-7
1 kl H
A
1 1 6 . 94 10
2 5
1 .5
1 2 . 74 10
7
2 . 73 10
kmol/(m
s kPa)
由于
1 kg
1 kl H
A
;该过程为气膜控制过程。
提高过程吸收速率的措施:
9.1 吸收平衡
9.1.1 物理吸收平衡
1. 气体组分在液相的吸收
混合气体 (可吸收组分) 吸收 解吸 吸收剂 (液相)
溶解度: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吸收过程的速率 和解吸过程的速率相等时,气体溶质在液相中的含 量称为该气体的平衡溶解度,溶解度在同一系统中 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
物理平衡 化学平衡
aA(液) + bB
mM + nN
气态污染物的总净化量
[A] 净化=[A]物理平衡+[A]化学平衡
其中:
[A]物理平衡=HAP*A
[A]化学消耗:在达到化学平衡时,根据化学平 衡常数K和反应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 计算求出[A]化学消耗。
1. 被吸收组分A 与溶剂相互作用 A (气) A(液)+B(溶剂) M(液)
(与快速瞬间反应的吸收过程相同,扩散控制)
此时,对于难溶气体, KAG=βHAkAL,属于液膜控制 ;对于易溶气体, KAG=kAG,属于气膜控制。 对于该部分:可查阅:《化学反应工程》相关内容
9.3 吸收设备与设计
9.3.1 吸收设备 1. 对吸收设备的要求
(1)气液有效接触面积大
(2)气液湍动程度高
(2)化学吸收速率公式
NA=KAG(PAG–PA*/coshγ)
式中:
KAG=1/kAG+1/(βHAkAL),
DAL——A 组分的液相扩散系数;
kAL——A组分在液相中的传质系数;
kr——化学反应常数 β=γ/tanhγ(增大因子) γ2=(αZL)2=krDAL/k2AL(膜内转化系数)
注:coshx, sinhx, tanhx——分别是双曲余弦函数, 双曲正弦函数,双曲正切函数
由亨利定律 [A] 物理平衡=HAPA* 由化学平衡 [A]化学消耗=[M] =K [B][A]物理平衡 故 CA=(1+K[B])HAPA*
变形后得 PA*= CA /(HA(1+K[B])) (化学吸收) Pi*= CA/ HA(物理吸收) 比较上式发现:由于化学反应使溶解度系数 增大至(1+K[B])倍。
第九章 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概念:吸收法是根据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液体溶 剂中物理溶解度和化学反应活性不同而将混合物分 离的一种方法。 分类:
– 物理吸收:利用溶解度的差异吸收 – 化学吸收:利用化学反应完成吸收
优点和缺点:优点:效率高、设备简单、一次投资 相对较低等;缺点:产生废液、设备易受腐蚀。
k AG k AL
P AG
(2) CBL=CKP时,吸收速率 方程如下
NA=kAGPAG=akBLCBL/b
(3) CBL>CKP时,吸收速率 方程-1。解题思路如下:
计算CKP 过程 比较CBL和 CKP的大小 判断反应 选取相应公式计算NA1和NA2。
动力学控制:
传质速率>>化学 反应速率
(2)控制步骤
扩散控制:
传质速率<<化学反应速率
动力学与扩散同时控制
(3)传质速率 的表示
气膜:教材中公式(5-23)
N
A
p AG p A 1 k AG 1
*
k AL H
A
相界面:亨利定律 液膜(过程稳定时): 费克定律,教材公式(5-29)
N
2. 亨利定律
pA* = EA xA cA = HA pA *
式中: pA* ——气相组分的分压,Pa;
xA——组分A溶于溶剂中的浓度,摩尔分率;
cA ——液相中组分A的浓度,mol/m3;
HA, EA——亨利系数,单位分别为mol/(m3· Pa)和Pa,
在温度和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对一定的物系为一常数;
3
N A k AG PAG 0 . 0035 kmol /( m · ) h
2
在塔底处,pAG2=5000Pa, cBL2=0.5kmol/m3;
C KP 2 b D AL k AG a D BL k AL PAG 1 . 75 kmol / m > C BL 1
3
2
p AG NA 1 k AG
kAG——气相传质系数,kmol/(m3· Pa) h· HA——A组分的溶解度系数,kmol/(m3· Pa) CKP——B的临界浓度,即与相界面中 A组分刚好完全 反应时所对应的B组分浓度,按下式计算:
临界浓度的计算公式:
C KP C BL
P Ai 0
b a
D AL D BL
*——为平衡状态。
亨利定律的应用条件:
在系统压力不太高、温度不太低、溶解气体 不与液体起化学反应时,难溶气体的溶解平 衡可近似认为服从亨利定律,中溶和易溶气 体在液相溶解度较低时也可近似认为遵守亨 利定律。
9.1.2 有化学反应存在的气液相平衡 设气态污染物A与吸收液中所含组分B发生 如下反应: aA + bB mM + nN 则,气态污染物A在溶液中的转化过程可表 示为: aA(气)
2. 被吸收组分在溶液中离解 A(气) A(液) 则: [A]物理平衡 =HAPA* [A]化学消耗=[M+]=(K[A]物理平衡 )0.5 CA=[A]物理平衡 +[A]化学消耗 =HAPA*+(KHAPA*) 0.5 M++N-
例题:(例9-1)
试求温度为293K,混合气体中SO2平衡分压为 4.905kPa时水中的溶解度。已知溶解度系数 HSO2=0.0166kmol/ (kPa· 3),化学平衡常数 m K=1.7×10-2kmol/m3。
解:SO2的吸收方程为:
于是:
C SO 2 [ SO 2 ] [ HSO 1 . 63 0 . 05
3
] [ SO 2 ]
K 1 [ SO 2 ]
3
K 1 [ SO 2 ] 0 . 01187 kmol / m
3、被吸收组分与溶剂中活性组分作用 A (气) A(液)+B(液) M(液)
设溶剂中活性组分的初始浓度为CB0,若平衡 转化率为x,则溶液中组分B的平衡浓度为 [B]=CB0(1-x),而生成物M的平衡浓度为 [M]=CB0x,CA=[A]+CB0x,
有 K=[M]/([A][B])=x/([A](1–x)) 又有[A]=HAPA*,代入上式得
PA*=x/(KHA(1–x))
(
气相主体
(无扩散阻力)
气膜
相界面
液膜
液相主体
(气膜阻力)(无传质阻力)(液膜阻力)(无扩散阻力)
(3)传质推动力:气膜内传质推动力:PAG- PAi;液膜内传质推动力:CAi-CAL
气膜
液膜 传质方向
界面
PAG
气相主体 PA* ZG ZL CA*
CAL
液相主体 ZAL
双膜理论模型
2、吸收过程速率 NA=DAG/ZG(PAG–PAi)=kAG(PAG–PAi) NA=DAl/ZL(CAi–CAL)=kAl(CAi–CAL) CAi=HAPAi NA=KAG(PAG–PA*) 吸收过程速率方程 NA=KAL(CA*–CAL) 其中: 1/KAG=1/kAG+1/(kALHA), PA*=CAL/HA 1/KAL=1/kAL+HA/kAG, CA*=HAP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