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阅读及答案

合集下载

登岳阳楼陈与义阅读答案

登岳阳楼陈与义阅读答案

登岳阳楼陈与义阅读答案【篇一:《登岳阳楼》复习题】一、文学常识本诗选自《陈与义集》,作者是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有《简斋集》。

二、理解性默写1、诗中表达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涯、离乡背井的感慨的句子是:2、道出了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的句子是:三、简答题1、“洞庭之东江水西”这一句诗写什么?怎么写的?【答】写岳阳楼之所在。

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烘托出岳阳楼的气势。

2、“帘旌不动夕阳迟”这句诗写景有什么特点?【答】近景远景合二为一,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残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篇二:登岳阳楼教案】xt>教学目标:1.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学会分析诗歌内容。

2.在对诗歌的分析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归纳总结。

3.当堂背诵。

教学重难点:分析诗歌内容,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2分)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

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伟大抱负。

据说陈与义的这首诗歌史模仿杜甫的登岳阳楼之作,是不是也可以考虑杜甫的风岳阳楼呢?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登楼,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课堂。

二、课前反馈(3分)1.课前我请同学们熟读诗歌,并要求读准字音,现在就请同学展示一下自读的成果。

(学生举手展示,集体正音)2.刚才我们把诗歌中重点字的音找准了,现在请同学们大声地再朗读一遍,真正做到熟读诗歌。

[岳阳楼记练习题及答案]《登岳阳楼(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岳阳楼记练习题及答案]《登岳阳楼(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岳阳楼记练习题及答案]《登岳阳楼(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 《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五、登岳阳楼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1陈与义《登岳阳楼》中的诗句“ ,”从时空跨度上叙事状态,抒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强烈的愤懑和万般的无奈。

11答案: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12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________和_________融于一体。

文章《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13#from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end#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默认分类http:///article/。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答案:11答案: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12答案:家国之恨身世之悲13答案:A篇二: 《岳阳楼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⒈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⑵百废具兴具: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⑷属予作文以记之属:之: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多义词:⑴①政通人和②至若春和景明⑵①属予作文以记之②岳阳楼记⒊用原文回答:⑴文中表达作者赞美滕子京的语句是。

⑵表明作者写此记的原由的句子是。

⒋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乃重修岳阳楼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登岳阳楼陈与义其一翻译赏析

登岳阳楼陈与义其一翻译赏析

登岳阳楼陈与义其一翻译赏析登岳阳楼陈与义其一翻译赏析登岳阳楼陈与义其一翻译赏析,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陈与义的作品,《登岳阳楼》有两首,这是其中一首,表达了诗人辗转江湘,颠肺流离之苦。

原文: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登岳阳楼其一字词解释:①〔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幌子。

②〔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③〔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横分,这里指瓜分。

④〔徙倚〕徘徊。

⑤〔三年多难〕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⑥〔凭危〕指登楼。

凭,靠着。

危,指高处。

⑦〔吊古〕凭吊往事。

登岳阳楼其一翻译: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楼阁上的旌旗静止,夕阳黄昏缓缓下降。

我登临的地方,是岳阳楼(吴国和蜀国的分界地)。

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登岳阳楼其一创作背景:无登岳阳楼其一赏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登岳阳楼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写景,一“东”一“西”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从“帘旌”到“夕阳”,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的夕阳入山图.面对这样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诗人不由悲从心来.作者首先铺垫了了一个凄凉的基调。

颔联中,“ 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此句仿杜诗中“吴楚东南” 意境雄伟, 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 徙倚”在山水之间.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这样的苍凉气韵,与杜甫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艰难苦恨繁霜鬓”相同.同样的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此时此刻,杜甫成了诗人患难中的知己,因此,诗中自然有了杜诗中雄阔慷慨的风格。

登岳阳楼陈与义阅读答案

登岳阳楼陈与义阅读答案

登岳阳楼陈与义阅读答案【篇一:《登岳阳楼》复习题】一、文学常识本诗选自《陈与义集》,作者是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有《简斋集》。

二、理解性默写1、诗中表达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涯、离乡背井的感慨的句子是:2、道出了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的句子是:三、简答题1、“洞庭之东江水西”这一句诗写什么?怎么写的?【答】写岳阳楼之所在。

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烘托出岳阳楼的气势。

2、“帘旌不动夕阳迟”这句诗写景有什么特点?【答】近景远景合二为一,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残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篇二:登岳阳楼教案】xt>教学目标:1.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学会分析诗歌内容。

2.在对诗歌的分析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归纳总结。

3.当堂背诵。

教学重难点:分析诗歌内容,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2分)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

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伟大抱负。

据说陈与义的这首诗歌史模仿杜甫的登岳阳楼之作,是不是也可以考虑杜甫的风岳阳楼呢?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登楼,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课堂。

二、课前反馈(3分)1.课前我请同学们熟读诗歌,并要求读准字音,现在就请同学展示一下自读的成果。

(学生举手展示,集体正音)2.刚才我们把诗歌中重点字的音找准了,现在请同学们大声地再朗读一遍,真正做到熟读诗歌。

登岳阳楼陈与义其一古诗翻译赏析

登岳阳楼陈与义其一古诗翻译赏析

登岳阳楼陈与义其一古诗翻译赏析原文: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登岳阳楼其一字词解释:①〔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幌子。

②〔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③〔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横分,这里指瓜分。

④〔徙倚〕徘徊。

⑤〔三年多难〕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⑥〔凭危〕指登楼。

凭,靠着。

危,指高处。

⑦〔吊古〕凭吊往事。

登岳阳楼其一翻译: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楼阁上的旌旗静止,夕阳黄昏缓缓下降。

我登临的地方,是岳阳楼(吴国和蜀国的分界地)。

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登岳阳楼其一创作背景:无登岳阳楼其一赏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登岳阳楼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写景,一“东”一“西”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从“帘旌”到“夕阳”,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的夕阳入山图.面对这样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诗人不由悲从心来.作者首先铺垫了了一个凄凉的基调。

颔联中,“ 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此句仿杜诗中“吴楚东南” 意境雄伟, 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 徙倚”在山水之间.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这样的苍凉气韵,与杜甫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艰难苦恨繁霜鬓”相同.同样的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此时此刻,杜甫成了诗人患难中的知己,因此,诗中自然有了杜诗中雄阔慷慨的风格。

陈与义《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与义《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与义《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陈与义《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

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

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陈与义《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陈与义《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篇1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诗歌以“ ”和“ ”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2分)(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参考答案:(1)、夕阳迟欲暮时(2分)(2)、B(2分)陈与义《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篇2(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

(8分)登岳阳楼(其一)①(宋)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②地,徙倚③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释]①北宋靖康二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被贬在陈留的陈与义南逃到洞庭湖,多次和朋友一起登岳阳楼,饮酒赋诗感慨时事,其中就有两首《登岳阳楼》诗。

②横分:瓜分。

③徙倚:徘徊。

12.从题材或写作内容角度看,下列说法最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A.写景抒情B.羁旅生活C.凭吊怀古D.送别13.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首联交代了楼的位置、登楼的时间,描写了登楼时湖面风平浪静的景象。

B.颔联描写登楼后,作者面对傍晚时分的湖山胜景留恋忘返。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王安石《登飞来峰》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王安石《登飞来峰》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题。

(6分)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2.(1)陈与义登岳阳楼的时间是;王安石登飞来峰的时间是。

(2分)
(2)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请分别赏析。

(4分)
12.【古诗词鉴赏】
(1)登岳阳楼是傍晚/黄昏(欲暮时);登飞来峰是早上(日升时)。

(2分)
(2)《登岳阳楼》的后两句描写了两鬓如霜的诗人登楼凭吊古人,望着远处的古树沧波,抒发了自己无限悲凉之情。

(2分)《登飞来峰》后两句借层层浮云遮不住远望的视野,抒发了作者不畏困难、高瞻远瞩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2分)。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登岳阳楼》阅读答案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登岳阳楼》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关怀到有需要的伴侣。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1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遥望洞庭山水翠,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潭面①无风镜②未磨。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①潭面:指湖面。

②镜: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8.上述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自选角度简要分析。

(3分)同:异:9.同样是远眺洞庭,二位诗人有怎样不同的心境?(2分)参考答案:8.(3分)同:都描写了洞庭湖的宽敞景象景色宏伟奇力。

(仅答出“宽敞”或“宏伟”也可,1分)异:①从景物特点上看,杜诗中的洞庭湖气概磅礴,意境阔大;而刘诗中的湖面平和静美,清亮明净。

②从语言风格上看,杜诗显得雄浑豪放,而刘诗则显得清爽漂亮。

③从手法上看,杜诗虚实(实景与想象)结合,而刘诗设喻奇异。

或:杜诗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而刘诗则通过比方来表现洞庭湖的秀美。

(可从以上任一角度作答,写明两诗的区分,意思对即可,2分)9.(2分)《登岳阳楼》表现了诗人孤独、哀痛的心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望洞庭》表现了诗人恬淡、平和的心境,蕴含了喜悦赞美之情。

(心境与情怀答对其一、意思对即可。

每诗1分,计2分)《登岳阳楼》阅读答案2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8.解释下列词语(4分)坼乾坤戎马轩19.“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境况?(2分)2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18.分裂天地代指战斗窗户19.诗人举目无亲,年老多病,只能以舟为家,困难度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阅读及答案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1)诗中“夕阳迟”、“徙倚”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2分)(2)“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请联系全诗,说说作者心中的“悲”有哪些方面呢?(3分)
参考答案:
12. (5分)
(1)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徙倚:徘徊(答对其中一个得2分。

)(2)眼前风霜中的枯朽之木和沧桑之波,令作者触景伤情(1分);
回想自己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1分);
国家破败、动荡之忧(1分);
韶华已逝,难图大事,老大伤悲的落寞。

(1分)
(答对一点得1分,最多可得3分,意思相近即可)
①《登岳阳楼(其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②诗的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其中“风霜”一词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参考答案:
10、(1)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悲伤的落寞情怀。

(2)“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

而“老木苍波”更是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中。

1、《登岳阳楼》一诗中“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答:“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

2 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家国之恨,身世之悲融于一体。

3、诗人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愤懑的诗句是: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4 试简要分析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一句所含的深意。

答:“万里”与“三年”对举,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遭遇,充满了无尽忧愤之情。

5、诗的最后两句,语意双关,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

答:“风霜”一语双关,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

表达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