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必学的六大领导艺术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哲学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哲学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哲学《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不仅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也是一部经典的管理学读物,其中蕴涵了丰富的管理智慧、管理科学、管理思想与艺术。

现代管理者应知古而鉴今,学习和借鉴其中的管理思想。

一、开拓创新三国故事:因为粮草不济,诸葛亮要撤军,退兵时嘱咐部下:“今日我们大军可分五路而退,今日先退此营,如果营内有一千兵,就造两千灶,明日造三千灶,后日造四千灶,每日退军,添灶后退。

”军师杨仪疑惑,便问道:“昔日孙膑擒拿庞涓,每日添兵减灶而取胜,今日丞相退后,为什么添灶而退?”诸葛亮答:“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此人善能用兵,且生性多疑,知道我们撤退肯定追赶,如果看到我们军营每日增灶,他肯定不知道我们退还是没退,因此不敢来追。

我们大军慢慢退去,就不会孙兵折将了。

”果然,不出所料,司马懿看到蜀军分兵退去,但营灶却每日增多,于是怀疑诸葛亮表面退兵,暗中设计埋伏,于是不敢追赶,错失良机。

管理启示:创新是管理的灵魂。

有创新,整个管理工作才充满生机和活力。

企业管理者必须拥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及时在工作中进行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

一名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决不是一位因循守旧,拒绝变革的守旧人士。

在工作中,企业管理者要不断地总结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不断进行管理意识、管理观念、管理方式、管理方法的创新,提升管理水平。

二、严于律己三国故事:一次战争途中,正值麦熟,曹操下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

然而,曹操之马却被一斑鸠惊入麦中,踏坏了一大块麦田。

曹操立刻唤来行军主薄,拟议自己践麦之罪,并持剑欲自刎,郭嘉极力劝住曹操,曹操便割发以代首,于是三军悚然。

(注:古代,人们不会轻易割发,因为当时观念认为身体发肤受之于天地和父母,神圣之至,若发与体相离,则意味着身首异处或弃尘缘而去)。

管理启示:曹操的“割发代首”,体现了领导者的严于律己精神。

在一个公司中,管理者的行为是员工们的榜样,对管理者的要求远胜普通员工。

《三国演义》中领导科学与艺术

《三国演义》中领导科学与艺术

中国古典名著启示录——《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主要描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三国许多故事相信妇孺皆知,比如赵云七进长坂坡、火烧赤壁等等。

就本身故事性而言《三国演义》是很精彩,但从书中也可以看出很多深层次的道理,计谋之间的交锋、为人处事等等都给了我深深的启示。

接下来我主要谈谈《三国演义》给我的关于领导学的启示。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他是一个杰出的领导者,霸气并有极强的领导力。

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还比如战袁绍时,袁绍帐下许攸前来投奔,曹操连鞋都没穿就去迎接,也正是用了许攸出的计谋才能打败袁绍。

学习三国演义中的领导智慧

学习三国演义中的领导智慧

学习三国演义中的领导智慧作为一名领导者,就要有领导的风范,领导者的修养。

宽大为怀才配得起上级,与下属一样,以德报德、以怨报怨,以牙还牙,就不是领导的风度,就是缺少领导者的胸怀。

一个领导者要有博大的胸怀、雍容的气度,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包括逆耳之言,容得下各种各样的人,搞“五湖四海”。

任何一位成功的领导者都必定是一位成功的用人者。

一位领导可以在所有的地方都不如其部下,除了一种本领:用人。

任何一位领导者都惟有善于用人,才能服人之心,得人之力,尽人之才。

作为领导者,你要经常思考,他们为什么愿意跟随你?这也是史玉柱经常思考的问题,经常成功的原因。

笔者认为:领导者要加强个人的修炼,学会宽容,学会超脱。

宽容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无上的福分,是对别人的释怀,也即是对自已善待。

宽容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艺术,是看透了社会人生以后所获得的那份从容、自信和超然。

但似乎只有卓越领导者才具备这样的智慧。

不宽容,不影响同物打交道。

一个科学家,性格怪癖,但他的工作只是一个人在实验室里同仪器打交道,那么,不宽容无伤大雅。

一个车间里的员工,只是同机器打交道,那么,即使他同所有人都合不来,也不妨碍他施展技艺制造出精美的产品。

但是,任何管理者,都必须同人打交道。

有人把管理定义为“通过别人做好工作的技能”。

一旦同人打交道,宽容的重要性立即就会显示出来。

人与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谓宽容,本质就是容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不同性格、不同特长、不同偏好的人能否凝聚在组织目标和愿景的旗帜下,靠的就是管理者的宽容。

《三国演义》中曹操击败袁绍以后,原谅营中和袁绍暗通款曲之人:“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这是一个领导者必须展现的豁达与胸襟。

曹操是一代奸雄,他很清楚的指导,如果要清算和袁绍有来往的人,恐怕自己的手下有一半都保不住。

何况当时敌强我弱,有些人不一定是勾结袁绍,可能只是给自己留条后路罢了。

相反的例子,周瑜虽然很能干,但心胸狭窄,诸葛亮三次用计,便把他气死了。

《三国演义》中必学的六大领导艺术

《三国演义》中必学的六大领导艺术

《三国演义》中必学的六大领导艺术2008-03-19 14:57:55 星期三现代企业的领导人常叹言没有好的管理书目可读,其实殊不知中国的古典著作中蕴藏了多少宝藏。

拿《三国演义》来说,虽然是一部文学著作,但却蕴含了太多的管理哲学与领导艺术,其中最值得企业领导人借鉴的六大领导艺术如下:一、感情投资,长线收益《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说道:长坂坡一役,刘备被曹操打得丢盔卸甲、仓惶逃命,连爱子阿斗也陷落敌阵。

当赵子龙冒死救出阿斗来到刘备面前,把阿斗交给他时,刘备却将其丢在一旁:“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这个刘备摔子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

无独有偶。

曹操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不过这个故事不像刘备摔子般为人熟知。

《三国演义》第十六回说道:张绣降而复反,曹操幸亏典韦死拒寨门,才得以保全性命,其长子曹昂、爱侄曹安民也死于乱军之中。

脱险后,曹操设祭祭奠典韦,“哭而奠之”,并对诸军将士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结果,“众皆感叹主公之爱士,过于亲子”。

刘备的这一做法,令赵云马上“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并且让赵云感到在刘备的心目中,他的位置比阿斗更重要,从而令赵云一生对刘备忠心耿耿,包打天下。

曹操的这一做法,令他的众手下“皆感叹主公之爱士,过于亲子”。

在这样的企业领导人手下做事,谁能不卖命呢?我们今天的领导人一定学习刘备曹操式的感情投资,这会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长线收益。

二、团队纪律,高于一切当诸葛亮与司马懿对站街亭时,马谡自告奋勇要出兵守街亭,诸葛亮心中虽有担心,但马谡表示愿立军令状,诸葛亮才勉强同意他出兵,并指派王平将军随行,并交代在安置完营寨后须立刻回报,有事要与王平商量,马谡一一答应。

可是军队到了街亭,马谡执意扎兵在山上,完全不听王平的建议,而且没有遵守约定将安营的阵图送回本部。

等到司马懿派兵进攻街亭,围兵在山下切断粮食及水的供应,使得马谡兵败如山倒,重要据点街亭失守。

《三国演义》中的政治智慧与领导力培养

《三国演义》中的政治智慧与领导力培养

三国演义中的政治智慧与领导力培养简介《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历史小说,由罗贯中创作。

它以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为背景,描绘了各个势力之间的斗争与纷争。

在这个复杂而残酷的时代,许多人物展现了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出色的领导才能。

本文将探讨《三国演义》中所展示的政治智慧与领导力,并分析如何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领导力培养。

1. 政治智慧表现1.1 诸葛亮:聪明才智与谋略•聪明才智:诸葛亮被誉为“卧龙”,他通过对局势的准确判断和深入思考,提出了许多高瞻远瞩、具有前瞻性的政治主张。

•谋略:诸葛亮善于运筹帷幄,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巧妙布局和使用计谋,解决了许多危机和难题。

1.2 曹操:权谋与奸诈的集大成者•权谋:曹操善于运用政治手段来巩固自己的权势,通过联合、分化等策略控制形势。

•奸诈:曹操可以说是权谋与奸诈的典型代表,他通过佯装病重、布局暗算等手段,击败并消灭了许多敌对势力。

1.3 孙权:稳定与温润的智者•稳定:孙权善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

他在与其他势力的斗争中,保持冷静和淡定,并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争端。

•温润:孙权以宽容和慈爱而闻名,在处理敌对势力时采取温润而非强硬的态度,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尊重。

2. 领导力培养应用2.1 战略思考与决策能力•借鉴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战略思考能力,领导者可以学习如何全面、深入地了解环境和局势,从而制定更为有效的战略决策。

2.2 集权与分权的权谋•曹操在《三国演义》中展示了如何运用集权与分权的手段来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

这启示我们在领导团队时应灵活运用这两种管理模式,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选择。

2.3 塑造稳定的组织文化•孙权在《三国演义》中以其宽容温润的个性,创造了一种稳定且和谐的组织文化。

领导者可以学习孙权如何培养员工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从而建立一个稳定、积极且具有凝聚力的团队。

结论《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政治智慧与领导力的经典之作。

其中所呈现出来的各类人物形象以及他们在政治斗争中所展现出来的才华和智慧都为现实生活中的领导力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领导才能-三国三十六计

领导才能-三国三十六计

领导才能-三国三十六计领导才能-三国三十六计领导才能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无论是在军事战争还是在商业竞争中,都需要一位出色的领导者来带领团队取得胜利。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涉及了众多杰出的领导者,他们用智慧和谋略解决问题,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些智慧被总结为三十六计,下面我将介绍其中一些与领导才能密切相关的策略和技巧。

首先是“瞒天过海”。

领导者需要具备隐忍的品质,能够隐瞒自己的意图,在关键时刻出其不意地展开行动。

举个例子,曹操在战争中无数次运用“瞒天过海”的策略,让他的敌人无法预测他的下一步动作,从而取得了战争上的优势。

领导者也需要学会隐藏自己的真正意图,让别人无法揣测他们的下一步计划,这样可以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

其次是“围魏救赵”。

在面对困境时,领导者应该灵活运用资源来解决问题。

这就好比联盟中的三国英雄经常使用的“围魏救赵”战术,通过威胁某个敌人的根本利益来获取战略优势。

类似地,一个出色的领导者应该能够发现自己所在组织的战略弱点,并通过运用合适的资源来弥补。

这需要领导者具备洞察力和决策力,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最关键的地方以取得最大的效益。

“声东击西”是另一个重要的策略,也是领导者必备的技能之一。

这个策略源于战争中的伪装和欺骗,目的是分散敌人的注意力和降低敌人的警惕性。

在领导岗位上,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善于欺瞒和分散注意力的能力,通过调动团队成员的注意力和利用媒体宣传的手段来转移人们对团队真正目标的注意力。

这样一来,领导者就能更好地掌握主动权。

“以逸待劳”是在领导岗位上非常重要的一项策略。

这个策略源于兵法中的理论,意味着领导者应该利用自己的优势来等待时机。

领导者需要具备耐心等待和观察的品质,等待时机的到来再进行决策和行动。

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和资源,并且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最大的优势。

曹操在很多战役中都成功地运用了这个策略,如赤壁之战和火烧连营。

领导者也应该具备这样的智慧和勇气,能够在适当的时候采取行动并赢得胜利。

《三国演义》中的领导艺术摭谈

《三国演义》中的领导艺术摭谈

《三国演义》中的领导艺术摭谈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以下简称《三国》)蕴含了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其中的经营思想、谋略思想、人才思想、军事思想等等,历来为人所称道,也出了一些研究成果,相比较而言,从领导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较少,本文拟从领导艺术方面进行探讨,或可为当代领导者提供某些借鉴。

领导艺术在《三国》中有许多表现形式,如,运筹艺术、决断艺术、权变艺术、用人艺术、协调艺术、激励艺术、讲话艺术等等,限于篇幅,本文只述其中的三个方面。

一、《三国》中的权变艺术权变,简单地说,就是权衡变通,即权衡事情的利害,作趋利避害的应变。

权变理论的核心思想,实质上就是中国思想家孟子所说的“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现代汉语词典》对“权变”一词的注释是:“随机应变”。

作为领导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权变艺术,我们可以笼统地理解为,领导者在政治活动中的随机应变。

《三国》第60回:久据西川的刘璋,比较软弱无能,高级文官(益州别驾)张松暗中投靠刘备,献给刘备一份进入西川的地图,并且表示,如果刘备想夺取西川,他和某某某可作内应。

对于刘备来说,眼下是进军西川的好时机,且刘备心里也很想夺取西川,可是,因刘璋是“同宗兄弟”,刘备担心此举会“失信义于天下”,颇为犹豫,此时,副军师庞统说:“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从权变。

”经一番商讨,终于定下进军西川之策,为三国鼎立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虽然这是集体决策,但也表现出主要领导者刘备善于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领导素质。

把权变艺术运用到出神入化的是诸葛亮,典型的案例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空城计”。

蜀国在失街亭之后,“司马懿引大军15万,望西城蜂拥而来”,守城的诸葛亮身边没有一员大将,只有几个文官和2000多士兵。

应对这种局势,一般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弃城而逃,另一种是拼死一战。

诸葛亮权衡两种选择都不妥。

弃城而逃,跑不过魏军的追击,只能被擒;拼死一战,以2000多对15万更是以卵击石,必败无疑。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部门经理 《三国演义》中必学的六大领导艺术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部门经理 《三国演义》中必学的六大领导艺术

知识经济时代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知识爆炸。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部门经理,就必须结合自己部门工作的特点,不断补充丰富专业知识,不断学习借鉴同行经验,在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也应该不断补充学习一些管理知识,比如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时间管理、绩效管理、团队管理、项目管理等。
2.高度的执行力
部门经理在企业的管理结构里,处于中间位置,起着上传下达的桥梁作用,其执行力的强弱是验证其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部门经理,就必须具备较强的执行力,严格执行企业的决策、领导的指示和其他临时性的工作安排,使企业的任何决策都能通过部门经理传达到基层员工,并通过部门经理与员工的共同努力,取得好的结果。要提高执行力,部门经理必须做好以下几点:①认真理解领会领导的意图;②与领导确认自己对他的有关指示和安排的理解;③对领导的指示和安排进行有效的分解;④把所分解的工作安排给合适的员工,并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计划和检查计划;⑤与员工保持持续不断的沟通,并与员工一起,共同努力,把每项工作措施计划落实到位;⑥与员工一起总结工作成果,并形成工作总结,向公司领导汇报;⑦对下属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优秀特质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成绩,使员工得到激励和认可。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部门经理
2008-01-30 14:10:58 星期三
部门经理是企业的中层管理干部,他们是企业的中坚力量,向上对企业的战略决策负责,充分理解和传达企业的战略决策,向下激发员工的积极性,鼓舞员工的士气,使员工的能力得到提高,业绩得到增长。
合格部门经理的特质
1.持续学习的热情
四、严格自律,以身作则
一次战争途中,正值麦熟,操发号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然而,曹操之马却被一斑鸠惊入麦中,踏坏了一大块麦田。操立刻唤来行军主薄,拟议自己践麦之罪,并掣剑欲自刎,郭嘉极力劝住曹操,操便割发以代首,于是三军悚然。古人是不会轻言割发的,因为当时观念认为头发受之于天地和父母,神圣之至,若发与体相离,则意味着身首异处或弃尘缘而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中必学的六大领导艺术
现代企业的领导人常叹言没有好的管理书目可读,其实殊不知中国的古典著作中蕴藏了多少宝藏。

拿《三国演义》来说,虽然是一部文学著作,但却蕴含了太多的管理哲学与领导艺术,其中最值得企业领导人借鉴的六大领导艺术如下:
一、感情投资,长线收益
《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说道:长坂坡一役,刘备被曹操打得丢盔卸甲、仓惶逃命,连爱子阿斗也陷落敌阵。

当赵子龙冒死救出阿斗来到刘备面前,把阿斗交给他时,刘备却将其丢在一旁:“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这个刘备摔子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

无独有偶。

曹操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不过这个故事不像刘备摔子般为人熟知。

《三国演义》第十六回说道:张绣降而复反,曹操幸亏典韦死拒寨门,才得以保全性命,其长子曹昂、爱侄曹安民也死于乱军之中。

脱险后,曹操设祭祭奠典韦,“哭而奠之”,并对诸军将士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结果,“众皆感叹主公之爱士,过于亲子”。

刘备的这一做法,令赵云马上“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并且让赵云感到在刘备的心目中,他的位置比阿斗更重要,从而令赵云一生对刘备忠心耿耿,包打天下。

曹操的这一做法,令他的众手下“皆感叹主公之爱士,过于亲子”。

在这样的企业领导人手下做事,谁能不卖命呢?我们今天的领导人一定学习刘备曹操式的感情投资,这会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长线收益。

二、 团队纪律,高于一切
当诸葛亮与司马懿对站街亭时,马谡自告奋勇要出兵守街亭,诸葛亮心中虽有担心,但马谡表示愿立军令状,诸葛亮才勉强同意他出兵,并指派王平将军随行,并交代在安置完营寨后须立刻回报,有事要与王平商量,马谡一一答应。

可是军队到了街亭,马谡执意扎兵在山上,完全不听王平的建议,而且没有遵守约定将安营的阵图送回本部。

等到司马懿派兵进攻街亭,围兵在山下切断粮食及水的供应,使得马谡兵败如山倒,重要据点街亭失守。

事后诸葛亮为维持军纪而挥泪斩马谡,并自请处分降职三等。

团队纪律高于一切,当别的事情与团队纪律发生抵触时,一定要以团队纪律为矛盾的主要出发点。

诸葛亮挥泪斩马
谡作的非常好,今天的企业领导人必须学习诸葛亮的这种做法,必要时刻也必须挥泪斩自己公司的“马谡”,这样企业才能长治久安。

三、信任下属,事不躬亲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孔明一生事必躬亲,积劳成疾,卒于军中,终年54岁,虽业绩彪炳,却始终未能为蜀国培养出一些象样的人才,最后落得“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国家大业后继无人的结局。

当企业还在发展阶段时,领导人尚可事必躬亲;但是当企业越做越大时,领导人的事必躬亲就问题了。

到了后来,诸葛亮是越来越操劳,军中“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诸如任免一个县官这样的芝麻小事,诸葛亮也要亲自处理。

事无巨细、亲历亲为、日理万机、“夙兴夜寐”。

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人,最重要的是建立公司人才培养体系,网罗一批内能干之人,然后放手让这些人去干,自己切忌不可事必躬亲。

四、严格自律,以身作则
一次战争途中,正值麦熟,操发号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然而,曹操之马却被一斑鸠惊入麦中,踏坏了一大块麦田。

操立刻唤来行军主薄,拟议自己践麦之罪,并掣剑欲自刎,郭嘉极力劝住曹操,操便割发以代首,于是三军悚然。

古人是不会轻言割发的,因为当时观念认为头发受之于天地和父母,神圣之至,若发与体相离,则意味着身首异处或弃尘缘而去。

曹操“割发代首”,展现了领导者的自律,落实法制,再次验证“以身作则,为人典范”的领导主题。

违法必究,将能有效地行使权力而实施对团体的管理,这是形成领导威望—个重要原因。

尤其是领导自己犯的错误,更应该赏罚分明。

群雄逐鹿,曹魏—统,个中缘由,可以管窥豹。

五、胸襟豁达,宽容心态
曹操击败袁绍以后,原谅营中和袁绍暗通款曲之人:“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
这是一个领导者必须展现的豁达与胸襟。

曹操是一代奸雄,他很清楚的指导,如果要清算和袁绍有来往的人,恐怕自己的手下有一半都保不住。

何况当时敌强我弱,有些人不一定是勾结袁绍,可能只是给自己留条后路罢了。

相反的例子,周瑜虽然很能干,但心胸狭窄,诸葛亮三次用计,便把他气死了。

当然周瑜可能是小说家编出来的,但是也从反面说明了胸襟的重要性。

企业领导人也必须具备豁达的胸襟,宽容的心态,一定要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努力具有更加广阔的世界眼光、强烈的国际意识和为大局服务的全局意识。

六、慧眼识人,任人唯贤
曹操收许褚时,“操下账叱退军士,亲解其缚,急取衣衣之,…”曹操如此礼遇,许褚感恩戴德,“遂招引宗族数百人俱降。

”曹操的爱才是真诚的,明知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仍厚待之,结果损兵折将,放虎归山。

赏识深入敌阵的赵云,便下令不准伤害,以致于赵云杀出千军万马。

对于归附之将,曹操皆容纳之,甚至于连张绣再度来降,曹操都能做到不计前嫌,反抚慰对方握着对方手说:“有小过失,勿记于心。


尤其对待投降过来的人,曹操能够不忌前嫌,与自己原班人马一视同仁,量才防守而用,仁者用其仁,智者采其智,武者任其勇,任天下之力,事天下之归心,所以天下三分。

任何一个群体都是由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人员组成,作为最高指挥官,曹操善于从言谈举止交游等等侧面对属僚予以了解,用其长防其短,使人各尽其才,能够在特定的背景下特殊环境里或者在某一场具有特
色的战役中发挥出其特别的作用。

善用人者首先善识人,而曹操目光如炬,群雄并起,鱼龙混杂中,曹操却能独指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操更能在孙权初露头角时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察已洞入之能实乃石破天惊。

对于今天的企业领导人来说,一定要慧眼识人,任人唯贤。

不论年龄大小、资历深浅、能力强弱,一律平等对待。

这样才能笼络一批人才团结周围,并且能使他们英雄有用武之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