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东北抗日纪念地有感

合集下载

东北烈士纪念馆观后感 (5)

东北烈士纪念馆观后感 (5)

东北烈士纪念馆观后感 (5)
去年,深秋,我访问了东北烈士纪念馆,也就是朝鲜战争烈士纪念馆。

虽然已经走过多年,但在这里,我仍然感受到了他们的胜利和牺牲。

馆内弥漫着令人感动的气氛,即使不看展板也能感受到。

随处可见的烈士的头像、壮丽的摆件和深情的赞歌,都诉说着烈士们浴血奋战的历史。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一棵立在院子中的梧桐树,它已经有几十岁的历史了,而院子中最早的对联是“八国联军来犯,烈士们把敌军赶跑”,极其明确了当年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各国烈士们所付出的牺牲和勇敢。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纪念馆里的烈士雕像,其中大部分是主动回报祖国的烈士,那些刻画着血泪和骄傲的面孔,让人不禁想起他们的血肉之恋,他们的坚守和毅力,以及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祖国而付出的巨大牺牲。

经过一天的参观,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烈士们的忠诚和勇气,以及爱国主义的火种,并且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要有一颗坚定的心态和坚强的信念,就可以完成伟大的事业。

东北抗日纪念馆观后感

东北抗日纪念馆观后感

东北抗日纪念馆观后感东北抗日纪念馆是我国为纪念东北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抗击、浴血奋战,捍卫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为纪念东北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雄事迹而设立的一座专题纪念馆。

最近,我有幸参观了这座纪念馆,深受触动和启发。

以下是我的观后感。

东北抗日纪念馆位于吉林省长春市,馆内陈列内容丰富,布展精心。

我首先参观了抗日战争史陈列馆。

在这里,我通过各种展览和实物,详细了解了抗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胜利,特别是东北人民对于日本侵略的坚决抵抗。

展览中的图片、文字和文物仿佛把我带回到那段残酷的历史时期,我能够亲身感受到东北人民的痛苦和坚毅。

一张张面孔和一件件物件,都记录着那个英雄的时代。

在陈列馆的角落里,还安放着一些抗战时期的文化艺术珍品。

这些绘画、剪纸和民间艺术品都是东北民间艺术家们以歌声、笔端和剪刀,表达对侵略者的愤怒和对国家的深情。

这些作品虽然在那个动荡的时期并不是那么杰出,但却承载了东北人民的爱国之情和挣扎之意。

参观完抗日战争史陈列馆后,我来到了东北抗日英烈纪念广场。

这个广场是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英烈而建立的,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高大的丰碑,上面镶嵌着一块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刻有英烈们的名字和事迹。

站在广场上,我感受到了英烈们的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付出了最宝贵的生命。

参观完东北抗日纪念馆,我对东北人民的抗日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他们在残酷的侵略面前,没有丧失信念和勇气,反而更加坚定地投身到抗日斗争中。

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为我们保卫家园、守护民族的尊严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通过参观东北抗日纪念馆,我也更加明白了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我们必须时刻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努力学习和发展,为了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和民族团结,我们要牢记东北人民的抗日精神,做到爱国、奉献、团结和进步。

总之,东北抗日纪念馆是一座向我们展示了东北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的纪念馆。

东北烈士纪念馆观后感 (4)

东北烈士纪念馆观后感 (4)

东北烈士纪念馆观后感 (4)
我最近参观了东北烈士纪念馆。

在那里,我感受到了抗日战争中的一种“历史热情”,这种热情似乎每一块碑石上都能找到。

看着烈士们的照片和遗物,我不禁想起那段惨烈的历史,也感到热泪盈眶。

在这里,我又见识到了当年烈士们对国家爱国主义的高尚品格和抗日军人的勇敢智慧,他们为了祖国的荣耀和民族的独立而放弃自己的生命,英勇的付出了自己的灵魂,把他们的真诚之情植入这片自然之中。

此外,我还参观了烈士陵园、烈士墓地、烈士纪念碑、烈士铭文墙等,每一块纪念碑上都刻有烈士们的姓名和生平,他们带来了无比伟大的牺牲——想想就让人动容,所以,我们都应该从中学习到政治意识和民族荣誉,加强自身修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参观完东北烈士纪念馆,我对抗日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满怀敬意的思念烈士们的英雄事迹,祝福他们就在我们心中永远。

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观后感2000字

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观后感2000字

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观后感2000字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观后感2#字内容四篇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下面是作者精心整理的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观后感2#字内容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观后感2#字1烈士,一个让人感动、钦佩而又深觉遗憾的词语。

觉得“岁月静好”的我们常常容易忽视这个词语。

但那天来到了烈士陵园缅怀烈士,让我心中的血液再次沸腾。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走进这个松柏环绕,绿荫满园,安静庄严的烈士陵园,我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那些替我们负重前行的英雄们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

面对侵略、面对压迫、面对水火,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坚韧的革命作风,是如此让人敬畏。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生命更崇高的意义在于为人民付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烈士永生,浩气长存!我曾怀疑过人的永生,但当乐观豁达的心态,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都汇聚到了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身上,那便是永生。

烈士已经离开了我们,解读他们只能通过冷冰冰的碑文。

从他们附近走过,仿佛接受了人生的洗礼。

通过此次的学习活动,升华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英雄气概,深切体验到我们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观后感2#字25月13日,学校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来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天津市蓟县盘山革命烈士陵园,共同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业绩。

感受当年先烈们为国党英勇奋战的革命精神,缅怀在冀东抗日斗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们。

为纪念在冀东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于1956年兴建了盘山革命历史陵园。

整个陵园苍松翠柏,庄严肃穆。

在烈士墓区安葬着2764名烈士,多数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老红军和八路军指战员。

站在纪念碑下,我们默哀,向烈士致敬,心随着平静的音乐轻轻地走着,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心中那份深深的哀痛与崇高的敬意。

听着他们的事迹,使我的心豁然开朗,明白了我们的人民烈士为了解放全中国,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他们抛头颅,撒热血,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这面旗帜。

【叙事】参观东北革命烈士纪念馆

【叙事】参观东北革命烈士纪念馆

【叙事】参观东北革命烈士纪念馆我参观了东北革命烈士纪念馆的一天。

这个纪念馆座落在辽宁省抚顺市,占地面积广阔,馆内陈设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让人们能够了解和缅怀那些在东北抗日战争中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卓越贡献的英雄们。

刚进入纪念馆,我看到了一块形状奇特的大石碑。

碑上刻着“铁岭保卫战”几个大字。

我看了看地图,发现铁岭位于抚顺的西北方向。

这块石碑是为了纪念1948年东北军区在抗美援朝战斗中取得的重要胜利而建。

铁岭保卫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一次重要战斗,他们顶住了美军和韩军的猛烈攻击,最终成功保卫了铁岭地区,给美军一个沉重的打击。

这场战斗表明中国人民志愿军坚决支持朝鲜,坚决反对美军的侵略,为国家和民族争得了尊严和荣耀。

1继续往前走,我来到了革命烈士广场。

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烈士纪念碑,镌刻着无数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的英烈的名字。

这些英烈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有军人,有民兵,还有普通人民。

他们在战斗中英勇无畏,毫不畏惧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纪念碑前摆放着鲜花和花圈,象征着人们对英烈的崇敬和怀念。

在广场的一角,我看到了一座雕塑。

这座雕塑是为了纪念东北抗日战争中参与烈士的人民群众而建。

雕塑上刻画着一个脸庞坚毅的男性,他手里握着一把手枪,身后有几名身着军装的战士。

这个雕塑给人一种英勇无畏的感觉,让人们能够感受到那个年代人们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接着,我来到了纪念馆的展厅。

展厅内陈列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如军服、地图、战斗工具等。

这些文物让我对东北革命烈士的事迹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

我看到了许多关于东北抗日战争的照片,上面展示了战斗时的场景和英烈们的英勇表现。

这些照片让我感受到那个年代英雄们的伟大和牺牲精神。

2在展厅的一角,我看到了一块墙上挂着的一张手写的信。

这封信是烈士陈昌浩写给他的妻子的,信中表达了他对家人的思念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爱。

陈昌浩是抚顺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孩子,出身贫寒。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放弃了自己的生活,投身到了革命事业中。

[参考实用]参观东北革命烈士纪念馆有感

[参考实用]参观东北革命烈士纪念馆有感

[参考实用]参观东北革命烈士纪念馆有感[参考实用]参观东北革命烈士纪念馆有感1九一八事变(又称沈阳事变;日本称满洲事变,因中国东北被日本称作满洲)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

冲突双方是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

九一八事件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

这次事件爆发后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因此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国耻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浴血奋战,洗涮了一百年来被挨打的耻辱,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挽回了我们中华儿女的民族尊严,中华民族由一个背负着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重压,被称为东亚病夫的民族,成为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令世人瞩目的民族。

乱翻的乌云扫清了,祖国迎来了一个黎明。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望着每天与朝霞一道升起的五星红旗,谁又能忘记在70年前,为了打倒日本法西斯,中国所做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呢?为了祖国领土完事,为了民族的尊严,战士们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

他们用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和平,我们怎能可以忘记呢?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社会中,但我们不能忘记以前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忘记了国耻。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我们青少年只有将国耻铭记在心中,以此为动力,奋发图强,学习更加精益求精,不怕吃苦,肯下苦功夫,报着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的信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中国人的苦难与抗争,求索与奋进,创业与搏击,无不可歌可泣,激励今人,昭告后世,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对民族精神的深刻理解与弘扬,对先辈业绩的追思与兴大,必将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流入强大的动力。

我们是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会经受一次又一次的锻炼,迈开沉着而坚定的步伐,向光辉的未来继续前进。

东北烈士纪念馆观后感

东北烈士纪念馆观后感

东北烈士纪念馆观后感引言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位于中国东北的烈士纪念馆。

这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场所,通过展示烈士们为国家献身的英勇事迹,让人们铭记历史、感恩奋斗的地方。

在参观过程中,我深受触动,下面将分享我的观后感。

雄伟的建筑与庄重的氛围东北烈士纪念馆的建筑设计宏伟而庄重。

我一进入纪念馆的大门,就被巍峨的雕塑、高耸的建筑和气势磅礴的纪念碑所吸引。

馆内的空间布局清晰、明亮。

我沿着展览路径逐渐深入,感受到了一种肃穆而庄重的氛围,仿佛能听到英雄的呼唤和神圣的宣誓。

纪念展览的丰富内容纪念馆内设有多个展厅,展示了丰富的展览内容。

每一个展览厅都围绕着不同的历史事件展开,通过图片、文字和多媒体展示,生动地再现了东北革命烈士的事迹和英勇战斗的场景。

这些展览不仅让我了解到了更多关于东北烈士的信息,还让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了烈士们为了国家献出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

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参观纪念馆之后,我对东北烈士们的奋斗历史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他们始终坚持正义、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让我深深地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现在享受的和平环境来之不易,是由烈士们的牺牲和付出换来的。

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要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努力。

学习的机会和激励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给了我很多学习的机会。

通过了解烈士们的崇高精神和英勇事迹,我深受鼓舞和激励。

他们的顽强精神、无私奉献和为正义而战的勇气让我触动。

我开始思考自己在平凡的生活中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什么贡献。

通过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我得到了巨大的启发,坚定了自己要为国家和民族进步而努力的信念。

结语通过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我深深感受到了烈士们为国家付出的伟大牺牲,被他们崇高的精神所震撼。

这是一次别具意义的参观之旅,让我更加热爱国家,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我将一直铭记烈士们的贡献,努力奋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东北抗联观后感

东北抗联观后感

东北抗联观后感引言东北抗日联军简称“东北抗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全国性武装抗日组织,创建于1931年,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有幸参观了东北抗联纪念馆,深深感受到了那段艰苦卓越的抗日斗争历史所带给人们的启示和教育。

以下是我的观后感。

抗联的背景与历史东北抗联的光辉历程源于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三省,疯狂掠夺资源,压迫中国人民。

1932年,中共领导下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开始组织游击战争,后逐渐演变为东北抗联。

通过各种形式的斗争,东北抗联为保卫祖国、解放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抗联的领导核心与组织结构东北抗联由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各个民主党派、统一战线军队和地方政权也给予了全力支持。

抗联以县为单位,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地方抗日政权和人民武装组织。

党的组织牢固,军事指挥有序,形成了精简高效的抗日战斗力量。

抗联的斗争之路东北抗联坚决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广泛动员和组织了不同阶层、不同政党的抗日力量,形成了全民族抗日的强大合力。

在游击战争中,东北抗联借助地形优势和人民支持,采取奇袭、袭扰和消耗日军的战术,使日军付出惨重代价。

同时,东北抗联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号召人民加入抗日行列,形成了壮大的人民力量。

抗联的斗争成果和意义东北抗联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成果,如平型关大捷、齐齐哈尔保卫战等,有效遏制了日本对华侵略的蔓延势头。

同时,东北抗联打破了一些封建习俗,赢得了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推动了中国革命和社会进步。

东北抗联的斗争经验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和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个人观感与反思通过参观东北抗联纪念馆,我深深感受到了那段英雄壮丽的历史和为国家、民族流血牺牲的英雄们的伟大精神。

我深感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稳定,感悟到了民族团结和坚定信念的重要性。

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要像东北抗联一样,坚定信心,团结一心,勇往直前,绝不退缩。

结语通过观看东北抗联纪念馆的展览,我对东北抗联的抗日事迹和英雄精神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观东北抗日纪念地有感
——东北五省失陷源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说到1931年九一八后,东北三省沦陷,张学良和蒋介石都是历史的罪人。

网上有许多文章争论他们二人到底谁应该对此负责。

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争论,一个国家丢失了国土,当然是国家元首负责。

因为只有国家元首才能掌握国家机器,掌握军队调动权,掌握军队将领的生杀大权。

海参崴1860年之前本为中国领土,是清政府无能,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割地条约,拱手送给了俄罗斯。

假如现在的中国被外国侵占了领土,虽然省长和省军区司令也有责任,但主要是国家主席的责任。

因此,任何国家丢失领土的责任都在国家元首。

同理,东北三省沦陷,责任在蒋介石,是他的不抵抗政策造成的。

理由是:
1、张学良1928年举行东北易帜之后,已归属南京政府,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如果真是张学良不服从蒋介石的命令,造成东北三省沦陷,那他就是死罪,完全可以杀了他。

1938年,韩复榘因在山东抗日不力,丢掉了济南城,被蒋介石枪毙。

张学良的罪比韩复榘大多了,他丢了三个省。

当时全国对张学良一片声讨之声,如果蒋介石此时杀了张学良,完全顺民意,可以借张的人头,彰显自己的抗日决心,大大提高自己的声望。

为何蒋介石不杀张学良呢,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张是在执行他的命令。

2、如果蒋介石当时想抗日,东北就不会沦陷,即使张学良抵抗不力,可以撤换东北军司令,另选能人抗击日本侵略,而且,完全有胜算。

因为当时日本关东军只有1.5万人,而东北军有近40万人。

再退一步来说,即使东北军都是熊包,还可以调其他部队增援东北。

可是蒋介石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命东北军撤出东北。

张学良个人也没有因不抵抗受到任何处罚,继续当他的副总司令,而且还给他加上了“西北剿匪”副总司令头衔。

这说明,张学良在蒋介石眼里不是罪臣而是功臣。

3、继东北三省沦陷后,河北省也被日本军队占领。

东北三省沦陷,可以将罪责推给张学良,河北省的丢失谁负责呢?没有别人,正是蒋介石。

这要从《何梅协定》说起,《何梅协定》是蒋介石派何应钦和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1935年7月签署的协定。

《何梅协定》的主要内容是:取消国民党在河北及平津的党部;撤退驻河北的东北军、中央军和宪兵第三团;撤换国民党河北省主席及平津两市市长;取缔河北省的反日团体和反日活动等等。

这个协定实际上放弃了华北主权,为两年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埋下了更大的隐患。

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河北省。

正是由于日本感到蒋介石软弱好欺,轻易拿下了中国四个省,才有了“3个月灭亡中国”的扬言。

蒋介石政府接二连三地与日本签订出卖主权的协定(含之前的《淞沪协定》和《塘沽协定》),这才是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真实写照。

张学良只是东北三省沦陷的替罪羊而已。

4、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还可从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国民党将军1936年12月西安事变通电证明:“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国权凌夷,疆土日蹙。

淞沪协定,屈辱于前;塘沽何梅协定,继之于后。

凡属国人,无不痛心。

…,蒋委员长介公受群小包围,弃绝民众,误国咎深。

”从通电对蒋介石的指责,结合在东北时张学良暗中支持义勇军抗日和西安事变前他频繁多次向蒋介石提出要去前线抗日,打回老家去的要求,也可见,东北三省的不抵抗不
是张学良的本意,是源于蒋介石。

后来,宋美龄评价张学良说“他不要金钱,也不要地盘,他要什么?他要的是牺牲。

”的确,西安事变前,他大权在握,要什么有什么,可这不是他想要的,他想抗日始终不能如愿。

发动西安事变是死罪,送蒋介石回南京,更是危险。

宋美龄懂得他的心思,指出:“他要的是牺牲”。

5、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中共中央7月8日发出了《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呼吁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

又发表了《红军将领为日寇进攻华北致蒋委员长电》,要求实行全国总动员,保卫平津,保卫华北,收复失地。

对“卢沟桥事变”,蒋介石迟迟不公开表态,直到17日,才发表《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强调“委曲忍痛”,“保持和平”,“服从纪律,严守秩序”。

正因为如此,为数不多的日本军队就有机可乘,他们突然进攻,国民党军不敢反击,结果,许多官兵没等到请示就命丧黄泉了。

6、蒋介石“避免激化”的不抵抗态度还可通过国民政府发言人的讲话得到证实:“当时蒋先生已经在筹划对日作战了,…,这都是需要时间的,同时期还要镇压各路军阀和共产党,稳定国内局势。

所以蒋先生其实是希望中日正面开战的时间延后,为国内抗战争取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

因此,他还是希望避免激化中日当时的关系。

为提升和增强国力赢得时间!”“中日正面开战的时间延后”由谁说了算?日本人已经开战了,你想延后就是不抵抗了。

7、“攘外必先安内”是蒋介石不抵抗的实质和既定国策。

“攘外”是抗日,“安内”是剿共,他坚持共产党才是主要目标,想趁共军羽翼未丰进行剿灭以免后患,规定剿共时间在先,故此,在剿共大业未成功之前,遇到日军进攻,当然就不抵抗了。

东北军退到关内,如此时抗日,正是日军向华北挺近之时,本可在河北境内阻击日军。

可是蒋介石不让,一是他要履行《何梅协定》的承诺,撤走河北省境内的所有军队;二是蒋介石内心也不愿意,他要调这二十几万东北军去陕北剿共。

故此,东北军被调到西安,张学良马上被加上了“西北剿匪”副总司令头衔。

在蒋介石心里,剿共重于抗日,让张学良担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是赋予重任。

8、蒋介石自称是孙中山所倡导的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

孙中山痛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先后经历了甲午战争、鸦片战争及八国联军等洋人的侵略,故将民族主义列于三民主义之首。

蒋介石将四个多省的中国国土,拱手送给日本,将几省的数千万人民推到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任其践踏,真不知道蒋介石面对“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如何能自圆其说。

9、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还可以从他的部分语录得到证实:
“如果日本能担保中国本土十八行省的完整,则国民政府可同意与日本谈和,或可在不损我国尊严之前提下让出东北。

”(国民政府密使许世英赴日本谈判转述蒋的口信,出自:1931年10月日本新闻。

注:现在清楚了,这就是张学良不抵抗及东北军之所以撤出东三省的原因。


“奢言抗日者,杀无赦。

”蒋介石在中日签订《何梅协定》后的讲话(1935)。

“有人说将满洲、冀察明白的划个疆界,使(日本)不致再肆侵略。

划定疆界可以,如果能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的资源日本不得有丝毫侵占之行为这我敢做。

可以以长城为疆界。

”(国防联席会议记录,1937年8月7日。

注:这里又将内蒙古送给日本了)。

10、如果当时蒋介石想抗日,就不会有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淞沪协定》和《塘沽协定》。

其中1932年签订的《淞沪协定》使上海成为日本侵华的重要基地;1933年签订的《塘沽协定》规定:中国军队撤至延庆、通州、宝坻、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以上地区以北、以东至长城沿线为非武装区,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对东北、热河的占领,同时划绥东、察北、冀东为日军自由出入地区,从而为日军进一步侵占华北敞开了大门。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就连许多国民党元老都非常不满。

廖仲恺夫人何香凝1935年将自己的一条裙子寄予蒋介石,并附上一首《为中日战争赠蒋介石及中国军人的女服有感而咏》诗:“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

吾侪妇女们,愿往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以此羞辱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当然,蒋介石的“不抵抗”主要表现是在东北五省及三个协定,对他的抗日态度,不能一概用“不抵抗”来概括。

因后来他也看清了日本人贪得无厌的真面目,并不满足自己提出的疆界,日本人要的是整个中国。

如果再不抵抗,原只想要18个省的打算也不能实现,故此,他的抗日态度后来有过积极表现。

本人认为蒋介石的抗日态度可分三个阶段来概括:(一)九一八事变到国共二次合作前(1931年9月~1937年9月),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二)国共二次合作到皖南事变前(1937年10月~1940年12月),积极抗日,暂缓反共;
(三)皖南事变到抗战结束期间(1941年1月~1945年8月),一边抗日,一边反共。

(曹建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