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文物与文化》说课教案.doc

合集下载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的文物与文化对城市发展和历史的重要性。

2. 探索城市的文物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 培养学生对城市文物与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4. 提高学生的研究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的定义和分类。

2.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文物与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3. 城市文物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他们对城市文物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2. 展示一些城市文物与文化的图片或实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知识探究:3. 介绍城市的文物与文化的定义和分类,让学生了解文物与文化的概念和范围。

4.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文物或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收集相关资料,并整理成报告或展示。

展示与分享:5.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所研究的城市文物或文化,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感受。

6. 学生互相提问和交流,扩展对城市文物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保护与传承:7. 引导学生讨论城市文物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8. 小组活动:要求学生讨论并提出保护城市文物与文化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并向全班汇报。

总结与评价:9. 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回答提出的问题。

10. 评价学生的参与度、研究报告和展示的质量,并给予肯定和建议。

拓展活动:11. 鼓励学生参观本地的文物与文化景点,加深对城市文物与文化的实际体验和理解。

12. 分享学生参观的经历和体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城市文物与文化的兴趣。

教学资源:1. 图片或实物展示城市文物与文化的资料。

2. 图书馆或互联网上的相关书籍和资料。

3. 小组研究报告和展示的材料。

4. 本地文物与文化景点的参观安排。

教学评估:1. 学生的小组研究报告和展示的质量。

2. 学生对城市文物与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对保护与传承城市文物与文化的措施和建议的提出。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教材、学情分析】《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是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必读篇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速读能力,即通过运用各种速读的方法对文本进行解读,了解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文化考察随笔,作者以法国巴黎的城市建筑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为考察对象,全面认识巴黎人的文化观念,从而引出了对中国城市文化保护这一重要命题的思考。

而如今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正在经历一场革新,一味“创新”的呼声将很多传统文化抹杀,于是使得冯骥才提出的这个命题变得有现实意义。

职高二年级的学生有过《绝版的周庄》的阅读,有过江南水乡乌镇游览经历的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直观体验还是比较具体,这将有助于他们认识到城市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尽管全面理解城市文化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语言品味,及相关信息的筛选、概括,相信学生还是能正确理解城市的文物与文化的差异性。

在感受巴黎文化完整保护的重要意义的同时,引发对中国优美传统文化保护的思考,以及我们拥有更多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从而建立起珍视身边传统文化的高尚情操,我们能做得比巴黎人更好,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审美观,进而影响学生的价值观。

爱不是一个字,爱国更不是一种口号,需要日常的时刻关怀,需要自己的实际行动。

这也是冯骥才先生所积极倡导的。

【教学目标】1、从城市保护角度,辨析城市的文物与文化的差异。

2、通过速读,提高筛选、概括文字的能力。

3、通过集体分工协作,形成思辨力,养成行动力。

4、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尊重文化,爱护文物,体验文物与文化之美。

5、激发学生对城市文化的保护意识及对宁波的热爱之情,用实际行动珍视身边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辨析城市文物与文化的差异性。

(剖析:在日常生活中,职高学生于文化的关注较同龄人会更少些,所以有提升他们对文化认识的现实需求性。

文物需要保护似乎已经达成一致,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因而区别两者的异同便成为本节课的重点。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

一、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中的文物和文化,提高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对城市历史的兴趣,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

3. 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发展,思考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文化遗产。

四、教学内容:1. 城市文物的定义和分类2. 城市文化的特点和内涵3. 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4. 我国城市文化的典型案例分析5. 学生所在地城市的文物与文化特点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城市文物与文化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城市中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承。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城市文物与文化的了解和感悟。

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城市文物的定义、分类和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文物的价值。

2. 学生通过案例学习,了解城市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三、小组讨论(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和传承城市文化,提出具体建议。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分享。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我国城市文化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文物与文化特点。

2. 学生结合自身所在地城市的文物与文化,进行案例分析。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城市文物与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提高学生的保护意识。

2. 学生通过案例学习,了解城市文化保护的成功经验。

三、实践活动(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为所在城市的文物与文化保护贡献力量,提出具体建议。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分享。

四、总结与反思(1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物与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保护城市文物与文化。

五、课后作业:2. 结合所学内容,为所在城市的文物与文化保护提出建议。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文物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使学生认识到城市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

3. 培养学生对城市文物与文化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城市文物的定义与分类2. 城市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3. 城市文化的特点和表现形式4. 城市文物与文化的保护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城市文物的基本概念、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以及保护措施。

2. 教学难点:城市文物的价值评估和保护策略。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城市文物的基本概念、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城市文物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城市文物的价值。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城市文物的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保护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城市文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城市文物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城市文物的基本概念、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城市文物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城市文物的价值。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城市文物的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保护意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估他们对城市文物与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的保护措施的可行性和创造性。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城市文物与文化保护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城市文物图片和案例资料:用于展示和分析城市文物的价值和文化意义。

2. 城市文物与文化保护的相关文献:提供给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更多的城市文物与文化保护的信息和案例。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城市文物,增强他们对城市文物的直观认识和保护意识。

2. 开展城市文物与文化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保护工作。

3. 邀请城市文物与文化保护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与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与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文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认识文物在城市文化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城市文物的欣赏能力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城市文物的分布情况,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城市文物的定义与分类2. 城市文物的特点与价值3. 城市文物的保护与传承4. 我国城市文物的典型案例介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城市文物的基本概念、特点、价值及保护传承。

2. 难点:城市文物的分类和我国城市文物的典型案例介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城市文物的基本概念、特点、价值及保护传承。

2. 案例分析法:介绍我国城市文物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文物景点,增强实践体验。

4.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城市文物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城市文物与文化相关课件,展示图片和案例。

2. 实地考察:联系当地文物景点,安排参观时间。

3. 资料:收集有关城市文物的资料,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城市文物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讲解城市文物的基本概念、特点、价值及保护传承。

3. 案例分析:介绍我国城市文物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文物景点,增强实践体验。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城市文物的保护与传承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1. 阅读收集的资料,了解我国城市文物的分布情况。

3. 思考城市文物保护与传承的方法,提出建议。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城市文物的基本概念、特点、价值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我国城市文物典型案例的了解程度。

3. 学生参观文物景点后的心得体会质量。

4. 学生对城市文物保护与传承的建议可行性。

九、教学拓展1. 邀请专家讲座,深入讲解城市文物的保护与传承。

2. 组织学生参加城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活动。

3. 开展城市文物摄影比赛,展示学生对文物的感悟。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中的文物,知道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了解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2. 培养学生热爱文物,尊重历史,珍视文化的态度。

3. 引导学生关注城市中的文化现象,提高对城市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文物的定义与特点2. 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3. 城市中的文物4. 文物的保护与传承5. 城市文化的概念与特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物的定义、特点、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以及城市中的文物和城市文化的概念与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城市文物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文物的保护与传承。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城市中的文化现象,提高学生对城市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城市的文物与文化》相关内容。

2. 课件:制作课件,配合讲解。

3. 案例素材:收集城市文物案例,用于分析。

4. 讨论话题:准备与城市文化相关的话题,用于小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物的定义与特点,引发学生对文物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让学生了解文物的重要意义。

3. 案例分析:分析城市中的文物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文物的保护与传承。

4. 小组讨论:布置讨论话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城市中的文化现象,分享自己的观点。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搜集有关城市文物的资料,加深对城市文物的了解。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文物遗址或博物馆,加深对文物的实际感受。

2.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我为保护文物献一策”征文活动,提高学生保护文物的意识。

3. 邀请文化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城市文物与文化。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语文说课《城市的文物与文化》说课教案_0453文档

语文说课《城市的文物与文化》说课教案_0453文档

2020语文说课《城市的文物与文化》说课教案_0453文档EDUCATION WORD语文说课《城市的文物与文化》说课教案_0453文档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城市的文物与文化》说课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速读单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速读的方法与要领。

本文是单元的第三课,学生可通过理解标题明确文章的写作对象,使用速读法理清文章脉络。

同时,本文是一篇颇有内涵的文化随笔,叙议结合,描写细腻,议论精到,逻辑严密。

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文化观念,学习作者的语言运用技巧。

二、教学目的知识学会辨析城市的文物和文化的区别理解作者意图,学会正确看待城市的发展与历史的保护之间的矛盾。

能力1、掌握用速读法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能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搜索和网络阅读。

3、能学习作者语言运用的技巧,进行相关仿写。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城市文化的保护意识和对民居文化价值的认同。

2、加深对武汉的热爱之情,感受城市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把握文章脉络。

2、辨析文物和文化的差别。

3、理解作者意图,学会正确看待城市发展与历史保护的关系。

难点:1、辨析城市的文物与文化的概念。

2、理解作者意图,能运用课文中的保护历史文化的理念解决问题。

3、学习作者语言运用的技巧,进行相关仿写四、教材处理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巩固速读法的学习,课后结合课文观点进行课外实践,第二课时主要把握文章内涵和学习语言的运用。

五、教学法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第一章:城市与文物1.1 教学目标:了解城市的定义与特点理解文物的概念与价值1.2 教学内容:城市的起源与发展城市与文物的关系文物的种类与特点1.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城市的定义与特点,可以通过举例或讨论的方式进行。

2. 介绍城市的起源与发展,可以通过图片、地图或视频等资料进行展示。

3. 讲解文物的概念与价值,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

第二章:城市的文化遗产2.1 教学目标:了解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掌握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方法2.2 教学内容:文化遗产的概念与价值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传承2.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文化遗产的概念与价值,可以通过举例或讨论的方式进行。

2. 介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方法,可以通过图片、地图或视频等资料进行展示。

3. 探讨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传承,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

第三章:城市的博物馆与艺术3.1 教学目标:了解博物馆的定义与功能掌握艺术在城市中的作用与表现形式3.2 教学内容:博物馆的定义与功能艺术的城市表现形式博物馆的参观与欣赏3.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博物馆的定义与功能,可以通过举例或讨论的方式进行。

2. 介绍艺术在城市中的作用与表现形式,可以通过图片、地图或视频等资料进行展示。

3. 讲解博物馆的参观与欣赏技巧,可以通过模拟参观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

第四章:城市的文化节日与活动4.1 教学目标:了解文化节日的意义与影响掌握城市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方法4.2 教学内容:文化节日的概念与意义城市文化活动的类型与组织文化活动的管理与推广4.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文化节日的意义与影响,可以通过举例或讨论的方式进行。

2. 介绍城市文化活动的类型与组织,可以通过图片、地图或视频等资料进行展示。

3. 讲解文化活动的管理与推广方法,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说课教案《城市的文物与文化》说课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速读单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速读的方法与要领。

本文是单元的第三课,学生可通过理解标题明确文章的写作对象,使用速读法理清文章脉络。

同时,本文是一篇颇有内涵的文化随笔,叙议结合,描写细腻,议论精到,逻辑严密。

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文化观念,学习作者的语言运用技巧。

二、教学目的知识学会辨析城市的文物和文化的区别理解作者意图,学会正确看待城市的发展与历史的保护之间的矛盾。

能力1、掌握用速读法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能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搜索和网络阅读。

3、能学习作者语言运用的技巧,进行相关仿写。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城市文化的保护意识和对民居文化价值的认同。

2、加深对武汉的热爱之情,感受城市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把握文章脉络。

2、辨析文物和文化的差别。

3、理解作者意图,学会正确看待城市发展与历史保护的关系。

难点:1、辨析城市的文物与文化的概念。

2、理解作者意图,能运用课文中的保护历史文化的理念解决问题。

3、学习作者语言运用的技巧,进行相关仿写四、教材处理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巩固速读法的学习,课后结合课文观点进行课外实践,第二课时主要把握文章内涵和学习语言的运用。

五、教学法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据此,本课拟以课外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走访调查的方式来鼓励他们关心社会,关注文化,思考问题,相互交流,激发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积极的运用语言。

六、教学手段1、以多媒体网络味教学平台,增加课堂知识容量,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走访调查的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切实感受城市文化的魅力,关注文化保护问题。

七、教学程序第一课时(一)导入作者简介(网络搜索)计时速读全文,说说作者时怎样区分城市的文物与文化这两个概念的。

指导学生用速读法浏览全文,理清课文结构。

作业:走访里份第二课时一、图片导入: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属于城市的文物墙壁、阳台的铁栏、磨圆的石块等属于城市的文化二、复习城市的文物与城市的文化的概念:从城市文化保护的角度来看,什么是城市的文物?什么是城市的文化?三、学习巴黎人保护城市文化的观念及行为朗读第三自然段在这个自然段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表现出老街老屋的历史感呢?斑驳、脱落、生苔的墙壁,方形石块已经磨圆,石头台阶仿佛睡了一夜的枕头……网络游览(视频)解说:走在巴黎的老街老巷中,仿佛在温习一个个久远的历史故事,捡拾着一颗颗闪光的文化贝壳。

每条街道都足以把你从这个世纪带回从前。

空气中飘散着文人的絮语,像是陷入了莫泊桑、小仲马的小说里;像是在聆听圣桑、拉威尔的乐章;又像是迷失在了毕加索、马内等画家的梦境里。

请你们告诉我:究竟是谁把这大片大片的老街老屋原汁原味地保护下来了?学生齐答:是巴黎人自己!作者在第九自然段段尾和第十自然段段首用了这样一个设问句,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充分肯定了巴黎人在保护城市文化方面的成绩。

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巴黎人要保护这些老街老屋?1、巴黎那浩大而深厚的文化,正是沉淀在这老街老巷中。

2、这些老屋绝非仅仅是建筑,这些老街也绝非仅仅是道路,它们构成了“历史文化空间”。

巴黎人全部精神文化及其长长的根,都深深扎在这空间里。

而且这空间又绝非只属于过去。

在文物中历史是死的,在这文化中历史却仍然是活的。

从深远的过去到遥远的未来,它血缘相连,一脉相承,形成一种强大和进展的文化与精神。

3、城市的精神重于它的使用。

巴黎人怎样保护城市文化的?写文章、办展览,成立街区保护组织,宣传他们的观点有了清晰的民居保护区和严格的保护民居法规政府的高度重视形成了自觉而顽强的民意漫步巴黎,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思考?我们和他们的距离。

城市的精神重于它的使用。

除了巴黎人谁还会这么想?我们?你能说说作者的这个结尾有什么含义?作者通过两个简短的问句流露出他对中国文物及文化保护现状的忧虑,尤其是城市文化的保护问题。

接着,我们来审视自己的城市——江城武汉。

如同北京的胡同,上海的石库门,武汉也有类似的民居建筑———里份。

这类民居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蕴涵着一座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是城市个性魅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北京打响“保卫胡同”的战役,上海大力保护改造石库门而成为各方取经的典范,那么仍具相当规模、有近百年历史的武汉里份呢,我们该如何面对———带着疑问,我和几位同学一起进行了一次里份漫步。

下面就请这几位同学现身说法来介绍这几处里份。

学生一:昙华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老街,那里有许多的革命史迹。

不信,你看这些古老的小石块,上面刻了英文单词,随着时间流逝,它们已经变得斑驳模糊。

我手中的这张照片上,上面可以看到一个古老的年份:1922年。

这一张是一个已经很古老的房子。

你看它的设计是不是很独特呢?这一张是一个已经装修过的房子,但还是可以看出它古老的风格。

这一张是一个教堂,从它那已经生锈的门可以看出它一定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们从照片上看到的只是一部分,如果你亲自去看看就知道它保护得并不是很好。

昙华林的老房子都已经成了私房,不是被拆了就是重新装修过了,没有了老街老巷的味道。

我们为什么不能把那些有历史背景的建筑保存下来呢?为什么非要去破坏它呢?学生二:户部巷被誉为汉味早点第一巷。

整个巷子于去年进行了仿古装修,成为武汉乃至全国知名的小食一条街。

大家可以从屏幕上看到这儿有铜制的大门,沿街的黑色仿古招牌。

漫步街中,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欣赏古色古香的店面。

你会被这儿浓郁的汉味文化深深感染,会为咱们城市的文化骄傲!学生三:1993年同兴里被定为二级优秀历史建筑保护项目。

带着这样的初步印象,我们走进了这个里份。

站在这个巷口就可以看到粉刷工正在粉刷多年来未翻修的墙壁。

顺着工人一上一下刷墙的手臂向上看去:老化的阳台和栏杆还有腐蚀残缺的窗台。

看到这我的心中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在这个里份里一定藏着许多稀奇古怪的故事。

它会有它独特的历史文化。

带着疑问和好奇,我去问了问里份里不同年龄的人,寻找问题的答案。

可是,我竟发现谁也说不清这里的历史。

站在这条古老的里份里,我的心中泛起酸楚:难道我们中国人就真的不如巴黎人吗?学生四:海寿里是一个闹中取静的里份。

古老的红砖建筑,整洁静谧的街巷,黑色铜门往往是敞开的,常青藤从院子里爬到屋外,似乎在和左邻右舍打招呼,又仿佛在欢迎我们这些慕名而来的客人们。

这里的社区活动搞得很好,国家领导人多次到这条里份考察。

我行走在里份里,看到聚在一起聊天的妇女们,围在一块下棋的老人们,还有坐在一起写作业的孩子们,我觉得这条里份里充满着融洽的人情味。

这种人情味正是里份文化的突出表现啊!学生五:我漫步在向警予的故居——三德里。

一边走,一边欣赏着眼前的景色。

小巷两旁大多是三四层楼的老式房屋。

这些房屋的墙壁大多有些老化了,有的由于雨水长年的侵蚀而脱落,有些脱落处还长出了许多青灰色的青苔。

楼上的阳台上的部分护栏和墙壁上爬满了爬山虎。

这里的街巷又窄又弯,很少阳光通明,只偶尔有几处阳光从房屋的空隙中斜射进来,十分的阴凉。

这种种情景和我们在课本中说描述的巴黎的老街老巷十分相似。

整个三德里给人的感觉很整洁很古老很宁静,有三三两两的老者坐在一起谈心。

我们走上前和他们攀谈起来。

从他们那里我们得知,这里已经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了,并且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屈的共产主义战士——向警予故居。

他们还向我们讲述了许多关于向警予先辈是如何创建《大江报》,又是如何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

他们讲得非常生动,仿佛那一段段情景就发生在我们眼前一样。

这些同学给我们初步展示了武汉里份的美丽,也提出了他们的疑问和思考。

现在,我们布置一个作业。

课后,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处里份,用你们的眼睛去看,用你们的耳朵去听,用你们的心去感受。

然后用你们的脑子思考,用手写一份调查报告:以一处里份为对象,简介它的历史,谈谈你对它的处理意见(保存或修护或拆除),并投寄到市长信箱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城市现代化改造与城市文化保护看似一对矛盾。

但我想,只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和文化的层面,牢记“城市的精神重于城市的使用”就能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城市现代化改造,我所欲也;城市文化保护亦我所欲也,相信通过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鱼和熊掌能够兼得!板书设计:[1]《城市的文物与文化》说课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速读单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速读的方法与要领。

本文是单元的第三课,学生可通过理解标题明确文章的写作对象,使用速读法理清文章脉络。

同时,本文是一篇颇有内涵的文化随笔,叙议结合,描写细腻,议论精到,逻辑严密。

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文化观念,学习作者的语言运用技巧。

二、教学目的知识学会辨析城市的文物和文化的区别理解作者意图,学会正确看待城市的发展与历史的保护之间的矛盾。

能力1、掌握用速读法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能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搜索和网络阅读。

3、能学习作者语言运用的技巧,进行相关仿写。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城市文化的保护意识和对民居文化价值的认同。

2、加深对武汉的热爱之情,感受城市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把握文章脉络。

2、辨析文物和文化的差别。

3、理解作者意图,学会正确看待城市发展与历史保护的关系。

难点:1、辨析城市的文物与文化的概念。

2、理解作者意图,能运用课文中的保护历史文化的理念解决问题。

3、学习作者语言运用的技巧,进行相关仿写四、教材处理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巩固速读法的学习,课后结合课文观点进行课外实践,第二课时主要把握文章内涵和学习语言的运用。

五、教学法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据此,本课拟以课外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走访调查的方式来鼓励他们关心社会,关注文化,思考问题,相互交流,激发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积极的运用语言。

六、教学手段1、以多媒体网络味教学平台,增加课堂知识容量,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走访调查的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切实感受城市文化的魅力,关注文化保护问题。

七、教学程序第一课时(一)导入作者简介(网络搜索)计时速读全文,说说作者时怎样区分城市的文物与文化这两个概念的。

指导学生用速读法浏览全文,理清课文结构。

作业:走访里份第二课时一、图片导入: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属于城市的文物墙壁、阳台的铁栏、磨圆的石块等属于城市的文化二、复习城市的文物与城市的文化的概念:从城市文化保护的角度来看,什么是城市的文物?什么是城市的文化?三、学习巴黎人保护城市文化的观念及行为朗读第三自然段在这个自然段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表现出老街老屋的历史感呢?斑驳、脱落、生苔的墙壁,方形石块已经磨圆,石头台阶仿佛睡了一夜的枕头……网络游览(视频)解说:走在巴黎的老街老巷中,仿佛在温习一个个久远的历史故事,捡拾着一颗颗闪光的文化贝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