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山素季

合集下载

昂山素季

昂山素季

昂山素季作者:郝遥来源:《百科知识》2012年第01期2011年11月13日,缅甸政府宣布解除对民主人士昂山素季的监禁,此事在国际社会引发巨大关注。

现年65岁的昂山素季是缅甸独立运动之父昂山将军的后代,在缅甸度过了将近15年的监禁时光。

她那圣女般美丽的脸庞和身材、海外教育背景、出众的演讲能力和旺盛的精力,使得昂山素季成为缅甸民主化进程中的希望之光。

出身名门,经历坎坷昂山素季出身名门之家,其父是领导缅甸独立的民族英雄昂山将军。

在她两岁时,父亲遇刺身亡,她在母亲的抚养下成为牛津大学的哲学、政治学及经济学学士,毕业后留校任职,并工作于联合国、不丹外交部等处,在缅甸以外的国家生活了28年。

1960年,她随担任大使的母亲到了印度。

在当地一所女子学院学习期间,“圣雄”甘地的政治和哲学“渗入她慢慢发展的心灵”。

在佛教的熏陶下,她能保持心理平静,甚至是最严重的挫折也不能干扰她。

1972年,昂山素季与研究西藏文化的英国学者、牛津大学教授迈克·阿里斯结婚,此举却遭到缅甸奈温政权的批评。

婚后她在牛津照顾家庭,生养孩子,过着平静的日子,避免跟流亡的缅甸异见人士接触。

她甚至回避对吴奈温的谴责,_没有展现出任何卷入缅甸政治的迹象。

但属于她的使命终究要到来。

1988年3月,当昂山素季匆匆告别丈夫与两个儿子,回到仰光照顾病危的母亲时,缅甸人民反抗军政权的活动正风起云涌。

游行示威遭到军警残酷镇压,两百多名无辜民众死难,举国齐喑。

很多受害者和退役高级军官,纷纷要求她出来领导民主运动。

于是,这个柔弱的女子终于勇敢地站了出来。

1988年8月26日,仰光近百万群众集会,昂山素季身着雪白长裙,面对公众发表演说。

在她演讲前夕,政府散播有关要刺杀她的谣言,但她不为所动:“我不能对祖国所发生的一切熟视无睹。

”她那慷慨激昂的神态、铿锵有力的声调、掷地有声的言词,令所有在场的民众印象深刻,缅甸人民发现,他们盼望已久的领袖诞生了。

从此,昂山素季,这个外表柔弱、身材单薄的女子,成了军政府最头疼的人物。

昂山素季的演讲全文

昂山素季的演讲全文

昂山素季演讲全文在结束了软禁期后,重获自由的缅甸民主运动领导人昂山素季,于14日在缅甸最大的城市,缅甸全国民主联盟的大本营——仰光举行了演讲,以下为此次演讲的全部内容。

首先,我衷心的感谢大家来到这里以这样的方式来支持我,我也有一些话想和大家分享。

虽然我们分别得太久,但是,即使是无法相见,我也知道我们(人民与我之间)相互之间因慈悲心与信赖感而紧密相连。

全仰赖于此。

我了解大家所期待的是什么。

重要的是要明白这样的期待能否实现。

就我个人看来,所谓的政治其实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我在和年轻人们说这番话的时候,并不是说你们中间存在好人、坏人的区别。

我也不相信所谓的绩优生与差生的区别。

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仅在于会学与不会学。

而我相信我的同胞们皆是能学会学的。

然而,仅有希望是不够的。

如何把希望变成现实。

以一种正确的方法来追求希望是十分重要的。

为什么要以正确的方法行动,不是因为我们想成为圣人。

以我的经验来看,如果行动的方式不正确的话,目标也不可能是正确的。

因此,必须用正确的方法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

我知道你们有很多问题想问我。

我也想听听你们的声音。

但如果大家这样乱哄哄的发问的话,我将很难明白你们想要表达的内容。

我希望可以听到你们每一个人的声音。

即使是在被软禁期间,我还是坚持收听(广播或电视节目),并以此了解到人们说了些什么,又需要些什么。

每天必须花五六个小时收听广播,这对于我来说并不是件轻松的事。

然而,为了大家我将这个收听习惯坚持了下来。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逐渐了解到我们的人民正处于一种怎样的生活当中。

然而,并非所有的一切我都了解。

我想我更愿意以彼此互相倾听的方式来和你们每一个人交流。

通过此,我也能好好的思考我应当做些什么。

我想你们都明白,如果没有你们的参与任何事情都无法实现。

人民为了自身而争取民主,我希望这不仅是在我们国家也能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识。

正是基于此,我们不懈的努力。

我相信我们可以通过和平、正确的途径来实现我所提出的目标。

缅甸,三个人的政治改革

缅甸,三个人的政治改革

至沓来 ,吴登盛也被美国 OI - 交杂志 称 了题为 改革者还是过渡角色 的特别报 际的决策权。
为 “ 缅甸的戈尔巴乔夫” 。
道, 对此作了深入分析。文章称, 吴登盛“ 出
丹瑞为什么主动推动改革?缅甸 国内
然而,反对派缺席 的政治改革,注定 线” ,是因为他在缅甸民众 中有着清廉的 有很多猜测。有看法认为,部分原 因可能
盛之前 ,昂山素季对会晤持谨慎态度 。毕 当年 ,军政府许多将军强力镇压 民主运动, 街头抗议的和 尚被 打被杀,在一个佛教国 竟她经历了军政府太多的反反复复,这次 但吴登盛对部队抓到的从仰光逃亡到实皆 家不是小事。许多缅甸人都熟悉这样一个 难道会有什么不同吗? 省的流亡者 ,要么释放,要么将他们交给 故事 : 00年 7月,丹瑞在宣布退休前到 21 据 ( ( 外交杂 志 披露 ,同吴登盛的会 地方政府。20 07年, 缅甸爆发 “ 袈裟革命” 印度访问菩提伽耶寺庙 ,并在那里虔诚祈 , 面让 昂山素季大为意外 ,她受到了热烈欢 僧侣们走上街头抗议 ,此 时吴登盛 已成为 祷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在这个寺庙的
批从仰光迁往内陆城市 内比都。有人把缅 这些改革措施,让一度封闭的缅甸向世界
3 治 攮1 1. 8J 文 2 2 6 贺 0 0
重 新 敞 开 了大 门 ,西 方 游客 和各 路 政 客 纷 动者?缅 甸 《 伊洛瓦底》杂志不久前发表 瑞 虽然 在表 面上 已经退 休 ,但 还 掌握 着 实
年 对 抗 中 ,昂 山 素 季 有 1 年 被 软 禁 ,甚 5
2 i 0 1 2
从 21 年 l 0 1 2月至今,记者 曾 3 次到 至英国丈夫阿里斯 l9 99年癌症去世,她也 访缅甸,每次都能强烈
变化。缅甸领土约 6 . 77万平方公里 ,人 口 成为追求民主的典范,她的故事被拍成 电 55 70万。l4 年 1 98 月,缅甸脱离英联邦宣 影,她本人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在 21 01

昂山素季:温和让我如此有力

昂山素季:温和让我如此有力

昂山素季:温和让我如此有力作者:韦玮来源:《莫愁·智慧女性》 2011年第5期◎韦玮茵雅湖,缅甸仰光市内最大的湖泊,湖边林木茂盛,风光旖旎。

湖泊南岸,有座古旧的公寓。

公寓戒备森严,白色高墙上布满铁丝网,荷枪实弹的士兵来往巡逻,鲜有人迹。

而2010年11月13日傍晚,公寓旁却挤满了人。

公寓主人,一位身高1.60米、身体单薄的女子,登上小木板凳,隔着铁门,向沸腾的人群微笑招手,轻声说“好久没见了。

”而现场民众已抑制不住激动,很多人流着泪喊“素季姑姑”这位女子名叫昂山素季,缅甸全国民主联盟(民盟)总书记,从1989年7月至今,她已经三次被判软禁,有15年被囚禁在此。

对她的获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欢迎,并赞扬她给全世界人民带来启示。

遭遇政治,是一种命运在昂山素季眼中,“即使你认为与己无关,政治也会主动找上门来。

”被囚禁的日子里,不知她是否无数次眺望湖对岸,思索着自己的这句话。

湖北边是缅甸卫国战士纪念墓,缅甸国父、独立运动领袖昂山将军埋葬于此。

昂山将军便是昂山素季的父亲。

半个多世纪前,昂山带领缅甸人赶走了殖民长达半个世纪的英国人。

1947年7月19日,昂山正与六名部长在临时政府大楼内商议事情,突然,数名武装分子闯了进来。

在冲锋枪扫射下,昂山和部长们倒在了血泊里。

真凶是谁?直到现在仍然是谜。

父亲去世时,昂山素季刚两岁。

虽然生活于血雨腥风之中,但她从母亲那里得到的教导,却是“不要仇恨暗杀者”。

缅甸人信仰佛教,对于政治斗争,她的母亲也秉持了因果报应说。

她15岁那年,母亲作为驻印度大使,被派往新德里,她随母亲旅居印度,在一所幽静的女子学院读书。

读书期间,圣雄甘地的“非暴力抗争”思想深深打动了她,成为她重要的精神支柱。

1964年,昂山素季进入牛津大学学习。

据她的同窗安·施特拉回忆说少女时代的昂山素季天真、干净、果敢、好奇,“无知得令人发噱,像烈火般纯洁”。

在邋里邋遢、态度随便的英国伙伴中,她显得格格不入。

昂山素季演讲续:她将把缅甸带向何方?(精)

昂山素季演讲续:她将把缅甸带向何方?(精)

昂山素季演讲续:她将把缅甸带向何方?2010年11月13日,全球媒体的主要新闻依次是:在横滨举行的汇集中美俄等国首脑的APEC会议,缅甸人昂山素季终于从软禁状态获释。

各国观众、网友一起等着看这位“素姨”(缅甸人对她昵称)获释后对现场支持群众和媒体的感言。

她说,“我们必须联合起来,一起前行。

”65岁的昂山素季这次被释放,是2009年8月法庭令期满之日的权利恢复,而缅甸执政党联邦团结发展党也在获得全国大选胜利之后,并没有试图延长软禁令。

她是小乘佛教教徒,信奉非暴力式抵抗。

获释之后,她说她并不恨监禁她的人。

缅甸政府也在官方媒体发表评论,祝贺她获释,希望可以携手合作。

获释第二天,她在她所在的政党全国民主联盟(NLP)总部对支持群众说,必须立刻行动起来,一起前行(Walk On)。

她反复用“前行”来鼓励支持者,爱尔兰著名的U2乐队曾经创作过《Walk On》,来献给这位让对手都尊重的女人。

昂山素季女士名字有三个来源:“昂山”是父名,“素”是祖母名,“季”是母名。

父亲昂山将军是把缅甸带向独立的“国父”,至今其雕像都在城市中受人祭奠。

昂山24岁时成立缅共并任总书记。

1940年被英属缅甸当局通缉,前往中国寻求帮助时在厦门被日本占领军扣押,日本人说服其寻求日本的帮助。

昂山接受了,于次年从日返缅,组建独立军,配合了1942年日本对缅甸的占领,并于1943年出任新缅甸国的防长。

但很快,到年底,昂山认识到日占下缅甸独立的虚伪性,而转向了同盟国阵营,于1944年开始参与反法西斯和抗日战争。

二战后,英国恢复对缅甸殖民,虽然昂山和英属政府合作并成为政府总理,但他积极和英国展开缅甸独立的谈判,在缅甸真正独立梦想实现的前一年(1947年)被政敌刺杀。

素季生于1945年,2岁时就失去了父亲,一直被母亲钦季抚养长大。

昂山有三个孩子,大儿子昂山欧移居美国,二儿子昂山林8岁夭折,只有女儿素季最终继承了父亲的政治事业。

独立之后,母亲钦季出任驻印大使,素季随其在印度上学,之后在牛津大学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读书。

昂山素季访中美 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

昂山素季访中美 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

昂山素季会见美国国务卿克里
昂山素季会见美国国务卿克里
昂山素季会见克里的路上,身旁的安保人员
昂山素季在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员Heath Mitchell的带领下参观林肯纪念堂
昂山素季参观林肯纪念堂,图左为缅甸的安保人员
9月15日,昂山素季访问罗斯福高中,支持者在人行道上欢迎
昂山素季在罗斯福高中图书馆与学生进行圆桌讨论
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于 9 月 14 日到
访美国,并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了会晤。 这是昂山素季成为缅甸国家领导人后
的首次访美,也是继 8 月 17 日访问中国后,
访问的第一个西方大国。
昂山素季抵达白宫
昂山素季与奥巴马举行会晤
昂山素季与奥巴马举行了会晤
支持者问候昂山素季
昂山素季抵达布莱尔宾馆,即将与美国国务卿克里进行午餐会
昂山素季访中美
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于9月14日到访美国,并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
了会晤。这是昂山素季成为缅甸国家领导人后的首次访美,也是继8月 17日访问中国后,访问的第一个西方大国。
昂山素季访美前,曾于 8 月 17 日,应
邀首先访问中国。
这是她在担任缅甸国家领导人后首次 访华,也是首次访问东盟之外的国家。
安保人员身后戒备
昂山素季与学生自拍
更 多 精 彩 请 点 击 这 里 访 问
编 辑 制 作
MS一 剪 梅 》
图 文 资 料 摘 编 自 凤 凰 、 等 360

昂山素季的四重人生

昂山素季的四重人生

昂山素季的四重人生作者:来源:《新传奇》2015年第25期虽然她在英国非常低调地过着家庭主妇的生活,但命运也在等待唤醒她的另一个身份。

“昂山素季从没有忘记自己是谁,自己的父亲是谁。

”丈夫阿里斯如是说。

2015年6月10日,缅甸反对党领导人昂山素季抵达北京,开启了为期5天的对华访问行程,这是这是她2010年11月重获自由后,又一次对外访问。

妻子在1988年3月底那个晚上接到缅甸母亲中风的消息前,昂山素季已经过了15年的婚后平静生活。

她住在牛津,是藏学家迈克·阿里斯的妻子,是两个儿子的母亲,每天骑着自行车去超市买东西,为家人做饭洗衣服。

虽然她在英国非常低调地过着家庭主妇的生活,但命运也在等待唤醒她的另一个身份。

“昂山素季从没有忘记自己是谁,自己的父亲是谁。

”丈夫阿里斯如是说。

生于1945年6月19日的昂山素季对她父亲缅甸的“独立之父”几乎没有任何记忆。

然而她后来所得知关于他的每一件事,都使她更加渴望了解父亲。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昂山素季努力掙扎,想要了解自己的命运。

就在昂山素季不知该如何处理自己和祖国的关系时,她通过监护人儿子克鲁斯多夫认识了研究西藏历史的迈克·阿里斯。

阿里斯很快成为昂山素季的生活重心,在回英国结婚前的8个月里,她不到两天就写一封信给阿里斯,总共写了187封。

但信中她也担心她的家人和同胞将误解两人的婚姻,认为她对祖国的奉献会减少。

她不断提醒阿里斯,总有一天她会回到缅甸,到时她将需要他的支持。

“我只要求一件事,万一我的同胞需要我,你愿意协助我完成他们所赋予我的责任。

是不是确实会发生,我不知道,但可能性总是在那。

”昂山素季在信中写道。

女儿1988年,此时缅甸一片混乱,东南亚最富饶的国家成为世界最穷的国家之一。

由于军民流血冲突一再发生,感到事态严重的军政府领异人奈温将军在1988年7月23日召开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临时大会,发表演讲表示将辞去总统职务,并提议实行多党制,举行大选,选出新议员。

昂山素季迟到21年的诺奖演讲(中英文对照)

昂山素季迟到21年的诺奖演讲(中英文对照)

昂山素季:迟到21年的诺贝尔奖演讲Your Majesties, Your Royal Highness, Excellencies, Distinguished members of the Norwegian Nobel Committee, Dear Friends,国王和王后陛下,王子殿下,阁下们,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卓越的委员们,亲爱的朋友们:Long years ago, sometimes it seems many lives ago, I was at Oxford listening to the radio programme Desert Island Discs with my young son Alexander. It was a well-known programme (for all I know it still continues) on which famous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were invited to talk about the eight discs, the one book beside the bible and the complete works of Shakespeare, and the one luxury item they would wish to have with them were they to be marooned on a desert island. At the end of the programme, which we had both enjoyed, Alexander asked me if I thought I might ever be invited to speak on Desert Island Discs. “Why not?” I responded lightly. Since he knew that in general only celebrities took part in the programme he proceeded to ask, with genuine interest, for what reason I thought I might be invited. I considered this for a m oment and then answered: “Perhaps because I’d have wo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and we both laughed. The prospect seemed pleasant but hardly probable.多年以前,有时候回想起来,好象是多生多世以前,我在牛津同我的儿子亚历山大一起收听广播节目《荒岛唱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昂山素季(AungSanSuuKyi):1945年出生,缅甸政治家,1991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昂山素季是领导缅甸独立的民族英雄昂山将军的女儿。

在她两岁的时候,父亲遇刺身亡,她在母亲的抚养下成为牛津大学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学士,毕业后留校任职,并任职于联合国、不丹外交部等处,在缅甸以外的国家生活了28年。

在1991年,她获授予“萨哈罗夫思想自由奖”(SakharovPrizeforFreedomofThought),随后更多的奖章接踵而至,把她推上全球偶像的高度。

1960年15岁的她,随担任大使的母亲到了印度。

在当地一所女子学院学习期间,“圣雄”甘地的政治和哲学“渗入她慢慢发展的心灵”。

在佛教的薰陶下,她能保持心理平静,甚至是最严重的挫折也不能干扰她。

1972年,昂山素季与研究西藏文化的英国学者、牛津大学教授迈克·阿里斯(MichaelAris)结婚。

奈温政权的喉舌批评她背叛了佛教。

在婚后的头15年生活中,她在牛津照顾家庭,生养孩子,静静地过日子,避免跟流亡的缅甸异见人士接触。

她甚至回避对奈温的谴责,不展示任何直接卷入缅甸政治的迹象。

直到1988年3月,当她匆匆告别丈夫与两个儿子,回到仰光照顾因中风病危的母亲时,正值缅甸人民发起反抗军政权的游行示威,遭到军队和警察的残酷镇压,共有两百多名无辜民众死难,举国弥漫着恐怖气氛。

很多受害者、激进分子和退役高级军官,要求她出来领导民主运动。

1988年8月26日,仰光近百万群众在瑞德贡大金塔西门外广场集会,昂山素季第一次面对这么多的民众发表演说。

在她首次公开发表重要演讲的前夕,政府散播有关要刺杀她的谣言,但她对任何威胁都是温文不惊。

“我不能对祖国所发生的一切熟视无睹。

”在集会上,她一身雪白的长裙,宛如一只从仙境飞来的白天鹅。

她那慷慨激昂的神态、铿锵有力的声调、掷地有声的言词,令所有在场的民众印象深刻,并让他们想起了她的父亲昂山,“父女两人如同一个模子塑造出来的”。

缅甸人民发现,他们盼望已久的领袖诞生了。

从那一刻起,昂山素季不再是一名旁观者。

其实,她并不喜欢政治,她更想当作家,“但是,我参加了,就不能半途而废。

”从此,昂山素季,这个外表柔弱、身材单薄的女子,成了军政府最头疼的人物。

她没有权力、没有金钱、没有官衔,却拥有了缅甸人民的心。

昂山素季深知,绝对不能采取以暴易暴的方法来解决国内的危机,这种方法表面上看最有效果,实际上却让自己堕落为与军政权同样的地步。

在《自由》一书中,昂山素季指出:“一些人改变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

当南非的旧政府、拉丁美洲的军事专政进行独裁统治发生变化的时候,他们认识到这些变化不可避免,这是他们所能选择的最好道路。

我所表达的真正改变是通过理解、同情、正义、爱心后的内在变化。


1988年9月27日,昂山素季组建了自己的、也是缅甸人民的政党——缅甸全国民主联盟,并出任总书记。

民盟很快发展壮大,成为全缅最大的反对党。

1989年7月20日,军政府以煽动骚乱为罪名对昂山素季实行软禁,她拒绝了将她驱逐出境而获自由的条件。

1990年5月,缅甸举行大选,昂山素季的政党“全国民主联盟”赢得了绝对优势,赢得了议会四昂山素季在群众集会上演讲百九十五个议席中的三百九十二席。

在正常情况下,她应该成为国家总理,但是,军政府对大选的结果不予承认,宣布民盟为非法组织,继续监
禁昂山素季。

军方组建了“恢复国家法律和秩序委员会”来掌握政权,后来又将其改名为“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

1991年,昂山素季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她无法亲自前往挪威领奖,只好让儿子代替自己发表了答词。

这份答词中引述了昂山素季的名言:“在缅甸追求民主,是一国民作为世界大家庭中自由与平等的成员,过一种充实全面、富有意义的生活的斗争。

它是永不停止的人类努力的一部分,以此证明人的精神能够超越他自然属性的瑕疵。

”她将诺贝尔和平奖的130万美元奖金交付信托,用于缅甸人民的健康与教育。

对于昂山素季无法亲自前来受奖,诺贝尔委员会主席弗兰西斯?塞耶斯泰德回顾了历史上与之相同命运的其他三位获奖者:德国的卡尔?冯?奥西埃茨基、苏联的萨哈罗夫和波兰的瓦文萨。

卡尔?冯?奥西埃茨基是反抗纳粹暴政的英雄,他的获奖被视为诺贝尔和平奖在人权方面最早的授奖。

然而,这个巨大的荣誉并没有改变其悲惨的遭遇:他死在了希特勒的集中营中。

但是,萨哈罗夫和瓦文萨看到了他们斗争的胜利,看到了他们的祖国终于获得了自由和民主。

因此,弗兰西斯?塞耶斯泰德发出了他美好的祝愿:“我们希望昂山素季也看到她的斗争戴上胜利的花冠。


1994年10月21日,联合国下属有关机构在菲律宾召开“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国际研讨会,被缅甸军政府软禁的昂山素季寄去一篇论文,由菲律宾前总统科·阿基诺夫人在会上代为宣读,文章尖锐地驳斥关于发展中国家“应该经济先走,民主缓行”的观点;指责许多当权者不分青红皂白,将民主运动与要求落实人权问题一概说成是受西方意识形态影响而加以否定;呼吁联合国重视和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贫穷落后国家的民主运动和人权问题。

这篇演讲也在整个亚太地区造成了很大的轰动效应。

1995年7月间她被释放,然而她很清楚,一旦离开缅甸赴英国探视家人,她很有可能永远不能再次回到缅甸。

结果她选择留下,从此再也没有机会与她的丈夫见面。

她的丈夫于1999年去世。

对比她坎坷的政治经历,更让人感到扼腕叹息的是她和那位英国丈夫之间凄美的爱情。

早于1970年代,两人在牛津订下婚姻盟誓前,研究西藏文化的英国学者迈克·阿里斯已经知道,有一天命运会叫他们在家与国之间作出抉择。

他清楚知道,眼前这个容颜清丽的妻子绝非一般缅甸女子,她体内流着的是缅甸独立运动领袖昂山的血,生来就跟国家人民扣连一起。

她内心明白,当人民需要她,她必会毫不犹豫付出自己。

婚后十多年,她随他在牛津静静过日子,照顾家庭,让他专心学术研究,那是他们婚姻中最美好祥和的时光。

直至1988年3月,昂山素季获悉母亲中风病危,便匆匆告别丈夫与两个儿子,赶返缅甸侍母,想不到此一去,却是夫妻天涯断肠之始。

此后,阿里斯多次要求到缅甸探妻,均遭到军政府拒绝。

几经争取,几年间两人只短暂会面五次。

夫妻最后的相聚是在1995年底,可是此后他便不再获准进入缅甸。

1999年3月,阿里斯因癌症在牛津逝世,在军政府多番阻挠下,昂山素季最终也无法赴英奔丧。

“我永远不会站在你和你的祖国之间。

”当年阿里斯这句爱的承诺,最后通过死亡来体现。

他的爱,是别在昂山素季发上的那朵白花,素净而坚贞。

而今,则化作她孤独长路上的一盏温柔的灯,静静为她照亮前路。

昂山素季得知丈夫去世的消息,悲痛欲绝。

军政权催促她去英国,与两个儿子团聚。

但是,昂山素季知道,自己一旦离开祖国,就再也不能回来了。

她在日记中写道:“我的家庭的分离,是我争取一个自由的缅甸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之一。


自1989年7月第一次被软禁以来,在过去的20年里,昂山素季有14年的岁月是在监狱或居家软禁中度过的。

2007年5月27日,原本是她软禁令届满的日子,按道理她应该能够自由地走出家门,与民众接触,但是缅甸军政府提前2天到她的住所,通知她软禁期将继续延长。

2005年6月19日:全球14个国家爆发反缅甸示威,要求释放昂山素季因为这一天是她60岁的生日。

DamienRice的这首UnplayedPiano也创作于此。

据说被软禁期间,昂山素季没有消沉。

她的生活十分规律,阅读诗歌、散文,学习法语和日语。

她爱听摇滚乐,美国摇滚乐队“感激的死者”是她最喜欢的一支摇滚乐队。

她还经常在夜里独自弹奏钢琴曲,但是她的钢琴坏掉之后想修复却受到了层层的阻挠。

这也是damien这首歌歌名《unplayedpiano》的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