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质蕴涵、形式蕴涵与逻辑蕴涵
从形式蕴涵看“实质蕴涵怪论”——怪论定理之“反例”化解路径新探

为实 质蕴涵辩 护 的一 种策 略 。莫 绍揆先 生 曾就 此总结 道 :尽 管有 蕴涵怪 论 ,“ 但是 ,《 学原 理》 一书 表 数
明 了用 它 ( 实质蕴 涵)表示 数学 公式 ,非常方 便而有 用 ,为别 的蕴涵所 不及 ,后 来数理 逻辑 越发展 ,越 表明实 质蕴涵 在表达 数学公式 时以及在做 逻辑 讨论 时的优越 性 ,远 非别 的蕴 涵词所 能及 。于 是批评 实质
蕴涵 的人和拥 护实质 蕴涵 的人之 间便发 生大争 论 。批评 的人 一方 面指 出实质 蕴涵 的不妥 ,一 方面提 出新
的蕴 涵词作 为代替 ,但提 出 的新 蕴涵词 始终没 有实质 蕴涵 词那 么方便 、有用 ” 3 是 国内外许 多学者对 。『这 ]
实质 蕴涵之 “ 合理性 ” 的基 本认识 。 诉 诸于 “ 方便 、有 用 ” ,无 疑是符 合 “ 最小 代 价最 大收 益 ”的实 用 主义原 则 的 ,但 这 样 的辩 护 导致
学 中难 以回 避 的 问题 。化 解 怪 论 定 理 之 “ 例 ” 反 ,是 实 质 蕴 涵 合 理 性 辩 护 的 重要 途 径 以往 的化 解 路 径 可 以 较 好 地 应 对 “ 一 类 怪 论 定 理 ” 问题 ,但 难 以化 解 关 于 “ 第 第二 类怪 论 定 理 ” 的 “ 峻 反 例 ” 运 用 “ 式 蕴 严 形 涵 ” 理 论 重 新 审视 实质 蕴 涵 问题 ,可 以 为 怪 论 定 理 之 “ 例 ” 提 供 一 条 新 的 化 解 路 径 .使 “ 峻 反 例 ” 问题 反 严
实质蕴 涵 的人 继续指 出它 的古 怪处 ,继续提 出新 的蕴涵词 以备作 为实质 蕴涵 的替代 品 .而拥护 实质 蕴涵 的人将 继续替 实质 蕴涵辩 护 ,提 出它 的种种 优点 ,有些人 只承认 它方便 ,有些 人则 说 只有 它 才是真 正 的 蕴涵 词 ,别的一 概没有 资格 。 ”…这 个预言 已为 当代 国内外 学界 的研 究历程 所确证 。程仲 棠先生 的 《 于 关 “ 涵怪论 ”及其 反例》 一文 ,2 国 内学 界为实质 蕴涵辩 护的新作 。文章将 问题 聚焦于怪 论定理 之 “ 蕴 [是 1 反 例” 的化解 之 上 ,提供 了颇具 启发 性 的讨 论视 角 。然 而 ,文章 运用 命 题逻 辑 的经 典语 义 学 ,论证 所 有 “ 反例 ”都 蕴涵 “ 逻辑 矛盾 ”的讨论 策 略 ,是 难 以说服 “ 不满 意 实质蕴 涵 的人 ” 的 ,因为他 们所 质疑 的 恰 恰就是 导致 “ 论 ”的经典逻 辑语义 学 。本文试 图表 明 ,关 于 以往 仅被 当作 “ 怪 实质 蕴涵 ” 的 “ 应用 形 态” 的 “ 形式蕴 涵 ”的讨论 ,可 以为怪 论定理 之 “ 反例 ”提供 一条 重要 的化解路 径 ,从而 能够 为实 质蕴 涵之合 理性作 出新 的有 力辩 护 。
变元间的相关性是人类逻辑的本质属性——由关于“实质蕴涵”的“相关蕴涵”引发的深层思考

的立论之本就是出于对变元间相关性的这份尊重。 王健平先生指出:数理逻辑讲的实质蕴涵不仅完全撇开 了 P和 q之间在条件和结果 方面 “
的联 系, 而且也不讲 ‘ 如果 P则 q 对 P和 q真假 的制约 , ’ 它只是从 P和 q的真假来规定或说明 ‘ 如果 P q 的真假。 _1 则 ’ ”】 这里道出了实质蕴涵的实质 , J 它忽略变元问相关性 的存在 , 口真值 借
收稿 日期 :05一l 一l 20 1 4
作者简介 : 孙培福 (9 6一) 男 , 15 , 山东济南人 , 山东 政法学 院法律三系教授 。
1 9
维普资讯
存、 相互制约 、 有血有肉、 客观存在的凝结剂 , 后面的论述将会证明任何命题都是 由这样的凝结剂
维普资讯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版) 社 20 0 6年第 3期
No 3, 0 6 . 20
J RNAL OF S T OU OU H C NA NOR A UN VE IY HI M L I RS I
20 0 6年 6月
抽象把变元间的相关性舍弃了, 代之以变元孤立意义上 的真假 “ 规定 ” 。变项 P 与变项 q 自的 各 真或假本应是相互依存、 关联 、 制约下 的真或假 , 而不应是各 自孤立意义下的真或假。比如说 P
是真的, 从关系意义上理解 , 内涵包含 了 P q 其 与 都是真 的, 当然也就包含了 q 为真的意思 ; 然而 从孤立意义上理解 , 真的内涵只是说 P自身是真的, q没有关系 , P 跟 也就不能传达关于 q的任 何信息。若说 q 是假的 , 从关系意义上理解意味着 q与 P 都是假 的, q假包含 了 P假的意思 ; 然
条件句与蕴涵

条件句Conditionals⏹What's in an if?⏹一个条件句就是一个具有“如果a,那么c”形式的句子,我们用符号表示a→c来表示。
逻辑学家把a称作条件句的前件,把c称作条件句的后件。
⏹关于条件句最基本的推理是“假言推理”(modalponens):a,a→c/c。
⏹不过,条件句确实令人迷惑不解的。
⏹我们来看一下为何条件句是令人迷惑不解的。
⏹如果我们知道逻辑式a→c,那我们似乎可以推理得出¬(a&¬c)(肯定a同时否定c是不正确的)。
⏹比如假设:如果你赶不上汽车,那么就会迟到。
我们可以推理得到,你会赶不上汽车而又不迟到为假。
⏹相反,如果知道逻辑式¬(a&¬c),似乎我们据此推理得到a→c。
⏹比如假设,你去看电影不会不花钱(你去看电影而又不花钱为假),可以推理得出,如果你去看电影,你就会花钱。
逻辑式¬(a&¬c)常写成a⊃c,被称为推论条件句。
因此a→c似乎与a⊃c表达相同的意思。
尤其当我们分析他们的真值时,它们必然具有相同的真值表。
a c a⊃cT T TT F FF T TF F T⏹但是这张真值表很奇怪。
它表明,如果c(后件)在一个情形下(第一和第三行)为真,那么条件句a→c也为真。
这似乎很难是正确的。
比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为真;但是条件句“如果北京不是中国的首都,那么北京就是中国的首都”很明显为假。
⏹同样,如果a(前件)为假(第三行和第四行),那么逻辑式a→c也为真。
这也是很难是正确的。
条件句“如果南京是中国的首都,那么上海也是中国的首都”很明显也为假。
⏹那么哪里出错了呢?⏹上述例证要证明的是,符号a→c不是一个真值函项:逻辑式a→c的真值不是由a和c的真值决定的。
⏹“罗马在法国领土之内”和“北京在法国领土之内”都为假,⏹但是以下推理为真:如果意大利是法国的一部分,那么罗马就在法国领土之内。
逻辑学悖论之三:实质蕴含悖论

逻辑学悖论之三:实质蕴含悖论逻辑学悖论之三:实质蕴含悖论早就有⼈指出,现代逻辑学的真值函项理论只是⼀个⾃⾜的符号演算体系,和我们所使⽤的逻辑⽅法⽆关。
作为⼀个⾃⾜的符号演算体系,这个体系实际上就是布尔演算体系。
在布尔演算体系中,符号→是多余的。
逻辑论证的基本形式是“如果,则”语句:“如果A为真,则B为真”。
后来有⼈将其⽤符号来表⽰,就是p→q(也有⽤其它符号替代→的)。
在这⾥,字母符号所代表的都是命题。
逻辑论证的基本形式是“如果,则”语句,但并⾮所有的“如果,则”语句形式都是逻辑论证。
这个差别另⽂讨论。
⾃从逻辑学家⽤连接词来表⽰复合命题以来,→和 ¬、∧、∨⼀样都是基本连接词。
然⽽,尽管p∨q、p∧q、¬p都是复合命题,但它们都不是“论证”。
我们既可以⽤集合的语⾔甚⾄图式(例如⽂恩图)、也可以⽤布尔算法来演算以这三个连接词所连接的复合命题的真伪,前提是我们已知其中原⼦命题p和q的真伪。
p→q完全不⼀样,它是逻辑论证的基本形式。
如果它不是唯⼀的逻辑连接词,它也是最重要的逻辑连接词。
⾃从逻辑论证被写成p→q的形式以后,逻辑学家就⾯临⼀个困难:如何定义它?与此等价的问题是:如何判断它的真伪?逻辑学家发明了⽂恩图,使⽤这个⼯具可以定义p∨q、p∧q、¬p,但⽂恩图不能定义p→q。
这就是⽂恩图⼯具的致命缺陷:尽管它可以⽤来消除“和语句”、“或语句”和“⾮语句”这样的复合语句可能产⽣的歧义,却不能⽤来论证任何⼀个理论。
布尔代数也是⼀样,布尔代数中没有“→语句”。
布尔等式可以⽤来将某个使⽤连接词¬、∨、∧的语句转换成另⼀个形式,例如p∨q=q∨p,之类。
但⽤布尔等式算不出其中任何⼀个原⼦命题p或q的真伪。
简⾔之,定义和对p∨q、p∧q、¬p语句做演算,确实可以避免我们在使⽤“和”、“或”、“⾮”这些连接词的时候产⽣歧义,但即便我们准确使⽤了这些连接词我们也⽆法论证任何⼀个命题的真伪。
从哲学本体论视角看实质蕴涵怪论

从哲学本体论视角看实质蕴涵怪论
实质蕴涵怪论,是一种相信实物或实体内部含有某种形式或性质的观点。
这种思想在某些领域中被广泛接受,例如医学或神秘主义。
然而,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实质蕴涵怪论是一种不成立的观点。
本体论是关于存在和本质的哲学研究。
本体论者认为,存在的东西可以被归纳成他们各自的实体或存在形态。
这种哲学思想强调实体的独立性和内在连续性。
如果我们将这种思想应用于实质蕴涵怪论,我们会发现它的一些问题。
首先,实质蕴涵怪论与本体论的第一主张相矛盾。
本体论认为,存在的事物可以被归纳成它们各自的实体形式。
但实质蕴涵怪论则将实体本身视为一个容器,它可以容纳不同的实质和特性。
这个观点违反了第一主张的本质,并将存在的事物视为脱离它们自身本质的形式。
从本体论角度,实体在它们自己内部存在特定的规则和现象。
实质蕴涵怪论的观点没有能够有效地解释为什么这些规则和现象存在。
其次,实质蕴涵怪论没有考虑到本体论的第二主张。
这个主张认为,每个实体都有其本质。
本体论者认为,实体的本质是它存在的原因和属性。
然而,实质蕴涵怪论将实体的本质看作来自外部的某种形态或特性,忽略了实体自身的本质属性。
这种错误想法导致了一个将实质看作脱离实体本身的形式。
因此,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实质蕴涵怪论是一种不成立的观点。
本体论的三个主张都无法支持这种想法。
尽管在某些领域中,这种思想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运用,但只有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才能对这种观念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批判。
《教育心理学》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

《教育心理学》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当代的儿童心理学家。
他把心理学的研究同生物学、逻辑学以及认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研究儿童的认知、智力、思维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从而形成了"发生认识论"。
这种学说,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验方法上都有其自身的特色,成为当代儿童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学派。
这个学派以他长期从事研究工作的地点来命名,又称为"日内瓦学派"。
他对儿童心理学的重要贡献,是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他把结构主义思想引入心理学,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由于认知结构的不同水平而表现出阶段的特征。
因此,他的学说从哲学思潮的归属上来说,属于结构主义流派。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把个体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即知识形成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和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的机制。
他认为新知识乃是连续不断构成的结果。
他把智力的本质看作是一种适应(adaptation),即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并通过主体不断自我调节而建构,或再建心理结构的机制。
制约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成熟(主要指神经系统的成熟)、物理经验、社会经验和平衡。
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的: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
同化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或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是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因而需要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equilibrium)。
如果机体和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
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皮亚杰把表征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智力结构的概念称之为图式(scheme)。
图式就是动作或心理运算的结构。
语义学名词解释(20分左右)

语义学名词解释(20分左右)语义学名词解释(20分左右)1、系统意义和外指意义:①意义等于系统意义和外指意义之和,以语境为中心,按照语言内和语言外为标准,可将意义分为系统意义和外指意义。
不少学者认为这是语义学研究的最重要原则之一,也是区分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分水岭。
②系统意义与语境无关,仅仅涉及语言成分内部之间关系的意义,它是意义的中心,系统意义包括系统意义关系和系统意义特征。
③外指意义表明词语跟语言外部世界关系的意义。
2、命题义:命题义相当于描述义或概念义,是句义的中心所在,它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概括性描述。
3、句义:句义指一个合成表达式的意义,是其组成部分的意义函数。
一般来说,句义是词汇意义和句法意义的结合。
4、话语义:话语义指某个句子在特定情景中所具有的意义。
5、语义特征分析法:语法学所说的某一小类实词的语义特征是指该小类实词所特有的,能对它所在的句法格式起制约作用的,并足以区分其他小类实词的语义内涵和语义要素。
6、衔接的基本概念:衔接是句法或语义层面上的一种连接。
在功能语言学中,指前后对照的一些代词、副词、冠词等成分,连接起句子中的不同部分或语篇中的各个部分。
7、连贯的基本概念:连贯是语篇组织的主要原则之一,涉及对语言使用者的背景知识、做出的判断以及持有的假设等内容的研究,特别是如何通过使用语言行为实现连贯的交流。
8、情态:情态是一个语义范畴的概念,表达说话人对所说话内容的态度,也可以说是肯定或相信的态度。
9、蕴涵的基本概念:蕴涵是指两个命题之间存在的如下关系:一个为真时,另一个随之必为真,反之不然。
词汇和句法结构均可以造成蕴涵。
10、实质蕴涵:①真命题可以被任何命题所蕴涵②假命题可以蕴涵任何命题11、严格蕴涵:前件和后件有必要性,要求前件和后件有必然性,希望能保证|从某一个命题出发能必然的推出一个真命题。
12、相关蕴涵:希望能保证|在前提和结论之间具有某种|共同内容或意义关联。
13、衍推:语句P衍推语句q,当且仅当若P为真,可以由P内在的推导出q为真,记作P=>q14、衍推序列:①具有衍推关系的语句形式|有序集,我们把这个有序集叫做衍推序列。
逻辑论证知识点总结

逻辑论证知识点总结逻辑论证是逻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通过合乎逻辑的推理和论证,达到证明观点或结论的目的。
逻辑论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帮助人们正确思维,澄清观点,避免谬误,提高沟通效果等。
下面将对逻辑论证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论证的形式1. 演绎论证:演绎论证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式,即从普遍规律推及特殊情况。
它的基本形式是“所有A都是B,C是A,所以C是B”。
2. 归纳论证:归纳论证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式,即从特殊情况归纳出普遍规律。
它的基本形式是“C1是A,C2是A,C3是A,所以所有的C都是A”。
二、论证的结构1. 前提:论证的前提是构成推理的基础,它应该是真实的、已知的、合理的。
前提分为明示前提和暗示前提。
2. 结论:论证的结论是推理的目标,它应该是根据前提得出的,并且应该合乎逻辑,避免谬误。
3. 观点:论证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它应该在逻辑上与结论一致,并能从前提中推导出来。
三、论证的有效性1. 充分性:论证的充分性是指论证中的前提能否完全支撑结论,如果前提不够充分,可能无法推出结论,这就会造成论证的无效性。
2. 必然性:论证的必然性是指结论是否能必然地从前提中推导出来,如果结论并非必然,可能是由于前提并非所有情况下都成立,这也会导致论证的无效性。
3. 合理性:论证的合理性是指整个推理过程是否符合逻辑规律,是否合乎常理,是否存在谬误。
如果推理过程中存在逻辑错误,就会导致论证的无效性。
四、逻辑谬误1. 形式错误:形式错误是指论证的结构不符合逻辑规则的错误类型,比如“陷阱式论证”、“无中生有”等。
2. 实质错误:实质错误是指论证中的前提或结论本身存在问题的错误类型,比如“未经证实”的观点、“众声喧哗”等。
3. 论证错漏:论证错漏是指在论证过程中,有些关键的前提没有被提及或者在推理过程中发生了严重遗漏的错误类型。
五、逻辑关系1. 联言关系:联言关系是指两个或多个命题通过逻辑连接词(如“与”、“或”、“非”等)连接起来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我们 以为前后件形成某种关系,然而正如减法运
带电。
算虽不满足交换律,但并不说明被减数与减数有什
么关 系。 V、 ^、3仅仅是运算符 ,而不是关系
③词义分析:如果汤姆比迪克高,那么迪克不
比汤姆高。
④反事实 :如果我早几年读研究生,我现在就 会很有成就了。 ⑤打赌 :如果他戒掉烟,那么太阳就会从西边
纯 的正确的:人跑,所以动物跑;而通过必然性则
法 q ( P ) 以便与析取相符。@ —P =一 +q , 由于 ]不 满足交换律,所以有前件与后件的明确区分,易误
AA E I EER H 20 C D MCR S A c 0 2年第 6期
维普资讯
如果我们将推论关系用pq表示有效无效仍分别用t和f表示i表示可真可假则有真值表ppqq4ttttfiftiffi有效推论关系作用于真的前提会得到真的结论其他情况下我们都不能保证结论为真或为假显然并不是前提和结论确定后才有推论关系若先有前提和结论然后才确定推论关系的有效与否用i表示推论关系的可有效可无效则真值表应为pqpqttitffftiffi也就是说由已知前提和结论的真假我们只能断定推论关系的无效性
出来。
符,如 =、<、>。既然是联结词 ,P 并不说明 Dq
前件 P 与后件 q 有某种关系,从真值角度看 ,它既 可真也可假。在没有特别声明时,本文取此含义。 第二种理解是 :当 “ 3q为真”时我们说 “ P P 实质蕴涵 q ,⑦ ” 这里强调的是 P q之间的关系, 与 这种关 系的获得我们是从判断 P和 q的真值来确 定,如果 P 假或 q 真,那么 P 实质蕴涵 q ,于是就有
蕴涵、形式蕴涵和逻辑蕴涵,分别对应于 Ps o ed— u So 的当下正确的实质蕴涵、单纯正确 的实质蕴涵 ct
和形式蕴涵。
数数学家对此一无所 知;逻辑学家亦 如此 。 ( 心
灵)多么迟钝啊!” 莫绍揆在 17 年仍将与此相关 ⑦ 99
的一些问题作为数理逻辑中的重要问题提了出来。@
实质蕴涵就像析取一样是联结词 ,只不过将两
形式。它也有两种 ,一种是单纯正确的,一种是当
个原子命题联结为复合命题 ,没有作出断定。我们
可以将 p Vq比作加法 P q + ,实质蕴涵 P Dq比作减
下正确的。单纯正确的蕴涵,就是它通过采取一个 必然的命题而归结到形式,像这种实质的蕴涵是单
调的是可以与已知的真命题或假命题不同,后者所 强调的是概念的同一性。因为 P和 q的真值确定是 根据各门具体科学 的知识 ,确定 P的真值与确定 q 的真值完全不相关 ,所以当 “ 实质蕴涵 q P ”时 ,P 与 q的内容可能大不相同,此时我们说 P与 q 之间
R s l认为整个逻辑都是建立在蕴涵理论基础 ue sl
之上的, 然而 F g 针对实质蕴涵在 1 6 ① re e 9 年写道: 0
“ 自从我给出这个定义已经几乎 2 年。那时我相 8
的命题而能够西在跑。”④ - e K
【 键 词 】 涵 关 系 实 质 蕴 涵 形 式蕴 涵 关 蕴
逻 辑 蕴 涵
( 中图分类 号]B 1 ( 85 文献标识 码]A ( 文章编号] 10 — 3620)6 09 —0 00 72(020 — 04 6
一
、
蕴 涵 问题 及 其分 类
归结到形式 ,因为所有的人是动物。……所谓 当下 正确的实质蕴涵,就是通过采取某一个真实的偶然
。
誓:
_
最一般的观点是将实质蕴涵当成真值 函项 , Rs l P 定义为 p q u e 将 Dq s V 。有真值表 P
T T F F
_ l _ - l l
( a rl),一种是形式的 ( ras m tii eas fml)。所谓形式 o i
蕴涵,就是它根据所有词项 ,注意到与词项的状况
维普资讯
一 一. 一 + . .. 黪 一 _ ^ 、
论 实 质 蕴 涵 \形 式 蕴 涵 与 逻 辑 蕴 涵
柯 华 庆 梁 庆 寅
、 山 逻茎知究: 霎:导 东广 ・ c 学薹 研所誓系主博, ……5 大 辑认 、学教、 州5 2 . : 中 辜 与 哲 授 广 0 … 2 7
信,我只需点到为止 ,而别人一定会比我 了解得更
多。而现在 ,经过长达 14 / 世纪之多的时间,大多
评价现代逻辑学家对蕴涵的争论时说 , “ 显然在那 些参加的人们之中没有一个人知道他们的学说和中 世纪所提出的内容有非常相似的地方。”0 为了与现 代逻辑的的术语相符 ,我们将蕴涵分为三类:实质
一
个多世纪以来关于这个问题的论文无数 ,然而很
多学者 由于将几种不同的蕴涵概念混为一体,以致
毫
对此问题没有一个满意的解答。
。
--
二 、实质 蕴 涵
1 .准确含义。
麓
1 _ 0
蕴涵概念的研究历史很长 ,争论也很多,早在
中世纪 Ps o ct e d —S0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 “ u 蕴涵 ( osqef ) 分 以 下 两 种 : 一 种 是 实 质 的 cn una e i
O
T F T F
p Dq
T F T T
一
,
≥
曩 ≯ 0- -
0
和形式,……形式蕴涵还可以分,因为一种是其前 件是直言命题 ,例如换位、等值等等 ,另一种是其
前件是假言命题 ……。所谓实质蕴涵,就是不根据
一
切词项 ,不注意到与词项相类似的词项 的状况和
【 摘 要 】 文 将 蕴 涵 分 为 三 类 :实 质 蕴 涵 、 形 式 蕴 涵 与逻 辑 蕴 涵 ,从 多 值 逻 辑 角 度 解 决 了 实 质 蕴 涵 、条 本
件 句 与 推 论 关 系 之 问 的 关 系 ,详 细 考 察 了三 类 蕴 涵 概 念 之 间 的 区 别 和 联 系 ,从 三 种 蕴 涵 角 度 区 分 了科 学 真 理 、数 学 真 理 与 逻 辑 真 理 。
⑥强调 :如果 2 2 5 + = ,那么雪还是白的。 ⑦推理规则 :如果约翰是运动员 ,那么约翰是
运动员。
根据真值表的规定所得出的 “ 怪论” :假命题实质 蕴涵任何命题,真命题被任何命题所实质蕴涵;也 可以说 ,假命题实质蕴涵真假命题 ,真命题被真假 命题所实质蕴涵。前一种说法中 “ 任何命题”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