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四则》..
著名作家

著名作家中国现代有那些鲜为人知著名作家?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7-12-30 00:12 | 提问者:0 像梁实秋等,请把你所知道的逐一列出来。
谢谢最佳答案【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
历史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建人。
知识渊博,治学严谨。
曾任中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著述颇丰,主持了《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标点工作。
《怀疑与学问》一文被选入教材。
【许地山】(1893—1941)原籍福建,生于台湾,现代作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著有《空山灵雨》,还编有《中国道教史》(上)、《印度文学》、《大藏经索引》等。
【丁西林】(1893—1974)原名燮林,字巽甫。
物理学家、戏剧家。
英国伯明翰大学理科硕士。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主任。
他热心文艺创作和翻译工作,出版了《丁西林剧作选》。
散文《三块钱国币》入选教材。
【王力】(1900—1986),广西博白人。
语言学家,诗人。
曾留学法国,历任清华大学、广西大学、北京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王力一生从事语言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发展中国语言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在音韵学、汉语语法、汉语语汇、汉语史等方面都有精深的研究。
有《王力文集》20卷传世。
《语言与文学》入选教材。
【鲁彦】(1901—1944)即王鲁彦,原名王衡,浙江镇海人。
现代作家。
“文学研究会”成员,长期从事编辑和文教工作。
抗战爆发后,为抗战文艺运动做出了积极贡献。
其作品多描写农民生活,被鲁迅称为“乡土文学作家”。
代表作是长篇小说《愤怒的乡村》。
散文《听潮》被选入教材。
有中篇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边城》(节选)被选入教材。
【李伟森】(1903—1931)湖北武昌人,现代作家,“左联五烈士”之一,遗著有《朵斯退也夫斯基》、《革命歌集》等。
【冯雪峰】(1903—1976)浙江义乌人,现代作家、诗人、文艺理论家。
鲁迅杂文 鲁迅杂文优秀6篇

鲁迅杂文鲁迅杂文优秀6篇精选鲁迅杂文(推荐篇一暑假中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其中有十篇散文,十分的优美。
它记叙了鲁迅先生成长的经历,书中即描写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的怀念,又侧面衬托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种种恶习的强烈批判。
在《朝花夕拾》中,生动地描绘出了旧社会生活的场景。
如“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描写到的,观菜畦、吃桑葚、听鸣蝉与油蛉和蟋蟀的音乐会等生活场景,无不体现了小孩子追求自由,热爱大自然的心态,也表现了社会对孩子们的束缚。
鲁迅先生在描写人外貌特征和习性时,即生动地表现出一个人的特点,又增加了幽默感。
在鲁迅先生的童年时光中,提到最多的一个人,就是“长妈妈”。
里面说到: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和夏天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的睡姿,刻画了她质仆而唠叨、略带粗野的性格。
在那个浑浊、昏暗和落后的时代,人们被黑暗压制着,不知有多少爱国者起来反抗。
“范爱农”就是一个例子。
他对革命前的黑暗社会强烈的不满和追求革命的精神,体现了旧社会人民对束缚的反抗,向往自由、安乐的心。
再想想我们现在安定幸福的生活,都是那些革命英雄前仆后继的结果啊!《朝花夕拾》中,描写最鲜明的人物,就数“藤野先生”了。
《藤野先生》回忆鲁迅在仙台留学时期的生活,记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和对他的怀念。
藤野先生一直鼓舞着鲁迅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热爱学生、理解学生,使藤野先生具有了强大的人格魅力,以至于影响鲁迅先生的一生。
总之,读了《朝花夕拾》后,让我了解了鲁迅先生的成长经历,也让我了解了那个封建,压迫,剥削的年代。
《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精选鲁迅杂文(推荐篇二2、走上人生的旅途吧。
前途很远,也很暗。
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鲁迅3、学习专看文学书,也是不好的。
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
读马南邨《杂文四则》有感作文

读马南邨《杂文四则》有感作文现在的广大中学生,在读书时都没有采取正确的读书方法。
所谓正确的读书方法既包括:不要秘诀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学会积累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最重要的是学习不可穿凿。
以前在书店和地摊前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读书秘诀》、《作文秘诀》的一些小册子,里面的内容毫无价值,目的只在骗人但一些读者为了贪图省力而去花钱购买这些内容毫无价值且浪费时间的小册子。
与其花费时间和金钱,还不如自己去摸索读书的“秘诀”。
说到读书的秘诀,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陈善在他的一本书中写道:“读书需知出入法。
始当求所以入。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善不得入的书,又死在言下。
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由此可见古人的读书方法也是有误的,记得曾有一位古人说过读书要读活书,不要读死书。
所谓读死书,就是逐字逐句的死记硬背,既然古人的读书方法都有误,何况我们这些知识浅薄的现代人道听途说来的秘诀。
由此可见,读书最好的秘诀就是没有秘诀。
其实在读书中可以采用不求甚解的方法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的方法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一定。
不求甚解是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提到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意思是说:五柳先生喜欢读书,不想要太理解。
每当心有体会时,便会忘记吃饭。
这么说来,陶渊明先生主张读书时要有所体会。
用书中一段话来说:“而真正的会意有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是劝械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道理,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不求甚解为好。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是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一本好书读第一遍时,不一定就能理解,当你读第二第三遍时就会觉得明白一些了。
比第一遍时理解的更多了。
由此可见。
一本好书要反反复复的读,遇到拦路虎,可以先置之而后理。
杂文四则_高三语文教案_模板

杂文四则_高三语文教案_模板杂文四则.教案一、教学目标(一)了解四则杂文的语言特色,了解杂文的一般特点。
(二)了解马南邨的杂文与鲁迅杂文的区别。
(三)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风。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四则杂文的结构各是怎样的?分析:(1)《不要秘诀的秘诀》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段)从街上流行小册子说起,告诫抱着“找秘诀”的心情,而“不肯立志用功”是非常错误的。
第二部分(2~11段)作者博引古今,反复开导,告诫人们,不要“秘诀”的秘诀,才是读书为文的真正“秘诀”。
重在说明学习要有“专心致志、痛下工夫”的态度,要反对教条主义的方法,注意实际运用和批判的吸收。
第一层(2~4段)引用明代学者关梦祥为自己定的一份“学规”,着重阐明学习要有“专心致志,痛下工夫”的态度。
第二层(5~10段)引用南宋学者陈善《们虱新话》中介绍他读书的“出入法”的经验,着重阐明要反对教条主义的学习方法。
第三层(11段)引用《庄子·天道篇》的记载,主张“要用批判的眼光”读书。
第三部分(12段)回扣题目,.总结全文,不要那种只图省力、不肯下苦工夫的所谓《读书秘诀》之类的“秘诀”,而代之以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和以之为科学基础的科学读书经验,就是不要“秘诀”的“秘诀”,根本的“秘诀”。
(2)《欢迎杂家》的层次结构:第一部分:(1~4段)提出论点:欢迎“杂家”。
1段:提出“广”与“专”的关系问题。
2段:认定“广”是“专”的基础。
3段:提出鄙视“杂家”的错误所在。
4段: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5~7段)用“随便举例”的方法为“杂家”正名。
5段:古人对“杂家”的划分不合理。
6段:今人应科学分类,赋予“杂家”新义。
7段:旧时代的知名的学者,程度不同地都可以说是杂家。
第三部分:(8段)提出非议杂家将给工作带来危害。
(3)《不求甚解》的层次结构:第一部分(1段)提出盲目反对“不求甚解”的观点是不对的。
第二部分(2~4段)正面阐明陶潜的本意,说明对“不求甚解”一语不要断章取义,而要对引文全面辩证地去理解,抓住该引语的两层真意才可掌握实质。
《古文四则》

《古文四则》学习资料<<季氏将伐颛臾>><<鱼我所欲也>><<庄暴见孟子>><<五蠹>>,这四篇各有特色。
<<季氏将伐颛臾>>反复驳难,层层推进,运用比喻,增加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时而运用比喻,时而正反对比,议论深刻有力。
<<庄暴见孟子>>则是借题发挥,牢牢掌握谈话的主动权。
<<五蠹>>长于分析归纳,并引用寓言故事说明。
深入研读这些文章,对提高我们的分析说明的水平很有好处。
今后写议论文的时候,要有目的地学习这些文章的写法,把议论文的写作水平提高一大步。
一《鱼我所欲也》章,论述了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性”丧失,就能在首选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本章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来论述“舍生取义”和主张的。
因人皆有羞恶之心,知道“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以应做到“舍生取义”。
同时指出,那些不能“舍生取义”的人,正是为物欲所蔽,为了“万钟之禄”,“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失其本心”。
本章论述,时而运用比喻,时而正反对比,很有说服力。
1、“鱼……勿丧耳”。
提出舍生取义的论点。
2、“一箪……本心”。
提出了为了礼义应舍弃官位利禄享受。
本文用举例取譬说理,比喻切贴生动,说服力强,例如文章开头用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就舍鱼而取熊掌,比喻生与死不可得兼就舍生而取义,然后进一步论述能舍生取义的道理,而且步步深入,把抽象的道理讲得具体、生动、明白,引人入胜。
本文结构曲折,层次分明。
第一自然段,由舍鱼而取熊掌兴起,引人舍生取义,接着进入反面正面论证;第二、三段自然段,由生死关头。
人可以舍弃箪食、豆羹,引入为了礼义应当舍弃万钟俸禄,接着进入比较论证。
韩愈《杂说(四)》原文和翻译

韩愈《杂说四》原文和翻译韩愈《杂说(四)》原文和翻译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韩愈《杂说(四)》原文和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世有伯乐[1],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於奴隶人之手,骈死於槽枥之间[2],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
食马者[4],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6],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7]!——选自东雅堂刊本《昌黎先生集》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被发现。
可是千里马虽然世代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因此虽然有不少好马,却只能在马夫手中受糟塌,最后接连不断地死在马厩之中,而不能以千里马著名。
那些千里马,一顿往往要吃尽一石小米。
可是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只是象对凡马一般地饲养它。
于是,那些好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可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们的骨力特长因此不能表现出来,这样,即使想与凡马一般也不可能,哪里还能叫它日行千里呢?(现在那些养马的人,自己不知道手中有千里马),因此驾驭时不能顺其本性;喂养时又不能给料充足,使它充分发挥才能;马虽然哀鸣,人却一点不懂得它的意思。
还拿着马鞭,煞有介事地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这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确实不识千里马呢!【注释】[1]伯乐:春秋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字伯乐。
以善于相马著称(事见《战国策·楚策》、《庄子·马蹄篇》等),因此历来又作为善于识拔人才的代表。
[2]骈死:相比连而死。
糟枥:盛马饲料的器具叫槽,马厩叫枥,槽枥为并列复词,即指马厩。
古文鉴赏《杂说四(马说)》-古文观止

古文鉴赏《杂说四(马说)》【作品介绍】《马说》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原文】杂说四(马说)作者: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多音字,做计量单位时读dàn)。
食(sì通“饲”)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通“饲”)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yu)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选自《昌黎先生集·杂说》韩愈唐)或(韩愈文选)【注释】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祇:同“只”,只是。
3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间。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骈死:并列而死。
4一石(dàn):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汉书·律历志上》5食:同“饲”,喂养。
6故:因此。
7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故:所以。
虽:即使。
8于:在。
9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10槽枥:马厩。
11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
(完整word)杂文集锦

微言重内者困于外,重外者塞于内。
天道循环,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人其所忧,多为所弱。
己不达而为达人,人不信其助。
多说无益。
“我计不成,乃天命也"与“伯约,让你失望了”都是被时代主流所摒弃的人物的悲叹。
你若八面玲珑,则必然不会出类拔萃。
你若出类拔萃,则必有高世之才与遗俗之累。
向善者生,朝恶者亡,此天理一也。
拥正者展,怀负者销,此其二也。
顺时度势,谦逊克己,巧变制衡,此我道也。
tiny适时者顺,失时者不顺。
正义是强者的武器.我只是个小小的凡人,我的思想再牛x也无法脱离我这弱小的身躯.活在当下,多么切真的言语。
天下大同,越来越没有差别与歧视.过我想过的健康生活,活我自认为精彩无比的人生,不是为了你,因为你永远不能代替我。
矛盾与斗争只会让强者胜出,但是强者也会受到因果报应圈子的制裁。
所以我宁愿去当一个尽一切可能避免战火的弱者,但其实我弱吗?不,一点也不,我只是不到万不得已决不动手,我只是领悟到了止戈为武的真谛,我只是向往那种宁和的境界。
Tao天启:在你的路途上,哪怕相逢的是个令你讨厌的人,你也总能找到这个人跟你相像的地方。
你所能发现的他身上的某些缺点,其实是在映射着你身上的某些缺点。
古语曰: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呵斥别人的时候你早已呵斥了自己,伤害别人之前你已经把自己伤害了。
善待别人的同时你已经善待了自己。
不争有害之强,不好无谓之胜。
发挥天赋到极致,尔后如诸葛亮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行己大道、为益于社会,能够做自己所热爱做的事情,体验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动。
其间乐,不思蜀!呵呵。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我所期望的文明与美好法律对伤害他人行为的惩罚,永远比不上阻止他人造成伤害的知识的普及,以及这种观念下的见义勇为与正当防卫。
我们都知道这世上有好有坏,却不愿意共同建设美好,总是自私狭隘地希望自己好他人坏,殊不知那样招来的是自己的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文四则》..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四则杂文的语言特色,了解杂文的一般特点。
(二)了解马南邨的杂文与鲁迅杂文的区别。
(三)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风。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四则杂文的结构各是怎样的?
分析:
(1)《不要秘诀的秘诀》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从街上流行小册子说起,告诫抱着“找秘诀”的心情,而“不肯立志用功”是非常错误的。
第二部分(2~11段)作者博引古今,反复开导,告诫人们,不要“秘诀”的秘诀,才是读书为文的真正“秘诀”。
重在说明学习要有“专心致志、痛下工夫”的态度,要反对教条主义的方法,注意实际运用和批判的吸收。
第一层(2~4段)引用明代学者关梦祥为自己定的一份“学规”,着重阐明学习要有“专心致志,痛下工夫”的态度。
第二层(5~10段)引用南宋学者陈善《们虱新话》中介绍他读书的“出入法”的经验,着重阐明要反对教条主义的学习方法。
第三层(11段)引用《庄子·天道篇》的记载,主张“要用批判的眼光”读书。
第三部分(12段)回扣题目,总结全文,不要那种只图省力、不肯下苦工夫的所谓《读书秘诀》之类的“秘诀”,而代之以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和以之为科学基础的科学读书经验,就是不要“秘诀”的“秘诀”,根本的“秘诀”。
(2)《欢迎杂家》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4段)提出论点:欢迎“杂家”。
1段:提出“广”与“专”的关系问题。
2段:认定“广”是“专”的基础。
3段:提出鄙视“杂家”的错误所在。
4段: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5~7段)用“随便举例”的方法为“杂家”正名。
5段:古人对“杂家”的划分不合理。
6段:今人应科学分类,赋予“杂家”新义。
7段:旧时代的知名的学者,程度不同地都可以说是杂家。
第三部分:(8段)提出非议杂家将给工作带来危害。
(3)《不求甚解》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段)提出盲目反对“不求甚解”的观点是不对的。
第二部分(2~4段)正面阐明陶潜的本意,说明对“不求甚解”一语不要断章取义,而要对引文全面辩证地去理解,抓住该引语的两层真意才可掌握实质。
第三部分(5~6段)进一步提出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甚解”,要“活”
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4)《学问不可穿凿》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4段)说明立论背景,提出“学问之道是穿凿附会不得”的论题。
第二部分(5~11段)提出中心论点:“什么是正确的治学态度呢?……答案就是‘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着重说明学问“穿凿附会”之“不可”。
1]2]3]4]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