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 货币需求
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引言货币银行学是一门研究货币、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学科。
它研究货币的起源、发展以及各种金融机构的运作方式和影响。
本文将介绍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以及相关的实际应用。
一、货币的起源和发展货币是人们用于交换商品和服务的媒介。
在货币出现之前,人们用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交换,这叫做商品交换。
然而,商品交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需要找到适合交换的对方,以及交换价值不一致等。
因此,货币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问题,使交换更加便利。
货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货币形式是贝壳、动物皮毛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金属货币逐渐取代了这些原始形式,并成为最常见的货币形式。
金属货币具有切割性、可称性和稀缺性等特点,逐渐成为交换媒介的主要形式。
二、货币银行学的理论框架货币银行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货币供应和货币需求理论、银行的角色和职能、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等内容。
2.1 货币供应和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应和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银行学的基础理论。
货币供应理论研究中央银行如何通过调整货币供给来影响经济活动和通货膨胀。
货币需求理论研究个人和企业在不同情况下对货币的需求情况,以及货币需求对经济的影响。
2.2 银行的角色和职能银行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它们承担着存款、贷款、支付结算等多种职能。
货币银行学研究银行的角色和职能,以及银行业务对经济的影响。
2.3 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来维持经济和金融稳定的政策。
货币银行学研究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方法,以及货币政策对经济和金融的影响。
三、实际应用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实际应用领域:3.1 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货币银行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提供参考。
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和通货膨胀水平。
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和模型可以帮助中央银行分析货币政策的影响和效果,以及进行政策调整和优化。
货币银行学第七章货币需求

三、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政策含义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建立为其解决失业问
题的政策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凯恩斯认为, 利息率由货币的供应与需求所共同决定的, 其中,货币供给取决于中央银行,货币需求 则取决于人们心理上的流动性偏好。 1.在流动性偏好一定的情况下,中央银行 增加货币供应MS↑→人们持有的货币数量增 加↑,人们将多余的货币购买债券→债券的 需求增加,导致债券的价格P上升↑→利息率 r下降↓,使得利息率低于资本的边际效率→ 投资增加I↑→有效需求↑→国民收入↑→就业 量↑; 反之,则相反。
但是,就理论基础而言,流动性偏好论以一 种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保存其财富的心理动 机为出发点,把心理因素作为影响货币需求 的出要因素,用心理分析来代替经济分析, 其科学性显然是值得怀疑的。 流动性偏好论作为一种货币需求理论,其货 币仅指现金,完全抹杀了各种存款货币在经 济中所起的作用。因而在抽象基础上产生的 流动性偏好论,其理论的可行性与适用性也 就是很有限的。
27
现代货币数量论
1956年志着货 币数量论的重新复活。弗里德曼认为货币 数量论并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 水平的理论,而是货币需求的理论,即货 币需求是由何种因素决定的理论,把货币 也看作是资产的一种形式,因此,人们在 决定保留自己的财富时,决定用货币还是 选择其它资产?弗里德曼将资产选择理论 应用到货币上来
13
凯恩斯货币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提出了投机性 动机的货币需求。凯恩斯认为,投机动机产生的关 键在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性。当利率高时,人们预 期将来利率会下降,由于债券价格与利率的变动成 反比,即人们预期债券价格会上升,那么,现在以 低价买进债券将来就会获利。因此,人们就会抛出 货币,购买债券,即人们的货币需求减少,加快了 货币流通速度。 反之,当利率低时,人们预期将来利率会上升,债 券价格会下降,那么,现在卖出债券,持有货币, 货币需求增加,减缓了货币流通速度。 因此,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货币 流通速度V或其倒数K并非常量,它们的变动取决于 利率的变动,与利率正相关。
货币银行学基础知识

货币银行学基础知识第一篇:货币银行学基础知识货币银行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货币的本质和作用,以及银行的组织、运作和监管等问题。
本文将介绍货币银行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货币的定义、货币供求关系、货币乘数原理、央行的职能和货币政策的实施等方面。
一、货币的定义货币是指作为一种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的社会经济物品。
它具有普遍流通性、可分性、稳定性、可控性和信用性等特征。
货币的形式多样,包括现金、存款、支票、汇票、信用卡等。
二、货币供求关系货币供求关系是指货币供给量和货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货币供给量由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通过信贷创造所控制,货币需求量则由社会各方面的经济主体根据其经济行为所决定。
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整个社会的购买力也会增加,从而带动物价上涨和经济增长。
而货币需求量增加则表明社会各方面的经济主体更需要货币来进行消费和投资,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
三、货币乘数原理货币乘数原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存款收益和贷款利息的差额来获得储备金并进行信贷创造的过程。
具体来说,当商业银行向客户发放贷款时,会增加该客户的存款,并将一部分存款作为储备金存放在央行。
央行把这一部分储备金算作总准备金,并根据一定的比例要求商业银行存放一定的总准备金。
商业银行未存放的部分则可作为再次发放贷款的资金,从而实现信贷扩张和货币创造。
四、央行的职能央行是一个国家的最高货币权威机构,负责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维护货币稳定和金融安全。
其主要职能包括货币银行监管、现金流通管理、国际收支调节、金融市场运营和金融安全防范等方面。
五、货币政策的实施货币政策是央行通过调整政策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要求等手段来影响货币供求关系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
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包括维持货币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平衡国际收支和保障金融安全。
常见的货币政策包括紧缩政策和宽松政策,前者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后者以刺激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
总之,货币银行学是现代经济学理论中具有重要价值的一个分支,其研究对于了解货币和银行的本质和作用、把握货币政策的走向和影响、加强金融市场监管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货币银行学复习资料.doc

货币银行学资料名词解释:1信用中介职能: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负债业务,将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资金集中起来,通过资产业务,将集中的资金运用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去。
P1922货币供给:.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行服务的货币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给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3货币需求: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各阶层对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储藏手段的货币的需要。
4货币乘数:说明增加一个单位基础货币的供给可相应引起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增加5原始存款:是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
P2886派生存款:它是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的,是指由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申出的超过原始存款的存款。
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派生存款必须以一定量的原始存款为基础派生存款是在商业银行(或称存款货币银行)内直接形成的以原始存款为基础,通过商业银行内的存贷活动形成的派生存款量,应是由贷款引申出的超过最初部分的存款7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引起中间目标的变动,从而实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过程。
8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一定时期内利用某些工具作用于某个经济变量,从而实现某种特定经济目标的制度规定的总和。
它是实现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目标的核心所在,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P3589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己的资金而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主要类别:结算业务、代理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银行卡业务、信息咨询业务。
10货币均衡: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一种对比关系,是从供求的总体上研究货币运行状态变动的规律。
一般而言,货币供求(大致)相等就称之为均衡,用公式来表示,即:• Ms = Md式中,Ms为名义货币供给量,Md为实际货币需要量。
必须指出,这里的“=”并非纯数学概念。
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一、名词解释1、信用中介职能:指商业银行通过其所具有的规模经济和信息优势,能够有解决经济金融生活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体系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货币供给首先是一个经济过程,即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注入货币的过程。
其次在一定时点上会形成一定的货币数量,称为货币供给量。
3、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
在适当的资产组合中,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的数量就是货币需求量。
货币需求可分为个人的货币需求与整个经济的货币需求。
4、货币乘数:指一定量的基础货币发挥作用的倍数。
货币乘数模型:m=Mⁿ/B5、原始存款:客户以现金存入银行形成的存款。
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只需保留一小部分现金作为付现准备,可以将大部分现金用于放款。
客户在取得银行贷款后,一般并不立即提取现金,而是转入其在银行的活期存款账户,这时银行一方面增加了放款,一方面增加了活期存款。
6、派生存款:是银行用转账方式发放贷款、贴现和投资时创造的存款。
在信用制度发达的国家,银行的大部分存款都是通过这种营业活动创造出来的。
可见。
原始存款是派生存款创造的基础,而派生存款是信用扩张的条件。
7、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它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而采用各种方式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种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货币政策的内容广泛,通常包括:政策目标、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检测和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操作指标和中间目标、政策传导机制和政策效果等基本内容。
8、货币政策的传导:指货币当局从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到达到其预期的最终目标所经过的途径或具体的过程、目标。
9、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中央银行通过观测和控制它所能控制的一些具体的指标来影响实际的经济活动,才能间接地达到其最终目标。
这些能被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和观测的指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或中间目标。
中介目标位于货币政策工具和最终目标之间,其包括近期中介目标(也称操作目标)和远期中介目标(也称中间目标)。
货币银行学 章货币需求(10.1.4)--货币供给决定

是
,二是
。
4、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它由商业银行的
和流通中的
。
5、货币乘数也称货币扩张倍数,是用于说明
与
倍数关系。
二、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商业银行派生存款的能力
。
A、与原始存款成正比,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正比
B、与原始存款成正比,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
C、与原始存款成反比,与题
一、填空题
1、 货币的定义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货币(M1)包括商业银行的
和
。
2、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与内生性之争,实际上是人们对
与
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认识。这种不同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
也有不同的认识。
3、存款多倍收缩是由商业银行的
减少所引起的,其减少的原因由两个: 一
D、与原始存款成反比,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
2、在基础货币一定的条件下,货币乘数越大,则货币供应量
。
A、越多
B、越少
C、不变
D、不确定
(二)多项选择题
1、如果货币供应是内生变量,那么决定货币供应的是
。
A、中央银行
B、投资
C、储蓄
D、收入
2、影响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能力的因素有
。
A、原始存款
B、法定存款准备率
1
2、 什么是“现金漏损”?简述现金漏损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3、 什么是基础货币?它对货币供给量有什么重要 五、论述题
试根据乔顿货币供给模型分析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
2
C、财政存款
D、通货比率
E、超额准备金率
三、名词解释
1、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2、货币供给的外生性 3、货币的存量 4、货币的流量
货币银行学(9.2.1)--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现金余额数量说
庇 古 的 现 金 余 额 方 程 式 : 强 调 人 们对货币的主观需求因素
货 币 的 两 个 属 性 : 交 易 媒 介 ( 与 收入成正比)、财富储藏(与财 富水平相关)
理论假定: T 受制于充分就业时 的潜在国民产出水平,短期内稳 定不变; V 受制于支付习惯、社 会传统等制度因素,短期内也不 变;因此,该方程式最终变成了 货币数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
货 币 需 求 取 决 于 : 交 易 量 、 价 格 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
没 有 考 察 利 率 对 货பைடு நூலகம்币 需 求 的 影 响
公式解释: M=kPY
剑桥系数 k :在人们的总财富中, 有多大比例愿意以现金形式持有。
影响剑桥系数 k 的因素包括: 持有货币的收益(便利、风险) 持有货币的成本(投资、消费)
假定: Y 与 k 是稳定的 考 虑 了 货 币 流 通 手 段 和 贮 藏 手 段 职
能 考 虑 了 利 率 对 货 币 需 求 的 影 响
现金交易数量说与余额数量说
共 同 : 形 式 相 同 , 均 采 用 二 分 法 ; 结论一致;宏观经济理论。
区 别 : 货 币 职 能 不 同 ; 流 量 分 析 与 存量分析;客观因素与主观作用; V 与k的决定机制不同。
马克思与西方货币需求理论比较
MV=PQ MV=PT 与西方货币需求理论形似而神异 (货币的本质与价值决定)
古典货币需求理论
现金交易数量说 现金余额数量说
现金交易数量说
费 雪 的 现 金 交 易 方 程 式 : 公式: MV=PT
货币银行学 第十一章 货币需求

第三节 货币需求的主要理论
一、古典货币需求理论
1 现金交易数量说
现等金式交 左易 边M数V量为说货的币主总要值代,表右人边物P是T为美交国易经总济值学,家双欧方文总•费是雪恒(等Irv的in。g F因is此he,r)M。V他=P在T1是9一11个年恒出等版式的。《方货程币式的虽购然买主力要》说一明书了中P,是对由古M典决货定币的数, 量但论 当观把点P视作为了给清定晰的的物阐价述水,平提时出,了这著个名交的易现方金程交式易就方变程成式了(E货qu币a需tio求n 函of E数x:change),即“费雪方程式”:
第二节 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三、社会商品可供给量、物价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
对于社会货币可供给量与物价水平和流通速度之间的关系,我们 可以用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加以说明。若M代表货币需求量,P代 表物价水平,Q代表社会商品供给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则根据马 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有如下公式:
M=PQ/V 由上式可以看出,物价水平和社会商品供给量同流通中的货币必 要量成正比,而货币流通速度同流通中的货币必要量成反比。
单位纸币代表的金属货币量
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流通中的纸币总额
第三节 货币需求的主要理论
三、凯恩斯和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1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M=kPY 其中,M表示货币需求数量,也就是所谓的现金余额;Y表示 总收入;P表示物价水平;k表示以货币形式保有的财富占名义总 收入的比例。
第三节 货币需求的主要理论
一、古典货币需求理论
3 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异同
不同: 相同(:1)费雪方程式强调货币作为媒介的功能,认为人们需要货币 是为了费便雪于方交程换式;与而剑剑桥桥方方程程式式都则属强于调古货典币经的济价学值,贮是藏货手币段数功量能论, 认为货币是具有充分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工具。 的代(表2)与学费说雪,方都程是式在不经同济,能剑够桥自学动派实以现收充入分Y就代业替的了古总典交理易论量假T说, 以的个基人础持上有,货认币为对短收期入内的收比入例Y或k代交替易了额货T不币变流。通如速果度将V。费雪方程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货币需求MoneyDemand第一节货币需求概述一、货币需求的含义1、需求:有支付能力的主观愿望。
2、货币需求:由货币需求能力与货币需求愿望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特殊需求。
(1)宏观货币需求(社会角度)货币--交易媒介,研究为完成一定的交易量需要多少货币作为支撑(2)微观货币需求(个人角度)财富或收入总额中,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那部分。
3、宏观货币需求为全部微观货币需求的总和。
二、货币需求与物价1、名义货币需求不考虑物价变动的货币需求2、实际货币需求名义货币需求剔除物价变动因素的货币需求。
第二节货币需求理论的基本脉络一、货币数量与价格水平:古典货币数量论Quantity Theory of Money1、现金交易说--美,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2、现金余额说--马歇尔(A.Marshall)、庇古(A.C.Pigou)等剑桥学派经济学家创立。
标志货币数量论的系统化,也标志初步建立货币需求理论模型。
二、货币需求与利率--凯恩斯的货币理论john maynard keynes,《就业、利率和货币通论》三、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演进1、交易需求与利率:平方根定理(鲍莫尔)2、预防需求与利率:立方根定理(惠伦)3、投机性需求与风险和收益的均衡:资产组合选择理论(托宾)四、现代货币数量论(弗里德曼)第三节古典货币数量论一、现金交易说∙费雪(Irving Fisher),《货币购买力》(1911),1、背景:美国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货币购买力》(1911),强调货币的交易职能,故称为“现金交易说”。
2、内容:货币的唯一职能是充当交换媒介,人们需要货币仅仅是因为货币具有购买力,可以用来交换商品和劳务。
因此,一定时期内社会所需要的货币总额必定等于同期内参加交易的各种商品和价值总和。
据此,他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Equation of Exchange )”,即:=PT MVM :流通中货币数量V :货币流通速度,即货币周转率P :所有交易中商品的平均价格,即一般物价水平货币总值T :全部商品和劳务的总交易量交易总值3、PY 取代PT由于所有商品或劳务的总交易量(实物数量)资料不容易获得,而且人们关注的重点往往是总产出(一年内最终产品、劳务的数量),而不是交易总量,所以交易方程式通常写成如下形式:MV=PYM:流通中货币数量货币总值V:货币流通速度,即货币周转率P:一般物价水平名义GDPT:以不变价格表示的一年中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价值,实际GDP货币数量乘以在给定年份中货币被使用的次数必定等于名义收入。
4、费雪的假定Irving Fisher’s view: V is fairly constant(1)V-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期内是稳定的,长期内变动也是很慢的V是由制度性因素决定的,取决于人们的支付习惯、信用的发达程度、运输和通信条件、人口密度及其他与流通中的货币量无关的因素。
由于这些因素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缓慢变化的,所以在短期内可将货币流通速度视为一个常数。
(2)T或Y-交易量或产出,在充分就业下,变动很小,可视为常数5、结论:(1)价格水平的变动仅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将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同比例变化。
由于Y和V均保持不变,所以货币供应量M的变化将完全体现在价格P上。
(2)货币需求仅为收入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 可导出M=KPY,K为常数1/V,故名义收入的交易水平决定了人们的货币需求。
无论是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还是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说,都发展了货币需求的古典理论,认为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成比例。
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现金交易说强调了交易制度上的因素;而现金余额说却强调了个人资产选择。
现金交易说强调货币的交易职能,即正在支付、转手的货币(飞翔的货币);而现金余额说则注重贮藏职能,即在人们手边准备支出的货币(栖息的货币)。
流通中的货币应该包括上述两类,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只是影响这两部分货币在货币总量中的比重,如货币流通速度越快,“飞翔的货币”就越多,“栖息的货币”就越少。
Change in Velocity from Year to Year: 1915–1999Note: shaded areas indicate recessions. Velocities are calculated N h d d i di i V l i i l l d using nominal GNP before 1959 and nominal GDP thereafter. Source: 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banking and monetary statistics;www.bog.frb.fed/releases/H6第四节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一、背景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是马歇尔的学生,早期是现金余额说的忠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是马歇尔的学生,早期是现金余额说的忠实信徒和重要代表。
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中,他虽然继承了剑桥学派的分析方法,但放弃了剑桥学派将货币流通速度视为常数的观点,并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非常重要。
1、有效需求不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随着收入的增加,虽然消费也在增加,但增加的比例会越来越小,引起消费需求不足;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导致资本的边际效率也递减,这又导致投资需求的不足),因此充分就业不是常态;2、只要资本的边际效率(投资者增加投资时预期可获得的利润率)大于利率(资金的成本),那么就能促进投资。
于是,能否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关键是利率。
这样,凯恩斯就把在古典理论中从未涉及到利率,推到了他的新经济理论的中心位置。
二、货币需求理论即流动性偏好理论Demand for liquidity货币具有完全的流动性,而人们在心理上具有对流动性的偏好,即人们总是喜欢将一定量的货币保持在手中,以应付日常的、临时的和投机的需求。
因此,人们的货币需求就取决于人们心理上的“流动性偏好”(Liquidity 因此,人们的货币需求就取决于人们心理上的“流动性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
1、决定流动性偏好的三个动机(1)交易动机:由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而引致的一种货币需求人们为了应付日常的交易而愿意持有一部分货币。
与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一样,他认为货币需求的交易动机层面与收入成正比。
(2)预防动机人们为应付意外的、临时的或紧急需要的支出而持有的货币。
该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对未来交易水平的预期,而未来交易水平与收入成正比,因此,出于预防动机的货币持有与收入成正比。
(3)投机动机由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人们就需要持有货币,以便根据对利率变动的预期,在有利的时机购买债券进行投机。
凯恩斯使用了简化的假定来分析货币数量与利息率的关系,把金融资产划分为两类:货币和非货币资产(用债券来代表),把持有这些债券所得的收益都称为利息。
考察一种具有固定利息的持久性债券的例子。
该债券的票面额为100元,每年按4%支付利息,则每年将固定支付给债券持有者4元的利息。
那么利息率又是怎样影响债券的市场价格呢?市场利息率为4%时,债券的市场价格为100元;市场利息率上升为5%时,100元的资产获得每年5元的收益,而面值100元的债券收益只有4元,这必将使债券的市场价格下跌。
债券的市场价格计算公式:=RBPr当利率由4%上升到5%,面值100元的债券市场价格只有80(4÷5%)元。
也就是说,会给债券购买者带来16元(80+4-100=-16)的资产净损失。
这种对利息率的预期将使人们宁愿持有货币而放弃能够生息的债券。
反之,当人们预期到利率将要下降时,将抛出货币而持有债券(即购买债券)。
上例表明利息率与货币投机需求之间的关系:当某个人认为目前的利息率低于正常利息率,从而预期利息率将要上升时,他将全r部持有货币而抛出债券;当他认为目r 0MD A 前的利息率超过正O 常利息率,从而预期利息率将会下降M个人的货币投机需求时,他将全部持有债券而抛出货币。
每个人对未来的预期有所不同,从而使每个人心目中的有效利息率也有所不同。
因此,对货币和债券的总需求并不是突然变化的,因而可以认为因投机而产生的对货币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平滑的曲线。
MD r MD A A 向右下方倾斜表示:随着利息率的下降,r 0流动性陷阱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增加,人们需要的投机货币O M 社会总的货币投机需求量越大。
货币的投机需求函数式:MD A =MD(r)凯恩斯在他的货币流动性偏好理论中使用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流动性陷阱,即当利息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会变得无限大。
也就是说,当利息率低到某一点时,所有的人都会预期利息率不会再下降而会上升,从而都抛出债券而持有货币。
点,货币的投机需求曲线变得有无限的弹图中,在r性,从而会阻止利率的下降。
这时利息率不在调节货币需求,货币需求是个无底洞,无论货币供给增加多少都会被吸收,于是货币市场陷入了凯恩斯所谓“流动性陷阱”,V4、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政策含义 r由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取决于中央银行;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 r L M 0 M 1 M 2r 0r 1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0 M ,L (1)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会使r下降在货币供应增加的情况下,人们感到他们持有的货币超过了他们愿意贮藏和交易的数量,人们就购买债券,债券价格上升,利率下降。
如果央行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降低利息率,使得利率低于边际资本效率,就会刺激投资的增加,并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提高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2)流动性陷阱的存在,使得央行的货币政策行为受到限制当市场利率已降到一个极低的水平时,人们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将趋于无穷大,因此,即使货币供给再增加,也将如数地被人们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所吸收,从而市场利率不再下降的经济现象。
也即货币政策失效。
解决的方法:政府进行财政政策。
由政府扩大财政支出,直接进行投资,来刺激经济。
(3)为医治失业和经济危机,国家必须对经济直接调节和干预。
第五节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凯恩斯的《通论》发表以后,在西方经济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其理论流行于西方各国并引起了众多的信奉者,形成了所谓的“凯恩斯学派”。
这些后来的研究者以凯恩斯《通论》的基本理论体系为基础,不断在理论观点、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等方面对凯恩斯的学说进行补充和完善。
一、交易需求与利率:平方根定理(鲍莫尔)square‐root rule鲍莫尔(William Jack Baumol,2003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模型是对William Jack Baumol,凯恩斯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