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基” 十年数学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收获

“四基” 十年数学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收获
“四基” 十年数学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收获

“四基”:十年数学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收获

孙晓天

十年当中,基础教育数学课程不断积累改革经验,正在稳健地走上一条符合客观规律的有序的发展道路。因为这条道路关联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我们有必要在十年后的此刻思考:十年数学课程改革让我们收获了什么?其中哪些成果最重要、最具成长性?见仁见智,我的看法是:“四基”是这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取得的最重要、最具成长性的标志性成果。

观点回放:

◇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 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摘自《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自2001年颁行以来,至今已经十年。这十年当中,基础教育数学课程不断积累改革经验,正在稳健地走上一条符合客观规律的有序的发展道路。因为这条道路关联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我们有必要在十年后的此刻思考:十年数学课程改革让我们收获了什么?其中哪些成果最重要、最具成长性?见仁见智,我的看法是:“四基”是这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取得的最重要、最具成长性的标志性成果。

“四基”指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基”的培养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对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第一条表述,也是关于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四条表述中最重要的一条,在整个目标体系中具有标志性。

熟悉数学课程的人都知道,长期以来,“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一直是我国数学课程的首要目标,学界对“双基”的界定与如何培养有过较深入的研究。国际数学教育界同仁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兴趣,也常常聚焦在这个一直让他们感到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的“双基”上面。因此,数学课程目标从“双基”发展成“四基”,意味着中国数学课程目标的重大改变。那么“四基”是如何孕育成长的?“四基”的重要性何在?从“双基”到“四基”是否会对中国数学课程改革产生新的推动力?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谈些看法,同时回顾过去十年波澜壮阔的中国数学课程改革历程。

一、“四基”的产生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有幸经历了中国这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全过程,亲身参与了这一时期数学课程领域内大大小小不少具体工作,因此也有幸亲历了“四基”从孕育到产生的过程。这是一段历经十年的探索、实践和积累的过程,期间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我把这三个阶段分别称为萌芽期、孕育期和成熟期。

1萌芽期。

萌芽期以2001年《标准(实验稿)》的颁布为标志。《标准(实验稿)》关于课程总体目标的表述分为四条,其中第一条表述如下: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这段表述包含了两条重要信息:一是在《标准(实验稿)》总体目标的表述中已经包含了重要的数学知识、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等提法,虽排列尚不够清晰,但明确地体现出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为代表的中国数学课程改革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以及专为《标准(实验稿)》研制开展的若干项重大基础性研究的成果。这些成果是那个年代一批年轻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在老一辈数学教育家的引领下,在面向世界、不断开拓、勤于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的,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达成了关于中国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共识。二是在上段表述中,“数学活动经验”没有单列,而是作为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括号里出现的。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标准(实验稿)》的研制者们更为关注知识观的变革,另一方面反映了当时围绕“活动”积累的“经验”还不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总体目标的具体阐述中,关于知识与技能的表述——把“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问题的过程”定位为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具体目标。这是对传统“双基”表述的重大改变,意味着《标准(实验稿)》把“过程与结果”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双基”目标之内。这种处理使“知识与技能”目标直指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双基”有可能为学生插上发现的翅膀。不过从实际情况看,这种“纳入”的效果未如人意。原因在于,人们的头脑里已经对中国的“双基”有了一个约定俗成的看法,“双基”虽然说的是知识和技能,但在很多人的脑海里,“双基”是效率与准确性的代名词,一提到“双基”首先想到的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多寡、学生成绩的优劣。《标准(实验稿)》关于“过程”的表述,并未改变人们对“双基”的传统认识。这一点可以从现在仍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里得到验证:当人们寻找孩子的计算速度没那么快了、错误率好像高了的原因时,常常会归结为是“双基”弱了,是“双基”抓得不够。显然,这里的“双基”是不包含过程的内容。总之,把“过程”隐含在“双基”里面的处理,想法很好,但现在看来效果未如人意。

令人欣慰的是,一直到今天,《标准(2011年版)》关于“双基”的表述仍然沿用了“经历…过程”的方式。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终将会对“双基”有全新的认知。

2孕育期。

2004年,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简称“八号文件”)以及教育部关于贯彻该文件的《实施意见》,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减负”为目标,开始对数学课程标准进行第一次修订。具体的修订依据和修订内容主要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中心提供的、来自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的独立调查数据。由于当时的各种信息表明课程改革得到普遍的认同,这次修订把“建设性修改完善”作为主要目标。在这次修订过程中,根据被调查者对《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目标和思想的认同情况,将总体目标的第一条修改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在这份修改稿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数学活动经验已经与知识、思想和技能并列,形成了今天“四基”的基本轮廓。让“数学活动经验”脱离括号,其原因一方面是2001年到2003年三年多的课改实践经验给修订者增加了底气;另一方面是中央“八号文件”中关于“反映实践特点,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保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的要求增强了修订者的信心。至此,“四基”应该算是问世了。遗憾的是,数学课程标准第一次修订稿报送教育部审查之后就没了音讯,个中缘由不得而知。但这对我们从事具体工作的研究者来说已不重要了,因为在这份修改稿中已经埋下了“四基”的种子,留下了有助于中国数学课程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是十分可喜的。

3成熟期。

2005年,缘于一个“关于三角形内角和证明”的问题,数学课程领域掀起轩然大波,一时间形成了对数学新课程的“围攻之势”。实事求是地讲,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身就是实验稿,怎么可能没有问题?但当时的批评较为情绪化,问题大都没有找准。教育部迫于压力,聘请著名的数学家担纲,组织队伍于2005年开始了对《标准(实验稿)》的第二次修订。令人庆幸的是,此次修订工作的主持人,是一位睿智、求实、善于倾听且善于协调各方面关系的学者。作为数学领域的行家里手,他对数学课程方面的问题看得准,对数学的教育价值悟得透,对数学教育方面的问题有不少独到且鲜明的见解。在他的带领下,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摆脱了情绪化的氛围,坚持了课程改革的既定方向,走上了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两年之后的2007年,数学课程标准第二次修订又汇入了从2007年开始的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科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之中。直至2011年4月,历经近五年的时间,《标准(2011年版)》终于通过专家工作委员会的专家审议。在这似乎有些漫长的修订过程中,与第一次修订一样,教育部再次对数学课程现状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摸底。令人欣慰的是,此次调查摸底的结果,与200 3年第一次修订时调查摸底的情况基本相同,《标准(实验稿)》的理念、目标和思想仍然得到了数学教育界和广大教师、学生、家长较为广泛的认同。数学课程标准第二次修订的基本着力点放在了处理不够清楚的文字叙述,调整较为生涩的语言表达,协调课程标准的结构,增强案例的指导作用,以及增强实施建议的实践性和可行性等方面,没有进行“伤筋动骨”似的修改。特别令人振奋的是,这次修订,最终给出了关于“四基”的完整、清晰、准确的描述: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这个表述排列有序、简洁清晰、立意高远、承前启后,成为此次修订的最大亮点。随着《标准(2 011年版)》的颁行,“双基”会逐渐走进历史,“四基”将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国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或许会因“四基”目标的最终确立而改变。“四基”的提出,反映了中国数学课程改革扎实前行的历史,彰显了中国数学课程改革独到的品质和自立于世界数学课程之林的气魄。可以肯定的是,“四基”作为数学课程改革道路上的基石,将有助于中国数学课程的健康发展,实现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目标,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终将造福于亿万少年儿童。我认为,无论对“四基”怎样评价,可能都无法准确地描述它未来将带给我们的惊喜。

顺便提及,在《标准(修订稿)》的审议过程中,有院士和学界的前辈仍对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两基”的内涵及可行性存疑。作为我国数学课程改革的亲历者,我对“四基”表示了坚定的支持,并把“四基”看做是第二次修订取得重大进展的标志。我认为,虽然数学思想的含义仍需厘清,数学活动经验的内涵也要进一步说明,但这都不是大问题。十年数学课程改革的实践已经使我们切实感受到了思想和经验的积淀和存在,它们即便暂时表述起来会费些心思,但暂时说不清楚也无妨。万事开头难,有苗不愁长。慢慢来,“四基”肯定会成气候。它们的内涵不仅会越来越清晰,而且会越来越丰满,因为“四基”不是泊来的,它土生土长,完全是中国数学课程改革自身孕育的苗子,理应在中国数学课程这片土壤里收获。

二、“四基”的现实意义

以我对数学课程发展现状的了解,虽然数学课程改革已历经十个年头,但我们今天在观念、经验、视野、资源和研究方式等方面面临的挑战仍然巨大,堆积在数学课程改革道路上的问题仍然算得上是重峦叠嶂,对数学课程目标科学合理的界定与认知仍然是当务之急。

1现实依然严峻。

现实总是多少有些严酷。无论推进改革的力度有多大,“三维一体”的目标喊得有多响亮,由于“经历、体验、探索”侧重于超出数学考试之外并可以普遍迁移的能力性目标,而“兴趣、好奇心、

猜想、探究”等等在许多教师心中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甚至可能“够”不到,所以常常会在确定目标时缺失。数学知识的难度和数量仍然是具体教学目标中的主体,固定时间内完成任务量的多寡还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标识,拓展出供学生自己自由想象、思考和互动的空间依旧要假以时日,那些虽然好考,但实际用处不大且在后续的学习中难以为继的内容总是被过度关注,“考试教育”“题型教育”的负面影响挥之不去。虽然人人都意识到了“喜欢”和“好奇心”确实重要,但面对该如何“经历、体验、探索”时,又都多少有些举步维艰。面对能力性目标的缺失,常常听到的解释是对考试瓶颈作用的无奈,对社会生活中常见的急功近利现象的抱怨等等。其实大家都清楚,无论如何,“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解决能力性目标缺失问题的关键在于数学课程自身的完善,在于把课程目标蕴含的理想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实实在在的努力。

2“四基”会形成新的改革动力。

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存在着作为科学的数学和作为教育的数学的两重性。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既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又是学生成长的载体。而数学作为成长载体的价值,在于养成那些可以普遍迁移的能力、气质及精神,如兴趣、好奇心、洞察力、质疑能力、探究能力、反思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应用意识等等。数学在培养上述能力过程中的价值,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就是要努力改变只听不想、只学不问、只知不识的教学状态,满足学生亦听亦想、亦学亦问、亦知亦识的需要。厘清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的两重性,对完善课程目标关系甚大。

“四基”在完善课程目标方面迈出了有勇气的一步,它把能力性目标推上前台,把思想、活动经验这些“软任务”提升为与“双基”同等的“硬指标”。这将在观念转变、经验积累、研究方式更新、视野拓宽、资源建设等诸多方面,对数学课程发展产生新的、有力度的推动力。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人们对“四基”认识的逐步深入,数学教材、教学、评价都会逐步发生新的变化,教师的职业意识和责任心会不断提升,数学课程领域中的那些陈年积弊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荡涤。这些都是把“四基”定位为“最重要、最具成长性的收获”的原因。对“四基”可能带给数学课程改革的实质性进展,我们有理由表示乐观。

观点回放:

◇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 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摘自《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之一,教育部中小学数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

十年课改给我们的启示与思考

十年课改給我们的启示与思考 十年课改可以说是风云激荡、波澜壮阔,赞誉与批评,掌声与质疑一直与新课改相生相伴。 江苏的洋思中学、山东的杜郎口中学、辽宁的凤城六中……,一大批新课改先进校、典型校、特色校,风起云涌,层出不穷。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诠释着新理念、解读着新方法。洋思中学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体验成功,享受快乐。”,凤城六中的德育创新“评星晋级、总结反思、精神充电、完善人格”。 另一方面对新课改的质疑与批评从没有间断过。前教育部长何东昌曾给胡主席写过一封信“目前中国大多数学校实施的是素质教育么?能不能实施素质教育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 北京大学教授姜伯驹院士、四川大学教授刘英明院士在2005年两会期间曾分别提出议案表明自己的不同观点。有的地方出现“老师不会讲、学生不会学、家长不理解”的现象,中国青年报曾做过长篇报道“专家叫好、教师叫苦、学生喊冤”……。 我市从2003年进入新课改,2006年召开总结表彰会。之后的一段时间“新课改”似乎在渐渐的淡化,甚至已经被一些学校和教师遗忘。在赞誉与批评,掌声与质疑这胶着的状态中,“新课改”何去何从?我们在期盼着国家的声音,我们在等待着上级的指示……。 2010年7月13、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与《教育纲要》的颁布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不仅对十年“新课改”给予充分肯定,而且为我们今后十年教育改革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胡锦涛主席在教育工作会上指出:“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在改革开放,必须始终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温家宝总理强调:“实现教育科学发展,根本出路在改革创新。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允许和鼓励各地进行探索和试验。” 听了中央领导的讲话,读过《教育规划纲要》,真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前面的种种疑虑顿时烟消云散,唯一的想法就是在新课改这条路上赶快“整理行装,再次启航”。 十年课改、课改十年,这十年的时间里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的经验呢?

小学数学教学课改计划

小学数学教学课改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改革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设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与生活实际贴近的各种情境中,自主与合作地探究,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是我们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 三、方法措施 1、转变我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首先,课堂教学改革要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发展为中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高效课堂。通过探索实践,认识到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探索中,紧紧被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愤悱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

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人人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学习数学的乐趣。 其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鼓励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现和掌握数学知识。 2、把握特点,活用教材 与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相比,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素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通过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倡导自主的、多样化的学习。 3、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交往的一种活动,而教材给我们提供的只是表态性教学素材,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每一位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教材,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一)、多样化与优化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作为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个性化,不搞填平补充一刀切。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数学教育。

探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

探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 【摘要】数学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从说话开始就学数数,由此可见,人们对数学学习的重视以及数学学习在人类知识结构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对于小学生来说,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他们喜欢探究数学知识。因此,我们要让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进而引导他们学好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情境;认知能力;学习兴趣 前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教材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每一节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描述,教师应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有机联系在一起。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应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能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外,还要兼顾到学生创造性和独立性等方面的培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教学目标呢? 1树立创新的教学理念 要促进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将小学数学教学真正转移到学习交流和探索中来,转

变僵化的教学方法,营造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努力下实现发展与进步,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于参与教学,也愿意参与教学,并在此过程中萌发出创新的思维与意识。要强化学生创新意识,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尊重和保护每一位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其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2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是使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条件。小学生爱玩、好动,即使他们在玩,也能从玩中接受新知识,观察新鲜的事物。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玩中真正地学到知识呢?实践证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的时候,学生就能自觉地探究新知,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的或者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物入手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让他们自主发现自己周围的事物竟然和数学知识有着密切联系。比如,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自主去编题目,自己列式计算,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生活化、情景化,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探究中去。针对每一节课的内容不同,教师还可以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游戏和故事,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学习数学知识,培养他们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第六次 1986-1991 1986年《 义务教育法》出台。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第七次:1992--1998年。1993年,中共中央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1994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国发[1994]39号)。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发。在此期间,国家教委正式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小学和初中的课程整体设计。课程结构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还留有地方课程。前七次改革的简评: 1:注重课程内容量的增减,忽视课程自身结构的调整。2:课程改革缺乏必要的理论论证和指导。3:主要体现课本的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经过多次改革,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初步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多样化政策,打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素质教育日益得到重视并逐步走进课堂,课程管理模式打破了过于集中的格局。当然缺点也非常明显: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忽视态度、情感与价值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并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导致学生负担过重,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学习方式,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方式单一化,缺乏体现最新评价思想和观念的有效评价方法与策略等。 第八次:始于1999年。1999年,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在1996年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强化了课程结构的多样性,并在必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高一年级数学组万舒婷随着社会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普通高中新课改主动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最终反映在高中生的素质发展上,因而,“以人为本”是高中新课改的根本理念,通过这两个月在工作实践中的学习,深深地感知,高中新课程要求尊重高中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他们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都应体现选择性和多样性。 高中生面对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那么高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突出引导学生思考并规划人生,形成合理的人生观,具有基本的职业意识和创新意识。比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更关注学生深层次的生活需要。 首先,谋求课程的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的统一。其次,将学术性课程与学生的经验和职业发展有机结合。第三,适应时代要求,增设新的课程。除了在传统的学科课程中引进与课程目标相匹配的、鲜活的、有时代感的课程内容外,适时增加新的课程领域或门类。第四,倡导学生自定学习计划。那么每一学生在入学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点以及学校所提供的课程信息,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随着学习进程的深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内部和外部的情景变化,不断调整所形成的计划,以尽可能适应自己的需要和特点。第五,实行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学习计划。最后,实行学分制管理。总之,都强调对高中学生公民的责任感,个性发展

与适应时代要求的基本能力、创造力与批判性的思维、交流、合作与团队精神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并要求学生具有国际视野。教材的设计更注重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研究,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潜能与创造性。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因为生活环境,智力发展,性格特点等多种原因会造成,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差异,表现出学习的效果不尽相同。这种现象是切实存在的,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对每个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新课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能力,其次贴近学生的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以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课程改革前途光明,但眼下困难与阻力也不容忽视。高中与初中的数学衔接问题,高考的问题;课程标准与教材中的问题;市场上大量充斥的滥编滥印的教辅教材问题;教师的素质水平和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以及培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课改后课堂上又要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知和研究获取知识,老师不能直接告知,要重视学生探求的过程。这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虽然这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大有好处,但是课改后数学实际任务加重但课时又明显减少,要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目前是我们很多老师都很困惑的一个问题。同时高考将会如何考,传统的重点,新增的内容,在高考中将如何体现,如何

《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学习心得

《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学习心得 《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学习心得 通过《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培训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这次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丰富了教师的知识面,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 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结合我校的现状,我认为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才的奠基石。现社会我们的学生一定要受到良好的语文教育,为以后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发挥更广的想象力,从而显示出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平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普遍喜爱语文课,但有个别学生普遍厌学语文。为什么呢?原因出在哪,我认为是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同所造成的。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没有进行认真研究,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缺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厌学语文课,可能存在这些原因:师生之间缺少感情交流,学生对教师的敬畏在不自觉中移植到对语文学习上,长期以往便导致学生厌学语文。由于条件环境有限,在教学中只有一本书,一支粉笔,这些便是整堂课的'教具,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学生的思想不够集中,加上课业负担沉重,繁琐重复的读、背、抄、写成了学生的语文作业固定模式。 针对以上症状,怎样才能激发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我认为最重要的要做到这几点:我认为教师一定要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要有亲和力。尊重学生,不断地调动课堂氛围,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的感

情,只有这样才能影响学生更专注的学习语文课程。我认为学生学习语文在于积累,主要反映在上课时学生一定要做好笔记,便于反复研究思考,保持良好的学习方法。多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组织演讲、知识竞赛等,才能触发学生写作灵感,想象力一定有长足的进步。 以上是我的几点心得,也通过这次学习,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不足,我一定要加强学习来充实自己,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地提高,我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信念、带着满腔热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汲取专家的精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让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成长,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更上一个台阶。为我们农村的教育事业做出最大的贡献。

数学课程改革的普遍取向

一、数学课程改革的普遍取向 这也能够被看成数学课程改革最为基本的一些理念: ·大众化:数学教育理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其中的少数人或某一部分人。 ·活动化: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动手实践。 ·生活化:数学教学理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个性化: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个性差异。 在充分肯定上述理念的合理性的同时,我们又应注意防止各种简单化的理解与绝对化的主张,而应努力作好对立面的必要平衡。特别是: ·“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与“数学上普遍的高标准”; ·“学生的主动建构”与“教师的指导作用”; ·“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与“数学的形式特性”;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个人的社会定位”; ·“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思维的必要优化”。 二、教学方法的变革 ·这可被看成数学课程改革顺利展开的关键所在。 ·更为一般地说,这并就反映了由学习理论向教学理论乃至教学方法过渡的必要性。 ·理应明确肯定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思想之间存有有重要的联系,并从这样的高度积极地去推广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情境设置、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 ·但同时也应防止简单化的理解与绝对化的主张,特别是,不应将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简单地等同起来,即如将各种教学方法简单地加上“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标签,并由此而作出“先进”与“落后”的区分。 ·台湾的教训与启示;国际比较研究的合理定位。 ·从而,我们应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给教师更大的自主权,而不应强制地去实行人为的统一。 三、几个必要的理解 理应理解数学课程改革的长期性。 理应注意对于国际上先进数学教育教学思想的学习和研究,特别是注意分析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适合性”。 理应注意对于中国数学教学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理应实现上下的必要互动。 就当前来说,并应特别注意对于已有工作的自觉总结与反思,从而清楚地理解所存有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通过深入研究和持续实践取得切实的进步。 参考材料: 郑毓信,改革热潮中的“冷思考”,《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年第九期。 郑毓信,简论数学课程改革的活动化、个性化与生活化取向,《21世纪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重庆)。 郑毓信、梁贯成,《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郑毓信──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数学数学大会(ICME-10)国际程序委员会委员。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课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课堂 高中数学老师天天都要上课,也时常听别人的课,大家看到的课堂教学往往有两种不同的场面:其一,教师满怀激情,生动传神,学生投入兴趣盎然,教与学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 快的气氛中;其二,则是另一种场面,教师枯燥乏味地讲解,学生机械重复地做题,呆板的 教法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木然置之,毫无反应,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这是为什么呢? 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5分钟,为什么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同呢?在高中数学新课 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怎样才能上好一堂数学课?现将自己感悟小结如下: 1.正确的教育理念 上好一堂数学课,首先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作向导。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数学教育中培养 各种人才所需的共性的东西,既不是数学知识,也不是解题能力,而是数学观念——“数学地”思考、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不论一个人今后从事怎样的工作,哪怕他对现在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忘得一干二净,或者不再会解中学的数学习题,只要他形成了一定的数学观念他就会在 自己的工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或多或少地运用数学的思想和观点思考问题。数学观念永远 支配着人的思维,发挥着无形的作用。 因此,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象俄罗斯数学教育家A?斯托利亚尔所说的那样。数学教学看作“数学活动的教学,即看作某种思维活动的教学”。这样我们才能教学生学会思考,我们的教 育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完美的教学设计 (1)导入是整堂课的起点,应该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精心预设,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很 多数学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之前都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教师应习惯于创设一个生活 情境以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活情境必须是“真情境”,尤其当生活数学与课本数学不统一 时教师更不能回避,应从容面对、巧妙应对。如教学《角的概念的推广》,我们都知道“角” 在生活中处处都有,则学生认知是基于生活中的角。教学时不妨以生活中的角为导入,再通 过分类学习数学中角的概念。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 际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将教学与生活体验相结合,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 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教学的主线要清晰明朗。教学“主线”就是教学的重点和主干脉络,是课堂教学的“魂”,是使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根基。“主线”明了,纲举目张则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取舍都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比如人教版高一下册“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在教学 中就可以把正弦函数的图像、性质作为全课的知识主线,将图像和性质的应用作为解题能力 的主线,观察、分析、归纳作为能力培养的主线,将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思想作为渗透 数学思想的主线,将合作、交流、参与作为情感主线抓住“主线”展开教学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课堂教学的动感和韵律也就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 3.教学调控要恰当有效 一堂课如果没有教师有效的调控、引领,没有学生的参与和自主建构,课堂教学只会是一盘 散沙,不可能实现有效地教学。这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要有一个精准的把握,主次有序,有 取有舍;并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归纳,教师适时点拨(用语要言简意赅,深入浅出)从而使 课堂生动和谐,简约高效。 4.要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不同班级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特征,同一班级的学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好的课程应当关注学 生的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 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

小学教学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

全县教育系统后备干部培训班专题调研材料 小学教学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 本校教学课程改革的实践反思 徐宏程 伊通满族自治县景台镇中心小学校

小学教学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 本校教学课程改革的实践反思 新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十年,在这十年中我也从一个小伙变成一位不惑的大叔。作为新课改的鉴证者,我感慨很多,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学主体的改变。二、教师思想的改变。三、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能力的改变。四、教育资源的概念。 一.教学主体的改变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之一,更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中处于弱势地位,在课堂上被动接受教学。这使教学的质量打了很大的折扣。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能力。 以前我是教体育的,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成为主体地位成为我要思考的问题,比如在教授前滚翻时,我就拿来一个球体和正方体,让学生投掷,看哪组物体静止后距离更远。学生还没做之前就嚷:当然是球体更远。我们试了一下果然如同学所料。我还大大的表扬了他们。接下来,我就说今天我们要学习前滚翻。根据球的原理我们是否能把这个动作做

出来呢,同学们有的大胆尝试,我在一旁指导,最后成功。我说这名同学是全班第一个把理论变成现实的人。时间一长,同学们上我课时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主动,教学一下变得生动起来。 二.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 教学中,教的主体是教师,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的,而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以教应坚持为学服务,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让学生成为自身学习的主人。 在新的标准下,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相信他们,潜能无限,人人可以创造,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要立足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完善人性,构筑健全人格,要面向社会,既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也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我现在是一名班主任,也是一名村小校长。我在同全体教师开会时,就把全面人才观作为我们学校的重点。我们的口号就是“我们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爱因斯坦,但我们至少要让他成为一个完全的人”,在新的课程改革下,我们学校的新老师都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认可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 三.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能力的改变

浅析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

浅析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 张根龙 姜堰市美术学校(225500) 摘要:新课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本目标,强调参与,具有基础性、多元性、现代化、开放性及综合化的特征。适时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而对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理淸的关键。 关键字:新课改、教育模式、理念 新一轮的基础教冇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展开,新课程所阐述、倡导的全新理念也如春风吹 满校园,现在很多学校都进行新课程改革,每个人都讲新课改,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可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呢?很多家长不能理解,误认为减轻了老师的负担。甚至一些教师也有困惑,总觉得现在的学生素质反而下降了,而且越来越难教。难逍是新课改本身存在问题吗?答案显然是否左的。新课程改革绝不仅只是一种流行,我们也绝不仅只是在赶时髦。我们要深刻理解什么是新课程,新课程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些疑问都需要我们好好思考与研究。本人从2006开始在数学方面进行新课程改革教学尝试,现就这几年的体会,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一、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龙性把握和立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为全而推进素质教育,国家教育部在本世纪初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汁划(试验修订稿)》,开始进行课程改革。新课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本目标,强调参与,具有基础性、多元性、现代化、开放性及综合化的特征。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体系设置都将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和发展需要,提供有所侧重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汁观念、应用总识以及推理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当前社会是科技社会,数字社会,教育社会。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而在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新课程改革。 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但在于新课程本身,更重要的是让任教的老师貞?的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传统教冇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随着教冇实践的发展,这种认识受到了挑战,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资源后而跑,受苴所困。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种重构,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以上这些变化,必然引起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对学生的正确全而评价,又能体现教冇的客观性,达到教冇的量化标准。因此适时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理淸的关键。 三、新课程改革的存在问题。 1. 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为了实现《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因此教科书中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实际问题。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准备。教师不仅要把教材处理好,课备好,而且要准备好一些教具、投影仪等,条件好的学校要准备课件。但是,由于有些农村中学的硬件条件跟不上,教材的配套教具也不多,而教师的自制教具又相当缺乏,从而造成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上课只能让学生看课本或在黑板上绘画,失去了实物形象的效果。 2. 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的广泛推行,各学科教学工作纷纷迎来了优 化的契机。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其教学工作的优化与完善自然牵动了 社会各界的目光.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帮 助学生构建自身的数学知识体系,同时也要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课堂 学习体验,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自身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新课程改革背 景下如何开展数学教学,已经成为了现代小学数学教师的核心教研课题。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探究 小学生正处于自身思维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而数学课程对学生思维能力发 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数学知识点本身就有着较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这就要 求教师能够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学生带来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从而引 导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可以从教学方式、教学内 容等角度展开优化,为学生带来一个更加优质的数学课堂。 一、丰富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动力 小学生年龄相对较小,自身还没有养成健康的学习态度,再加上学生自控能 力不足的原因,一部分学生很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走神”的现象。这时如果教 师还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则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将精力集中到 教学内容上。这时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带来更多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自 主探究欲望,从而在降低教师教学压力的同时实现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有效增长。 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这部分教学内容时,以往教师是通过大量计算题来加强 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这种机械重复的教学方式很容易消磨学生的专注力,如果教 师可以采取游戏教学法,就能让学生的学习动力持续增长。就以四则运算为例, 教师就可以通过“24点游戏”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上四个 一组的数字,然后让学生通过向数字间添加运算符号的方式来得出“24”的结果。 就以“6、2、3、7”这四个数字为例,学生们就可以通过(6÷2)+(3×7)的方式来得出24的答案。这个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能给学生带 来更多的参与感,最终实现学生课堂学习体验的显著提升。 二、结合实际生活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与小学生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学习,引导学生将数学 知识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也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如果教师可以 将生活元素引入到教学内容中,学生就可以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点,这样学生的学习难度就会得到显著降低,教师自身的教学效率也会得到稳定 的提升。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克与千克”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提前去 超市购买一些商品,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对商品的重量展开观察,从而对这两种 重量单位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而在学习“轴对称”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教师也可 以在课堂教学开始前让学生们思考生活中存在的轴对称物体,这样教师就可以在 学生的讨论与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对轴对称知识点的内化与吸收。 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对生活元素的应用,来为学生创设更加具有代入 感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本身就是一种利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方式,而生活情 境的出现能够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思考.例如在学习“小数乘法”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电子白板上为学生展示当地的电子地图,并且将学校、火车站、医 院等较为重要的位置用红线连接起来,然后将不同地点之间的路程距离抄写在红

次课程改革

我国基础教育八次课程改革的历史探究自建国以来,我国共经历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每次课程改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特色。根据每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可以分为四个重要阶段。每次改革都在其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进行改革,也在这三大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第一阶段:经济恢复与发展阶段的课程改革(1949年-1966年)(包括前三次课程改革)这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恢复经济与发展经济阶段,其经历三次课程改革。这三次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1949—1952年的第一次课程改革 改革背景: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收回了教育主权,此时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为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服务,继承发扬老解放区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解放区内继续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各类教育问题(严重的形式主义,重教不重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造。1949年12月23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对旧教育实行“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的方针,指出要“以来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这一方针具体规定了教育改革的步骤和方向,这次改革是教育部门自上而下进行的,实行对旧课程的改造,初步确立了我国中小学新课程体系,形成了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与统一教科书的“大一统”课程模式。

改革内容:(1)规定了中小学的课程门类,统一了课程安排和课时安排,优化了中小学课程的比例结构和衔接;(2)颁布了不少学科的新教学大纲;(3)教材改革。新中国成立之初主要采用旧教材,后来才过渡到修改旧教材再到编写新的教材。 改革过程: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教学计划;同年9月,在全国出版会议上提出中小学教材必须全国统一供应的方针,并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编写国家统一教材的任务,于1951年出版了第一套中小学全国通用教材。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通过了《普通中学(各科)课程标准(草案)》和中学规程,提出目前普通中学的教学计划必须全国统一,课程科目和每科教学内容必须定出统一的标准。同年10月,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重新规定了中小学的学制,规定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取消初高两级分段制,中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各三年。根据学制的要求,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小学和中学暂行规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发的第一个全面规范中小学课程的政府文件。 改革特点:强调中央集权,全国统一,致使课程结构单一,只设必修课,不设选修课;注意根据中小学培养目标来考虑学科设置;课程内容方面,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模仿前苏联的痕迹明显,某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实际。。在教学方法上,方针政策的提出为教学方法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由于忙于对较的教育机构进行接收改造,忙于新学校的建设,直到1952年,教学方法的改革尚未大规模进行。 (二)1953—1957年的第二次课程改革

数学课改实施方案最新

数学课改实施方案 最新

数学学科课改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理念,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中过分束缚学生的做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课程标准为纲领,力求使我们的数学课堂达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使教师由“教会”发展到“会教”,使学生由“学会”发展为“会学”,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课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较之以前的教学大纲在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理念由“知识为本”到“育人为本”的转变;课程目标由“双基”到“四基”的转变;内容方法由“结果性”到“结果性”加“过程性”的转变;评价目标与方法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使得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以及评价不再适应也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不适应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目标要求,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坚决贯彻上级部门的相关文件精神要求,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落实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要求,准确把握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本质,秉承课改理念,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目标、学科教学目标,保持

有效课堂建设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二)目标要求及工作任务 1、提升教师实施课堂改革教学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教方式”的转变。 3、打造全新的“一讲一评一议”课堂教学模式。 4、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基本原则 1、实践性原则。本着“实践-反思-总结-改进-提高”循环发展的原则,将课堂教学改革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坚持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的原则。 2、实效性原则。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是向40分钟要质量,实现有效教学。因此,积极倡导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努力实现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念。 3、继承和创新的原则。一方面,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过去一些成功的改革经验,使之不断完善提高,逐步趋于实用化、实效化、科学化。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建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 三、课改工作安排、步骤、方式方法 (一)具体安排及方式方法 第一个环节:课前三分钟

浅谈新课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11-07-22T16:16:02.640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1年第36期供稿作者:黄超[导读] 设计课堂层次时,必须重视认知过程的完整性,要回归认识的最初,也就是要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河南省光山县第一高级中学黄超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提高思维品质的优化率等方面,阐述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怎样才能较好地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笔者根据多年的高中教学经验以及这两年新课改的体会认为:必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和提高数学思维。 一、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作为数学教学的资源,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且没多大用处的,而是与生活联系紧密的。为此,可以与学生多交流,了解他们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循环结构时引进电脑病毒事件“熊猫病毒”,一开始就“引人入胜”,产生好奇心,并由此产生求知欲望与热情,对理解内容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及时地进行表扬与鼓励,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课堂教学中,要对同学们的热情态度和取得的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鼓励。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并回答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讲完一个例题后,让学生归纳其解法,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一些基础问题,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耐心细致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增强学生提问的勇气和信心。当学生的作业做得很好时,当学生的解题方法新颖时,当学生的成绩有进步时,当学生表现出刻苦钻研精神时,都要给予适度的表扬,以增强学习信心,达到表扬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的目的。 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引入、传授、反馈、深化、小结、作业布置等过程,如何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最重要的因素。 设计课堂层次时,必须重视认知过程的完整性,要回归认识的最初,也就是要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努力做到使教学层次的展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的活动协调和谐。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当同学初步获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后,应安排动脑动手独立思考与练习,教师及时捕捉反馈信息,并有意识地让它们产生“撞击”与“交流”,这样,同学们对某一概念的理解,对某一例题的推演,就会有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而对知识的领会加深,能力也得到发展。 设计课堂教学层次还必须注意紧扣教学目的与要求,充分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基本要求与能力要求,从多方面围绕教学目的来组织课堂教学。严格控制教学内容,不增加难度,不降低要求,力求把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当课堂容量较大时,要保证讲清重点,解决难点,其他的可以指明思路,找出关键,有的甚至可以点而不讲,但要指导学生自学完成;当课堂容量不大时,可以安排学生分析评论,并进一步深化练习,进行比较、提高。这样,课堂结构紧凑,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教学方法是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的一种手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吸收。具体一堂课,到底选用哪种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考虑。一般而言,每节数学课都要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因此,通常所采用的都是讲授与练习相配合的方法。有些课题要数形结合求解,此时可联系图形,用谈话式“依形探数”或“用数定形”,以使问题直观易懂,学生吸收自然好。对于一些综合题,可结合分析,采用点拨讲授法,要挖掘条件,点其窍门,减缓坡度,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也便于学生吸收。 需要指出的是,设置问题时要尽量具体,环环相扣,而且要多范围,最后也要有“从中你有什么收获”这样的总结性问题,切忌蜻蜓点水,不深不透。 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必须在“讲”上下工夫,狠抓“练习”这一环节,注重启发式、探索式,讲授时做到深入浅出,语言规范简洁,练习时做到难易适中,适时启发反馈,力求使同学在认识与实践中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形成技能技巧,以达到吸收消化的目的。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方活动。要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形成具有激情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一定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十年课程改革是新理念扎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十年

十年课程改革是新理念扎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十年,是广大教师开拓创新的十年。面对新形势、新课改,十年来,我们以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严谨、求是、务实地态度,立足本校实际,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 一、教师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教师的知识观、质量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到注重学生态度、情感、人格、能力的发展,由过分追求学科的严密性转到注重数学教育的育人性;由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到注重学生实践探索和交流的主动学习。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课改研究中一定强度和密度的教研活动给老师们带来了压力,但也推动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二、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变化 教师在课堂上放下了教师的尊严,以平等、民主、和蔼的态度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教室内从以往的“教”堂变成了“学”堂,教师在教学中以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逐步形成,学生已基本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中,能从整体上考虑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体现三维目标的理解和运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使数学的学习过程更加丰富多彩,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同时,教师在数学中也关注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整体表现,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发展的过程。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教与学方式方法的改

变,探索多样化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教师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能通过情境的选择与设计,探索过程的组织,为学生留有更多的参与和思考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也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注重师生互动与合作交流,以及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忙起来,动起来。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越来越多的教师试图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探索和运用启发式、探索式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作与交流。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活泼,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中的数学教师为课程实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课改表明,孩子们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愿望逐步得到实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还学会了评价、质疑与反思;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新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要将课程改革的理念在实验中真正得到落实并产生效益,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长期以来的传统理念和教学造成的思维定势,新旧思想的碰撞,会产生新的问题和新的困惑,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开创美好的未来,实现新课改的真正目的。回顾十年课改,我们在新课改的实施中不可能没有疑问和困难,但只要我们长期、耐心地坚持下去,积极总结和反思在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多学习,多思考,多创新,那么离成功的彼岸越来越近了,让我们和新课改一起经历风雨,一起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