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的挫折重要的启示——汶川8.0级地震引发的对地震预测研究的某些科学思考

严重的挫折重要的启示——汶川8.0级地震引发的对地震预测研究的某些科学思考
严重的挫折重要的启示——汶川8.0级地震引发的对地震预测研究的某些科学思考

第29卷第1期2009年1月

地震

EARTHQUAKE

Vol, 29, No. 1

Jan. , 2009严重的挫折重要的启示

——汶川8.0级地震引发的对地震预测

研究的某些科学思考‘

陈章立1,李志雄2

(1.巾国地震局,北京100036*2.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

摘要:首先指出汶川8.0级地震前我国地震工作部门地震预测努力遭受严重挫折的主要表现,

阐明这一严莺挫折是地震预测面临的三个主要困难:地球内部“不可人性”、大地震的“非频发

性”和地震物理过程“复杂性”。但这一严重挫折给人以重要的启示:面对地震预测这一科学难

题,必须勇于扬弃,努力处理好地震预测经验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必须充分发挥地震科技工

作者群体的主体作用,努力推进地震预测理论、技术的创新;必须明确地震预测的主要对象,

加强大地震的预测研究。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震预测;挫折;启示;建议

中图分类号:P3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274(2009)01-0182-11

引言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O级地震的发生使灾区人民蒙受巨大的灾难,也使我国

地震工作部门的地震预测努力遭受了自从正式开展地震预测研究与实践以采最严重的挫折,其表现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对龙门山断裂带长期潜在的地震危险性评估严重不足。汶川8.O级地震在龙门山

断裂带上的极震区地震烈度高达Ⅺ度,但在中国地震局2001年编制的《中国地震动峰值加

速度区划图(1/4 000)》中,龙门山断裂带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仅为0.10~0.158,对应的烈

度仅为Ⅶ度。

(2)对2008年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水平做出了错误的预测。2008年初全国地震趋势会

商会预测,2008年将是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低的一年,总体水平为6~7级,虽

然不排除发生个别7级左右地震的可能,但最大不会超过7.5级。

(3)对汶川8.O级地震的孕育无所察觉。不仅短临阶段没有察觉,而且2008年初全国

地震趋势会商会也未把龙门山断裂带列为年度重点地震危险区。

*收稿日期:2008-10-17;修改回日期:2008-10-28

作者简介:陈章立(1941-),男,福建泉州人,中国地震局前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地震预报和数字地震学等研究。

万方数据

严晕的挫折重要的启示

1期陈章立等:——汶川8.o级地震引发的对地崖预测研究的某些科学思考183

这里论及前两方面预测的挫折是因其对后一预测的错误有一定的影响。以上三方面预

测的错误,虽然在科学认识上各有其具体的原因,但都源于地震预测的困难性。陈运泰院士指出地震预测的困难主要有三个方面:地球内部的“不可人性”、大地震的“非频发性”和地震物理过程的“复杂性”口1。文章虽然没有直接论及汶川地震预测的问题,但为人们思考地震预测为什么会遭受如此严重的挫折,尤其是思考应从这一挫折中吸取哪些教训,得到哪些启示提供了科学思路。笔者认为启示主要是,面对多震灾的基本国情和地震预测这一科学难题,我国地震工作者应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勇于接受挑战、知难而进。并在以下三方面做出努力:必须勇于“扬弃”,努力处理好地震预测经验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地震科技工作者群体的主体作用,努力推进地震预测理论、技术的创新;明确地震预测的主要埘象,加强大地震的预测研究。本文将就这三方面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1必须勇于“扬弃’’,努力处理好地震预测经验的继承与发展的关

地震预测至今仍处于以经验为主的阶段。所谓地震预测经验是入们在过去的观测、实验等条件下在地震预测研究与实践中,尤其是在对大地震的可能性前兆的监测与识别研究实践中所得到的认识。这意味着实践者所拥有的经验与多种凶素,如观测、实验的条件,实践的机会与经历等有关。因此,不同实践者所拥有的经验有别,甚至可能差别很大。对每个实践者来说,所拥有的经验,既有科学性的部分,也有局限性、片面性,甚至错误的部分。对实践者群体来说,虽然局限性、片面性相对少些,但也难以完全避免。我国工作部门针对汶川8.O级地震的预测努力遭受严重挫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实践者个体和群体地震预测经验的局限性、片面性可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例如:汶川8.O级地震前许多专家L2—7]的研究认为,龙门山断裂带构造运动的速率较低。震后张培震等‘81研究认为,晚第四纪以来构造运动的速率低可能是汶川8.0级地震前对龙门山断裂带潜在地震危险性认识不足的重要原因。显然,这种认识有很大的片面性。据有关研究结果‘鲴,中国大陆东部地区多数断裂带的滑动速率小于l mm/a,但有地震历史记载以来,东部地区曾发牛过许多7级、8级地震。因而滑动速率低的断裂带并不意味着发生7级、8级地震的危险性就低,只是这些断裂带由干应变能积累缓慢,大地震,尤其是特大地震复发的周期很长,可能超过有地震历史记载以来的时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7级、8级地震危险性低。导致对龙门山断裂带潜在地震危险性估计严重不足的另一个与滑动速率低相关的重要原因是,该断裂带上缺少7级以上强震的历史记载。据历史记载,该断裂带最大地震仅为1657年的6.5级地震,因此在对该断裂带长期潜在地震危险性预测中,仅把6%级作为可能复发的最大特征地震是欠周全的[10]。在地震长期预测中仅强调大地震的“重复性”具有很大的片面性,梅世蓉‘11]曾指出,大地震的发生虽然在空间上具有“重复性”和“填空性”两种情况,但“填空性”是主要的,震级越大,“填空性”越突出。

导致对2008年度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水平做出错误预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以1900年以来中国大陆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的划分及“活跃期”和“平静期”的统计特征(持续时间,7级以上地震次数等)的统计外推作为预测重要依据,这种做法是否科学、合理值得斟酌。首先,对一个具体的构造断裂带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的划分,构造物理含义是明确的,但将个体推广到包含若干地震带的大区域,尤其是构造环堍

万方数据

184地震29卷

和地震动力条件差异较大的整个中国大陆,其构造物理含义则显模糊,相应的“活跃期”和“平静期”划分及统计特征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12]。其次,仅以中国大陆作为统计分析的区域,而不顾及地质构造及地震活动与中国大陆地区紧密关联的西部边邻地区是不妥的。显然,如果把中国西部边邻地区包含在内,鉴于2003年和2005年分别在中、俄、蒙交界地区(震中位于蒙古境内)和巴基斯坦分别发生7.9级和7.8级地震,就不可能得出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中国大陆已进入地震“平静期”的错误判断。

汶川8.O级地震后,一些地震学者通过媒体解释之所以未能对这次特大地震作出预报是因为震前没有异常出现,或“未能认定有显著的异常”。对此,不少地震学者提出了质疑,认为这种说法的“正定理”和“逆定理”都是不成立的。本文不对此作更多的评论,仅指出这种说法不仅不适当地把异常当作地震前兆的“代名词”,而且可能与未能正确理解与应用已有的预报经验有关。例如,鉴于汶川8.0级地震震前1年龙门山断裂带及邻近区域地震活动水平较低,认为8.0级地震前没有出现4级、5级地震活动增强等异常图像,这种认识显然与未能正确掌握预报弪验有关。梅世蓉0133指出,一切毁灭性地震(即M≥8.O)都不发生在有感地震频度最高的地块,而是在其间或其附近。这实际上就是地震空区的概念。1970 年梅世蓉又指出,空区内地震活动性很低,而空区外大面积内地震活动增强,大地震往往都在地震活动峰值之后的减小段里发生。依此,研究大地震,尤其特大地震前区域活动的特征,研究的区域不能仅局限于大震震中区,研究的时间尺度也不能仅局限于大震前较短的时间,而应对较大区域范围里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的演化作认真的分析研究。图l、图2分

万方数据

图1汶川8.O级地震前Mr.≥4.0地震空区图像

严重的挫折重要的启示

1期 陈章立等:——汶川8.o 级地震引发的对地震预测研究的某些科学思考 185

0 5 2 5

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曰

g 褥

霉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年份

图2汶川8.O 级地震前区域M,.≥4.O 地震年频次柱状图

(a)图l 巾的研究区域l(b)图1中的空区内部区域

6521

6173

5825

988 1992

7070 6585

6100

2000 2004 2008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6030

4184

2338

988 1992 年份

2000 2008 图3四川郫县台、甘孜台、冕宁台地电阻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别展示了汶川及其邻近地区Mi ,≥4.0地震窄区图像和ML ≥4.O 地震的年频度随时间的变 化。无须赘述,图中所显示出的中等地震时空变化特征与梅世蓉总结出的经验完全吻合。 图3所示为四川郫县台、甘孜台和冕宁台地电阻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由图可看出四川郫 县台地电阻率(NE 向)、甘孜台地电阻率(EW 向.NW 向)、冕宁台地电阻率(EW 向)观测 万方数据

186地震29卷

资料在汶川8.O级地震前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异常变化,持续时间约为2年,且异常幅度较大。虽然不能断言这些异常一定是大地震的前兆,但不能否认这些异常是显著的。据了解,有关专家曾依其提出过地震预测意见,由于在预测的时段内未发牛所预测的大震,未敢再继续坚持异常可能是大震前兆的看法。有砦专家怀疑这些异常为“干扰”,但如图3所示,这些台站地电阻率的异常都起始于2006年前后,具有较好的同步性。根据许多从事地震预测研究与实践的老专家的看法,判别异常的可能性质既要逐一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又应分析其群体的特征。因而这种轻易的怀疑不仅缺乏充分的依据,而且与已有的地震预测经验是相悖的。

实践者所拥有地震预测经验的双重性,即科学性与局限性、片面性决定着面对地震预测这一科学难题,人们必须勇于“扬弃”,这是不断提高地震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每个地震预测研究与实践者具有较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的重要表现。“扬弃”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抛弃又保留,既变革又继承。通过系统、认真的分析研究,抛弃已有经验中的不合理部分,保留合理的部分,以减小片面性,增强科学性。1976年唐山地震劫难后,20世纪80年代中早期国家地震局纽织了由2000多名地震科技人员参加的,长达数年的地震监测预报方法的“清理攻关”。这实际上是一次有组织的“扬弃”。那次“扬弃”不仅肯定了在当时科技水平下认为是合理的方面,抛弃了认为是不合理的部分,更重要的是在深化对地震预测困难性、复杂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强了对地震预测的信心,并明确为提高地震预测的科学水平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为20世纪90年代开始地震监测台网的调整优化和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当今,面对汶川8.0级地震,人们也必须勇于正视现有的认识和经验有不少的局限性、片面性,勇于“扬弃”。另外,必须正视实践者所拥有的经验与从事地震预测研究和实践的经历有关。老专家的地震预测经验虽然也存在局限性、片面性,但许多经验是经历了几十年的实践检验,在多次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十分宝贵的。中、青年专家虽然具有很多优势,是当前和未来地震预测研究与实践的主力军,但必须承认就总体上来说,中、青年专家由于从事地震预测研究与实践经历有限,所拥有的经验一是少,二是难免也存在局限性。因此对现在处于地震预测与实践第一线的中、青年专家来说,既应勇于开拓创新,又应谦虚谨慎,学习、继承前人宝贵的经验,努为处理好地震预测经验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2 充分发挥地震科技工作者群体的主体作用,努力推进地震预测

理论、技术的创新

回顾人类同地震灾害抗争的历程,可以肯定地说,从地震灾害发生后由被动的救灾到对地震灾害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战略转变,尤其是地震预报实践的开展,并取得有限的成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也是科技发展的结果和重要标志之一。同时还应该指出,地震预测研究取得的进展,固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经济发展,但地震科技者群体作为地震预测研究与实践的主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我国地震预测研究和实践所取得的进展是一部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一代接一代地震科技下作者群体努力,推进地震预测理论、技术创新的奋斗史。历史的轨迹揭示这样一个真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地震科技工作者群体在地震预测研究与实践中的主体作用,推进地震预测理论、技术的创新是提高地震预测科学水平的关键。

万方数据

严重的挫折重要的启示

1期陈章立等:——汶川8.o级地震引发的对地震琐测研究的某些科学思考187

推进地震预测理论、技术创新,首先必须理清科学思路。地震预测经验的双重性本身隐含着过去的科学思路也具有双重性,既有合理的方面,也有欠妥之处。因此,对过去的思路需改进的部分也应勇于“扬弃”。在继续沿着认为是正确的方向进行探索之际,应针对地震预测的三大困难,进一步明确究竟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去做。根据浅源地震发生的物理实质及孕震物理过程可能的主要特征,包括上述对汶川8.O级地震前我国地震工作部门地震预测努力遭受严重挫折可能原因的粗浅认识,本文认为应加强以下四方面的工作对于提高地震预测的科学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2.1 推进地震长期预测技术与方法的创新

综观近几十年来地震长期预测的技术和方法,多以历史地震活动、地质构造及构造运动的研究结果为主要依据。在低地震烈度区划区发生高烈度大地震的一个又一个事实表明,固然这些方面的研究是地震长期预测的基础,但其局限性是非常显著的。因此在继续重视这些方面的研究之际,还应努力推进长期预测技术与方法的创新,尤其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1)发展开掘深槽和断错年代测定等古地勘探技木与方法。在中国大陆主要地震构造带,尤其是滑动速率低、在历史地震i己载的中强以上地震的频度和强度相对较低的断裂带开展古地震的勘探与探究,以扩展历史地震资料的时间长度,增加统计分析的样品,减小历史地震活动性统计分析与预测的不确定性。

(2)研发应力测鼍技术和方法。勿须赘述,应力测量对于评估潜在地震危险性至关重要。例如,安欧等人[14]根据龙门山断裂带应力测鼍与研究,对该断裂带潜在的地震危险性,得出了上述传统方法迥然不同的结果,指出根据钻孔岩芯中古构造的残余应力及其应变能密度随深度的分布,龙门山断裂带含总残余应变能量达6.O×l015 J,足以提供大地震

的能量释放。但由于受成本等条件的制约,不论是钻孔岩芯应力测量还是水压致裂应力测量始终未能普遍开展,因此应把研发实用性较强的应力测量技术与方法,开展应力测量与研究提到重要的丁作日程上来。

(3)改进地震带划分的原则和方法。传统上多以地质构造和中强以上地震的空间分布为主要依据来划分地震带,由于中国大陆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和历史地震记载的有限性,在某些地区这种划分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根据浅源地震发生的物理实质和应力的概念,地震带应该是地球脆裂圈介质显著不垧匀、利于应力集中和应变能积累的地带‘15]。这不仅

应表现在地质构造和历史地震活动方面,而且在地球物理场和现代小震活动的空间分布方面也应有较明显的显示。图4表明,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与松潘、平武、武都位于同一布

格重力异常梯度带上,该梯度带又是现在“小”震活动的相对密集带[16],理应视为一个地震带。该带历史上曾发牛过多次7级以上地震,如1879年在武都发生了8.O级地震,1933年

茂汶北迭溪发生7.5级地震,1976年在松潘一平武发生两次7.2级地震。显然,按上述地震带的划分及大地震的“填空性”,不难理解汶川8.O级地震的发生。这说明改进地震带划分原则与方法,合理划分地震带对确定长期潜在的大震震源区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2.2研究和实施科学的地震监测技术方案

地震监测是开展地震预测研究和实践的基础。监测台网的产生既对地震研究与实践的进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又制约了地震预测研究的深入和预测水平的提高,这决定着必须高度重视地震监测技术方案的研究。毫无疑问,研究和实施科学的监测技术方案应以有利于

万方数据

188地震29卷

有效地监测地震前兆,有利于提高投入产出比,有利于促进地震预测研究的深入和预测水平的提高为原则。笔者认为,根据我国地震监测台网的状况,尤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加强探讨:

1030E 1040 1050 106。

34 4

N

图4龙门山断裂带及邻区布格重力异常图(单位:mgal)(引自陈国光等‘”3) (1)高度重视地震前兆传感器的研发。能否有效地检测到地震前兆,主要取决于观测环境和观测仪器的性能。在观测仪器的研制中往往强调灵敏度、稳定性、抗干扰能力和数据采集、传输,而对观测的频带重视不够。笔者认为,犹如电视机只有调对频带才能清晰地接收电视信号一样,地震前兆观测仪器的频带对于监测地震前兆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种类的地震前兆,频带可能有别。前兆观测仪器应具有怎样的性能才有效地检测地震前兆,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首先是一个科学问题,必须充分顾及前兆的机理。因此,仪器的研制应与前兆机理研究相结合,组织从事理论研究专家、地震预测专家和技术研发专家一道合作研制。

(2)加强台网布局方案的研究,提高布网的科学性。台网能否有效地检测到地震前兆,不仅与观测仪器的性能环境有关,而且与台网布局是否科学合理有关。但何为料学、合理的布局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将其概括为:“优选项目、逼近源区”。“优选项目”并不排斥广泛探索,应根据目前对浅源地震发生的物理实质相应的孕震物理过程可能的主要特征认识和震例经验,并充分顾及各地构造及自然环境的差异,优选观测肇物理含义较明确、“映震能力”较强的观测项目作为台网建设投资的重点;观测逼近灾害源区,这是所有自然灾害监测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只是源区的具体内涵有别而已。对地震监测,所谓逼近源区意指观测应尽可能逼近潜在的大震震源区。鉴于时间尺度为几十年的地震危险性区划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应在现有台网的基础上,围绕主要地震带,尤其是有地震历史记载以来大地震的“空段”两侧区域加密台网。

万方数据

严重的挫折重要的启示

1期陈章立等:——汶川8.o级地震引发的对地震埂测研究的某些科学思考189

2,3加强数字地震观测与研究,提取新的前兆信息

正如著名地震学家伽里津所指出:“地震是霎那间照亮地球内部的一盏明灯”,研究和提取地震波所携带的来自震源和地球介质的丰富信息是克服地球内部“不可人性”(或“不可见性”)这一地震预测的首要困难和最重要的途径。20世纪70年代中期,宽频带、大动态、

高分辨率、便于计算机处理的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的诞生标志着地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与模拟记录比较,数字地震观测资料更便于提取地震波所携带的丰富信息,为地震预测研究的深入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径。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数字地震观测与研究,尤其在以下三方面做出努力:

(1)培养一大批而不是几个熟悉地震学基本理论和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的科技人员,把地震矩、应力降、震源特征尺度、震源机制等震源参数和介质品质因子的测定纳入日常监测工作,并加强这些参数在地震预测巾的应用研究。同时,通过地震波衰减和台站场地效应的反演,计算震级量规函数和台站校正值,提高震级测定的准确性。

(2)加强主动地震观测与研究。地震虽然是照亮地球内部的“明灯”,但她震并不是随

时随地发生的,为弥补这一缺欠,应加强“主动”地震观测与研究,利用精密可控人工震源

激发的地震波反演地壳结构,监视介质性质的变化。另外,近几年兴起的“噪声地震学”研

究也值得重视,可利用数字地震仪记录的”噪音”反演地壳结构,监视介质性质的变化。 (3)加强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扩宽观测频带。人们总是期望能观测到大震的直接前震活动,遗憾的是有丰富的直接前震活动的震例不多。根据岩石破裂实验[17],大破裂

前是否有微破裂发生,以及微破裂数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岩石介质的均匀程度。地壳介质不可能是完全均匀的,许多大震前之所以未能记录到前震活动主要在于高频的微小地震记录受仪器频带和“噪音”的制约。因此,应扩展仪器频带的高频端,并开展井下观测,降

低观测的噪音背景。近几年来,“前驱波”的观测及其在地震预测中的可能应用引起许多人

的关注,“前驱波”可能与源于大震前发震断层或邻近次级断裂带预滑的“幔地震”或“宁静地震”相关联,因而其可能具有长周期特征,地震仪是检测这种“前驱波”的最佳装置,因此应研发超宽频带数字地震仪,扩宽地震观测频带。

2.4加强地震前兆机理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推进地震综合预测研究的深入

她震前兆机理与综合预测方法的研究,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重要问题。以往这方面的研究多含“反演”性质,即从震例总结人手,对可能的地震前兆异常进行物理解释,并

根据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推测孕震的可能物理过程和提取地震预测的指标。虽然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但由于受观测资料的制约,加之异常不是地震前兆的“代名词”,因而这方面

研究进展缓慢。因此,在继续重视震例总结之际,应充分借助固体物理、岩石力学、断裂力

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新的研究成果,加强地震前兆机理及各种前兆彼此间关联、组合特征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把“正演”和“反演”研究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赋予震例总结新的思路,使前兆机理和综合预测方法的研究取得新的重要进展。

3 明确地震预测的主要对象,加强大地震的预测研究

地震预测的目的在于减轻地震灾害,汶川8.0级地震的发生再次表明,发生在人口稠密的大地震,尤其特大地震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大大超过中强地震,这决定着大地震尤其特大地震应是地震预测的主要对象。但这不是说放弃中强地震预测的努力,只是

万方数据

190地震29卷

强调从减灾的角度,应把大地震尤其特大地震的预测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还要指出的是,传统上的一种说法,即“地震强度大,预测的难度较小”是值得斟酌的。笔者认为,根据已有的震例经验,由于发生在台网监测区域里的中强地震的数量相对较多,虽然预测难度大,但由于震前往往会出现一定数量的前兆异常,在目前的预测水平下,归纳出的经验有可能对某些中强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测。但随着地震强度的增大,预测的难度也将随之增大。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在于大地震的“非频发性”,导致人们对大地震可能前兆表现的认识及相应的预测经验更欠缺。已有研究结果指出,小地震、中强地震与大地震的震源模型、应力降、地震辐射效率等明显有别L18],这意味着小地震、中强地震与大地震的物理本质之间可能存在某些差别。因而能否把中强地震的预测经验简单地套用于大地震的预测,将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其次,大地震尤其是特大地震不仅可能的前兆异常持续时间长,而且引起震源区及相应的孕震区尺度较大,可能的前兆异常可能会在较大的区域范围里分布,由于大范围里构造环境的复杂性,加之大地震的孕震过程中可能有若干中强地震的孕震与发生,使得大地霹前的前兆表现及其时空分布特征更加复杂。这也决定着应重点加强大地震,尤其特大地震的预测研究。对此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开展5级、6级中强地震和大地震(Ms≥7.O)震例对比研究。将已有的震例分成5 级、6级中强地震和7级以上大地震两大组,在对震例报告给出的可能性前兆异常进行重新审定和用相同的方法研究震前区域地震活动特征的基础上,对两大组地震可能性前兆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作深入的对比分析,并对其差异的构造物理含义作理论探讨。

(2)组织地球物理、地质、地壳形变等学科的专家共同开展长期地震预测方法的研究。科学地划分地震带,根据大地震的”填空性”,确定长期潜在的7级大地震的震源区。

(3)将长期潜在的7级以上大地震的震源区(无人区及人口稀少地区除外)及其近邻区域作为地震预测实验场。显然,这种试验场不是一两个,可能有若干个。以浅源地震发生的物理实质和对孕震物理过程可能的主要特征的认识作为思考问题的摹本出发点,进行观测布局的科学设计,强化地震及其前兆预测,并普及地震科学知识,加强群测群防工作。

(4)凝聚我国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有利于研究和预测大地震的科研团队和机构。一方面以地震预测实验场为依托,组织我国她震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研究人员开展地震前兆与地震预测的实验研究。另一方面应通过调整、优化组合,形成国家地震综合预测研究团队。1976年唐山地震后,时任国家地震局领导组织我国地震工作部门的各级领导和广大科技人员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反恩,得到丽点共识:其一,地震预测意见的形成不是一个生产过程,而是研究的结果,必须把预测与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寓预测与研究之中;其二,鉴于大地震的可能性前兆异常分布范围较大,可能展布在多个省(区,市)的地域里,省(区,市)各自为战不利于大地震的预测,必须组织国家一级的地震综合预测研究机构,承担地震综合预测任务。经过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反复论证后作出决策,报国务院批准。1980年成立的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陆续从有关单位抽调了几十名高素质的专家,充实了分析预报中心的研究力量。该中心在其存在的20多年时间里,在广泛吸纳同内外地震预测研究成果的同时,以报大震、力戒唐山地震劫难重演为目标,开展针对性较强的综合研究,为我国地震预测研究的深入和预测实践所取得的有限的成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笔者认为,这一历史经验没有过时,对思考未来的地震预测工作,仍有借鉴价值。

综上所述,汶川8.0缀地震前我国地震工作部f】的地震预测努力遭受的挫折是严重万方数据

严重的挫折重要的启示

1期陈章立等:——汶川8.0级地震引发的对地楗预测研究的某些科学思考191

的,该挫折是地震预测困难性、复杂性的集中表现,但不能因此断言地震不可预测。虽然对这次特大地震前可能的前兆表现及其特征仍有待广大地震科技工作者作深入的研究,但正如本文前面所述,根据震后有关科技人员的研究,没有理由认为这次特大地震前“没有显著的异常出现”,也没有充分的理由肯定所出现的一些显著异常一定是“干扰”。陈运泰

院士‘19]曾指出,一个7级大地震释放的应变能量级达101I J,很难置信在如此巨大的应变

能释放之前不出现任何讯号。一个8级地震释放的应变能达l016 J的数量级,更难置信震

前不m现任何信息。尽管由于地球内部的“不可人性”、大地震的“非频发性”和地震物理过程的复杂性,人们对地震发生的规律和孕震物理过程的认识仍相当粗浅,预测经验仍存在不少局限性、片面性,预测努力遭受的挫折仍远多于成功,但不论是根据近几十年来一些大地震前的观测事实,包括这次特大地震震前的观测事实,还是根据有关理论的推测,大地震尤其特大地震前不可能没有任何“讯号”出现,这些“讯号”本身隐含着地震预测的希望。因此,不能因预测努力道受严重挫折而丧失对地震预测的信心。

面对地震预测这一世界性的科学难题,人们努力获得有限的成功和遭受严重挫折都是符合认识论的,重要的是必须勇于反思,勇于“扬弃”,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进一步明确

为力争避免类似唐山和汶川地震劫难的重演,人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去做,并付之与行动,知难而进。回顾人类同地震灾害抗争的历程,从灾害发生后由被动的救灾到对地震灾害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战略转变,尤其是地震预测实践的开展,并取得有限的成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结果和重要标志之一。坚持地震预测研究与实践不仅符合人民的利益,也符合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大方向。相信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尤其科学技术的进步,地震预测的科学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昨日之梦想,未来一定会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1:]陈运泰.地震预测要知难而进[Jl.求是,2008(15): 58-60.

[2]唐荣昌,文德华,黄祖智,等,松潘一龙门山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带第四纪活动特征[J].中国地震,

1991, 7(3): 64-71.

[3]陈社发,邓起东,赵小麟,等.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带及相关构造的演化历史和变形机制(一)[J].

地震地质,1994, 16(4): 404-412,

[4]陈社发,邓起东,赵小麟,等,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带及相关构造的演化历史和变形机制(二)[J].

地震地质,1994,16(4):413-421.

[5]邓起东,陈社发,赵小麟,等.龙门山及其邻近的构造和地震活动及动力学[J].地震地质,1994,

16(4):389-402.

[6]唐文清,刘字平,陈智梁,等,基于GPS技术的活动断裂监测——以鲜水河、龙门山断裂为例[Jl.

山地学报,25(1):103—107.

[7]马起保,苏刚,侯治华,等,利用岷江阶地的变形估计龙门山断裂带中断晚第四纪滑动速率[J].地

震地质,2005,27(2): 234-242.

[8]张培震,徐铴伟,闻学泽,等.2008年汶川8.O级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

[J].地球物理学报.2008,51(4):166-172.

[9]方樟顺主编.中国改革开放辉煌成就十四年[M].国家地震局,中国经济法研究会,北京:地震出

版社,1993.

[10] 白兰香,闻学泽.龙门lJJ断裂带茂汶——汶川段的长期强震潜势[J].四川地震,1994 (3):51-58.

[11]梅世蓉.从华北地震活动的规则性看危险Ⅸ划分的一个途径[J].她震战线,1970,学术讨论专集

万方数据

192地叠29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1): 1-11.

陈章立,地震预报实践与思考[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7.

梅世蓉,中国的地震活动性[J].地球物理学报,1960, 9(1):15-19.

安欧,高国宝.龙门山断裂带测区古构造残余应力随深度分布及带中残余能量[J].地震地质,1996, 18(1):25-29.

陈章立.浅论地震预报地震学方法基础[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

陈国光,计风桔,周荣军,等.龙门山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分段的初步研究[J].地震地质,2007, 29(3):657-673.

Mogi K. Study of elastic shocks caused by the fracture of heterogenous materials and their reiation to e a r th q ua k e p he n om e na[J].Bu l l E a rt h q R es, I n st Un i v, T o k yo,1962(40):125-173.陈运泰,吴忠良,王培德,等.数字地震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

陈运泰,地震预测——进展、困难与前景[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7,28(2);1-23.

Severe Failure and Important Recognition: Some Thoughts on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 Research

due to the Wenchuan 8. O Earthquake

CHEN Zhang-lil,LI 2hi-xiong2

(1.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36, China* 2. Institute of

Earthquake Science, CEA, Beijing 100036,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first analyse the severe setbacks that the effor ts of earthquake p r e d i c t i on r e s ea r c h ha s s u ffe r e d i n We n c h u an M s8, O e a rth q u a k e. T hr e e m aj o r d if f i c ul t i e s are considered to contribute to that situation: the unknowability of the inner earth, the in- f r e q u e n c y o f m a j o r e a r t h q u a k e s,a n d t h e c o m p l e x i t y o f e a r t h q u a k e p h y s i c a l p r o c e s s,B u t these serious setbacks also carry several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aced with the difficulties o f e a r t h q u a k e p r e d i c t i o n,w e s h o u l d e n d e a v o r t o a p p r o p r i a t e l y h a n d l e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b e-t w e e n i n h e r i t a n c e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e a r t h q u a k e p r e d i c t i o n t h e o r y,h i g h l i g h t t h e d o m i-nant role of seismological scientists and researchers in order to make more innovations in theories and technologies in earthquake prediction, and identify the subjects in seismologi- cal prediction and intensify the research of large earthquakes.

Key words: Wenchuan earthquake; Earthquake prediction; Suggestion

方方数据

严重的挫折重要的启示——汶川8.0级地震引发的对地震预测研究的某些科学思考

作者:陈章立,李志雄,CllIi KlI /,Hnng】j, l。】/h卜xiong 厅疗散掘置簸4gz -zi: W^HF^NO D^T^

作者单位:陈章立,CHEi\r Zhang-li(中国地震局,北京,100036),李志雄,JJI Zhi-xiong(中幽地震局地

刊名:

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 地震瓜厅西网

EARTHQUAKF.

2009, 29 (1)

1.方樟顺中凼改革开放辉煌成就十四年1993

2.张培震:徐铴伟:闻学泽2008年汶川8.O级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期刊论文]-地球物理

学报2008 (04)

3.马起保:苏刚:侯治华利用岷江阶地的变形估计龙门山断裂带中断晚第四纪滑动速率[期刊论文]-地震地质

2005 (02)

4.唐文清:刘宇半:陈智梁基于GPS技术的活动断裂赡测一以鲜水河、龙门山断裂为例[期刊论文]-山地学报

2007 (01)

5.邓起东:陈社发:赵小麟龙门山及其邻近的构造和地震活动及动力学1994 (04)

6.陈运泰地震预测一进展、困难与前景[期刊论文]-地震垲磁观测与研究2007 (02)

7.陈运泰;吴忠良:王培德数宁地震学2000

9.陈幽光:计风桔:周荣军龙门州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分段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地震地质2007 (03)

10.陈章立浅论地震预报地震学方法基础2004

11.安欧:高国宝龙门山断裂带测『叉古构造残余应力随深度分布及带中残余能量1996 (01)

12.梅卅蓉中幽的地震活动性1960 (01)

13.陈章立地震预报实践与思考2007

14.梅世蓉从华北地震活动的规则性看危险Ⅸ划分的一个途径1970 (01)

15.白兰香:闻学泽龙门山断裂带茂汶一汶川段的K期强震潜势1994 (03)

16.陈社发:邓起东:赵小麟龙门山中段推梭构造带及相关构造的演化历史和变形机制(二)1994(04)

17.陈社发:邓起东:赵小麟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带及相关构造的演化历史和变形机制(一)1994 (04)

18.唐荣昌;文德华:黄祖智松潘一龙门山地Ⅸ主要活动断裂带第四纪活动特征1991(03)

19.陈运泰地震预测要知难而进[期刊论文]-求是2008 (15)

1.马保东2.潘振生2010 (5)吴立新.刘善军中国汶川Ms 8.O级地震前iDVI变化特征及其佐证[期刊论支]-科技导报2010 (13)

刘辉,冯雪玲.徐向宏2009年新辐柯坪块体3次5级地震前异常分析[期刊论文]-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3.曾明果地震的超临界水流体退相爆发成因——以汶川大地震震中”爆裂式泥火山”场景为例[期刊论文]-四川地质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行文规范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行文规范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 二○○八年十月 为了规范《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的编纂工作,确保全志行文规范统一,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修志实践经验,制定本行文规范。 一、书写格式 (一)用字、用词。 除引文和特殊情况必须使用繁体字外,一律使用规范汉字。书写格式一律自左向右横排。 简体字以198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发 布的《简化字总表》、异体字以1955年12月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联合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异形词以2001年12月教育部和国家 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为准;不得使用1986 年已经宣布废止的1977年12月发布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 “简化字”或其他不规范汉字。通假字、异体字、自造字以及已经淘汰的旧字形、计量单位的旧译名用字,只有在引文和特殊需要并加以注释的地方方可使用。 含义相同的字词使用时要统一。如“截至”就是“截止到”,“报名

到5月底截止”里的“截止”,不能为“截至”。“唯”、“惟”可通用时,统一使用“唯”。“其他”与“其它”,统一用“其他”。“制定”与“制订”,法律、决定、规定、制度、章程用“制定”,计划、规章用“制订”。 (二)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按照1995年12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监督局修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1995)执行。 1. 标点符号写在行内,除破折号、省略号外,其他每一个标点符号占一格;后引号、后书名号、后括号和其他标点符号不可出现在回行的行首;前引号、前书名号、前括号不能置于每行的行末,应加在回行的开头。 2. 关于引号的使用。词语使用引号,有比喻、引申和贬义的作用,因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六大、改革开放不得再加引号。要正确处理完全引语与局部引语中引号和句号的关系。引用整句而且包括冒号的,最后的标点符号放在引号内;不是引用整句,而且无冒号的,最后的标点符号放在引号之外。 3. 关于连接号的使用。常用的连接号为占一格的一字线(一),只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才使用两字线(——占两个字位置)、浪纹(~)和半字线(-)可以作为连接号的特殊形式使用。 一字线“一”用以表示两个相关名词构成一个意义单位及相关地点之间的起止;在相关的字母、阿拉伯数字等之间,表示产品型号、化学键或标准代号与年代号的分隔、图注的横线等;几个相关的项目表示递进式的发展。如产品型号“TPC一3”。表示年份起讫,全志统一省略前一“年”字,如“1978一2005年”;相同月份时间名词省略方法同年份,如“2003 年1月2一5日”,但不同月份的不能省略,如“2002年1月12日一2月18

汶川地震灾后群体伤员心理干预和护理管理

汶川地震灾后群体伤员心理干预和护理 管理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探讨地震灾难中批量伤员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干预措施。成立心理干预小组,确立成员工作职责,准确评估确定干预重点;科学制定工作方案,针对辅导对象具体情况采取个性化治疗;适时评价心理干预效果并及时改进。 【关键词】地震灾害心理护理管理 自然灾害不仅对个人、家庭、社区及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同时也给人们造成严重的心理和精神创伤[1]。面对“5.12”震区伤员及家属承受的极大心理压力,医院在加紧救治伤员伤情的同时,尽早建立心理干预组织,帮助伤员及家属进行心理重建,以促进其身心健康。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我院从德阳、绵阳等地转入灾区伤员140例,男性65例,女性75例;年龄3~89岁。四肢骨折42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5例,胸部创伤14例,肾脏损伤2例,颅脑损伤4例,严重多发伤67例,其它6例。

2 心理干预方法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地震伤员进行调查评分。根据自评量表标准分值划分为3个等级[2],分别对地震伤员的焦虑、抑郁症状和程度进行评估:<60分为轻度,61~80分为中度,>80分为重度。 2.1 积极创建组织机构。按照伤员数量,迅速抽调具有临床心理治疗经验的医生、受过心理学专业培训的护士和志愿者成立心理干预小组,负责伤员及家属心理评估,填写心理状况表,确立重点干预对象,筛查心理应激综合征。 2.2 科学制定工作方案。(1)掌握特点,及时干预。根据辅导对象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支持,与伤员建立稳定的一对一心理辅导关系,每天与伤员及家属进行1次心理干预,每2天开展1次组内心理疏导和院内培训。(2)熟悉技能,有效干预。首先建立信任关系,鼓励和诱导伤员抒发情绪;其次是关心伤员的伤情和睡眠情况,对非心理性疾病造成的伤害,尽早采取积极措施。(3)遵循原则,规范救治。以躯体伤痛治疗为主,心理干预作为必要的辅助治疗。迅速及时解除伤员伤痛,有效缓解其焦虑情绪。 2.3 针对性开展心理干预。轻度心理问题由护士及志愿者负责,中度由专职医生指导处理,重度心理障碍由心理指导专家进一步治疗。(1)结合伤员个性特点,开展支持性心理治疗、放松训练、认知疗法等。(2)结合环境技术要求,营造并保持安全舒适环境,针对辅导对象特点集中开展儿童心理治疗。(3)针对个体进行心理疏导,或通过小组形式实现。5~8人一组,每人负责3~5名伤员;小组成员

汶川8级特大地震综述

汶川8级特大地震综述 饶扬誉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1 引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省汶川县附近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此次地震震级大、震源浅,震区人口稠密、地形复杂、救援难度大,破坏性余震频度高、分布范围广,是建国以来我国大陆发生的破坏性最为严重的地震。截至2008年6月22日,地震造成69 181人遇难,18 522人失踪,374 171人受伤,累计受灾人数4 616余万人。房屋倒塌779万间,损坏2 459万间。初步估计地震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 000亿元人民币。 本文在分析震区大地构造背景与区域地震活动性的基础上,根据遥感影象、余震分布特点和目前已经获得的相关观测与理论模拟成果、尤其是陈运泰等(2008)的研究成果,对汶川地震的发震构造、发震动力学与运动学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 2 大地构造背景与区域地震活动性 2.1 大地构造背景 震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与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的交接部位,其北部为秦岭地槽褶皱系。早古生代扬子准地台与其西部的羌塘—昌都陆块,均为“泛扬子陆块”的一部分。从泥盆纪开始,泛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碰撞拼合。晚古生代至三叠纪羌塘—昌都块体与扬子陆块裂张解体,其间形成南古特提斯洋盆,洋壳向西俯冲,并使羌塘—昌都陆块不断向东增生而闭合,扬子板块同时向北俯冲于昆仑地体之下,于是在东西和南北方向形成双向俯冲收缩(许志琴等,1992)。 自始新世以来,随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整个青藏地块强烈隆升并向周缘扩展,在东部受到扬子板块俯冲构造莫霍面上隆区的强烈阻挡,青藏地块向东挤出物质被分流成向东南和东北两股,东南股形成川滇菱形逸出体,东北股形成东昆仑-秦岭逸出体。其中,在高原东缘与扬子板块的交接地带,形成了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及其断裂系。 2.2 区域地震活动性 震区所在区域位于南北地震带。 南北地震带大致分布于东经102°~107°之间,分为北、中、南三段。北段,包括宁夏西部、甘肃和青海东部及其邻近地区;中段包括四川西部和其邻近地区;南段包括云南和其邻近地区。根据《中国地震简目》和近年强震目录,南北地震带共发生≥7级地震63次,其中7.O~7.4级地震38次,7.5~7.9级地震18次,M≥8.0级地震7次,以1920年l2月16日宁夏海原8.5级地震为最大。其中北段发生M≥7级地震21次,包括7.0~7.4级地震l2次,7.5~7.9级地震5次,≥8级地震4次,以海原地震为最大。中段M≥7级地震23次,其中7.0~7.4级地震12次,7.5~7.9级地震9次,≥8级地震2次,即1879年7月1日武都8级和本次汶川8级地震;南段发生M≥7级地震l9次,其中7.0~7.4级地震14次,7.5~7.9级地震4次,≥8级地震1次,即1833年9月6日嵩明8级地震。 雍幼予(1990)将南北地震带划分出4个地震期。第4个地震期从1920年开始,可分为5个地震幕。第4地震幕从1988开始到2007年结束。以汶川地震为标志,第5地震幕从2008年开始。每个地震幕活动时间为18~27年,平均为23年。 3 岷山—龙门山断裂带的构造活动 3.1 岷山断块

汶川地震带给我的感受

汶川地震带给我的感受 从汶川大地震到现在,一千多个小时过去了。在这一千个小时里,千千万万华夏儿女的心,被四川省山脊间的一片区域紧紧的系着,汶川的土地每颤抖一下,我们的心也跟着悸动。尽管那些被埋在瓦砾下尘土下不见天日的躯体,和我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我们却会为他们而欢喜、悲痛,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体内都流淌着龙的血脉! 看过央视的那场赈灾晚会,有个主持人说:“这些天里,我们听到的最美好的声音就是:这里还有一个活着的。”确实,在天灾面前,能够存活下来,就已是莫大的欢喜了。每当一个个本应枯竭的生命被人从死神手中强行夺回时,心中的喜悦是无法言喻的。看着那些坚强的人们努力挺住让自己活下来,我觉得更高深的体会到,这世间,生命彼比一切都重要。“我们还活着,我们还有希望,尽管我们是去了一部分的肢体,可是我们会用剩下的人生,来回报这些将我们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的人,还有祖国。”你能相信吗,这是一个做完截肢手术后的人说出的话。面对摄像机,他没有一点扭捏地说出了肺腑之言,让所有看过听过这句话的人为之动容。是的,因为活着,所以会有希望,因为活着,所以还有时间去追寻梦想! 始终记得的,最让我刻骨铭心的一个眼神是在都江堰市荷花池市场的一片废墟下,女孩乐刘会大声地说:“我知道你们会来救我,我相信你们会来救我!……我坚持着,我现在还活着,我很高兴!”她说出这番话的时候,眼神里闪烁着一种如

火焰般灼热的希翼之光,即使是厚重的灰尘,也掩盖不了她灿烂若星辰的明眸,身后的黑暗无法将她吞噬,却更衬托出她身上那种令人信服的神奇力量。给人感觉,看到她,就像看到希望。那种对祖国的信任,更让我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了无比坚定的信心。 现在,灾难的悲痛已渐渐的离我们远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感受,宛若婴儿初生般的喜悦。地震中倒塌的房屋正在重建,重伤的名人正在康复,一切苦难在我们面前都不堪一击。只要我们带上勇气,携着希望,未来的路必将更加光辉,没有困难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全中国团结一致之后的巨大力量!

有关汶川地震堰塞湖安全实例分析.doc

有关汶川地震堰塞湖安全实例分析- 汶川512大地震在地震影响区内产生大量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根据国土资源部组织的系统排查,以及航遥调查,确认地震共引发15000处滑坡、崩塌、泥石流,同时,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4970处,其中,滑坡1701处、崩塌1844处、泥石流304处、不稳定斜坡1093处。地震引发的滑坡、崩塌堆积体堵江形成256处堰塞湖,其中一部分需要立刻进行处置,如位于北川县通口河的唐家山堰塞湖。堰塞湖蓄水达 2.425108m3,相应蓄水位高程740m,堰塞体上游集雨面积为3550km2,在地震发生31d 后,通过人工开挖的泄流槽逐级坍滑后成功泄洪,堰塞坝未发生整体溃坝。 1堰塞湖安全评价影响因素 1.1坝体级配 震后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堰塞湖组及时发布的堰塞湖溃决风险等级评估标准。由表1可以看出,坝体组成颗粒越细的,越不安全;组成颗粒粒径越大,危险性越低。 1)由于大块石相互咬合,结构性较好,坝体抵抗余震的能力较强;反之,若大于1m的石块含量较少,则堰塞坝坝体本身的结构稳定性就差,必须要及时进行人工干预,采取工程措施,降低坝高及上下游水头差。 2)经过作者试验研究表明,如果一旦堰塞湖蓄满溢流,溃坝最大流量的对数ln(Qmax)与坝体组成颗粒的不均匀系数(S=(d75/d25)0.5)是二次函数的关系,即随着不均匀系数S的增大,溃坝洪峰流量先增大后减小。所以,从整体上来看粗颗粒越多,最终能够有效消耗水流能量,减小最大溃坝流量。随着湖内

水体减少,坝体形成的粗化层能够抵抗水流的冲刷。反过来看,如果粗颗粒含量过少,水流冲刷坝体,携带大量的颗粒往下游输送,坝体短时间溃决,湖内的水体以较大的平均流量向下游泄流,不仅将会对下游建筑物以及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由于下游河床抬升厚度大,不利于未来河道的稳定演变。 1.2上游两岸山体的稳定性 堰塞湖形成后,两岸山体如果进一步发生崩塌、滑坡,会损失上游的库容,增加坝体蓄满溃决的风险,另外,堆积体迅速冲入湖内激起的涌浪拍打坝体,大石块在浪压力作用下滚落,同样可能会造成坝体溃决。例如,作者曾在2009年3月考察宗渠沟堰塞湖,其坝体级配中大块石比例大,抗冲刷性强,湖内的积水又全部采取渗流的方式下泄。但是,当作者时隔3个月再次前往宗渠沟考察时,由于左岸的山体顶部发生的二次崩塌滑坡,造成堰塞湖溃决,大概30min后停止下泄,为进一步保证下游安全,有关人员用机械挖掘扒口。根据堰塞湖观察员的描述,判断当时溃坝水流下泄的平均流速大约为17m/s,假设流速分布为正态曲线,因此,峰值流速为平均流速的2倍为34m/s。根据上下游实测数据计算,溃坝后的水流大约有一半采取渗流下泄。 1.3下游床面结构 山区河流的床面结构是河床固体颗粒在水流作用下按一定规律排列形成的具有较大稳定性的床面结构形态,一般表现为床面上粗颗粒泥沙的聚集体,具有抵抗冲刷的功能。从外观形态上看,床面结构按稳定性从强到弱有:①阶梯-深潭结构,②肋状结构,③簇状结构,④星型结构,⑤岸石结构,等。 堰塞体溃决的过程,就是清水下泄的过程,对下游河床有强烈的冲刷作用。细沙不断被带走,床沙发生粗化,床面阻力增

初中作文汶川大地震观后感(2016)

初中作文汶川大地震观后感(2016) 篇一:汶川大地震观后感 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县发生了特大级地震,死伤人数惨重,地震过后国家立即派了许多救援人员,建筑师,医护人员前往汶川。其中有一名建筑工人王洪发对记者说:&ldqu;当时去时,有15个建筑师,包括我的儿子,我们总共救了8名学生,现在就只剩下我一个人了。&rdqu; 在北川中学的操场上学生齐聚,学生代表发表讲话:&ldqu;我们要努力学习,因为我们还要重建我们的家园……&rdqu;当时我听了他的话,心里隐约有一丝触动,是呀,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比他们要好得多,但他们却还在努力读书。试从心底问问自己:&ldqu;我有像他们一样努力吗?&rdqu;还有安徽,江西,江苏等地的人民都举起了蜡烛,成千上万汇聚一起。蜡烛代表希望,真是人民希望汶川人民能够在救援人员的努力下一个个救出,并祝愿他们平安.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那首专为灾区人民及所有中国人民谱写的一首歌:&ldqu;爱在这里拯救,不分夜昼,要让天地都为我们加油!看中国人危难里昂起了头,有一线希望决不放手……&rdqu;接着,我又看到了一则更令人惊讶的消息:5月19日下午4:30分,有一位汶川人民被困179小时终于获救,当时,我连忙拿出计算器计算这个人被压天数,尽然超过了7天,记得爸爸对我说过人不吃不喝最大极限只有7天,可是这个人竟凭着超强的毅力超过了7天,我想

这就是不轻生的举动吧! 在抢救过程中,还救了9个婴儿,但是救援地没有足够的奶水给他们喝,焦急万分,就在这时,一名叫蒋小娟的人民警察放下自己6个月大的孩子,去喂那9个婴儿,这才使婴儿停止了哭泣。 据记者报道,在地震发生后有10万多人下落不明,直至5月20日,有人死亡,人受伤,生还者6375人,这是多么震撼人心的数字呀!如果没有救援人员,也许死的人更多。 此时,我耳边又会想起那首歌:&ldqu;我们有我千年的魂,面对危难凝成一股绳。是爱让奇迹诞生,我们都是彼此的家人,风雨时候万众一心,这就是中国人!&rdqu; 篇二:汶川大地震观后感 连日来,生与死的分秒搏斗在汶川灾区的残垣废墟中进行;连日来,我们的眼里一直挂着层层的泪水,每一次看到那揪心的画面和涌动的爱心,无论多么坚强的人都忍不住泪流满脸。 谁说八尺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们忘不了,在救援现场留下的这样的画面:66岁的温家宝总理不慎摔倒,手臂受伤出血,但为了抢救遇险群众,他把要给他包扎的医务人员推开了。我们忘不了,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四川省德阳市东汽中学的教导主任谭千秋老师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都获救了,而谭老师却不幸遇难了 我们忘不了,那一个个撕裂人心的声音:&ldqu;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rdqu;年轻的战士

汶川大地震十四个感人事迹

纪录汶川大地震十四个感人事迹 纪录汶川大地震十四:废墟里打着手电看书 “清清,那个美丽好学的女孩,你们看见没有?”在救助现场,蓥华镇中学初一一班班主任陈全红一直关心着一个名叫邓清清的女孩子:在她心中,这个贫困家庭里的小女孩,人穷志不穷,常在回家路上打着手电筒看书。 在乱石堆中,每看到一具学生的尸体被挖抬出来,陈全红就会默默流泪,“他们一天前还是活蹦乱跳的,咋一下子就变成了这样呢?” 终于,邓清清被武警水电三中队的抢险官兵救了出来。让陈老师与官兵们感动的是,这个女孩被救出时,还在废墟里面打着手电筒看书。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她的诚实如同她的坚强一样,让听者无不动容。陈全红一下子哭了,抱着清清连说:“好孩子,只要你能活着出来,就比什么都好。” 与邓清清一样,另一名被压在废墟里名叫罗瑶的女孩子在手脚受伤的情况下,一遍遍地哼着乐曲,靠着顽强的“钢琴梦想”激励自己不要入睡,结果她赢了死神。 记录汶川大地震十三:全家10人遇难的女民警转身投入抗灾 “妈妈,我想你!”“瑞瑞乖,你快快长大点,妈妈把你带到彭州读书书哈……” 这是5月12日中午12时许,彭州市公安局民警蒋敏和她远在北川县、朝思暮想的两岁小宝贝的一次电话通话。 两个小时后,14时28分,蒋敏与女儿永远天各一方。在这场灾难中,蒋敏全家10口人死亡。揩着永远也揩不完的眼泪,蒋敏转身投入彭州抗震救灾第一线。 对于地震幸存者而言,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首先想到的是第一时间给家人报平安。但就在那一刻,蒋敏工作的彭州市通讯中断,电话打不进来,也打不出去。 19时10分,出门巡逻回来的蒋敏再次拨动那个再熟悉不过的电话号码,然而,传来的还是那令人揪心的忙音。 20时30分,电话依然无法拨通。 13日凌晨6时许,蒋敏的手机响了,来电显示对方号码是北川的。“喂!”蒋敏刚刚和对方说了两句话,顿时泪如雨下。 蒋敏在哭,旁边女警也在哭:蒋敏的舅舅哭着打来电话,蒋敏的爷爷奶奶、母亲、女儿全部遇难……除了舅舅,蒋敏在北川的全家10口人已经确认死亡…… “道路不通,通信不通,我回去也没用,还不如在这里做点事,帮帮和家人一样的灾民。”遭受重创的蒋敏,此时异乎寻常地选择了坚强。 地震发生后,蒋敏一直和战友们忙碌在救援第一线,维持震后秩序,帮助安置源源不断从灾区送下来的灾民。她想走,但不能走,也不忍心走。 看着蒋敏在抗灾一线一天天忙碌憔悴,领导和同事们非常担心,特意把她调换到了指挥中心,但一天后,她又要求到了一线。 因为连日的劳累和悲伤,蒋敏晕厥过去。现场的警官们赶快把蒋敏扶到板凳上,用手托着她的头,经医生检查发现,她的血压很低。在医生的坚持下,蒋敏被送到了医院输液,但一醒过来,她马上要求再次回到安置点。 “我还行,我不能占医院的床位,我也不能停下来。”蒋敏挣扎着回到天彭中学安置点。

纪念512汶川地震作文范文1:汶川大地震

纪念512汶川地震作文范文1:汶川大地震 纪念512汶川地震作文范文1:汶川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这个全国人民都牢记的时刻。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一起8.0级的大地震。顷刻间,房屋倒成一片,人们泪流满面。顷刻间,恐慌、悲痛编织成了一张巨大的网,笼罩在全国人们的心头。 这场地震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也就是这场地震,彰显出了中国人民的坚强不屈,彰显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的爱! 5.12日,虽然摧毁得了我们的家园,但是摧毁不了我们坚强的意志!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感人的镜头:那是被困80个小时以后,解放军又成功解救出了一名女孩。另人震惊的是,这名女孩没有昏迷,也没有哭泣。她给了我们一抹灿烂的微笑!她说:“我没事!”尽管她的眼里还闪烁着晶莹的泪珠,尽管她曾与死神擦肩而过!呵,女孩,你是冬日里的一抹阳光,是暴雨过后的一株小草。给人以温暖,给人一坚强! 5.12日,虽然扼杀得了我们的生命,但是扼杀不了我们心中的真情!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在地震发生的时候,一名年轻的教师正在上课。当他感觉地震发生时,他没有先逃走,教室里还有一群可爱的孩子呀!于是,他赶忙疏散学生。只剩下两个

孩子了,可,墙就要塌了!这位年轻的教师想也没想,把两个孩子紧抱在一起扑在地上。几十个小时过去了,救援队挖开了废墟。年轻的老师已经牺牲了。可两个孩子还在他的胸前,两个孩子还没死!可当人们试图将孩子从老师手中拉出来时,却怎么也拉不出来,没办法,尸体已经僵硬了。当医护人员说要把他的手锯掉的时候,在场的人都哭了……呵,老师!我不想感谢你,因为我知道,这是一个老师的本能,我所能做的,只有鼓励那两个孩子坚强地活下去! 一点儿小爱心乘以13亿会变成爱的海洋,一个大困难除以13亿也会变得微不足道!四川灾区的人们,你们要坚强!中国人从不会在灾难面前倒下!从哪儿跌倒,我们就从哪儿爬起! 纪念512汶川地震作文范文2:纪念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就离四川汶川8.8级大地震一周年了。 2008年5月12日下午北京时间14:28分,这一刻,自然大灾害地震震倒了昔日欢乐的学校和充满和谐的家庭,使许多可爱的小天使没有了家,没有了亲爱的爸爸妈妈。志愿者和解放军叔叔们不惜一切,只要有一线的希望,他们都不放过。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群众们虽然不能去救人,但他们用捐钱捐物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爱心。 在地震中,曾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在解放军的救护下,救出了一位妈妈和她几个月大的孩子。地震前,她把自己的孩子抱在怀里,孩子没事,可是她为了孩子安全,自己被石头砸死了。解放军在救护的过程中,发现了旁边有一部手机,上面写着:“孩子,如果你还活着,请记住,妈妈永远爱你。”这是让我最受感动的故

汶川地震案例分析

《公共安全管理案例分析》 课程设计 学院:应急管理学院 班级:安管1203班 姓名:徐邦耘 学号:311219020320 2014.12

目录 1.案例简介 (3) 2.防灾减灾 (3) 2.1建筑物抗震能力较差 (3) 2.2群众应对地震能力较差 (4) 3.应急准备 (4) 3.1地震应急预案未能落到实处 (4) 3.2应急准备资源不足 (4) 4.决策过程 (4) 4.1始终把拯救生命放在第一位 (4) 5.处置行动 (5) 5.1事态界定 (5) 5.2响应迅速 (5) 5.3采用心理干预 (5) 5.4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5) 5.5军警结合,专业救援到位 (5) 6.信息管理 (6) 6.1信息透明,发布及时 (6) 6.2多种传播媒介综合运转,联合作战 (6) 7.恢复重建 (6) 7.1国家高度重视恢复重建工作 (6) 7.2恢复速度迅速 (7) 8.结果与影响 (7) 8.1造成巨大的损失 (7) 8.2提高人民防灾意识 (7)

汶川地震案例分析 摘要: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快速响应,积极救灾。汶川地震可谓是我国现代该类灾害的代表性案例,本文将从该案例的防灾减灾、应急准备、决策过程、处置行动、信息管理、部门合作与冲突、恢复重建以及结果与影响方面剖析该案例的整个应对过程。 关键词:汶川地震案例分析 Abstract:May 12, 2008 Wenchuan County of Sichuan Province, Richter 8.0 earthquake, causing a large number of casualties and serious property damage. After the incident,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of the rapid response, positive relief. Earthquake can be described as a representative case of such disasters of modern paper from the cas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preparedness, decision-making process, the disposal ac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re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and impact case entire response process. Key words: Wenchuan Earthquake Case Analysis 1.案例简介 汶川大地震,也称2008年四川大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震中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与漩口镇交界处,四川省省会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92千米处。根据中国地震局的数据,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级达里氏8.0级,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地震烈度可能达到11度。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北至辽宁,东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门、泰国、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时,汶川大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惨重的一次。 2.防灾减灾 2.1建筑物抗震能力较差 汶川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来说较为落后,建筑物大多都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建筑物,当时预制空心楼板中大量使用冷拔低碳钢丝构件的房屋,以及在农村建房中大量使用“干打垒”等土筑墙形式,用泥、砂或糯米浆为主要粘结材料的房屋,其整体性和抗震性均差,对于里氏8.0级的地震无力抵抗,在农村房屋基本全部倒塌,城市大部分建筑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在这次地震中倒塌房屋536.25万间,损坏房屋2142.66万间。

从地震预测整体观看中国四川汶川特大地震

收稿日期:2008-05-23;修订日期:2008-06-04 科技项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项目(编号:DZLXJK200807)资助。 作者简介:高庆华(1938-),男,研究员,从事地质力学和自然灾害综合研究工作。曾任三部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办公室主任。 ?综述与进展? 地质通报 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 第27卷第6期2008年6月Vol.27,No.6Jun.,2008 地震预测是世界性的难题,为此需要广泛的探索。笔者认为,李四光开创的地震科学研究思路是值得继承和发展的。 1962年广东新丰江地震以后,李四光十分重视 地震工作,同年即在广东建立了第一支专业的地震研究队伍。1965年组建了西南地震地质大队,发表了《关于地震地质工作问题》一文。1966年发生邢台地震,李四光独排众议,提出了地震可以预报的观点。1969年成立了中央地震工作领导小组,由李四光任组长。在李四光的亲自领导下,全国普遍开展了地震地质调查研究。李四光80岁高龄时,仍多次跋山涉水进行地震地质考察。在他的指导下,编制了《中国主要构造带与强震震中分布图》、《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开展了地应力及多种地震前兆的观测,并对华北、 东北、西南、西北等地区的地震发展趋势与地震预测工作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部署,对河间、唐山、渤海、海城、通海、松潘等地区强震发生的可能性进行了战略性的预测。李四光开创的包括地震地质调查、活动性构造体系研究、地应力观测、多种手段的地震前兆观测、地震预报、地震危险区划分、寻找“安全岛”、防震减灾等一套地震工作的新途径,为中国防震减灾事业的开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李四光防震减灾的主要指导思想[1-2] 李四光指导地震工作的学术思想基于他的地壳运动观与国家经济建设需求相结合,他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有5点。 第一,地震是一种特殊的地质现象。他认为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也就是现代构造变动急剧地带所发生的破坏活动”。 第二,地震是可以预报的。他认为:“地震与任何事物一样,它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个过程。”“地震的发生是有前兆的”,“研究地震活动规律”,采用多种方法“观测地壳的变化,认识现在还在活动的构造带”,“观测地应力的变化”,“仔细研究构造应力场” ,“寻找地震前兆”,就可以进行地震预报,并提出要预报时间、地点、震级。 第三,地震地质是地震工作的基础。他认为:“地震沿现今还在活动的断裂带发生。因此调查和鉴定现今还在活动的构造地带和构造体系,观测、检验、鉴定它们的活动程度和频度,在关键性的地区或地点建立地震预测试验站” ,是地震预报工作的基础。李四光认为“我们的地震工作还没有达到准确预报……只有预防,尽量减少灾害损失”,“以预防为主,重要的是确定危险区”。“搞地震地质就是确定地震危险区”。 第四,划分地震危险区与“安全岛”。李四光认为“为了力求避免或减少地震的破坏作用,选定最有利的或者遭到这种自然灾害可能性最少的地区进行建设,就必须大力加强地震地质工作”,“划分地震危险区”。“确定危险区的原则:①历史记录;②地下构造活动情况”。编制地震地质图,“……在强震区,找到比较稳定的地带或‘安全岛’,为基建设计提供资料”。 第五,建设地震预测试验站。李四光认为“我们 从地震预测整体观看中国四川汶川特大地震 高庆华 原科技部、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北京100029 中图分类号:P315.2;P31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552(2008)06-0719-07

汶川大地震的个人感悟感受

汶川大地震的个人感悟感受 当时,我们正在教室里考试,我正在做文科卷子的政治,里面有一道习题是讲生命既是脆弱也是顽强的,后来我的头突然感到很晕了,我以为我是午休的时候没有睡觉的原因,这样了几次,我觉察我的课桌也在左右摇,我在看看班上的同学,他们都有异常的反映,后来学校的主任在广播里说叫我们马上离开教室到操场,他们说是地震,我吓坏了,我的心好紧张,好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使劲的往下走去。我当时也不知道地震到底有多危险,也不是很了解地震的常识。在同学的诉说下。我知道了地震的损害性和危险性。学校不久就有了最新的消息。四川发生了8级的地震。顷刻之间让四川的人们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 我们是幸运的,只是余震,可是那一刻我真的害怕及了,我害怕我的一生就这样完了,我还有好久好多的人生没有过哩······可是将心比心的说,那些在地震中受苦受难的人们,那些痛苦挣扎,不放心离去的人们又会是怎样的心情,他们又是会怎么办?想到这些,不禁让人难过,流泪了。 回家的时候看了电视,看到了一幕幕揪心的场景,一个个英勇,心爱的身影,我既感动又难过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在这一刻展现的淋漓尽致。全国人民多为汶川的人们悲悼,为活着的人幸喜,祷告。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尽力了,为的是让我们的四川能重现灿烂,让四川的人们感受人间的温暖,13亿人民对他们的关心,关爱。

我们中华民族众志成城,众志成城,发扬大灾有大爱的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坚韧不屈的民族。我们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可以战胜困难,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也许是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考验和磨砺。只要我们用坚强的毅力去克制。我们的民族会更加繁荣,更加坚不可摧。 我们中国人是坚强的,是博爱的。! 朋友,快伸出你们的手,扶一扶灾区受苦难的人民,用你们的襟怀去温暖它们担惊受怕,冰冷的心。用你们的真诚去安抚他们受创的心灵。多一点关爱,少一点冷漠,多一点温暖,少一点寒冷。 衷心的祝愿汶川的人民要坚强的活下去,不要过分的悲伤,化悲愤为力量,用你们的双手去重建你们的家园,让四川变的更加美丽。我相信你们的亲人会在天堂默默的看着你们,保佑你们的。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请按需要编辑修改

四川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小品剧本伟大母亲

四川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小品剧本伟大母亲导读:本文是关于四川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小品剧本伟大母亲,希望能帮助到您! 四川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小品剧本:伟大的母亲作者:杜俭男:(外国人)老人家,老人家,你就接受我的采访吧。(岁数大)甲:(岁数小,是个当兵的)记者前辈,我不是老人家,我叫任家,家,就是家屁的意思,就是鸟的意思。男:任家,这不还是老人家吗。甲:行呀,老人家就老人家吧。男:老人家,你就接受我的采访吧。甲:记者同志,我是一个当兵的,真的没有什么好采访的。男:那我听说你们当兵的经常做好事,跟我说说吧。甲:这没什么好说的,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男:那我听说,你经常帮小寡夫去挑水,那水挑的,把水缸都挤打了,这是真的吗。甲:真倒是真的,不过,水缸不是水挤打的,再说了,水也挤不打。男:那是咋打的。甲;是我不小心拿斧子砸打的,碰的,之后,我又给她买新的,别说了,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往前走)男:那我还听说,有一个老人家,这个老人家可不是你呀,他的牙都没了,就是你给削的,这是真的吗?甲:啥。男:就是你给相的,相的,这是真的吗。甲:这也不算什么,这都是我们该做的,不值得采访。(还往前走)男:那我还听说,去年,有一个小孩掉进了一个冰窟窿里,之后,你看见了,啥话也没说,连衣服都没有脱,就跳进去了,在里面挣扎了半个多小时,才把小孩救上来,完了,你差一点儿都没过去,这是真的吗。甲:这不是我,这是

我们班长,不过,这些()事都不算什么,这都是我们当兵的该做的,就是你看见了,你也会这么做。男:那我还听说。甲:行了,行了,记者同志,我跟你说,今天呢,我生病了,所以,班长他给我们放了一天假,就是让我好好休息休息,所以呢,你也得好好休息休息。男:我没事,没事,我看你挺欢似的。(来电话了)甲;(去接电话)喂,是妈呀,啥,我爹没了,好好,我马上回去。男:你没事吧。甲:没事,(这时又来电话了)喂,是班长呀,咋的,四川大地震了,好,我马上就到。男:我问你,你们家里怎么办。甲:我想,我的爸,我的家里人他们会明白的,任孝不能两全。男:那我也跟你走吧,行吗。甲:走吧。(往前走)(又过来俩个人)乙:当兵的,当兵的,我听说四川大地震了,我们俩想捐点钱,这是我们俩的全部财产,给你。甲:老大爷,我不能收,你要想捐钱的话,去上中国红十字会,去捐,行了,我得去救援了。(往前走)男:我问你,他们是干什么的。甲:乞丐。男:哎呀,连乞丐都出手了,看这样,什么样的灾难也压不倒中国人,不行,我也得捐点,不能让他俩给拉下,你等等我。(这时又过来俩人说)乙:当兵的,当兵的,你给我站住。甲;你听我说。乙:你听我说,我们俩听说四川大地震了,所以,我们俩把国家给我们俩发的钱,全拿出来了,捐给灾区人民,给你。甲:谢谢你的好意,不过,我不能收,你要是想捐的话,去中国红十字会捐,行了,我还得去救灾呢。(往前走)男:我问你,他们是什么人。甲;五保户。男;哇,五保户也加入了,看这样,中国人急了。(又过来一个小孩)丙:大兵叔叔,大兵叔叔,(抱着他的腿说)甲:小朋友你有什么事吗。丙:大兵叔叔,我在电视里面看见了,四

汶川地震伤员救治的几点经验

汶川地震伤员救治的几点经验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汶川地震 编者按卢世璧同志系我国骨科领域德高望重的著名资深专家,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理事长,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名誉总编辑等。5.12汶川大地震后,他主动请战参加解放军总医院老专家医疗队,在第一时间奔赴四川地震灾区第一线,不顾艰险困苦与劳累,指导和带领医务人员积极参与伤员救治工作,并做出突出成绩,受到军内外多种媒体宣传报道。本文为作者于2008年7月5日应第17届中国康协肢残学术年会邀请,在汶川地震伤员救治专题报告会上的演讲,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经作者同意,本刊根据作者幻灯演讲稿,对主要内容和资料加以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这次5.12汶川大地震,震级高达8级,受灾面积大,震源浅(10~20 km),建筑物破坏严重。从破坏性及范围来讲均为我国建国以来遭遇的最大强震,超过了唐山大地震。 1 汶川地震震情的特点

1.1 灾区内房屋倒塌是主要致伤原因。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倒塌所致伤情也有所不同,山区土墙承重房,伤多死少,窒息多,甘肃陇南土墙房受伤7 286人,死亡328人,砖结构及砖混结构倒塌以砸伤和挤压伤为主,与震级、地基结构、施工质量有关,四川映秀镇预制板房倒塌砸伤6 000人,死亡3 000人。尤其楼房呈垂直下塌,几层楼重叠,给寻找、挖掘伤员带来极大困难。 1.2 伤员来诊时间长。由于山体滑坡严重挖掘困难;桥梁中断,影响前运、后送;大型机械工具难以到位,抢救工作无法开展;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即使动用直升飞机立体后送,伤后伤员来诊时间仍较长,最长100~200余小时不等。影响后期救治工作。 1.3 无电、无水、无交通、无通讯,前方情况不明,无法指挥。伤员后送及救灾物质前运困难,实际上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现代化战争。 2 汶川地震伤员的救治 党中央、中央军委、国务院高度重视,13余万大军日夜兼程进入灾区,全国医疗队35 000人齐赴灾区,本院组织12支医疗队369人,老专家医疗队共12人,平均65岁(79~53岁),20辆治疗方舱,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捐款捐物,20余万志愿者,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抗震救灾。 2.1 地震伤员伤情及致伤特点 我所在的成都军区总医院共收治1 070例伤员,其中骨科伤员789例,73.7%;单纯骨科损伤557例,52.1%;单纯其他脏器伤248例,23.2%;多发伤(骨科合并其它科)232例,21.7%;筋膜间隙综合征

汶川地震心得体会 汶川地震感悟

汶川地震心得体会汶川地震感悟 汶川大地震感悟 XX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发生级地震,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涉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四川省遇难人数达到六万九千二百二十七人,失踪一万七千九百二十三人,受伤三十七万四千六百四十三人;倒塌房屋、严重损毁不能再居住和损毁房屋涉及近四百五十万户,一千余万人无家可归;重灾区面积达十万平方公里。 任何一次重大灾难,都是一次人生的历练、心灵的洗礼。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我守在电视机前目睹了地震后的惨景,看到了抢险救人的感人场面,也耳闻目睹了许许多多救人自救的故事。四年前,汶川大地震使数万鲜活的生命瞬间陨落,大地震带给我们除了苦难,除了哀恸之外,更带给我们深刻的人生感悟。汶川大地震后,人人已无恩怨,人人都是亲人。无数的中国普通群众在危难关头做出了崇高的抉择,用大爱将人性的光辉演绎到了极致,展现出了生命耀眼的亮点和人性永恒的光辉。在此次大地震中使我明白了,平凡中的伟大!大爱!人间真情! 最伟大的善良老师,四川绵竹,东汽中学,教导主任,(政治老师)谭千秋,为救四名学生,献出了51岁的生命。

谭千秋,来自湖南祁东县,1982年毕业于湖南大学,扎根四川27年。他在地震中张开双臂,以雄鹰展翅的姿势,死死护住桌子下的四个孩子,自己的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四个孩子全部生还。四川什邡市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一年级女教师袁文婷为了拯救学生,献出了自己26岁的宝贵生命。她共救出13名学生。四川映秀小学四年级语文老师女老师严蓉在救下13个学生后殉职。一岁的女儿很可能成了孤儿。她爸爸也没有任何消息。四川汶川映秀镇小学29岁的数学老师,张米亚。在大地震来临时用双臂紧紧搂住两个小学生,同样以雄鹰展翅的姿势护住孩子,以自己的死换来两个孩子的生。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忍痛把张老师的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两个孩子生还。张米亚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生前最喜欢的一句话“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被称为全中国最美丽的翅膀。四川什邡红白镇中心小学校,已确认该校有七名老师殉职。其中二年级语文老师汤宏为救学生,献出了自己20刚过的生命。家里的孩子刚刚六七个月大。地震发生时,他所教的班级的教室位于一楼,他本来完全可以逃脱,但他却选择留下来的保护孩子。他最后的姿势定格在这样的画面上两个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名孩子。虽然没能将手中的学生救出教室,而他自己也在瓦砾中丧生,但被他用血肉之躯护住的几个孩子却幸运地活了下来,并最

灾难报道中的新闻伦理_基于汶川大地震的案例分析

灾难报道中的新闻伦理 !!!基于汶川大地震的案例分析 王卉 [摘要]?5.12#汶川大地震灾难对中国传媒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我国主流媒体的表现是对信息公 开条例精神的一次身体力行。我们看到,中国记者并不缺乏专业精神,在突发危机事件中,信息公开的 原则激发了传媒人专业精神的一次大迸发。 [关键词]5.12#汶川大地震;灾难报道;新闻伦理;信息公开条例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08)09!0169!05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西部项目?商业化北景下的传媒伦理研究#(批准号:07XXW001)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卉,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所研究人员,成都电视台主任编辑。四川成都610071 今年5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开始施行。根据条例的精神,对突发事件的及时公布,确保人民的知情权,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主流媒体的表现是对条例精神的一次身体力行。我们看到,中国记者并不缺乏专业精神,在突发危机事件中,信息公开的原则激发了传媒人专业精神的一次大迸发。 信息公开是灾难报道的基本前提,正是有了这样的前提才可能进入到本文讨论的话题,即在这样大信息量、强震撼力、高度冲突性、深刻社会影响力的灾难报道中,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专业诉求肯定会给记者带来了巨大的情感冲突和伦理抉择困惑!!!也许新闻价值的高度总是跟伦理抉择的难度成正比,正因为如此,中西方新闻界、理论界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灾难报道的伦理思考!!!那么有没有一些被大家所共同认可的职业伦理原则可供参考?在实际的灾难报道中我们又该怎样来具体运用这些原则?这些都是本文希望能够做出回答的问题。 一、灾难报道中的基本伦理原则和纲领 在这一部分,我们侧重原则和基础,以排除那些会导致道德困境的无目的争论。 新闻伦理属于应用伦理范畴,媒介实践中职业伦理有诸多为学界和传媒所公认的原则,其中最基本的是真实、公正、客观。而针对灾难报道,笔者通过整理中西方文献发现,最强调的有以下几个原则和纲领: (一)隐私 隐私是关乎人尊严的权利,因此被视为不言而喻、必不可少的权利。这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有着共识。 新闻伦理中的隐私原则其完整的句式表达是?不可侵犯隐私#。符合康德式的绝对命令?的要求,属于责任伦理学范畴。就是说,?不可侵犯隐私#是一个严格的媒体责任,具有道德上的强制性,从其否定祈使的表述也可见其严厉本质。 在危机关头尤其是在巨大灾难面前保持人类尊严是艰巨的任务。新闻报道总带有一定侵略性,而悲伤则要求隐私。甚至有人认为只要媒体在灾难现场,对那里的群众就是一种侵犯。而巨大的灾难总是会吸引成群的记者,那么问题就出来了:如何在满足知情权和保护隐私权之间作出选择? 贝尔塞描述了三种不同的隐私:身体的隐私、精神或交流的隐私、私人信息隐私。所以灾难报道中,记者应当谨慎考虑如何避免肢残的身体(即便已经死去)过度暴露在公众视线中,以至让当事人的身体尊严受伤;如何让极度悲伤的情绪表情避开特写镜头的强调,以至让当事人的精神尊严受伤;如何避免灾难中个人医疗记录和财务数据等个人信息的暴露等等。 知情权是一个法律术语,不是伦理建构。为了更好的认识知情权可能涉及的伦理问题,这里要提出另外两个概念!!!知情需要、知情欲望[1]。 当新闻工作者断言,公众?有权获知#一个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