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育仁运脾法治疗儿童营养性疾病机理与验方
近百年来中医儿科四大学派的形成和发展_二_

等六部分表现, 往往波及到与之相关的脏腑。如中 4 刘弼臣— ——阐发“体禀少阳”, 创立调肺学派
焦气滞, 脘腹胀满或胃气上逆时作呕吐, 常可因气
刘弼臣( 1925 年生) , 江苏扬州人, 中共党员,
及血, 衍化为气滞血瘀, 腹中痞结, 或气虚不摄, 血 农工党员, 第八届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 第
因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有“东方小儿王”、“中医 “体禀少阳”, 特别 是“少 阳 为 枢 ”起 到 直 接 主 导 作
儿科之父”之美誉。
用。“枢”是机枢、枢纽、枢转之意, 具有阴阳表里、
4.1 阐发“体禀少阳”
虚实寒热转归变化的机能。如小儿有时发育很快,
“体禀少阳”之 说 , 源 于 明 代 万 密 斋 , 他 在《育 白皙肥胖, 聪颖伶 俐 ; 有 时 则 肌 瘦 骨 削 , 甚 至 一 年
于六腑, 达到动而不息、输布精微的目的。江老在
江老在小圃先生的学术思想影响下, 深受“阴
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 “脾健不在补贵在 之所生, 必赖阳气 之 旋 运 ”的 启 发 , 从 多 年 实 践 中
运”, 从理论到实践对脾胃学说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确立运脾法这一学术观点, 不仅是对中医儿科临
Vol.2 No.6 Nov.2006
儿科分会终身名誉理事长, 全国中医儿科科研成 脆弱状态, 所以, 小 儿 在 生 理 上 的 特 点 除 有“生 机
果评审委员会主任,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顾问, 东 蓬勃, 发育迅速”外, 尚有“脏腑娇嫩, 形气不充”的
方医院、东直门医院儿科研究室主任, 中国著名中 一面。由于小儿机体和功能均较脆弱, 对疾病的抵
成和发展, 总结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证心得, 为现代中医儿科学的发扬和创新提供借鉴。
儿科常见病中医诊疗进展与体会

3.发作期(急性发作期):以哮喘为 主,即喉中哮鸣,呼吸急促,肺部听 诊以哮喘音为主,此期的病机特点是 以标实为主,治疗用药约3~7天。
4.缓解期(慢性持续期):哮喘消失后, 继则出现以痰壅为主的临床表现,主要表 现为痰多,喉中有痰,时咳,或偶咳,或 咳略重,肺部哮鸣音消失,而以痰鸣音为 主。此期的病机特点不再是以气逆为主, 而是以痰实为主,治疗用药约1~2个月。
小儿哮喘的发生与肾虚有着密切关系,辨 证运用补肾疗法十分重要。同时瘀血是哮 喘病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亦是病情反复 缠绵难愈的主要原因,临床不仅要关注 “痰浊”为患,更要重视“瘀血”的存在。
现代药理研究已证实,中医的肺概括了机 体的免疫防御功能,补肺气能提高机体免 疫防御功能,增强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 而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等健脾益气中 药有免疫促进作用,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降低气道反应性 。
(三)特色疗法
1.冬病夏治方贴敷防治儿童哮喘 白芥子、延胡索、肉桂、麻黄、细辛、甘
遂研粉,按2:2:2:1:1:1比例混匀, 生姜汁调敷。分做成直径为1cm的药饼, 用纱布敷贴在肺俞、膏肓、定喘、天突等 穴,约2~4小时后取下,通过皮肤渗透吸 收,使药力直达病所,来改善肺部微循环, 预防哮喘发作。
五圣丹由胆南星、半夏、陈皮、甘草、苦杏仁组 成;灸法取心穴、足三里各三壮。
1974年第三版《中医儿科学》将小儿哮喘 的辨证施治概括为:“急性发作,以邪实 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
1985年第五版的《中医儿科学》则将哮喘 的辨证施治明确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
(二)现代医学分期
211085217_从中医脾胃角度论治小儿过敏性鼻炎

精气,脾为肺之母,母病及子,脾气虚弱不能充养肺气,
肺失宣降,津液停聚于鼻窍。
肾秉承父 母 精 气,属 先 天 之 根;脾 胃 化 生 后 天 之
精,维持后天之本。《医 理 真 传》言:“无 先 天 而 后 天 不
中国民间疗法 2023 年 2 月第 31 卷第 3 期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提出升阳益肾法治疗肾阳虚证,以补骨脂、肉豆蔻为君
药,配伍五味子、白术等升脾之清阳,补益肾之元阳,改
善患儿虚寒体质
。
[
9]
分泌等,每日按压 3~5 次,每次 5 mi
n。
3
.2 小儿推拿疗 法
小儿推拿属于较温和的治疗方
式,操作要求较低,部分较为简单的操作可以由家长学
习训练后自行操作,所以接受度较高,临床应用较为广
E
-ma
i
l:
18142213620@163
.c
om
18
胃受损。脾土受邪,转 运 功 能 失 司,胃 仍 收 纳 腐 熟,但
升,阴阳不能相 交,清 浊 不 能 分 别,则 痰、食 积 滞。《素
问·经脉别 论 》言:“饮 入 于 胃,游 溢 精 气,上 输 于 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若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不能输布
位等,从而影响治疗效果。揿针疗法源于《素问·离合
阳亏虚证。肺气虚寒证多治以温肺散寒、益气固表,方
并延长疗效 时 间 的 目 的 [11]。柏 林 等 [12]整 理 归 纳 揿 针
中医内科学中鼻鼽可分为肺气虚寒证、肺脾气虚证、肾
用温 肺 止 流 汤、桂 枝 汤、玉 屏 风 汤 等;肺 脾 气 虚 证 治 以
从脾论治矮身材儿童思路分析

矮身材是指在相似生活环境下,同种族、同性别和年龄的个体身高低于正常人群平均身高2个标准差者(-2SD),或低于第3百分位数(-1.88SD)者[1]。
笔者总结叶进教授从脾论治矮身材儿童临床经验,并分析其辨治思路如下。
1 脾土运化是灌四旁、荣四肢的基础脾居中焦,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是后天之本。
一般认为,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在脾气的气化作用下,把水谷精微和津液进一步化生成精、气、血、津液,继而转输到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生理功能。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年轻父母对优生优育政策的落实,小儿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都很充裕,至出生后生长发育逐渐落后于同龄儿,往往都是因喂养不当而造成脾失健运,气血化生无源,后天之精无法充养先天之精,久而才造成脾肾两虚证。
因此虽然肾为先天之本,主生长发育及生殖,但对于临床上身材矮小的患儿,仍主张健脾为先,使脾气得充,生化有源,气血津液布散至全身,四肢肌肉方能濡养。
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云:“四肢皆禀气于胃……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1.1 羸瘦小儿,法当益气运脾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曰:“小儿乳哺不调,伤于脾胃……不荣肌肉故柴辟羸露。
”我们临证发现,对于那些面色萎黄、四肢肌肉瘦削的患儿,普遍都纳呆食少。
叶教授也提出“十矮九纳差”的观点。
对于此类患儿,首当益气运脾,使仓廪得充,运化有源,五脏得养,五体得濡。
初期用药宜轻清,以拨清灵脏气,恢复中焦转运之机,若猛然投以大剂量补药,反滋腻碍胃,加重脾胃的运化负担。
临床常用异功散加减,还喜用木香一药,木香归脾、胃、大肠、胆、三焦经,既善通脾胃之滞气,又能健脾消食。
现代研究发现木香汤剂能加速胃排空和增强胃动素的释放[2]。
然厌食非一日之病,旧食不消,新食难化,在益气健脾的同时,常需稍加消导之品,如焦三仙(焦山楂、六神曲、焦麦芽)。
对于口服药比较困难的患儿,还可使用耳穴压豆、推拿、刺四缝等外治法。
浅谈运脾法在儿科中的应用

浅谈运脾法在儿科中的应用【摘要】江育仁教授提出的“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学术思想是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进一步阐明,值得我们后学者认真学习。
本文从小儿脾胃的生理、病理及脾胃病证临床诊治等方面对其进行讨论,以其对临床有一定指导参考价值。
/P>“是病皆因五脏生,不知脏腑亦徒然”,辨证治疗小儿疾病首先应要“知脏腑”,只有“知常”方能“达变”。
1小儿脾胃的生理特点明代医家万全在《育婴家秘》中写道:“脾不用事,其气尚弱,乳食易伤,故曰脾常不足。
”清代医家吴鞠通将小儿的生理特点概括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说明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无论在形体方面还是生理功能方面都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都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生长发育,才能逐步趋向完善和成熟。
当代的中医学者认为小儿的生理特点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江育仁教授总结数十年临床经验后指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主司消化吸收,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是脾的生理功能。
然而“小儿脾气未充,运化力弱,而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营养的需求量又高”,“喂养方法不当,饮食过量与不足,或突然改变饮食品种,增加过高的营养物质,超过正常的脾胃耐受能力,就会影响和导致脾失运化,而发生种种脾胃病变”。
所以,小儿对脾气运化的功能状况要求更高,因此相对于小儿的生长发育需求,经常会出现脾气不足,表现出脾常不足的特点。
这与万全提出的小儿“脾常不足”之说相一致。
2小儿脾胃的病理特点对于小儿脾胃病的病理特点,江育仁教授的观点为:“脾运失键,胃不受纳,造成厌食;食积中焦,运化失司,是为积滞;气机不利,脾胃壅滞,引起腹痛,升降失常,浊气逆上,产生呕吐;脾失升清,合污下流,形成泄泻;脾运失职,气血不充,发生贫血;运化无能,精微不敷,久延成疳”(《江育仁学术经验选集》)。
脾主运化,脾健则运。
脾病证候的表现虽各不相同,而脾失运化的病机转归则是一致的。
如果一旦脾气失运、不运、运迟、运弱,皆能发生种种脾胃病变。
江育仁儿科学术经验一二

如上所述。
然而经脉不是一条线,而是占有一定的宽度。
肺经前接心包经,后接大肠经,十四经各有自己的领域而互相衔接。
在每个领域里有皮、脉、肌、筋、骨、神经、血管、淋巴,因此不能说经络就是神经或血管、淋巴,但是每条经络的领域中都有肌肉、血管、神经、淋巴,而各经都与有关脏器相关,所以《灵枢・海论》说: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例如肺经前接于心包,后接于大肠,各经互相衔接,而两经之间互相连络的部位叫做络脉,所以总名经络,也可以叫经脉。
各经之间互相衔接,如手六经的表里关系经纬分明,有条不紊。
尤其是“是动”和“是主”所述各经的症状,联系到临床所见,无不吻合。
但是也有问题,手六经表里分明,有条不紊;足六经却有些纠缠不清的问题。
例如肾经循行于任脉旁5分,然而到脐就发生问题了,脐有大小,是由脐中心算还是由脐边算,由脐中心计算,遇见脐眼大的,肓俞二穴还在脐内,若从脐边算起,则脐旁肓俞二穴应向外移,肾经在脐旁就成了亚葫芦了。
足三阳经胃、胆、膀胱比较清楚,足三阴经就不同了。
与足三阳经相对,其顺序应该是脾、肝、肾经,然而由足趾起穴却是肝、脾、肾经,而肝经上行的中都穴尚在前方,过了中都却又拐到中间直到大腿根处而入腹部,到了胁下却又在肾脾二经之外,曲折纠葛,令人迷惑。
讲到表里关系,手六经表里分明,而足六经则颇觉紊乱。
肝与胆相表里,却隔了胃经,脾与胃相表里,又隔了肝经,那么肝胆和脾胃这四经的络穴中有阻隔,它又是怎样使表里二经互相沟通的呢?是象铁路一样,架桥梁,穿隧道吗?颇令人难解。
即或《灵枢・经脉》篇的原文和经穴的部位也有出入,例如胃经的止穴“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然而胃经的末穴却在次趾出其端。
可见经络是互相交错循行而内联脏腑的。
(收稿日期:1996—10—27)老中医经验江育仁儿科学术经验一二南京中医药大学附院(210029)黄馥华关键词儿科江育仁江育仁教授,全国著名中医儿科学家,中医儿科一代宗师。
浅谈运脾法在儿科中的应用

58 结石残余 .
与 医生操作 水平 、 胆道镜器械 、 结石
缝 线 固 定 , 以防 滑 脱 。T 管 脱 落 后 及 时发 现 ,及 时 重
位 置大小 以及胆管 是否水 肿有关,应多与患者沟通。 说明术后有残余结石 的可能。 本组有 1 4例存在残余结
石。
新放置,以免问隔时间太长瘘 管闭塞使 T管重新放入 困难 。本组 T管脱 出 6例 , 皆因术后翻身 时不慎将 T 管 拉出,其 中 5例及 时重 新置入成功 ,一例 因发现 晚 放入 时瘘道 已经 闭合而使置管 困难 ,但 未有不适。 5 3 胆 道 出血 . 在胆道 镜取石 操作过 程 中如操作力 量不 当则可能损伤胆管血管 ,引起胆 道出血 。术后应 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腹 部伤 口敷料及 T 管引流物的量 和性状 ,根据 出血量 的大小采取相应的
[] 解 放 军 护 理 杂 志 ,2 0 , 1 ( ) 2 3 J. 0 0 7 2 :4  ̄4 .
十二指肠壁常 为 T 管瘘管壁 的
部分 ,T 管长期压迫十二指肠 ,肠壁 可发生坏死 、
浅谈运脾 法在儿科 中的应用
李 丹 丹
( 甘肃 中医学院 2 0 0 5级研究生
70 0 ) 300
小儿厌食症的中西医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证 强调 治疗 时在 辨证
1 中医病 因病 机
施治的基础上不忘“ 运脾” 。江育仁 将3 0 0 例小儿厌
中医无 “ 厌食” 病名 , 历代医家根据其临床 特点 食 症 患 儿 进 行 病 机 证 候 分 析 , 其 中属脾 运 失 健 者 占 将其归结为“ 伤食 ” 等范畴 , 如《 素问・ 五常政大论》 的 6 0 . 3 %, 脾 胃虚弱者 占3 4 . 7 %, 胃阴不足者 占5 . 0 %, 因 此 , 脾运失健为小/ 『 L 厌食症的主要病机 。叶翠[ 9 1 在对 “ 不食 ” , 《 素问 ・ 风论》 的“ 不嗜食 ” , 《 伤寒论》 的“ 不欲 饮食 ” , 《 小儿药证直诀》 的“ 不思乳食 ” , 《 诸病 源候 厌 食 症 患 儿 的证 候 学 研 究 中 , 根 据 主要 证 型分 布及
论・ 脾 胃诸病 》 载“ 不 能饮食 ” 等。
所 占比重 , 认为脾运失健 ( 占3 0 . 1 9 %) 为主要证型, 其
1 . 1 病 因 小儿为稚 阴稚 阳之体 , 脏腑娇嫩 , 形气 次为胃阴虚 ( 1 8 . 8 7 %) 和脾气虚( 1 1 . 3 2 %) ; 而刘红瑞 。 I 未充 , 具有“ 三不足 、 四有余” 的特点 , 其中尤 以脾常 认 为 主 要证 型依 次 为 脾 失 健运 ( 占4 1 . 6 7 %) 、 脾 胃 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育仁“运脾法”治疗儿童营养性疾病机理与验方
2008年06月19日星期四 14:06
关键词:江育仁运脾法中医药疗法儿童营养性疾病
江育仁教授系全国中医儿科学会名誉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专家组成员,我国唯一的中医儿科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儿科临床60余载,积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倡导的“运脾法”在儿科治疗营养性疾病中取得了显著效果,兹略作介绍。
一、机理探讨
(一)治病求本,是运脾法的基本法则
小儿的体质特点为“脾常不足”,易患脾胃疾患,导致营养来源不足。
在治疗上,偏补则壅碍气机,峻消则损脾伤正,因此必须掌握病情的实质,时时以维护脾气为主,方不致误事,由此江老倡“运脾”一法治之。
运脾法,并非独立的一种治法,而是属于八法中的和法。
运者,有行、转、旋、动之义,皆动而不息之意,具有补中寓消,消中有补之意。
补不碍滞,消不伤正者谓之“运”。
运与化,是脾的功能,运者运其精微,化者化其水谷。
故欲健脾,则法不在补而贵在运也。
(二)运脾主药“苍术”的选用
“运脾”一名,始见于张隐庵之《本草崇原》,书云:“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
”其补脾与运脾之区别,在于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
叶天士曾指出:“脾为柔脏,惟刚药可以宣阳驱浊。
”苍术性味微苦,芳香悦胃,功能醒脾助运,开郁宽中,疏化水湿,虽历来认为辛味刚燥,久用有劫阴之弊,然其正合脾之习性,脾运失健患儿,又少有伤津之明征,所以用药在1个月以上,尚未发现有伤阴耗液之弊端。
江育仁教授在运脾治疗中,首重苍术,以其为运脾主药,与其他药物配伍,组成多个方剂,或作煎剂可灵活加减,或作散剂、合剂、糖浆、冲剂,便于久服,用治多种儿童营养性疾病。
(三)促进营养吸收,提高锌含量
锌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微量元素,可维持正常食欲及味觉,参与酶的合成与激活,促进三大代谢,增强机体免疫机能,加速生长发育。
人舌的味蕾所以能感受味觉,主要与味觉素有关,它是含有2个锌的多肽。
缺锌后,味觉素合成困难,味觉迟钝。
此外,缺锌可使颊上皮细胞角化不全,大片脱落,遮盖味蕾小孔,使食糜难以与味蕾接触,阻碍味觉冲动的产生,而引起食欲减退,三大代谢障碍,免疫功能减退,生长发育迟缓。
大量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表明,以苍术为主药组成的运脾方药,可以增加机体内锌含量,提高食欲,改善肠道吸收功能,双向调节肠蠕动,促进营养物质吸收,增强免疫,从而提高儿童营养性疾病治愈率。
二、临床应用
(一)掌握大法,专方治专病
江老以“运脾”为大法,针对不同营养性疾病的表现,选用了不同的组方和剂型。
1、厌食症
以苍术、陈皮、佩兰、鸡内金、焦山楂等药加工制作为冲剂,每服10g,1日3次,1个月为一疗程,治疗小儿厌食症患者95例,有效率为94%,治疗后
食欲普遍增进,食量增加,体重增长,显著高于西药治疗对照组(P<0.001)。
通过对患者尿D-木糖排泄率及实验动物家兔的肠蠕动、多种氨基酸及葡萄糖吸收率的影响观察,表明该冲剂有明显增进肠道吸收功能,对肠蠕动有着显著的双向调节作用。
2、疳症
鉴于前人对疳症分类名目繁多之弊端,江育仁教授结合临床实践,将其分为疳气(轻度营养不良)、疳积(中度营养不良)和干疳(重度营养不良)三类,并得到全国同道的赞同。
目前,疳积、干疳已不常见,但疳气患者临床仍时常有之。
用苍术、陈皮、焦山楂、鸡内金等药加工制成合剂,每次服10ml,1日3次,每疗程为1个月,治疗疳气54例患者,结果:显效21例,有效2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3%。
54例经1个月治疗后共增加体重31.10kg,平均每例增重0.58kg,远超过1岁以上儿童平均每月体重增长值0.17kg之水平。
在用药过程及治疗后患者食量增多,平均每月增加50g以上。
3、缺铁性贫血
取苍术、陈皮、皂矾、大枣等药物,粉碎搅拌成散剂,治疗缺铁性贫血91例,每日服用剂量为:3~4岁2g,5岁3g,6岁4g,分3次口服,2个月为一疗程,并应用复方枸橼酸铁铵糖浆治疗85例为西药对照组,结果:中药组显效24例,有效50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81%;西药组显效12例,有效46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为68%,经统计学处理,中药组疗效显著优于西药对照(P<0.05)。
在临床研究中,同时测定了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值及D-木糖含量,并计算FEP与血红蛋白(Hb)的比值。
缺铁时由于红细胞内缺铁,FEP不能与铁结合成血红素,未能被利用的FEP在红细胞内含量增加。
治疗后中药组FEP/Hb显著下降,治疗前后对比P<0.01,下降幅度显著高于西药组,说明中药组在纠正缺铁方面优于西药铁制剂,治疗后中药组尿D-木糖含量显著上升(P<0.01),且上升幅度高于西药组(P<0.05)。
证明该制剂在促进小肠吸收功能方面有较好的功效,提示运脾法能有效地增加小肠粘膜对铁的吸收。
(二)异病同治,一方治多症
在专方治专病的基础上,江老经过长时期探索归纳儿童营养性疾病的共性,筛选出运脾治疗病种的有机组合。
厌食症、缺铁性贫血、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常见的疾病。
临床表现,厌食症以食欲低下为主症,反复呼吸道感染以反复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为主症,缺铁性贫血以疲倦乏力、面色不华、唇色淡等为主症,临床表现虽异,但究其病机,均与脾胃健运失司有关,所以三者常相合而出现。
选用苍术、白术、黄芪、山楂等药加工制作为糖浆制剂,每次口服10ml,每日三次,30天为一疗程,治疗厌食症、反复呼吸道感染、缺铁性贫血百余例,临床收效满意。
为进一步明确该运脾方药作用机理,我们检测了患者治疗前后唾液锌、血液碱性磷酸酶(AKP)含量变化,治疗前患者上升。
治疗前后比较锌含量P<0.001;AKP<0.01。
同时观察对脾虚小鼠细胞内外锌含量变化的作用,将昆明种幼年小白鼠分为3组,Ⅰ组为脾虚对照组,Ⅱ组为脾虚中药治疗组,Ⅲ组为正常组。
2周后观察各组血浆锌及红细胞锌含量变化,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组含量均显著高于脾虚对照组(P<0.05),从而说明该运脾方药可以提高机体锌含量及增强AKP活
性,改善内环境,从而改善相应症状及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