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主要事迹
有关陶渊明高考作文素材

有关陶渊明高考作文素材陶渊明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为我们写出了许多恬淡清新的田园诗歌。
陶渊明辞官归家,每日荷锄,种豆南山下,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淡泊名利的隐士形象。
陶渊明的故事告诉我们大家,有时候不应该将人生的得与失看得过分重要,我们应该淡然看待生活中的荣辱。
关于陶渊明的高考作文人物素材,适用于一些人生态度的作为话题。
下面为大家提供高考作文人物素材:陶渊明,供大家参考。
一、生平简介陶渊明(365 —427)字元亮,名潜,字渊明,东晋文学家。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有《陶渊明集》。
他的曾祖陶侃(kǎn)是东晋初名将,握强兵镇守长江中游,都督八州事,封长沙郡公,声威煊赫一时。
死后追赠大司马。
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也曾做官。
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
只是陶渊明这一支,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
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就归隐。
后陆续做过镇、参、建威参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二、相关事迹陶渊明的一生,简单地说,可以分为闲居、出仕、隐居三个阶段。
初次做官:陶渊明二十九岁出任江州祭酒,出仕的原因可能有二。
第一,可能与他渴望建功立业的早年抱负有关。
现在我们心目中的陶渊明往往是一个淡薄名利的隐士,这大体上不错,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最起码早年的陶渊明曾颇有壮志,他的《杂诗》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而他的《拟古》则云:“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表现一种任侠的精神。
第二,与亲老家贫有关。
这一点他诗文中并不讳言:“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年立,志意多所耻,… … ”(《饮酒》)说自己是由于生活困难,年近而立,不得已而出仕的。
但这次出仕时间并不长,不久即以不堪吏职而辞职,后来江州又召他为主薄,他也未就任。
第二次做官:约在三十五岁时,他出仕到江陵,担任了荆州和江州刺史桓玄的幕僚。
陶渊明的简介和诗词有关

陶渊明的简介和诗词有关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时期的文学大师,被誉为“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词作品广为流传,并对后世文学和艺术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陶渊明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诗词作品。
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生于晋代灵川县(今山西省吕梁市)一个农家。
年轻时,他曾在临淮(今江苏宿迁)一带当过官。
但他并不喜欢权力和名利,他的真正梦想是远离繁华喧嚣,过上隐居的生活。
于是,他离开官场,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陶渊明的诗词作品以写田园生活、山水风景、离愁别绪、思乡之情等为主题。
他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感情,富有诗情画意,被称为“田园诗的大师”。
陶渊明诗集《桃花源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作品描绘了一个神秘的仙境,主人公在此度过了平静幸福的生活。
这个故事表达了陶渊明逃避政治风云的愿望。
陶渊明的诗句中常用拟人和象征的手法,把握了人生的真谛,从诗中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具有高度敏感和洞察力的人。
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让采菊的行动有了生气,更表达了作者放眼远处,超越者时和空间限制。
在“庐山谣”中,“万壑深重烟冥冥,千重万嶂日辉明”的写景,以及“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的描述,如画般绽放出了自然的魅力,真实地再现了庐山的景色。
陶渊明的作品,更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爱国情怀。
他曾经写过:“呜呼!吾去来兮续前缘,人类纷纷善恶深。
” 在这里,作者将自己与其他生命体一视同仁,关注人类命运,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对人性的理解。
总之,陶渊明的作品常常被视作人类文明精神的代表。
他以他特有的田园诗风、真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触动了无数读者,并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结语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名字。
他的作品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峰,也表达着生命的精彩和生命的意义。
现代读者有幸品读着这位文学大师的作品,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文学知识,更是生命哲学的启示。
陶渊明的简介有哪些人

陶渊明的简介有哪些人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界的伟大诗人之一,被誉为“大诗人,大思想家,大民意代表”。
他的诗歌作品深刻而富有哲理,被历代人们所传颂。
此篇文档将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事迹以及对他的印象深刻的人物。
一、生平事迹陶渊明于晋代的苏州吴县出生,家境优越,但年少时即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社会的无奈感到失望,于是离开家乡,寻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他漂泊四方,亲身体验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丑陋,成为他日后诗歌创作的重要素材。
到了九江后,陶渊明决定放弃官场生涯,返回自己的故乡。
在回归竹林后,他投身农耕,为民谋利,与百姓生活在一起,潜心诗词创作,创作了众多优秀的诗文作品。
陶渊明生活在一段风云变幻的时代,他所处的情境,决定了他的诗文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的作品给当时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精神慰藉和启示,被人们看作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二、对陶渊明印象深刻的人1.晏殊晏殊是宋代文学家和政治家,也是陶渊明的忠实读者。
他曾经高度评价陶渊明的文学表现力,认为他的诗歌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文学形式。
晏殊还曾经给陶渊明的作品写过序言,对他的诗歌作品进行了高度赞扬。
2.辛弃疾辛弃疾是中国宋代的一位文学家,他是陶渊明的忠实读者,从他的诗歌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了自己的名篇。
辛弃疾每次读陶渊明的作品,都深感其中所蕴涵的深邃之思以及丰富的人生哲理,他坚信自己的诗歌如果能够达到陶渊明的水准,一定会引起文坛的轰动。
3.李清照李清照是中国宋代的一位女词人,她尤其喜欢陶渊明的作品,赞誉他的诗歌能够真实反映农民的生活,也能够诠释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
李清照认为,陶渊明的诗歌具有独特的价值,是一种真实传统文化的体现,他的作品永远都应该被受到高度赞扬与传诵。
三、总结陶渊明的诗歌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文学形式,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他的杰出创作,享誉历代,激发了后人的文学创作热情和思想的构建。
他的作品,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杰出的文化遗产之一。
人物素材积累 陶渊明

人物素材积累----陶渊明篇【人物事迹】1.年少有志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拒绝了。
分析:不畏权势,不同流合污,一直是陶渊明的人生追求,也是他一生的光辉写照。
适用话题:志向、舍与得、追求2.陶渊明择友陶渊明结识的朋友不分贵贱,但人格卑下的人是他所不齿的。
有一天,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往见他,这时,陶渊明正好已偃卧床上饿了好几天了。
檀道济对他说:“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仕。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古如此?”陶渊明回答道:“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檀道济临去时馈以梁肉,陶渊明一手把它挥落地下。
当时东晋政治混乱,且文帝废少帝自立,人民生活疾苦,道济竟云文明之世,以乱為治,其人格可知,渊明因此对他赠送的东西挥而去之。
分析:真正的朋友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志同道合的。
没有共同的喜好,没有相同的品性,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
同时,从一个人的择友标准可看出其做人的个性和品位。
适用话题:选择、人格、标准3.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天晋元兴三年为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次年又为建成将军刘敬宜参军,因心不悦回了家。
回家后,耕植不足以自给,再加上家里人口增多,经济十分拮据,亲朋好友都劝他出去做官。
他的叔父陶夔曾任太常卿,见他生活困苦,遂加引荐,于是被任为小县之令。
当时正值战乱,他不想到远处任职,而彭泽县离家不远,俸禄又足够他酿酒,于是就在彭泽县任了一个小职。
年底,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
陶渊明叹息说:“我岂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便解经去职。
后来,他写《归去来兮辞》这篇传世之作。
诗人在序文里交代了写作原因。
他十分坦诚地讲,就任县令,是为生计所迫;之所以辞职,是因为“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陶渊明的故事

陶渊明的故事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一生经历了风云变幻,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佩的故事。
陶渊明,字元亮,号素履,生于东晋咸和三年(公元252年),卒于永和二年(公元309年),享年五十八岁。
他是东晋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
陶渊明自幼聪颖好学,深受儒家经典的熏陶,对文学和政治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陶渊明年轻时曾在政坛上担任过一些职位,但由于他深恶繁杂的官场生活,对朝廷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感到十分失望,于是选择隐居田园,过起了隐士生活。
他在田园生活中,以耕读自娱,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成为了后世隐逸文学的典范。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虽然身居乡野,但内心却时刻牵挂着国家民生,他曾多次上书朝廷,劝谏当时的统治者,希望能够改变国家的命运。
然而,他的苦心劝谏却往往落了空,这让他更加感到绝望和无奈。
在隐居期间,陶渊明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畅谈诗文、品茶赏月,共同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
他的隐居生活也深受后人的推崇,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陶渊明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诗文流传千古,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一定要在权势和名利之间挣扎,也可以选择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淡泊,这样的人生也是充满了意义和价值的。
总的来说,陶渊明是一位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佩的故事。
他的隐居生活和执着追求,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激励着我们追求内心的真善美,不忘初心,坚持自我。
古今淡泊名利的名人事迹

古今淡泊名利的名人事迹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名利之人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淡泊名利的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淡泊名利的名人事迹(一)陶渊明陶渊明辞弃官职,居住在一个宁静的村庄,因此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独立人格;周敦颐拒绝官场腐败,才有了“出淤泥而不染”的洁身自好;王冕淡泊名利,留下了“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佳话。
他们都学会了拒绝名利与金钱的诱惑,他们是我们的楷模,因此流芳千古。
莱特兄弟1903年他们成功地完成首次飞行试验后,兄弟两人名扬全球。
虽然成为世界知名人物,然而他们却完全没把声名放在心上,只是默默地工作,不写自传,不参加无意义的宴会,也从不接待新闻记者。
有一次,一位记者要求哥哥维尔伯发表讲话,维尔伯回答说:“先生,你知道吗,鹦鹉喜欢叫得呱呱响,但是它却怎么也飞不高。
”关麟征关麟征是黄博军校一斯期生,曾在国民党军队中历任要职。
他经过长期征战和宦海沉浮,逐渐看透自己前半生争名夺利的官场生活,于1949年秋辞去陆军总司令职务、退出国民党军界,拒绝接受随蒋介石飞往台湾的命令,借故在香港隐居下来。
从此,他不参加任何政治性的集会和社会活动,不接见任何记者采访,断绝一切与党政军故旧的联系,整日以读书、写字为乐。
其间蒋介石、蒋经国你子曾数度邀请他去台湾任职,并许以高官厚禄,他都婉言谢绝。
从44岁至85岁逝世,他一直过着淡泊的隐居生活。
钱钟书当代大学者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
他谢绝所有新闻媒体的采访,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的记者,曾千方百计想冲破钱钟书的防线,最后还是不无遗憾地对全国观众宣告:钱钟书先生坚决不接受采访,我们只能尊重他的意见。
80年代,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特邀钱钟书去讲学,每周只需钱钟书讲40分钟课,一共只讲12次,酬金16万美元。
食宿全包,可带夫人同往。
待遇如此丰厚,可是钱钟书却拒绝了。
不为五斗米折腰《中国名人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中国名人故事》【最新版3篇】目录(篇1)1.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背景2.故事的主人公陶渊明3.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4.故事的启示和影响正文(篇1)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一个流传已久的中国古代名人故事,出自《中国名人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东晋时期著名诗人陶渊明坚守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不为名利所动的事迹。
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时期著名诗人,世称靖节先生。
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由于家道中落,生活贫困。
尽管如此,陶渊明从未为生活压力所屈服,始终保持着高尚的品质和追求。
在故事中,陶渊明因生活所迫,接受了一个官职。
然而,在上任不久后,他发现这个官职与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相悖。
陶渊明不愿意为五斗米的微薄俸禄而折腰,放弃自己的尊严。
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决定辞去官职,回归田园生活。
这个故事表现了陶渊明坚守道义、不为名利所动的崇高品质。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传颂千古,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
它告诉我们,在金钱和利益面前,我们应该学习陶渊明,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坚守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这个故事启示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不为名利所动,追求真实的自我。
总的来说,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陶渊明崇高的品质和坚定的人生信仰。
目录(篇2)1.陶渊明的生平简介2.陶渊明不为五斗米的故事背景3.陶渊明的品格和气节4.陶渊明的诗词创作5.陶渊明的影响和后人的评价正文(篇2)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时期著名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他一生坎坷,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一生都在贫困中度过。
不为五斗米的故事发生在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
有一天,县里来了一位督邮,他是上级派来检查工作的。
督邮骄横跋扈,县里的官员们都非常害怕他,然而陶渊明却不愿向他低头。
他觉得为了五斗米的薪水而向这样的人折腰,实在是有失尊严。
于是,他毅然决定辞去官职,归隐田园。
陶渊明的故事大全_名人故事

陶渊明的故事大全_名人故事导语:陶渊明是我国的大诗人,那么潇洒一生的他有什么事迹?下面为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陶渊明的故事大全_名人故事陶渊明的故事陶渊明二十九岁那年,曾做过江州祭酒的小官,因为当时官场黑暗,陶渊明看不惯,决心去职归隐。
此后一直隐居,可是陶渊明种菊花还可以,种田的本事却不佳,加上好酒,到中年后连饭都吃不上了,迫于生计,陶渊明再次复出,先后担任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务。
在做彭泽令时,他看不惯当时督邮的作派,很干脆的来了一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之后愤然辞官归隐,结束了仕途生活,再也没有复出过。
相传,陶渊明弃官后隐居于庐山下,每日自耕自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地而食,凿井而饮。
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
这个时候陶渊明新娶了夫人翟氏,翟氏种田是把好手,粮食年年丰收,因此陶渊明又有酒可喝了,每到闲暇时,他就和一帮朋友到两里外的庐山南麓虎爪崖下饮酒作乐。
崖下有一条名为醒泉的溪涧,涧中横卧着一块巨大的黑褐色花岗岩石,高约3米,长约6米,宽约4米,石面平滑,是一个天然的大酒桌。
陶渊明和朋友们每次都坐在这里饮酒作诗,一同取乐。
他每饮必醉,每醉必赋诗文,醉倒后便挥手对同伴说:“我醉欲眠,卿且去!”说完就睡倒在石上。
日复一日,这块石头的中间竟然凹了下去,留下了枕痕。
于是,这块石头就被命名为醉石。
陶渊明的这个故事和马克思把图书馆踩出脚印的故事差不多,但是马克思可能每次都坐在图书馆的同一个地方,难道陶渊明每次也都坐在石头的同一个地方?最大的可能是石头上本来就有枕痕,陶渊明喝酒不带枕头,每次往有坑的地方一躺就睡,天长地久,这个坑越来越深,于是醉石就形成了。
陶渊明与酒公元416年,刘裕调集全国的兵力,从东向西,分五路讨伐后秦。
首发攻克了洛阳,西晋故都得到光复。
第二年又攻克长安。
长安经过百年沧桑,终于被晋军收复。
消息传到江南,东晋朝野一片欢腾。
刘裕通过北伐,极大的扩大了他个人的权利。
朝廷为了讨好刘裕,下诏书封刘裕为相国,总管朝政,又封他为宋公,食邑十个郡,加九锡,位在各诸侯之上,刘裕故作推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29岁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由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最后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官归田。
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渊明的主要事迹,仅供各位了解,欢迎阅读!
陶渊明的主要事迹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大司马,祖父、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但陶渊明的父亲死得早,渊明少年时,家运已衰落,“少而贫苦。”他自述:“自余为人,逢运之贪。箪瓢屡罄,絺綌冬陈。”(《自祭文》)但物质生活虽然贫乏,陶渊明的精神生活却很丰富。他学习儒家《六经》,学习《老子》、《庄子》,“猛志逸四海,鶱翮思远翥”,颇有“佐君立业”的政治抱负。而另一方面,匡庐山水和田园风景,也使他爱好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归田之后,即在家乡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并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亲自撰写《五柳先生传》这一著名的文章,用以明志。这使他改变了鄙视劳动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劳动的价值;也在与农民的共同劳动和交往中,对他们产生了亲切的感情。在他晚年,生活贫困,“老至更长饥”,但他不受“嗟来之食”,拒绝权贵的馈赠,表现出君子固穷的志气。
拓展:陶渊明轶事典故
一、折叠葛巾漉酒:陶渊明正在酿酒。郡将前来探望。适值酒熟,陶渊明顺手取下头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后,仍将葛巾罩在头上,然后接待他。
二、折叠无弦琴:陶渊明有一张不加装饰的琴,这琴没有琴弦,每逢饮酒聚会的时候,便抚弄一番,来表达其中意趣。
三、折叠白衣送酒: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重阳节这天,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渊明当即小酌一番,大醉而归。
五、折叠量革履:陶渊明没有鞋子,王弘吩咐下的人帮他做鞋子。手下的人请示他陶渊明脚的大小,陶渊明便坐下来伸出脚让他们测量。
六、折叠颜公付酒钱:颜延之在当刘柳后军功曹这个官职时,曾经在寻阳和陶潜交情很好。后来颜延之在始安郡这个地方当官,在经过陶潜住的地方时,便天天去陶潜家。要走的时候,颜延之留下二万钱给陶潜,陶潜全部把钱送到酒家,以便以后去拿酒方便些。无论贵贱等,去造访陶潜,他有酒的时候便设酒宴一起饮酒,如果陶潜先喝醉,他就跟客人说:“我喝醉了,想去睡觉啦,你可以回去了。”他的真率性情就是这样。
四、折叠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陶渊明的彭泽当县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