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策略)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最全版
中国如何从比较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

中国如何从比较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比较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和贸易大国而言是意义非凡的。
偌大的人口总量共享世界第二经济体的发展成果,让我们并不具备成为一个经济大国的绝对实力。
因此,将比较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将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竞争优势是国家在某些方面比其他国家更能带来利润或效益的优势。
相比较于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当然更为可观。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竞争优势无疑是在国际贸易中所追求的对象,发展中国家基于本身已有的比较优势而进行发展创新,可以创造出自身的竞争优势,但这个过程必然是缓慢而艰辛的。
此外,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大多在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所以发展中国家会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产品而进口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
发达国家获利多而发展中国家获利少,发展中国家处于贸易的不利地位。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一直基于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地大物博的优势,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可是现在长期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土地、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的供给不再无限,要素成本开始上升,人口增长与环境问题的冲突日益明显,这些问题无一不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曾经的低成本优势开始弱化,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
而与此同时,一些更具比较优势的国家正在渐渐压迫中国市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创新的发达国家同样在侵蚀中国市场。
这些问题都促使我们不断探寻由比较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的改革之路。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待业人口数量庞大,这是我国的国情。
因此,廉价劳动力一直是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发展对外贸易,一方面加速了中国的出口产业,另一方面为中国解决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劳动力优势也使得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了发展。
但中国过分依赖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导致中国产业结构的固化,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低,技术创新能力差。
我国对外贸易必须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

我国对外贸易必须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摘要:广东省建立在区位、政策、资源等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对外贸易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了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一系列挑战。
为了更好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广东省必须在原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推动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从而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广东省;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对外贸易一、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状况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广东省作为最早的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对外经济贸易获得得了迅猛的发展。
1978年,广东的出口贸易额仅为13.876亿美元,到1986年时出口贸易额已达42.8216亿美元,并从此成为全国出口额最高的省份。
1987年广东省进出口总额为210.37亿美元,其中出口为101.40亿美元,进口为108.97亿美元,逆差为7.57亿美元;1988年广东省进出口总额虽有增加,但逆差增大到13.85亿美元;此后则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并实现了顺差。
2000年广东省进出口总额为1701.06亿美元,2010年则上升至7846.6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26.4%,比2000年增长近4.6倍,比1987年增长近37.3倍。
由此可见,广东省外贸依存度逐步提高,对外贸易在其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广东省出口的商品结构中,机电产品的出口占大部分。
2000年—2010年,广东省的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由2000年的499.75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3156.48亿美元,由占全省出口总额的54.4%增至63.56%;其次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由2000年的170.20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1753.39亿美元,由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8.52%增至35.3%;农产品出口最少,占全省出口总额的百分比不到2%。
总体上广东省是以机电产品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贸易为主的省份,具体数据参见下表。
从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

从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作者:陈亮来源:《记者观察》2012年第05期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得益于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然而时至今日,随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的上升,既有比较利益正在衰减,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传统比较优势的局面已经难以为继。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中国亟须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空间,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结构。
从经济发展实践看,发展中国家按照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来布局整个产业,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初期,固然可在一定程度上获取相应的比较利益,实现资本的积累和经济增长的维持。
但从长期来看,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成本的上升和稀缺性将使得低成本比较优势的基础逐步丧失,投入边际报酬不断下降,日益呈现出依赖外生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增长方式的不可持续性。
笔者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出路是在传统比较优势消失之前,加快培育以科技自主创新和人力资源提升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
当然,发展中国家要实现从传统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换不会一帆风顺,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会使其面临以下问题:一是创新发展动力不足。
发展中国家政府基于就业、税收、资金投入、经济增长等考虑也难以割舍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难以形成技术升级的凝聚力。
二是创新发展能力不足。
发展中国家需求结构提升所带来的对高档消费品、技术设备更新等投资品和高端服务业的需求,又会通过进口和储蓄漏出的途径,“泄露”至国外的相关产业,国内投资的乘数效应大大减弱,但却带动了国外高端产业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陷入“引进一落后一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
三是技术创新空间不足。
后发国家可以通过技术引进、产业转移或者“干中学”来分享技术溢出带来的好处,但这种“涓滴扩散”带来的能力提升始终都是外生的、潜在的,不能提升发展中国家内在的、现实的竞争力。
四是产业空心化、低良化发展趋向严重。
中国如何由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比较优势竞争优势走出去国际商务

中国比较优势策略发展及现状
对外贸易整体特征:大而不强
在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082009》中,中国在全球134个参评经济体中排名由上年 的34位上升4位,终于跻身前30强。
1997年,南京大学副校长洪银兴教授在《经济 研究》发表的文章中在国内首次提出了“比较 利益陷阱”的命题 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 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 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 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 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 是处于不利地位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
比较优势过分强调静态贸易利益,即短期外 汇收益,忽视了贸易的动态利益,即对外贸 易从长远发展角度对一国产业结构优化、科 技进步带来的利益
竞争优势则基于一国产业的长远发展,为了 获得稳定的、长期的贸易利益,甚至可以牺 牲一些中短期贸易利益
中国比较优势策略发展及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借鉴亚洲四小龙发展经验,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依靠本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大 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
比较优势策略失灵的原因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前提的局限性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的迅速发展 国际贸易及其பைடு நூலகம்争模式的发展变化
竞争优势理论
所谓竞争优势,指的是,具有竞争力的比较优 势,而这些比较优势 “集中在特定的产品或产 业的环节上”(迈克尔·波特) 区别于传统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不是先 天的资源禀赋,而是后天的,需要创造的,并 且是直接面向国际市场中激烈的市场竞争的 竞争优势归根到底来源于企业为客户创造的超 过其成本的价值
从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

从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1、我国纺织国际竞争力状况我国的纺织产品主要以美国、欧盟、日本、香港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为出口地,在这些地区销售纺织产品不光包括中国国内的同行业,还包括这些国家的本国企业以及印度,印尼,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的纺织企业。
因此我国纺织业现有竞争对手众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面对国外众多企业的挑战,我国纺织业要想在现有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就必须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表,列出了近几年我国纺织业的显性竞争系数。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纺织品和服装的显性竞争系数都大于零,其中服装的竞争系数一直都在0.9以上,这说明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纺织业具有竞争力优势,在服装的出口上更是具有绝对竞争力优势。
表190年代以来我国纺织品和服装的显性竞争系数我国纺织业之所以能在国际市场上保持较强竞争力,是因为我们具有比较竞争优势。
现代竞争理论认为,任何国家的产业竞争力都是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方面因素决定的。
传统的比较优势的概念强调各国的比较成本和资源的状况,最终归结为价格竞争,而竞争优势强调非价格竞争和创新竞争。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与原材料资源丰富。
与世界主要纺织品出口国相比,我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且原材料资源丰富而纺织业又是对成本比较敏感的行业。
因此我国纺织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纺织业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同时,却缺乏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为:a.“两头”模式阻碍了我国纺织品整体竞争力提高:纺织、染整、设计、缝制是纺织品生产的四个环节,其中染整与设计对资本与技术有较高的要求。
在我国,生产纺织晶的企业有两类,一类是内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由于缺少资金和技术而处在纺织与缝制环节。
另一类主要是由港台及韩国商人兴办的外资企业,该类企业主要开展进料加工贸易,基本上处在缝制环节。
这使我国纺织品更多地体现了劳动密集型特征,而发达国家依靠其雄厚的资本与先进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纺织业,使原本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逐渐走上了资本技术型之路,产品中更多地含有资本与技术因素,更能适应绿色消费所兴起的对纺织品高档化、时装化、个性化、舒适化、安全化的需求,极大的削弱丁我国依靠量大价廉参与竞争的优势,“两头”模式阻碍了我国纺织品整体竞争力提高。
我国出口贸易如何从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我国出口贸易如何从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摘要: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我国的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也要由单纯追求数量的增长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增长。
要实现这个转变,必须解决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这就是如何认识和发挥自己的优势。
研究表明, 竞争优势更能体现一个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比较优势只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单纯的比较优势,不一定能成为竞争优势,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对外贸易不能停留在现有的比较忧势上,中国要在比较优势基础上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将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转变依据,战略一、古典经济学家提出并经完善的比较优势原理是中国参及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基本依据(一)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撑从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这部划时代的经济学著作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当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低于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即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时,这个国家应该分工生产这种产品,然后用这种产品去换取本国的劣势产品,从中获利。
斯密的理论具有历史进步性,但他的理论只是回答了当某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的时候,这个国家可以以此产业参及国际分工和交换,并从贸易中获取利益。
斯密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产业上都不具备绝对优势,那么这个国家还能参及国际分工和交换并获取贸易利益吗?后来的学者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研究并解决了这个问题。
借助于2×2模型(假定国际贸易中只有2个国家,只生产2种产品),他分析了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不具有绝对优势产业的国家参及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命题,在他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即使在任何产品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但是,只要这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专门生产自已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开展国际交换,则这个国家就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取利益。
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依据和路径

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依据和路径论文报告: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依据和路径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竞争愈加激烈,中国的对外贸易战略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升级。
特别是当前国际贸易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全球协调发展受到严峻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构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是当前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探讨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依据和路径,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相关分析。
二、依据1.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需要随着中国经济逐步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简单的比较优势已不能满足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转向更加以创新领导的竞争优势,对更多的技术、能力和资源要求也更高,具有更高的风险与变数,但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 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政治动荡等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因素正在加剧,国际贸易环境变得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加。
中国在这样的新环境下需要制定新的对策和政策以应对挑战。
3. 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走向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包括提升生产要素效率、技术创新能力、市场机制和行业协同效应等,中国对外贸易需要抓住新的机遇和优势资源,通过升级改造提高贸易水平和利润率。
三、路径1.转向以创新领导的竞争优势中国需要以创新为核心,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以创新驱动的企业、产业和技术。
比如,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和投入,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开拓新市场和新领域,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含金量。
2. 提高服务贸易水平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较为滞后,而且国际市场的服务贸易需求正在扩大。
因此,中国应该加快推进服务业开放,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合作。
比如,要优化邮电快递、金融保险、旅游酒店等消费服务,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创意等创新型服务,构建以品质、标准、信誉等为核心的服务贸易体系。
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演示文稿

新进入者的威胁
日本手机退 出国内
产业竞争对手 现有竞争对手
买方 买方侃价实力
替代品的威胁
固定电话….. 替代品
河北经贸大学 任志新 Nov 2005 Page 22
3.国家竞争优势
河北经贸大学 任志新 Nov 2005 Page 23
2.1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
四个基本因素包括:
聚焦集中战略(Focus)
企业成为某一细分市场或行业中的最佳企业。
河北经贸大学 任志新 Nov 2005 Page 21
2.产业结构分析 五种竞争作用力Competitive force 以手机为例
三星进入市场
潜在进入者 苹果手机$500
爱立信退出市场:T28 (2001)飞利浦芯片 (2000)
2类 3类 4类 工业 5类 6类 7类 商品 商品 商品 制成品 商品 商品 商品
-0.35 -0.10 -0.07 -0.07 -0.18 -0.30 -0.28 -0.29 -0.40 -0.45 -0.48 -0.51 -0.53 -0.64 -0.68 -0.68 -0.74
0.91 -0.60 0.95 0.05 0.45 -0.82 0.61 -0.72 0.38 -0.65 0.14 -0.58 -0.17 -0.42 0.00 -0.57 0.02 -0.70 -0.07 -0.64 -0.19 -0.44 -0.13 -0.66 -0.31 -0.82 -0.45 -0.79 -0.35 -0.75 -0.39 -0.89 -0.45 -0.93
0 国家和地区 澳大利亚 奥地利 加拿大 德国 中国香港 日本 英国 美国
河北经贸大学 任志新 Nov 2005 Page 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竞争策略)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文献号】1-41【原文出处】理论学刊【原刊地名】济南【原刊期号】200403【原刊页号】38~42【分类号】F10【分类名】国民经济管理【复印期号】200405【标题】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中国产业发展战略调整的必然选择【作者】胡俊文【作者简介】胡俊文,江汉大学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56胡俊文(1962—),男,湖北武汉人,江汉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主任、副教授。
【内容提要】以比较成本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为核心的比较优势理论和以新贸易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为核心的竞争优势理论,为分析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形成及相互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既相互分离,又相互联系,且在壹定条件下实现转变。
中国产业发展必须强化现有比较优势,加快引进新的比较优势,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加快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避免落入“比较优势陷阱”。
【摘要题】产业结构【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相互关系/战略调整【正文】〔中图分类号〕F1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2004)03-0038-05 中国产业发展战略的调整,应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
而深刻认识这壹问题,就必须分析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形成及相互关系,进而推动中国产业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快速转变。
壹、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比较优势理论形成于18世纪中叶,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
在经济学中,用来解释比较优势的理论主要包括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瑞典经济学家伊莱·赫克歇尔和伯蒂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
由于俄林在其著作中采用了他的老师赫克歇尔1919年用瑞典文发表的壹篇重要论文,因而要素禀赋学说又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比较成本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从俩个方面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和动力:壹是生产同壹产品时,各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二是各国间的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
各国间的这种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的形成。
也正是这种差异,成为各国产业间国际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形成的原因。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主要在市场完全竞争条件下以产业间贸易为研究对象,即壹国进口和出口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商品,涉及的是各国间不同产业(产品)之间的关系。
而对于在市场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即壹国既出口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俩国互相进口和出口属于同壹部门的制成品,比较成本学说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对其形成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却难以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比较成本学说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仅从供给方面分析了比较优势形成的基本规律,没有考虑需求和竞争因素的影响。
在生产力欠发达、物资匮乏、需求水平低下的时代,由于卖方决定市场,供给决定需求,仅从供给方面分析比较优势无疑是正确合理的。
可是,在生产力相对发达,基本需求已得到满足,需求层次不断提高的今天,市场已由卖方转向买方的情况下,壹国产业(产品)的价值能否得到实现,贸易利益能否最终获得,要取决于该国产业(产品)能否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取决于贸易各国同壹产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现实的贸易是按照绝对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方向进行的,如果同壹产业之间不具备竞争优势,产品就被排除在国际交换之外,比较利益也就根本无法实现。
以保罗·克鲁格曼为代表的壹批经济学家吸取了以往国际贸易理论的合理因素,创建了壹个新的分析框架,提出了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新现象,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产品差异化等概念和思想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论证了在市场不完全竞争和产业内贸易条件下壹国企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和竞争力的来源,揭示了国际贸易发生所依据的是竞争优势。
他们提出壹国企业或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表当下以下几个方面:1.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的存在意味着产量扩大,生产的平均成本降低,收益递增。
规模经济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前者是指企业产量增加而导致平均成本下降,后者则指某壹产业中各个企业的平均成本随着整个产业产量扩大而下降的情况。
2.产品异质。
指同类产品的差别,它主要包括垂直差异和水平差异俩种形式。
垂直差异是指产品质量上的差别;水平差异是指产品特征组合方式的差别。
3.企业的竞争策略。
它包括国内和国际市场之间的价格歧视策略、串谋、交换威胁、技术和信息控制等多种竞争策略维护和扩大自身的竞争优势。
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将竞争优势的外延扩大到国家和地区的范畴,在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方面作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贡献。
波特提出竞争优势是壹国财富的源泉。
壹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源于这个国家的主导产业具有竞争优势;而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又源于企业由于具有创新机制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说到底,壹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若干行业的竞争优势,就是生产力水平上的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壹国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劳动力、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投入;而波特则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劳动力、资源等要素禀赋的重要性将日趋下降,功效将日益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国家如何创造壹个良好的支持环境和支持性的制度环境,以确保投入要素能高效地升级换代。
在具体论述壹个国家产业竞争优势的构成因素时,波特提出了决定国家产业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认为有6种因素决定着壹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
1.要素条件。
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其中特别强调的是“要素创造”,而不是壹般的要素禀赋。
2.需求条件。
包括市场需求的量和质(需求结构、消费者的行为特点等)。
3.相关和辅助产业的状况。
4.X公司战略、市场结构和竞争对手的情况。
5.政府行为。
6.机遇。
这6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维系着国家产业的竞争优势。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波特进壹步发展了竞争优势理论,创立了新竞争经济学,提出了产业积聚的概念,即运营同壹产业的壹群X公司在地理上往往集中在壹起;在壹个产业集聚区域,既有主导产业、企业,又有为主导产业配套服务的其他产业、企业和机构。
它们共同组成了壹个立体网络,既竞争又合作,从而赢得了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二、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既相互分离,又相互联系,且在壹定条件下实现转变。
(壹)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相互分离。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之间往往表现为彼此相互分离的状态,主要表当下以下几个方面:1.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在假设条件上的差异性,导致理论上的相互分离。
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产生和发展于自由竞争时代,当时的国际分工以产业间分工为主要形态,使得以劳动生产率和资源要素禀赋差异为基础的比较优势理论对产业间贸易和竞争力的来源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以完全竞争为假设前提的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越来越偏离了国际竞争格局的现实状态。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壹批经济学家对古典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进行了重大修正。
他们运用现代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和博弈论的研究成果,把国际贸易纳入了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阐明了在不完全竞争和产业内贸易条件下企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和竞争力的来源。
这样,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在假设条件上形成了差异。
另外,比较成本学说和资源禀赋理论研究问题的前提条件是各国的供给条件、生产条件不可改变,资源、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动,在此条件下,落后国家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及其产业(产品)才有可能转变为竞争优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跨国X公司的迅猛发展,这些假设条件都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这种改变使得落后国家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及其产业(产品)转变为竞争优势的可能性大大下降,从而出现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俩者之间的互相分离。
2.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在作用范围上的差异性,导致俩者之间的相互分离。
比较优势如前所述,强调的是各国不同产业之间生产率的比较,竞争优势强调的则是各国相同产业之间生产率的比较;比较优势体现的是壹国特定产业和他国各产业的生产率差异比较所具有的相对优势,而竞争优势体现的是各国各产业生产率的绝对优势。
鉴于上述俩者之间在作用范围上的区别,比较优势理论的实践意义就集中表当下论证了国家间产业分工和产业互补的合理性,而竞争优势理论的实践意义则集中表当下论证了国家间产业冲突和产业替代的因果关系。
比较优势主要涉及国际贸易中的经济关系,而竞争优势不仅涉及国际贸易,而且涉及国际投资,因为壹国产业参和国际竞争的俩个主要途径是产品出口和跨国投资。
对于壹国来说,外资的进入所引起的本国产业和外国产业间的国际竞争甚至比国际贸易中表现出的产业国际竞争更为激烈。
3.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在作用方式上的差异性,导致俩者之间的相互分离。
比较优势主要用于诠释产业间的国际交换关系,最终归结为壹国的资源禀赋,或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竞争优势更多地作为分析产业内贸易的依据,则更加偏重于强调企业的策略行为。
在某种情况下,有利的条件未必能使壹国的某产业形成国际竞争优势,具有壹定的比较优势且不等于就壹定具有竞争优势。
相反,壹定程度的逆境,往往成为刺激壹国特定产业增强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之壹。
壹国产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往往通过各国间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而最终将生产成本的差异体当下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上,从而形成价格上的竞争优势。
可是,竞争优势不仅仅包括价格竞争力,仍包括非价格竞争力,如产品的质量、性能、款式、包装、运输费用、品牌偏好、文化内涵、售后服务等壹系列非价格因素,甚至仍受到企业的生产规模、竞争策略以及各国之间汇率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由此可见,产业竞争实力是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价格因素和非价格因素)的不同作用方式的直接反映和综合体现。
(二)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相互联系。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往往同时发生作用,不仅在内容上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而且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在壹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主要表当下以下几个方面:1.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俩者之间在内容上相互融合和渗透。
李嘉图、俄林等人建立在比较成本和资源、生产要素禀赋基础上的比较优势理论,和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在内涵上相互融合,都是影响壹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比较优势理论主要集中体当下壹国自然资源禀赋等基本要素上,强调的是土地、劳动、自然资源等要素,这些要素包含在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决定因素之壹的要素条件之中,属于基本要素的组成部分。
除强调要素条件外,波特仍强调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产业、X公司战略、市场结构和竞争对手的情况等。
可见,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扩大了传统比较优势的内涵,且和比较优势理论在内容上相互融合、相互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