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第二章)汇总

合集下载

地质大地球科学概论课件第2章 地球的天体运动

地质大地球科学概论课件第2章 地球的天体运动

2 地球自转与时差和科里奥利现象
●科里奥利现象 沿南北向运动的流体,在北半球的运动方向总是
向右偏转,例如河流右岸冲刷较重,浮运木材向右岸 漂,在南半球则向左偏转。这种偏向力称为“科里奥 利力”。实际上并不存在这个力,而是流体因惯性保 持原来的运动方向,地面因地球自转改变了方向,所 以流体的方向发生偏转,看上去似乎流体受到一个力 的作用。应称为“科里奥利现象”。
2 地球自转与时差和科里奥利现象
●国际日期变更线 显然,必须规定一条东、西方的界线,这就是国
际日期变更线。人为规定在这条线的西侧最早见到日 出,东侧最晚见到日出,相差24小时。
从西向东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要将日期退一日, 例如星期三变为星期二;反之要进一日。
今天在世界各地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时间用各 自的地方时,日期用同一个日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地球自转与时差和科里奥利现象
●国际日期变更线 由于地球自转,世界各地进入新的一天的时间有
先有后。习惯上各地都以午夜0点作为新的一天的开 始。当北京为当地时间8点,伦敦为当地时间0点, 伦敦在北京西面,比北京晚见到日出,可以说伦敦时 间比北京时间晚8个小时。此时惠灵顿时间为12点, 惠灵顿在北京东面,可以说惠灵顿时间比北京时间早 4个小时。此时温哥华时间为16点,如果认为温哥华 在惠灵顿的东面,更早见到日出,那么温哥华时间比 北京时间早8个小时,是当天的下午;如果认为温哥 华在伦敦的西面,更晚见到日出,那么温哥华时间比 北京时间晚16个小时,是前一天的下午。
Outline Of Earth Science
地球科学概论
第二章 地球的天体运动
1 地理坐标系和大地测量 2 地球自转与时差和科里奥利现象 3 月球、潮汐和地球自转变慢 4 地球公转和米兰科维奇学说

地球概论第二章

地球概论第二章

二、 太阳系的组成
九大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土星,天王 星,海王星,冥王星。 其他成分 小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
星 系 一、 银河与银河系
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现象 银河系是以银河命名的星系(形似圆盘); 银河是银河系主体在天球上的投影(环天 光带)。 银河系总质量:大约是太阳质量的1400亿倍; 星数:1~2千亿颗。
银河系结构
银河系主体:圆盘体(直径约8万光年) 和银晕; 圆盘体:核球和银盘; 核球中心:银核; 银核中心:银心。
图2-8 推测出的太阳结构 与剖面示意图
太阳温度
根据太阳辐射热量推算的温度称有效温度; 根据太阳辐射光谱测定的温度称辐射温度; 太阳光球温度:5 770K ; 太阳中心温度:15 000 000K; 色球温度:100 000K; 日冕温度:1 500 000K。
太阳热源
产热过程:热核反应(氢核聚变为氦核); 产热方式:质量转化为能量; 产能中心:在太阳核心。
图2-5 恒星大小的比较
六、 恒星的演化
现代天体物理学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 基本上说明了恒星演化和元素演化两个重 要问题。
发生 → 发展 → 衰亡 → 转化
恒星是由星云凝聚而成。弥漫星云在 自引力的作用下,收缩成比较密集的 气体→引力势能转化为热能,内部温 度升高并辐射能量→向赫罗图上某个 主序位置移动。质量愈大,收缩愈快, 达到主序的位置愈高(温度高,光度 大)。
并非所有恒星都经历如此“平静”的演 化道路。 那些质量和体积特别巨大的恒星,演化 的最后阶段会发生爆炸——超新星爆发。 如留下“残骸”的质量足够大(1.4~3.2 1.4~3.2 倍太阳质量),便会“一落千丈”地坍 塌为中子星(于1967年发现,1978年发 现了300颗以上)。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地球科学是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机制的科学。

地球科学研究的任务:1、研究地球系统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2、研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研究地理环境、人为环境的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和方法。

2、地球科学的特点:(1)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2)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3)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4)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5)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6)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的多学科性3、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1)应用各种高科技向纵深、交叉、系统型发展。

(2)多学科跨部门的综合研究、国际性研究计划(3)由“资源型”转向“社会服务型”、“环境型”(4)从数值模拟向预测发展4、世界地球日: 4月22 日。

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5、太阳系的组成和特征-: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

太阳系共吸引八大行星,2000多颗小行星,600多颗彗星。

太阳系共有50颗卫星。

太阳系的特征:太阳系(携带地球)以22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动,旋转一周需2.8亿年。

地球以30千米/秒的速度绕太阳公转。

6、太阳系中行星的总体特征:体积密度卫星表面主要元素类地行星:小、大、少、固,Fe,Mg,Si,K,Ca,Al,Ti,Ni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H,He,CH4,氨冰,水冰7、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岩石组成类木行星:木/土/天/海,气体组成第三章地球的物理性质及其应用8、陆地表面地形的类型及特征:山地:是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的低山、1000m 以上的中山3500m以上的高山分布地区的总称。

线状延伸的山体称山脉,成因上相联系的若干相邻山脉称山系。

丘陵:是指海拔小于 500m 、顶部浑圆、坡度较缓、坡脚不明显的低矮山丘群平原:海拔低于 200m 、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如我国的华北平原。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
27:地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28:褶皱基本类型概念:是岩层受力变形后产生的一系列弯曲。
背斜:是岩层向上拱的弯曲,形成中心部分为较老岩层,两侧岩层依次变新。
向斜:岩层向下的弯曲,中心部分是交心岩层,两侧部分岩层依次变老。
29:地层新老关系:若中间为老地层,两侧依次对称出现较新地层,为背斜构造,若中间为新地层,两侧依次对称出现较老地层,则为向斜。
同而引起的自动调整(补偿)现象称为地壳均衡)
5.地温梯度:在内热层里,深度每增加100m所升高的温度数值。
地热流值: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称为地热流值)
6:地磁三要素(磁偏角,磁倾角,磁场强度。)
7:地球的圈层结构划分(内层分地壳。地幔。地核三大圈层。外层分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
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的分类:按照能源和作用部位的不同,地质作用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址作用)
25:地层接触关系类型:整合 不整合
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是一致,时代是连续的。
平行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是彼此平行的,反应地壳又一次显著的升降运动。下降接受沉积→上升成陆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12:丰度与克拉克值概念(克拉克值:地壳中50余种元素的平均含量;丰度:化学元素在宇宙体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叫丰度)
13:矿物和岩石、解理和断口概念(矿物: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岩石:矿物的自然混合物也可以是岩谐或矿屑的自然混合物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
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呈斜交关系,反应发生过一次显著的水平运动。下降接受沉积→水平挤压,产生岩层褶皱或断裂,上升成陆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地球科学-第二章汇总

地球科学-第二章汇总

第二章地球的外部圈层●重点掌握大气圈的结构与分层,大气运动的力,大气环流;水圈的组成,海水的运动,地面流水的分类,地下水的分类,湖泊与沼泽的异同,水圈的循环;生物圈的组成、分类,生态平衡。

●一般了解大气的组成,大气的热状态,层流和紊流,地下水存在的形式,大陆冰川与山岳冰川的特点,大气水,生物的起源和演化。

1、大爆炸(约150亿年前)2、星系形成(100多亿年前)3、超新星爆炸4、星子聚集5、行星环与太阳形成(约50亿年前)6、地球形成(约46亿年前)7、地核形成(约40亿年前)8、大洋和大气圈形成(约38亿年前)第一节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表面和生命的盾牌;大气的物质以N和O为主;大气圈具有成层结构;对流层的大气运动产生复杂的天气现象;大气层正在受到人类活动的破坏。

极光一、大气圈的物质组成●古人对“气”的理解;●文艺复兴时代,达芬奇已有了空气与真空的概念;●18世纪70年代N和O相继发现,拉瓦锡确认空气是由N气和O气的混合物;●大气的组成成分分为:恒定组分——氮78.09%、氧20.94%、氩0.93%等;可变组分——二氧化碳、臭氧、水蒸汽;不定组分。

、二、大气圈的结构与分层气温随地形增高而降低,山脚森林、山顶积雪现象三、大气的运动●大气运动的力源水平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摩擦力●大气环流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第二节水圈液态水是地球上的生命之源,也是地表变化的主要媒介;水圈以海洋为主,并渗透到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表层中;水圈与其它圈层的相互作用是地球表层环境的形成和改造的主要营力。

一、水圈的组成成●水的形态和分布液态(>97%)、气态和固态三种形式存在于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海洋和大陆表面。

●水的类型按天然水所处环境分为海水、陆地水和大气水。

地球上水的分布(按体积计算)地球上淡水存储量的分配全球总水量淡水占全球总水量 2.5%冰川和积雪 68.9%地下淡水占29.9%淡水河湖存储量占 0.3%其他0.9% 包括:土壤湿度、沼泽水和永久冻土咸水•地球上水的总量为14亿km 3。

《地球科学概论》各章重点掌握的内容

《地球科学概论》各章重点掌握的内容

各章重点掌握的内容第一章地质学、地球科学的概念第二章1、大气圈的结构;2、地壳均衡的含义;3、地球内部圈层及特征;4、地震波不连续面;5、重力异常(布格校正)、地温梯度、磁场三要素第三章1、地壳表面的形态特征(大陆的地形特征、海底地形)2、克拉克值;3、三大类岩石及其特点第四章一、相对和绝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二、熟记地质年代表三、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种类、含义和特征、标准化石的概念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的概念五、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形成的内在联系六、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的关系第五章1、构造运动的概论及类型2、岩层的接触关系及表示方法3、岩层的产状要素(含义及表示方法)4、褶皱概念、类型、褶皱要素、褶皱形成时间的确定5、断层的概念、类型、要素、识别标志、断层时间的确定第七章的相对含量)1、岩浆的类型(依据SiO22、火山作用的类型和产物3、侵入体的概念和类型4、各类岩浆的侵入岩和喷出岩代表岩石第八章1、变质作用的因素;2、变质作用的方式;3、变质作用的类型第九章1、风化作用的概念及其常见类型;2、风化壳、古风化壳的概念、组成及其研究意义;3、岩石和矿物的抗风化能力第十章1、流水运动状态分类2、侵蚀基准面、向源侵蚀作用、河流的袭夺3、河流的侵蚀作用(下蚀作用、侧蚀作用)形成条件及结果4、三角洲在纵剖面上具有三层构造研究其对油气的意义5、河流地质作用与构造运动的关系(河流阶地)第十一章1、孔隙度、渗透率、透水层、含水层、隔水层、包气带、饱水带、自由水面、潜水、承压水等概念2、发育于地表和包气带中的岩溶地形类型 T3、溶洞沉积物主要类型4、古岩溶的研究意义第十二章1、冰川类型;2、冰蚀作用方式;3、冰蚀作用的产物T;4、冰碛物的特征第十三章1.风蚀作用;2.风的沉积作用第十四章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的要素2、海洋的环境分区3、滨海区沉积物的一般特点、滨海带进一步分区及划分依据(要求绘图说明)4、基岩海岸的海蚀地貌及特征5、海洋沉积物的来源6、潮坪沉积物特点第十五章1、湖泊、沼泽的概念及湖泊的成因分类2、潮湿气候区湖泊的机械沉积作用及干旱气候区湖泊的沉积作用特点3、沼泽的沉积作用及其产物第十六章1、负荷地质作用的概念及类型2、滑坡形成的要素及其发育过程3、泥石流的特征及泥石流的形成条件第十七章1大陆漂移的证据2板块边界的类型及全球岩石圈划分的六大板块3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

地球科学概论2

地球科学概论2

(1)对流层
大气圈最下面的一层,厚度随纬度而异,赤道 附近厚17~18km,两极仅8~9km。特点: ① 空气强烈对流; ②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③ 气象要素(温度、湿度、气压等)水平分布 不均匀,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 ④ 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
一、大气圈 1. 大气圈的结构 (2)平流层
(2)平流层
从中间层顶到800km高空的大气层。 ① 空气很稀薄,质量占大气圈总质量的0.5%; ② 在太阳辐射和宇宙高能粒子作用下,温度迅速 升高,再次出现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 到500km高空处温度高达1201℃; ③由于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氧、氦被分解成 为原子,处于电离状态,能反射不同波长的无线 电波。
二、水圈 1.水的类型 (2)陆地水 ②地下水
地 下
的 和
水 的 垂 直 分 层
.水的类型 (2)陆地水 ② 地下水
潜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 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也称饱水带水,其 自由表面称潜水面。 承压水:埋藏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透水层内 的地下水,又称层间水。
从对流层顶至35~55km高空的大气层,气流以水 平方向运动为主。 ① 基本不含水汽和尘埃物质,不存在对流层中的 各种天气现象; ② 该层的上部(30~55km)存在多层臭氧层; ③ 下部温度随高度增加保持不变或略升高,但升 至30km以上时,由于臭氧层吸收了大量紫外线, 温度升高。
一、大气圈 1. 大气圈的结构 (3)中间层
二、水圈 1.水的类型 (2)陆地水 ① 地面流水
层流
紊流
实际的河流 自然界河流由于受到不平整河床的影响,往往呈紊流方式流动
二、水圈 1.水的类型 (2)陆地水 ②地下水
② 地下水:埋藏在地表以下岩石和松散堆积 物空隙中的水体,往往含有复杂的化学成分。 根据运动特征和埋藏条件可分为包气带水、 潜水和承压水三种基本类型。 包气带水:在岩石中空隙未被地下水充满的情 况下,埋藏在包气带水中的地下水。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起源和历史1.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2.地球的形成和演化3.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成分4.地球的起源与演化的证据二、地球的形状和测量1.地球的形状及其测量方法2.地球的众多坐标系3.地球的自转和引力场三、地球的大气系统1.大气的组成、结构和性质2.大气的气象要素和气象学定律3.大气的循环和气候形成4.大气污染和保护四、地球的水环境1.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水循环2.地表水的形成与分布3.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4.水污染和治理五、地球的岩石圈和内部构造1.地球岩石圈的划分和特征2.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和性质3.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理论4.地震和地壳的变形六、地球的表层地质过程1.岩石的形成与变质2.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与地质循环3.构造地质和地貌地质4.地壳的破坏与地表地貌的变化七、地球的生物圈1.生物的起源和演化2.生物圈的结构和生物多样性3.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4.生物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和生态平衡的维持八、地球系统科学1.地球系统及其相互作用2.全球气候变化与地球系统3.地球系统模型和模拟4.可持续发展与地球系统管理九、地球科学的方法和应用1.地球科学的观测和实验方法2.地球科学的建模和计算方法3.地球科学在资源勘查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4.地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地球科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地球的多个系统和领域,对于人类认识和研究地球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地球科学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变化,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探索地球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球的外部圈层
●重点掌握
大气圈的结构与分层,大气运动的力,大气环流;水圈的组成,海水的运动,地面流水的分类,地下水的分类,湖泊与沼泽的异同,水圈的循环;
生物圈的组成、分类,生态平衡。

●一般了解
大气的组成,大气的热状态,层流和紊流,地下水存在的形式,大陆冰川与山岳冰川的特点,大气水,生物的起源和演化。

1、大爆炸
(约150亿年前)2、星系形成
(100多亿年前)3、超新星爆炸4、星子聚集
5、行星环与太阳形成(约50亿年前)
6、地球形成(约46亿年前)
7、地核形成(约40亿年前)8、大洋和大气圈形成(约38亿年前)
第一节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表面和生命的盾牌;
大气的物质以N和O为主;
大气圈具有成层结构;
对流层的大气运动产生复杂的天气现象;大气层正在受到人类活动的破坏。

极光
一、大气圈的物质组成
●古人对“气”的理解;
●文艺复兴时代,达芬奇已有了空气与真空的概念;
●18世纪70年代N和O相继发现,拉瓦锡确认空气是
由N气和O气的混合物;
●大气的组成成分分为:
恒定组分——氮78.09%、氧20.94%、氩0.93%等;可变组分——二氧化碳、臭氧、水蒸汽;
不定组分。


二、大气圈

结构与分层
气温随地形增高而降低,山脚森林、山顶积雪现象
三、大气的运动
●大气运动的力源
水平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摩擦力●大气环流
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第二节水圈
液态水是地球上的生命之源,也是地表变化的主要媒介;
水圈以海洋为主,并渗透到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表层中;
水圈与其它圈层的相互作用是地球表层环境的形成和改造的主要营力。

一、水圈的组成成
●水的形态和分布
液态(>97%)、气态和固态三种形式
存在于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海洋和大陆表面。

●水的类型
按天然水所处环境分为海水、陆地水和大气水。

地球上水的分布(按体积计算)
地球上淡水存储量的分配全球总水量淡水占全球总水量 2.5%
冰川和积雪 68.9%
地下淡水占
29.9%
淡水河湖存储量占 0.3%其他0.9% 包括:土壤湿度、
沼泽水和永久冻土
咸水
•地球上水的总量为14亿km 3。

•淡水资源总量为3500万km3。

或为总量的
2.5%。

•其中, 24万km3,或68.9% 以永久冰雪盖的形式存于两极和高山区。

•800万km3或30.8% 以地下水的形式存储在地下。

这构成了人类能利用的淡水的97% 。

•淡水湖和河含有10.5 万km3,或全球淡水的0.3%。

•总的可利用的淡水供应为20万km3,不到所有淡水资源的1% ,仅为地球上水的0.01%。

二、海洋——水圈的主体
中国浙江省舟山群岛(刘焕杰摄,1985)
二、海洋——水圈的主体
●海-大陆边缘部分与陆地相连的水域,水深通常不超过200米;
洋-远离陆地的水域
●全球海洋格局
平均水深4000米,总面积362*106km2,占地球表面积70.8%;
南、北半球洋陆分布差异:
南半球的大洋面积约占81%,北半球约为60%
洋陆分布
●海水的性质
物理性质:温度、密度(死海)、压力、透明度
化学性质:海水中的化学元素已知72中,常见12种。

主要盐类NaCl,
盐度(标准盐度3.5%)-咸化海与淡化海)
二、海洋——水圈的主体
●海水的运动
原因:风、天体引力、地震、火山爆发、太阳能形式:波浪、潮汐、海流、浊流
厄尔尼诺年:东太平洋热带海域内海水温度升高,导致大气温度升高,降雨量增多,西太平洋为干热天气;
拉尼娜年:西太平洋热带海域内海水温度升高,导致大气温度升高,降雨量增多。

但海水为何此时此地升温?尚不明了。

三、陆地水—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地面流水——沿陆地表面流动的水体
水源—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地下水和湖泊等;
分类—河流、洪流和片流;
运动方式—层流、紊流
●地下水——埋藏在地表以下和松散堆积物空隙中大水体
水源—地面流水、大气降水等;
术语—空隙(孔隙、裂隙、溶隙)与空隙率;透水性与渗透率;透水层与含水层、隔水层
分类
按存在方式:吸着水、薄膜水、毛细水、重力水;
按运动特征和埋藏条件: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