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减压术治疗神经源性高血压的进展

血管减压术治疗神经源性高血压的进展
血管减压术治疗神经源性高血压的进展

[11] Jin K L,M ao X O,G reenberg D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di2

rect neuroprotective effect in in vitro ischemia[J].Proc Natl Acad Sci US A,2000,97(18):10242210247.

[12] S ondell M,Sundler F,K anje M.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s a

neurotrophic factor which stimulates ax onal outgrowth through the flk21 receptor[J].Eur J Neurosci,2000,12(12):424324254.

[13] S ilverman WF,K rum J,M ani N,et al.Vascular,glial and neuronal ef2

fects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mesencephalic explant cul2 tures[J].Neuroscience,1999,90(4):152921541.

[14] Jin K L,M ao X O,G reenberg D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s2

cues H N33neural cells from death induced by serum withdrawal[J].J

M ol Neurosci,2000,14(3):1972203.

[15] M atsuzaki H,T amatani M,Y amaguchi A,et al.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scues hippocam pal neurons from glutamate2induced tox2

icity:signal transduction cascades[J].FASE B,2001,15(7):12182 1220.

[16] Palmer T D,W illhoite AR,G age FH.Vascular niche for adult hippocam2

pal neurogenesis[J].J C om p Neurol,2000,425(4):4792494.

[17] Louissaint A Jr,Rao S,Leventhal C,et al.C oordinated interaction of

neurogenesis and angiogenesis in the adult s ongbird brain[J].Neuron, 2002,34(6):9452960.

[18] Bruggen N,Thibodeaux H,Palmer JT,et al.VEG F antag onism reduces

edema formation and tissue damage after ischemiaΠreperfusion injury in the m ouse brain[J].J Clin Invest,1999,104(11):161321620. [19] Zhang ZG,Zhang L,Jiang Q,et al.VEG F enhances angiogenesis and

prom otes blood2brain barrier leakage in the ischemic brain[J].J Clin

Invest,2000,106(7):8292838.

收稿日期:2005207216 修回日期:2006201214

临床医学

血管减压术治疗神经源性高血压的进展

周国胜(综述),张新中(审校)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河南卫辉453100)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2084(2006)0720404203

摘要:延髓左侧腹外侧喙端第Ⅸ、Ⅹ颅神经进入脑干区是一个重血压调节中枢,很多神经源性高血压的病例中存在微血管压迫延髓左侧腹外侧喙端第Ⅸ、Ⅹ颅神经进入脑干区的现象。目前研究表明微血管压迫延髓左侧腹外侧喙端第Ⅸ、Ⅹ颅神经进入脑干区可能是神经源性高血压的病因,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施行该区域的微血管减压术有可能成为治疗神经源性高血压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神经源性高血压;微血管减压术

Progress about the T reatment of N eurotic H ypertension U sing by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ZHOU Guo2sheng,ZH ANG Xin2zhong.(Department o f Neurosurger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 f Xinxiang Medical Col2 lege,Weihui453100,China)

Abstract:The area that the ninth and tenth cranial nerves entering in the left rostral ventrolateral medulla is an im portant center of blood accomm odation,The phenomena that this area is oppressed by blood capillary can be found in many neurotic hypertension.T o date,many research showed that this kind of oppression in this area maybe one etiology of neurotic hypertension,microvascular decom pression carried on this area can be an e ffective method curing neurotic hypertension.

K ey w ords:Neurotic hypertension;M icrovascular decom pression

高血压病是临床中非常常见的疾病,其中90%为非特异

性,称为原发性或神经源性高血压。最近,关于微血管压迫脑

干导致神经源性高血压的学说已经引起极大的兴趣和争议,

而且已经有研究开始尝试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此种疾病。

本文旨在总结有关此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

1 历史回顾

自19世纪开始,医师们已经认识到中枢神经系统在血压

的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9世纪70年代早期,Dittmar的研

究[1]显示,在脑桥以上水平切断试验动物的神经轴时,血压不

会降低;然而当在脑桥下端横断神经轴时,动脉血压即下降,

这与临床中见到的脊髓横断损伤导致血压下降的现象一致。

1946年,Alexander[2]证实了神经机制影响到基础血管张力的

维持。他的试验发现,当在脑桥水平以下横断神经轴时,交感

神经系统的活性和动脉血压平行下降。该研究提示,延髓中

包含有某些神经元,而这些神经元的整合是维持交感神经节

前神经元的紧张性所必需的。19世纪70年代,一些个案报道

了与椎2基底循环的异常血管有关的一过性高血压。Fein

等[3]报道了2例由于脑干第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颅

神经根进入的部位遭受搏动性的血管机械压迫而导致的一过性高血压,1979年Jannetta等[4]首次报道了脑干的血管压迫与原发性高血压之间可能存在联系。在该篇报道中,连续有16例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由于伴随的微血管压迫颅神经症状(主要是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和舌咽神经痛)而行微血管减压手术,在手术中均发现在第Ⅸ、Ⅹ颅神经和下橄榄核之间存在微血管压迫延髓的现象,而在另30例不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中未发现上述情

况。其中,第一组病例中的5例在治疗伴随的颅神经疾病的手术中附带进行了延髓左侧腹外侧喙端的微血管减压术,有3例血压逐渐恢复正常,1例显著下降,1例维持了正常血压10~12个月。这些病例提示,在微血管压迫延髓左侧腹外侧喙端和神经源性高血压之间存在一种因果关系,而这种关系有可能成为治疗该疾病的靶点,深入地研究也从此开始。

2 神经源性高血压的理论基础

从早先的大鼠模型试验[527]了解到延髓左侧腹外侧喙端的网状结构中的神经元是自主调节和控制血压的关键区域,在这些位于下橄榄核喙端的神经元中存在合成肾上腺素的合成酶2苯乙醇胺氮位甲基转移酶,而且有许多来自于孤束核的纤维支配这些神经元,而孤束核又接受来自于动脉压力感受器、化学感受器及其他心血管系统的传入信息,这些信息通过第Ⅸ、第Ⅹ颅神经传导,以左侧为主。延髓左侧腹外侧喙端发出的投射纤维走向脊髓的中间外侧柱和中间内侧柱,电刺激延髓的左侧腹外侧喙端引起动脉血压的升高,而该区的损害会导致动脉血压的下降,这种现象提示该区负责拟交感神经信号的传出,即通过调节肾脏对钠的排出和肾素的分泌而调节血压。

虽然上述很多模型研究显示延髓左侧腹外侧喙端是调节心血管和内分泌的脑干神经中枢,然而还没有直接证据说明对该区的机械刺激可以影响血管张力。1979年,Segal等[8]采用球囊搏动性压迫猫的延髓左侧腹外侧喙端,引起了猫的心排出量的显著增加。3年以后,Jannetta等报道了一种动物模型[9,10],该模型是将大动脉的压力传导至一个位于延髓左侧腹外侧喙端第Ⅸ、Ⅹ颅神经进入脑干区的球囊中,用以模拟脑血管对该区的搏动性刺激,结果引起了血压的增高和心排血量的增加,而在取出球囊后血压又恢复正常。更为重要的是,在对照组动物模型中没有发现血压升高(仅植入球囊而没有将其充盈)。在活检时发现,与对照组动物相比,试验组动物的左心室有向心性肥大。M orim oto等[11]采用心电触发的气泵搏动性刺激大鼠的延髓左侧腹外侧喙端,也获得了类似的试验结果,试验动物的血压、心率、交感神经冲动、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都有显著升高。

虽然这些动物模型说明对延髓左侧腹外侧喙端的搏动性刺激可以导致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然而在心血管调节中的延髓左侧优势机制仍不明确。1992年Naraghi等[12]报道了一项关于高血压患者尸体解剖的研究报告,24例为神经源性,10例为肾性,21例为正常对照。显微解剖学的研究发现,在所有对照组和肾性高血压的标本中没有发现延髓左侧腹外侧喙端受血管压迫的现象,而与此相反,在所有的神经源性高血压的标本中均发现了上述现象的存在。Naraghi等[13]于1997年的另一项研究报道显示,在E型短指畸形、高血压和延髓左侧腹外侧喙端受血管压迫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定位于12p染色体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高血压合并短指畸形,在该研究中患有该疾病的一个家族接受了颅后窝的MRI和MRA检查,结果发现在所有15例患病的家族成员中都存在延髓左侧腹外侧喙端受血管压迫的现象,而且有6例为双侧,然而,在另外12例未患病的家族成员中却未发现上述现象。该研究的意义深远,因为在对照组和试验组之间存在极佳的可比性,这在自然状态下极难遇到。

然而,上述研究未能说明为何延髓在调节心血管方面存在一个左侧优势的现象,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来自于左心室和心房的心肌感受器传至孤束核的传入冲动主要通过左侧迷走神经的心脏c纤维传导,而血管对神经的机械性损害可能阻断这种传导,从而使孤束核接受的传入冲动减少,最终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3 神经源性高血压的影像学研究

在影像解剖学方面,对于神经源性高血压的神经血管关系的研究得出了不一致的结果。Naraghi等[14]对24例神经源性高血压、14例肾性高血压、14例正常对照者进行MRA的单盲研究,该研究是采用一种特殊序列磁共振血管成像方式,可以清晰地显示第Ⅸ、Ⅹ颅神经和周围血管,结果发现20例神经源性高血压的患者、2例肾性高血压患者和1例正常对照有微血管压迫延髓左侧腹外侧喙端的现象,而4例神经源性高血压、4例肾性高血压和2例对照有微血管压迫延髓右侧腹外侧喙端的现象。虽然Naraghi宣称MRA可以用来筛选有血管压迫神经的高血压患者,然而在手术和尸检时却得不到证实。在另一个类似的MRI单盲研究[11]中,有74%的神经源性高血压、11%的继发性高血压和13%的正常对照都显示有血管压迫延髓左侧腹外侧喙端的现象。

血管造影研究也显示了在神经源性高血压患者有血管压迫延髓左侧腹外侧喙端的趋势。K leinelerg等[15]在尸体上构建了颅神经入脑干区的血管和神经关系模式图,然后研究了107例神经源性高血压和100例对照的椎动脉造影像,发现80%的神经源性高血压患者有血管横过第Ⅸ、Ⅹ颅神经入脑干区的现象,而在正常对照有上述现象的占34.5%。涉及的血管中,小脑后下动脉为35.3%,椎动脉为29.4%,小脑前下动脉为19.1%,多血管压迫的病例占13%。

其他的MRI或MRA研究并未支持神经源性高血压与血管压迫延髓左侧腹外侧喙端之间存在联系。Watters等[16]将MRI显示的血管与延髓的关系定为3级,血管与延髓接触而不压迫为1级,接触并压迫为2级,延髓被推移或旋转为3级,结果发现正常对照的血管压迫脑干发生率为55%,与神经源性高血压患者相比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C olon 等[17]也报道了相似的研究结果。

Levy等[18]于1998年报道了一组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12例难治性高血压的病例,术前MRI显示7例有血管压迫延髓左侧腹外侧喙端的现象,另5例患者并未发现有此现象。然而,术中发现这12例患者均有明显的血管压迫延髓现象,因此,术前MRI检查和术中探查二者之间没有相关性。

影像学研究与术中探查结果的不一致表明,目前的MRI 检查技术还不能精确地显示血管与脑干的关系。随着MRI 检查技术的进步,有希望在将来成为神经源性高血压患者的筛选手段。

4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神经源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虽然有关神经源性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很多,但罕有外科手术治疗该病的报道,直到1979年Jannetta等[4]才首次报道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神经源性高血压的研究。在该组病例中,共有16例伴有神经源性高血压的左侧舌咽神经痛患者接受第Ⅸ颅神经的微血管减压术,术中发现16例均有血管压迫延髓左侧腹外侧喙端的现象,11例压迫血管为椎动脉,5例为小脑后下动脉,而在不伴有神经源性高血压的30例舌咽神经痛患者中却未发现上述现象。6年以后,Jannetta 等[19]报道了另一组53例高血压患者,这些患者以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就诊而接受三叉神经或面神经的微血管减压术,术中发现51例有明显的动脉襻压迫延髓左侧腹外侧喙端,42例采用微血管减压术解除了上述病理关系,其中36例在手术当时确信减压充分。在2~9年的随访中,31例血压恢复正常(血压<135Π85mmHg)者,其中13例未用任何药物,12例单用利尿剂,6例联合用药,4例用药剂量较术前减少。1例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了20mmHg,3例没有改善,1例失去随访。1989年Van Ouwerkerk等[20]报道了一组7例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在微血管减压三叉或面神经的同时,该组患者接受了延髓左侧腹外侧喙端的微血管减压术。在平均24个月的随访期中,2例不用药物血压正常,2例用半量药物血压正常,3例需要同样剂量的药物才能控制血压。

上述研究提示,在神经源性高血压与其他颅神经血管压迫性疾病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也许那些诱发颅神经血管压迫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如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变差、颅后窝

血管挤压)也会诱发神经源性高血压。然而,也有一些神经源性高血压患者不伴随颅神经的血管压迫性疾病。Levy等[18]报道了12例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这些患者就没有颅神经的血管压迫性疾病。术中发现每例患者均有血管压迫延髓左侧腹外侧喙端。在充分减压后,术后8例患者收缩压下降了20mmHg,该8例中的5例在后来的长期随访(平均51.7个月)中血压维持正常,2例患者血压没有改变,1例在60个月的随访期中恶化,该组病例收缩压峰值平均下降了42.3mmHg。G eiger等[21]也报道了相似的研究结果。

上述临床研究提示,对延髓左侧腹外侧喙端第Ⅸ、Ⅹ颅神经入脑干区的微血管减压在治疗神经源性高血压中有一定的作用。然而,不是所有的患者都有效果,因此,在手术适应证的筛选方面应该非常慎重,要综合考虑该手术方法与传统药物治疗方法的优缺点。该手术的风险与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手术风险类似,Levy等[22]报道的主要并发症为:小脑损伤0.4%,听力丧失0.8%,脑脊液漏1.9%,后颅窝血肿和垫片排斥极为罕见。该手术操作致残率极低,一般患者均能耐受,在国外平均住院3d即可出院。有些患者可能会主诉切口疼痛或头痛,止痛剂效果良好。仔细筛选病例对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极为重要,该手术主要适用于那些难治的、药物不能控制的高血压患者(至少采用3种药物或3种不同的药物无效,排除继发性病因,如肾动脉狭窄、肾病等)。

5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神经源性高血压的前景展望

如上所述,虽然有解剖学、生理学和回顾性的临床研究提示对延髓左侧腹外侧区喙端的微血管减压术在治疗难治性高血压有一定作用,但至今还缺乏临床上的前瞻性、随机、双盲研究。没有这样的研究,就难以确定手术治疗是否真正优于药物治疗。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目前美国进行了一项多单位参与的、随机、前瞻性试验。80例高血压患者,正在服用3种以上的降压药物,符合所有的准入标准,将被随机分配入手术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手术治疗组将接受延髓左侧腹外侧区喙端的微血管减压术,不管在MRI上是否显示有血管压迫神经的征象。术后患者将被随访12个月来监测血压和用药剂量变化情况。远期效果的判定需要严格的标准。不用药物血压<140Π90mmHg定为“痊愈”;药物种类或剂量减少血压正常或药物未变而血压正常定为“有效”;药物不变而收缩压或舒张压下降>20mmHg定为“一般”;血压不变或功能状态恶化定为“无效”。所有患者出院后需要进行脑干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的检查评估,12个月中每2周测1次血压,分别在直立位和仰卧位时进行,在随访期6和12个月时要检查血脂、血糖和24h动态血压。采用这种严格的目标和随访标准,有望明确微血管减压术在治疗这种难治的神经源性高血压中的确切效果。

6 结 论

确凿的证据表明,延髓左侧腹外侧区喙端是脑干的心血管控制中枢,动物模型显示此区的动脉襻或静脉所引起的搏动性、机械压迫能导致高血压的发生。在很多病例,采用微血管减压术解除这种病理关系可以降低血压。面临的问题是:目前还难于确定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和优缺点,适应证的选择还有待于确定,一个多中心的、前瞻性的、随机临床研究正在进行,其目标在于比较这种方法和传统药物治疗的优缺点,该研究也许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参考文献:

[1] G ebber G.Brainstem mechanisms inv olved in cardiovascular regulation,

in Randall WC,ed.Nerv ous control of cardiovascular function[M].Ox2 ford:Ox ford Univ Press,1984.3462368.

[2] Alexander RS.T onic and reflex functions of medullary sym pathetic car2

diovascular centers[J].J Neurophysiol,1946,9(5):2052217.

[3] Fein JM,Frishman W.Neurogenic hypertension related to vascular com2

pression of the lateral medulla[J].Neurosurgery,1980,6(6):6152622.

[4] Jannetta P J,G endell H M.Clinical observations on etiology of essential

hypertension[J].Surg F orum,1979,30(1):4312432.

[5] Armstrong DM,R oss CA,Pickel VM,et al.The distribution of dopam2

ine2,noradrenaline2,and adrenaline2containing cell bodies in the rat

medulla oblongata:dem onstrated by the immunocytochemical localiza2 tion of catecholamine biosynthetic enzymes[J].J C om p Neurol,1982,

212(2):1732187.

[6] R oss CA,Ruggiero DA,Park DH,et al.T onic vas om otor control by the

rostral ventrolateral medulla:effect of electrical and chemical stimula2 tion of the area containing C1adrenaline neurons on arterial pressure,

heart rate,and plasma catecholamines and vas opressin[J].J Neurosci,

1984,4(2):4792494.

[7] Ruggiero DA,R oss CA,Anwar M,et al.Distrubution of neurons con2

taining phenylethanolamine N2methyl2trans ferase in medulla and hypo2 thalamus of rat[J].J C om p Neurol,1985,239(2):1272154.

[8] Segal R,G endell H M,Can field D,et al.Cardiovascular response to

pulsatile pressure applied to ventrolateral medulla[J].Surg F orum,

1979,30(1):4332434.

[9] Segal R,Jannetta P J,W olfs on SK,et al.Im planted pulsatile balloon de2

vice for simulation of neurovascular com pression syndromes in animals

[J].J Neurosurg,1982,57(5):6462650.

[10] Jannetta P J,Segal R,W olfs on SK,et al.Neurogenic hypertension:etiol2

ogy and surgical treatment[J].Ann Surg,1985,202(2):2532261. [11] M orim oto S,Sasaki S,M iki S,et al.Pulsatile com pression of the rostral

ventrolaeral medulla in hypertension[J].Hypertension,1997,29(1):

5142518.

[12] Naraghi R,G aab MR,W alter G F,et al.Arterial hypertension and neu2

rovascular com pression at the ventrolateral medulla[J].J Neurosurg,

1992,77(1):1032112.

[13] Naraghi R,Schuster H,Hakan R,et al.Neurovascular com pression at

the ventrolateral medulla in autos omal dominant hypertension and

brachydactyly[J].S troke,1997,28(9):174921754.

[14] Naraghi R,G eiger H,Cranc J,et al.P osterior fossa neurovascular

anomalies in essential hypertension[J].Lancet,1994,344(8935):

146621470.

[15] K leineberg B,Becker H,G aab MR,et al.Essential hypertension ass oci2

ated with neurovascular com pression:angiographic findings[J].Neuro2 surgery,1992,30(6):8342841.

[16] W atters MR,Burton BS,Turner GE,et al.MR screening for brain stem

com pression in hypertension[J].A JNR Am J Neuroradiol,1996,17

(2):2172221.

[17] C olon G P,Quint D J,Dickins on LD,et al.M agnetic res onance in essen2

tial hypertension[J].J Neurosurg,1998,88(2):2262231.

[18] Levy EI,Clyde B,M cLaughin MR,et al.M icrovascular decom pression

of the left lateral medulla oblongata for severe refractory neurogenic hy2 pertension[J].Neurosurgery,1998,43(1):129.

[19] Jannetta P J,Segal R,W olfs on SK,et al.Neurogenic hypertension:etiol2

ogy and surgical treatment;observations in53patients[J].Ann Surg,

1985,201(3):3912398.

[20] Van Ouwerkerk W JR,Samii M,Ammiratia M.Essential hypertension in

patients with hemifacial spasm or trigeminal neuralgia[J].Adv Neuro2 surg,1989,17(1):1882193.

[21] G eiger H,Naraghi R,Schobel HP,et al.Decrease of blood pressure by

ventrolateral medullary decom pression in essential hypertension[J].

Lancet,1998,352(9126):4462449.

[22] Levy EI,Scarrow AM,Jannetta P J.M icrovascular decom pres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review and update[J].Surg Neurol,2001,55

(1):2211.

收稿日期:2005210224 修回日期:2006201214

高血压鉴别诊断

当病人的体温升高时,我们常常选择坚持不懈地查明病因,但当病人血压升高时,我们却常常草率作出诊断(即原发性高血压),惯性思维导致许多继发性高血压误诊。继发性高血压是指可查到病因的高血压,是一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大多数继发性高血压临床上可治愈。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约18.8%,全国患病人数约1.6亿,且不说部分继发性高血压临床表现无任何特征性、全国不同区域医疗技术水平的差别,就这么庞大的人群来说,对每位高血压患者进行详尽的继发性高血压筛查几乎不可能,故继发性高血压在整个高血压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无法准确统计。有特征性的继发性高血压较易识别,不易漏诊,不典型继发性高血压常易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 一、继发性高血压的范围 按其发生的系统不同分类见表1

二、继发性高血压的流行病学 与原发性高血压相比较,对继发性高血压患病率的报道较少,这是因为要想从为数众多的高血压人群中将继发性高血压准确、完全地筛选出来是困难的。但是,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继发性高血压的检出率会随之提高。2002年-2006年我院高血压科共收治高血压患者2337例,其中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占26%,混合性高血压(既有原发又

有继发)占13%。我们收治的继发性高血压比例较既往资料报道的(4.6%---10.9%)高,主要由高血压专科病房收治的顽固性高血压占多数,我们几乎对每一位高血压患者进行继发性高血压筛查。 三、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思路 (一)肾上腺疾患 1、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典型病例血压顽固性升高,低血钾、夜尿增多等,呈两高两低(高血压、高醛固酮、低血钾、低肾素)表现。糖皮质激素可依赖性原醛患者,身材矮小,发育并不正常。原醛早期患者或不典型病例可无任何临床表现特征性。 应做以下检查确定诊断: (1)基础及激发状态下分别测定血浆肾素活性(PRA)。ARR(血浆醛固酮浓度ng/dl/肾素活性ng/ml/h)比值:激发试验后ARR比值大于50为筛查原醛的依据,若ARR比值大于400可基本确诊。 (2)原醛的定位检查:CT及MRI显像检查,适用于腺瘤直径大于1cm者,薄层CT (1.2-2.5mm层厚有助于小腺瘤的检出)。腹部超声对体积大的腺瘤有一定意义。 (3)鉴别腺瘤及肾上腺皮质增生的特殊检查方法: 1)131I-6β甲基胆固醇核素显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2)立位及AngII试验; 3)其他如静点盐水试验。双侧肾上腺静脉取血查醛固酮等检查方法诊断价值很高,但由于操作难度较大,难以推广。 2、嗜铬细胞瘤(PHEO) 嗜铬细胞瘤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具有多样性、易变性和突发性,这给诊断带来很大困难,如我科收治的嗜铬细胞瘤,有一例膀胱嗜铬细胞瘤以排尿后出汗、心悸为主诉而就诊,腹主动脉旁嗜铬细胞瘤以腹痛为主诉而就诊。因嗜铬细胞瘤约90%为良性肿瘤,确诊后可被治愈,所以临床鉴别诊断意义重大,否则出现严重并发症或嗜铬细胞瘤危象时可导致患者死亡。有的患者会以血压升高为主诉就诊,血压可持续性升高,也可持续性升高阵发性进一步升高,或表现为阵发性血压升高,不发作时血压正常。典型的患者于血压升高的同时可伴有心悸、出汗、头晕、头痛等。有嗜铬细胞瘤特征时应做以下定性和定位检查。Lie等对Mayo临床中的尸检材料进行了总结,共发现54例嗜铬细胞瘤,其中只有13例生前确立诊断,其余41例生前并未诊断出来。 (1)血浆儿茶酚胺测定(CA测定)。 (2)尿香草酸苦杏仁酸(VMA)测定。 (3)酚妥拉明试验以及可乐定试验等。

肾性高血压与高血压性肾病

肾性高血压包括肾实质性高血压和肾血管性高血压两种 肾实质性高血压 病因为原发或继发性肾脏实质病变,是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之一,其血压升高常为难治性,是青少年患高血压急症的主要病因;常见的肾脏实质性疾病包括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多囊肾;慢性肾小管-间质病变(慢性肾盂肾炎、梗阻性肾病);代谢性疾病肾损害(痛风性肾病、糖尿病肾病);系统性或结缔组织疾病肾损害(狼疮性肾炎、硬皮病);也少见于遗传性肾脏疾病(Liddle综合征)、肾脏肿瘤(肾素瘤)等。 肾实质性高血压的诊断依赖于: (1)肾脏实质性疾病病史;蛋白尿、血尿及肾功能异常多发生在高血压之前或同时出现; (2)体格检查往往有贫血貌、肾区肿块等; (3)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常规;血电解质(钠、钾、氯)、肌酐、尿酸、血糖、血脂的测定; 24h尿蛋白定量或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12h 尿沉渣检查,如发现蛋白尿、血尿及尿白细胞增加,则需进一步行中段尿细菌培养、尿蛋白电泳、尿相差显微镜检查,明确尿蛋白、红细胞来源及排除感染;肾脏B超:了解肾脏大小、形态及有无肿瘤;如发现肾脏体积及形态异常,或发现肿物,则需进一步做肾脏CT/MRI以确诊并查病因;眼底检查;必要时应在有条件的医院行肾脏穿刺及病理学检查,这是诊断肾实质性疾病的“金标准”。(4)肾实质性高血压需与高血压引起的肾脏损害和妊娠高血压相鉴别,前者肾脏病变的发生常先于高血压或与其同时出现;血压水平较高且较难控制、易进展为恶性高血压;蛋白尿/血尿发生早、程度重、肾脏功能受损明显。妊娠20周内出现高血压伴蛋白尿或血尿、而且易发生先兆子痫或子痫、分娩后仍有高血压则多为肾实质性的高血压。 肾实质性高血压治疗应包括低盐饮食(每日<6g);大量蛋白尿及肾功能不全者,宜选择摄入高生物价蛋白,并限制在0.3-0.6g/kg/d;在针对原发病进行有效的治疗同时,积极控制血压在<130/80mmHg,有蛋白尿的患者应首选ACEI 或ARB作为降压药物;长效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均可作为联合治疗的药物;如肾小球滤过率<30ml/min或有大量蛋白尿时,噻嗪类利尿剂无效,应选用袢利尿剂治疗 大约90%的肾实质性高血压是由于水钠潴留和血容量扩张所致。当肾实质性病变使肾脏失去排泄饮食中所含的适量(不是过量)水、盐时,就会造成水、钠在体内潴留,进而使血容量过多引起高血压。只要存在轻度的肾功能不全就会出现此机制。这类患者体内的血浆肾素和血管紧张素Ⅱ(AⅡ)的水平通常是低的。其

面肌痉挛与显微血管减压术

面肌痉挛的病因与显微血管减压术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 又称为半面痉挛,是一种间断发作、无痛、无意识、只累及一侧面部面神经分布区肌肉的痉挛性收缩。可能局限于只有上部或下部半侧发作,可出现过度流泪。疾病通常以罕见的眼轮匝肌收缩开始,缓慢进展涉及到整个半侧面部并且频率增加,直至受损的眼睛视物能力受损。严重者可累及颈及肩部肌群。这种不自主痉挛可因过度疲劳、情绪激动等原因而诱发或加剧,尤以讲话、微笑时明显,严重时可呈痉挛状态。另外,对HFS患者进行医疗检查时眼睑痉挛会消失(警惕提高的结果),但让患者轻轻闭上眼睛、然 后快速睁开眼睛时可以引出眼睑痉挛。国外流行病学调查其发病率为11/l×107。 该病女性多见,男:女约为3:2,左侧多发,虽然有儿童发病的个别报告,此病是典型的成年人疾病,平均发病年龄约为45岁。几乎一半的病人听力功能测试显示有中耳听觉反射异常,提示有一定程度的第VIII脑神经损害[1]。病久后患者面肌肌力逐渐减弱,到晚期可发展到半侧面瘫而告终[2]。面肌痉挛对患者的危害主要是精神心理的影响。另外HFS可能并发三叉神经痛、膝状束神经痛,或前庭和/或耳蜗功能障碍。HFS理想的治疗方法,应当是既消除痉挛症状,又完好保留面神经的功能。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HFS,具有创伤小、治愈率高,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特别是其能完全保留神经、血管功能等特性,成为目前HFS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就这该病的病因及治疗的状况作一综述。 1. 病因学 HFS的病因仍存在争论,目前主要比较认可的是微血管压迫面神经根学说。 1947年Campbell和Keedy提出血管压迫是HFS的主要原因[3],1962年Gardner 等[4]报道对19例半面痉挛病人行桥小脑角部神经松解术,发现13例病人合并血管结构异常,应用MVD治疗后,手术后面肌抽搐即刻消失,且后无复发,并提出面神经根血管压迫病因学说。1976年Jannetta[5]认为面神经出脑干处(root entry zone,REZ)区的血管压迫是引起HFS的主要原因。 HFS压迫面神经REZ区的血管,多数是动脉,最常见的是小脑前下动脉(AICA)(内耳门前/后),其他可能的血管包括延长的小脑后下动脉(PICA),小脑上动脉(SCA),扭曲的椎动脉、耳蜗动脉、狭长扩张的基地动脉、AICA的分支等、血管畸形,少见的情况下静脉也可能牵涉其中。在典型的半面痉挛(以眼轮匝肌发病,向面部下方扩展)中,血管侵害VII/VIII神经的前下侧;在非典型的HFS(开始于颊肌,向面部上方进展)中,压迫位于第VII颅神经的后上方。 与前庭神经根进入区相接触的血管可能造成眩晕,而耳鸣、听力丧失也可能是由于耳蜗神经的神经根进入区受压造成的。 极少的情况下,桥小脑角处的良性肿瘤或囊肿、蛛网膜粘连、多发性硬化或头颅骨性畸形也会造成半面痉挛。其原因可能是由于:(1)占位导致正常血管的移位。(2)占位对面神经的直接压迫。(3)占位本身异常血管的影响,如AVM、动脉瘤等。在年轻患者中局部的蛛网膜增厚可能是产生HFS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一些先天性疾病Arnold-Chiari畸形及先天性蛛网膜囊肿偶可发生HFS[6,7]。家族性HFS迄今仅有几例报道,其机理尚不明了,推测可能与遗传有关[8,9]。 有证据显示,在神经根发出区没有突触传导,并且由于REZ受压继发出现面神经运动核受累,机制类似于点火兴奋现象[10],除了痉挛之外,与面肌痉挛有

血管性痴呆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血管性痴呆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骆迪,毕齐 作者单位100029 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通信作者毕齐biqidoctor@https://www.360docs.net/doc/0f4323386.html, 【摘要】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综合征,相 关的药物治疗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受 体抑制剂、尼莫地平、他汀和尼麦角林等。多奈哌齐治疗VD的试验效果尚有争议;加兰他敏对于由阿 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引起的痴呆和脑血管病导致的痴呆同样有效;利凡斯的明对年老 可能有伴发的阿尔海默氏病的VD在认知方面有明显的疗效;美金刚治疗轻到中度VD具有较好的疗效 和耐受性;大多数试验结果显示尼莫地平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有效,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辛伐 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均对VD有治疗作用;尼麦角林能改善VD的认知功能。目前尚无证据证实抗血小板 制剂和降压药物对VD有阳性治疗作用。 【关键词】 痴呆,血管性;胆碱酯酶抑制剂;美金刚;尼莫地平;尼麦角林 Research of Drug Treatment of Vascular Dementia LUO Di, BI Qi.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Beijing Anzhe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9,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BI Qi, Email:biqidoctor@https://www.360docs.net/doc/0f4323386.html, 【Abstract 】 Vascular dementia is a kind of cognitive dysfunction clinical syndrome caused by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Relevant drug therapy includes anticholinesterase, N-aspartic acid methyl-D-receptor inhibitors, Nimodipine, statins and nicergoline etc. The effect of donepezil is controversy; galanthamine is effective to the dementia caused by both Alzheimer disease (AD)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rivastigmine in vascular dementia those who are old and may have AD has the obvious effect in cognitive; memantine in mild to moderate vascular dementia has good curative effect and tolerability; most tests show nimodipine in vascular cognitive dysfunction i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and have good safety; simastatin and atorvastatin are effective; nicergoline can improve cognitive functions in vascular dementia patient. At present, 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 antiplatelet agents and antihypertensive drugs have positive treatment function. 【Key Words 】 Dementia, vascular;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Memantine; Nimodipine; Nicergoline ?综述?血管性痴呆(v a s c u l a r d e m e n t i a,V D )是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综合征,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和路易体痴呆,是痴呆第3位常见的病因,V D多有卒中史,常表现波动性病程或阶梯式恶化,智能损害多呈斑片状缺损。额叶、颞叶及边缘系统等部位血管源性病变更容易导致痴呆,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或由于皮质下白质、基底节或丘脑多发性腔隙梗死所致[1]。随着V D发病率的升高,对此类疾病药物治疗更为关注,现将药物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胆碱酯酶抑制剂 胆碱酯酶抑制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奈哌齐、加兰他敏和利凡斯的明3种药物上。1.1 多奈派齐 关于多奈哌齐的研究,结果不尽一致。王玉芬等[2]进行的多奈哌齐治疗V D 的随机对照研究(r a n d o m i z e d control led trial,RCT)评价了多奈哌齐在治疗V D方面的疗效,治疗24周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日常生活能力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 <0.01),临床痴呆评定量表分显著降低,试验结果显示多奈派齐治疗V D 安全有效。D em aer s ch a l k等[3]认为,一般

血管舒缩障碍 其中主要是血管迷走性晕厥及直立性低血压所致的晕厥

血管舒缩障碍其中主要是血管迷走性晕厥及直立性低血压所致的晕厥。较少见的有排尿性晕厥和咳嗽性晕厥等。血管迷走性晕厥最为常见,约占58.4%,多见于年轻体质较弱的女性,往往有诱因,如疼痛、情绪紧张、恐惧、天气闷热、疲劳、空腹等。另一特点是往往在站立或坐着时发生,很少发生于卧位。晕厥发生时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而心跳微弱,面色苍白出冷汗,但恢复较快,无明显后遗症。 直立性低血压晕厥发生于患者采取直立位或持久站立时,由于血液蓄积于下肢,回心血量减少,收缩压下降,导致脑部一时性供血不足所致。 心原性晕厥这一类晕厥最严重,系心脏病时心输出量减少或心脏停搏所致,其原因可由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脏排血受阻、心肌缺血等引起。晕厥可在任何体位突然发生,通常为数秒钟至数分钟,可伴有癫痫样抽搐,偶有大小便失禁,面色苍白,心搏与脉搏消失。一旦发生心原性晕厥,应立即抢救,进行心脏按摩。 脑原性晕厥由于脑血管发生循环障碍,导致一过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最常见的就是一过性脑缺血发作。频繁的发作往往预示将发生较严重的脑梗塞。应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使用阿斯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 血液成分异常低晕厥应该如何预防? 如果你感到晕厥即将发生,假设病因是暂时性的血压下降,可采取两种简单方法避免意识丧失。第一种方法,交叉双腿、压迫腹部肌肉,通过挤压腿部静脉(腿中的静脉血流向心脏)和刺激神经系统以收缩动脉(增高血压)来增加血压。第二种方法,用一只手抓住另一只手,然后将双臂伸直。 喝两杯水虽然不能立即生效,却可能在30到60分钟内防止晕厥,其原因可能是补充了血容量。类似的建议还有,坐下来将头埋在两腿间,这样会另你好受些。坐下来能避免晕厥,将头埋在腿间能使大脑获得更多血液。 如果已经发生晕厥,最好让病人平躺在地上。这样心血管系统就不必对抗重力。同时将病人身体翻向一侧以免误吸。晕厥后让人坐着是不对的,因为那样血液就不得不向上流向大脑。 血糖、重度贫血及过度换气综合征也可造成晕厥。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血管性痴呆是指由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造成记忆、认知和行为等脑区低灌注的脑血管疾病所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关于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和瑞士神经科学研究国际协会(NINDS-AIREN)的诊断标准。血管性痴呆病因较明确,若能早期诊断,预后相对较好。治疗主要包括针对原发性的脑血管疾病和促进脑功能恢复两方面。 1.血管性痴呆的诊断 目前VaD的诊断标准很多,以下是使用较广的4种诊断标准。美国精神疾病统计和诊断手册第4版(DSM-IV)、WHO疾病分类第10修订版(ICE-10)、美国加州AD诊断和治疗中心(ADDTC)标准及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和瑞士神经科学研究国际协会(NINDS-AIREN)。这些诊断标准的共同特点都包括3个步骤:(1)先确定有无痴呆;(2)再确定脑血管病尤其是卒中是否存在;(3)最后确定痴呆是否与脑血管病相关。 1.1 2002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草案 1.1.1 临床很可能(probable)血管性痴呆 (1)痴呆符合DSM-Ⅳ-R的诊断标准,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

明显下降,尤其是自身前后对比,记忆力下降,以及2个以上认知功能障碍,如定向、注意、言语、视空间功能、执行功 能、运动控制等,其严重程度已干扰日常生活,并经神经心理学测试证实。 (2)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临床检查有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偏瘫、中枢性面瘫、感觉障碍、偏盲、言语障碍等,符合CT、MRI上相应病灶,可有/无卒中史。 影像学表现:多个腔隙性脑梗死或者大梗死灶或重要功能部位的梗死(如丘脑、基底前脑),或广泛的脑室周围白质损害。(3)痴呆与脑血管病密切相关,痴呆发生于卒中后3个月内,并持续6个月以上;或认知功能障碍突然加重、或波动、或呈阶梯样逐渐进展。 (4)支持血管性痴呆诊断:(1)认知功能损害不均匀性(斑块状损害);(2)人格相对完整;(3)病程波动,多次脑卒中史;(4)可呈现步态障碍、假性球麻痹等体征;(5)存在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1.1.2 可能为(possible)血管性痴呆 1.符合上述痴呆的诊断; 2.有脑血管病和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 3.痴呆和脑血管病可能有关,但在时间或影像学方面证 据不足。 1.1.3 确诊血管性痴呆 临床诊断为很可能或可能的血管性痴呆,并由尸检或活检证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药治疗新进展

中国医药导报2019年7月第16卷第21期 ·综述· CHINA MEDICAL HERALD Vol.16No.21July 201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660751、81260504)。 * 共同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杨树龙(1966.4-),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医学生理学研究。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指由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以及造成记忆、认知和行为等脑区低灌注的脑血管疾病所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被认为是除阿尔茨海默症之外最常见的痴呆形式[1]。痴呆引起慢性和进行性认知障碍很难被治愈,缓慢的病情进展难以诊断,进而突出了早期识别痴呆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临床前期[2]。近几年,中医学独到的理论体系,在治疗VD 过程中的效果和优势日益凸显,现 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VD 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VD 的危险因素 长期高血压可引起脑白质损伤,导致患者记忆力 下降和认知功能减退[3],增加患VD 的风险。Bornstein 等[4]研究报道糖尿病引起的低血糖、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胰岛素抵抗等,最终导致VD 发生。大量数据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 是大脑、冠状动脉和其他血管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之 一[5]。进一步研究显示,HHcy 能改变脑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其细胞毒性作用可引起内皮细胞损伤,诱导细胞凋亡,引起海马区细胞修复功能受损,进而导致记 忆功能减弱[6]。过度吸烟能够增加VD 发病率,每天吸烟2包以上的患者发生VD 的危险性加倍[7]。此外,VD 与年龄呈正相关,即年龄越大,VD 的发生率越高[8]。2VD 的发病机制2.1胆碱能系统受损 胆碱能系统几乎参与机体学习和记忆等神经系统所有功能的调节。大脑缺血可使胆碱能系统受损,在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夹闭造模中,检测到在海马及脑白质中胆碱能通路明显受损[9]。2.2突触的改变 突触结构的可塑性是学习及记忆的重要生物学基础。在VD 早期,缺血缺氧导致突触结构的可塑性发生改变,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损伤后修复以及学习记忆等功能[10]。2.3氧化应激 细胞内氧化还原的平衡机制被打破,会发生“氧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药治疗新进展 邵亚兰1* 郑露茜2* 杨树龙1 1.南昌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教研室,江西南昌 330006;2.南昌大学医学院,江西南昌 330006 [摘要]血管性痴呆(VD)是一种因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造成的学习和记忆功能障碍综合征。目前该病的影响因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导致国内外缺乏确实、有效治疗VD 的方法。近年来在中医药治疗VD 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主要包括用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治疗、针药合用等方法来改善VD 患者的认知功能,具有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的特点。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中药治疗[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9)07(c)-0039-04 New progress in treatment of vascular dementia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O Yalan 1*ZHENG Luxi 2*YANG Shulong 1 1.Department of Physiology,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Nanchang University,Jiangxi Province,Nanchang 330006,China; 2.Medical College,Nanchang University,Jiangxi Province,Nanchang 330006,China [Abstract]Vascular dementia (VD)is a syndrome of learning and memory dysfunction caused by ischemic or hemor?rhagic stroke.At present,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athogenesis of the disease have not been completely clarified,re?sulting in the lack of a reliabl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of VD at home and abroad.In recent years,a lot of researches have been done on the treatment of V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cluding the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Chinese patent medicine,acupuncture treatment,and acupuncture and medicine to improve the cognitive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VD.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safety and small side effects.[Key words]Vascular dementia;Risk factors;Pathogenesis;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39

高血压家庭急救方法

高血压家庭急救方法 高血压家庭急救方法 1、病人突然心悸气短,呈端坐呼吸状态,口唇发绀,肢体活动失灵,伴咯粉红泡沫样痰时,要考虑有急性左心衰竭,应吩咐病人双腿下垂,采取坐位,如备有氧气袋,及时吸入氧气,并迅速通知急救中心。 2、血压突然升高,伴有恶心、呕吐、剧烈头痛、心慌、尿频、甚至视线模糊,即已出现高血压脑病。家人要安慰病人别紧张,卧床休息,并及时服用降压药,还可另服利尿剂、镇静剂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病人在劳累或兴奋后,发生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或急性心力衰竭,心前区疼痛、胸闷,并延伸至颈部、左肩背或上肢,面色苍白、出冷汗,此时应叫病人安静休息,服一片硝酸甘油或一支亚硝酸戊酯,并吸入氧气。 4、高血压病人发病时,会伴有脑血管意外,除头痛、呕吐外,甚至意识障碍或肢体瘫痪,此时要让病人平卧,头偏向一侧,以免意识障碍,或剧烈呕吐时将呕吐物吸入气道,然后通知急救中心。 高血压的治疗方法 (一)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 1.治疗目的及原则

高血压治疗的主要目标是血压达标,降压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降压治疗应该确立血压控制目标值。另一方面,高血压常常与其他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合并存在,例如高胆固醇血症、肥胖、糖尿病等,协同加重心血管疾病危险,治疗措施应该是综合性的。不同人群的降压目标不同,一般患者的降压目标为140/90mmhg以下,对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等高危患者,应酌情降至更低。对所有患者,不管其他时段的血压是否高于正常值,均应注意清晨血压的监测,有研究显示半数以上诊室血压达标的患者,其清晨血压并未达标。 (1)改善生活行为①减轻并控制体重。②减少钠盐摄入。③补充钙和钾盐。④减少脂肪摄入。⑤增加运动。⑥戒烟、限制饮酒。⑦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2)血压控制标准个体化由于病因不同,高血压发病机制不尽相同,临床用药分别对待,选择最合适药物和剂量,以获得最佳疗效。 (3)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协同控制降压治疗后尽管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血压升高以外的多种危险因素依然对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2.降压药物治疗 对检出的高血压患者,应使用推荐的起始与维持治疗的降压药物,特别是每日给药1次能控制24小时并达标的药物,具体应遵循4项原则,即小剂量开始,优先选择长效制剂,联合用药及个体化。

血管迷走性晕厥---不容忽视的“危险”!

小张,男性,32岁,在外地一家外企上班,因突发晕厥摔倒后导致头部外伤来天坛医院就诊。患者自7岁始就无明显原因发生过晕厥,自述意识丧失后约2-3分钟可自行恢复,症状2-3年发作一次。多次就诊,曾行脑电图、头颅CT、核磁以及心脏超声和心电图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一直诊断为“血管迷走性晕厥”。未接受特殊治疗。此次患者无诱因再次走路时突然出现晕厥发作,意识丧失后摔倒,旁人述头部直接撞击马路面后至头部出血,患者约2分钟后意识恢复,无大小便失禁、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牙关紧闭等症状。送至我院神经外科后行头颅CT检查显示:颅骨骨折,颅内出血。在神经科保守治疗病情稳定后转入心内科。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未见异常。行倾斜试验检查,诱发晕厥前症状,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倾斜试验检查结果阳性。仍考虑诊断为“血管迷走性晕厥”,予β受体阻滞剂治疗,患者出院后保持定期来我院晕厥门诊随访。 血管迷走性晕厥多见于学龄期儿童,女孩多于男孩,通常表现为立位或坐位起立时突然发生晕厥,起病前可有短暂的头晕、注意力不集中、面色苍白、视、听觉下降,恶心、呕吐、大汗、站立不稳等先兆症状,严重者可有10-20秒的先兆。如能警觉此先兆而及时躺下,可缓解或消失。初时心跳常加快,血压尚可维持,以后心跳减慢,血压渐下降,收缩压较舒张压下降明显,故脉压差缩小,当收缩压下降至80mmHg时,可出现意识丧失数秒或数分钟,少数病人可伴有尿失

禁,醒后可有乏力、头昏等不适,严重者醒后可有遗忘、精神恍惚、头痛等症状,持续1-2天症状消失。发作时查体可见血压下降、心跳缓慢、瞳孔扩大等体征。发作间期常无阳性体征。可被误诊为癫痫。高温、通风不良、劳累及各种慢性疾病可诱发本病。 什么原因引起血管迷走性晕厥? 正常人在直立倾斜位时,由于回心血量减少,心室充盈不足,有效搏出量减少,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传入血管运动中枢的抑制性冲动减弱,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引起心率加快,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者,此种自主神经代偿性反射受到抑制,不能维持正常的心率和血压,加上直立倾斜位时心室容量减少,交感神经张力增加,特别是在伴有异丙肾上腺素的正性肌力作用时,使充盈不足的心室收缩明显增强,此时,刺激左心室后壁的感受器,激活迷走神经传入纤维,冲动传入中枢,引起缩血管中枢抑制,而舒血管中枢兴奋,导致心动过缓和/或血压降低,使脑血流量减少,引起晕厥。 如何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 长期以来,明确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一直是间接、费时而且昂贵的,并且常常没有明确的结果。直立倾斜试验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检查方法,对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其阳性反应为试验中患者由卧位改立位倾斜后发生晕厥伴血压明显下降或心率下降。直立倾斜试验对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机理尚未完全明了。有人认为抑制性反射引起的心动过缓是由于迷走神经介导的,

血管性痴呆中医诊治进展

血管性痴呆中医诊疗进展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科 刘征堂 一、概述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血管性痴呆( VaD ) 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我国血管性痴呆的患病调查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痴呆的患病率为3.96%,其中血管性痴呆占到了2/3,其发病率相当高,而且它的致残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寿命。血管性痴呆发病较为明确,具有潜在的可防治性,因而被称为可逆性痴呆,及早治疗对智能改善或者是逆转 尤为显著 , 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中医药学在血管性痴呆的辨证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弥补西医治疗的不足,能够有效的延缓疾病的进展。 二、痴呆的概念和特点 ( 一 ) 痴呆的概念 痴呆 ( Dementia ) 是一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成年人和老年人,是指由于大脑的器质性改变使曾经发达的智能再次低下,是一种获得性、持续性的智能障碍,即在无意识障碍的情况下,在记忆、认知、语言、视空间技能、情感和人格等精神心理活动中,有记忆和认知功能障碍及其他至少一项缺损,同时伴有社会生活活动能力减退的一种状态。并且上述症状和功能损害至少已经存在4-6个月才能诊断。 (二)痴呆的特征 它是后天获得的、有持续性、有多个认知功能的损害。大脑皮层的功能较多,大脑功能包括认知、记忆、思维、计算、定向等,由于这些功能的损害,病人的生活质量下降、生活能力减低、认知功能明显减退,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判断,明显的影响日常生活能力或者社会职业功能,并且与以往水平相比有显著的降低等。 三、血管性痴呆的概念 血管性痴呆 (Vascular Dementia , VD) 是指各种脑血管病引起的获得性智能障碍综合症,与老年性痴呆相比,血管性痴呆具有可预防性和可治疗性,但是由于受到诊断标准的限制,早期的血管性痴呆患者并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断,从而丧失了治疗的机会。为使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发展为血管性痴呆之前能被发现,而产生了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概念,血管性认知障碍是痴呆的早期状态。 四、血管性痴呆的中医学认识 (一)病名 从中医学的角度讲,血管性痴呆属于中医老年病呆病的范畴。祖国医学有呆病、文痴、痴呆、善忘等记载。其发生于中风病之后以老年人居多,病位在脑,涉及肝、肾、心、脾,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以精气亏虚为本以风火痰瘀为标。 (二)文献记载

五种方式辨别颈椎式高血压

10/28/2011 五种方式辨别颈椎式高血压 高血压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在临床中发现,约有30%的高血压患者与颈椎病有关。高血压和颈椎病有什么关系?如何辨别颈椎病性(颈源性)高血压?颈椎病性高血压该如何治疗?为此,记者采访了广州市振兴国医馆的几位医生。 颈椎病和高血压 韩晓宗医师指出,一般认为高血压可以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硬化。随着病程发展,椎动脉痉挛硬化的病理改变会影响到颈椎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当劳损等因素引起颈椎结构应力改变时,会加剧颈椎间盘、韧带、关节等的退行性变化,这些退变又可以压迫和刺激颈部椎动脉及交感神经节,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导致周围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进一步引起血压异常。所以高血压可以加重和提早颈椎病的发生,颈椎病又可以影响高血压的治疗。 如何辨别颈椎病性高血压 对于长期高血压,药物治疗血压控制不理想,家庭中又没有高血压家族史,症状发作有类似颈椎病特点的患者,不妨先拍摄颈椎X光片或颈椎CT片,排除颈椎病性高血压。单兆云、郑旭昭医生介绍说,读者也可以用下面五招辨别颈椎病性高血压。 一、血压升高和降低与颈椎疾病发作症状同步。当病人出现颈后部疼痛、头痛或头晕等颈椎病症状时,血压升高;头颈部症状缓解后,血压亦随之下降。这一特点在发病早期尤为明显;随着病程的延长,此现象逐步减低。 二、在高血压发生之前,相当长时间内会出现低血压或血压波动的情况。病人表现出头昏、头晕、记忆力减退、全身无力等症状。 三、自身高血压对于降压药多不敏感,而对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显著。随着颈椎病情况的改善,血压基本趋于稳定。 四、在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观察中,在牵引、手法治疗颈椎病时,患者血压可下降20~30mmHg,治疗间歇期血压又会有所升高。 五、高血压与椎体不稳或脱位程度有关,即椎体脱位越大,高血压越严重,但与骨质增生程度不一定完全一致。因为在某种程度上,骨质增生或前纵韧带骨化增强了脊柱的稳定性,减轻了机体异常增生物对于局部神经血管的影响。 治颈椎降血压别走弯路 颈椎病性高血压受到颈椎病患的影响,降压药疗效又相对较差,为此振兴国医馆单正斌医师提倡针刀医学和中医中药综合治疗。首先要坚持颈椎病防治,如注意头颈部姿势、低枕睡眠、注意休息制动等,以防颈椎组织劳损;还可进行药物辅助治疗及颌枕袋牵引治疗等以减轻颈部神经脊髓、交感神经节及椎动脉的压迫与刺激。另外,要在不放弃血压监测的同时采取非药物治疗,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等,这样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需要指出的是,不正确的治疗方法和颈部过度活动,可以使椎间盘负重增加,如民间流行的“米字操”、“凤尾操”等,由于做这些动作时用力摇动头部,极易造成椎动脉缺血改变以及周围组织的细微创伤与劳损。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临床治疗进展

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予0.09%氯化钠注射液250nd加丹红注射液40m1静脉滴注,对照组予川芎嗪注射液320mg加入0.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优于对照组64%(P<0.01)。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流变学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所有患者出院后随防半年。治疗组再梗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4针刺治疗 王玲等¨纠选择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成2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给予针刺养阴通络法治疗,选取双侧阴经腧穴。上肢:极泉、尺泽、内关。下肢:血海、三阴交、太溪、太冲。诸穴留针30min,15min行针1次;缓慢出针,出针后紧按针孔。1次/d,连续治疗30d。对照组给予口服补阳还五汤汤药。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1l%,对照组为55.88%,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表明针刺养阴通络法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有显著疗效。方惠等¨41采用中药合针刺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治疗组在用药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穴位选取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半身不遂上肢加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加阳陵泉、委中;语言不利加廉泉;吞咽困难加完骨;尿失禁加中极、关元。电针用疏密波15min,1次/d,2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综合证候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尸<0.01);治疗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恢复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O.05)。 5讨论与展望 综上说述,中医药治疗消渴兼中风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十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中医药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和有关实验室指标方面有显著性作用。随着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发病率的增长,利用中医药在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优势防治本病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但目前中医尚无统一的糖尿病脑血管病诊断标淮、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文献报 ?19l? 道的许多资料之间差异很大,资料的可比性差,难以正确评估治疗方法及水平。制定全国统一的糖尿病脑血管病中医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董彦敏,倪青,李惠林。等.益气养阴活血合氨氖激光治疗糖尿病脑梗死77例分析.中医药学刊,2003,21(io):17-36. [2]赵晶,任可.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塞的cT表现与中医分型的关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8):500. [3]鞠风芝.从痰论治2型糖尿病浅探.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1):22. [4]谢琪,刘琴,等.补阳还五汤联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急性糖尿病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16例.衡阳医学院学报,2000,28 (2):160-161. [5]李希言,高士清.中风与糖尿病.中医研究进展.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6]盂庆玲。谭凤梅.苍蒺槐米汤治疗糖尿病性脑梗塞.河南中医,1997,17(4):247. [7]李红卫,汪栋材.养阴活血方治疗糖尿病性脑梗塞30例疗效观察.新中医,2002,34(8):29. [8]赵世珂,郭立华,等.补肾活血法治疗糖尿病性脑梗塞70例.江苏中医药,2002,23(1):17. [9】陈文娟。杨劲松.加味桃核承气汤治疗糖尿病并发脑梗死48例.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3):194-195. [10]方建安.滋阴活血汤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87例.陕西中医,2006。27(7):818-819. [1I]黄倩倩,吴晓升.心脑宁颗粒冲剂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30例疗效观察.河北中医,2004,26(6):411-412. [12]李英,高建花.丹红注射液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研究.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l(3):17?19. [13]王玲,刘筱慧.针刺养阴通络法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4(4.):9-10. [14]方慧,陈艺.中药合针剌治疗糖尿病脑梗死临床研究.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7(15):273-274.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临床治疗进展侯玉晋康豪鹏薛芬芬张运克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中医;临床治疗 回顾近年来的文献资料,阐述了中医对血管性痴呆治疗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思考,以进一步深入研究。 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是由~系列脑血管因素(缺血或出血及急慢性缺氧性脑血管病)导致脑组织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在祖国医学属“呆病”范畴。由于痴呆造成患者记忆、认知等方面的障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因而该病已成为世界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中医学者在发掘和继承的基础上,中医理论为指导,对该病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探索,经过反复大量的筛选和验证,创立了许多分类和治法,呈现出不少新的特点,现综述如下: 1治疗 作者单位:450008河南中医学院(侯玉晋康素鹏薛芬芬);郑州,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张运克)1.1分期论治周文泉u1根据痴呆的发病过程将其分为3期,早期多实,治以化痰逐瘀,用菖蒲郁金汤加减;中期虚实夹杂,治以平肝潜阳、化痰逐瘀,以镇肝熄风汤和菖蒲郁金汤化裁;气虚血滞和气滞血瘀者分别以补阳还五汤和柴胡疏肝散化裁;疾病后期以虚为主,可用一贯煎或八珍汤化裁。谢颖桢等旧。认为VD分为平台期,以肝肾精亏、痰瘀阻络、脾肾不足、痰瘀阻络、肝脾肾虚、痰瘀阻络为常见证候,补虚通络祛痰并治,提倡通补兼施;波动期常见肝肾阴亏、风痰瘀阻、脾肾不足、痰浊瘀阻及痰火扰心、心肾不交等证候,予以化痰清热通络熄风,强调以通为主;下滑期风火上扰、浊毒阻络、痰浊蒙窍、痰火扰心、浊毒阻络证候常见,以疏散诸邪、调畅气机、降浊解毒、醒神开窍为主。 1.2分型论治近年的临床研究,仍以辨证论治为主,但临床辨证分型尚不统一。 傅仁杰口1将脑血管性痴呆归纳为虚实两大类,虚证因髓海不足者。用补肾益髓汤加味,因肝肾亏损者用定智汤加减;实证因肝阳上亢者用大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加减,因心火 万方数据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什么原因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什么原因 文章目录*一、血管迷走性晕厥是什么原因*二、血管迷走性晕厥如何预防*三、血管迷走性晕厥如何治疗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什么原因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介导反射,导致内脏和肌肉小血管扩张及心动过缓,周边血管突然扩张,静脉血液回流心脏减少,使心脏有加快和加强收缩的反射动作, 某些人会因过度激发迷走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进而引起心跳忽然减慢、周边血管扩张,结果造成血压降低、脑部缺氧,表现为动脉低血压伴有短暂的意识丧失,能自行恢复,而无神经定位体征的 一种综合征。 血管迷走性晕厥如何预防注意适当休息,掌握动静结合,有 利于身体的恢复,运动可以增强体力,增强抗病能力,两者相结合,可更好的恢复。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对预防此病也很有帮助。 血管迷走性晕厥如何治疗药物治疗: 1.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用于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已

经有很多年,可能机制是:降低左室机械感受器的敏感性;阻滞肾上腺素的作用(晕厥前机体出现特征性的血浆儿茶酚胺水平提高,儿茶酚胺释放可以矛盾性增加对心动过缓和低血压的敏感性,激活心脏机械感受器)。虽然β受体阻滞剂在非对照研究中认为是有效的,但在对照研究中,与安慰剂比没有明显差异。β受体阻滞剂可能对年龄大于42岁的一小部分病人有效。 2.氟氢可的松。氟氢可的松是人工合成的盐皮质激素,可以促使水钠储留,增加有效循环血容量,增加外用血管a受体的敏 感性。在非对照研究中,氟氢可的松对减少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是有效的。一项随机的对照研究证实,氟氢可的松与阿替洛尔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疗效相似。 3.血管收缩药。在美国,血管收缩药被允许用于治疗体位性低血压,也能用于治疗反复的血管迷走性晕厥。甲氧胺福林是a1受体激动剂,能收缩血管。Ward等随机双盲的交叉试验发现,接受甲氧胺福林(5mg/d,分3次服)治疗的患者,与安慰剂组比,晕 劂发作频率减少,生活质量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