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妇科学培养了大批妇产科人才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中医药大学是几本_安徽中医药大学王牌专业

安徽中医药大学是几本_安徽中医药大学王牌专业安徽中医药大学坐落于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合肥,为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安徽省高校编制备案制管理试点单位。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这所大学,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安徽中医药大学是几本,供大家参考!安徽中医药大学是几本?首先,这一点希望大家清楚,教育部门并没有说安徽中医药大学是一本还是二本,安徽中医药大学是几本只是民间说法(某大学在某省是第一批次招生的话,就说该大学是一本大学,在第二批次招生的话,就说该大学是二本大学,既有一批又有二批招生的,通常也认为是二本大学)。
根据安徽中医药大学招生办最新公布的信息可知:安徽中医药大学在安徽是第一批次招生,我们通常认为安徽中医药大学在安徽是一本大学。
如果你不是安徽考生,安徽中医药大学在你所在的省份是本科二批招生的话,你也可以说安徽中医药大学是二本大学。
以下是安徽中医药大学招生办公布的最新2018各省录取批次及分数线,供大家参考,如有变动,以官方为准。
安徽中医药大学是985和211吗?相信看完以上信息,安徽中医药大学是几本您已经心里有数了,估计您还想知道安徽中医药大学是985和211吗?根据教育部门的信息显示,安徽中医药大学不是211大学也不是985大学。
以下是安徽985大学和211大学名单:安徽985大学名单<<<返回目录安徽中医药大学录取规则:1.依据国家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当年度《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通知》中的要求及我校本专科招生录取工作实施细则,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择优录取。
2.录取时,所有投档考生按总分(含加分)排队,由高到低依次录取。
在确定考生专业时,首先按照“专业清”的原则,首先满足考生的第一志愿。
若考生第一专业志愿无法满足,则实行“专业级差”原则,降一个分数级差(2分)依次进入下一个专业志愿录取。
考生所有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的,若服从专业调剂,将由学校调剂到相应专业。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5质量年度报告

安徽省中医专科护士培训需求调查分析

安徽省中医专科护士培训需求调查分析左宜管玉香武义华方秀萍徐海霞洪雅华摘要目的了解安徽省中医专科护士培训的需求与期望,以期为安徽省乃至全国中医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开展中医专科护士培训提供借鉴和参考。
方法由安徽省某三甲中医医院牵头组织制定的《中医专科护士需求调查表》,采用随机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安徽省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省级中西医结合医院和设有中医科的西医医院中医专科护士培训的需求。
结果参与问卷调查的796名护士中,97.5%认为有必要接受中医专科护士培训,9287%表示愿意参加中医专科护士培训。
参与问卷调查的50家医院,均表示会选拔护士参加中医专科护士培训,28家医院近五年计划培养3名及以上中医专科护士。
理论培训期望前3位是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康复护理、中医健康教育;实践培训期望前3位是中医护理技能操作、辨证施护、中医护理养生与康复;中医护理技术期望前3位是灸法、拔罐、刮痧。
结论中医专科护士资质培训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培训力度亟待加强。
同时建立系统化的中医专科护士培训体系,提高中医护理培训质量和效能。
关键词:专科护士;中医护理;培训;需求为了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和《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大力开展中医护理人才培养,促进中医护理技术创新和学科建设,推动中医护理事业发展,发挥和挖掘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升中医护理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转变服务模式,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提升健康服务水平31「3]。
开展中医专科护士培训,培养中医护理专科人才,是推动中医护理发展的良好契机,是促进全民健康的全面举措。
但是目前我国中医专科护理人才及师资匮乏,中医专科护士的培养尚未规范3],本研究旨在了解安徽省中医专科护士培训的需求与期望,以期为安徽省乃至全国中医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开展中医专科护士培训提供借鉴和参考。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件: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研室成员名单基础学部解剖及组胚学教研室(14人)副主任:刘梅梅、安梅。
教师:赵森、方安宁、方琼、许骏、黄焱平、宋先兵、周瑾、季丹、姚磊。
实验技术人员:赖倩、方国汉、李芬。
生理学教研室(7人)副主任:张敏教师:张晟、任远品、李华、方佩斐。
实验技术人员:张平、姜文涛。
病理学教研室(8人)主任:吴义春教师:潘献柱、汪晓庆、谢琳琳、陈命家、张薇。
实验技术人员:张慧、杨珺。
体育教研室(10人)副主任:高灼荣教师:徐辉、王东亮、颜荣、孙珂、汪光胜、殷连芳、彭民。
实验技术人员:方刚、潘志和。
英语教研室(22人)主任:刘爽副主任:吴小红教师:马新生、陈文宁、薛秋香、王薇平、沙静、芮永生、田晓娟、王萱、张玉、徐春生、曹家琴、陈艳、常蓉、张守兵、宋忠好、刘朝霞、闵俊、王利亚、何飞。
实验技术人员:戴慧慧计算机教研(15人)副主任:陈涛、胡明。
教师:蔡传军、黄静、张源、王莉、吴勇、王超、朱兴伟、许兆华、陈教贵、孙文。
实验技术人员:吴俊、童绪军、丁左光。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分部思政教研室(14人)副主任:余靖教师:朱锐、贺应龙、胡道明、贡媛媛、李先进、钱红军、代祥龙、叶俊、施训斌、李茵、解苗苗、胡艳、高梅梅。
创业就业教研室(13人)副主任:李宝军教师:丁红艳、於莉、陈佳、郭卫红、刘岩、程华林、龚潇潇、赵明、黄碧玉、李华、雷娜、丁丁。
素质教育教研室(11人)副主任:胡吉芬教师:许晓燕、李明、胡德峰、张海岩、陶韬、邓周、陈群、章定国、鲍敏、张艳艳。
心理与伦理教研室(5人)副主任:周祎教师:仝浩、王瑞、江琳琳、高霞。
临床医学系内科教研室(11人)主任:潘敏副主任:姜丹教师:纪金生、贾维敏、刘侠。
附院教师:陈春莉、张乐、周道平、郑国甫、高伟伟、马跃红。
全科医学教研室(5人)副主任:周卫凤教师:张志、黄丽、郭毅、甘强。
外科教研室(11人)主任:章宗武副主任:冯晴教师:葛程旺、周德存、梁山。
中医妇科学课件-妇科学·绪论及发展史PPT课件

02
中医妇科学发展史
中医妇科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起源
中医妇科学源于古代医家对妇女疾病的观察和治疗经验,最早可 追溯至《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
早期发展
随着医学的进步,中医妇科学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 治疗方法,如《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等著作对妇科疾病 的病因、病理、证候进行了阐述。
中医妇科学的独立成科与发展
100%
子肿
妊娠期间出现肢体肿胀。治疗原 则以健脾利水、养血安胎为主。
80%
子痫
妊娠期间出现抽搐、昏迷等症状 。治疗原则以平肝熄风、豁痰开 窍为主。
产后病的治疗原则
02
01
03
产后腹痛
产后出现下腹疼痛。治疗原则以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为主。
产后发热
产后出现发热症状。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养血活血 为主。
中医妇科学的重要性
• 总结词:中医妇科学在维护女性健康、促进生育健康、防治妇科疾病等方面具 有重要意义。
• 详细描述:中医妇科学在维护女性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女性的生理特点 与男性不同,她们在经期、孕期、产期等阶段需要特殊的照顾和调理。中医妇 科学针对女性的生理特点和常见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调理和治疗方法,帮助女 性保持健康状态。此外,中医妇科学在促进生育健康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通 过正确的调理和治疗,中医妇科学可以帮助女性顺利度过孕期和产期,保障母 婴健康。同时,中医妇科学在防治妇科疾病方面也具有显著疗效。许多妇科疾 病在西医治疗时需要手术或使用激素类药物,而中医妇科学则通过内服中药、 针灸、推拿等非侵入性手段进行治疗,对于一些常见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盆 腔炎、子宫肌瘤等有较好的疗效。
预防保健
中医妇科强调预防为主,通过饮食 调理、运动锻炼、情志调护等手段, 提高女性健康水平。
【大学介绍】安徽中医药大学简介

【大学介绍】安徽中医药大学简介安徽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9年,其前身为1952年创立的安徽省中医进修班(学校)。
1959年,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中医学院,郭沫若先生题写校名。
1970年,安徽中医学院并入安徽医学院。
1975年,国家教育部批准恢复安徽中医学院。
2000年,安徽省医药学校并入安徽中医学院。
2021年,省政府批准在安徽中医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
2021年,教育部同意安徽中医学院更名为安徽中医药大学。
学校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安徽)基地、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单位。
2021年以良好成绩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21年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教育部中医学专业试点认证。
少荃湖新校区建设被列入安徽省“861”计划,2021年上半年一期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
学校现占地总面积1171亩,有梅山路、史河路、少荃湖三个校区。
东校区坐落于合肥市梅山路103号,西校区坐落于合肥市史河路45号,少荃湖校区坐落于前江路。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456万元。
图书馆藏书170.2万册(其中纸质图书89.3万册),古籍部珍藏古籍线装书3.3万册,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中药标本中心储藏了11万份药用植物腊叶标本,是全国医药院校珍藏标本最丰富的标本馆。
新安医学文化中心是安徽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043人(其中硕士生820人)。
现有13个二级学院(部)、2所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
现有教职工2400多人(含两所附院),其中副高以上职称人员500余人,皖江学者?讲席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29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5人、省政府特殊津贴5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8人;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项目指导老师26人。
有来自国内外的56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我校客座教授。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教育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一、学校学校的基本的基本的基本情况情况情况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坐落于国家级开放城市、皖江城市带核心城市——芜湖。
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60年的芜湖市中医学校;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率先升格并更名为“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998亩,校舍建筑总面积29.7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18.4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932.62万元,现设有医疗系、药学系、康复保健系、护理系、口腔医学系、基础教学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等7个教学系部,开设中医学、中医骨伤、针灸推拿、中药、药学、护理、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医疗美容技术等27个专科、高职专业,2014年,学校面向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专科在校生近万人。
生均占地71.34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31.87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行政用房20.61平方米。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550人,生师比为15.83:1。
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专任教师190人,具有副高职务以上专任教师199人,其中正教授专任教师25人。
学校目前下辖4所直属附属医院、1所附属药厂、1个安徽中药资源研究所、1个中药材种植基地、1个天然药用植物园和9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5所教学医院以及113家校外实习基地。
学校附属中医医院(芜湖市中医院)创立于1958年,在中医界素有“江南中医一枝花”的美誉,为“全国首批示范中医院”、“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医院拥有4个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6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5个市级重点中医专科。
2013年,学校总收入9473.186万元(不含直属、非直属附院等,下同),其中学费收入4500万元,财政经常性补助745.66万元,中央、地方财政专项投入4163.152万元,其它收入64.374万元;学校总支出7843.62万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29万元,设备采购1306.52万元,日常教学经费支出1397.43万元,教学改革及研究支出199.13万元,师资建设支出36.91万元,图书购置费36.17万元,其他支出总额4838.46万元。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200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60年的芜湖市中医学校。
学校地处长江南岸,皖江开发开放的龙头城市――芜湖市。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梯队结构合理。
中文名: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简称:安徽中医药高专校训:厚德博学济世日新创办时间:1960类别:公立大学学校类型:医药主管部门:安徽省教育厅所属地区:中国安徽主要院系:医疗系、药学系、康复保健系、护理系及公共基础部学生人数:8260人(2008年) 教师人数:696人(2008年)学校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主动适应市场需求,面向基层、社区医疗单位、社会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康复保健机构及中药行业,培养医疗、预防、保健以及药品生产、营销、检验、校园风光(12张)配剂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技能操作型、保健服务型中医药专门人才。
学校设有医学影像技术、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护理、药学、中药等26个专业,其中生物制药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中药专业为省级教改示范专业,针灸推拿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中药制药技术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护理学专业为省级示范实训中心。
学校每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均位于同类学校前列,2008年毕业生就业率截止到10月31日已达96.6%。
学校近年来承担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卫生厅及市级课题数十项,1987年创刊的《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是我国目前研究中药材生产和质量管理领域最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之一,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学校牵头组织了“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63门课程的编写工作,有10名教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师担任教材主编,13名教师担任副主编,另有参编教师22名。
《方剂学》、《中药化学》、《针法灸法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等四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坚持重点建设、注重特色、突出亮点的原则,以加大教学投入、狠抓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简介
三、课程培养目标
❖ 1、知识教学目标
熟悉:妇女保健、计划生育、妇产科 特殊检查的内容及方法,熟悉临床常见 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鉴别诊 断,以及中西医相结合的优势所在。
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简史、中西医结 合的新进展、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前景。
课程简介
三、课程培养目标
❖ 2、能力培养目标
具有运用《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基本理论、 基本方法对临床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断、 处理的能力;对本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检查手段及实 用技术如妇科检查、产前检查等,能熟练的进行操 作;对妇产科常用特殊检查,能根据临床疾病需要 有针对性的选择应用;疾病中西医结合的诊断与治疗。
❖学科重点:把握中西医各自的特色。其中中医妇科
治病以辨证论治为手段,采用中药内服为主,对神经内 分泌功能失调性的月经病、某些妇科疑难杂病、慢性生 殖系统炎症及肿瘤的治疗,具有调理整体、辩证施治灵 活多样、药物副作用小、治病救本的特色,故远期疗效 较为理想。课程的教学中纳入和吸收较多的西医妇产科 学的内容,弥补了中医妇科不能涵盖全部临床妇产科疾 病的不足,增加了处理妇产科重症、急症的能力。
课程简介
五、难点及解决方法
❖ 课程的难点:本课程为中西医结合教材,因 为两者理论体系不同,当同步教学时,难免引 起学生的思维混乱,此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之二。 对此我们将深入同学之中,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手段,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原有基础 上不断改进、不断提高、不断完善,把中西医 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不断充实新内容、新 观念。
课程简介
四、难点及解决方法
❖实践的难点:妇科的见习、实习教学受临床 的制约,一些实质性的操作被患者拒绝,很难 顺利开展,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被限制,此是 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三。
课程简介
二、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按照高职高专 “面向农村基层、城镇
社区,培养掌握中西医结合实用技术的德才兼备的高 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本课程的专业 培养目标是: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及临床实践教学,使 学生能够运用中西医学相结合的理论和方法。掌握、 熟悉、了解女性生理、病理、心理特点及妇产科常见 病、多发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诊治方法,并对计划生 育有关技术及妇女保健知识有所了解。为学生毕业后 从事妇产科临床治疗、计划生育工作及基层社区卫生 工作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西医妇科学培养了大批妇产科人才安徽中医药 高等专科学校
课程简介
一、校内历史沿革
❖ 建国初期,传统的中医妇科人才一直依靠几千年 承袭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直到1960年经国 务院批准在全国创建中医药院校,中医药人才开始进 入专业教育方式的培养,我校为其中之一。 ❖ 1960年1月10日我校成立为“安徽省芜湖中医学 校”, 前后有了中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开 设中医妇科学,西医妇科学,培养了大批妇产科人才。 期间由王伟俞等副教授多次参与主编中医妇科教材及 练习。到本世纪初,我校独立升格为安徽中医药高等 专科学校,主要培养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并具备专业
课程简介
三、课程培养目标
❖ 1、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本课程中“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女性生殖系 统生理、妊娠生理、妊娠诊断、孕期监护及保健、正 常分娩、正常产褥、妇产科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诊 断概要、治法概要、病理妊娠、分娩期并发症、异常 产褥、女性生殖系统炎症、月经失调、常见女性生殖 器官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不孕症” 等章节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重点掌握女性特殊时 期的生理、病理、心理特点、常见疾病的临床诊断、 治疗原则及常用治疗方法。
课程简介
二、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
❖专业定位: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面向 24省市招生,目前医疗专业在校人数为3000 余人,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是临床医学各专 业的必修课和主干课程,专升本的自学考试 中立为考试科目,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核课 程。
本课程已立为校级精品课,在本校及同 类专科学校中具有较高的地位。
课程简介
三、课程培养目标
❖ 3、素质教育目标
热爱妇产科事业,具有严谨实事求是
的科学态度,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关心患
者,热情周到,高度责任感、同情心,
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勤奋学习,勇于
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及再学
习升造的能力。
课程简介
四、课程重点
❖教学内容重点:掌握女性的生理、病理特点,妇
课程简介
五、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内容难点:教学内容的难点是女性神经内
分泌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失调,妇产科危重病症、疑 难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中西医结合的处理。 对此部分内容,教学中进行重点分析讲解;利用多 媒体课件、妇产科操作视频图片、教学模具、图表 对比等,让教学更显直观形象性,采用启发式、互 动式等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生动;充实大量临床 实例,病案讨论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更 好地认识抽象的理性知识。
课程简介
一、校内历史沿革
由盛红等教师开始尝试将中医妇科与西医妇科合并 讲授,既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缩减了整体教学 课时,同时增强了教学及临床效果,使得中西医妇 科知识得以扬长避短,相得益彰,在教学及实训、 实习中取得较好的改革成效 ❖ 总之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与运用、促进了中西医妇 产科学的发展与提高,中西医结合体系在妇产科领 域内有机结合,基本融会贯通成一门新的独立学科。 然知识浩如烟海,需后继人的不懈努力,不断充实、 发展与完善。
课程简介
一、校内历史沿革
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中医药人才.随着学科的分化 和专业计划的调整以及中西 医临床医疗格局的形成, 既往教材逐渐显现出一些缺陷和弊端。为适应医学科 学发展和当前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 和新要求,由盛红副主编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 校规划妇科教材及练习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本课程居于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类院校的相对领先地 位。 ❖ 于九十年代之前,我校的中医妇科与西医妇产科 分为两门学科分别讲授,为培养实用性、复合型妇产 科专业人才。从1995年开始,对教学计划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