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报告时限PDCA
检验科检验周期PDCA的持续改进2-PPT精选文档

审 单
不 及
标 本
交 接
机 ,仪
紧
信
息 系
质量目标
紧急标本检验周期达标率98%以上 常规标本检验周期达标率97%以上
拟定措施
根据前述影响因素制定计划:
1、加大非正常上班时间时的报告审核管理力度,必要时增
加在岗人员。 2、合理优化标本采集和送样流程,例如外送项目和在本科 检测项目不能共管。 3、紧急标本与常规标本加以区别对待,比如门诊普通标本 为红色无抗凝管,紧急标本可用促凝管采血,收到标本后可 一目了然,及时区别处理。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31.54%
200 150 100 50 0
57.85%
81.68%
20.00% 1
疏 忽 故 障 延 误 明 确 不 足 时 规 范 告 善 隔 天 义 不 统 不 完 发 报 工 作 仪 器 交 接 班 不 试 剂 其 它
0.00%
质量目标
整改后:2019年度
Action-A总结
将结果科内会议上汇报
经过PDCA循环,明显提高了检验周期达标率 此次运用PDCA模式,优化了流程,加强了人员管 理,提高了检验效率。
下一轮检验周期PDCA循环设想
将加强标本运输管理纳入下一步PDCA
循环的重点内容。
谢谢您!
请专家指导
影响检验周期的因素
1. 输血前八项定量、甲功三项等下午4:00后或晚上接
收的标本第二天才能外送,造成检验周期延长。 2.部分外送标本结果未及时批单。 3.其它原因导致, 例如:仪器故障、试剂不足、标本交接延迟、标本没 离心好、人为操作不当等。
检验科检验周期PDCA的持续改进2

81.68%
87.17%
91.36%
9
97.91%
100.00% 100.00% 80.00%
150
57.85%
60.00%
100
31.54%
50
0
1
审仪单器不关及机时,隔天紧发急报项告目定义不规范标本交接延误
作疏忽 不明确 工 交接班
器故障 仪
累积百分比
剂不足 不完善 试 信息系统
▪ 将加强标本运输管理纳入下一步PDCA ▪ 循环的重点内容。
精品课件
▪
谢谢您!
家指导
精品课件
请专
其它
40.00% 20.00% 0.00%
精品课件
质量目标
紧急标本检验周期达标率98%以上 常规标本检验周期达标率97%以上
精品课件
拟定措施
▪ 根据前述影响因素制定计划:
▪ 1、加大非正常上班时间时的报告审核管理力度,必要时增 加在岗人员。
▪ 2、合理优化标本采集和送样流程,例如外送项目和在本科 检测项目不能共管。
定
目标确定
精品课件
制定工作计划(Plan)
步骤 现状把握 要因分析 对策拟定 目标设定 实施与检讨 效果确认 标准化 检讨改进 开始下一循环
第四季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12341234123412341234
精品课件
现况调查
▪ 为统计“紧急”和“常规”标本检验周期达 标率,现从2015年度全年每个季度抽查七天, 共计28天,导出所有紧急标本及常规标本数 据。统计分析其检验周期达标率。
检验科检验周期PDCA的 持续改进
精品课件
检验周期
▪ 检验周期是指检验科接收标本到发出报告之 间所用的时间。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 检验速度,缩短病人候检时间,及时发出报 告,满足临床医生和病人的需求,特别是有 利于危重病人的抢救。
医院检验科pdca案例分析范文

医院检验科pdca案例分析范文一、计划(Plan)1. 背景。
咱检验科那可是医院里诊断的“侦察兵”,但最近老是出些小岔子。
比如标本检测有时不准啦,报告出得有点慢啦,患者和临床医生都有点小意见,这可不行,必须得好好整顿一下。
2. 目标设定。
3. 分析现状与找原因。
经过调查,发现问题的根源还不少。
人员方面:有些新来的小年轻检验技术还不够熟练,对一些复杂的仪器操作也不是很溜,就像新手司机开豪车,有点驾驭不住。
而且大家有时候忙起来就容易粗心大意,一粗心,检测结果就可能出错。
设备方面:有些仪器老是出故障,就像老年人一样时不时闹个小毛病。
仪器校准也不是很及时,这就好比秤不准了,称出来的东西重量能对吗?流程方面:标本采集、运输、接收、检测的流程存在一些漏洞。
有时候标本在运输过程中没保存好,就像送快递没包装好,里面的东西(标本)可能就坏了,影响检测结果。
而且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也不是很顺畅,像接力赛交接棒没接好一样。
4. 制定计划。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也有对策。
人员培训:组织定期的培训,让那些新手能快速成长为老手。
老员工也得不断学习,每次培训完还得考核,就像学生考试一样,合格了才有资格上岗操作。
另外,设立奖励机制,谁要是一直做得好,就给他发个小奖金,激励大家认真工作。
设备管理:安排专人负责仪器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就像汽车定期保养一样。
建立仪器故障维修的快速响应机制,仪器一有问题,马上就有人来修。
校准工作也得严格按照时间表进行,不能马虎。
流程优化:重新梳理标本的整个流程,制作详细的操作指南,从采集的标准方法,到运输的条件,再到接收和检测的规范,都写得清清楚楚。
每个环节之间设置明确的交接标准,就像接力赛一样,棒交清楚了才能跑。
二、执行(Do)1. 人员培训。
请来了经验丰富的专家给大家上课,从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那是全方位的培训。
小年轻们都听得可认真了,老员工也不敢懈怠。
每次培训完就考试,考不过的还得补考,补考再不过就得重新培训,这就叫严师出高徒。
检验科检验周期PDCA的持续改进幻灯片课件

整改后质量目标达标情况
98.50%
98.00% 97.78% 97.50%
97.00%
96.50% 96.00%
96.08%
95.50%
95.00%
94.50%
整改前:2014年度
98% 97.00%
98.31%
97.41% 紧急标本 常规标本
质量目标
整改后:2015年度
17
Action-A总结
▪ 将结果科内会议上汇报 ▪ 经过PDCA循环,明显提高了检验周期达标率 ▪ 此次运用PDCA模式,优化了流程,加强了人员管
理,提高了检验效率。
18
下一轮检验周期PDCA循环设想
▪ 将加强标本运输管理纳入下一步PDCA ▪ 循环的重点内容。
19
▪ 谢谢您! 请专家指导
20
12
拟定措施
▪ 根据前述影响因素制定计划:
▪ 1、加大非正常上班时间时的报告审核管理力度,必要时增 加在岗人员。
▪ 2、合理优化标本采集和送样流程,例如外送项目和在本科 检测项目不能共管。
▪ 3、紧急标本与常规标本加以区别对待,比如门诊普通标本 为红色无抗凝管,紧急标本可用促凝管采血,收到标本后可 一目了然,及时区别处理。
▪ 结果见下图。
6
检验周期达标率
紧急标本
97.78%
常规标本
96.08%
2.22%
检验周期达标数 检验周期未达标数
3.92% 检验周期达标数 检验周期未达标数
7
原因分析讨论会
▪ 头脑风暴 ▪ 成立专项持续改进小组 ▪ 讨 论 主 题—检验周期的进一步优化改进
8
影响检验周期的因素
▪ 1. 输血前八项定量、甲功三项等下午4:00后或晚上接 收的标本第二天才能外送,造成检验周期延长。
检验科-临床检验标本管理PDCA持续改进案例汇报

临床检验标本管理PDCA持续改进案例汇报XX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一、预期目标:所有送达检验科的检验标本应符合接收标准,避免患者重新采集或重留标本,延误检测时间。
二、监测结果:每天都有极少数不符合检验标本接收标准的标本被退回临床科室。
三、问题描述:检验前质量控制是检验质量的重要保证,合格的标本是检验质量控制的第一步。
因此患者样本的管理和保证样本的合格率,就成为实验室管理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不合格的标本会延误标本正确结果的检测发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医生对患者的治疗。
因此,降低标本的不合格率对保证检验质量起着关键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检验质量不仅仅医学检验科内部的事情,而是涉及到全院每一个临床科室的医生和护士甚至是在院内学习和实习生、进修的医生以及负责运送样本的工人。
由于涉及的人员众多、部分人员流动性大、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同、以及医生、护士和检验科室的沟通机制不够完善或者检验科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均有可能导致不合格标本时常发生。
对于检验科而言,降低标本不合格率甚至追求零不合格率是其终极的质量目标之一,同时这对保障临床和患者及时获得准确的检验结果也是至关重要的。
1问题现状本实验室的信息管理系统上建立了检测检验质量关键指标的体系,其中就包括样本的不合格率,依托1IS的强大数据库管理模式和信息处理能力,科室每月都会进行统计样本的不合格率,看其是否能达到本科室制定的质量目标。
通过对全院各临床科室标本2015年2月到2016年1月的一年的不合格标本进行统计数据,得到如下结果:图1:检验科标本不合格率统计数据■标本量少,建议重采!图2检验科不合格标本原因分布■标本有凝块!■容器错误!■标签与标本不符!■医嘱撤销!■空管/无标本!■采样时间不对!■标本溶血■标本脂血■痰液采取不当(如唾液)■标本泄露、污染■其他从表1可以看出全院2015年4月到2016年1月共十个月的样本合格标本比率总不符合率均控制在1.0%以内,虽然达到了科室的质量目标,但是但仍有大多数超过0∙5虬表2总结了全年不合格样本的原因分布,其中显示标本量少和标本有凝块儿乎占了不合格标本的一半;其他依次分别是容器错误、标签和标本不符、医嘱撤销、空管/无标本、采样时间不对、标本溶血、标本脂血、痰液采取不当(如唾液)、标本泄露、污染以及其他(例如标本黄疸,抽取错误,标本已干、标本丢失等非常罕见退回)等原因。
检验科检验周期PDCA的持续改进2培训课件.ppt

检验周期达标率
紧急标本
97.78%
常规标本
96.08%
2.22%
检验周期达标数 检验周期未达标数
3.92%
检验周期达标数 检验周期未达标数
原因分析讨论会
头脑风暴 成立专项持续改进小组 讨 论 主 题—检验周期的进一步优化改进
影响检验周期的因素
1. 输血前八项定量、甲功三项等下午4:00后或晚上接 收的标本第二天才能外送,造成检验周期延长。
2.部分外送标本结果未及时批单。 3.其它原因导致,
例如:仪器故障、试剂不足、标本交接延迟、标本没 离心好、人为操作不当等。
原因整理
真因分析柏拉图
300
120.00%
250 200
81.68%
87.17%
91.36%
93.46%
95.29%
96.73%
97.91%
100.00% 100.00% 80.00%
经过PDCA循环,明显提高了检验周期达标率
此次运用PDCA模式,优化了流程,加强了人员管 理,提高了检验效率。
下一轮检验周期PDCA循环设想
将加强标本运输管理纳入下一步PDCA 循环的重点内容。
谢谢您! 请专家指导
检验科检验周期PDCA的 持续改进
检验周期
检验周期是指检验科接收标本到发出报告之 间所用的时间。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 检验速度,缩短病人候检时间,及时发出报 告,满足临床医生和病人的需求,特别是有 利于危重病人的抢救。
PDCA图挖图
Plan-P计划
工作计划 现况调查 原因分析 对策拟定 目标确定
拟定措施
根据前述影响因素制定计划:
检验科等多部门运用PDCA循环提升急诊血常规和凝血报告的及时率

检验科提升急诊血常规和凝血报告的及时率主题选定:检验结果报告时间(turnaroundtime,TAT),一般指的是从接收标本到发出报告所使用的时间,是目前反映临床实验室检测效率的最佳指标之一,其中急诊TAT尤其值得关注。
急诊病人的处理依赖于整个诊疗和检测过程的速度,临床医生不仅要求检验结果准确可靠,而且要求能够尽快地得到检验报告,以便及时制定治疗方案。
其过程包括医生提出合理的申请、标本的及时采集、转运、接收、检测、结果审核以及报告打印(电子接收)等。
我院急诊中心的业务量大,急诊检验作为急诊检查的基础环节,其业务量年年创新高(在检验项目无明显增加、项目收费未变的近5年基本保持16%~22%的业务增长率)。
临床科室与门诊急诊患者对急诊检验室时有抱怨,甚至投诉。
在三级医院评审标准中,要求医院对临床实验室检测服务质量进行持续改进。
现况把握与原因分析:检验科质量管理小组分析了20XX年1-3月急诊血常规和凝血报告的及时率,发现急诊血常规1—3月的及时率分别为:82.3%>81.8%和82.5%;急诊凝血的及时率为:83.9%、83.4%和84.2%。
这些数据均低于检验科报告及时率质量目标(90.0%)。
国内卫生行政部门对此及时率并没有特别的控制要求,但国家优质医院评审血常规TAT有明确规定,即不超过30分钟。
CNASISO15189与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提出过分析前、分析中以及分析后的关键指标监控要求。
TAT过程涵盖这3个过程,是目前反映临床实验室检测效率的常用指标,国内优秀医院也基本有类似的质量目标要求。
根据我院的自身要求和借鉴国内优秀同行的经验,参考《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确定监控指标的目标值为工90.0%。
质量管理小组曾专门分析上述及时率不合格的原因(图1)。
PDCA循环:P我院检验科自20XX年第一季度起启动“提高急诊血常规和凝血报告及时率”的质量改进项目,成员来自质量管理办公室、护理部、医务部、后勤管理中心和信息科。
检验科报告时限PDCA

检验科报告时限(TAT)PDCA随着条形码标本信息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医学实验室的信息化程度正在变得越来越高。
信息化管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理念相结合,转变或再造了实验室的操作方式和业务流程,使得管理目标和政策要求逐步扁平化。
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中明确指出,实验室质量管理不仅包括对检验结果数据真实可靠性的管理,对影响检验结果的各种因素的管理也必不可少。
而检验结果回报时间(turn-around time,TAT) 它的及时性是影响检验质量的重要因素。
TAT又称为结果回报时间,是指从临床医生开出检验申请单到接收报告的时间。
目前,国内外许多医院的临床实验室都将TAT作为其质量持续改进的观察指标。
检验科于2014年对影响TAT的因素进行分析和定位,完善检验分析前流程、仪器速度、复审流程和人工操作等环节的信息化监控。
通过PDCA循环应用确定延误检验报告的原因,优化了检验报告时限的各环节流程,有效的缩短TAT,提高报告及时率,检验部在提高临床和患者满意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计划(Plan)1、收集资料:将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和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LIS)无缝连接并作为一个系统平台,应用条形码技术,对带有条形码标签的标本在各时间节点进行监控,对LIS系统提供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从2014年1月开始每月统计TAT,内容包括:检测日期、标本号、申请科室、检测项目、结果、标本申请时间、采集时间、核收时间、检测时间、报告审核时间、临床科室接收时间等。
《综合医院评价标准实施细则》中对检验结果的报告及时性明确规定急诊标本TAT血常规为≤30 min,生化、免疫等常规检验项目≤1个工作日,微生物常规项目≤4个工作日,时限符合率≥90%。
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检验科把常规生化等检验项目的目标值定为2小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验科报告时限(TAT)PDCA
随着条形码标本信息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医学实验室的信息化程度正在变得越来越高。
信息化管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理念相结合,转变或再造了实验室的操作方式和业务流程,使得管理目标和政策要求逐步扁平化。
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中明确指出,实验室质量管理不仅包括对检验结果数据真实可靠性的管理,对影响检验结果的各种因素的管理也必不可少。
而检验结果回报时间(turn-around time,TAT) 它的及时性是影响检验质量的重要因素。
TAT又称为结果回报时间,是指从临床医生开出检验申请单到接收报告的时间。
目前,国内外许多医院的临床实验室都将TAT作为其质量持续改进的观察指标。
检验科于2014年对影响TAT的因素进行分析和定位,完善检验分析前流程、仪器速度、复审流程和人工操作等环节的信息化监控。
通过PDCA 循环应用确定延误检验报告的原因,优化了检验报告时限的各环节流程,有效的缩短TAT,提高报告及时率,检验部在提高临床和患者满意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计划(Plan)
1、收集资料:将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和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LIS)无缝连接并作为一个系统平台,应用条形码技术,对带有条形码标签的标本在各时间节点进行监控,对LIS 系统提供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从2014年1月开始每月统计TAT,内容包括:检测日期、标本号、申请科室、检测项目、结果、标本申请时间、采集时间、核收时间、检测时间、报告审核时间、临床科室接收时间等。
《综合医院评价标准实施细则》中对检验结果的报告及时性明确规定急诊标本TAT血常规为≤30 min,生化、免疫等常规检验项目≤1个工作日,微生物常规项目≤4个工作日,时限符合率≥90%。
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检验科把常规生化等检验项目的目标值定为2小时。
全血细胞分析的TAT目标值为30min,急诊生化、凝血、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的TAT目标值为60min。
急诊项目有:全血细胞常规分析、凝血检验包括凝血常规(PT,APTT)及DIC检查等项目、生化检验包括电解质(K、Na、Cl、Ca)、肾功检测(Urea,Cr)、血糖等检测项目。
2、分析原因:从2014年1月至12月开始收集检验科各检验项目的报告周
遗漏或延迟 执行医嘱 条码未打印或 打印错误 标本遗漏 运输延误 不合格标本 标本类型错误 标本未及时核收 或遗漏 条码错误
仪器未在工作状态 仪器维护保养 仪器传输故障 经验不足 标本复查 高峰期
标本量大 工作繁忙 信息故障 系统不熟练
T2 T3 T4 T5
T6 T7 T8 T9 转时间,统计医嘱开立至条码时间(T 1)、条码至采样时间(T 2)、采样至送检时间(T 3)、送检开始至接收时间(T 4)、接收至核收时间(T 5)、核收至测试时间(T6)、测试至结果时间(T7)、结果至审核时间(T8)及审核至报告时间(T9),这9时间节点共同作用了检验结果回报时间,具体见下图:
查分析,总结归纳后见下鱼骨图:
T1 T2 T3 T4 T5
医嘱开
立
未执行医嘱 条码打印 采样时间
送检时间 接收时间 检验科核
收
标本测试
结果时
间 结果审核 结
果报
告 T1
T6 T7 T8 T9
针对以上因素分析,我们得出了影响检验结果回报时间TAT的位居前列的主要因素有运输延误、不合格标本、条码错误等。
3.确立目标:通过PDCA循环应用确定延误检验报告的原因,从而优化流程,缩短TAT,提高报告及时率,实现了使临床和患者满意度提高的最终目的。
二、执行(Do)
为能更好的推动检验结果报告时限的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检验结果回报时间TAT中各个节点的周转时间,针对以上分析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检验科从2015年1月开始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1.加强医护人员的沟通
与临床科室医护人员积极沟通,使其意识到使其意识到影响总报告周转时间首要关键因素在于护士执行医嘱的快慢,尤其对于延迟执行医嘱,或是遗漏执行医嘱,会直接导致T 1及T2时间延长。
每月进行统计,查找原因,对发生T 1、T2 延迟较多的科室督促其改进,共同努力缩短报告周转时间。
2.加强运送中心规范化管理
对运送检验标本的护工进行岗位职责和责任心教育,规范化管理人员配送过程。
对运送过程产生中造成标本延误或遗失者进行追踪,责任落实到实际的人员上,对其进行教育和培训,避免不合格标本产生时相互推诿。
必要时增加高峰时段运送工人数,尽量缩短标本运送时间T 3,减少标本转运途中的遗失与损坏,优化标本运输流程。
3. 加强对检验科的内部管理
检验科进行规范交接班制度,值班人员所接收标本必须完成检验后才能交班,避免了交接班时的漏做与延迟。
仪器维护保养时间错开高峰时段,准备备用仪器,当仪器出现故障时可以替代使用。
组长安排好各组的质控工作,为了更好的开展一天的工作,安排人员提前到岗做好质控和仪器准备工作。
根据T 4延迟情况对节假日工作繁杂,负荷大的情况,加派人员减轻值班人员工作负荷,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检验人员技能训练,熟练仪器操作及报告审核制度。
对实验室内工人组进行培训,使其知晓标本核收时间T 4的重要性。
增加工作组人员,增加
高峰时间的运送人员,加快实验室内的运送,改善实验室内T 5的合格率。
4. 加强审核后危急值结果通报
对于检测结果达到危急值的患者,除了系统及短息通之外,报告审核者需要电话及时通知给临床相关医护人员,敦促其及时查看报告,减少TAT 周转时间,提高查阅速度。
三、检查(Chek)
检验科针对以上措施,积极实施改进计划,通过对2015年1月至7月检验结果回报时间TAT统计后发现:
1.急诊检验各阶段TAT平均值改进前较依照计划措施改进后有明显改善,各阶段TAT时间(min)都同比下降
2.血常规、尿常规等临检项目,通过比改进后比较后发现,各个阶段TAT 均较措施实施前有所下降,具体比较结果见下图:
四、总结(Action)
报告周转时间是临床实验室分析后的重要质量指标,对指标的完善、调查、分析是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我国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体系的基础。
我们通过对TAT持续量化的监控,分析延迟原因,制定流程优化政策,缩短检验全程TAT。
通过PDCA循环针对检验报告时限进行的持续改进,我们总结了以下经验:
1. 建立实验室内报告周转时间质量指标
2. 通过对TAT的分析,制定了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加强同临床沟通,使医务人员的时间意识提高,努力缩短实验室外TAT。
3. 优化标本运输流程,对标本运送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教育,高峰期时增加标本运输人员与运输的次数,缩短标本运送时间。
4. 对检验科内部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及时调整每日工作的人员数量、明确各个岗位职责,使检验流程更加合理,同时缩短实验室内TAT。
5. PDCA循环运用到提升急诊检验报告时间符合率,通过每一次的循环,增强了检验人员对急诊检验报告及时性的重视程度,促进了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急诊资源。
在提升检验报告时限符合率的基础上,今后还可以把PDCA循环应用到检验工作的其他领域中,不断持续改进,提升检验质量及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