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参考译文

合集下载

初中课外文言文26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26篇

一)、故槐里令朱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

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①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②。

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③其馀。

”上④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⑤。

”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

”御史将⑥云下。

云攀殿槛,槛折。

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⑦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

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

臣敢以死争。

”庆忌叩头流血。

上意解,然后得已。

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⑧之,以旌⑨直臣。

” (选自《汉书?朱云传》)【注释】①匡:辅助。

②尸位素餐:居其位食其禄而不管事。

③厉:激励,此有警戒之意。

④上:指汉成帝。

⑤张禹:汉成帝的老师。

⑥将:拿。

⑦龙逢、比干:古代因直谏而被杀的忠臣。

⑧辑:连缀。

⑨旌:表彰。

1.用“/”给文中画线句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

(1分)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3分)(1)廷()(2)已()(3)易()3、概述朱云直谏杀张禹的理由。

(2分)4.辛庆忌是如何劝说汉成帝不杀朱云的?请用自己的话说说(2分)5.你认为汉成帝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请简要谈谈(2分)(二)、福安居盛家园,畜二母鸡,黄白各一,桑麻掩映,分棚而栖,各养数雏。

晨夕带雏出入,二雌同行,宛如人之洽比其邻者。

一日,黄者被人窃去,失母之雏,悲鸣不已。

白者频来顾视之,若代为悯恻。

然自后得食相呼,归栖逐队,盖亡形于黄白,而皆视为己子矣。

鸡虽微禽,而于五德,之外,竟复具一德。

盛君之友因呼之为“慈鸡”。

【注】五德:指仁、义、礼、智、信。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1)而皆视为己子矣()(2)竟复具一德()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白者频来顾视之8.表现“二母鸡”和睦相处的句子是____。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9.文中的“一德”指的是____。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初中课外阅读文言文20篇

初中课外阅读文言文20篇

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②慧:聪明伶俐。

③初:一开始,刚刚④魏郡:古郡名。

⑥食:同“蚀”,侵蚀。

⑧诏:皇帝的命令。

【翻译】:黄琬年龄虽小却聪明,祖父黄琼是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发生日食。

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情况,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告诉皇上,皇太后召见他问他日食的情况。

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道当时的情况。

黄琬当时7岁,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刚出来的月亮?”黄琼恍然大悟,立即按照黄婉说的回答皇太后,认为黄琬十分特别于是十分喜爱他。

【文化常识】: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初中课外文言文翻译练习100篇 (含译文)

初中课外文言文翻译练习100篇 (含译文)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含译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翻译: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1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精选阅读,附译文!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精选阅读,附译文!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精选阅读,附译文!一、邴原泣学《初潭集》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

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二、董遇“三余”读书《三国志》(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

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

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

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董遇,字季直。

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主。

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

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

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

”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和翻译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和翻译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分享的初中⽣课外⽂⾔⽂阅读和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篇⼀】初中⽣课外⽂⾔⽂阅读和翻译 草庐对 朝代:三国|作者:诸葛亮 "⾃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于袁绍,则名微⽽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惟天时,抑亦⼈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此可以为援⽽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武之国,⽽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天府之⼟,⾼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不知存恤,智能之⼠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翻译/译⽂ 译⽂:“⾃董卓篡权以来,中⼟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州郡的数不胜数。

曹操与袁绍相⽐,名声⼩,兵⼒少,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变为强⼤,不仅是时机好,⽽且也是⼈的谋划得当。

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被他重⽤,孙权这⽅⾯只可以以他为外援,⽽不可谋取他。

荆州的北⾯控制汉、沔⼆⽔,⼀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但是他的主⼈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概是⽼天⽤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阔肥沃的⼟地,是⾃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汉⾼祖凭着这个地⽅⽽成就帝王业绩的。

益州牧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占据汉中,⼈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民。

四篇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

四篇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

安世①仪状魁硕,音吐如钟。

初除②谏官,未拜命,入白母③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④。

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⑤,以身任责,脱有触忤⑥,祸谴立至。

主上⑦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

”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

纵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

”于是受命。

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

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

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⑧,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

(选自《宋史·刘安世传》)【注释】①安世:即刘安世,宋代大臣。

②除:被授予官职。

③白母:禀告母亲。

④在言路:指当谏官。

⑤明目张胆:主持公道,敢作敢为。

⑥触忤:触怒(皇帝)。

⑦主上:皇帝。

⑧蓄缩悚汗:缩着头颈,吓出冷汗。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倘居.其官/不可久居.B.或.帝盛怒/或.异二者之为C.伺.怒稍解/伺.其欣悦D.入.白母曰/入.则无法家拂士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他在职多年,真正的颜色在早上,帮助公道。

B.在职累了,神色严肃在早上,帮助公道。

C.在职的岁月累了,真正的颜色在早上,帮助公道。

D.他在职多年,神色严肃于朝廷之上,主持公道。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刘安世不想接受谏官这一官职任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刘安世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段简要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齐景公游少海,传骑从中来谒曰:“婴疾甚,且死,恐公后之。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39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39篇)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书.遂大进(书法)(2)平生于书.(写字)(3)文征明临.写《千字文》(临摹)(4)或.答人简札(有时)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

”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本段文字赞扬了文征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秦青弗.止(不,没有)(2)响遏.行云(阻止)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D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要知错就改,学习要谦虚,不能骄傲。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有。

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文言文阅读1、常羊学射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

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

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

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

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选自刘基《郁离子》)【注释】①于:向。

②道:道理。

③田:同“畋”,打猎。

④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

⑤使:让。

引:拉。

⑥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

⑦起:赶起。

⑧发:跑出来。

⑨交:交错。

⑩鹄(hú):天鹅。

⑾旃(zhān):赤鱼的曲柄旗。

⑿垂云:低垂下来的云。

⒀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

注,附着。

⒁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

⒂置:放。

1、解释文中加点字:①于:()②道:()③之:()④射:()2、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本则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王恭从会稽还王恭①从会稽②还,王大③看之。

见其坐六尺簟(diàn)④,因语恭:“卿东⑤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⑥及我?”恭无言。

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

既无余席,便坐荐⑦上。

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对曰:“丈人⑧不悉恭,恭作人无长⑨物。

”【注释】①王恭:东晋重臣。

②会稽:古地名,今浙江绍兴市。

③王大:王恭的族叔。

④簟:竹席子。

⑤东:会稽在东晋国度建康(今南京市)的东面。

⑥一领:一张。

领,量词。

⑦荐:草垫。

⑧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可译为“您”。

⑨长(cháng):多余,剩余。

1.解释文中加点字:(1)卿:()(2)举:()(3)谓:()(4)对:()(5)悉:()2上文有“恭无言”,王恭没说什么,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3.上文即成语“身无长物”的出处,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翻译本则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钱太守断鹅【原文】万历中,钱若赓守临江,多异政。

有乡人持一鹅入市,寄店中后他往。

.还,索鹅,店主赖之,云:“群鹅,我鹅耳。

”乡人不平,讼于官。

公令人取店中鹅,计四只,各以一纸,给笔砚,分四处,令其供状。

人莫不讶之。

食毕,,使人问鹅供状否?答曰:“未。

”少顷,下堂视之,曰:“状已供矣。

”因指一鹅曰:“此乡人鹅。

”众人怪之,盖乡人鹅食野草,粪色青;店鹅食谷栗,粪色黄。

店主伏罪.。

【文言知识】“因”“因”有副词、介词、连词三种用法。

作副词时,相当于“就”、“于是”,“因指一鹅曰”,句中“因”就是这种用法;作介词时,有“通过”、“趁着”、“依凭”等意思;作连词时,是“因为”、“由于”的意思,如“因噎废食”。

1解释文中加点字:(1)守:(2)持:(3)索:(4)状:(5)少顷:2.店主敢于赖账而占有乡下人的鹅,原因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钱太守断鹅可知他是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翻译本则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参考译文】常羊跟屠龙子朱学射箭。

屠龙子朱说:“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楚国国王在云梦打猎,派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们跑出来了,鹿在国王的左边出现,麋在国王的右边出现。

国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掠过国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

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

养叔上奏说道:‘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发箭十发中。

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2、【参考译文】王恭会稽回来,王大去看他。

王大看王恭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就对他说:“你从东边回来,一定有很多这种东西,能拿一张给我吗?”王恭没有回答。

王大离开后,王恭就把坐着的这张席子给王大送去了。

自己没有竹席了,就坐在草垫上。

后来王大听说此事,十分吃惊,就对王恭说:“我原本以为你有很多(竹席),所以才向你要。

”王恭回答:“您不了解我,我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3、【参考译文】万历(明神宗年号)年间,钱若赓做临江郡的太守,有许多奇怪的政策。

有个乡下人拿着鹅到集市上,寄存在客店中去别的地方。

回来后要回自己的鹅,店主抵赖说:“这一群鹅,都是我的鹅。

”乡下人到告到衙门。

钱大人命人取来店里的鹅,共四只,各给它们一张纸、笔、砚,分在四个地方,让他们写供状。

人们全都感到惊讶。

吃完饭,派人问鹅写完供状没有?差役回答说:“没有。

”不一会出来,到堂下看看,说:“鹅已经交待了。

”并指着一只鹅说:“这是乡下人的鹅。

”人们都对这件事感到奇怪。

原来乡下人的鹅吃野草,鹅粪的颜色是清淡的;店里的鹅吃谷物粮食,鹅粪的颜色是黄的。

店主于是认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