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的胜利 影评

合集下载

意志的胜利

意志的胜利

意志的胜利《意志的胜利》2002年8月,德国电影导演、摄影家莱妮·里芬斯塔尔再次成为了西方新闻界与评论界的注意中心。

这一年的8月22 日,是她的100岁生日。

一般来说,对于已成人瑞的名人,媒体往往会以一种相当的敬意来对待。

但是,她却没有能够获得这份起码的尊敬。

许多媒介仍然对她与纳粹合作的过去抓住不放。

原因也许无它,就是因为她自己作为一个为纳粹张目,受希特勒宠爱的导演,至今没有作出过令人可以接受的忏悔。

让里芬斯塔尔的一生为之享受荣耀与屈辱的,其实就是她拍摄的两部为纳粹宣传的电影。

而且,真正让她在电影史上留下名字的的电影也许也就是这两部电影。

那就是《意志的胜利》与《奥林匹亚》。

《意志的胜利》是里芬斯塔尔于1934年纳粹在纽伦堡召开党代表大会时拍摄的影片。

在拍摄这部影片时,个性强悍的里芬斯塔尔不惜冒着与主管纳粹宣传的戈倍尔闹翻的危险,坚决按照自己对国家社会主义的政治理解与电影美学观念,以一种集艺术性与记录性于一体的凌厉风格记录了夺取政权不久的、自命为德国救世主的气焰嚣张的纳粹党代会的全过程。

在拍摄《意志的胜利》时,里芬斯塔尔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强势作风。

凡是与她的美学要求冲突的事物,不管作为影片的内容来说有多重要,都会被她加以毫不留情地排除。

电影中的所有画面都要确保在最美的光线下、最美的角度下拍摄。

而为了获得这种理想的画面,她不惜动用几十台摄影机从各种角度一起拍摄,然后再从以这种方式拍摄到的大量胶片中选择画面。

她从长达十七万英尺的胶片中剪辑出了这部电影。

里芬斯塔尔对电影节奏与动感表现也把握得恰到好处,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一部在视觉表现上酣畅淋漓的作品。

旋律、节奏、动感之间的衔接、转化可谓达到天衣无缝的地步,而由不断变化的画面所生成的节奏感、高翔与陶醉的感觉成了她的电影的基调。

里芬斯塔尔也擅长运用静止的画面,使其作为停顿休止符收到一种嘎然而止的效果。

纳粹主义思想在她的壮观画面的演绎下,变成了一种令人陶醉的视觉幻想曲。

意志的胜利——赏析

意志的胜利——赏析

《意志的胜利》赏析造型艺术之1、景别——A 近景、特景:一是拍摄希特勒等领导级人物时常用近景、特写,起强调人物角色、塑造形象的作用。

二是拍摄个别群众时用到近景和特写,突出捕捉了他们的表情(有抑制不住的欣喜和激动),有利于辅助打造希特勒等伟大形象,宣传他要传播的思想和理论。

B 全景:这个景别主要是拍摄一些群众时用到,突出了场面的壮大和人们情绪的高昂。

C 远景:这个景别主要是在拍摄阅兵式从高空俯瞰下面的情景时用到,强调了场面的宏大。

2、运动——A 跟拍:片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跟拍的方法,如希特勒站在车上从人群中穿过时,里芬斯塔尔从前、后、侧面不同角度追随拍摄到了希特勒的动作和神态,体现了他的雄心勃勃和信心百倍。

B 移拍:片子后半段阅兵时镜头通过从水平角度和俯角度由围观的群众到行进的队列,或者从队列到群众再到希特勒的移拍的方式,巧妙地将希特勒和群众以及军队这三个角色联系在了一起。

C 升和降:这个手法主要用在拍摄从街道两旁的建筑里观看阅兵式的群众,然后再将这些镜头穿插在以希特勒、军队为主的画面中。

3、角度——A 仰角度:由于仰角度的作用主要是简化背景,突出空间,强调主体及其动作。

作者在这个片中多次采用这个角度拍摄希特勒,例如影片结尾处一个镜头从仰角度拍摄他举手行礼,整个画面中只有希特勒和蓝天两种画面内容,从下面望去有一种强烈的神圣感,突出了他在画面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有力且成功的刻画出一个高大神话式的领导人物。

B 俯角度:这个角度的作用主要是削弱主体形象,强化空间层次。

这个角度用在拍摄群众表现上时,起到了体现人们对希特勒心悦诚服的姿态的作用。

另外一些比较突出的地方就是镜头从城市上空俯视下面的军队和建筑群,或从广场和街道的上空拍摄下面的宏大场面,极具震撼力。

画面内容之声音1、同期声:该片中的同期声主要有希特勒等领导发言和群众欢呼声,里芬斯塔尔没有用解说词等画外音而只通过对现场录制的声音进行剪辑来达到表现希特勒的强大号召力和其起到的良好效果,这是该片的经典处之一。

意志的胜利影评(范文大全)

意志的胜利影评(范文大全)

意志的胜利影评(范文大全)第一篇:意志的胜利影评《意志的胜利》影评《意志的胜利》被誉为这世界上最有力量、最有影响力的纪录片。

但是也有人说,它完成的是一个“不可饶恕”的巨大胜利。

而这份胜利的缔造者就是当代艺术史上的传奇女导演里芬斯塔尔。

她是美国TIMES周刊评选20世纪一百位最重要的艺术家中唯一的一名女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她在艺术界的地位之高。

《意志的胜利》虽使她一战成名,却免却不了她终身被世人诟病其政治形态,不被电影界承认其存在的命运。

然而,在意识形态相对开放的今天,斯皮尔伯格等赫赫有名的导演都曾公开表示过对里芬斯塔尔作为同行的敬意。

这份敬意不仅仅是对她精湛的艺术技艺和素养的叹服,更是对她给世人留下《意志的胜利》这般优秀的影视作品的衷心感谢。

《意志的胜利》是一部记录1934年在纽伦堡召开的帝国代表大会的纪录片。

开场地点却不是纽伦堡宏大的会议厅,而是黑云翻滚的天空。

那般波涛汹涌的云海正如当时暗无天日的社会背景,“1934年9月5日,世界大战爆发后20年,德国的苦难开始后16年;新生的德国起步之后19个月,阿道夫·希特勒再来纽伦堡,检阅忠实的追随者的队伍”。

而那只承载着希特勒的飞机,此时便化作天神的坐骑,穿越层层云海,越过艰难险阻,让天神降落人间,解救失落的德意志民族,解救在痛苦中的民众。

在影片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群众对于这位天神的尊敬和爱戴。

欢呼,行礼,鲜花……一切的元素都在宣扬着天神的伟大及其天神的人民对其的拥护。

而检阅的过程和会议现场更像是进行了一场大型的宗教祭祀仪式。

齐刷刷的举手礼和震耳欲聋的掌声,整齐划一的行为举止所带来的秩序美感和节奏美感是难以言语的。

这让人想到卢因的理论,说服一个集体,要以形式、氛围来说服。

正如人们认为媒介是“第四权力”一样,纪录电影可以利用视觉符号捕捉住人们的眼睛来传达一种权力意志。

从《意志的胜利》这部作品的效果来看,它们的确行使了某种权力,它们让人们按照导演的意图去行动以及去思考问题。

意志的胜利观后感

意志的胜利观后感

意志的胜利观后感这是一部极具争议的纪录片。

电影讲述的是1938年的纽伦堡纳粹党党员大会,主要是歌颂希特勒、纳粹党,宣传色彩很浓厚。

作者里芬斯塔尔以神话的视野去拍摄希特勒,所有人民欢迎希特勒的到来,希特勒犹如“神”般从天而降,向神一样来到这里拯救德意志民族。

《意志的胜利》被称为“最具权威性的宣传电影”。

作者里芬斯塔尔当年因为拍摄了这样一部歌颂希特勒的宏片巨作,她成为希特勒的大红人,纳粹党最有力量的宣传机器,一时间风光无限。

同时,她为全世界电影人所不齿,战后数次被投入监狱,亦被剥夺了拍片的资格。

观看意志的胜利这部纪录片和阅读了大量的影评。

一部分人从《意志的胜利》这部纪录片的作品意义进行了评价,另一部分人从《意志的胜利》这部记录片的艺术成就进行了评价,而我却想从评价下希特勒这个角度来解读这部记录片。

阿道夫·希特勒德国政治人物,纳粹党党魁,1933年被任命为德国总理希特勒使一战后的德国迅速走向强大,他的政策将德国从危机之中解救出来,使德国失业人口降低到同一时期最低,为德国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了基础。

希特勒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动者之一,对20世纪后的世界历史格局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虽然希特勒是个大恶魔,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也同样是个天才,希特勒领导下德国每一个人的团结,大家一起对元首绝对的忠诚这样一种不可动摇的意志的胜利。

影片中传达的那种群众的坚不可摧的团结意志让人惧怕,也让人钦佩,这个是显而易见的。

他没有读过军校却能取得那么多的军事成就,靠的就是他卓越的演讲才能和领导才能,他的演讲极具煽动性,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人跟随他,而他又很善于领导这些人,就像刘备,刘备谋略不及张良,打仗不及韩信,安民不及萧何,但他却能领导他们,让他们为自己卖命,作为一个领导者,你不一定要有雄才大略,但一定要知人善任,要让有能力的人臣服于你,而这恰恰是希特勒最擅长的。

同时,希特勒也有他的很人性的一面,他曾提出过要颁布法令保护鲸鱼,还有一些其它的海洋生物,所以,希特勒也不完全是一个恶魔,他是一个杰出的领导者,我觉得他也是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能够凝聚一个国家人民的人心。

林少雄 意志的胜利分析

林少雄 意志的胜利分析

四、《意志的胜利》的文化解读在《意志的胜利》中,里芬斯塔尔通过真实的影像,不仅开了运用电影艺术对意识形态加以美化的先河,将她自己对当时政治的理解及对意识形态的赞美完整地表现了出来,而且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努力,达到了对纳粹党的赞美及对希特勒神化的目的。

其一,将纳粹的意志与思想艺术化。

作为对既往人类文明史即社会成员个人理性的反动,纳粹思想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危害。

作为纳粹党代会真实记录的《意志的胜利》,迥异于以往的宣传影片,既没有明确地表达出纳粹党的任何方针政策,一也没有将直接宣传意识形态作为影片的首要目标。

它抛弃了一般政论性影片的知识、逻辑、理论,通过直观的形象画面,充分调动拍摄角度、构图、剪辑、音乐、置景、灯光等电影艺术的一切手段,以非理念的、高度艺术化的象征性影像,以视像本身充满丰富意蕴的象征性隐喻,以富有亲合力的情感投人,将纳粹的思想表现得隐晦而又明白、节制而又淋漓尽致。

其二,将政治叙事诗意化。

在人类纪实影片的历史上,一般的政治性影片,总是以意识形态的直接宣扬为其主要的叙事策略。

与这种宏大的政治叙事不同,《意志的胜利》摒弃了传统政治影片宣言式的语言暴力、蛊惑性的情绪渲染与主观色彩强烈的背景烘托,将政治意识形态深深地隐藏在精美的图像与自然的场面之后,以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视像语言及浓郁艺术氛围的诗意化叙事,为坚硬的意识形态内核精心地包裹上了一层柔软的艺术外壳,为整部影片笼罩上了一层浓郁的诗意化的面纱。

“这部片子同时以极大的关注与敏锐一个事件接着一个事件地拍下来,在高明的剪接中,将六天活动不失活力与多样化地浓缩成两个小时长度。

当然,影片在叙事的连续上并不符合这个第六届纳粹党大会实际活动在时间上发生的顺序口此外,这部片子也并未巨细靡遗地包括了一切活动。

因为,为了使影片具备戏剧性的节奏与过程,瑞芬斯坦(即里芬斯塔尔,下同—引者注)重新安排每件事的次序,她要把散文般的偶发事件转化成诗的电影。

”(里查德·巴森著、王亚维译:《纪录与真实》,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6年,第197页。

意志的胜利观后感

意志的胜利观后感

意志的胜利观后感前言最近我有幸阅读了一本名为《意志的胜利》的书籍,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

它以创造力和毅力为核心,阐述了意志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坚定的意志力实现成功。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于意志力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意志力的定义意志力是一种决心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挑战和困境时保持冷静、坚定和坚韧。

意志力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坚持下去,克服困难并实现目标。

意志力是一个可以培养和提高的品质。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提到的,意志力就像是肌肉一样,当经常锻炼它时会变得更强大。

通过定期锻炼意志力,我们可以变得更加有毅力和坚定,更能够克服挑战并取得成功。

意志力的重要性意志力在实现个人目标和成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没有意志力,我们很难保持专注和决心,很容易放弃并迷失方向。

意志力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拖延症。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在实现目标或完成任务时容易拖延,容易被其他琐事所分散注意力。

然而,有强大的意志力可以让我们坚持并克服这种拖延症,保持专注并迅速行动。

意志力还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乐观。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顺利和失败,但有坚强的意志力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消极情绪,积极面对困境,并挑战自己去克服困难。

如何培养意志力意志力可以通过一系列方法和行为来培养和提高。

这包括:1. 目标设定设定清晰而具体的目标是培养意志力的第一步。

我们应该确切知道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并明确计划和步骤去实现它们。

这样可以让我们保持专注并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前进。

2. 制定计划与时间管理为了实现目标,制定详细的计划并优化时间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学会合理地分配时间,避免浪费时间和拖延。

通过有效的时间管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并对任务的完成情况保持积极的控制感。

3. 自我约束自我约束是培养意志力的重要一环。

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不受外界诱惑和干扰。

这需要对自己有很强的自律性和自制力,才能坚持自己设定的规则和计划。

从符号学视角解读《意志的胜利》

从符号学视角解读《意志的胜利》

从符号学视角解读《意志的胜利》[摘要] 著名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拍摄的《意志的胜利》是一部记录1934年在纽伦堡召开的帝国代表大会的纪录片。

从电影文本和叙事方式的角度来看,此片反复运用大量的象征符号,使意象叠加、强化,以突出神圣的仪式感。

这些符号被放置在早已设定的程式里来传递两个意象:希特勒和仪式。

[关键词] 符号希特勒仪式片子一开始便出现了一架德国军用机,它呼啸着穿过浓密的云层,前行。

接着,机身被隐去,我们看的是无边无际沉重的云层。

云层是导演给出的第一个重要的符号。

那些云朵是大块的、厚压的、阴暗的,带有强烈的隐喻色彩。

我们不禁要问,影片的开始为什么要拍摄飞机穿越云层?云这一意象代表着什么?我们能从这一隐晦的符号中添加哪些所指,导演要为其赋予哪些引申意义?这是民族的压迫与苦难的体现?是前进中的压抑与迷茫?是民族命运的个人内化而使得内心力量的积聚与喷发?还是这些云朵仿佛战争中炸弹爆炸的瞬间?当飞机穿越云层后,我们又能看到什么?那将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导演运用厚密的云层这个符号以及飞机穿越云层这一幅幅动态画面一开场便交待了那一个特定的时代多义而矛盾的现实场景和内心场景。

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罗兰·巴特认为符号的引申意指直接将我们带入意识形态领域,即所谓的从社会的某一个立场或一系列厉害关系角度所描绘的世界观,引申意义是大众媒体用以传播意识形态意义的主要渠道。

这个片子的开场便有了一个暧昧多义的引申意指。

接下来的镜头,使得我们开始的一连串的疑惑有了最明晰的答案。

飞机开始俯冲,镜头转向上万欢呼的人群,他们迷狂、热切,做着纳粹的经典手势,着魔般,全身充溢着无法遏制的能量。

他们在热盼着什么?期渴着什么?接下来,镜头开始飞速移动,从一张张脸庞掠过,从一只只高擎的手臂掠过。

个人的特征开始快速的消退,混入集体的狂欢之中。

人们的动作表情是如此的协调一致,以至于我们再也记不清其中任何一个人。

浅析纳粹时期德国宣导纪录片的成就——以莱妮.里芬斯塔尔作品为例

浅析纳粹时期德国宣导纪录片的成就——以莱妮.里芬斯塔尔作品为例

78于 音:浅析纳粹时期德国宣导纪录片的成就浅析纳粹时期德国宣导纪录片的成就——以莱妮▪里芬斯塔尔作品为例于 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4)【摘 要】据乔治·萨杜尔的《世界电影史》记载,希特勒统治时期的德意志帝国,没有培养出一个有才华的电影导演,也没有出现一部艺术价值高的电影作品,但萨杜尔的分析并不完全正确。

出现的电影导演,以莱妮·里芬斯塔尔为例,她创造了至今都可圈可点的成就,本文中笔者将着重分析这位难以被记载到史料中的伟大女导演,从她的经历、导演成就和电影艺术贡献这几个方面中提炼出这位女导演在德意志时期电影事业上的成就,对萨杜尔的文案进行补充。

【关键词】德国电影;里芬斯塔尔;纪录片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1-0078-021930年经济与国际政治都处于混乱局面,导致德国希特勒与意大利墨索里尼代表的极右法西斯政权诞生,再至1933年,希特勒与宣传部部长戈贝尔一同领导,使这一时期的纪录片禁锢上政治宣传的项圈,用来作为国家意志与力量的展示场域①。

笔者在阅读学习乔治·萨杜尔的《世界电影史》过程中,发现关于德意志帝国时期电影成就的介绍篇幅较少,批判当时的宣导纪录片是政治服务的魔蛋效应产物,甚至说这一时期没有诞生具备独立创造旨意的导演。

笔者认为这一时期仍旧有艺术造诣极高的电影,出自被称为“负有罪恶感和美感”的女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之手。

里芬斯塔尔是许多学者研究的热门女导演,也是颇具争议的话题女性,她享年101岁,但她真正从事自己热爱的电影事业的时间只有7个月,这7个月,她与希特勒合作,为希特勒工作,创作出了诸多佳作,学者们对她的电影进行剖析,对她的个人经历进行点评。

道德虽为纪录片最重要的问题,但里芬斯塔尔的两部纪录片《意志的胜利》与《奥林匹亚》的美学突破,值得赏析。

一、《意志的胜利》中独创的拍摄手段1934年里芬斯塔尔为纳粹纽伦堡党大会拍摄了纪录片《意志的胜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志的胜利》
影评
《意志的胜利》被誉为这世界上最有力量、最有影响力的纪录片。

但是也有人说,它完成的是一个“不可饶恕”的巨大胜利。

而这份胜利的缔造者就是当代艺术史上的传奇女导演里芬斯塔尔。

她是美国TIMES周刊评选20世纪一百位最重要的艺术家中唯一的一名女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她在艺术界的地位之高。

《意志的胜利》虽使她一战成名,却免却不了她终身被世人诟病其政治形态,不被电影界承认其存在的命运。

然而,在意识形态相对开放的今天,斯皮尔伯格等赫赫有名的导演都曾公开表示过对里芬斯塔尔作为同行的敬意。

这份敬意不仅仅是对她精湛的艺术技艺和素养的叹服,更是对她给世人留下《意志的胜利》这般优秀的影视作品的衷心感谢。

《意志的胜利》是一部记录1934年在纽伦堡召开的帝国代表大会的纪录片。

开场地点却不是纽伦堡宏大的会议厅,而是黑云翻滚的天空。

那般波涛汹涌的云海正如当时暗无天日的社会背景,“1934年9月5日,世界大战爆发后20年,德国的苦难开始后16年;新生的德国起步之后19个月,阿道夫·希特勒再来纽伦堡,检阅忠实的追随者的队伍”。

而那只承载着希特勒的飞机,此时便化作天神的坐骑,穿越层层云海,越过艰难险阻,让天神降落人间,解救失落的德意志
民族,解救在痛苦中的民众。

在影片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群众对于这位天神的尊敬和爱戴。

欢呼,行礼,鲜花……一切的元素都在宣扬着天神的伟大及其天神的人民对其的拥护。

而检阅的过程和会议现场更像是进行了一场大型的宗教祭祀仪式。

齐刷刷的举手礼和震耳欲聋的掌声,整齐划一的行为举止所带来的秩序美感和节奏美感是难以言语的。

这让人想到卢因的理论,说服一个集体,要以形式、氛围来说服。

正如人们认为媒介是“第四权力”一样,纪录电影可以利用视觉符号捕捉住人们的眼睛来传达一种权力意志。

从《意志的胜利》这部作品的效果来看,它们的确行使了某种权力,它们让人们按照导演的意图去行动以及去思考问题。

影片中那样狂热躁动的氛围,不仅容易煽动在场的群众,更能煽动荧幕下的观众。

让观众也拜倒在希特勒的旗帜下,信服纳粹能够像《出埃及记》里的摩西一样,带领人民到达神所准备的流着奶和蜜之地。

这就是希特勒的力量,也是里芬斯塔尔的力量。

希特勒正是深知这两种力量的强大,才找到了里芬斯塔尔来为帝国拍摄这么一部纪录片。

他给里芬斯塔尔提供了绝无仅有的拍摄条件:无限制的经费,数不清的聚光灯,一百多人的摄制组,16名一流摄影师、30台摄影机所组成的规模庞大的摄影队同时开工,22辆配备司机的汽车和身着制服的机动警官,全部随时听命于里芬斯塔尔调遣。

并和当时最负盛名的实验电影大师Walter Ruttmann合写剧本。

而希特勒本人也亲自担任制片人。

纽伦堡甚至为拍摄还专门修建了特殊的桥梁、塔和斜坡路,使里芬斯塔尔的摄影机能够尽情发挥其
所能。

希特勒投下如此血本,为的就是把纳粹党变成银幕上最完美和最有力量的形象。

而里芬斯塔尔也没有浪费希特勒所给予的任何资源。

里芬斯塔尔指挥着她的摄影大军,在梯子上、斜坡和高塔上进行拍摄,多视角的拍摄成功地渲染了现场气氛。

里芬斯塔尔甚至在影片中创造性地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在希特勒驱车检阅游行队伍的场景中,她打破了一直被奉为金科玉律的完整构图原则,希特勒的头部在画面中被切去三分之一,这样就使他的背影占据了整个画面的一大半显得更加高大,而游行队伍则变得相对渺小,而且仿佛是从希特勒举起的手臂下面鱼贯而过。

而在最后的纽伦堡大会上,也有一个镜头让人震惊。

镜头从大俯拍始,希特勒一行从画框底边入画,他们向前时摄影机也慢慢抬起头来。

最后摄影机摇在希特勒一行的前面,抬头,讲台正中一面大万字旗。

这样的镜头流畅而又带强烈的政治意味。

而在万字旗下干部的演讲,群众如雷贯耳的掌声,和仰拍镜头下的希特勒3组镜头之间的剪切,也让影片更具有冲击力和说服力。

可见里芬斯塔尔深知如何运用群众的镜头表现希特勒,表现纳粹。

希特勒也深刻认识到艺术之于群众的作用。

关于电影的的宣传功能,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有这样的论述:“群众有一种惰性,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习惯。

他们很少翻看或阅读与自己无关或不符合自己期待的书面信息。

对于表述一定观点的文字,只有那些对这种观点感兴趣的人才会去阅读。

传单或海报,由于其简练的风格,可能会吸引一些不同想法的人们的注意。

图片,包括电影在内,更易吸引人们的视线。

”不得不说,里芬斯塔尔完美的执行了希特勒关于艺术的
要求。

这部纪录片没有采用画外解说,而是让画面自身和从现场采集来的讲话、声音和音乐来说明问题。

这不仅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更把文字力量变成一种影像的力量。

影片中经常闪过的富有象征意味的纳粹的鹰徽和万字旗就都是在给群众下达一种强烈的暗示。

里芬斯塔尔还大量运用隐喻手法,例如影片中出现的大量孩子的镜头。

给希特勒献花的小女孩,军营中孩子们的笑脸,游行中争先恐后观看的孩子的目光,儿童军乐中努力表演的孩子……孩子们对希特勒的爱戴也在像观众表达出一个情绪,我们天神般的崇高的德意志的最高统治者是如此的平易近人。

影片最后在瓦格纳恢宏的史诗音乐里告终。

里芬斯塔尔选择瓦格纳不是偶然。

瓦格纳作为希特勒最欣赏的音乐家,其音乐必定要加入到影片中。

难怪希特勒如此赞赏里芬斯塔尔,她不仅能够掌控全局拍摄大场面大调度的景,还能注意到画面与声音的细枝末节的方面。

最终《意志的胜利》能够获得纳粹国家奖,威尼斯电影展金奖和巴黎电影节法国政府大奖等一系列奖项也让人不足为奇了。

但是这部优秀的纪录影片走过的路程太过于艰辛。

很多教授电影的学院教授们甚至不敢把《意志的胜利》在课堂上全部放完,他们说:“它的力量太强大了,我担心我的学生如果把片子看完,就会变成真正的纳粹。

”我们不能想象当时影片在德国上映时蛊惑了多少德国的青年加入到纳粹的麾下。

我们也不知是否该相信里芬斯塔尔的辩词。

她曾拒绝承认《意志的胜利》是一部宣传电影,但恰好因为它是“艺术”的,所以才有煽动性,她从不关心政治,所以才会被政治利用。

在这部影片全面开禁的今天,我想我们还是不要过多地注意其政治形态的模样,而好好享受这部影片给我们带来的艺术方面视听语言的享受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