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迪厄:文化与权力(一)
第十二章 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与符号权力理论

• 案例2. 大多数企业广告中,女性形象几 乎代言了所有与消费有关的产品,反之, 与事业关联的恰恰都是男性形象。广告中 的女性不是出现在洗衣机旁就是忙碌于煤 气灶前,而男性则舒适惬意地端坐于沙发 中、饭桌前,享受着异性的劳动成果。我 们曾经听到的“早一支,晚一支,妈妈做 饭我爱吃”(某口服液广告),“XX洗衣机 献给母亲的爱”(某洗衣机广告),“没有 油烟味,只有女人味”(某抽油烟机广告) 等广告仿佛都在暗示女性是天然的家务劳 动者。
第十二章 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与符号权力 理论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1930—2002),法国著名社会学家, 1981年进入著名的法兰西学院执掌社会 学教席;2000年获英国皇家学院颁发的 赫胥黎奖章。 代表性的著作:《实践理论大纲》、 《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语 言与符号权力》、《实践与反思:反思 社会学导引》,等等。
• (4)惯习、场域与资本的关系 • 实践是惯习、场域和资本之间辩证关系的 产物。惯习、场域和资本是紧密联系,共 生互动的关系。 • 首先,惯习、场域和资本是相互交织的三 重存在。 • 其次,场域形塑着惯习。 • 第三,惯习在不断被场域形塑的同时,惯 习又不断生成新的场域结构。
• 最后,场域都是有着各种资本的场域。
三、语言与符号权力 • 1、对纯粹语言学与语言技能概念的批判 • 在布迪厄看来,语言是权力关系的一种工 具或媒介,语言关系总是符号权力的关系。 (1)对纯粹语言学的批判 • 其一,用合法语言的概念代替纯粹语言的 概念; • 其二,用符号权力关系的概念代替符号互 动的概念; • 其三,用符号资本的概念取代纯属语言的 • (1)实践理论的提出 • 实践理论不仅关注由客观主义的知识构建 的客观关系系统,而且还要考虑这些客观 结构和主观性情倾向之间的辩证关系。 • 因此,实践理论是以反对社会理论界的客 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对立为主旨的。
布尔迪厄的社会学《文化与权力》读书笔记(小编整理)

布尔迪厄的社会学《文化与权力》读书笔记(小编整理)第一篇:布尔迪厄的社会学《文化与权力》读书笔记【阅读•思考】网络一代的习性问题布尔迪厄分析说,个人的行为动力或者说是原因可以用“习性”来解释。
我们在作出一个行为之前其实是有倾向性的,这种倾向不是单纯由我们的意志或是社会的规则所控制,而是被一种内化了的早期社会经验和预期所左右,这种经验和预期往往跟我们所处的阶层所认为的“合理”“有效”等判断有关。
由此,我们的行为不断地再生产和帮助维持不公平的社会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布尔迪厄在分析“内化”这一过程时,假定了它会完美顺利地发生。
然而,认知心理学和传播学的研究都表明,个体与群体经常误解与其同等的人的情感、思想与行为。
——在网络时代,这种情况更容易发生。
网络时代的我们接触到各种间接的社会经验和价值经验,我们甚至无法判断哪些是对应于自己所属的阶层特点的。
那些谈得来的朋友们,已经不像过去一样,是与你拥有相同家庭背景和个人教育背景的人。
拿我自己举例子,我从初中开始接触网络,也接触了一些非主流文化(正处于叛逆期),这一直影响了我后来的交友状态,乃至价值观和人生观。
后来在大学被证明,我的这些选择已经与同我所属相同社会阶层的人相去甚远。
用布尔迪厄逻辑来说,我所属的社会阶层对我的趣味和文化习性产生影响很小。
这个例子应该可以说明“内化”过程没有顺利起作用,不过庆幸的是,这些早该被我认知的东西,还可以在我大学之后重新学习。
事实上,现在的我确实明白我所属的阶层认同怎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既然“内化”阶段可以借助外力来弥补,那么也能顺利形成所谓的“身体化倾向”吗?我认为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毕竟无意识的接受与有意识的理解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情况,后者如果不被行为者认同,就永远不会对他的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
那么,这是否能说明网络时代打破了原有的习性生成机制,从而避免布尔迪厄所说的不公平社会结构的再生产呢?这样真的能够改变社会结构吗?——我对此持怀疑态度。
文化与权力

• 符号劳动 生产者:知识分子——专家社团——中介 专家社团是唯物与唯心的中间地带,知识分子进行的是争夺 界定权的斗争。 作用:将功力性的社会关系转化为合法关系。 “支配不同的资本类型转化为符号资本的法则,特别是掩饰 (dissimution)与转型(transfigiration)的劳动(一句话 委婉 化的劳动)。这种通过使他们客观地获得的暴力变得可以被 识别和可以被错误识别。因此也就是通过把权力关系转化为 符号权力——这种符号权力能够生产真实的效力而又没有任 何明显的能量的支出——而保证了权力关系的实质性转化。”
谢谢90024
• 布尔迪厄的关于符号权力的政治经济学
• 一种关于符号利益的社会学 • “所有的行为都是与利益相关的,包括符号的追逐 (symbolic pursuits)” • “关于狭义的经验实践的理论只是实践经济学的一般理论 的一个特例”这样符号利益与物质利益一样,被看作是两 种客观的利益形式 • 策略是与“物质和符号利益的最大化”相联系的,作策略 的行为表达了这样的观念,个体的实践本质上与利益相关, 行动者尝试从定位(situation)中获得利益 • 利益是“驱使”和“驱动”人以某种方式去行动的东西
• 文化资本的3种状态 1、一套培育而成的倾向,这种倾向被个体通过社会化而加 以内化并构成了欣赏与理解的框架。 2、文化资本是一种涉及客体的客观化的形式存在的,比如: 书籍、艺术品、科学仪器等它们对我们提出了专门化的文 化能力的要求。 3、文化资本是以机构的形式存在的(这里指教育文凭制 度)。 巨大的文凭市场,在今天的社会阶级结构的再生产方面 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 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区别 1、把经济利益的观点拓展到表面上看来是非经济的商品与 服务 2、把资本概念扩展到所有的权利形式——不管它们是物质 的、文化的、社会的、还是符号的。 • 四种普遍的资本类型: 经济资本(货币与财产) 文化资本(包括教育文凭在内的文化商品与服务) 社会资本(熟人关系网络) 符号资本(合法性)
布尔迪厄美学与文化理论研究

布尔迪厄的理论贡献在于他提出了一个全面、深入的社会和文化理论框架,将美学、文化和社会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的理论揭示了艺术和文化的社会根源和功能,以及它们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之间的复杂互动
布尔迪厄的理论影响深远,他的观点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他的理论启示了我们对社会现象的新的理解,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批判社会不平等和权力关系的工具
总的来说,布尔迪厄的美学与文化理论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审视艺术和文化在社会中的位置和功能。他的理论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艺术和文化的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改变社会现实的有力工具
-
感谢观看
日期:XXXX
汇报人:XXXX
添加标题内容
2
布尔迪厄的文化理论研究主要关注文化在社会中的位置和功能。他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象征,反映了社会的结构和运作方式。文化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干预和批判
在布尔迪厄的理论中,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是动态的。他认为,文化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并反映了这些条件。同时,文化也具有批判和改变社会的能力。这种能力源于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它能够挑战和打破既定的社会秩序和结构
布尔迪厄美学与文化理论研究
指导老师:
-
-
布尔迪厄美学与文化理论研究
0
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文化批评家,他的理论对社会科学、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布尔迪厄的理论关注社会不平等、权力、文化实践等方面,他的美学和文化理论研究同样具有开创性
布尔迪厄的美学理论还关注艺术与权力的关系。他认为,艺术场域是权力场域的一部分,艺术的生产、传播和消费都受到权力的影响。在艺术场域中,权力表现为对艺术资源的控制,如资金、媒体渠道、艺术家的社会地位等。这种权力关系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平等和阶级分化
布尔迪厄符号权力理论研究

布尔迪厄符号权力理论研究布尔迪厄符号权力理论研究报告布尔迪厄符号权力理论是什么?符号权力的概念最初由社会学家Jean Baudrillard于1981年提出。
他将符号权力定义为“通过语言、图像、视觉和其他表达方式来影响个人、群体和社会”。
萨沃雅和雷科经济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在1991年特别考虑了这一概念,并开发了布尔迪厄符号权力理论。
布尔迪厄是法国的一位思想家,他强调文化产品是各个意识形态和政治意见的载体,是通过它们产生的结构性联系来表达和支配的。
布尔迪厄符号权力理论认为,符号权力是指某种文化物品或概念控制人民或团体行为的一种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理论认为符号权力是通过符号交换实现的,而这种交换不一定是直接的,而是通过文化生产中的经济关系进行的。
布尔迪厄符号权力理论的原理布尔迪厄的符号权力理论包括操作、表征和表情三个原则。
操作原则是指,人们通过符号和象征符号进行思考和行动。
经过长时间的文化积累,人们对符号和象征符号的理解已经排除了他们的原初意义。
人们宁愿接受符号和象征符号的精神内涵,而不是它们原来的意义。
这个原则认为,在符号交换中,最基本的是符号运作的能力。
表征原则是指,符号权力的主要功能是表征。
在符号交换中,语言和图像作为表达意见、观点和信仰的主要符号。
但是,这些符号并不是中立的,因为它们的表达方式和主体不同。
符号权力表现在它们的表达方式和主体选择中,它可以控制和限制人们对符号的解释。
表情原则是指,符号的使用可以产生特定的感觉和情感体验。
符号掌握了安排组织情感的能力,从而消除了意识形态和意见之间的界限。
布尔迪厄认为,符号的使用可以产生独特的感觉和情感体验,因此符号权力控制和限制了感官体验。
布尔迪厄符号权力理论实验许多以布尔迪厄符号权力理论为基础的实验已进行,其中一些实验具有高度成功的实验数据结果。
这些实验包括文化生产的测量、符号权力对个体消费行为的影响、以及政治领域的符号权力分析。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影响中学基础英语教学质量的多因素系统研究”(07AYY003的阶段性成果。
一一外语教育研究与理论建构的社会学视角提要:本文简要讨论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中几个基本概念,然后结合我国外语研究中的不同声音或研究取向,阐述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社会学视角对我国外语教育问题和研究的启示。
与精英学者的观点不同,本文认为目前外语教育研究的主要问题并不应是只强调我国外语教学与西方教学环境的差异、文化差异、教学方法差异等,而应是加强对我国本土社会文化差异、教师和学生社会文化资本差异问题的研究。
本文希望该讨论能够引起社会和学者们对布迪厄社会学视角的关注,重新审视外语教育中的问题,切实加强本土社会文化差异以及教师和学生社会文化资本差异对外语教育影响的研究,为真正提高我国外语教育的总体水平作出贡献。
Bourdieu 's Cultural Capital Theory― The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ConstructionLiu Yongbing Zhao Ji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 China)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o f Bourdieu 's coretheoretical concepts, such as ‘habitus ', ‘field ' and‘cultural capitals ' and then provides some implications for local research in China in relation with the current research orientations in China foreign language (FL) education. Differing from the dominant elite positio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main issue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debate and studies is not wheth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or learning environments or teaching principles, but how different soci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within China and different cultural capitals possessed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affect FL education or learning in China. This paper hopes that the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f Bourdieu 's cultural capital theory can ar ouse the researcher 's interest and provide a new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the functions and consequences of FL education in China in order to upgrade overall level of FL education.1 导言近年来我国外语教育研究鼓励多视角、多维度探讨和研究外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知识分子与文化习性——浅谈布尔迪厄的《文化与符号权力》

知识分子与文化习性——浅谈布尔迪厄的《文化与符号权力》《文化与符号权力》是一部高水准的理论性学术专著,它对布尔迪厄的文化理论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也可看作是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的启蒙式书籍,理论性的书籍读起来总是比较乏力的,理解上也容易产生偏差。
但正如布尔迪厄所言:“文化是所有人都不得不卷入其中的社会游戏。
”可见文化在生活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布尔迪厄的理论具有现实社会意义与学科理论发展史意义,在作者的带领下,我们一步步走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世界。
我不敢说真正读懂了这本书,只能承认自己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启示。
知识分子与“符号生产”绪论里介绍了布尔迪厄的个人地位和主要影响力,由此引出他“以学术干预社会公义”的动机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布尔迪厄最大的特点就是不随波逐流,他在各种主义、各种思潮席面而来的时候能够保持清醒的反思意识和能动性思考力,“致力于发现被习惯意识所蒙蔽的事实”,这一点在现今社会也很难做实。
在全球化这样一个大环境之下,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我们怎样对文化和社会做一个自主性的切身反思,怎样建构一个全新的认识体系,是亟待解决的疑问。
我们作为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员,是文化的生产者,通过学习获得较多的文化资本,得以在“以自主性为标志的知识分子场域中占据一个位置,取得成员资格”。
然而知识分子的处境是极为复杂的,我们是“统治阶级的被统治阶层”,而这个结果的形成大部分是无意识的、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发生的,知识分子所掌握的权力对整个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但这种权力又是十分有限的,相对于拥有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的人来说,知识分子是被压迫的一方。
“文化的符号权力更深入、细致地将支配秩序铭刻进被统治者的身体与神经之中。
”那些拥有更多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人在不知不觉中支配着被统治者们,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社会等级,被统治者甚至无法察觉这种支配便已经身处其中,一旦身体和思想接受了这种设定便很难跳脱而出。
在这种观点下,我看到了布尔迪厄的反思性,他的社会科学的反思方法击溃了知识分子对“符号生产”的迷信心理。
布迪厄的学说

布迪厄的学说一、引言布迪厄(Bourdieu)是法国社会学家,他的学说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等领域。
布迪厄的学说主要关注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对权力、文化和符号等概念的研究,揭示了社会不平等的形成机制。
二、布迪厄的基本观点1.符号资本:布迪厄认为,符号资本是一种非物质资源,包括教育程度、文化知识、社交能力等。
这些符号资本在社会中具有象征性意义,并且可以被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资本。
例如,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更容易获得高收入和社会地位。
2.经济资本:经济资本是指货币和物质资源,在社会中起到重要作用。
经济资本可以影响一个人在教育、工作和生活中所能获得的机会和资源。
布迪厄认为,经济资本与其他形式的资本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
3.文化资本:文化资本是指个体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教育背景等。
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在社会中起到重要作用,它决定了个体在教育和职业领域中的成功程度。
具有较高文化资本的人更容易获得社会认可和成功。
4.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指个体通过社交关系所能获得的资源。
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对于个体在职业发展、社交圈子扩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互动,个体可以获取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三、布迪厄的学说在教育领域的应用1.教育不平等:布迪厄认为,教育系统中存在着不平等现象。
由于符号资本和经济资本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机会差距。
例如,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更容易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2.文化剥夺:布迪厄指出,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对于低收入家庭或少数族裔学生来说,他们的文化资本往往被忽视或贬低。
这导致了学校教育与学生家庭文化之间的冲突,使得这些学生更难以适应和成功。
3.教育再生产:布迪厄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它也是社会结构再生产的手段。
通过教育体系的运作,社会不平等得以延续和加强。
具有更多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学生更容易进入优质学校,并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迪厄:文化与权力(一)
一、布迪厄是谁?
一个哲学家?不错,他早年就在哲学家高歇的指导下完成过一篇讨论莱布尼兹的论文,他还出版过《1945年以来法国的社会学与哲学》、《马丁·海德格尔的政治本体论》这样的专着,实际上再也没有什么比他晦涩难懂的哲学术语、冗长句子更能说明他的哲学倾向了;但是我们也可以以同样的理由说他是个人类学家,他的《实践理论大纲》和《实践的逻辑》已经成为人类学的经典;可以说他是个教育学家,他在英语世界获得的最初的声誉,来源之一就是他在《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中对于教育体制保守功能的批判;可以说他是个语言学家,他的《语言与符号权力》在语言学界被广泛征引;可以说他是个文艺理论家或者美学家,他的煌煌巨著《区隔: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艺术的法则》和论文集《文化生产场:论艺术和文学》在某种程度上摧毁了康德以来的一些我们视为常识的一些文学、美学观念……类似的头衔还可以继续列举下去。
当然,无论是普通学人还是布迪厄本人,都把他定位一个社会学家,但是,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布迪厄已经使社会学的含义发生了变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一个社会学的社会学家。
换句话说,他已经几乎将社会学等同于普遍性的社会科学,等同于一种元科学。
既然如此百科全书,他为什么直到世纪之交,在汉语学界才开始显山露水?实际上他即使在英语世界,其名声也是姗姗来迟。
何以会如此呢?但是且慢,我们先来看看他的学术生涯。
二、外省的陌生人
海涅曾经说康德没有历史,意思是说他的个人生平平淡无奇。
这样的话用在布迪厄身上不知是否同样适当。
布迪厄对于他自己的个人生活是非常吝于笔墨的。
我们知道,他1930年出生于法国西南部的一座小城镇,Deguin,这地方小到法汉大辞典上查不到。
他父亲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邮递员。
操着一口家乡方言,完全依靠自己的个人奋斗,1951年,布迪厄得以进入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很难设想别的学校能够象她一样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向世人贡献这么多的学术巨匠:涂尔干,阿尔都塞,柏格森,列维-斯特劳斯,梅洛-庞蒂,萨特,阿隆,福科是早他三年的学兄,德里达是比他低一届的学弟,而著名历史学家拉杜里和叙事理论家热奈特是他的同学。
当年弗洛伊德曾经崇拜汉尼拔,因为汉尼拔作为迦太基人永远挑战罗马的雄心,正好与弗氏作为犹太人挑战西方主流观念的理想遥相呼应。
布迪厄尽管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尽管在1981年入选为法兰西学院唯一的社会学院士,尽管在1993年他获得了CNRS金质奖这一殊荣(此前仅有列维-斯特劳斯在1968年获得过),尽管他在国际学术界声誉日隆,如日中天(1989年的调查表明,他在英语文献中的引用率在法国思想家中仅次于福科,而列维-斯特劳斯、德里达、阿尔都塞、萨特、拉康、波德里亚分别排名为3、4、5、6、9、10),从而达到了公认的学术金字塔的顶峰,但是,他从来没有忘记过他的社会出生和外省背景,并且将这种边缘意
识转化为对于任何主流话语的拒斥:他把自己的任务界定为反对一切符号统治,反对任何合法形式的不平等。
在学术姿态和政治立场上,他总几乎是刻意的保持与主流话语的距离。
斯大林主义盛行的时候,他与德里达等人组织自由委员会;他参加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小组,但是从未成为其信徒;7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在广受攻击的时候,他却大量的引述马克思的诸多观点。
布迪厄很少参加法国知识分子热衷的签名活动,而1968年的5月风暴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一场毫无政治效果的“符号暴动”。
布迪厄曾经对知识分子有一个著名说法:它既反对X,也反对非X.这话用在他自己身上最合适。
有人认为他代表着左派所放弃的一切,甚至说他利用世界的苦难来扩大自己的影响,但又有人形容他是“左翼强硬派社会批判家里健在的老前辈”。
事实上正因为他的低调,因为他思想上不象德里达等人那样走偏锋,因为他一如既往地以陌生人的视点来观看社会世界,所以他才由于学术上不时髦而不为人知,但也会比之许多耀眼一时的学术明星获得更为经久和更为雄厚的学术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