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小学科学 第三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球 单元知识点小结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下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知识点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下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知识点太阳地球和月球:探索宇宙的奥秘地球是我们居住的家园,太阳则是给予地球生命能量的来源。
而月球则伴随着我们的地球,对地球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小学科学教科版三下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知识点,带你一起探索宇宙的奥秘。
首先,我们来了解太阳。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直径距离地球约1500万公里,体积庞大,质量占据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由氢和氦组成。
它以核聚变的方式产生强大的能量,从而向太空中释放出巨大的光和热。
地球是我们熟悉的居住星球。
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公里,这个距离约为光从太阳到地球所需的时间,也是我们所说的“光年”的基础。
地球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宜人类居住和生存。
它由地壳、海洋、大气和生物组成。
地球既是一个巨大的磁体,也是一个复杂的地质系统。
接下来,我们来探索月球。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围绕地球运行。
从地球上观测,我们能看到月球表面的不同形态和现象。
月球直径约为3476公里,表面被坑洞和山脉所覆盖。
它没有自己的光源,而是接收到太阳光的反射。
因此,月球的表面看起来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和颜色。
月球的运行周期大约为27.3天,这意味着我们在月亮一轮回(从一次新月到下一次新月)需要大约29.5天。
这是因为月球不仅绕地球运行,同时也围绕太阳运行,导致月亮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发生变化。
不同的月相代表了月球对太阳光照的不同程度。
最为熟悉的月相是满月和新月。
满月时,月球与太阳和地球呈直线状,月球背面对着地球,我们从地球上能看到月亮的整个表面。
而新月时,太阳、地球和月球形成一条直线,但月球背对着太阳,我们看不到月亮的表面。
此外,新月时,也可能在月球的一边看到一条微弱的月亮弧。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弯月”。
月球除了不同的月相,还会发生日食和月食现象。
日食发生时,月球挡住了一部分或全部太阳光从而使地球上出现阴影。
月食则是发生在满月时,地球挡住了太阳光照射到月球表面的部分或全部。
小学科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要点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要点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3.1仰望天空1.比较太阳和月球的大小,我们可以做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手拿圆纸筒观察的同学模拟地球上人的观察视角;手拿小圆片的同学模拟月球; 手举大圆片的同学模拟太阳;2.太阳和月球看起来差不多大是因为:太阳离我们(地球)的距离比月球离我们(地球)的距离远得多。
1.太阳是地球的光源,为我们送来光和热。
2.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原理是利用一天中同一物体在不同时刻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变化的规律来计时。
3.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4.一天中正午的影子最短,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影子的变化规律是由长到短再到长(长→短→长)5.太阳东升西落,一天中太阳的方向是(东→南→西),影子的方向是(西→北→东)。
6.同一时间,阳光下不同物体影子方向相同,大小不同。
不同时间,阳光下同一物体影子的方向不同。
3.3影子的秘密1.光被不透明物体挡住时,就形成了遮挡物的影子。
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影子产生的条件,且遮挡物要在中间。
在模拟阳光下物体影子时,手电筒模拟的是太阳。
光源是指自己能发光的物体。
如:点燃的蜡烛、太阳、萤火虫、亮着的点灯等。
2.光源和遮挡物的变化会导致影子的变化。
影子的变化包括方向、大小和长短的变化。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3.影子的大小与光源和遮挡物之间的距离有关。
光源与遮挡物之间的距离越近,影子越大;光源与遮挡物之间的距离越远,影子越小。
4.影子的长短与光源所照射物体的角度有关。
光源直射遮挡物时,影子短;光源斜射遮挡物时,影子长。
如:某路人,先朝路灯走来,再离路灯远去,影子的长短变化是长—短—长。
5.在天空中,有一种天然的遮挡物云,它变化多端。
6.我国的传统文化皮影戏就是利用影子来进行创作的。
3.4月相变化的规律1.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月相。
(新教材)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小学科学 第三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球 单元知识点小结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要点一、仰望天空1.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白天时常会看到耀眼的太阳(不能用眼睛直视太阳),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月球。
2.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一颗恒星,太阳的直径约是140万千米。
3.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4.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测中,公认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
5.太阳上有太阳黑子,月球上有环形山。
6.由于太阳和月球与我们的距离不同,所以我们看上去它们的大小比较接近;在真实的太空中,太阳比月球大得多。
二、阳光下物体的影子1.太阳为我们送来光和热。
2.我们可以模仿古人,制作一个简单的日晷,帮助我们找到影子变化的规律。
3.操作步骤:(1)在一个平板上,贴上画有同心圆的观察纸,在纸板上标注方向。
(2)根据太阳的照射角度,确定方向,把纸板放在平地。
(3)在纸板的中心,竖直地立上小短杆。
(4)每隔段时间观察和记录一次影子的位置和长短。
每次记录时,要标上观察的时间。
(5)观察记录纸,寻找影子变化的规律。
4.日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
5.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
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6.早上太阳在东边,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西边;傍晚太阳在西边,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东边。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一—日晷计时。
三、影子的秘密1.利用手电筒和木圆柱模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实验,其中手电简模拟的是太阳,木圆柱模拟的是物体。
2.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3.影子可以改变长短、方向和形状。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6.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在天空中,有一.种天然的挡光物——云,它变化多端,有薄有厚、有高有低、有黑有白,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
8.在实验中,让影子发生变化可以改变光的照射角度,也可以改变木圆柱的摆放位置。
教科版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知识点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1.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白天时常会看到耀眼的太阳(不能用眼睛直视太阳),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月球。
2.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3. 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一颗恒星,太阳的直径约是140万千米。
4.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测中,公认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
5.太阳为我们送来光和热。
6.由于太阳和月球与我们的距离不同,所以我们看上去它们的大小比较接近;在真实的太空中,太阳比月球大得多。
7. 太阳上有太阳黑子,月球上有环形山。
8.我们可以模仿古人,制作一个简单的日晷,帮助我们找到影子变化的规律。
9.操作步骤:(1)在一个平板上,贴上画有同心圆的观察纸,在纸板上标注方向。
(2)根据太阳的照射角度,确定方向,把纸板放在平地。
(3)在纸板的中心,竖直地立上小短杆。
(4)每隔段时间观察和记录一次影子的位置和长短。
每次记录时,要标上观察的时间。
(5)观察记录纸,寻找影子变化的规律。
10.日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
1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
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12.早上太阳在东边,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西边;傍晚太阳在西边,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东边。
13.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一—日晷计时。
14.利用手电筒和木圆柱模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实验,其中手电简模拟的是太阳,木圆柱模拟的是物体。
15.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16.影子可以改变长短、方向和形状。
17.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18.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19.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20.在天空中,有一种天然的挡光物——云,它变化多端,有薄有厚、有高有低、有黑有白,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
21.在实验中,让影子发生变化可以改变光的照射角度,也可以改变木圆柱的摆放位置。
三下科学《太阳、地球和月球》知识归纳

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1.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自身会发光、发热,直径约是140万千米。
太阳比月球大很多,看起来差不多大,是因为太阳离地球的距离比月球离地球的距离远得多。
2.太阳上有太阳黑子、日珥、耀斑等太阳活动,月球上有环形山、月海、月陆。
4.要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可以制作简易日晷。
古代日晷一个时辰代表两个小时。
5.一天中影子的变化规律:①长度变化是长——短——长;②方向变化是西——北——东。
6.根据影子的变化规律可以反推出太阳的位置变化规律:①高度变化:低→高→低;②方向变化:东→南→西。
7.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源(可以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不透明的遮挡物和屏。
8.影子的大小与光源、遮挡物之间的距离有关,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影子越大;反之越小。
9.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照射角度有关,光源直射,影子越短,光源斜射,影子越长。
10.影子的方向与光源的方向有关,影子永远在光源的另一侧(即两者方向相反)。
11.影子的形状与遮挡物的摆放方式有关,不同的摆放方式投射产生的影子形状不同。
12.在生活中,皮影戏、电影、无影灯都运用了影子的原理。
13.月相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
在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先由缺变圆,然后又由圆变缺。
上半月,亮面在右边,下半月,亮面在左边。
14.古人根据月相变化的周期定位农历一个月(朔望月),每月初一是新月,每月十五是满月。
15.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距离地球约38万千米。
月球上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对于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有科学家认为是宇宙中的陨石撞击月球形成的。
16.在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原因中,大小不同的球模拟的是大小不同的陨石。
17.环形山大多是圆型的,有单个的,有几个重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
18.潮汐现象是地球上的海水受到月球引力产生的涨落现象,是月球影响地球的一种表现。
19.古人认为天圆地方,能推翻这种认识的证据①海边观船(远方来的船,总是先看到船帆,再看到船身;②月食时,观察到地球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总是圆形的。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知识点整理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1.像开着的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正在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例如太阳、点燃的蜡烛、打开的电灯、星星、萤火虫、打开的手电筒。
2.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挡光物体、屏。
3.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4.影子的特点: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5.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例如: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6.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影子最长的时间是早晨和傍晚,最短的时候是中午。
7.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古代的人们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如日晷。
8.地心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球是球体、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9.日心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地球是球形的,地球是运动的,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围着太阳转,并于去世前发表了著作《天体运行论》。
10.天体的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或逆时针,正好与地球上看到的其他天体自东向西或顺时针的运动方向相反。
11.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每24小时转动一周,相当于一小时转动15度。
12.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方面与地球不同。
13月球围绕地球逆时针方向运行,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1/4,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 14.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阿姆斯特朗留下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
15.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作月相。
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16.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复习汇总(教科版)

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科学概念梳理第一课《仰望天空》1.太阳是一颗恒星,会发光发热,给地球带来了光照和热量。
2.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但是它们的表面有很多相同点和不同点。
用维恩图表述如下:3.太阳比月球的体积大很多,但是两者看起来差不多大,是因为太阳离地球比月球离地球远得多。
(太阳距离地球远,月球距离地球近,所以我们看上去它们差不多大。
(近大远小规律)第二课《阳光下物体的影子》1.—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2.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
3.效仿古人制作简易日晷,观察影子变化的规律。
实验步骤:制作简易日晷①在一个平板上,贴上画有同心圆的观察纸,在纸板上标注方向。
②根据太阳的照射角度确定方向,把纸板放在平地上。
③在纸板的中心,竖直地立上小短杆。
④每隔一段时间观察记录一次影子的位置和长短。
根据观察纸上影子的信息,我发现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变化规律是:早上影子比较长,然后慢慢变短,中午最短,然后慢慢变长。
影子的方向变化规律: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相反,随着太阳东升西落,影子从西到东移动。
第三课《影子的秘密》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而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光被物体阻挡,太阳月球恒星 本身发光 比地球大 有太阳黑子 地球围绕太阳转 白天出现 没有形状变化 温度高 红色卫星 本身不发光 比地球小 有环形山 月球围绕地球转 晚上、白天都会出现 月相会变化昼夜温度大(温度低) 灰色星球 球体 没有生命 东升西落在屏(桌面、墙面等)上形成影子。
物体的影子方向与光源的方向相反。
2.光源(手电筒)和遮挡物(木圆柱)的变化会导致影子的变化。
影子的变化包括长短、大小、方向和形状的变化。
3.实验:探究影子的变化。
准备材料:手电筒、小木块。
方法1:改变光的照射角度,让影子发生变化。
(小木块不变) 实验图:我的发现:当我们改变光源的照射角度时,影子的长短和方向会发生变化。
新教材)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小学科学 第三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球 单元知识点小结

新教材)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知识点小结1.当我们观察月亮时,会发现月亮的形状每天都不同,这就是月相变化。
2.月相变化的原因是月球绕地球公转,同时也绕着自己的轴旋转。
3.月相的变化分为新月、上弦月、满月和下弦月四个阶段。
4.XXX时,月球背面对着地球,看不到月亮;上弦月时,月球的右半边被照亮,看到的是一个弯月形;满月时,月球的正面被照亮,看到的是一个圆形;下弦月时,月球的左半边被照亮,看到的是一个弯月形。
5.月相变化的周期为29.5天左右。
6.月相变化的规律是由月球绕地球公转和自转引起的。
7.月相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影响,比如农历的制定就是以月相变化为基础的。
8.观察月相变化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科学素养。
和大小1.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天体,但它不是完全的球体。
2.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因此地球的赤道略大于极半径。
3.地球的大小可以用体积、表面积和质量来描述。
它的体积约为1.08×10¹²立方千米,表面积约为5.1×10⁸平方千米,质量约为5.97×10²⁴千克。
4.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对地球上的生命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得地球上有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现象,这对生命的生长和繁衍有着重要的作用。
5.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是逐渐发展的。
古代的人们认为地球是一个平面或圆盘,直到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哲学家XXX提出了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观点,这成为了现代地球科学的基础。
6.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更精确的认识。
例如,通过卫星测量和地球观测技术,科学家们可以测量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并对地球上的各种现象进行研究和预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要点
一、仰望天空
1.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白天时常会看到耀眼的太阳(不能用眼睛直视太阳),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月球。
2.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一颗恒星,太阳的直径约是140万千米。
3.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4.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测中,公认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
5.太阳上有太阳黑子,月球上有环形山。
6.由于太阳和月球与我们的距离不同,所以我们看上去它们的大小比较接近;在真实的太空中,太阳比月球大得多。
二、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1.太阳为我们送来光和热。
2.我们可以模仿古人,制作一个简单的日晷,帮助我们找到影子变化的规律。
3.操作步骤:
(1)在一个平板上,贴上画有同心圆的观察纸,在纸板上标注方向。
(2)根据太阳的照射角度,确定方向,把纸板放在平地。
(3)在纸板的中心,竖直地立上小短杆。
(4)每隔段时间观察和记录一次影子的位置和长短。
每次记录时,要标上观察的时间。
(5)观察记录纸,寻找影子变化的规律。
4.日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
5.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
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6.早上太阳在东边,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西边;傍晚太阳在西边,阳光下物
体的影子在东边。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一—日晷计时。
三、影子的秘密
1.利用手电筒和木圆柱模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实验,其中手电简模拟的是太阳,木圆柱模拟的是物体。
2.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3.影子可以改变长短、方向和形状。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在天空中,有一.种天然的挡光物——云,它变化多端,有薄有厚、有高有低、有黑有白,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
8.在实验中,让影子发生变化可以改变光的照射角度,也可以改变木圆柱的摆放位置。
9.太阳的位置与影子总是在物体的两侧。
10.通过改变手形,我们可以变化出许多有趣的手影。
1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已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1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四、月相变化的规律
1.我们可以观察到月球有月相,但太阳没有这样的现象,这是月球和太阳的一个明显不同。
2.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3.古代人们对月相有特别的称呼,“初一”称为新月,“十五”称为望月。
4.月相在一个月中的变化规律是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由圆到缺。
5.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
6.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7.月相成因示意图。
五、月球——地球的卫星
1,它的引力是1.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它的半径大约为地球半径的
4
1;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38万千米,昼夜温差310 ℃。
地球的
6
2. 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
宇航员河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迹。
面对这样的成就他说:“我迈出了一小步,但人类迈出了一大步。
”
3.月球又称“月亮”。
在伽利略发明望远镜之前,古代的人们只能在晴朗的夜晚用眼睛仰望皎洁的明月。
月球基本上没有水,没有空气,昼夜温差很大,声音无法传播。
4.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几十亿年来一直陪伴着地球。
5.月球小档案:
(1)年龄:约45亿年。
(2)直径:约3500千米。
(3)与地球距离:约38万千米。
6.模拟制造环形山需要的材料有托盘和细沙,大小不同的球。
7.模拟制造环形山的步骤:
(1)把细沙平铺在托盘里。
(2)用大小不同的球撞击沙盘。
(3)试着撞击出大小重叠的“环形山”。
8.环形山是月球表面最突出的一种结构。
9.月球地貌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10.环形山的形状大多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有的直径不足一千米,有的直径能达到几百千米。
11.太阳和月球。
12.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不适宜人类居住。
13.月球对地球的影响有许多方面,一个很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是潮汐。
14.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可以使地球上的海水升高或下降,形成有规律的涨潮和退潮。
六、地球的形状
1.太阳和月球是两个星球,它们的形状都是球体,我们生活的地球也是球体。
2.很久很久以前。
绝大多数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3.在海边,人们用望远镜观察远方来的船.发现总是先看到帆顶,然后看到船身。
根据这种现象推测地球可能是圆形。
4.月食时,人们观察到地球投射在月球上的影子总是圆形的。
5.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朝着一个方向航行,3年后,他的船队又回到了出发地。
根据这个事实,人们接受了地球是球形的观点。
七、地球——水的星球
1.地球是一颗有着丰富液态水的星球。
2.科学家在探索太空时,星球上有没有水的存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因为有水就有生命存在的可能。
3.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占29%;海洋占71%。
4.我们可以采用数格子的办法比较出世界地图上海洋和陆地面积的大小区别。
5.在地球上或地球附近,任何物体都会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
6.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八、太阳、月球和地球
1.制作有关地球的主题海报步骤:
(1)给太阳和月球涂上颜色并说明原因。
(2)收集和选用与地球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3)小组讨论和确定地球海报的主题色彩,可以是蓝色、白色、绿色、彩色等。
(4)制作海报。
合理利用收集到的文字和图片,用色彩表达我们对地球的认识。
(5)展示和交流。
在交流时,介绍海报所表达的内容。
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000多万摄氏度。
3.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的八大行星(包含围绕行星转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彗星、流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4.太阳的直径是140万千米,按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排列为水星、
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其中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木星是行星中体积最大的一个。
5.自己能发光的星叫做恒星,围绕恒星运转的星叫做行星,围绕行星运转的星叫做卫星。
6.人们把看起来相互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群,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并以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命名,人们把这些区域称为星座。
其中有一个星座的流星雨特别有名,这个星座就是狮子星座。
7.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组成的北斗七星。
8.在北部天空的小熊星座上有著名的北极星。
9.天空中闪亮的银河光带,实际上是由许许多多的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欧洲人称它为Galaxy,它的直径大约有10万光年。
10.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