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史观

合集下载

高三公开课多元史观解读

高三公开课多元史观解读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备考--多元史观一、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概念感知】材料……载着读者登上月球,观察地球的全貌或…一个整体‟的世界。

这个整体并非…世界上各种文明的总和‟,而是专指那些对世界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和运动,人类历史上那些互相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事件及运动,从而把人们的视野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带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而使人们更关注整个人类,而非局限于东方人或西方人。

【范例解读】从全球史观看:辛亥革命顺应了世界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的潮流,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世界意义。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球史观为何给予辛亥革命这么高的评价?【高考链接】1.【2012山东文综16】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

他强调的是A.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密切关系B.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C.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世界意义D.政治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2.【2008宁夏文综35】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斯塔夫里亚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D.科技革命对杜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史观运用】请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整体史观评价下列历史事件。

1.工业革命2.洋务运动3.罗斯福新政二、现代化史观(近代化史观)【概念感知】材料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

九种历史史观简介

九种历史史观简介

九种历史史观简介历史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史观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识和解释方式,不同的历史史观会影响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评价。

本文将简要介绍九种常见的历史史观,分别为线性史观、循环史观、发展史观、进步史观、激进史观、相对史观、依赖史观、多元史观和地域史观。

线性史观是最常见的历史史观之一。

它认为历史是按照一条线性的轨迹前进的,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

线性史观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进步性,认为人类社会在历史进程中逐渐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实现了社会形态的逐步演进。

循环史观则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重复的循环过程。

它认为历史事件会不断重演,人类社会会经历相似的循环周期。

循环史观强调历史的重复性和周期性,认为历史总是不断重复相似的模式,而人类社会的改变只是表面的,本质上并没有真正进步。

发展史观强调历史的发展性和变革性。

它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各个历史时期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发展规律。

发展史观关注历史的演进和社会变革,强调历史的不断前进和进步。

进步史观则是强调历史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提升。

它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过程,人类社会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克服困难和挑战,实现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激进史观是一种强调革命和变革的历史史观。

它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通过革命和激进行动实现的,改变社会现状需要通过暴力和动荡的手段。

激进史观关注社会的革命和变革,认为只有通过激进的手段才能推动历史的进步。

相对史观则认为历史是相对的和主观的。

它强调历史的多样性和多维度的解释。

相对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不同人群、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书写的,每个人对历史的看法都是主观的,并且受到自身背景和价值观的影响。

依赖史观则强调历史的依赖性和互动性。

它认为历史的发展是在相互依赖和互动中实现的,不同的事件和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历史的进程和方向。

史观解读: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解读

史观解读: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解读
—据钱乘旦《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
(2)“在现代化准备或酝酿阶段,西欧出现的一系列事件导致一 个共同的指向,即不断瓦解农业文明。”列举当时“瓦解农业文 明”的事件。 新航路开辟、“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圈地运动等
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表明
根据材料,指出毛泽东是运用什么史观来观察通商口岸的影 响?(1分) 并运用全球史观来评价通商口岸(2分)
革命史观 通商口岸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
小明今年暑假到北京旅游,他在某一景点看到了下列一段文 字:……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抗内外 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 英雄们永垂不朽!你知道他最可能参观的景点是
(2008年广东卷)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 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五四运动破坏了了中国传统文化 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答案:D
历史是包罗万象的,也是丰富多彩的,人们可以从不同视角对历史加以解 读。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形 态更替的根本原因,在阶级社会里,这种矛盾运动表现为阶级斗争,不同 利益的集团通过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斗争形式为社会发展开辟道路,阶级 斗争就成为了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论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逻辑环节》 (1)按照材料一的观点研究世界近现代史,应该对哪些重要历史事件评价 较高?
革命史观亦称“阶级斗争史观”
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就 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 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它既是 毛泽东对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化或中国化的一种理论表达形式, 又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课程必修一教材中, 反映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主题中,农民阶级、资产阶 级和无产阶级先后领导了革命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中国最 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就渗透了革命史观。革命史观推动社会 的演进,中国近代史可以看作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 比如,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推动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其蕴含的革命史 观其实也是渗透了文明史的演进。 关键词:

多元史观

多元史观

多元史观近年来,各地历史高考的命题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多元史观指导下的试题命制。

因而我们要更新史学观念,引入了多元史观。

以“文明史”为总纲,以“近现代”为主线,以“全球化”为导向,重新整合历史知识,提高历史复习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近几年来,除了唯物史观外,还有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五种新史观。

一、文明史观文明史观也通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创立者是德国学者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

其代表作是《西方的没落》。

他提出了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新学说,强调以文明视角来透视整个人类历史进程,认为“世界历史”就是各种文化的“集体记忆”。

其后,英国学者汤因比在他的专业巨著《历史研究》中,通过对近6000年来出现的26种文明形态的比较研究,以其创立的挑战和迎战说,阐释了各种文明形态的产生、成长、衰落、解体的过程,从而完善了文明史观的哲学体系。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创新)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文明史观下的重要视角:①生产力视角:以生产力标准划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大类。

(工业文明的进程,又称之为“现代化”。

)②整体视角:尤其关注工业文明以来的各种文明的演进历程,把中华文明纳入世界文明进行观察。

③交往力视角:文明交往是一个双向的或多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附表1 文明史观下的世界史历史时期转折性事件表现文明特征西方东方16世纪前海洋文明农业文明文明的差异16—18世纪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海洋文明农业文明文明的链接19世纪以来两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文明的冲突文明的融合与创新◆附表2 中国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交流中华文明的形成政治文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局面不断巩固经济文明自然经济,手工业、商业文化文明形成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四大发明为标志的古代科技取得巨大成就。

历史学习者应该掌握的历史常识:多元史观

历史学习者应该掌握的历史常识:多元史观
相关 的小事件的历史 , 包括衣食住行 、 风俗习惯等 。 下面我们便对上述五种主要史观做一简单介绍 :

自和交互 的发展 中 , 逐 步打破 了孤立 、 分散状态 , 逐 渐融合成 密 切联 系的全球 统一 体 , 这种全 球一 体化进 程是历 史发展 的客 观 主导趋势 。依据这一史 观 , 世界历史绝 不是所有 国家 、 地 区及 民 族和文化的总和 , 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 全球 史观关注 的是 历史 的横 向发 展 。① 在近代 以前 , 世 界
二、 文 明史 观
化领域的相互 依存 、 相 互 渗透 , 人 类社 会 正在形 成 一个 相互 感 应、 相互制约 的整体 , 整个人 类面临着 共同的命 运和考验 。
五、 社会史观
社会史观指对社会 的总 的看法 和根本 观点 , 社会 史观 的本 质是大众化 、 生活化 , 是“ 所有人 的历史 ” 或称 为“ 社 会 习俗 的历
中学 累 i 辅
历 史 学 习者 应 该 掌 握 的历 史 常识 : 多 元 史观
◎ 刘 西 诺
摘要 : 以笔者 的经历及 了解 , 现今 绝大多数在读研 究 生都 没 有经 历普通高 中历史 新课程 的教 育 , 对现今 中学历史 的 多元 史 观往往缺 乏基本的 了解 , 这 也直 接影 响到本 科及研 究 生学 习历 史过 程 中的对历史人物 、 对历史事件 的评价标准 。 关键 词 : 历 史学 习者 多元史观 现代化 主要有两种途径 : 一种是原发型 , 指 的是西 欧和北美
按 中国多数学 者的观 点 , 把 近代 以来 的现 代化 进程划 分为 第一次现代化 和第 二次 现代化 两个 阶段 : 第 一次 现代化 是指从
农业社会 向工业社 会转变 的过程 。第二 次现代 化是 2 0世纪 7 0

多元史观

多元史观

多元史观1.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又称唯物史观。

基本观点: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③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可加: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的总和。

它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

)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物质文明史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物质生活文明史等;精神文明史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文学意识文明史和宗教文明史等;政治文明史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政治组织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明史等。

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文明史可分为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等。

不同的方面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又可分为不同的阶段,如物质文明史又可分为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几个阶段,按照不同区域又可分为东亚文明、南亚文明、地中海文明、非洲文明等。

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他们相互交织、渗透和转化,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由低级走向高级,所有文明均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均应得到承认和尊重。

3.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

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重点把握两点,一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二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多元史观

多元史观

对于伟人孙中山,站在不同的史学角度,会 有不同的评价: 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丁说:“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
甲.乙.丙.丁分别主要是站在哪种史观上对孙中山作出评价的?
多元史观分析“历史人物”
甲说: “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乙说: “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丙说: “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2007全国文综Ⅱ)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 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 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 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 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 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 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 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革命史观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丁说: “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社会史观
近代化史观
A、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 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B、人类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阶级斗争推动,由低级 向高级发展的历史
文明史观
全球史观
C、人类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 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 D、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 文明演进的历史。
多元史观解读“洋务运动”
从革命史观看, 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 制度和纲常名教。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一场自救 从现代化史观看, 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 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从全球史观看, 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总理衙门的设 立使中国跟世界的联系更强了 从文明史观看, 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一次碰撞,提出的“中体西用”思想反映 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 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 从社会史观看, 买办、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在作息方式 、衣着服饰 、 饮食习惯 等方面表现出个性化、大众化和西洋化的特征

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事件

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事件

专题一
(3)中西古人对政治制度的认知和思维路径,与他们各自所处 的政治制度的客观现实是一致的。不同的认知和思维路径, 反过来制约着中西政治制度路径的演变。
中国古人 认为政府起源于“受 命于天”的君主, 政府 起源 “君权神授”要求 “君权独制”,对君 权的制约主要依靠君 主的修养,辅之以必 要的外在约束
史学家孟森在《清代史》中指出:“至于鸦片一
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之实验, 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 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A.中国军事的落后 C.中国无世界知识 B.中国科学落后 D.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 ( C )
解析 考查全球史观。把握全球史观这一关键信息可知, 选择C项。
专题一
典题示例4
长沙苏广业,初营业范围甚广,所经营者多是江
苏、广东、上海之各种土产。嗣以五口通商,洋货输入, 西洋货竟占于该业市场矣。故该业店铺之称呼,初为苏广 杂货铺,嗣称为广货铺,复曰洋货铺。从文明史观的角度 看,这反映出 A.我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 B.我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C.商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D.社会风俗习惯发生了改变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长沙最初经营各地土产;鸦 ( A )
认为各级统治者只是选举出 来的“执政官”,官吏是由 于社会分工的需要而产生的 “公职人员”,民众是有权 参与城邦事务的公民 制度的设计思维是把个体看 成是独立的个体,个体在制 度中的地位是由个体的能力 和财产决定的,个体与个体 之间的关系必须通过契约以 及法律的形式来处理和约 束,任何人都必须接受法律 的约束
专题一
典题示例2 某校高三(1)班组织进行了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 研究性学习。第一组探究主题是“古代的东西方政治文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元史观
最近几年的高考题,多涉及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

目前,明确把唯物史观作为核心素养。

一、概念历史观也简称为史观,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简言之,从什么宏观角度、视角看待历史。

二、分类介绍
(一)全球史观:
1、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发展线索:
(1)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初具雏形。

(2)19世纪中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当今,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这是整体世界的深入发展。

3、高屋建瓴:
(一)树立一种全球意识,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

(二)人类文明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三)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

4、常见误谬:欧洲为中心史观;中国天朝上国观念;
(二)文明史观
1、概念: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2、内涵:
※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从范围上,分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细分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3、高屋建瓴:
①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②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③文明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动力,是人类变革和社会进步的标尺。

(三)近现代化史观
1、概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

2、具体内涵:
※政治上: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
※经济上:工业化、市场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
※思想文化上:科学化、大众化,即从迷信、愚昧到理性、科学和大众等;
※社会生活:城市化和文明化。

总之,近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主要途径:
原发型,指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
传导型,大多数国家如此,主要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多种模式: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

注意: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

3、高屋建瓴
①现代化不是完全西化。

应该是: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②现代化是一种动态过程。

只要在工业经济时代,现代化就在进行。

③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现代化并不等于社会进步。

现代化也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⑤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前提,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产物。

(四)、社会史观
一言以蔽之,历史应该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社会习俗的历史”,历史研究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其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

我的理解:衣食住行,以小见大,彰显人类进步。

(五)、生态史观
生态史观习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

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支撑某一文明的环境发生改变,人类要利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来适应新的环境。

如果原有的文明无法适应变化的环境,文明便衰亡了。

著名例子是楼兰古城之谜。

以生态史观视之,现代文明危机四伏:温室效应、臭氧层耗损、酸雨现象、森林毁灭、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资源危机、垃圾成灾和环境污染等。

(六)、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
1、概念: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这是近年来不断弱化的一种史观。

2、简说:
①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因而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②基于此,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和参照系。

③革命史观以革命为基调,为主线,为主要内容,但中国近代史不只是一场革命史。

(七)唯物史观
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方法。

常见布道:
※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运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历史的必然性反映人类历史进程的总体发展规律。

历史的偶然性因素起到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的作用。

※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由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人类最美好社会的必由之路。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时势造英雄。

三:用新史观解决问题
(一)对号入座:
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革命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英雄史观
A、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B、阶级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推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
C、人类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

D、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E、“眼光向下的历史”,关注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

(二)多元史观应用举例
1、运用多元史观全面认识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扩张。

(1)文明史观: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是新、旧两个世界,欧亚美三大文明的碰撞、汇合和交融,加速了人类从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进程。

(2)整体史观: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并得到拓展,世界开始由分散开始走向整体。

(3)近现代化史观:人类活动的舞台由大陆转向海洋,改变了世界各地区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联系的规模和性质,加速了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走向近代化的起点。

(4)社会史观:商业革命使欧洲的经济生活发生变化,市场扩大,促进物种交流,流通商品种类增多,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2、运用多元史观解读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
①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
②现代化史观: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
③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④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⑤从社会史范式角度看,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3、运用多元史观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在中国近代化中的突出贡献。

(1)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实业,发展资本主义,推动经济的近代化;
(2)进行了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以及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促进了政治民主化和近代化;
(3)传播了西方民主思想和科学,发动了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上的科学化和大众化;
(4)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活动,推动了社会变革和风俗的变迁,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4、运用多元史观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1)整体史观: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2)文明史观: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3)近代化史观: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和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4)社会史观: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等问题;
(5)生态史观:工业革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但是,加快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自然环境的恶化,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无节制开采利用,不利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