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第7章 美的创造

合集下载

第七章艺术美李 美学原理 马工程课件

第七章艺术美李 美学原理 马工程课件

PPT学习交流
7
PPT学习交流
图3 .铜车马
8
一、“美的艺术”与艺术独立的现代性
• 2.艺术独立的现代性 • 艺术的自主性萌生了艺术独立的总体要求,艺术的自律则在自主性
的要求下演绎了艺术独立的现实步骤,而艺术自身的合法化就是艺 术独立的最终结果。 • 在艺术自主性原则指导下,主体视野由“向外” 转移到“向内”,主体这 样的视野转移更有利于保证艺术独立,使艺术中美的本质得到更加 稳定而持久的表达。
• 1.审美理想的形象塑造 • 审美理想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追求目标,需要借助具象手段传达
才能得到适宜的表现。因此,艺术美在表现审美理想时擅长于对审 美理想的赋形,主体通过形象塑造来把握艺术美中审美理想的存在。 形象成为沟通理想与现实的桥梁,艺术美通过形象来表现审美理想。
PPT学习交流
19
三、艺术美作为审美理想的表现
PPT学习交流
20
图9. 《在蒙娜丽莎的脸上画上胡 须》,马塞尔·杜尚 (Marcel Ducham体的核心人物。
一、“美的艺术”与艺术独立的现代性
• 1.艺术独立的历史溯源 • 艺术诞生之初往往被当作精神工具,人们更加看重其功效性,首先
是原始观念的传达,其次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主体审美眼光被实用 性所遮蔽,审美意识淡薄。 • 现代性契机使得艺术独立的合法性成为现实,艺术的审美价值伴随 现代性主体意识的成熟而确立,独立之后的艺术整体上表现出审美 化转向,形成“美的艺术”。
PPT学习交流
11
二、艺术美作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完美再现
• 1.艺术美作为社会美的完美再现 • 社会生活是人类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美是与主体生活息息相
关的美感形式,也是艺术再现的重要阵地,社会美与艺术美关系密 切,社会美深刻的、原初的内容通常会转化为艺术审美的主题。 • 社会美针对社会生活展开,主要关注人类社会的审美建构问题,侧 重于主体改造世界、构建社会时美的本质显现。

美学原理介绍

美学原理介绍

美学原理是研究美的本质、起源、功能和价值的哲学分支。

它涉及到人类对美的感知、创造和欣赏,以及美在艺术、文化和社会中的作用。

美学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难以捉摸的概念,因为它涉及到主观和客观的因素。

从客观角度来看,美是一种形式或结构,具有和谐、平衡和秩序等特点。

从主观角度来看,美是一种情感体验,与个体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因此,美的本质既包括客观的形式特征,也包括主观的情感反应。

2.美的起源:关于美的起源,有多种理论解释。

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模仿和再现,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另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人类心灵的表现,源于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人类文化的创造,源于人类对艺术和审美的独特理解和实践。

3.美的功能:美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认知功能、情感功能、道德功能和社会功能。

认知功能是指美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情感功能是指美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反应,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道德功能是指美可以传递道德价值,引导人们追求美好品质和行为。

社会功能是指美可以促进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4.美的价值:美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审美价值,即美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二是实用价值,即美在生活、艺术和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贡献。

审美价值体现了美的超越性和普遍性,使人们能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实用价值体现了美的实用性和创造性,使人们能够通过美的创造和应用来改善生活、发展文明和推动科技进步。

5.美的鉴赏:美的鉴赏是指人们对美的感知、评价和欣赏的过程。

美的鉴赏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包括对美的敏感度、辨别力和创造力等。

此外,美的鉴赏还受到个体差异、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美的鉴赏是一个动态的、多元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提高和完善。

6.美的类型:美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自然美、人造美、形式美、内容美、抽象美、具象美等。

美学原理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美学原理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四、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和意义 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特殊地位在于,它是一门具有基础性和公共性的学科。
第一,美学由于研究人的基本的感性特质,因而可以为各门人文学科提供人的研究的综合基础; 第二,美学由于悉心追究人类生命活动的最高价值,因而对各门人文学科具有一种基础和沟通 作用。当然,与此同时,美学也往往从其他人文学科中吸取自身的资源和养分。
“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 turn)是指 17世纪欧洲哲学中出现的以人的理性觉醒取代 神学统治的潮流,它相信人的知识不再是来源 于上帝,而是来自人凭借理性对世界的观察和 分析。法国哲学家笛卡儿(Rene Descartes, 1596—1650)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这 在西方现代哲学史上首次突出了理性思考的重 要意义,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 基础。
(五)阐释法
阐释法,是指美学研究过程采用文本分析的方式。20世纪后期西方美学与文论家往往采用这 种方式,如伽达默尔(Hans Georg Gadamer,1900—2002)、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1930—2004 )、杰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赛义德(Edward Said,1935—2003)和伊 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等。阐释法的特点是,注重具体现象的文本分析,关注文本 与文化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柏拉图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本质论美学有两个突出特征: 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 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二)中世纪神学美学 进入中世纪,随着基督教的主导,美的本质论被引导到唯一的上帝基点上。 中世纪美学是西方美学被神学主宰而发生偏航的结果。人类生活的丰富多样的美被归结为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目录绪论第一章美的起源第二章美的本质第三章审美领域第四章形式美论第五章审美类型第六章美感经验第七章艺术美参考教材《美学原理》王德胜绪论:什么是美学?什么是美?这些问题众说纷纭。

第一节美学的历史与现状自有人类生活以来,审美活动就一直存在。

大约在18世纪中叶,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了。

一、历史上的美学美学的诞生、发展、成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一)古典阶段前美学时期:西方从古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

中国从先秦两汉到近代。

中国古代文献有零散的关于美的论述。

《国语》中的伍举论美:“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孔子说《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而《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直至近代王国维,中国美学开始与西方接轨。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昧,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古希腊的学者已经对¡°美是什么¡±、¡°美的事物是怎么产生的¡±等问题作了大量探讨,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西方美学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柏拉图第一个提出¡°美是什么¡±的疑问,并试图给美下定义。

亚里士多德的名著《诗学》则对当时所有艺术形态进行了分析。

古典时期的前美学特征:1、零散的涉及了美的基本问题。

2、美学没有脱离宗教、哲学、道德的范畴。

3、强调美与真善、特别是美与善的统一。

(二)美学学科的建立与成熟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建立,并在德国古典哲学那里趋于成熟,完成了系统化、形态化的理论建构。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1714一1762 )1735年在他的《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已经首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

1750年,他正式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来表明感性认识的理论,规定了这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鲍姆嘉通的主要观点第一,人类的心灵活动分为知、情、意三个部分,“知”对应逻辑学,“意”对应伦理学,应该成立一门新的科学专门研究感性认识。

7第七章艺术美-李 《美学原理》 马工程

7第七章艺术美-李 《美学原理》 马工程

一、装饰的人文意义
人生艺术化使装饰成为艺术美改造日常生活的手段和组成内容。装饰既指主体 在审美理想指导下按照美的规律使对象审美特性凸显的装点和打扮活动,又指经 过主体一系列装点、打扮之后具有审美效果的成品本身。
装饰活动与装饰作品构筑了主体审美生活的情趣空间,主体在其中完成人生的 审美建构,思考人生的价值,展示人文意义,从而捍卫装饰在人生艺术化中的合 理性地位。
图3 .铜车马
一、“美的艺术”与艺术独立的现代性
2.艺术独立的现代性 艺术的自主性萌生了艺术独立的总体要求,艺术的自律则在自主性的要求下演 绎了艺术独立的现实步骤,而艺术自身的合法化就是艺术独立的最终结果。 在艺术自主性原则指导下,主体视野由“向外” 转移到“向内”,主体这样的 视野转移更有利于保证艺术独立,使艺术中美的本质得到更加稳定而持久的表达。
图12.书房装饰
图13.客厅装饰
一、装饰的人文意义
1.装饰中人文意义的产生 审美活动由人按照美的理解来进行,艺术审美以人为本,审美中的人文意义不 容忽视。装饰中的人文意义代表了艺术审美主体的人生思考。装饰艺术主体的人 文思考在装饰中逐渐沉淀,就变成了某些固定的符号,形成人文意义。装饰中人 文意义的产生是艺术美作用于社会人生的自然结果,装饰在整体层次上完成了对 单纯意义上美的超越,使美的内涵更加丰富。
五、艺术的终结
“艺术终结”论的代表观点: 意大利美术史家乔治奥·瓦萨里(Giorgio Vasari, 1511~1574) 认为艺术的历史是一个类似生命发展 的过程,同样会经历诞生、成长、成熟,最后走向 衰亡。
图11.乔治奥·瓦萨里
五、艺术的终结
黑格尔认为古典艺术是完美的、达到理想境界的, 在有缺点的浪漫艺术之后,艺术终将被哲学和宗教所 取代。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导论
第四节 美学的研究方法 一、区别于实证经验科学的哲学思维 二、区别于纯思辨的人文体验描述 2.教学基本要求 辨析美学、美学思维、审美活动、人文学科、哲学 思维、人文体验等关键词,了解美学的历史、关于美学 研究对象的若干观点、美学的研究方法,重点理解美学 是研究审美活动的理论性人文学科,运用本章的关键词 与理论分析辨析美学学科同相关学科的关系与差异。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2 2 2 2 2 2 2 2 2
8
9 10
第四章 技术美
第五章 社会美 第六章 自然美
11
12 13
第七章 艺术美
第八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优美与崇高 第一节 第二、三节
14
15 16
第九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与喜剧 第一节
第二节 第十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丑
17
18
第十一章 美育
课堂考查或考试
五、考核方式
• 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或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其中 ,平时课堂讨论与发言、小作业等占课程总成绩的2030%,期末结业考试或考查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80-70% 。
六、教材与基本参考文献
(一)教材 尤西林主编:《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11 月版。 (二)基本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四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版。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年版。
第五章
社会美
3.本章推荐书目 [1] [法]泰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 社1963年版。 [2] [俄]米哈伊尔·巴赫金:《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 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巴赫金全 集》第六卷,李兆林、夏忠宪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3]朱光潜:《谈美》,中华书局2010年版。 [4]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三联书店2002年版。

美学原理No.7 社会美

美学原理No.7 社会美
超越功利和突破冷淡麻木而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同样可以生成意 象世界。在日常生活领域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获得 美的享受。
2
人物美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
1. 人体美 2. 人的风姿和风神 3. 处于特定历史情境中的人的美
3
人物美
人体美
人体美是由形体、比例、曲线、色彩等 因素构成的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意象世界。 人体美的形式因素不能脱离人的感性生 命的整体,也不能脱离人的社会文化生 活的环境和人的精神生活。人体的形式 之美最终显示为感性生命之美。
在社会生活领域,利害关系经常地处于统治地位,再加上日常生活 的单调和重复,人们更容易陷入“眩惑”的心态和“审美的冷淡”。
人们通过自己创造的意象世界超越世俗的、实用的、功利的关系, 回到人的本真的生活世界,回到人的存在的本来形态,从而浑然忘 我,快乐,陶醉,充满自由感和幸福感。(民俗风情,节庆狂欢, 休闲旅游)
13
敦煌壁画中的生活场景
14
中国的茶 VS 西方的咖啡
《红楼梦》“吃茶” “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 民歌“盘陀江上是侬家,郎若闲时来吃茶。
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马缨花。” 巴黎的左岸咖啡文化:普罗科普咖啡店及刊物
花神咖啡店
日常生活的美
荷兰人的世俗生活世界
他们在富裕中能简朴知足,在住宅和环境方面显得 简单、幽美、清洁,在一切情况下都小心翼翼,能 应付一切情境,既爱护他们的独立和日益扩大的自 由,又知道怎样保持它们祖先的旧道德和优良品质。 ——黑格尔
——杜牧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 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李白 风吹柳花香满店,胡姬压酒劝客尝。
——李白
12

美的创造

美的创造

一、美的创造涵义美学的应用、意义、功能、目的,就在于自觉的美的创造。

而最大的美的创造是创造全身心健美的人!——老师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和谐地统一起人的所有精神能力,借此审美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个性——最高的审美价值——的重要手段。

——苏联美学家列.斯托洛维奇概念:美的创造:就是通过社会实践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为特定的感性形态。

简言之:就是正向的形象化、符号化的创造活动。

二、美的创造条件1、物质基础——社会历史条件,人化自然。

2、审美意识条件——审美需要、审美理想。

3、审美能力——力量、技巧。

贺新郎.读史一九六四年春毛泽东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硚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东方白。

三、美的创造特点1、日常实践性(现实生活当中,正常人的参与。

也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之一。

)2、本质对象化(鲜活的生命意识,健康的社会意识。

生命的创造与创造生命。

)3、美感符号性(转化形象与形式,愉悦情感,引发想象。

三化。

)4、积淀进步性(传承,推陈出新,发展升级。

符合人类的进步事业。

即美的正面积极倾向。

)四、美的创造范围1、物质生产活动及产品。

(世界一;经济基础,社会存在。

)2、精神生产活动及产品。

(世界二;意识形态。

)3、艺术生产活动及产品。

(世界三;艺术世界;文本。

)4、人的生产活动和建设塑造(人对自身丰富性和深刻性的本能追求。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广义的艺术。

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朱光潜真正理解生活的人,不是熬过艰难去等待欢乐,而是在艰苦奋斗中创造欢乐,自得其乐。

欣赏小品《红高粱模特队》思考:小品反映了哪些方面的美?注意农民们是如何理解创造美的。

欣赏歌曲《母亲》思考:歌曲朴实地创造了人们普遍经验的哪些美?五、美的创造规律:前提条件——A、对客体:把握对象的性质和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美的创造
美的创造是创造主体依据美的特性和规律自觉地从事美的生产与创造并发现和纳入审美对象的一种精神创造活动。

第一节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
美的规律存在于面对自然的物质生产、面对精神生活的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在生产的人的塑造三大领域之中,是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基础上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美的规律是按照某一“物种的尺度”和“任何物种的尺度”以及人类“内在固有的尺度”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尺度。

它不仅具有人类的普遍性,而且也具有美的创造者鲜明独特的社会个性印记。

人类的创造活动由三大要素组成:创造意识(创造欲望、创造目的、创造激情、创造意志)、创造客体、创作主体的创造才能和技巧。

美的规律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二节现实美的创造
一、自然美的创造
1.自然界美的形式的创造
自然界美的形式指的是具体存在于大自然中的事物的千姿百态的美,是各种自然物本身的内容所具有的美。

(1)纯自然界的美:
没有受到人类直接地加工改造的自然界呈现出来的美。

(2)满足人类生产劳动需要的自然界的美
(3)满足于人类艺术需要的自然界的美
2.自然形式美的创造
(1)形式美产生于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由自发到自觉的演
进中。

(2)形式美的创造在于对传统形式美的不断突破中。

二、社会美的创造
1.生产劳动的美:劳动过程中渗入的美的要素和劳动产品赋予的
蜜的形式。

(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组织过程、劳动环境等的美)
2.社会变革美: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宗教改革、人民战争、各
国的革命与改革。

3.人自身的美:心灵美、行为美(服饰、仪表、姿态)、语言美
(口头、书面)
第三节艺术美的创造
一、艺术美的创造的特点
1.艺术美的创造是艺术思维的产物
(1)艺术思维是由形象思维、情感思维、抽象思维共同构成的思维。

(2)意思思维进程是直觉、灵感的产生与作用过程。

2.艺术美的创造具有独创性
艺术美的创造的独创性直接孕育着艺术家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风格是艺术美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的整体中显示出创作主体的艺术个性或艺术产品中独特的艺术风貌和艺术格调。

二、艺术美的创造过程
1.人类生命体验的审美感受
2.立足于生命体验与领悟之上的艺术构思
3.美的创造之艺术传达
4.美的创造之艺术接受
第四节技术美学
一、什么是技术美学?
技术美学是技术科学与美学结合的产物,它是综合了社会学、经济学、生理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生产工艺学、声学、光学、色彩学、化学、生态学、造林学、园艺学、建筑学、城乡建设规划学、未来学等诸多学科成果而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二、技术美学的产生
国外的情况:开始于20世纪初,以法国的苏里奥1904年发表的《合理美》为标志。

德国:20世纪初成立“德意志艺术工业联盟”
美国:1950年成立相应组织,并在数十家高等院校开设技术美学课程
英国:1944年出现第一个技术美学组织,1956年成立DESIGN中心
瑞士:1957年成立“国际技术美学协会”,至今召开20次国际会议
前苏联:1919年成立“艺术工业委员会”
东欧各国在50—60年代发展起这一学科
国内:50—60年代模仿苏联
1978年以后开始注意包装设计问题
三、技术美学的研究范围
1.关于技术美学审美范畴的研究
2.工业设计的审美价值理论
3.产品审美形态的研究
四、技术美学的特点
必须是科学性、实用性、艺术性、当代性、流行性的完美结合。

五、技术美学的形式
1.比例分割
2.线条与形状
3.均衡稳定
4.统一整齐
5.韵律与节奏
6.色彩的美感功用
六、技术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探讨科学、技术和审美要求之间的关系
七、技术美学的使命
要求人类的生产领域、流通领域、生活领域中的所有失望,都要在实现最大的实用价值的基础上,赋有最大的审美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