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概论第四讲:接受论
艺术接受论

艺术接受论相关知识点:
• • • • 艺术接受 艺术批评 艺术欣赏 美育
艺术接受是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
• 艺术接受和动的起点。 • 艺术接受与消费贯穿于整个艺术生产活动 之中。 • “隐含的观众” 隐含的观众”
召唤结构
• 艺术家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审美理 想的时候,总要运用有限的艺术语言去呈 现所反映对象的无限性,一定会为接受者 留有想象的余地和阐释空间,因此艺术作 品的结构是一种召唤的结构,只有接受者 的积极参与才能填补和具体化这个艺术图 示中的空白和不确定点,完成这个召唤的 结构。
• • • • • • • • 艺术世界指艺术品赖以存在的庞大的社会制度。 第一部分:主体 艺术家 批评家 艺术理论家和美学家 艺术史家 艺术机构工作人员 第二部分:机构 第三部分:制度
艺术家
批 评 家 、 美 学 家 、 艺 术 理 论 家
艺 术 史 家
艺 术 机 构 工 作 人 员
7
8
图4-88 波利尤克托斯,《雄辩 家德摩西尼》,罗马大理石复 制品。原作为青铜。创作于约 公元前280年。高约201.9厘米。 丹麦哥本哈根新嘉士伯美术馆。
9
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
• • • • • • 语言现象层 语义单位层 表现的客体层 图示化层面 思想观点层 形而上性质层
美术作品的召唤结构
艺术机构
• 艺术世界是一个专业化的世界。 • 由于艺术世界的存在,艺术作品在传播、 接受过程中的中介就逐渐增多,接受过程 也越来越复杂。
艺术世界的性质与功能
• • • • 中介性 接受性 主动性 制度性与惯例性
艺术欣赏
• 艺术欣赏本质上是一种非反思性的审美认 识活动,直觉性、主观性和享乐性都比较 强。 • 特点: • 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 联想性和想象性 • 情感性
美术概论之美术接受论

(3)理解中的还原与误解
在美术接受理解中,能否还原作者的意图和美术作品 自身的原意,从解释学的角度看,是有在两种完全对 立的观点的。特别是涉及到对历史中美术作品的理解 时,还原是否可能的问题就更为突出。
3. 主动性
“美术世界”作为美术接受活动的中介,它并不是被 动地把美术家们的作品毫无选择地介绍给接收者的, 而是各个机构、各个环节都以自身的特点和方式主动 地参与到接受活动中,影响并导向美术接受的趋势、 潮流、深度与广度。
4. 制度性与惯例性
“美术世界”是一个为美术创造和审美接受而设立的 专门化世界。这种专业性,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是以 它的制度和惯例来维持的。
(六)美术院校
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一位为社会提供或精神产品的人, 都首先是一个学习者、接受者的身份开始的。
第三节 美术接受的对话与潜对话
一、美术接受是一种对话与交流的关系 阿诺德曾指出:“美术家创作的源泉是传播的需要, 是把一个主体与另一个主体联系起来的愿望。”因为 在美术家那里,“没有人是用诗来跟自己说的,也没 有人希望自己的画是不被人观赏。” 美术交流、对话与传播的走向,并不是简单地由作品 流向读者、观众或听众,而是美术家与美术公众在不 断交换整体与部分地位的关系中相互交流意义。
一、美术接受是构成美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
美术接受和消费是构成美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 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美术接受和消费在其现实性上是美术活动的 完成。
其次,美术的接受与消费在潜在的意义上又同时是 整个美术活动在观念与动机上的起点。
最后,美术的接受与消费贯穿于整个美术生产活 动之中。
论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

论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在文艺领域中,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种理论强调了读者在文艺作品理解中的重要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文艺创作和审美体验。
本文将介绍姚斯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观点、应用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姚斯,德国著名美学家,1967年提出了接受美学的概念。
该理论以读者为中心,认为文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构建的。
与传统的以作者或作品为中心的美学理论不同,接受美学理论强调了读者的能动作用和审美体验的重要性。
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1、接受美学理论的定义:接受美学理论的是读者在阅读文艺作品过程中所获得的审美体验和意义构建。
它强调了读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文艺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的参与下才得以实现的。
2、姚斯对接受美学的贡献:姚斯在接受美学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强调了读者在文艺作品理解中的重要性,认为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双向的。
此外,他还提出了“期待视野”这一概念,即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前对作品所抱有的预想和期待。
接受美学理论在文艺领域中的应用广泛。
例如,在理解文艺作品方面,接受美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在审美感受方面,接受美学理论可以让我们更加注重读者的审美体验,从而提高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
同时,在价值体现方面,接受美学理论强调了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为我们重新审视文艺作品的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
随着接受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其未来发展方向也备受。
与其他美学理论的比较优势在于接受美学理论更加注重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审美体验。
然而,这种理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对作品意义的过度诠释、忽视作品本身的客观存在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强调作品本身的客观存在:在强调读者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不应忽视作品本身的客观存在。
作品本身的特点和内容会影响读者的理解和感受,因此应对作品进行客观分析。
2、提高读者的审美素养:读者的审美素养是影响接受美学理论应用效果的关键因素。
艺术概论考研专题 李向东整理版 --艺术接受论

艺术接受论内容提要:一,艺术接受的本质和特征。
二,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艺术世界)。
三,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
四,艺术的审美的教育艺术接受与艺术本质的关系:艺术的本质体现在艺术活动的整个过程,了解艺术接受的性质和艺术本质的关系,可以更深刻地认识艺术接受的本质。
一,艺术接受是构成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1艺术接受和消费在现实性上是艺术活动的真正完成。
2艺术接受和消费有时在潜在意义又是整个艺术活动在观念和动机上的起点2艺术接受和消费贯穿于整个艺术活动始终。
二,艺术作品的接受方式在艺术本质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它是跟艺术接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事实上,艺术作品作为一个对象在生活中,可以从多种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去接受,但只有用审美的态度,即主体对艺术作品采用无功利的,超厉害的观赏态度去接受作品,它才从现实性上成为一件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没有被审美感知,它就只是一个物品。
例如红楼梦,在历史学家哪里就成为历史文献资料,而不是艺术品。
三,艺术接受是艺术返回社会的必由之路。
艺术返回社会生活就存在于艺术接受和消费的形式中,所以当艺术家的作品通过传播中介与广大接受主体产生联系时,本身就意味着作品已返回社会生活。
2,艺术接受和消费使艺术返回社会还表现在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构造新的社会生活上。
也就是说,艺术作品要想反作用于生活,要完成干预,构建生活的使命,就必须通过艺术接受和消费的环节。
艺术接受是一个无限创造的过程:一,艺术作品属于哲学家波普尔所说的第三世界的存在者,它既不属于纯自然物,也不同于纯主观的思想和观念。
它负载主体给予的意义具有符号功能,因此可以面对世界上无限的接受者。
二,艺术作品是一个有待实现的对象,他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留给接受者想象的余地和阐释的空间,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可能会赋予作品更多的即使艺术家自身也没意识到的意义和解释,任何艺术作品,无论表现的如何全面,生动,具体,在其艺术结构中组合着大量的未确定点和空白,即所谓的召唤结构,它需要欣赏者的参与,发挥想象,联想等多种审美心理的功能,通过再度创作和具体化,填补,充实这些不确定点。
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理论研究【摘要】接受美学又称之为“接受理论”、“接受效果研究”,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德国, 80年代中期为我国理论界接受,已逐渐成为一种令人瞩目的文艺思潮。
接受美学反对作者中心论和作品中心论,而把读者与作品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体,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反映和接受,以及阅读过程对创作过程的积极干预,并研究对作品产生不同理解的社会的、历史的、个人的原因。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是姚斯、伊瑟尔等人,他们提出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批评模式,认为文学史就是文学的读者接受史、效果史。
作为一种新的理论研究方法,接受美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理论局限。
【关键词】接受美学;阐释学;理论价值;局限性一、接受美学的理论缘起接受美学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阐释学的理论滋养,要想更好的理解接受美学理论,需要我们对阐释学进行简单的梳理。
“阐释学”是关于理解文本的理论,自有文本以来,人们就在努力理解它,并不断寻求某种方法来保证这种理解。
早在远古和中世纪时,人们所遵循的主要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注释圣经的方法—神学阐释学。
直至十八世纪,德国神学家施莱尔马赫才将前人的圣经阐释学译成普通阐释学,并提出了包括解释文学作品在内的阐释原则,首创了文学阐释学这一理论。
可以说,文学阐释学发展至今共经历了大约三个阶段:施莱尔马赫创立的文学阐释学称为“定位阐释学”,它在文学阐释学的第一个阶段里起着主导的作用。
在此阶段中,文学作品被视为特殊形式的文献—记录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作者的思想及其生活时代的文献。
歌德也曾说过“谁想要理解诗人,谁就应该到诗人生活的国度里去了解熟悉那里的一切”的话。
同样,施莱尔马赫创立的“定位阐释学”这一概念也具有相同的含义,即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疑点,可以借助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阅历予以解释。
定位阐释学者形象地将文学作品比喻成一面镜子。
他们认为,如果镜中映照出的图象有模糊不清的地方,则应该从镜子本身来寻找根源,通过比较来确定毛病的出处,这一阶段的文学理论也被称为实证主义文学理论。
艺术学概论—艺术接受论

传统的《艺术概论》教科书都把这一部分称之为“艺术鉴赏”。
艺术接受与艺术鉴赏有本质的区别:一、艺术作品的概念不同。
鉴赏论认为,艺术家创作的成果就叫艺术作品,它是客观的、确定的、不变的。
而接受论认为,艺术家创作的成果不叫艺术作品,叫做“本文”,它仅仅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示结构,只有接受者把这个图示结构的空白填补起来,才能称之为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与“本文”有原则的区别:“本文”是未完成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是具体化了的“本文”。
如果没有接受者对“本文”的空白的填补,就没有艺术作品的实现。
总之,鉴赏论认为,艺术作品的意义是客观的、唯一的、确定的;而接受论认为,艺术作品的意义是多元的、开放的、变化的,是接受者对“本文”的永无止境的阐释过程。
二、接受者的作用不同。
鉴赏论认为,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创作的成果,而接受论认为,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与接受者共同创作的成果。
鉴赏论认为,艺术家与欣赏者有本质的区别,接受论认为,艺术家与接受者并无本质的区别,接受者不仅仅是鉴赏者、批评者,而且也是艺术家。
三、接受者的地位不同。
鉴赏论认为,欣赏者必须以艺术作品为基础,欣赏者的鉴赏活动只是对艺术作品的近似的反映。
诚然,欣赏者的欣赏活动包括能动的审美再创造,但是,欣赏者的审美再创造只能以艺术作品为基础。
只有优秀的艺术作品才能满足欣赏者的审美需求,拙劣的艺术作品,不管欣赏者进行怎样的审美再创造,也不能满足欣赏者的审美需求。
总之,艺术作品是第一性的,艺术欣赏是第二性的。
接受论认为,艺术作品包含着对立的两极,一极是未定性的“本文”,一极是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的具体化。
第十一章:艺术接受的地位、性质、特征与作用一、艺术接受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一)艺术创作是艺术接受的起点,艺术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终点和完成首先,艺术生产创造了艺术接受的对象。
艺术生产的艺术作品,就是艺术接受的对象;艺术不生产这种作品,艺术接受就没有这种对象。
•在文艺复兴时代,达·芬奇生产了《蒙娜·丽莎》,人们就接受《蒙娜·丽莎》,那个时代,没有毕加索生产的《格尔尼卡》,人们也就不能接受《格尔尼卡》。
艺术接受论.

对艺术本质的认识
一元式思维:
反映论,表现论;气说
二元式思维:
“有意味的形式”,“生命的形式”;阴阳说
另一种思维:
现象学:悬置本质和历史,直观现象 因缘:动态,主客遇合,有限而无限
梵·高:鞋 Vincent van Gogh. Pair of Shoes (1885-1887)
马丁·海德格尔 M. Heidegger
艺术接受论
艺术学四讲之四
艺术鉴赏
理想的鉴赏者:
心态
鉴赏过程:
对艺术语言的把握
澄怀味象 知识、阅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对艺术形象的理解
对艺术意蕴的领略
从“解人”到“知音”
情感
“了解的同情”
艺术批评、艺术理论和艺术史
艺术批评:针对具体艺术现象的理性判断
社会历史批评(伦理批评)—文化批评
现相之后
岩 上 无 心 云 相 逐
回 看 天 际 下 中 流 欸 乃 一 声 山 水 绿 烟 消 日 出 不 见 人 晓 汲 清 湘 燃 楚 竹
渔 翁 夜 傍 西 岩 宿
艺术观念的改变
戏辑古人句论当世之艺术现象
飞入寻常百姓家:泛艺术是也; 老大嫁作商人妇:准艺术、伪艺术是也; 恨不相逢未嫁时:精英之慨叹也; 画眉深浅入时无:生产者之姿态也;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传播者之心机也; 直把杭州作汴州:大众之欣然入彀也; 多情却被无情恼:理论批评之边缘化也。
动步履的艰辛。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集着 那双寒风抖峭中运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垅上的步 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粘着肥沃而湿润的泥土。暮色降 临,这双鞋底孤零零地在田野小径上踽踽独行。在这双鞋 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耀着大地对成熟谷物的 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的田野里朦胧的冬 冥。这双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 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 嗦,死之逼近的战栗。这器具属于大地,它在农妇的世界 里得到保存。正是由于这种保存的归属关系,器具本身才 得以出现而自持,保持着原样。 ——《艺术作品的本源》1935-1936
《美术概论》课程笔记

《美术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本质论第一节:历史上关于美术的各种解释一、从创作主体解释美术1. 美术家被视为美术创作的主体,其个人情感、思想和审美观念在作品中得到体现。
2. 美术家的社会背景、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对作品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3. 通过研究美术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术作品。
二、从主客体关系解释美术1. 美术作品是创作主体与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产物,包括艺术家与描绘对象的关系、艺术家与观众的关系等。
2. 美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通过对对象的观察、感受和理解,将客观世界转化为艺术形式。
3. 美术作品所表现的主客体关系,反映了艺术家对世界的认识和态度。
三、从美术本体——形式解释美术1. 美术作品的形式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空间等基本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
2. 形式是美术作品的直观表现,是艺术家创作意图和审美观念的具体体现。
3. 美术作品的形式具有独立审美价值,可以脱离内容而存在。
四、马克思主义的解释1. 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术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种反映,是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审美认识。
2. 美术作品中的社会内容和社会意义,是艺术家对社会现象、阶级斗争和历史进程的反映。
3. 马克思主义强调美术的社会功能和阶级属性,认为美术应当为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服务。
第二节:美术的社会本质一、美术在社会中的位置1. 美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反映了社会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和文化特征。
2. 美术作品在社会中具有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可以塑造人们的审美情趣、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
3. 美术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如审美娱乐、教育启迪、社会批评等。
二、美术与社会生活1. 美术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家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将其融入作品中。
2. 社会生活为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艺术家从中汲取创作资源。
3. 美术作品通过表现社会生活,传递了艺术家对社会现象的态度和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一、准备阶段
美术接受的内在过程
(一)阶段 (一) 知觉——完形与弥散 (二) 知觉——错觉 1、空间错觉 2、物象错觉及其他
(三) 知觉——“差异原理”与“陌生化” “似与不似”之间
三、高级阶段
(一) 理解
1、理解和前理解
接受者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总是建立在他过去对
二、美术的审美教
育
(一) 美术的审美教
育与美的观念
(二) 美术的审美教育与审美能力 (三) 美术审美教育的特点
1、“寓教于乐”
美术审美教育的第一个特点可概括为“寓教于乐”四个字。 “寓教于乐”是由古罗马的文艺理论家贺拉斯最早提出来的。
2、潜移默化
美术审美教育的第二个特点是“潜移默化”,使人们在不 知不觉中既得到美的享受,又在精神方面得到净化。
理的人员。其他还有出版商、画廊老板、艺术经纪
人等。
这些人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他们 中的许多人同时就是上述某一领域的专家, 如美术史家、美术批评家等。第二个特点是 他们对美术接受的作用也通过他们任职的机 构来发挥作用。
美术接受的社会环境——美术世界中的第二部 分是各种美术机构,也就是豪泽所说的“中介体制” 那一部分。它们首先是美术展览馆、博物馆、画廊
第四讲
接受论
从接受角度研究美术活动中的相关问题是本章
的主要任务。在这一章中,我们将讨论美术接受的
性质与特征;美术接受和传播的社会环境——美术
世界;美术接受的内在过程;美术接受与美术的社
会功能;美术的审美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第一节
美术接受的性质与特征
一、美术接受与美术的本质
(一)美术接受是构成美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
美术本质中的重要作用。
当美术作为一种对象存在于人类生活中时,实
际上可以从多角度,用很不相同的方式去接受。接
受方式和态度不同,美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性质则 不一样。
必须说明的是:第一,审美态度不仅是 一种接受方式,而且也是一种审美能力,这 种能力是随人类的历史发展逐渐生成的。关
于这一点,我们将在下编的发生论部分再给
第三是美术理论家和美学家,他们虽然不对具体的 美术作品的传播和接受起直接的作用,但是他们却 能通过对具体的美术世界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理论上
的思考。第四是美术史家。美术史家一方面是历史
中美术作品的直接接受者,另一方面也是美术传统 的保存者与阐释者。第五,在艺术世界中,还有一 大批在各种美术机构中任职的工作人员,如美术编 辑、美术老师、美术界展览馆和博物馆中研究和管
等展览和收藏机构,可以说他们是“美术世界”中
最为重要的美术接受的社会中介机构。美术接受最 有效的方式是对美术原作的欣赏,这意味着,美术 的大众接受必须在固定的展览场所进行。
在美术机构中,美术出版社在美术接受活动中
起着展览馆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美术教育机构,如美术学校、中小学的美术教 育在美术接受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可以从两个 方面来看,第一方面是美术教育本身就是接受、理 解、欣赏、学习美术作品的一种方式。第二个方面
解中来。
2、理解的循环 理解循环可用狄尔泰的一段话来界定:“整体 只有通过理解它的部分才能得到理解,而对部分的 理解又只能通过对整体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五个 方面来看美术接受中理解循环的现象。首先,从对 一幅作品的理解看,接受者必须理解作品中的部分 才能理解整体。 其次,任何一幅美术作品都是特定历史文化的 产物,相对于这样一个广大的历史文化背景来说,美 术作品只不过是它的一部分。
予详细论述。第二,在对美术作品的接受过
程中,审美意识、审美理想这些带有倾向性、
目和性,甚至概念性的东西必然参与进来。
(三)美术接受是美术返回社会生活的必由 之路
美术作为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之一,是对社会
生活的一种反映形式。但是艺术家们并不是单纯为
了反映生活而去从事美术创作的,他们的最终目的
还是希望通过对生活的反映来干预、参与、甚至重
分的,这意味着,在这四者之间同样有一个
理解的循环问题。在美术接受的理解活动中,
大概没有一个接受者能逃避这一循环,所不
同的只是谁能更有效地进入并充分地利用这 一循环,从而达到真正地、深刻地理解美术 作品的目的。
3、理解中的还原和误解
从美术接受过程的理解看,我们认为还原
和误解都有其客观的依据,也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新建构我们的社会生活。
首先,美术返回社会生活就内在于美术接受和
消费的形式中。
事实上,接受主体本身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
体,他们的社会实践,他们的情感、思想、信仰, 他们的喜怒哀乐构成了社会生活丰富的内涵和感性 形式,成为艺术家反映的对象。所以,当艺术家的 作品通过社会的传播中介而与广大的接受主体发生
首先,美术接受和消费在其现实性上是美术 活动的完成 。
其次,美术的接受与消费在潜在的意义上又同 时是整个美术活动在观念与动机上的起点。 第三,美术的接受与消费贯穿于整个美术生产 活动之中。
(二)美术接受方式与美术的本质
在关于美术本质的各种理论中,学者们更多地 注意到了两个方面:一是艺术家(如表现论、潜意 识论等);另一方面是艺术作品(如摹仿论、形式 主义、符号论等),往往忽略了美术的接受方式在
(二) 美术作品召唤结构的实现 伊瑟尔认为,美术作品的结构是一种召 唤的结构,只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才能填补 和具体化这个艺术图式中的空白和不确定点, 完成这个召唤的结构。
美术作品的“召唤结构”分为这样几个层次: 第一、物质材料层。第二、形式结构层。这 个层面在美术作品中不仅表现为形态,而且 包含着肌理、笔墨、笔触趣味等内容。第三、 客体所指含义层,它更多地体现在写实性和 有形象的作品中。第四、意义集合层,它是 指前三个部分相互结合所产生的作品中各层 面意义的汇聚。
方式。 的直接同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共鸣。它表现为在体验 中接受者完全被作品的思想、情感、审美魅力所打动,
在美术接受中的体验所出现的主体与对象(美术作品
仿佛与作品的色彩、线条共呼吸,与作品中的人物共命
运,思其所思、恨其所恨。
(三)回味
美术作品能否进入接受者的回味中,是检验它 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准。
是通过培养专门的美术创作人材来影响美术接受活
动。美术发展的历史证明,自美术教育进入美术世 界中以来,每一时代的美术接受都不同程度地受到 学院的影响。
美术接受的社会环境——“美术世界” 中的第三个重要部分是支配美术世界运转的 规则和制度。它们是在人类历史和美术史的 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美术的接受具有 约定俗成的强制、调节力量和导向作用。 上述美术接受的社会环境——美术世界范 围中的三个部分是内在地相互关联的,去掉 任何一个部分都将影响到美术的接受。
同时,美术世界还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值得我们注 意:第一个特点是美术世界是一个专业化的世界范围。 所谓专业化的世界,从美术接受的角度看,就是为了
人们从审美的立场去接受美术作品而建立的世界。同
时,这个专业化的世界是随人类的历史发展逐步建立
起来的。
美术世界的第二个明显特点是:由于美术世界的 存在,美术作品在传播、接受过程中的中介就逐渐增 多,接受过程也越来越复杂。
第三,在中国,“知人论世”同样是热爱者理 解美术作品的一个原则。 第四,在文学理论基础中,有一个“互文性” 概念,用来表达历史上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美术理论中,虽然没有这一言简意赅的概念,但
“互文性”这一事实还是存在的。
第五,上述对美术作品理解的四个循环,
相对于这四者总和来说,又都是局部的、部
社会实践中重新构造我们的现实。
二、美术接受与美术作品
(一)美术作品是一个有待实现的对象
当美术作品被创造出来还未进入接受过程之前, 它在两层含义上还仅只是一个有待实现的对象 :第 一层含义是指接受使作品从潜在的可能性转换为现
实性。第二层含义是指美术作品作为一个召唤结构,
只有接受活动的参与才能实现它的意义和价值。
关系时,本身就意味着作品已经返回社会生活。
其次,美术的接受与消费使美术重返社会生 活还表现在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构造新的社 会生活上。
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接受,接受者不但被作品所构 造的新的现实所感动, 从而能以新的态度,新的眼光, 重新审视、理解现实生活,而且还能在现实生活中通
过社会性的实践活动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在
术接受活动中的一个层次,这与欣赏性的接受方式
和层次有很大的区别。这种区别表现在对美术作品 欣赏性的接受方式主要是一种直觉活动。简言之, 欣赏性接受是一种直觉性、主观性和享乐性较强的 接受方式。
批评性的接受方式是建立在欣赏性的接受基础 上的,是欣赏式的深化,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实 用性的特征。正是这一点,使它能以各种方式反作
我们可以把豪泽的“中介体制”理论和迪基的 “艺术世界”理论综合起来考察美术接受的社会环境— —美术世界的构造及它的三个组成部分。 第一是“美术世界”中为接受做出贡献的各种意义
上的主体。首先是美术家,是他们为美术的接受提供了
最直接的对象——美术作品。其次是批评家,豪泽称他
们为“中介者”和在艺术家与接受者之间的“第三者”。
和价值,代表了接受者在理解美术作品时的两种不
同的努力方向。从还原角度看,不管接受者能否在
真正的意义上把美术作品的含义还原到当时的历史、 当时作者意图的水平上,这种企图是永远值得鼓励 的。从误解,也即对作品意义的理解方面看也是完 全必要的。
(二)体验
在美术作品接受过程中,体验既是最高级的阶段,也
是最能与美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和本质特征相吻合的接受
(二)“美术世界”的性质与功能 1、中介性 2、接受性 3、主动性 4、制度性与惯例性
二、美术接受的社会环节 (一) 美术展览馆 (二) 新闻媒介 (三) 美术出版社
(四) 美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