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目录序 翻译

合集下载

刘向《战国策》原文·注释·译文

刘向《战国策》原文·注释·译文

刘向《战国策》原文·注释·译文战国策作者:(西汉)刘向最后更新:2013-09-28 06:44战国策简介: 刘向编著的《战国策》是汉人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纵横家著作编辑而成的一部独特的国别史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第1章东周策(1)•第2章东周策(2)•第3章东周策(3)•第4章西周策(1)•第5章西周策(2)•第6章秦策(1)•第7章秦策(2)•第8章秦策(3)•第9章秦策(4)•第10章秦策(5)•第11章秦策(6)•第12章秦策二(1)•第13章秦策二(2)•第14章秦策二(3)•第15章秦策二(4)•第16章秦策二(5)•第17章秦策三(1)•第18章秦策三(2)•第20章秦策四(2)•第21章秦策四(3)•第22章齐策一(1)•第23章齐策一(2)•第24章齐策一(3)•第25章齐策二•第26章齐策三(1)•第27章齐策三(2)•第28章齐策四(1)•第29章齐策四(2)•第30章齐策四(3)•第31章齐策五(1)•第32章齐策五(2)•第33章齐策六(1)•第34章齐策六(2)•第35章齐策六(3)•第36章楚策一(1)•第37章楚策一(2)•第38章楚策一(3)•第39章楚策一(4)•第40章楚策二(1)•第41章楚策二(2)•第42章楚策三(1)•第43章楚策三(2)•第44章楚策四(1)•第45章楚策四(2)•第46章楚策四(3)•第47章赵策一(1)•第48章赵策一(2)•第50章赵策一(4)•第51章赵策二(1)•第52章赵策二(2)•第53章赵策二(3)•第54章赵策二(4)•第55章赵策三(1)•第56章赵策三(2)•第57章赵策三(3)•第58章赵策三(4)•第59章赵策三(5)•第60章赵策三(6)•第61章赵策三(7)•第62章赵策三(8)•第63章魏策一(1)•第64章魏策一(2)•第65章魏策一(3)•第66章魏策二(1)•第67章魏策二(2)•第68章魏策二(3)•第69章魏策三(1)•第70章魏策三(2)•第71章魏策三(3)•第72章魏策四(1)•第73章魏策四(2)•第74章魏策四(3)•第75章韩策一(1)•第76章韩策一(2)•第77章韩策一(3)•第78章韩策二(1)•第80章韩策二(3)•第81章韩策三(1)•第82章韩策三(2)•第83章韩策三(3)•第84章燕策一(1)•第85章燕策一(2)•第86章燕策一(3)•第87章燕策一(4)•第88章燕策二(1)•第89章燕策二(2)•第90章燕策二(3)•第91章燕策三(1)•第92章燕策三(2)•第93章燕策三(3)•第94章宋、卫策(1)•第95章宋、卫策(2)•第96章中山策(1)•第97章中山策(2)。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原文及译文赏析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原文及译文赏析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原文及译文赏析战国策目录序曾巩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

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

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

二子之道如是而已。

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

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

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

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害正(),宜放()绝之。

此书之不泯,其可()?”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着而非之。

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策翻译和原文(精选6篇)

战国策翻译和原文(精选6篇)

战国策翻译和原文战国策翻译和原文(精选6篇)《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战国策翻译和原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战国策翻译和原文篇1【提要】“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也。

计失而听过,能有国者寡也。

”有关国家和个人的重大决策是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一步走错,谬以千里。

如果没有采纳有关国家存亡的关键大计而导致重大决策失误,那么国破家亡也很正常。

楚怀王是战国有名的昏君,正是他,使可以与秦国分庭抗礼的楚国走向了衰落乃至灭亡。

【原文】齐助楚攻秦,取曲沃。

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

弊邑之王所甚憎者,无大齐王;唯仪甚憎者,亦无大齐王。

今齐王之罪,其于弊邑之王甚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仪不得为臣也。

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

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

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纐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

”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

楚王曰:“不纐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

”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

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

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

战国策序文言文翻译

战国策序文言文翻译

夫战国之际,诸侯并起,天下大乱,诸侯相争,各欲以强凌弱,以大吞小。

是时,智谋之士,纷纷出谋划策,以助其君,以定其国。

于是,各国史官,纪其事,载其言,汇编成册,是为《战国策》。

《战国策》者,记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之事,以其文辞华丽,辞藻丰富,故得此名。

其书成于战国末年,作者不详,或谓刘向所编,或谓汉武帝时所修。

然无论作者何人,其所记之事,皆当时之实,其所载之言,皆当时之声,故《战国策》为研究战国时期历史之重要文献。

《战国策》序,乃刘向所作,其文如下:盖闻战国之时,诸侯并争,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于是,智谋之士,纷然而起,各为其主,出谋划策,以定其国。

彼时,言辞锋芒,辩才无碍,智计百出,令敌国丧胆,本国强盛。

然而,岁月如梭,世事变迁,智谋之士,亦随时代而变迁,其所言所行,皆当时之需,后世难以效仿。

是以,吾辈后人,欲知战国之时,各国之政、军、经、文、外交,不得不读《战国策》。

夫《战国策》者,载战国之事,记战国之言,述战国之智,以其文辞之美,见战国之世。

观《战国策》,可以知当时之风俗,可以见当时之政治,可以识当时之人才,可以悟当时之智慧。

夫《战国策》之文,辞藻华美,语句隽永,读之令人陶醉。

然而,其中所言,皆当时之实,非虚言妄谈。

观其文,可以知战国之时,智谋之士,如何以智取胜,如何以谋治国。

是以,吾辈后人,读《战国策》,不仅可以增长见识,还可以启迪智慧,学习治国之道。

夫《战国策》之作,虽非一时之作,然其所记之事,皆当时之实。

自刘向编撰以来,历代学者,皆以此书为研究战国时期之重要依据。

然《战国策》之作,非为一国之史,亦非为一国之策,乃为一时之策,为一代之策。

是以,吾辈后人,读《战国策》,当以当时之背景,当时之风俗,当时之政治,当时之人才,当时之智慧,为参照,以理解其文,以悟其道。

总之,《战国策》者,战国时期之智谋之书,亦为后世之治国之书。

吾辈后人,读《战国策》,当以史为鉴,以智为舟,以谋为桨,以勇为帆,以德为舵,以达治国平天下之目标。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原文注释赏析译文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2,《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3。

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4,而疑其不可考者5,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6,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7,不得不然。

则可谓惑于流俗8。

而不笃于自信者也9。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10!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11,其变固殊12,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来先后未尝不同也。

二事之道如是而已。

盖法者,所以适变也13,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

故二子者守此14,岂好为异论哉15?能勿苟而已矣16。

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17;其设心注意18,偷为一切之计而已19。

故论诈之便20,而讳其败21;言战之善,而蔽其患22,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23;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24,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25。

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26,用之无弊。

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7,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28”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29,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30;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

岂必灭其籍哉31?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32,有为墨子之言者33,皆著而非之34。

至于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汉之起,二百四五十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曾巩《战国策目录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篇一」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

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

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

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

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

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日:“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令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

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

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日:“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措,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①。

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

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

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

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

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

唯君之留意焉!”【注】①乐毅原在魏任官,奉魏王之命出使燕国,燕昭王以客礼相待,遂留燕。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弃:离弃,这里指“离世”B.故假节于魏王假:假装C.堕先王之名者堕:毁坏D.臣虽不佞佞:有才能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B.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C.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D.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乐毅在燕昭王时期得以重用,率兵伐齐,先后占其七十余城。

战国策全文及译文

战国策全文及译文

战国策全文及译文
《战国策》原文及翻译如下:
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驰走楚、秦之间,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轸,然则是轸自为而不为国也。

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听乎?”
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陈轸曰:“然。

”王曰:“仪之言果信也。


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

曰:‘孝己爱其亲,天下欲以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为臣。

卖仆妾售乎闾巷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

’吾不忠于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秦王曰:“善。

”乃止之也。

张仪又在秦王前面诽谤陈轸说:“陈轸奔走于楚、秦之间,但现在楚国不见得对秦友好,反而却和陈轸的关系非常亲密。

如此看来,陈轸一切举动都是为自己,而不是为了秦国。

况且陈轸又企图背叛秦国而投奔楚国,大王为什么不明察此事呢?”
于是秦王就问陈轸说:“我听人说你准备背秦而去楚国,有这回事吗?”
陈轸回答说:“有这回事。

”秦王有点生气地说:“那么张仪所说的话是真的了?”
陈轸回答:“何止张仪知道这件事,就连路人也知道这件事!常言道:‘由于孝已(著名孝子,殷高宗之子)孝顺他的父母,因而天下父母都希望孝已做自己的儿子;由于伍子胥忠于他的君王因而天下的君王都希望伍子胥作自己的大臣。

卖仆妾时如果能卖到本乡,那就证明是一位好仆妾;被休的妻子如果能改嫁到本乡,那就证明他是一位好妻子。

’如果我不忠君爱国,忠诚于秦王,那么楚王又怎么要我做他的大臣呢?忠心耿耿尚且被遗弃、被放逐,我不去楚国又去哪里呢?”
秦王感动地说:“贤卿言之有理。

”于是就把陈轸挽留下来。

古诗战国策目录序翻译赏析

古诗战国策目录序翻译赏析

古诗战国策目录序翻译赏析文言文《战国策目录序》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十一篇者阙。

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

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

二子之道如是而已。

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

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

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

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

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

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

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着而非之。

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策目录序》参考译文:
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共三十三篇,崇文馆藏书阁总目录称(现在)缺失了一十一篇。

我在(许多)士大夫家里探访寻求,才全部得到了这部书,订正其中的错误,并且对那些不能考据的篇章保留疑问,这以后《战国策》33篇可谓又完整了。

(我)写下序言道:刘向为这本书作序,说周朝祖先(叙曰:周室自文、武始兴),指导教育百姓,整顿法令制度,所以天下太平;等到春秋后期,(诸侯)采用权谋狡诈(的治国措施),并且(施行)仁义之政的途径堵塞,因而天下大乱;这种说法已经很好了。

(序言)最后告诉(我们)这本书提及的战国谋士,揣摩当时君王能够施行的(政策),不能不这样;可以说是被一般人的看法迷惑并且不能确实相信自己判断的人。

孔孟所处的时代,离西周初年已经几百年,文王武王用过的法令制度已经散失,原先传承的风俗薪火已经熄灭很久了;这二人竟特别阐发先王的治国体系,告诉我们(仁义)是不可变更的,哪里是要迫使天子及其后人做不能做的事呢?也不过是要根据他们遇到的时代特点以及与以前不同的情形,来制定当代的法令制度,使之不违背先王的旨意罢了。

炎黄二帝、尧舜禹三王治理天下,他们遭遇的情形、法令制度本不相同,但是他们治理国家天下的心愿,处理事物的主次、始终、先后关系的方法,不曾有什么不同啊。

孔孟的学术门径就是这样。

法令,是用来适应变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王道,是用来建立国家根本的,不能保持一致;这是不可改变的真理。

所以孔孟捍卫这个,哪里是喜欢发表不同见解呢?只是不肯无原则地附和、取悦世人的好感罢了。

(他们)可以说是不被一般人的看法迷惑并且确实相信自己判断的人。

战国时期那些四出活动宣扬自己主张的游士就不这样。

(他们)不明白王道可以崇奉,而甘愿接受轻易劝服他人的游说之术。

他们筹划的办法、集中的精神,把投机取巧当作一切谋略的核心罢了。

所以他们论述诈谋的便利却避而不谈不成功的方面,大谈交战的好处却隐瞒它的祸端。

那些一个跟着一个施行的,没有不是在诈谋中获利又难于承受它的祸害,在交战中得胜,又难于承受它的损失的人。

最后到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这些人,依靠诈谋而丧失性命;而任用他们的诸侯以及秦国,也是国家败亡。

这种人就是当世的大祸害是非常明显的,但一般人还有明白这一点。

只有先王的治国体系,能够顺应时代变化,(虽然根据它)制定的法令制度不同,可是验证起来没有瑕疵,使用起来也不用担心滋生流弊,所以古代的圣贤没有拿“王道”来换取“诈谋”。

有人说:“如此不正当的学说,会危害光明正道,应该把它抛弃得远远的来斩断祸根。

这样书的不消灭,能行吗?”(我的)回答是:“君子禁绝邪说的方法,本来就是要向天下人阐明其说法,让当今的人都知道这种学说不能采纳,这以后禁止就会完全彻底;让当今的人都知道这种学说不能实施,这以后提防就会很清楚明白;哪里一定毁灭这些书呢?把它抛弃得远远的来禁绝,并不比这样好。

因此孟子的书中,有记载神农的言论的,有记载墨子言论的,都是记载后否定它的。

至于这本书刊印,上溯连接到到春秋,下到楚国建立,记载245年时间纵横家的行事,本来就不能搁置。

”这本书高秀注释有21篇,有人说32篇,崇文总目录只留有8篇,现在保存有10篇。

编校史馆书籍官曾巩作的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