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北京史研究综述
一代报人成舍我研究综述

( 一 )透 过一份 报纸 见其 经营模 式
具体地分析成舍我是如何经营一份报纸的,可 以比较直 序幕 , 自此 ,研究成舍我 的重 点开始 向新 闻思想 、报业 经营 观 地 认 识 成 舍 我 的报 纸 经 营 模 式 。 和新 闻教育转移 ,而且 ,对成舍我个 人经 历的研 究也不仅仅 其中最具代 表性 的是 1 9 8 0  ̄1 9 8 1 持续发表在 《 新闻研究 停 留 在 表 面 的 对 事 实 的陈 述 上 ,深 入 地 分 析 人 物 , 出现 了对 资 料 》0 3期 的 《 世 界 日报 初 创 阶 段 ( 一 九 二 四年 至 一 九 二 七
的研究状况后 ,本文主要着眼于前人对于成舍我报业经营的 在 中 国知 识 资 源 总 库 ( C NKI )中 国期 刊 全 文 数 据库 ,对 研究 ,希望能够从 中找寻到为 当今的报业发展可借鉴的宝贵 “ 成舍我” 进行关键字检索 ,检索结果显示有 1 5 0条 ,其中期 经 验 。 刊类 资料 1 0 1条 ,硕博论文 1 8条 ,会议记录 6条 ,报纸类 1 1条,其他 1 4条 。根据所研究 的主题 ,将收集到 的文献进 行筛选 ,留下期刊类文献共 5 6篇 ,其中 1 9 8 0  ̄1 9 8 1年问共 有 6篇文献,均是出 自 《 新 闻研究资料》这本期刊上, 由曾 在 《 世界 日报 》工 作过 的贺逸丈、左 笑鸿、夏方推等人,根
成 舍 我 正 面积 极 的 评价 。 年) 》 ,作者是 曾在世界 日报工作过的贺逸丈、左笑鸿、夏方 目前 研 究 成 舍 我 的 专著 , 主 要 有 5本 , 马之骗主编 的 《 新 推等 ,具体详尽地分析 了成舍我创办 《 世界 日报》的过程 , 闻界三老兵 :曾虚 白・ 成舍 我・ 马星野奋斗历程》 、唐 志宏 主编 涵盖 了办报过程 中的细节 ,是研究 《 世界 日报》创办过程中
“百年回看五四运动——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人文论坛”综述

中共党史研究2019年第7期·研究动态·34*56789:;;<=>2?@789:A4B*CDEFGHI欧阳哲生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
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为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6月22日至23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大学五四运动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人文学部联合主办的“百年回看五四运动———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人文论坛”在京举行,来自国内外的70多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交流五四运动研究的最新成果。
这次论坛共收到论文53篇,其中有16篇分三场被安排在大会发言,其他37篇论文按内容分六场在小组报告。
参加这次论坛的学者来自历史、哲学、中文、政治、教育、科技、外语等学科,具有鲜明的跨学科、跨专业取向,专业背景的多样化可谓这次论坛的最大特点。
提交论坛的论文关涉的内容和取得的学术进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一是大力拓展五四运动史的国际视域,将五四运动置于世界视野加以考察。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世界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新文化之所以为“新”,主要是援西入中,充分吸收欧美近世文明的优秀成果,窥取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
过去五四运动史研究在这方面比较薄弱。
王笛关注到诸如《纽约时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考察了五四运动以后至华盛顿会议期间美国对华态度和政策形成的社会基础。
他特别提到美国媒体在考虑支持中国时,把支持当前中国政府还是扶持中国人民走向法治和民主区别得很清楚,并因此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孙江指出,“五四事件”在日本舆论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大正时代的著名德谟克拉西代表吉野作造与众不同,对“五四”学生抗议“侵略的日本”深表理解,提出了“和平的日本”与中国国民“提携合作”的诉求,并为此写信给李大钊,派人与《晨报》记者渊泉、李大钊联系。
“五四事件”一年后,北京大学学生组团访问日本,但两国学生的思想出现了新转向,大家更关心的是“过激思想”———苏俄革命。
近三十年来《北史》研究综述

中国史学史》 ( 上海人 民出版社 , 1 9 8 6 年) 、瞿林东的 八卷 , 共 一 百卷 。作 者李 延 寿继 承其 父遗 志 , 在魏 、 齐、 《 唐代史学论稿 》 ( 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 , 1 9 8 9年 ) 、 王 周、 隋四书的基础上删改而成 , 同时也参考了当时所见 《 的各种杂史 , 增补 了不少史料 。其书成于唐高宗时期 , 树 民的《 中国史学史纲要》 ( 中华书局 , 1 9 9 7 年) 等 。文
一 一 黼 蕊 箍 。
诘 0 0 0 。一 “ 史 ) 》 ( 人 民出版社 , 1 9 8 7 年) 、瞿林东的
话》 ( 人 民教育 出版社 , 1 9 8 8年 ) 、 王锦贵的《 中国纪传 ( 北京大学 出版社 , 1 9 9 6年 ) 、李学勤的 《 北史》 成书后 , 历代学者对其评价不一 , 或褒扬 , 体 文献研 究》
4 . 关 于李 延寿 修史 宗 旨的讨 论 。修 史宗 旨方 面仅 献, 文 中也 指 出李延 寿 有倾 向统 一 的思想 。张 华腾 《 延 见一位学者有过专文讨论 , 金家诗《 ( 南史 ) ( 北史) 价值
或批评 ,大多 是从 总体 上考 察 。而现代 学 者则 改 变视 《 经史说略》 ( 燕山出版社 , 2 0 0 2 年) 等著作较为详 细地
角, 更深人地对《 北史》 中所透露出的问题进行评论和 介绍和评价《 北史》 的修撰过程 、 体例 、 优缺点及 内容特
探讨。 ( 一) 专著 征等 。
一
经问世就得到朝廷 的批准流传 , 并 由高宗亲 自作序 , 化辞书中一般有专条对《 北史》 进行简单介绍和评论 ,
至宋朝时被认定为十七史之一 ,清乾隆年间则被钦定 字数不多 , 创新性不大 , 如丁守和主编 的《 中华文化辞 为二十四史之一 , 可见其传世后 的巨大影响力 。 《 北史》 典》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1 9 8 9年 ) 、 胡道静 主编的《 简明
二十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DOC)

⼆⼗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DOC)⼆⼗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周晓光刘道胜安徽师⼤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七)⼆⼗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周晓光刘道胜明清两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长期以来,有关明清史的研究,是史学界最关注的研究领域之⼀。
近百年来,特别是建国50多年以来,在明清史研究的各个领域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研究内容涉及明清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化、地理、民族、宗教、中外关系、⽂学艺术、思想⽂化、历史⼈物等诸多⽅⾯。
因限于篇幅,兹将其中若⼲问题的研究概况,分述于下。
⼀、关于明史与清史发展阶段的划分问题明朝建⽴于1368年,灭亡于1644年,先后传12代,历太祖、建⽂帝、太宗(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景泰帝、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毅宗)16帝,共计276年。
学术界将这⼀段历史⼤抵分为三个时期:第⼀时期,从14世纪60年代到15世纪30年代。
该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封建主义专制制度⾼度发展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和巩固明朝统治⽅⾯实⾏了⼀系列的措施,主要表现在:废⾏中书省,改设⼗三布政司,分设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掌地⽅民政、刑法和军事;废中书省及丞相,设置直属皇帝的六部;设刑部、⼤理寺、都察院三法司分掌司法、监察⼤权;分兵权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在民间实⾏⾥甲制、关津制等,严格户籍管理;制定《⼤明律》,从法律上保障封建统治秩序;亲⾃颁写《⼤诰》,并先后制造了“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蓝⽟案”、“南北榜案”以及⽂字狱,以打击功⾂与豪强;分封诸⼦为藩王,分镇各地,以巩固朱⽒的统治等。
这些措施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达到了空前强化的程度。
与此同时,朱元璋总结元朝灭亡的教训,执⾏“休养⽣息”的政策,如解放匠户、奴婢,迁徙农民,⿎励垦荒,实⾏屯⽥,承认农民对⼟地的所有权等。
这些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盾,促进地⽅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朱元璋死后,建⽂帝朱允炆实⾏削藩,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在北平起兵,通过三年战争夺取了皇位。
北京地区隋唐时期墓葬研究综述

北京地区隋唐时期墓葬研究综述作者:姚庆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4年第03期摘要:北京地区在隋唐时期作为北方重镇,其历史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建国后,在北京地区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尽管发掘的隋唐墓葬为数不多,但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通过对北京地区隋唐时期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该地区在辽金时期的社会状况,为进一步研究隋唐时期的历史提供重要资料。
关键词:北京地区;隋唐时期;墓葬形制;随葬器物中图分类号:K87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3—0137—02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地区所发现的隋唐时期的墓葬相对较少,据统计显示,目前发现的大约有43座,主要集中在房山区。
对北京地区隋唐墓葬的发掘可以补足历史文献的空缺,达到历史文献与“地下材料”的相互印证,从而使得对北京地区隋唐时期的墓葬研究更为科学、合理。
一、研究现状由于建国以来北京地区所发现的隋唐时期的墓葬数量不多、大部分墓葬破坏严重、墓葬形制的规律性不明显等原因,学术界对这一时期的墓葬研究甚少,学术成果也较少。
目前对北京地区隋唐墓葬的研究以区域性(华北地区)研究为主,案例研究不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刘耀辉先生的学术成果。
北京地区在隋唐时期仅是一个北方重镇,并不具有经济、政治上的优势,而且与北方民族相邻,因此该地区墓葬在这一时期表现出不同于中原地区的一些特征。
现对其进行简单阐述:1.政治上,地方性政权占主导地位。
该地区由于在地理位置上远离中央,与北方的少数民族相邻,动乱不断,因此中央对该地区的统治效力薄弱,表现出浓厚的地方独立性,对中央的政令意识淡薄。
2.民族关系上,民族文化相互融合。
该地区地处隋唐帝国的北部边境,其周围分布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如靺鞨、高丽、室韦、突厥、契丹、奚落等部族,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
3.宗教上,寺庙宫观盛行,以佛教为主。
由于佛教盛行,在北京地区出现了大量的佛教寺院,如慧聚寺、法源寺等,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墓葬的形制构造。
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通用7篇)

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通用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句子大全、作文大全、诗词歌赋、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complete sentences, complete compositions, poems,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通用7篇)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第一篇10月28-29日,在丹阳五中举行了镇江市无锡市高三历史联合研讨会,本人有幸作为扬中地区的代表之一参加了本次会议。
近百年文征明研究综述

要: 文征明是明代 中期吴 中地区文艺界举足轻重的人 物 , 在诗文书画领域的造诣颇高 。文章考察了研究者对文征
明的生平 事迹、 文献整理 、 隐心态 、 仕 艺术 思想 、 艺术创作等方面 的研究现状 , 为对文征 明的研究虽取得了令人可喜 的成 认
绩, 但对其全面的、 的研究仍需加强 。 综合
2文 献 整 理 .
文征 明一 生创作颇 丰 ,有大量 的作 品行 于
世。 在明清时期 , 明的诗文 书画集有不少刻 文征 本。明嘉靖三十九年 ,停云馆帖》 《 刻成 ; 明嘉靖 别类 。但是《 补辑》 “ 中 书画题跋 , 除前人著录 大率出于 目见 , 亦有为舍侄邦立所见各地博 四十五年 , 俞宪刻《 文翰诏集》 续文翰诏集》 外 , 和《
的思想。 蔡清德《 文征明与金陵书家交游考略》0 【 - 9 文, 考察 的是文 征 明与顾 磷 、 沂 、 韦 、 陈 王 徐 霖、 金琮等金 陵书家的交游 与互 动关系 。 刘纲 纪
一
《 征 明》t 一 书 , 文 [ - 对文征 明 的生平 也有较 为
详细 的叙述 。
、
生平事迹与文献整理
石守谦注重从原始文本中寻找文征明为官前后思想变化的证据其此期心态的剧烈变化促使其绘画创作的风格产生了转变即由表现普遍的江南隐逸情怀转向寄托个人性更为明显的自我情怀从悠闲潇洒变为沉重幽深技法难度与抒情深度原有的冲突关系被打破而逐渐向形式力量发展
第2 6卷 第 7期
2 1 年 7月 01
乐 山师范 学院 学 报
关键词 :C 3 征明; 研究 ; 综述
中图分类号 :8 K2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0986(010—060 10—6 62 1)709— 6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题目: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一、前言:一、史料教学及相关概念1、史料史料,就是认识、解释和重构客观历史过程的那些资料,是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2、史料教学史料教学是20 世纪70 年代在英国兴起的“新历史科”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校历史学习的重心不应该再是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学习怎样去获得知识。
”其基本理念是:学生不能仅仅被教导固化的知识,还应该被教导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因而这就涉及到让学生自己去运用史料的问题。
进行史料教学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改进传统历史教学,真正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更是使历史发挥其真正作用的需要,进行史料教学符合高中生的心理和认知需要,惟有通过运用史料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动态现代意义上的史料教学的系统研究和实践首先发生在英国中学历史教学界。
20 世纪70 年代英国的中学历史教学出现严重危机,其中中学历史教学的价值、功能、方式等都被社会普遍质疑。
为了走出教学困窘,英国的中学历史教育界掀起了“新历史”思潮,主张“新历史”的研究者认为“学校历史教学重心不应该只是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教会学生怎样获取学习历史知识”。
这一思潮主张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探究历史的方法,主张学生向历史学家那样以史料为证据来研究历史,所以他们主张开展史料教学。
这一思想提出后,在教育界引发剧烈争论。
至80 年代后,史料教学逐渐被广大教师认同。
此外英国政府在1991 年颁发的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把史料教学单列为一目,又把史料教学能力分成十个标准。
在“新历史”思想影响下,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广泛运用史料教学,同时英国的一些历史教学法专家,如李彼得,汤普森,罗杰斯等也对史料教学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阐释了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价值、运用方法以及史料与学生理解历史的关系等。
较著名的有伦敦大学狄更斯和李彼得的《历史课中的证据》提出了史料可激发学生兴趣,明确主题,让学生学到史家的技能、观点、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百年北京史研究综述
作者:邱国盛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10064
刊名:
北京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 OF BEIJING
年,卷(期):2002(3)
被引用次数:5次
1.曹子西北京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北京社会科学 2000(01)
2.李景汉北平最低限度的生活程度的讨论 1929
3.李景汉北京人力车夫现状的调查 1925
4.李景汉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 1929
5.陶孟和北平生活费之分析 1930
6.奥斯伍尔德·喜仁龙北京的城墙和城门 1985
7.Sidney D Gamble Peking:A Social Survey 1921
8.孟天培;甘博二十五年来北京之物价工资及生活程度 1926
9.侯仁之关于古代北京的几个问题 1959(09)
10.北京城的兴起--再论与北京建城有关的历史地理问题 1991(04)
11.北京历代城市建设中的河湖水系及其利用 1989
12.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史》编写组北京史 1985
13.G William Skinner ed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977
14.于德源北京农业经济史 1998
15.赵园城与人 1991
16.杨东平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 1994
17.陈月清;刘明翰北京基督教发展述略 1998
18.朱祖希北京城:营国之最 1990
19.汤锦程北京的会馆 1994
20.吴建雍北京城市生活史
21.史明正北京史研究在海外 1999(03)
22.李淑兰地理环境与北京历史发展 1996(04)
23.韩光辉历史上北京地区人口周期性锐减的原因探析 1994
24.韩光辉金元明清北京粮食供需与消费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农史 1994(3)
25.赵惠蓉晚清京师的粮食供应-晚清北京社会问题剖析之一 1996(02)
26.龚胜生元明清时代北京城燃料供销系统研究 1995(01)
27.刘小萌清代北京内城居民的分布格局与变迁 1998(02)
28.王均,祝功武清末民初时期北京城市社会空间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1999(1)
29.韩光辉金代都市警巡院研究[期刊论文]-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5)
30.贺树德明代北京城的营建及其特点 1990(02)
31.韩大成明代北京经济述略 1991(04)
32.魏开肇慈禧太后和古都北京早期现代化 1995(03)
33.胡光明清末民初京津冀城市化快速进展的历史探源与启示 1997(22)
34.果鸿孝清末民初北京的工商业 1993(02)
35.魏开肇论晚清北京铁路、邮电和近代学校兴起的基本特点 1989(03)
36.纪良近代北京城市的变迁 1990(02)
37.刘耿生周学熙与京师自来水事业 1988(04)
38.袁熹清末民初北京的贫困人口研究,北京档案史料 2000
39.张福记清末民初北京旗人社会的变迁 1997(02)
40.张天宇老北京的水夫北京档案史料 1999
41.司马城北京近代的保险业 1999(02)
42.谭列飞京西门头沟矿区"包工柜"制度初探 1989(01)
43.刘娟近代北京的商会 1997(03)
44.常润华近代北京群众性学术团体的发展,北京社会科学 1998(03)
45.刘宁波北京都市民俗文化的复合性 1993(01)
46.阎崇年满洲文化对京师文化的影响 1999(02)
47.孙彩霞从民意测验看二十年代初北京市民的社会意识 1990(04)
48.黄宗汉老北京天桥的平民文化 1996(03)
49.段天顺竹枝词与北京民俗 1996(03)
50.邓亦兵民国时期北京农业述略 1993(02)
51.北京地位变迁与天津历史发展 1986(1-2)
52.试论近代华北的区域城市系统 1992(06)
53.David Strand Rickshaw Beijing: City People and Politics in the 1920s, P3 1989
1.阎嘉多元文化与汉语文学批评[期刊论文]-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2.潘显一.Pan Xianyi论道教超越尘世的契道之乐[期刊论文]-宗教学研究2006(4)
3.邱国盛从人力车看近代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的演变[期刊论文]-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6(2)
4.何一民.邱国盛隗瀛涛先生与中国城市史研究[期刊论文]-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5.潘显一早期道教美学思想的发展与分化——《太平经》与《抱朴子》美学思想比较[期刊论文]-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6.吴建雍北京史研究现状及展望[期刊论文]-北京社会科学2001(1)
7.邱国盛论中国近代城市社会结构的演变[期刊论文]-唐都学刊2002,18(3)
8.阎嘉当代中国语境中"多元化"的不同含义[期刊论文]-当代文坛2002(2)
9.邱国盛再论古代北京发展成为中国首都的原因[期刊论文]-北京社会科学2004(3)
10.阎嘉论文化传统的断裂、延续与不同传统之间对话的可能性[期刊论文]-思想战线2002,28(1)
1.王鹏民国北京城市意象研究——以老舍等作家的小说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7
2.方婉丽近代北京医药广告发展变化初探(1840-1949)[学位论文]硕士 2010
3.李自典北京警察群体研究(1901-1937)[学位论文]博士 2007
4.孙向群身在京华,心系齐鲁——近代旅京山东人群体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9引用本文格式:邱国盛百年北京史研究综述[期刊论文]-北京社会科学 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