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

各省辖市党委和人民政府,省委各部委,省直机关各单位,省管各企业和高等院校,各人民团体:

现将《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

2010年12月17日

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序言 ................................................................................................................................................... - 4 -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 6 -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 - 6 - (一)指导思想.................................................................................................................. - 6 - (二)战略主题.................................................................................................................. - 6 - (三)战略目标.................................................................................................................. - 7 - 第二章工作方针和基本原则...................................................................................................... - 10 - (四)工作方针................................................................................................................ - 10 - (五)基本原则................................................................................................................ - 11 - 第二部分发展任务.......................................................................................................................... - 13 - 第三章基础教育.......................................................................................................................... - 13 - (六)提高基础教育普及水平........................................................................................ - 13 - (七)引导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 13 - (八)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14 - (九)支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 15 - (十)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发展.................................................................................... - 16 - (十一)促进特殊教育稳步发展.................................................................................... - 16 - (十二)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 16 - 第四章职业教育.......................................................................................................................... - 17 - (十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 17 - (十四)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 18 - (十五)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 19 - (十六)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 19 - (十七)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 - 20 - 第五章高等教育.......................................................................................................................... - 20 - (十八)稳步发展高等教育............................................................................................ - 20 - (十九)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21 - (二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 22 - (二十一)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 22 - (二十二)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 23 - 第六章继续教育.......................................................................................................................... - 24 - (二十三)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 24 - (二十四)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 - 24 - (二十五)完善继续教育内容和形式............................................................................ - 25 - (二十六)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 - 25 - 第七章民办教育.......................................................................................................................... - 25 - (二十七)大力支持民办教育........................................................................................ - 25 - (二十八)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 - 26 - (二十九)落实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 - 26 - (三十)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 26 -

第八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 27 - (三十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 27 -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27 - (三十三)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 28 - 第九章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 29 - (三十四)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 29 - (三十五)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 29 - (三十六)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 29 - (三十七)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 30 - 第十章办学体制改革.................................................................................................................. - 30 - (三十八)健全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 - 30 - (三十九)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 - 30 - (四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 30 - 第十一章管理体制改革.............................................................................................................. - 31 - (四十一)健全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 - 31 - (四十二)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 31 - (四十三)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 32 - 第十二章扩大教育开放.............................................................................................................. - 33 - (四十四)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 33 - (四十五)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 33 - (四十六)加快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 - 33 - (四十七)加强与港澳台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 33 - 第四部分保障措施.......................................................................................................................... - 34 - 第十三章教师队伍...................................................................................................................... - 34 - (四十八)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 34 - (四十九)加强教师培养培训........................................................................................ - 34 - (五十)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 - 36 - (五十一)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 36 - 第十四章教育信息化.................................................................................................................. - 37 - (五十二)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 37 - (五十三)加强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 38 - (五十四)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公共平台........................................................................ - 38 - (五十五)推动教育电子政务建设................................................................................ - 39 - 第十五章经费与投入.................................................................................................................. - 39 - (五十六)改革和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体制.................................................................... - 39 - (五十七)依法增加政府教育投入................................................................................ - 40 - (五十八)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 41 - (五十九)完善教育经费分配机制................................................................................ - 41 - (六十)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 42 - 第十六章社会责任与环境建设.................................................................................................. - 42 - (六十一)全社会要共同关心支持教育工作................................................................ - 42 - (六十二)构建依法治教的法律环境............................................................................ - 43 - (六十三)完善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 44 - (六十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 - 45 -

(六十五)组织实施重点项目........................................................................................ - 45 - 第十八章组织领导...................................................................................................................... - 48 - (六十六)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 48 -

(六十七)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 48 -

(六十八)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 49 - 实施 ............................................................................................................................................. - 50 -

序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知识创新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资源,教育越来越成为实现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的关键因素。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豫、人才强省战略,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权利。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得到落实,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进入本世纪以来,基础教育蓬勃发展,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任务。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教

攻坚成效显著,职业教育在校生和招生规模居全国第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民办教育发展迅速,已成为我省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发展,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农村教育得到加强,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我省人民的整体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当前我省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发展,我省成功实现了由经济落后省份向全国重要经济大省、由温饱不足的省份向全国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由传统农业省份向新兴工业大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教育发展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对教育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素质教育推进困难,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投入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还没有形成;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

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未来,教育是民生。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振

兴教育,全民有责。在党和政府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认真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质量怎么保,学校怎么办”的难题,推进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我省从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从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迈进,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省。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省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二)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

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省行列。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2%。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巩固率达到97%。加快普及高

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2%。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1%。扫除青壮年文盲。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切实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加大资助力度,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资源。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内外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现代远程教育网络遍布城乡。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办出高水平的现代教育。

专栏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第二章工作方针和基本原则

(四)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求。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完善体制和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培养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百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改革的目的,在于促进教育科学发展。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不断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

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加强民族教育,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重视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和整体素质。实施教育质量监测,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五)基本原则。适应社会、服务全局,尊重规律、求实求效,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适应社会、服务全局。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处于关键阶段,教育的支撑地位更加凸显。紧密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服务全局,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夯实基础、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提升水平,以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尊重规律、求实求效。要始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研究制定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举措。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科学精神和务实原则落实到教育事业发展全过程。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河南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坚持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统筹考虑各方面的需要和可能,既确定长远发展目标,尽最大可能满足群众合理期望,又实事求是,制定切实可行措施,保证目标实现。

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坚持长远规划与近期目标相衔接。深入分析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现实,认真研究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和障碍,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加强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增强针对性和前瞻性。既立足当前,破解发展难题、满足现实需要,又着眼未来,谋划远期目标、促进长远发展;既着眼培养满足当前我省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又着眼造就更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杰出人才。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努力构建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统筹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

展。

第二部分发展任务

第三章基础教育

(六)提高基础教育普及水平。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到2020年,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确保每个适龄儿童按时入学并完成学业,基本消除辍学现象。严格执行国家义务教育质量标准、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以及校舍建设标准,保证义务教育质量。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巩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不断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逐步推行标准化教学。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15年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至3岁婴幼儿教育。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七)引导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发展,把学前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镇发展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落实城市居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实行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困难幼儿入园给

予补助。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完善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按照国家的基本办园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学前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

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扶持力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改扩建、新建幼儿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班)。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带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

(八)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推进薄弱学校改造,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完善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在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努力做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加大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欠发达地区。

保证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重视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

程对教育结构布局的影响,完善进城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和保障体制。加强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提升城镇义务教育承载能力,解决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问题。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考试升学的办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的住宿需求。采取必要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而失学。

(九)支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鼓励学校对具有特殊才能学生采取特殊培养方式,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大力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大力加强实验教学、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鼓励学校通过富有吸引力和特色的课程、教学及各类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切实提高学习质量。学校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心理、学业、升学、

就业等多方面的指导。

坚持公益性原则,落实政府责任,完善高中办学体制,推动改革和发展机制创新。鼓励和支持民办普通高中学校发展。

(十)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发展。切实加强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解决民族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各级各类民族学校、民族班级的软件和硬件建设,加强民族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良好条件,不断提高民族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巩固民族团结基础。

(十一)促进特殊教育稳步发展。重视特殊教育。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提高视力、听力、语言和智力残疾的儿童少年入学率,确保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省辖市和县(市)都有一所达到国家基本办学标准的特殊教育学校。制定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强特殊教育教学、教材、教具的研究、推广和应用。逐步解决重度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各级各类学校在招生、入学等方面不得歧视残疾学生。鼓励和支持接收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为残疾学生创造学习生活条件。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逐步实施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

(十二)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改革教学内容、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

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不得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为标准进行奖惩。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学校要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教学难度。要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公办学校教师不得从事有偿的课外教学活动。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积极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保护学生视力。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第四章职业教育

(十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积极构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中职高职相互衔接、职前职后相互沟通的具有河南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统筹协调相关部门职责,促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

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统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统筹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重点。努力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尽快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的55%以上的目标。

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学分制、分阶段学习等更加灵活的弹性学习制度,方便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实训基地建设,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使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国家制定的基本办学标准。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发展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继续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重视国际市场的开拓和合作。充分发挥我省人力资源优势,研究国际人才市场需求,培育急需人才。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集团、知名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定向式人才培养,提高我省人力资源输出水平和输出能力。注重根据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变化,不断引进具有前瞻性、国际化的职业培训项目。

(十四)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扩大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比例,对做出重大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奖励并授予荣誉称号。完善职业技能竞赛制度,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着力营

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院校课程内容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促进学生充分就业、对口就业。

完善职业教育助学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通过工学交替的途径在职继续学习。个人的工作经历、能力和业绩可作为教育机构录取的重要依据,做出突出贡献者可免试入学。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

(十五)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增强职业教育集团发展活力。进一步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加强职业教育集团内涵建设,走集约发展职业教育的路子。新建的职业教育园区或中等职业学校、县级职教中心要与当地的产业集聚区或产业园区建设相结合,积极吸引重点企业参股职业教育集团,促进校企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我省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团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集中力量建设职业教育园区,逐步形成区域性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调动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十六)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围绕现代农业、县域经济

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重点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鼓励城乡合作与区域合作,提升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把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纳入农村综合改革内容。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强化各类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健全县域职业教育网络。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立长效机制,加快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

(十七)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深化体制改革,坚持政府主导地位,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逐步形成多样化、多渠道、集团化、开放灵活的办学格局。充分发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做好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新格局,探索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探索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新机制,探索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新举措,探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途径,为全国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

第五章高等教育

(十八)稳步发展高等教育。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尽快达到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接受高等

河南省行政区划及地图

河南省行政区划及地图 河南省行政区划及地图 河南省,简称豫,省会郑州市。面积16万多平方千米,人口9256万(2000年)。总计 17地级市 48市辖区 21县级市 89县 中原区金水区二七区管城回族区 上街区邙山区 郑州市371 巩义市新郑市新密市登封市 荥阳市 中牟县(城关镇) 鼓楼区龙亭区顺河回族区南关区 郊区开封市371 开封县(城关镇) 尉氏县(城关镇) 兰考县(城关镇) 杞县(城关镇) 通许县(城关镇)

西工区老城区涧西区瀍河回族区 洛龙区吉利区洛阳市379 偃师市 孟津县(城关镇) 汝阳县(城关镇) 伊川县(城关镇) 洛宁县(城关镇) soldiers in the war to win the confidence and courage, strength has grown. In March 1939, finally created the direct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ranks--Jiangsu Taihu anti-Japanese volunteer army.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song Ling Zhen Qian Kangmin (song Ling Monument Park ? famous martyrs of the Revolution Money's eldest son) as Commander, Deputy Commander Ding Bingcheng. This is territory of Wujiang first established by the Chinese 嵩县(城关镇) 宜阳县(城关镇) 新安县(城关镇) 栾川县(城关镇) 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石龙区平顶山市375 汝州市舞钢市 宝丰县(城关镇) 叶县(昆阳镇) 郏县(城关镇) 鲁山县(鲁阳镇) 解放区中站区马村区山阳区焦作市391 沁阳市孟州市 修武县(城关镇) 温县(温泉镇) 武陟县(木城镇) 博爱县(清化镇) 淇滨区山城区鹤山区鹤壁市392 浚县(城关镇) 淇县(朝歌镇) 新华区红旗区北站区郊区 卫辉市辉县市新乡市373 新乡县(新乡市红旗区) 获嘉县(城关镇) 原阳县(城关镇) 长垣县(城关镇) 封丘县(城关镇) 延津县(城关镇) 北关区文峰区殷都区龙安区 林州市安阳市372 安阳县(安阳市北关区) 滑县(道口镇) 内黄县(城关镇) 汤阴县(城关镇) 华龙区

2020年河南科学技术奖

2018 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 推荐工作手册 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2018年3月 编制说明 为了做好2018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推荐工作,我办编制了《2018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推荐工作手册》,主要包括:河南省科技奖励年度工作日程、科技奖励推荐范围及推荐条件、推荐书及填写要求、公示内容要求、形式审查要求等。 请各推荐单位和项目完成单位在2018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推荐工作中依照执行。 本手册内容以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工作网(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107747479.html, )发布的版本为准。 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2018年3月

目录 1.河南省科技奖励年度工作日程 (1) 2.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候选人推荐条件 (2) 3.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推荐范围 (3) 4.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推荐等级条件 (8) 5.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推荐书及填写要求 (11) 6.河南省科技进步奖推荐书及填写要求(技术开发类、社会公益类、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类) (24) 7.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及填写要求(技术发明类) (52) 8.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及填写要求(基础研究类) (79) 9.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及填写要求(软科学类) (100) 10.河南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类推荐评审补充说明121 11.河南省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回避申请表(格式) (124) 12.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项目(人选)汇总表(格式) (125) 13.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材料形式审查不合格内容 (126) 14.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行业评审组评审范围 (131) 15.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公示内容 (133) 16.推荐单位上报时间安排 (134)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附件1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立项管理办法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和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做好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建设(以下简称“省级教改立项”)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建设意义 通过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建设,引导高等学校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深入研究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的新课题、新情况、新要求,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发挥示范与引领作用,以科学研究指导改革实践,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立项条件 省级教改项目在学校教改立项基础上择优立项建设。省级教改立项分为二类:省级重点研究项目和省级研究项目。 (一)省级研究项目基本条件: 1.符合新时期高等教育理念,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有创新。

2.具有扎实的教育教学改革基础。 3.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思路清晰,有整体的研究设计方案,有明确的预期成果。 4.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 5.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较强的研究力量,在经费和条件保障等方面有保证。 6.支持和鼓励整合多所院校研究力量,联合申报研究项目,促进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高校吸收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教改项目。联合申请的项目需明确主持学校及项目负责人。 7.项目申报主持人应具有高级职称,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和组织能力,承担过校级以上教改项目。项目主要成员必须是直接参加项目的方案设计、论证、研究和实施者。项目申报主持人限主持1项教改项目,项目主要成员不得同时申请2项以上教改项目。项目主要成员限7人,跨单位合作项目限10人。 (二)省级重点研究项目基本条件: 除满足省级研究项目的基本条件外,还需符合以下三个方面要求: 1.前瞻性:对我国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有明确的认识,结合河南高等教育实际,着力研究当前及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2.先进性:项目研究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很强的理论指

河南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公布小学初中将逐步取消百分制doc

河南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公布小学初中将逐步取消百分制 今年年底前,全省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100所;小学、初中将逐步取消百分制;重点建设2至3所国内高水平大学……日前,省教育厅发布《河南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些重要改革或许与您有关。 幼儿园:公办园、普惠园覆盖率85%以上 《方案》提出,到XX年年底,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要在83%左右,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率85%以上;全省将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100所,其中公办幼儿园2100所;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义务教育:逐步取消成绩评定百分制 2018年,全省城镇小学、初中消除超大班,大班比例在现有的基础上减少60%以上。在城镇新建中小学1480所,改扩建中小学2030所,增加学位260万个,有效解决城镇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

XX年,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达到60%;到2020年,全省所有县(市)区基本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的治理力度,义务教育择校比例在10%以内;改进教育质量和人才评价机制,坚决纠正以分数为主要指标的考核倾向,逐步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成绩评定百分制,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高中教育:分配生逐步向薄弱初中倾斜 逐步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均衡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含民办学校)的比例,分配生的比例要在50%以上,并逐步加大分配指标向薄弱初中学校倾斜的力度;改善薄弱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到2018年完成200所薄弱普通高中的改造任务;建立完善普通高中学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职业教育:全省中职学校将“瘦身强体” 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到2018年,中等职业学校调整到400所左右,重点建设80所品牌示范职业学校、160所特色职业学校;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完善现有职业教育集团的治理结构、发展机制,

河南省高校教育资源整合问题对策研究

河南省高校教育资源整合问题对策研究 依据规模与效益的经济学原理,通过调查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高等教育资源利用和配置的现状,分析了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提出“完善制度、创新机制”、“优化结构、提升质量”、“激活机制、开源节流”、“立足区域、形成特色”的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策略。 标签:河南;高校教育;资源整合;对策;研究 整合教育资源是指将教育系统中诸要素重新组合,形成更为合理、完善、稳定的比例关系。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河南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高等教育为河南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质量,关系到中原地区高等教育结构的整体效能。谢万华早在1994年就撰文《论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指出: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上存在着分配不均、结构不合理、产权单一、管理僵化、运作粗放、增值低等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情况有了一定的改善,现有的教育资源正在发挥着作用。但是,通过对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的现状进行考察,笔者发现上述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些问题仍很突出,亟待研究和解决。 一、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现状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2010年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的统计通报》表明:全省研究生培养机构23处;普通高等学校107所,其中,本科院校45所,高职院校62所;成人高等学校15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7.83万人,比上年增加2.09万人,增长4.57%。 由此可见,政府近年加快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加大了对河南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希冀通过高等教育实现强省富民。从统计数据来看,河南省高校数量并不少,但是由于地缘性和历史等诸多因素,高质量、高水平的本科高校数量有限,高端优质高校的分布极不平衡,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也不平衡。教育资源不均衡是河南省民众目前极为关注的,也是民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怎样合理利用教育资源,适应社会需求,怎样重新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其资源利用效率,是本文要讨论的核心问题。 二、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现实问题 (一)高等教育资源短缺,资源配置不合理 河南省目前教育供给与人民群众需求存在矛盾。高中阶段的毛入学(89.08%),远远大于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23.66%)。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教育供求矛盾就更加突出。况且,如今河南的优秀学生众多,而优质高校却如凤毛麟角,民众对高等教育需求不再停留在“有学上”的阶段。“上好学”取代了“有学上”,成了民众关注的焦点。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家长们争相抢夺的

信阳市行政区划图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信阳市行政区划图 篇一:河南省行政区划及地图 河南省行政区划及地图 河南省行政区划及地图 河南省,简称豫,省会郑州市。面积16万多平方千米,人口9256万(2000年)。总计 17地级市48市辖区21县级市89县郑州市 中原区金水区上街区邙山区 巩义市新郑市荥阳市 中牟县(城关镇)开封市 鼓楼区龙亭区郊区 开封县(城关镇)尉氏县(城关镇)通许县(城关镇)洛阳市 西工区老城区洛龙区吉利区偃师市 孟津县(城关镇)汝阳县(城关镇)嵩县(城关镇)宜阳县(城关镇)平顶山市 新华区卫东区汝州市舞钢市 宝丰县(城关镇)叶县(昆阳镇)焦作市

解放区中站区沁阳市孟州市 修武县(城关镇)温县(温泉镇)鹤壁市 淇滨区山城区浚县(城关镇)淇县(朝歌镇)新乡市 新华区红旗区卫辉市辉县市 新乡县(新乡市红旗区)长垣县(城关镇)封丘县(城关镇)安阳市 二七区新密市顺河回族区兰考县(城关镇)涧西区伊川 县(城关镇)新安县(城关镇)湛河区郏县(城关镇)马村区武 陟县(木城镇)鹤山区北站区获嘉县(城关镇)延津县(城关镇)管城回族区登封市南关区杞县(城关镇)瀍河回族区洛宁县(城关镇)栾川县(城关镇)石龙区鲁山县(鲁阳镇)山阳区博 爱县(清化镇)郊区原阳县(城关镇) 北关区文峰区殷都区龙安区林州市 安阳县(安阳市北关区)滑县(道口镇)内黄县(城关镇) 汤阴县(城关镇)濮阳市华龙区 濮阳县(城关镇)南乐县(城关镇)台前县(城关镇)清丰 县(城关镇)范县(樱桃镇)许昌市魏都区 禹州市长葛市 许昌县(许昌市魏都区)漯河市源汇区 郾城县(城关镇)临颍县(城关镇)三门峡市湖滨区 义马市灵宝市 渑池县(城关镇)卢氏县(城关镇)南阳市

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申报表

附件一: 编号: 河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 申报表 成果名称课堂教学之魂(“愉悦教学法”教学模式研究报告)______________ 申报人姓名李华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申报人单位驻马店市遂平县沈寨乡中心小学____________________ 填报日期2011 年5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南省教育厅印制

填报说明 请仔细阅读后根据要求填表: 1、封面左上方框申请人不填,其他栏目请用电脑如实填写。 2、成果形式:请选项填写,限填1项。例如:| B I论文|,以下同 A、专着 B、论文 C、研究报告D 、其它 3、学科分类系指课题研究所属学科范围。 A.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史 B.教育心理 C.教育信息技术 D.比较教育 E.德育 F.教育经济与管理 G.教育发展战略H.基础教育I.高等教育 J.职业技术教育K.成人教育L.体育卫生美育 M.民族教育N.国防军事教育 跨学科的课题,请选为主的学科填写 4、研究类型 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综合研究 D.其他研究 5、工作单位按单位和部门公章全称填写。 6成果引用或采纳情况:应写明引用书名或刊期、次数,以及采纳单位和采纳情况, 并提供相关资料。 7、主要合作者限填报5人以内。 8、河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审办公室设在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地址:郑州市纬五路12号供销大厦816 邮政编码:450003 联系人:王连照 联系电话:0371— E-mail

、申报人情况 、参评成果简况

三、成果内容简介 1 ?基本观点; 2 ?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3 ?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3000字以内)

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 各省辖市党委和人民政府,省委各部委,省直机关各单位,省管各企业和高等院校,各人民团体:现将《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 2010年12月17日 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 (一)指导思想 (二)战略主题 (三)战略目标 第二章工作方针和基本原则 (四)工作方针 (五)基本原则 第二部分发展任务 第三章基础教育 (六)提高基础教育普及水平 (七)引导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八)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九)支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十)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发展

(十一)促进特殊教育稳步发展 (十二)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第四章职业教育 (十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十四)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十五)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十六)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十七)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 第五章高等教育 (十八)稳步发展高等教育 (十九)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二十一)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二十二)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第六章继续教育 (二十三)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二十四)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 (二十五)完善继续教育内容和形式 (二十六)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 第七章民办教育 (二十七)大力支持民办教育 (二十八)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二十九)落实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 (三十)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第三部分体制改革 第八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十三)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第九章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十四)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立项申请书》填报事宜说明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申请书》是省级教改立项申请、评审、批准的主要依据,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如实、全面填写。 1.项目名称:应准确、简明地反映出项目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字数(含符号)不超过35个汉字。 2.申报类别:指项目推荐为省级重点研究项目和省级研究项目。 3.成果科类:指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 4、代码:组成形式为:abcdef,其中: ab:项目所属科类代码:哲学—01,经济学—02,法学—03,教育学—04,文学—05,历史学—06,理学—07,工学—08,农学—09,医学—10,军事学-11,管理学—11,艺术学—13。 c:项目人员为一个人填1,两个人填2,三个人填3,四个人填4,五个人填5,六个人填6,七个人填7,八个人填8,九个人填9,10人以上填0。

d:项目属普通教育填1,成人教育填2。 e:项目属高职教育填1,本科教育填2,研究生教育填3。 f:项目内容属综合研究填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填2,课程教学改革填3,实践教学改革填4,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填5,教育教学管理填6。 7.《申请书》等书写、打印格式: (1)《申请书》可用原件按1:1比例复印(去掉“附件”字样)。纸张一律用A4纸,竖装,两面印刷。文字及图表应限定在高245毫米、宽170毫米的规格内排印,左边为装订边,宽度不小于25毫米,正文内容所用字型应不小于5号字。 (2)《申请书》要求用中文和使用钢笔(或毛笔)填写,也可填好后复印或用计算机录入后一并打印,但不得以剪贴代填。需签字、盖章处打印或复印无效。表中各项目均不要另附纸。 (3)《申请书》指定附件备齐后应合装成册(用软皮平装),以便于评审时阅读。其规格大小应与推荐书一致,但不要和《申请书》正文表格装订在一起;首页应为附件目录,不要加其他封面。 上报材料要用厚牛皮纸袋装好。每袋限装一项成果的材料,并将《申请书》封面(复印件)和袋内材料明细表分别贴于袋的两面。 8.所有推荐材料一律不退,请自行留底。

河南省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管理办法

附件1 河南省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 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精神,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推进承担教师教育任务的高等学校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建设,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更好地服务于我省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决定启动实施河南省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以下简称“创新实验区”)引导发展计划。为做好创新实验区立项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及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创新实验区建设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理念,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通过政策引导、改革创新,鼓励和支持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的积极性、主动 —1 —

性和创造性,推进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深度合作、共建共享,创新教师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衔接,高等学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合作培养教师、培训在职教师的新机制,培育一批引导我省教师教育改革创新的人才培养基地,推进我省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促进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建设,促进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引领、示范全省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第三条各实验区建设要围绕上述核心任务,结合各校、各地实际,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形成各自的特色和创新点,形成多方式的合作共同体和战略联盟。各相关高等学校、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中小学、幼儿园以及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要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积极探索多形式、多领域、全方位的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模式。 第四条创新实验区的主要任务是: 1.引导教师教育新理念的树立。围绕以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为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引导教师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推动高等院校校内教师教育资源有效整合,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通过改革创新,促进高等师范教育面向基—2 —

河南行政区划代码

. '. 附件1: 河南省(41)行政区划代码 0000 河南省 0100 郑州市 0101 市辖区 0102 中原区 0103 二七区 0104 管城回族区 0105 金水区 0106 上街区 0108 邙山区 0122 中牟县 0181 巩义市 0182 荥阳市 0183 新密市 0184 新郑市 0185 登封市 0200 开封市 0201 市辖区 0202 龙亭区 0203 顺河回族区 0204 鼓楼区 0205 南关区 0211 郊 区 0221 杞 县 0222 通许县 0223 尉氏县 0224 开封县 0225 兰考县 0300 洛阳市 0301 市辖区 0302 老城区 0303 西工区 0304 廛河回族区 0305 涧西区 0306 吉利区 0307 洛龙区 0322 孟津县 0323 新安县 0324 栾川县 0325 嵩 县 0326 汝阳县 0327 宜阳县 0328 洛宁县 0329 伊川县 0381 偃师市 0400 平顶山市 0401 市辖区 0402 新华区 0403 卫东区 0404 石龙区 0411 湛河区 0421 宝丰县 0422 叶 县 0423 鲁山县 0425 郏 县 0481 舞钢市 0482 汝州市 0500 安阳市 0501 市辖区 0502 文峰区 0503 北关区 0505 殷都区 0506 龙安区 0522 安阳县 0523 汤阴县 0526 滑 县 0527 内黄县 0581 林州市 0600 鹤壁市 0601 市辖区 0602 鹤山区 0603 山城区 0611 淇滨区 0621 浚 县 0622 淇 县 0700 新乡市 0701 市辖区 0702 红旗区 0703 新华区 0704 北站区 0711 郊 区 0721 新乡县 0724 获嘉县 0725 原阳县 0726 延津县 0727 封丘县 0728 长垣县 0781 卫辉市 0782 辉县市 0800 焦作市 0801 市辖区 0802 解放区 0803 中站区 0804 马村区 0811 山阳区 0821 修武县 0822 博爱县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9年结题项目一览表(中小学幼儿园).doc

学会信息 第5期(总第214期) 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二〇一九年五月 本期目录 【电力要闻】 全球首个高压直流断路器成功完成短路试验 欧亚经济联盟将建立统一电力市场 【学会动态】 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积极参与电力之光科普下乡暨 扶贫攻坚活动 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组织人员到贵州云南学会调研 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组织人员到文理学院调研 【科普宣传】 什么是城市能源互联网体系? 【科技服务】 工业互联智慧发电 ——华为智慧电厂沙龙2019武汉站顺利召开 国网重庆电力加快推进智慧供应链建设 【科技成果】 “重型燃气轮机”自主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 国家电投召开创新大会发布14项重点科技创新成果

【电力要闻】 全球首个高压直流断路器成功完成短路试验 5月20日,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全球首个200千伏高压直流断路器——舟山柔直系统舟定换流站直流断路器——进行首次短路试验,并取得成功,其在实际系统短路情况下的性能得到充分检验,为我国直流断路相关技术积累了经验。 本次舟定换流站直流短路现场试验在传统的单极接地短路试验基础上首次进行了双极极间短路试验,并首次使用无人机挂线,多种短路工况下直流断路器均成功动作。短路试验成功充分验证了直流断路器在系统短路故障过程中的动作性能,标志着高压直流开断技术走向成熟。 2016年底,200千伏高压直流断路器作为全球首个投入工程应用的高压直流断路器,成功应用于舟山五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该断路器能在3毫秒内,开断一条200千伏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产生的的故障电流,速度比人类眨眼快100倍。200千伏高压直流断路器攻克了高压直流输电电流难以快速断开的世界级技术难题,实现了直流输电核心装备研发和制造领域的重大突破。截至目前,该断路器依旧是世界上唯一投入实际运行的直流断路器。

河南行政区划的变迁

河南行政区划的变迁(1949-1989) 1949年 ★1949年5月5日撤销中原临时人民政府,设立河南省人民政府 ★1949年5月5日郑州市为省辖市,下设第一至五区 ★1949年5月6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成立。开封市正式定为省会,下设第一至七区 ★设立漯河市,以偃城县漯河镇为其行政区域 ★设立信阳市,以信阳县城关镇为其行政区域 ★设立朱集市,以商丘县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 ★设立驻马店市,以确山县驻马店为其行政区域 ★撤销邓南县、邓北县,合并设立邓县(1949年3月) ★撤销商丘市,并入商丘县(1949年3月) ★撤销洛北县、洛南县,合并设立洛宁县 ★雪枫县更名为永城县(1949年3月) ★开封县驻地由朱仙镇迁至黄龙寺 1950年 ★商丘专区驻地府由商丘县迁至朱集市(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5月3日报告备案) ★设立汝南市,以汝南县城镇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5月9日报告备案)★设立商丘市,以商丘县城镇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5月9日报告备案)★沈丘县驻地由老城镇迁至槐店镇(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2月19日批准) ★撤销开封市第一区,并入第二区、第四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3月9日批准) ★撤销开封市第六、七区,合并设立郊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3月9日批准) ★开封市第五区更名为第一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3月9日批准) ★撤销郑州市第五区,并入第四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4月批准) 1951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驻地由开封市迁至郑州市(政务院1951年批准,1954年实施) ★撤销汝南市,并入汝南县(政务院1951年4月26日批准) ★设立平舆县,以汝南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驻平舆镇(政务院1951年4月26日批准) ★设立谷熟办事处(县级),以商丘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1年7月2日决定) ★设立郸城办事处(县级),以潢川、淮阳、沈丘3县各一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1年7月2日决定) ★设立淮滨办事处(县级),以故始、潢川、息县3县各一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1年7月2日决定) ★撤销朱集市,并入商丘市,驻地由城关镇迁至朱集(河南省人民政府1951年8月3日决定) ★撤销郑州市第四区(郑州市人民政府1951年4月1日决定) 1952年 ★撤销平原省,聊城专区、湖西专区和濮阳专区的濮县、范县、朝城、观城4县,荷泽专区的荷泽、定陶、曹县、鄄城、郓城、梁山、南旺7县 划分给山东省;新乡市、安阳市,新乡专区、安阳专区和濮阳专区的濮阳、滑县、长垣、封丘、内黄、清丰、南乐7县,荷泽专区的东明县划

河南行政区划代码

河南行政区划代码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附件1: 河南省(41)行政区划代码 0000 河南省0100 郑州市0101 市辖区0102 中原区0103 二七区0104 管城回族区0105 金水区0106 上街区0108 邙山区0122 中牟县0181 巩义市0182 荥阳市0183 新密市0184 新郑市0185 登封市0200 开封市0201 市辖区0202 龙亭区 0203 顺河回族区 0204 鼓楼区 0205 南关区 0211 郊区 0221 杞县 0222 通许县 0223 尉氏县 0224 开封县 0225 兰考县 0300 洛阳市 0301 市辖区 0302 老城区 0303 西工区 0304 廛河回族区 0305 涧西区 0306 吉利区 0307 洛龙区 0322 孟津县 0323 新安县 0324 栾川县 0325 嵩县 0326 汝阳县 0327 宜阳县 0328 洛宁县 0329 伊川县 0381 偃师市 0400 平顶山市 0401 市辖区 0402 新华区 0403 卫东区 0404 石龙区 0411 湛河区 0421 宝丰县 0422 叶县 0423 鲁山县 0425 郏县 0481 舞钢市 0482 汝州市 0500 安阳市 0501 市辖区 0502 文峰区 0503 北关区 0505 殷都区 0506 龙安区 0522 安阳县 0523 汤阴县 0526 滑县 0527 内黄县 0581 林州市 0600 鹤壁市

0601 市辖区0602 鹤山区0603 山城区0611 淇滨区0621 浚县0622 淇县0700 新乡市0701 市辖区0702 红旗区0703 新华区0704 北站区0711 郊区0721 新乡县0724 获嘉县0725 原阳县0726 延津县0727 封丘县0728 长垣县0781 卫辉市0782 辉县市 0800 焦作市 0801 市辖区 0802 解放区 0803 中站区 0804 马村区 0811 山阳区 0821 修武县 0822 博爱县 0823 武陟县 0825 温县 0881 济源市 0882 沁阳市 0883 孟州市 0900 濮阳市 0901 市辖区 0902 华龙区 0922 清丰县 0923 南乐县 0926 范县 0927 台前县 0928 濮阳县 1000 许昌市 1001 市辖区 1002 魏都区 1023 许昌县 1024 鄢陵县 1025 襄城县 1081 禹州市 1082 长葛市 1100 漯河市 1101 市辖区 1102 源汇区 1121 舞阳县 1122 临颍县 1123 郾城县 1200 三门峡市 1201 市辖区 1202 湖滨区 1221 渑池县 1222 陕县 1224 卢氏县 1281 义马市 1282 灵宝市 1300 南阳市 1301 市辖区 1302 宛城区 1303 卧龙区 1321 南召县 1322 方城县 1323 西峡县 1324 镇平县 1325 内乡县 1326 淅川县 1327 社旗县 1328 唐河县 1329 新野县

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摘要: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着社会上对高职教育认识有偏见、生源下降、办学定位不准、办学质量不高、师资队伍建设薄弱等问题。促进河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有:,一要营造尊重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二要明确定位,提高办学层次;三要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四要调整招生政策,扩大生源范围;五要建设一支适合从事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 关键词: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建议一、河南省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社会上对高职教育认识有偏见 河南省存在着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突出问题,尤其是高级技工严重短缺。从目前看,社会对高职的偏见仍然很顽固。现在的技工人才从培养到使用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和偏见,生产活动中明明需要的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不少单位却遵循陈旧的用人观念,一味强调进人要求高学历,要求“本科以上”,甚至是硕士以上,把高职毕业生排斥在人才范畴之外。很多家长则期望子女走从高中到大学这条“独木桥”,而不愿让孩子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这种状况不仅使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很难缓解,还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短缺。 2.生源下降 2011年河南省的招生情况表明,高等教育的报考人数比上年减少10万人,减少的人数呈加速扩大的局面。一方面,大学扩招,特别是高职院校扩招人数较多,另一方面报考人数减少,使得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在减少,高职院校遇到了生源不足的严重问题。 首先,社会上一直存在“学而优则仕”的陈腐观念,人们思想观念中存在着管理人员比工人要强,坐办公室的比在工厂一线强的陈旧观念。很多学生尽管成绩很差,家长还是希望让学生去读大学,想让孩子拿个大学文凭好以后进入管理岗位,而不愿让他们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学生本身也受社会舆论的影响,存在着职业偏见,存在着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的观念,上高职院校的意愿不高。其次,上高职的学生70%是农村学生,由于教育资源城乡不平衡,这些农村学生面临着家庭收入低,教育成本高的矛盾,致使相当一部分农村学生对高职教育望而却步,即或是马上“注册入学”,也是报到者寥寥。再次,这些年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也使得适龄入学学生逐年减少。 3.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不准 首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在“应用性”上,但现时生活中却存在相反的情况,有一部分高职院校盲目模仿普通本科的教学模式,侧重学历教育;专业设置上与市场需求结合不够紧密,没体现出高职教育应有的职业性和技能性,教学内容陈旧过时,不能将新技术、新工艺纳入课堂教学,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深度不够,操作能力不强,角色模糊,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人才培养标准,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对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需求。 4.办学质量不高 河南省高职教育还设有从中专学校的办学模式中脱胎出来,从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师素质都脱胎太慢,特别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术发展还都是低层次的,致使高职整体办学质量不高。

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大招标课题立项名单

附件1 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大招标课题立项名单课题编号课题名称主持人工作单位〔2020〕-JKGHZDZB-01河南省高等教育高水平学科建设研究马建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JKGHZDZB-02河南特色骨干大学建设内容、路径实施及成效研究付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020〕-JKGHZDZB-03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李成吾河南农业大学 〔2020〕-JKGHZDZB-04物联网背景下高校产学研融合研究李燕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2020〕-JKGHZDZB-05当代大学生网络犯罪预防机制研究吴殿朝中原工学院 〔2020〕-JKGHZDZB-06河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对策研究张震河南机电职业学院 〔2020〕-JKGHZDZB-07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双高”建设研究孔凡士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2020〕-JKGHZDZB-08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双高”建设研究张士平河南省财经学校 〔2020〕-JKGHZDZB-09河南省中小学生发展指导课程体系与实践研究刘林亚河南省教育厅 〔2020〕-JKGHZDZB-10河南省加强初中阶段劳动教育研究陈俊珂河南师范大学 〔2020〕-JKGHZDZB-11河南省基础教育领域公办民办协调发展研究吴泽强郑州商学院 〔2020〕-JKGHZDZB-12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提升研究邵根成驻马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0〕-JKGHZDZB-13河南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现路径研究杜静河南大学 〔2020〕-JKGHZDZB-14河南省加强师范教育问题研究范国锋郑州师范学院 〔2020〕-JKGHZDZB-15河南省乡村幼儿园教师精准培训体系构建研究李辉南阳师范学院 〔2020〕-JKGHZDZB-16高考命题理论与实践研究臧铁军河南大学 〔2020〕-JKGHZDZB-17中原古代教育家教育思想研究贾云鹏郑州大学 —3—

河南省科技进步的超效率DEA分析

河南省科技进步的超效率DEA分析 摘要:通过对近年河南省科技进步水平及在全国各地区的排名进行研究,并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对代表河南省科技进步的大中型企业1999—2006年的科技活动进行有效性评价,认为影响河南省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是资金和人力投入少、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等,最后对河南省科技进步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标签:科技进步;数据包络分析;效率分析 一、引言 世界的经济实践一再表明,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显然,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要实现快速发展,就必须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 河南位于我国的中部腹地,承东启西、贯通南北,是各种经济力量、科技力量发挥作用和影响的要冲之地,因此,河南省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和大局。2006年,河南省的GDP总量为12495.97亿元,位居全国第5位,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首位经济大省,但还不是经济科技强省。近年,河南省在全国各省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排名仍然落后。本文将对此进行具体的分析,以便找到原因,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推动河南经济走上持续、协调、快速的发展道路。 二、河南省以及全国科技进步水平分析 1近年,在国家宏观科技政策的指导下,河南省的科技活动取得了很大进展。 2006年河南省科技活动人员达到17.73万人,其中科学家、工程师10.86万人;科技经费支出额178.65亿元,占河南省GDP的1.43%;R&D经费79.84亿元,占河南省GDP的0.64%;地方性科技拨款17.6亿元;高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277.34亿元,占全国的0.7996;高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159.15亿元;高技术产品进出口额3.03亿美元;专利申请授权量5242项。2001-2006年,河南省各种科技指标值如表1所示。

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1年)序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知识创新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资源,教育越来越成为实现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的关键因素。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豫、人才强省战略,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权利。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得到落实,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进入本世纪以来,基础教育蓬勃发展,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任务。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教攻坚成效显著,职业教育在校生和招生规模居全国第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民办教育发展迅速,已成为我省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发展,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农村教育得到加强,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我省人民的整体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当前我省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发展,我省成功实现了由经济

河南科技进步奖公示内容

河南省科技进步奖公示内容 (2018年度) 一、项目名称 机械堵水系列技术 二、推荐单位 南阳市科学技术局 三、推荐等级 叁等 四、项目简介 针对油田开发后期,丢手管柱封堵有效率低,大斜度、水平井等复杂结构井增多,多级堵水管柱解封难度大等问题,研究的一项机械堵水系列技术。该技术适用于厚油层内非均质严重,油层水淹状况复杂,剩余油潜力的认识与挖潜的难度大,经济有效开发提高采收率工艺方面,尤其适用于丢手堵水及复杂结构井多级堵水。 1、发明了液力可取式桥塞堵水技术。研制出HNY441封隔器、HNY341封隔器等配套工具,有效地解决了丢手堵水中的锚定问题、解封困难问题,可实现封隔器逐级可靠坐封,分布解封、解卡,实现了对任意层位的丢手封堵,提高了丢手堵水的工艺成功率和密封成功率。 2、研发了大斜度井丢手堵水技术。研制的大斜度井液压管底开关、液开式丢手接头、液压助力器等配套工具,解决了60°以上大斜度井及水平井丢手脱开困难和大井斜段解封难等问题,提高了机械封堵的工艺成功率,为大斜度井稳油控水提供了有力保障。 3、发明了快钻复合桥塞堵水技术。突破了常规井下工具用金属制备的思维定式,采用二次成型工艺技术,研制出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并发明了一种耐温150℃,耐压70Mpa,钻除时间短的复合桥塞,解决了复杂结构井的堵水需求,为地质认识油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五、推广应用情况 成果在河南等油田现场应用417井次,一次丢手堵水成功率达到100%,一次解封成功率达到100%;封堵有效率达到了96%;封堵有效期平均3年;复合桥塞钻除成功率100%。

累计增油51192吨,降水159313m3,创产值10457万元,创效益3248万元,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为河南油田东部老区稳油控水及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也为河南省及南阳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六、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该项目获得南阳市2016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 七、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 主要创新推广贡献: 1、组织开展总体方案设计,讨论确定了液力可取式机械堵水工艺、大斜度井丢手堵水工艺、快钻复合桥塞堵水工艺研究思路,确保了项目研究方向正确。 2、核拨全部研究费用,组织开展了十多种配套井下工具的加工,为项目的正常开展提供了经费保证。 3、提供了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场所,提供了室内实验经费和现场施工费用,协调采油厂、工程技术研究院、油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等协作单位,确保了现场试验顺利开展。 4、组织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指导申请专利11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9件。 5、组织开展现场试验应用417井次,创经济效益3248万元,取得良好效果。 八、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该项目研究过程中,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8件,有2件发明专利在2015年12月31日前获得授权。 该项目研究过程中,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有1篇论文在2015年12月31日前发表。

河南教育热点新闻:高考改革方案最快2017年实施 河南2014年仍是“3+1”

河南教育热点新闻:高考改革方案最快2017年实施河南2014年仍是“3+1” 中原网讯(记者张竞昳张勤)国家发布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的改革实施意见。有条件的省份开始综合改革试点或专项改革试点。总结成效和经验,推广实施。 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实现改革总体目标。资料图片高考英语改革 2014年上半年 2017年 2020年英语变成了一年可两次或多次考的社会性考试学生可自主选择考试时间 改革方案最快2017年实施,现高中在校生高考不会受大影响 河南2014年高考仍是“3+文综\理综” 12月7日,教育部网站首页发布消息称,教育部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制定完成,将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考制度。这则消息的出现引发了不少家长的猜测和议论:“以后高考就不考英语了?”、“明年我家孩子参加高考,会不会受影响?”事实上,教育部网站此次公布的高考改革时间表明确表示,国家高考改革方案要到明年上半年才出台,而根据“三年早知道”的原则,目前高中在校生方案不变,即不会对未来三年内参加高考的学生产生大影响。也就是说,2014年上高中,2017年毕业的学生才有可能是最早一批新方案的使用者。

改革 外语一年多考 系统化设计招录制度 高考改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不少专家认为,如果只是局限于科目调整,却不对招生制度进行改革,改革效果很可能大打折扣。 此次教育部计划推出的考试招生总体方案提出,除了要在考试上探索“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的改革,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之外,还将对考试评价制度和招生录取制度进行系统设计。譬如,在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方面,将重点推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及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普通高校逐步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此次教育部网站披露了已经制定完成的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的部分细节。总体方案和高考改革等配套实施意见将于明年上半年出台,具体时间表为: 2014年上半年,国家发布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的改革实施意见。有条件的省份开始综合改革试点或专项改革试点。 2017年,总结成效和经验,推广实施。 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实现改革总体目标。 据了解,在高考改革方面,目前已经有一些地方正在进行探索:云南、浙江、天津等地在高考英语听力测试时,率先尝试外语一年多考。招生录取方面,浙江省在2011年推行的“三位一体”招生,将考生高中学业水平成绩、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和高考成绩,按一定比例折算成最终成绩。 进程 国家改革方案明年上半年公布 河南将按要求执行 河南省招生办公室新闻发言人陈大琪说,对于高考等重大教育改革,教育部一般都按照“三年早知道”原则,将方案提前公布,确保改革有序进行。对于方案要求的“各省(区、市)最迟要在2014年年底前出台本地区具体实施办法”,陈大琪表示,国家方案明年上半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