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基础醇教案资料
醇的教学设计

《醇》的教学设计1 理论依据与分析《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维度。
即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更要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1]。
思维导图又称脑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2]。
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3]。
CBL案例为基础(Case-Based Learning,CBL) 教学模式CBL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是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案例,以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4]。
本文采用图片、案例、视频等不同形式,表征信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课程设计符合化学核心素养。
2 基于思维导图模式的教学设计思路2.1教学内容分析醇在人教版教材中处于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第一节。
醇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含有羟基的有机化合物。
从实际的生产、生活上看,醇有着广泛的用途,在有机物的相互转化中处于核心地位、起桥梁作用。
本节内容从学生已有基础出发,以典型的醇—乙醇为例,使学生系统的学习醇的结构和性质,体会到醇类在有机转化中的重要作用,采用思维导图方法整理归纳重难点知识,拓展醇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2.2学情分析必修二中已学习了乙醇的结构式、官能团以及酯化反应、氧化反应及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学生初步建立结构(官能团、碳原子的饱和、基团间的相互影响)决定性质的观念;但是从结构上对性质进行推测这方面的能力还欠缺,尤其对断键位置与反应类型间的关系上不能很熟练区分。
2.3教学目标依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人教版必修2“乙醇”的教学课时目标设计如图1所示。
有机化学优质教案1:2.2.1醇教学设计

第2节醇和酚第1课时醇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鲁科版《有机化学基础》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醇类的结构以及物理性质,为醇的结构与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在必修阶段中学习了醇类中的乙醇的有关结构和性质,为学习这节课奠定了基础;而在有机反应类型及反应规律的学习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根据一定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推测可能与什么样的试剂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生成什么样的物质的思路和意识。
基于上述基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醇类的结构和物理性质,运用所学规律推测一类物质可能发生的反应。
设计思路基于醇与酚的区别以及几种常见的醇的性质和饱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质的规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独立完成,所以此节内容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于醇的化学性质,通过回顾乙醇的化学性质,结合醇的结构特点,从断键的角度推测产物,运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完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醇的概述介绍,了解醇的物理性质、用途和一些常见的,。
2.能够用系统命名法对简单的饱和一元醇进行命名。
过程与方法:1.初步掌握“根据结构预测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2.能够运用等效氢法或减碳法书写饱和一元醇的同分异构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常见醇的用途,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醇类的结构特点和性质难点:根据结构预测醇类的化学性质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投影一位著名的有机化学家曾说过,如果让一位有机化学家带十种有机物到荒岛上独自工作,他的选择里一定会有醇,有了醇就可以合成多种多样的有机化合物。
醇烯烃卤代烃醛或酮醇钠酯氢卤酸氧气金属钠浓硫酸羧酸醇转化为其他类别有机化合物示意图醚浓硫酸好奇思考产生疑问创设情景,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定向目标幻灯片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自主学习醇的概述介绍,了解醇的物理性质、用途和一些常见的醇2.依据烷烃的命名规则,能用系统命名法大简单的饱和一元醇进行命名。
教学设计1:3.1.1醇

第一节醇酚第1课时醇●课标要求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2.知道醇与其他烃的衍生物的转化关系。
●课标解读1.掌握乙醇的组成和结构,明确其官能团的名称及性质。
2.掌握醇与卤代烃、酚、醛、羧酸、酯的相互转化。
●教学地位醇类物质是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在化工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如甲醇、乙醇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醇的消去、催化氧化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在有机合成路线中具有纽带作用。
●新课导入建议大量饮酒时,酒精对人们的食道和胃肠道黏膜具有的强烈刺激性,不仅容易引起胃溃疡,而且容易诱发食道癌、肠癌和肝癌等疾病。
长期过量饮酒的人,其发病危险性比一般人群要高出几十倍。
那么,你知道酒中的酒精究竟是什么吗?●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看教材P48-52填写【课前自主导学】,并交流讨论完成【思考交流】1、2。
⇒步骤1:导入新课,本课时教学地位分析。
⇒步骤2:对【思考交流】进行提问,反馈学生预习效果。
⇒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可利用【问题导思】中的设问作为主线。
⇓步骤7:通过【例2】和教材P51讲解研析,对“探究2 乙烯的实验室制法”中注意的问题进行总结。
⇐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可利用【问题导思】中的设问作为主线。
⇐步骤5: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变式训练1】和【当堂双基达标】中2、4、5题。
⇐步骤4:教师通过【例1】和教材P50-52讲解研析,对“探究1 醇的反应规律”中注意的问题进行总结。
⇓步骤8: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变式训练2】和【当堂双基达标】中的3题。
⇒步骤9: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时主干知识,然后对照【课堂小结】。
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了解乙醇的组成、结构特点及物理性质。
2.掌握乙醇的主要化学性质。
3.了解乙醇消去反应实验的注意事项。
1.醇发生反应时的断键规律。
(重点)2.醇类物质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及判断。
(难点)3.以醇为原料合成有用物质。
(重难点)【课前自主导学】知识点一 醇的概念、分类、命名1.概念羟基与烃基或苯环侧链上的碳原子相连的化合物,其官能团是羟基(—OH)。
高中化学“醇”的教学教案

高中化学“醇”的教学教案高中化学“醇”的教学教案一、课标要求: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二、考试说明:(与课标要求一致)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三、课标解读:(教学目标)1、依据导学案的预习内容,自主学习醇的概述介绍,了解醇的物理性质、用途和一些常见的醇。
依据烷烃的命名规则,能用系统命名法对简单的饱和一元醇进行命名。
2、通过小组“交流研讨“活动,初步掌握根据结构分析性质的一般方法;通过分析醇的结构,知道其化学反应主要涉及分子中碳氧键和氢氧键的断裂,并能分析出发生反应类型与对应化学键的断裂关系。
3、根据醇的结构特点,预测可能发生的反应,回忆以前学习的醇的相关性质,整理归类反应类型。
4、结合前面的学习,认识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5、结合甲醇、乙醇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了解醇对环境和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体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课标评价:根据课标要求设计出5个教学任务,但5个任务不是均等的,从课标可以看出本节课的重点是醇的化学性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侧重醇的化学性质的探讨,设计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理解醇反应的断键规律,并加强对应练习,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对于其他几个教学目标要求知道的层次,能够说出常见几种醇的结构、物理性质、用的即可。
历年考试试题评价:几乎每年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都体现了乙醇的知识,重点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与金属钠、与羧酸的酯化反应、醇分子间的脱水反应)、消去反应、催化氧化。
具体体现:(1)学业水平考试试题:2010(山东省)4.若从溴水中把溴萃取出来,可选用的萃取剂是A.水 B.无水酒精 C.四氯化碳 D.氢氧化钠溶液分析:B选项考察乙醇的物理性质:溶解性。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醇的性质及应用》教案-新版

第二单元醇酚第一课时醇的性质和应用一、学习内容分析“醇的性质和应用”选自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专题4第二单元,本节教材介绍醇酚的结构区别、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先进行醇和酚的区别,然后以乙醇为例介绍了醇的化学性质,在介绍乙醇的化学性质的时候重点放在乙醇与HBr的反应和乙醇的脱水反应。
最后总结了乙醇在反应总的断键情况。
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乙醇的主要化学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所以本节课重点讨论乙醇的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对乙醇结构的推断、认识;乙醇与HBr的反应。
教学难点:乙醇与HBr的反应、乙醇的断键情况。
二、学习者分析1、学生对化学实验具有较浓厚的兴趣,但是实验操作的严谨性,规范性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
2、学习兴趣容易被调动,学习动机容易被激发。
3、我学生比较活跃,但基础比较差,在讲解过程中需要把握节奏不要太快。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醇和酚的结构差异;认识乙醇的性质;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习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媒体;实验器材:金属钠、95%乙醇、NaBr粉末、蒸馏水、98%浓硫酸、P2O5、KOH溶液、酸性KMnO4溶液、酒精灯、铁架台、洗气瓶、试管、烧杯、火柴。
五、教学过程【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师]大家看一下PPT,PPT上是乙烷的结构式,如果用红色标记的这个H被羟基取代得到的是什么?[生]乙醇[师]那么我要问一下,什么是醇?是不是含有羟基的就是醇?我们再来看看这个结构,这个是什么?(PPT上显示苯酚的结构式)[生]苯酚[师]那什么又是酚呢?含有苯环、含有羟基的就是酚吗?这个是酚吗?(PPT上显示苯甲醇结构式)[生]不是,是醇[师]到底什么是醇什么是酚?它们有什么差别?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醇和酚。
我们先来看一下醇和酚的定义:醇是指羟基与烃基中的饱和碳原子相连的化合物。
这里要注意一下,这个饱和碳原子只是指羟基所连的这个碳原子要求是饱和的,对于整个烃基不要求饱和,比如说CH2OH虽然苯甲基不饱和,但是和羟基相连的这个亚甲基是饱和的,所以这个是属于醇,而不是酚。
有机化学优质教案2:2.2.1醇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醇【教材】高中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第55-60页)【课程标准】1.认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它们的转化关系。
2.根据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的特点,认识加成、取代和消去反应。
【教材分析】本课是《有机化学基础》(鲁科版)第二章《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烃的衍生物》第2节《醇和酚》的第一课时。
在必修2学习了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的典型代表乙醇,前阶段学习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了解了官能团对于有机物性质的影响,本章第1节又学习了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对于乙醇的化学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节将醇的知识的学习从乙醇上升并扩展到醇类物质的学习,醇类物质是分子含有羟基的一类重要的烃的衍生物,了解醇的一般物理性质、用途和一些常见的醇。
知道醇的化学反应主要涉及分子中碳氧键和氢氧键的断裂。
【学情分析】学生在高一学了乙醇,对乙醇的性质有所了解,前面又学习了有机反应类型和烃的有关性质,初步了解了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为本节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高二学生具有视野开阔,思维敏锐,接受性强的特点,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综合能力。
【考纲要求】了解乙醇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
了解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
【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有机物结构,能熟练判断醇类物质,并能对简单的醇类进行命名。
2、根据乙醇分子的组成和结构,推断醇的化学性质。
3、以乙醇为例能较熟练书写醇的取代反应、消去反应、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习重点、难点】醇类的化学性质(取代、消去、氧化反应)【教学过程】[引言]在前面我们学习了烃,知道烃可与许多物质发生取代反应、加成反应。
我们还学习了卤代烃的有关性质,请同学们思考如下问题。
[投影]写出下列反应的方程式。
1.乙烯与H2O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加成反应。
2.1—氯丙烷在NaOH溶液中水解生成什么物质?[问题]上述反应的有机产物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另一类烃的衍生物——醇。
高中化学“醇”的教学教案

高中化学“醇”的教学教案第一章:醇的定义与分类教学目标:1. 了解醇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醇的分类方法和命名规则;3. 能够区分醇和其他有机化合物。
教学内容:1. 醇的定义和特点;2. 醇的分类方法:根据碳原子数和羟基的位置进行分类;3. 醇的命名规则:根据碳原子数和羟基的位置进行命名;4. 醇与其他有机化合物的区别。
教学活动:1. 引入醇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醇的特点;2. 通过示例讲解醇的分类方法和命名规则;3. 进行醇与其他有机化合物的区分练习。
巩固练习:1. 判断下列化合物是否为醇,并说明理由;2. 对给定的醇进行分类和命名。
第二章:醇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教学目标:1. 掌握醇的物理性质,如沸点、溶解度等;2. 了解醇的化学性质,如氧化、脱水等;3. 能够运用醇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醇的物理性质:沸点、溶解度等;2. 醇的化学性质:氧化、脱水等反应;3. 醇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观察醇的物理性质;2. 通过示例讲解醇的化学性质;3. 分析实际问题,运用醇的性质进行解决。
巩固练习:1. 实验测定给定醇的沸点和溶解度;2. 对给定的醇进行化学性质的判断。
第三章:醇的制备方法教学目标:1. 了解醇的制备方法;2. 掌握醇的合成反应原理;3. 能够设计醇的制备实验。
教学内容:1. 醇的制备方法:合成反应;2. 醇的合成反应原理:醇的合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 醇的制备实验设计:选择合适的合成方法和实验条件。
教学活动:1. 通过示例讲解醇的合成反应原理;2. 分析不同的醇的制备方法;3. 设计醇的制备实验。
巩固练习:1. 选择合适的合成方法设计给定醇的制备实验;2. 分析实验结果,验证醇的合成反应原理。
第四章:醇的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醇的应用领域;2. 掌握醇的用途和作用;3. 能够运用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醇的应用领域:有机合成、医药、食品等;2. 醇的用途和作用:溶剂、催化剂、防冻剂等;3. 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醇的化学性质教案

醇的化学性质教案醇的化学性质学案授课教师:车铭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醇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键断裂和形成与化学反应的关系;掌握醇的化学性质,以及醇与其他类别有机物间的转化;过程与方法:通过“结构分析→性质预测→确定性质”这一过程,了解研究有机物化学性质的一般过程;通过对醇结构的分析(价键的极性、价键的饱和程度、基团间的相互影响),体会研究陌生有机物性质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研究醇类物质的化学性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键断裂和形成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预习反馈】环节二:合作探究阶段:研究有机物的性质的一般方法:【合作探究一】结构分析某醇的结构如下图1.阅读课本P57交流研讨,分析醇RCH2CH2OH的结构,要推断其化学性质,你比较关注醇的哪些结构?2.该醇容易在哪儿断键?原因是什么?【合作探究二】性质分析1.结合乙醇的化学性质,预测2,2-二甲基-1-丙醇能发生哪些反应?举出相应的反应实例来证明你的预测。
(请尽量将相同类型的反应写在一起)完后小组拍【合作探究三】产物分析2.据上表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能与钠反应放出氢气的符合C5H12O的有机物同分异构体。
找出其中在一定条件下,既能发生取代反应、催化氧化反应,又能发生酯化反应和消去反应的结构简式。
说出你选择的理由。
完后将(1)答案小组拍照上传。
(2)如何验证消去反应、置换反应、催化氧化反应的有机产物?(3)乙醇与活泼金属反应比1—丁醇剧烈、比水慢,为什么?(阅读课本P59追根寻源)(4)等物质的量的1—丁醇、乙二醇、丙三醇与足量金属钠作用,所得氢气的体积比是多少?与结构有什么关系?【合作探究四】规律分析(1)醇发生与活泼金属的反应规律:(2)醇发生消去反应的结构要求:(3)醇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的结构要求:环节三:小结提升阶段请你用思维导图将本节内容进行总结提升【巩固测试】1.下列关于1-丙醇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1-丙醇与氧气的混合气体通过赤热的铜,生成丙醛B.1-丙醇不能和氢卤酸发生反应C.1-丙醇的沸点高于乙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3CHCH3 OH
H-OH
CH2OH
OH
OH
CH3
CH3 CH3-C-CH2-CH3
Cl
CH3
CH3—C—CH2—Br Cl
思考:
发COH生H3 消去反应,C可H得3 到何种C产H物3 ?
扎依采夫规则
当有不同的消除取向时,氢从含氢较少的碳上消除
(4)、取代反应
1)酯化反应 酸脱羟基,醇脱氢
练习:写出乙酸分别与2-丙醇、乙二醇、丙三 醇酯化的化学方程式
O
H
H
O
O
O
氢键
R
R
R
醇分子间形成氢键的示意图
分子间氢键增大了分子间的作用力使物质的熔、 沸点升高。
羟基数越多,醇分子间形成的氢键就相应的 增多增强,所以沸点越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分子间存在氢键使得溶质分子和溶剂分子间的作用
力增大,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增大 。甲醇、乙醇、丙 醇可以跟水以任意比互溶,溶于水后,它们与水分子之 间也可以形成氢键。
为保湿剂,可用于化妆品,俗称甘油。
⑤
H H② ①
H―C―C―O―H
④
③
HH
反应名称
反应类型
与金属钠反应
置换反应
Cu或Ag催化氧化
催化氧化
浓硫酸加热到170℃ 消去反应
浓硫酸加热到140℃ 取代反应
浓硫酸条件下与乙酸加热 取代反应
与HX加热反应
取代反应
断键位置 ①
①③ ②④ ①②
① ②
二:醇的通性
3
21
CH3 CH CH2
OH OH
1,2 - 丙二醇
官能团的个数 主链名称 官能团的位置
【练习】 写出下列醇的名称
CH3 CH3—CH—CH2—OH
OH CH3—CH2—CH—CH3
2—甲基—1—丙醇 2—丁醇
CH2 - OH CH2 - OH
CH2 - OH CH - OH
CH2OH
1,2-乙二醇 CH2 - OH 1,2,3-丙三醇(甘油) 苯甲醇
1:概念: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羟基(-OH)取代而衍 生出含羟基化合物叫做醇。
【特别提醒】:羟基与烃基或苯环侧链上的碳原子
相连的化合物称为醇;羟基与苯环直接相连而形成的化合 物称为酚。
OH
CH3CH2OH
CH3CHCH3 OH
OH CH3
乙醇
2—丙醇 苯酚 邻甲基苯酚
2:醇的分类
1)根据烃基不同划分
3)溶解性
①碳原子数为1-3的低级醇(甲醇、乙醇、乙二醇、丙三醇)与 水以任意比互溶。碳原子数为4-11的醇仅可部分溶于水,碳原子 数为12以上的高级醇不溶于水。②饱和一元醇,随C原子数增多, 溶解性减弱。
4)密度:醇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5、醇类化学性质:
(1) 与活泼金属反应(如Na、K、Ca、Mg)
5、其它醇类
⑴甲醇(CH3OH),一种剧毒的物质,无色 透明液体,俗称木精或木醇,工业酒精中 含少量甲醇,误饮眼睛会失明甚至死亡。 ⑵乙二醇( CH2-OH ),一种无色黏稠液 体,其水溶液CH凝2O固H 点低,可用汽车发动机 作抗冻剂。
CH2-OH
⑶丙三醇( CH-OH ),无色黏稠液体,可作
CH2OH
2)与浓氢溴酸的取代反应 R-OH+HBr △→ R-Br+H2O
练习:写出浓氢溴酸分别与2-丙醇、乙 二醇、丙三醇取代的化学方程式 3)分子间脱水的取代反应
说说乙醇与2-丙醇分子间脱水的产物有几种?
6:醇的同分异构体及同系物
⑴碳链异构 ⑵羟基的位置异构 ⑶碳原子数相同的醇与醚互为类别异构
练习:芳香族化合物C7H8O的同分异构体 练习:写出化学式为C4H10O的醇的同分异构体。 其中能被氧化成醛的有几种?能发生消去反应的 有哪些?属于醚的同分异构体有几种?
表3-2 含相同碳原子数不同、羟基数的醇的沸点比较
名称
分子中羟基数目 沸点/℃
乙醇
1
78.5
乙二醇
2
197.3
1-丙醇
1
97.2
1,2-二丙醇
2
188
1,2,3-丙三醇
3
259
结论:相同碳原子数羟基数目越多沸点越高。其原因 是:由于羟基数目增多,使得分子间形成的氢键增多 增强。
R
R
R
O
H
H
O
H
H
4、醇的物理性质(见教材P49)
1)色态味
碳原子数为1-3的低级醇为无色中性液体,具有特殊的气味和辛 辣味道。碳原子数为4-11的中级醇为油状液体。碳原子数为12的 高级醇为无色无味的蜡状固体。
2)沸点
① 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和烷烃相比,醇的沸点高于烷烃(醇 中存在氢键)。② 饱和一元醇,随C原子数增多,沸点升高。③ C原子数相同时,羟基数增多,沸点升高。
(2)、催化氧化 催化剂为铜或银
下列物质既能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相应的烯烃,又
能催化氧化生成相应的醛的是( B )
A.CH3OH
B.CH2OHCH2CH3
C.(CH3)3COH
D.(CH3)2C(OH)CH2CH3
(3)被强氧化剂KMnO4或K2Cr2O7氧化
练习:判断下列物质中那些能发生消去反应
CH3CH2OH
饱和一元醇通式: CnH2n+1OH或CnH2n+2O
3、醇的命名(与烯烃相似)
(1)选主链:将含有与羟基(-OH)相连的碳原子的最长碳链作为 主链,根据碳原子数目称为某醇。
(2)编号位:从距离羟基最近的一端给主链上的碳原子依次编号 定位。
(3)写名称:羟基的位置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羟基的个数用 “二”、“三”等表示。
【思考与交流】
表3-1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与烷烃的沸点比较
名称 相对分子质量
甲醇
32
乙烷
30
乙醇
46
丙烷
44
丙醇
60
丁烷
58
沸点/℃
64.7 -88.6
78.5 -42.1
97.2 -0.5
原因:由于醇分子 中羟基的氧原子与 另一醇分子羟基的 氢原子间存在着相 互吸引作用,这种 吸引作用叫氢键。
结论: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比烷烃的沸点高得多。 因为醇分子间可以形成氢键。且C数越多沸点越高
脂肪醇 芳香醇
饱和醇 C H3CH2O H 乙醇 不饱和醇 CH2= CHCH2O H 丙烯醇
CH2O H 苯甲醇
脂环醇
环己醇
2)根据醇分子结构中羟基的数目 一元醇:只含一个羟基 如CH3OH 甲醇
二元醇:含两个羟基 CH2OH 乙二醇
CH2OH
多元醇:多个羟基
CH2OH 丙三醇
CHOH CH2OH
甲醇、乙二醇、丙三醇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金属钠,产生
等体积的氢气(相同条件下),则上述三种醇的物质的
量之比是( D)
A.2∶3∶6
B.3∶2∶1
C.4∶3∶1
D.6∶3∶2
(2).氧化反应
(1)燃烧氧化 —可燃性
CnH2n+1OH + (3n/2)O2 → n CO2 +(n+1) H2O
焊接银器、铜器时,表面 会生成发黑的氧化膜,银 匠说,可以先把铜、银在 火上烧热,马上蘸一下酒 精,铜银会光亮如初!这 是何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