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2019.1中特复习提要整理答案版

2019年1月全日制中特理论复习提要

一、题型

1、判断题2*10,20分

2、简答题5*8 40分

3、材料分析题1*15分

4、论述题1*25分

二、参考内容

(以下答案都可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018年版这本书里找到)

1.简述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含义。P79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基础,大健康产业为核心,通过产业融合实现产业升级经济可持续高速发展的智慧经济理论体系与智慧经济形态。主要的特征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它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动力体系,就是发展要有动力,要有新动力。二是产业体系,就是要有产业支撑。三是经济体制,就是要有体制支撑。

2.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的内涵。P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四位一体”构成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相互关系: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文化是精神力量,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3.如何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和意义?P2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内涵:坚持对话协商,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

坚持共建共享,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

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

坚持交流互鉴,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

坚持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意义:是对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的继承和发展

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

适应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

指明了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前进方向

4.如何理解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意义?P128

意识形态建设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我过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使意识形态领域局部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日益明显,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显著增强,各种思想多样陈杂、各种力量竞相发生成为常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处于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必须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然要求加强理论武装。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体现出原创性、时代性;

要体现出系统性、专业性。

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舆论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必须姓党,必须抓在党的手里,必须称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前沿;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

5.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及其影响?P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论据:①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社会生产能力已经进入世界前列,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温饱问题稳定解决,物质需要基本能够满足;②构成社会

主要矛盾的需求方面已经发生了变化。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成为了主要的制约因素。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任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事关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它对党和国家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更好的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二是进一步从全局的高度思考和谋划工作,三是把当前任务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

因此,我们必须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大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

6.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及其意义是什么?P6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这一战略安排是新形势下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总体战略的推进和发展。

①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不仅强调“小康”,更强调“全面”,除了追求经济发展,也要追求其他领域社会发展,除了追求总量,也要追求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②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全面小康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到那时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计生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③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意义:

①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想,完整科学地勾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的时间表和线路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②新的战略安排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实到具体战略和实际工作中,必将激励全国人民

焕发出投身于建设的热情和力量。

③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对于其他发展中

国家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7.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是什么?P70为什么要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全局?P71

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新矛盾和新挑战,党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力推进经济实现高速发展。

1)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和引领,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的成败和成效;

2)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相通。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8.为什么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P82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中提供商品和服务、用于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需要的经济组成部分,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实体经济对于经济发展、就业和人民实际生活水平有着重要影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这是党中央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我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9.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是什么?P54

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革命,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要完成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实现伟大梦想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在“四大伟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建设党的伟大工程。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伟大斗争能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取决于中国共产党;伟大事业能不能取得成功,关键在中国共产党;伟大梦想能不能实现,也在于中国共产党能不能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努力奋斗。

10.为什么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

政治制度模式,一般指一个国家或一类国家稳定的、常态化的关于国家权力配置及其实现形式的政治制度安排。各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由各个国家的国家性质和国情决定的,是各个国家在其本国历史传统、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是各个国家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和特定历史条件下解决特定政治问题的产物,有其自身形成发展的独特规律。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模式,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放

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发展道路。

西方政治制度是西方国家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而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与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性质相适应的。发展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中国现行的政治制度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符合中国国情。

11.我们应该如何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P133

一、舆论历来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做好新闻舆论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做到所有工作都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动改革发展,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必须抓在党的手里,必须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都要增强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都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更好、更全面地反映人民愿望,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三、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前沿。在这个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上,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党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必须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加强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打好网络意识形态攻坚战,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释放“最大正能量”。

四、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要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加强国家观和民族团结教育,管好导向、管好阵地、管好队伍,坚决抵御敌对势力渗透,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如果有人以所谓“学术自由”为名诋毁马克思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必须旗帜鲜明予以抵制和反对。

12.现代化进程中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普遍现象?P172

先污染后治理就是先任由污染发生,或污染在人们还未意识到时就已发生,然后再采取行动

控制、克服污染。

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过程。环境污染是经济发展初阶段的必要成本,这是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环境和发展的权衡取舍:经济发展初阶段,由于技术和资本的原因,只能已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等技术和资本达到一定阶段,经济发展就不怎么会影响环境了,那么就可以现在的技术和资本治理环境污染了,也许以后环境会更好。

技术与经济因素形成的“门坎”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动因。消耗资源多的技术产生污染的可能性相应也大,节约资源的技术自然可降低污染。“绿色技术”通常都是资源节约型的,一般都不产生或少产生污染。

认识上的滞后性和行动中的惰性。环境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使得相当一部分的环境破坏以渐变形式出现,初期的影响并不明显,只有破坏环境的活动进行到一定程度,其实际影响才显现出来,这种环境影响实际发生的滞后性便导致人们对环境损害的认识的滞后性。由行政把关不严。对多数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监督流于形式,这使得污染环境的企业创办并不困难。尤其是那些有较可观的经济效益并能给当地财政带来收入、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的企业往往会受到地方当局的保护与纵容。

其他原因。我国虽然制定了不少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但是现实中执行并不力。而且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些法律再加上企业污染后也没有得到有效制裁,使得这些环保法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还有污染治理市场化程度低。进行除污处理成本很高,而我国有特别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使得企业不愿意进行相应的净化,这也是环境日益恶化的原因之一。

1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哪些原则?P1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4.为什么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P232

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凸显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一个重大创新,也是党的建设思路和布局的一个重大创新。党是政治组织,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政治建设抓好了,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大局把握住了,党的建设就铸了魂、扎了根,对党的其他建设就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15.如何理解“四个伟大”的内在逻辑关系?P60

“四个伟大”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统一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四个伟大”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其内在逻辑是:

伟大梦想是目标,指引着正确方向,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破浪前行领航导向;

伟大斗争是动力,昭示着中国共产党的担当精神,为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破解难题,扫除障碍,提供动力牵引;

伟大工程是保证,为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伟大事业是路径,宣示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梦想开辟前进的道路。

16.我们应该如何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P204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国际关系布局,积极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致力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高举和平旗帜,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高举发展旗帜,积极发展全球合作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高举合作旗帜,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高举共贏旗帜,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同世界各国分享自身发展机遇。

完善全方位立体化国际关系布局:积极运筹大国关系,携手共促世界和平发展,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

扩展多边多层次国际交往领域: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义务,推动重大热点问题和全球性问题的妥善解决,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积极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探索在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搭建多种形式、层次的国际政党交流合作网络。

17.如何理解建设美丽中国的主要任务?P183

1、推进绿色发展

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

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2、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大气、土壤、自然生态)

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

加快水污染防治

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18.如何理解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依据和制度安排?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一论断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适应新时代历史使命的实践要求。第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第二,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要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第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同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是一致的。

依据: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

制度安排: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通过党的组织体系来贯彻落实的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通过党的制度来保证实施的

19.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是什么?P3

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完全正确的,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第一,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第四,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五,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

第六,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第七,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八,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第九,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20.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P6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性的发展目标,不仅强调“小康”,更强调“全面”,它不仅包含着经济发展的各项任务和目标,也包含着社会发展等其他方面的任务和目标,不仅要求在总量和平均水平上完成目标,还要求在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上达标。

21.“一带一路”建设对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格局的意义。P21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一带一路”作为习近平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以及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倡议和战略决策,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规模最大、最有特色的国际合作新平台。

首先,“一带一路”成为破解人类发展难题的新平台。其次,“一带一路”成为深化中国同周边国家经贸、人文等领域交流合作的新平台。最后,“一带一路”成为探索和创新全球经济治理新模式的重要平台。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意味着我国开放将发生深刻变化,实现根本性转变:第一,开放模式由有差别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国家整体规划的战略性开放。第二,开放内容由单向对外开放转变为对内对外双向开放、互相开放与融合。第三,开放战略由被动适应性开放转变为主动引领、创新发展式开放。第四,开放重心由主要强调沿海地区开放转变为区域协调开放。

22.简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含义。(网页)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就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自主创新,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两层含义:

一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驱动,而不是传统的劳动力以及资源能源驱动;

二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驱动发展,而不是为了发表高水平论文。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具有战略意义。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意义。

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长远意义。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制度。P150、P8

这里的社会制度是指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相对应的社会领域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在实践中形成了教育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治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为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目标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是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为规范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及其运行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原则的总和,具有传承文明和传播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经济科学发展、培养人才、推动自主创新等功能。

二是劳动就业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是为调整劳动和就业社会关系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原则的总和,具有个体自由保护、个体价值实现和社会安全保障等功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三是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为规范医疗卫生行为而制定的规则和原则的总和,涵盖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等各个方面。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目标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必须遵循公益性、公平性和可及性原则。

四是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为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而制定的有关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会优抚和社会安置等一系列规则和原则的总和。社会保障制度对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要、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福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五是社会治理制度。社会治理制度是为维护人民群众权益、协调利益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而制定的关于社会治理的各种规则和原则的总和。要建立健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形成社会治理和服务的合力。

(P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这一制度就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有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