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尊法师学佛开示录2

二古德说:『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我们现在得到人身,若不藉着人身来修行,还等着什么?等着把人身丢了,再想修行,那是来不及的。我们要念兹在兹修行,战战兢兢修行,要抱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情来修行,生死还没有了,哪有时间去懒惰睡觉,在没有开悟之前,任何人不可以随便放逸。不守规矩,不守戒律,就是违背佛制。

佛在入涅之时,告诉弟子说:“我入涅之后,所有我的弟子,都要

依波罗提木叉为师。”若是不严守戒律,修行怎能会有成就呢。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定要时时刻刻守规矩,不可嘻嘻哈哈,不可马马虎虎,更不可随随便便,处处要依戒为师,人在世间所造的恶业,皆因不持戒的缘故。如果不持戒律,什么都敢作敢为,不怕因果,不怕报应,反认为没有因果,没有报应,所以任意去胡作非为,任意造罪业。随便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一切皆随便,就频造罪业,有了罪业便要受果报。

人为什么要造罪业?因为受花花

世界的引诱,见到人在富贵的时候,如何享受,便生起贪心,可是不知人的富贵是从修行而得来的。但他不去修行,不种善根,只是异想天开要享受,为享受不择手段去争取,乃造了罪业。造了罪业之后,不但得不到享受,反而要受果报,等到受果报时,还不知后悔,不但没有惭愧心,而且还要怨天尤人。说老天不公道,说人情也不公道,把一切的错误推在天和人的身上,这种人不肯反省,不愿检讨,真是可怜,持戒的人,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不持戒的人,诸恶都作,众善不

行。善恶的关键在于此,违背戒律,拔无因果,不信三宝,破坏大乘,这是不持戒所造出的罪业。由此可知,持戒是如何的重要,修道人,无论如何修行,若不持戒,一切免谈,绝无有成道的希望。

〔忍辱〕就是在一切时一切处都要忍辱,对任何人任何事都要忍耐,忍辱就是不发脾气,不生烦恼,无论遇到什么境界来了,不要执着,要顺其自然,甚至逆来顺受。忍有三种:

1〔生忍〕不管是顺的境界,还是逆的境界,都不动心,这证明有定

力,经得起考验,如果到了如如不动、了了常明的程度,就证明忍辱的功夫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2〔法忍〕学佛法也要有忍耐心,不能说佛法那样多,就望洋兴叹,说:佛法如大海,人什么时候能学完?为这个问题而发愁,便生退转心,什么佛法也不能学。

其实无论有多少法门,也要有忍耐于心,一点一点去学,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不会因为三藏十二部那样多的经典,八万四千法门那样多,便一法也不学了,而放弃成佛的机会,这就是没有法忍的表现。应该有这样的精神,不管法门有多

少,能学多少就学多少,能明白多少就明白多少,尽力而为之,不要勉强行事。又不是叫你完全学习,也不是叫你完全明白,为什么见了就怕呢?若不学习,自暴自弃,甘心堕落,实在可惜。

3无生法忍,就是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忍而于心,对境无心,对法无心,证得无生法忍,法是不生不灭,佛也是不生不灭。我们修行到圆满,得到解脱,也是不生不灭,所以要修忍辱行。忍辱的法门,乃是考验你忍的功夫如何。修道人,不但能忍,而且在不能忍的事情而能忍,这才算是真正忍耐。

4〔精进〕就是不懈怠、不懒惰。修道人,必须时时精进,刻刻用功,不但昼也精进,而且夜也精进,昼夜六时恒精进。身也精进,心也精进,绝对不怠懒,就不会一曝十寒。世上的人多半是混吃等死,浪费光阴。每个人从早上离床开始,一直忙忙碌碌到上床为止,都是为一日三餐而奔波,如果是这样,那么人生一点价值也没有,一点意义也没有,活着和死没有什么区别,所谓行尸走肉。

想一想吧,我们活着干什么?为着要把我们的智慧来帮助没有智慧的人,来帮助没有能力的人。以我

们六根具足,来帮助六根不全的人,我们不但要爱护同类的众生,也要爱护异类的众生,我们先明白了,然后教不明白的人,不要做糊涂事。我们为众生服务而活着,这种精神多么伟大!心精进,求佛道;身精进,精进度众生;修道人,一定要这样的精进,否则自私的精进,自利的精进,不会成佛道。

各位切记!切记!不要随随便便把光阴空过,不要承认自己是没有希望的人,要晓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出家人和在家人不谈舒服,不讲享受,专心修道,勇猛精进,比任何人要积极,绝不消极,也不

贪图享受,要任劳任怨,为佛教努力。

所以金山寺为雪柜(冰箱),雪柜为小型,冰库为大型,在冰库里是大型,在冰库里修行,打起精神,走在人的前边,不要落在人的后边。如果在道场中懒惰,把所有功德都报销了,邪知邪见是一种罪过,明明是自己不对,还替自己辩护,这种行为实在是不可饶恕。为什么有这种思想?因为不精进的缘故,所以把宝贵的时间用到打妄想上边去了,精进不是让你吃饭时精进,吃的比谁都多,做工时比谁都少。也不是叫你睡觉时精进,人家不睡

你先睡,人家先醒你后醒。也不是叫你精进求名,精进求利,乃是叫你精进发大菩提心,向无上菩提道精进。各位不要认错题目,不要认为是便宜。其实那是大错特错的精进,这一点要搞清楚,不然将遗憾终身。

5〔禅定〕梵文为禅那,译为静虑,静是静止,虑是思虑。也就是把意识上的妄想静止下来,恢复本来清净的真心,又译为思惟修,思惟是思想,思想停止就是定。禅是梵文,定是中文,这是梵中合璧的名词。我们的妄想念念迁流,念念不停,不是善念就是恶念,不是正念佛就

是邪念,总是在斗争。内心有斗争,进而影响到人与人之间有斗争,家与家有斗争,国与国之间有斗争,甚至此世界与他世界之间有斗争,此星球与他星球之间有斗争。。往大来说,在此银河系与彼银河系之间有斗争,互相有斗争。仔细的分析,发生战争的原因,都是因为我们人的妄想所造成的,我们的妄想是个念头,所谓『念起百事起,念止百事无。』

古德说:“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的的确确是这样,这是经验之谈,为什么要打妄想?因为有个我在作怪,有我就有自私,

有了自私就来个自利,因为难兄难弟,时刻不分离,狼狈为奸。有了自私自利的心,便生出有所求的心,有所求,贪心跑出来,贪心跑出来,嗔心也跟着来,痴心紧跟着,一个跟着一个,争先恐后的出来,他们兴风作浪,搞得乌烟瘴气,一塌糊涂,弄成不可收拾的局面。我们修道的目的,就是把争心、贪心、求心、自私心、自利心统统停止,禁止他们活动,这时智慧现前,大放光明,照破无明黑暗,便可明心见性,达到所修的目的。

静虑就是静止这些杂念,思惟修就是念兹在兹,不要忘了参究。譬如

参一个话头,时时参,刻刻参,无时无刻不在参,这个话头不是念而是参。念佛是[谁]?就是参这个[谁]字,究竟是[谁]呢?来找[谁]?什么时候找到[谁],什么时候就开悟。若找不到不要心灰意冷,要再接再励去找,找到谁的时候,内不知有身心,外不知有世界,都空到极点,最后连空也不存在,那还有个空也不存在,那还有个什么执着?这时豁然贯通,大彻大悟,水落石出,见到本地风光。切记!不要走到半途而停止不前进,要继续前进,用功用到山穷水尽的时候,自然有个转身处,回到本有的家乡。

参禅就是参生死之根,顿然断了,渡过生死关头,任运自在。在参禅时,不管刮风下雨,仍然专一其心,集中精神,来参[谁]字,到了极点,便有如如不动、了了常明的境界,这时正知正见现出,邪知邪见隐没,这是修禅定的功能,有不可思议的神通妙用。

每个人有无量无边的妄想,所谓妄想纷飞,妄想好像虚空中微尘一样多,平常用肉眼是看不见的,但如果在阳光之处,便看得非常清楚,那些微尘忽上忽下,起伏飘荡。我们的妄想自己观察不到,但若用佛法光明一照,原形毕露,统统现出

来。有了妄想怎么办呢?就要打扫干净,用什么方法呢?就用禅定,禅定的功夫能将妄想清理干净,修禅定时,要用精进、忍辱来帮助,然后在用布施、持戒来帮助,完成使命。大家来帮助禅定,成就收摄身心,不起妄想的功夫。虽是六度,可是有连带的关系,是彼此帮助。修道人要有择法眼,知道何谓善法、何谓恶法,这一点要弄清楚,善法就是众善奉行,恶法就是诸恶尽作。如果善恶不分,是非不明,那与道相违背。

怎样能有择法眼呢?基本法就是坐禅修定,用功用到极点,自然现

前,有了妙观察智,无论什么一目了然。

6智慧首先持戒,然后修定,有了禅定,才有真正的智慧。凡是诚心参禅打坐的人,其智慧多数是正知正见,不用功修禅的人,敷衍了事来打坐,作为例行公事,其人的智慧,虽然有一点点,可是多为邪知邪见,为什么?因为没有基础的缘故,邪知邪见是世智辩聪,正知正见就是佛知佛见。而邪知邪见的人怎能辨别出来,有五种方法。

1)看此人有没有争名争利的心,在名利上用功夫,又贪财又贪色,贪而无厌。

2)是不是自己往自己脸上贴金,自己称赞自己、夸耀自己。

3)是不是压人扬己,把旁人压低,抬高自己的身份,有这种行为的人,不问可知,一定是邪知邪见的人。4)再看此人有求或无求,大家都是日中一食,可是有人不守佛制,私到商店买东西吃,这个人有了食的观念,其他的色欲一定放不下,可想而知,所做的事情是为着自己,总之凡事为己,为有所求。

5)然后再看此人有没有自私心和自利心?如果有的话,就是邪知邪见的人。

毫无问题,由这五个条件,来证明

此人是正知正见还是邪知邪见,一言而蔽之,一切专为自己打算,就是邪知邪见的人,一切来为大众谋幸福,就是正知正见的人。

这五个条件,要有智慧的择法眼,才能辨别清楚,由定发出的智慧,能度愚痴,有了智慧之后,便相信真理,合乎真理者就往前修,不和真理者,无论是谁说的,也不要相信,所谓『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要盲从,不要盲修瞎练,否则不但得不到益处,反而受其害。

敬请接着看【学佛开示录】3阿弥陀佛

稳定的情绪,是最好的教养(深度好文)

情绪像水,稳定的情绪是涓涓细流,滋养万物;不稳的情绪则是咆哮 波涛。 人的一生需要拥有多种素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情绪稳定。 情绪像水,稳定的情绪是涓涓细流,滋养万物;不稳的情绪则是咆哮波涛。 有人曾说“一个失落的灵魂能很快杀死你,远比细菌快的多”。人生路上,我们遇到的最大敌人,不是能力,不是条件,而是情绪。 1、情绪不稳定是缺乏自控力 在《危险人格识别》一书中,情绪不稳定被视为危险人格。 情绪不稳定的人往往缺乏控制情绪的能力,一点点刺激就能让情绪成为他的主人。

这就导致他们性情多变,且极端跳跃。这类人可能上一秒喜笑颜开,下一秒就会因受某种微小细节的影响变得偏执暴躁。 情绪化的人往往精神高度紧张,他们依赖爱与安全感,但又像个孩子一样没有能力去经营维持一段健康的关系。他们敏感、控制欲强、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与注意。 在西南联大时,一日遇飞机轰炸,师生们都往外跑,教庄子的刘文典看到沈从文也在人群中,奚落道:我跑是为了庄子,你什么用都没有,跑什么呢?沈从文笑笑不语。 2、情绪不稳定更容易伤害人 情绪不稳定伤害自己。情绪不稳定的人总是在脾气上来的时候口不择言,或者还会伴有肢体冲突,但情绪一过,又会感到后悔。 人们都是追求安稳平静的,没有人喜欢在惊吓中度日。你过度的愤怒与抱怨,只会让朋友、机会离你越来越远。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你的工作你的生活都可能受到影响。 情绪不稳定伤害亲人。人们在心理上都会更依赖家人,因而情绪不稳定的人,往往选择像亲人发火。关系越亲越容易受到伤害。

与爱人生活在一起,分享彼此的情绪,疏导彼此的心理无可厚非,但这种分享与沟通是相互的,没有人喜欢永远做一个垃圾桶,也没有喜欢成为情绪的宣泄口。 小吵怡情,大吵伤身。一个人在感情生活中总扮演同一个角色,那这份感情就会变成负担,会失去吸引力。 当争吵成为家庭生活的常态,坏情绪传染太多,不论是亲情还是爱情都会在反复无常的“变脸”中消磨殆尽。 父母情绪不稳定更容易给孩子带了情绪或心理上的折磨,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及三观形成,导致孩子畸形成长。 沈从文脾气好,为人谦和,就像他自己所说:“就我性格的必然,应付任何困难,一贯是沉默接受,既不灰心丧气,也不呻吟哀叹”。 3、情绪稳定是人最好的教养 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会有情绪,这很正常。 但情绪就像水,宜疏不宜堵。学会控制情绪要轻拿轻放,不要把情绪看的过重,也不能一味遏制情绪的产生,要学会疏导。

民间认为最积德的4件事

传统民俗:民间认为最积德的4件事(图) 2015年07月30日15:07 新浪星座我有话说收藏本文 文/陈鹏解梦(blog)(微博) 民间认为最积德的4件事 一次聚会,聊的是做过的好事,于是,扶老奶奶过马路,捡到钱还失主,帮别人刷公交卡,让座等诸多善事被枚举出来,但哪种好事最积德呢?虽然为积德而做事似乎有了很多功利性,但习俗中的积德行为和佛教的差别还蛮大,有些时候让人做点浅层的善事,也是好的。虽然他有其私心在里面。“以不求功德的清静心布施一粒米,其功德胜过须弥山”,我们共同认可的是能得到善的结果就是好事。所以,不管是以积德为目的做的善事,还是心无旁骛做的善事,最后的善果是真实的。既然有善果,那么,那些行为最具备积德的结果呢? 第一条:孝

百善孝为先,孝的意义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权威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还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天地父母,父母被摆在极高的位置,更有孝敬父母,胜过求神拜佛的说法。佛说:有福的人,请一百个持戒高僧大德,一百个仙人,一百个朋友到装满七宝的地方,供养百千种上妙珍膳,垂璎珞,以百宝庄严床卧具,以百药治疗病。就这样做百千劫(亿亿万万年),这样得到的福德,还不如一念孝顺心,用一丁点东西,供养自己的父母,侍奉自己的父母,不如供养父母功德的百千万分之一。圣严法师还专门撰文《父母是家里的佛》说明了能供养父母,是一种福报。 第二条:救人性命 正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陈鹏解梦一直很尊重救命的医生护士,消防公安及其他在工作中和生活中对待生命能伸出援手的人。佛教大正藏经集部《佛说骂意经》中佛云:“作百佛寺。不如活一人。”但后面又说了,“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人得好意,其福能量。”其实这里的意义在于突出善念比善行更重要,因为善念之后一 定会有善行。民间以救人性命为大功德,往往你救了一条命,这家人往往感恩戴德,会一辈子以你为至亲来祈福,善待,交往。 第三条:修桥铺路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都会说修桥铺路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功德,只因修桥能度千万人,铺路者能利万千人。所以,我们现在在各处集资修路修桥的地方都很容易看到镌刻着出资人名字的功德碑。在大理州剑川县有座与金沙江上铁链桥同名的风雨桥

越重视物质的人,其贪、嗔、痴、慢越重!(五台山比丘果戒)

摘录于《五戒仪规及学佛问答》(五台山比丘果戒) 师开示:名、食、财、色、睡这是众生的命根啊!如果把这个命根断了,众生就没命了。象你们年轻人没有爱,没有恨,那还叫人吗?有些人因为爱情而自杀,那是因为把他的命根断了,没有命根了就没命了。而且这里面你总得贪一样,有些人是贪财,有些人贪吃,有些人看上去好像无求,生活简朴,但他贪名,你要是把他的名声给坏了,就断了他的命根了。大多数人都贪着呢! 所以“人间佛教”不能实现,想把人间变成佛国,那是不可能的!但济群法师提出“人生佛教”,这个是对的,它跟“人间佛教”是两个概念。“人生佛教”重点是放在人生价值的选择上,“人间佛教”是要把佛法普及到全人间。 乙居士:我觉得“人间佛教”是附佛外道,只搞一些慈善事业,就是一个民间慈善组织。 师答:是的。 乙居士:师父,三心不可得的基础是什么? 师答:无常,三心皆是无常,观心无常,因为心本无常,所以三心不可得。 乙居士:师父,是不是众生的业越重,价值取向越偏重于物质? 师答:是的。到最后物质重要到你无法改变的程度了,比如钢铁石头这些物质,你想改变它已经改变不了了,现在还能炼钢、雕刻石头,说明人的业力还能改变这些物质。业力再往重的方向发展,反过来钢铁石头这些物质就可以整你,而且你躲都躲不开,地狱的众生就是这样。因为它们业太重了,石头、火往这些众生的身上招呼,它们只有受的份,躲都躲不掉,在地狱你说还想搞个工程,压根就没有工程这个词。为什么?物质太重要了!但在人道就可以改造,可以盖房子搞工程。诸天道对物质不重视,所以物质就很老实很听话,天人想要个宫殿,马上就来个宫殿,想要个花园,就来个花园。 乙居士:就是你越在乎、越看重的东西,你就受制于它。你越不在乎,越看不重能够放下的东西,它反过来就要受制于你?

过午不食的功德利益24小时佛家

子时(),胆把胆汁给换了,人就有一个清楚地大脑; 丑时(),肝把血给了,产生新鲜血液(子、丑时最好进行右卧睡眠利于健康); 到了寅时()(可以起床了),把血供给肺,肺朝百脉,也就是把营养和氧气输送给了全身,所以人醒了以后,脸色是非常好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当卯时()醒了,人该排泄了,这时大肠经开了,排泄干净了; 辰时(),该吃饭了,胃经开了,利于消化; 巳时(),消化完了该营养了,脾经这时动了; 午时(),血液大量供给了心经,心经很旺,烈阳当空,在这种情况下,一气哈成; 未时(),小肠经开了,心为火,脾胃为土,火生土,午饭吃完了,小肠赶紧给吸收了;大量地水分要走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这时到了申时(),膀胱经开了; 到了酉时(),肾经开了,肾藏精华,也就是忙了一天,这时把一天地钱都存到这里来;戌时(),心包经开了,查一查有没有特务,也就是把一切邪地东西给清除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亥时(),三焦百脉都开了,需要休养生息了,人这时就开始睡觉了. 过午不食地功德利益 发布时间:2013-01-14 点击次数: 《律海十门》八戒近住分别门第四云: 一日夜不晚黄昏食,若过中食界限,乃至明日东方日出之间,于干饭、饼饽汤面等熟食之食物弃舍不食,则身安息调、健康永年、世福绵远、悲他有情、而后速出三界.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能减饮食习气,则世系渐脱故.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佛遗教经》云: 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一般胎儿在母亲地子宫里是用肚脐吸取养分,胎儿脐带会跳动.婴孩则用腹部呼吸,人越长越大则呼吸点上移至胃中部,最后老人气弱则用肺部短程呼吸.我们修行所要做地第一件事,是要恢复用腹部呼吸.腹式呼吸就能把丹田开发出来,但若吃得太多,则会堵死丹田契机,故持过中不食地好处,即能让丹田复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根据中医子午流注: 子时(),胆把胆汁给换了,人就有一个清楚地大脑;丑时(),肝把血给了,产生新鲜血液(子、丑时最好进行右卧睡眠利于健康);到了寅时()(可以起床了),把血供给肺,肺朝百脉,也就是把营养和氧气输送给了全身,所以人醒了以后,脸色是非常好地;当卯时()醒了,人该排泄了,这时大肠经开了,排泄干净了;辰时(),该吃饭了,胃经开了,利于消化;巳时(),消化完了该营养了,脾经这时动了;午时(),血液大量供给了心经,心经很旺,烈阳当空,在这种情况下,一气哈成;未时(),小肠经开了,心为火,脾胃为土,火生土,午饭吃完了,小肠赶紧给吸收了;大量地水分要走掉,这时到了申时(),膀胱经开了;到了酉时(),肾经开了,肾藏精华,也就是忙了一天,这时把一天地钱都存到这里来;戌时(),心包经开了,查一查有没有特务,也就是把一切邪地东西给清除掉;亥时(),三焦百脉都开了,需要休养生息了,人这时就开始睡觉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过了中午阳气下降,阴气上升,吃了食物会使人阴气加重,早晨是天食,中午是佛食,晚上是鬼食.过中还食会使胃和大小肠内堆积垃圾,所以过中不食,是清肠地最好方法,因小肠和心互为表里,肠清则心清.吃饭过饱或过了中午还吃饭,会使经脉不通,经脉不通,则身疲困乏、心地闭塞,心地闭塞,则道业荒废.若点吃晚饭,则使肾经不通,无法后转上

【作文素材】得道高僧语录:放下与释然

作文素材:放下与释然 1.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弘一法师) 2.你聋我聋,才能你侬我侬。(圣严法师) 3.律己,宜带秋气:律人,须待春风。(弘一法师) 4.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证严法师) 5.太阳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气大。(证严法师) 6.有人问弘一法师怎样看待死亡?法师说:去去就来。(弘一法师) 7.以舍为有,则不贪;以忙为乐,则不苦;以勤为富,则不贫;以忍为力,则不惧。(弘 一法师) 8.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侮辱垢秽要茹纳得;处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得。(弘 一法师) 9.明镜止水以定身,青天白日以成事,光风霁月以带人。(弘一法师) 10.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弘一法师) 11.我不知何为君子,但每件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知何为小人,但每件事好占便宜的便是。 (弘一法师) 12.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慧律法师) 13.心里放不过自己,是没有智慧;心里放不过别人,是没有慈悲。(圣严法师) 14.法相互缘起,世事不必强求;只要因缘具足,自能水到渠成。(星云法师) 15.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 后乃视为故常,而不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弘一法师) 16.世界是个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你大声喊唱,山谷雷鸣,音传千里,一叠一叠, 一浪一浪,彼岸世界都收到了。凡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因它在传递你心间的声音,绵绵不绝,遂相印于心。(弘一法师) 17.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弘一法师) 18.在等待的日子里,刻苦读书,谦卑做人,养得深根,日后才能枝叶茂盛。(星云法师) 19.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 月圆。(弘一法师) 20.生命可以没有高度,但是生命一定有态度。生命的态度就是豁达、包容、从容、快乐和 幸福。(延参法师) 21.人生如寄,一切都将过去,没有人能在岁月的苍容里划一道不灭的痕迹。不管你是意气 风发,还是平淡落寞,都将被收罗在历史的尘埃中,流云过千山,本就一场幻梦。(延参法师) 22.小徒弟问我,清明节里你烧纸,送给谁呢?我告诉他,我烧给我自己,我要亲眼看见, 所有的妄想到头不过一把灰。(延参法师) 23.小徒弟问我,师父啊怎么样才能做到平等待人。我告诉他,你回头看看我身后这扇门, 它不是官衙,不是豪门,不是凯旋门,也不是败家门,它是千千年来的百姓门,它不是没有名字,它有名字,它叫做柴门,如果谁飞蝗腾达了,忘记了这扇门,请他抬头看看

火烧初禅天,水淹二禅天,风吹三禅天-佛学问答集

火烧初禅天,水淹二禅天,风吹三禅天-佛学问答集 火烧初禅天,水淹二禅天,风吹三禅天选择三灾──大三灾出《法苑珠林》[一、火灾],谓于坏劫时,有七日出现大火,须弥山渐渐崩坏,四大海水展转消尽,大千世界及初禅天皆悉洞然,无有遗余,是名火灾。(梵语须弥,华言妙高。四大海者,即东西南北四海也。)[二、水灾],谓初禅天已下,七番火灾,坏于世间之后,世界复成,又于坏劫之时,渐降大雨,滴如车轴;更兼地下水轮涌沸,上腾大千世界,乃至二禅天,水皆弥满,一切坏灭,如水消盐,是名水灾。[三、风灾],谓二禅天已下,七番水灾已后,又经七番火灾,坏于世间,至世界复成,又于坏劫之时,从下风轮,有猛风起;兼以众生业力尽故,处处生风,大千世界乃至三禅天,悉皆飘击,荡尽无余,是名风灾。○学诚法师《觉悟之道》节录色囧堺天的有情,“色及无色上界诸天,虽无此诸苦,然烦恼随逐,有诸障碍。”色囧堺天有四禅,初禅天有火灾,二禅天有水灾,三禅天有风灾。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这些都是灾难,各种各样的灾难。火烧初禅就是说,色囧堺初禅天的这些有情,寿命要尽的时候,自己内在的无明、烦恼的火,不同世间上面的火一样,他自己慢慢慢慢就死了,烧死了。到二禅天的时候,就是发大水;三禅天的时候,就是风吹。这些都是天

人的一些灾难,让天人也不得自在,有种种的痛苦。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就是说天人也不是我们的皈依处,天人也不是究竟处。天人一样也会死,一样也会有种种的苦恼,都是不究竟的,这样我们对天人才不会有一种向往的心。在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对天上的有情,总是觉得离我们这个世间比较近,比较有兴趣,比较喜欢去了解。实际上天上的众生他只是造的善业比我们人要多,但实际上他们要听到佛法,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更多都是在世间的一种禅定的状态当中。人道的众生,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听到佛法,听到佛法的人也是很少数的。我们听到佛法之后,能够很认真地去实践,就更加的不容易。如果不能很认真去实践,也都是因为对生命的状态、对轮回的痛苦认识不清造成的。其他相关文章 · “灵明觉知”的含义,应如何运用? · 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 入胎(夺胎夺舍投胎) · 返回目录地藏孝亲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