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企业事业单位版)

合集下载

环境作文之江苏省环境应急预案

环境作文之江苏省环境应急预案

江苏省环境应急预案【篇一:江苏省应急预案编制大纲(园区版)】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工业园区版)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工业园区版)目录1 适用范围 (1)2 园区环境应急救援的方针、原则 (1)3 规范性引用文件 (1)4 术语和定义 (2)5 应急预案编制程序 (4)6 应急预案编制内容 (6)7 格式和要求 (16)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工业园区版)1 适用范围本导则规定了工业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编制的基本要求,使工业园区能够依据法律、法规和其他相关要求,在强化园区风险管理,有效降低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概率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园区环境应急管理体系,规定环境应急响应措施,对突发环境事件作出有序响应,及时组织有效救援,最大限度减少事件造成的损失。

本导则适用于江苏省内涉及环境风险源的工业园区,包括:分布有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生产、贮存、经营、使用、运输危险物质的单位以及产生、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等单位的工业园区。

本导则不适用于分布有存在生物安全事故和辐射安全事故风险单位的工业园区。

2 园区环境应急救援的方针、原则环境应急救援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动手、综合治理、改善环境、保护健康、科学管理、持续发展”的方针,体现以人为本、求实求严的思想,切实加强应急管理,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实施救援,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对外环境的影响,把事件危害降到最低,维护园区内外企业(或事业)单位及周边居民的安全和稳定。

组织实施环境应急救援活动的基本原则为:集中管理、统一指挥、规范运行、标准操作、快速反应、救援高效。

3 规范性引用文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江苏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危险物质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2003第1号);《剧毒化学品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8部门公告2003第2号);《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腐蚀性鉴别》(gb 5085.1)《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急性毒性初筛》(gb 5085.2)《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 5085.3)《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易燃性鉴别》(gb 5085.4)《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反应性鉴别》(gb 5085.5)《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毒性物质含量鉴别》(gb 5085.6)《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通则》(gb 5085.7)《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 298)《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篇二:江苏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江苏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苏安监〔2011〕190号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7号),切实加强和规范全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管理工作,省局结合我省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实际制定了《江苏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样版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样版

苏州市污水处理行业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样版本“样版”作为“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企业事业单位版”的实际应用案例,为苏州市污水处理行业企业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简称“预案”)编制提供思路。

污水处理行业企业在修编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过程中,应按照环境保护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和“导则”的要求,结合本企业生产工艺、危化品储存使用、三废产生和环境风险的防范措施等实际情况,参考本“样版”格式和内容进行编写。

甲污水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单位名称:编制单位:审核人:签发人:年月日目录1 总则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是我公司为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或由安全生产次生、衍生的各类环境事件而制定的应急预案,为我公司有效、快速地应对环境污染,保障区域环境安全提供科学的应急机制和措施。

编制目的为提高我公司防范和处置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能力,建立紧急情况下的快速、科学、有效地组织事故抢险、救援的应急机制,控制事件危害的蔓延,减小伴随的环境影响,保障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江苏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苏州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危险物质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2003第1号)《剧毒化学品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8部门公告2003第12号)《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通则》()《危险废物鉴别规范》(HJ/T 298)《重大风险源辨识》(GB 18218)《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以上凡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

江苏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江苏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江苏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一、工作目标江苏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旨在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减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具体目标如下:1.及时发现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止其蔓延和扩大。

2.提高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处置能力,确保事件得到及时、有效的应对。

3.加强部门协同,形成合力,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效率。

4.加强公共卫生教育和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二、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1)加强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做好预防工作,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建立健全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现潜在风险,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

(3)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战能力。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1)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制化管理。

(2)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协调、指挥事件应对工作。

(3)明确各级政府、部门职责,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有序进行。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1)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制度,确保信息畅通、及时、准确。

(2)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程序和措施。

(3)加强应急物资储备,提高应急保障能力,确保事件发生时迅速投入使用。

三、组织管理1.成立江苏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统一领导和协调。

2.设立各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工作。

3.成立专家咨询组,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建议。

4.各级政府、部门要明确职责,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工作机制,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落到实处。

5.加强部门间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四、预防措施为了有效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概率,提升公共卫生安全水平,本预案提出以下预防措施:1. 加强卫生管理(1)完善公共卫生法规体系,确保卫生管理有法可依。

环境作文之环境应急预案导则

环境作文之环境应急预案导则

环境应急预案导则【篇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企业事业单位版).】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企业事业单位版)1适用范围本导则规定了企业(或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编制的基本要求,使企业(或事业)单位能够根据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在切实加强环境风险源的监控和防范措施,有效降低事件发生概率的前提下,规定响应措施,对突发环境事件及时组织有效救援,控制事件危害的蔓延,减小伴随的环境影响。

本导则适用于江苏省内涉及环境风险源的企业(或事业)单位,包括: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生产、贮存、经营、使用、运输危险物质的单位以及产生、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等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造成对环境(或健康)影响的单位。

本导则不适用于存在生物安全事故和辐射安全事故风险的单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江苏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危险物质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2003第1号);《剧毒化学品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8部门公告2003第2号);《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腐蚀性鉴别》(gb 5085.1)《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急性毒性初筛》(gb 5085.2)《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 5085.3)《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易燃性鉴别》(gb 5085.4)《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反应性鉴别》(gb 5085.5)《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毒性物质含量鉴别》(gb 5085.6)《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通则》(gb 5085.7)《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 298)《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企业事业单位版).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企业事业单位版).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企业事业单位版)1适用范围本导则规定了企业(或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编制的基本要求,使企业(或事业)单位能够根据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在切实加强环境风险源的监控和防范措施,有效降低事件发生概率的前提下,规定响应措施,对突发环境事件及时组织有效救援,控制事件危害的蔓延,减小伴随的环境影响。

本导则适用于江苏省内涉及环境风险源的企业(或事业)单位,包括: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生产、贮存、经营、使用、运输危险物质的单位以及产生、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等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造成对环境(或健康)影响的单位。

本导则不适用于存在生物安全事故和辐射安全事故风险的单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江苏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危险物质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2003第1号);《剧毒化学品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8部门公告2003第2号);《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腐蚀性鉴别》(GB 5085.1)《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急性毒性初筛》(GB 5085.2)《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 5085.3)《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易燃性鉴别》(GB 5085.4)《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反应性鉴别》(GB 5085.5)《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毒性物质含量鉴别》(GB 5085.6)《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通则》(GB 5085.7)《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 298)《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

江苏省应急预案导则

江苏省应急预案导则

江苏省应急预案导则【篇一: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企业版)】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企业事业单位版)目录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应急预案编制程序 (4)5 应急预案主要内容 (8)6 格式和要求 (17)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企业事业单位版)1适用范围本导则规定了企业(或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编制的基本要求,使企业(或事业)单位能够根据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在切实加强环境风险源的监控和防范措施,有效降低事件发生概率的前提下,规定响应措施,对突发环境事件及时组织有效救援,控制事件危害的蔓延,减小伴随的环境影响。

本导则适用于江苏省内涉及环境风险源的企业(或事业)单位,包括: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生产、贮存、经营、使用、运输危险物质的单位以及产生、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等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造成对环境(或健康)影响的单位。

本导则不适用于存在生物安全事故和辐射安全事故风险的单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江苏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危险物质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2003第1号);《剧毒化学品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8部门公告2003第2号);《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腐蚀性鉴别》(gb 5085.1)《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急性毒性初筛》(gb 5085.2)《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 5085.3)《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易燃性鉴别》(gb 5085.4)《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反应性鉴别》(gb 5085.5)《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毒性物质含量鉴别》(gb 5085.6)《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通则》(gb 5085.7)《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 298)《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样版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样版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样版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苏州市污水处理行业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样版本“样版”作为“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企业事业单位版”的实际应用案例,为苏州市污水处理行业企业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简称“预案”)编制提供思路。

污水处理行业企业在修编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过程中,应按照环境保护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和“导则”的要求,结合本企业生产工艺、危化品储存使用、三废产生和环境风险的防范措施等实际情况,参考本“样版”格式和内容进行编写。

甲污水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单位名称:编制单位:审核人:签发人:年月日目录1 总则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是我公司为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或由安全生产次生、衍生的各类环境事件而制定的应急预案,为我公司有效、快速地应对环境污染,保障区域环境安全提供科学的应急机制和措施。

编制目的为提高我公司防范和处置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能力,建立紧急情况下的快速、科学、有效地组织事故抢险、救援的应急机制,控制事件危害的蔓延,减小伴随的环境影响,保障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江苏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苏州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危险物质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2003第1号)《剧毒化学品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8部门公告2003第12号)《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通则》()《危险废物鉴别规范》(HJ/T 298)《重大风险源辨识》(GB 18218)《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以上凡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导则(参考文本)(企业事业单位的版)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导则(参考文本)(企业事业单位的版)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参考文本)(企业事业单位版)目录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应急预案编制程序 (4)5 应急预案主要内容 (8)6 格式和要求 (17)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企业事业单位版)1适用范围本导则规定了企业(或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编制的基本要求,使企业(或事业)单位能够根据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在切实加强环境风险源的监控和防范措施,有效降低事件发生概率的前提下,规定响应措施,对突发环境事件及时组织有效救援,控制事件危害的蔓延,减小伴随的环境影响。

本导则适用于内涉及环境风险源的企业(或事业)单位,包括: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生产、贮存、经营、使用、运输危险物质的单位以及产生、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等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造成对环境(或健康)影响的单位。

本导则不适用于存在生物安全事故和辐射安全事故风险的单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山东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危险物质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2003第1号);《剧毒化学品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8部门公告2003第2号);《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腐蚀性鉴别》(GB 5085.1)《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急性毒性初筛》(GB 5085.2)《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 5085.3)《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易燃性鉴别》(GB 5085.4)《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反应性鉴别》(GB 5085.5)《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毒性物质含量鉴别》(GB 5085.6)《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通则》(GB 5085.7)《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 298)《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企业事业单位版)目录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应急预案编制程序 (4)5 应急预案主要内容 (8)6 格式和要求 (17)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企业事业单位版)1适用范围本导则规定了企业(或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编制的基本要求,使企业(或事业)单位能够根据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在切实加强环境风险源的监控和防范措施,有效降低事件发生概率的前提下,规定响应措施,对突发环境事件及时组织有效救援,控制事件危害的蔓延,减小伴随的环境影响。

本导则适用于江苏省内涉及环境风险源的企业(或事业)单位,包括: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生产、贮存、经营、使用、运输危险物质的单位以及产生、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等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造成对环境(或健康)影响的单位。

本导则不适用于存在生物安全事故和辐射安全事故风险的单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江苏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危险物质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2003第1号);《剧毒化学品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8部门公告2003第2号);《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腐蚀性鉴别》(GB 5085.1)《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急性毒性初筛》(GB 5085.2)《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 5085.3)《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易燃性鉴别》(GB 5085.4)《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反应性鉴别》(GB 5085.5)《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毒性物质含量鉴别》(GB 5085.6)《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通则》(GB 5085.7)《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 298)《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

以上凡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导则。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导则。

3.1 危险物质指《危险化学品名录》和《剧毒化学品名录》中的物质和易燃易爆物品。

3.2 危险废物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298)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

3.3 环境风险源指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源,以及生产、贮存、经营、使用、运输危险物质或产生、收集、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3.4 环境敏感区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规定,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

3.5 环境保护目标指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中,需要保护的环境敏感区域中可能受到影响的对象。

3.6 环境事件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由于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生态系统受到干扰,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财富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

3.7 次生衍生事件某一突发公共事件所派生或者因处置不当而引发的环境事件。

3.8 突发环境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对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

3.9 应急救援指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采取的消除、减少事件危害和防止事件恶化,最大限度降低事件损失的措施。

3.10 应急监测指在环境应急情况下,为发现和查明环境污染情况和污染范围而进行的环境监测,包括定点监测和动态监测。

3.11 恢复指在突发环境事件的影响得到初步控制后,为使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而采取的措施或行动。

3.12 应急预案指根据对可能发生的环境事件的类别、危害程度的预测,而制定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方案。

要充分考虑现有物质、人员及环境风险源的具体条件,能及时、有效地统筹指导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行动。

3.13 分类指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对不同环境事件划分的类别。

3.14 分级分级指按照突发环境事件严重性、紧急程度及危害程度,对不同环境事件划分的级别。

3.15 应急演练为检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应急准备的完善性、应急响应能力的适应性和应急人员的协同性而进行的一种模拟应急响应的实践活动。

根据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单项演练、综合演练和指挥中心、现场应急组织联合进行的联合演练。

4 应急预案编制程序4.1 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针对可能发生的环境事件类别,结合本单位部门职能分工,成立以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明确预案编制任务、职责分工和工作计划。

预案编制人员应由具备应急指挥、环境评估、环境生态恢复、生产过程控制、安全、组织管理、医疗急救、监测、消防、工程抢险、防化、环境风险评估等各方面专业的人员及专家组成。

4.2 基本情况调查对企业(或事业)单位基本情况、环境风险源、周边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目标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说明。

4.2.1 单位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企业(或事业)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法人代码、详细地址、邮政编码、经济性质隶属关系及事业单位隶属关系、从业人数、地理位置(经纬度)、地形地貌、厂址的特殊状况(如上坡地、凹地、河流的岸边等)、交通图、疏散路线图及其他情况说明。

4.2.2 环境风险源基本情况调查(1)企业(或事业)单位主、副产品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体名称及日产量,主要生产原辅材料、燃料名称及日消耗量、最大容量、贮存量和加工量,以及危险物质的明细表等。

(2)企业(或事业)单位生产工艺流程简介,主要生产装置说明,危险物质储存方式(槽、罐、池、坑、堆放等),生产装置及储存设备平面布置图,雨、清、污水收集、排放管网图,应急设施(备)平面布置图等。

(3)企业(或事业)单位排放污染物的名称、日排放量,污染治理设施去除量及处理后废物产量,污染治理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设备、构筑物说明,其他环境保护措施等。

对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及堆放地,如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设施,医疗垃圾焚烧装置及危险废物处理场所等,还须明确纳污或收集范围及污染物主要来源。

(4)企业(或事业)单位危险废物的产生量,储存、转移、处置情况,危险废物的委托处理手续情况(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名称、地址、联系方式、资质、处理场所的位置、处理的设计规范和防范环境风险情况等)。

(5)企业(或事业)单位危险物质及危险废物的运输(输送)单位、运输方式、日运量、运地、运输路线,“跑、冒、滴、漏”的防护措施、处置方式。

(6)企业(或事业)单位尾矿库、贮灰库、渣场的储存量,服役期限,库坝的建筑结构,坝堤及防渗安全情况。

4.2.3 周边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目标情况(1)企业(或事业)单位周边5公里范围内人口集中居住区(居民点、社区、自然村等)和社会关注区(学校、医院、机关等)的名称、联系方式、人数;周边企业、重要基础设施、道路等基本情况;给出上述环境敏感点与企业的距离和方位图。

(2)企业(或事业)单位产生污水排放去向,接纳水体(包括支流和干流)情况及执行的环境标准,区域地下水(或海水)执行的环境标准。

(3)企业(或事业)单位下游水体河流、湖泊、水库、海洋名称、所属水系、功能区及饮用水源保护区情况,下风向空气质量功能区说明,区域空气执行的环境标准。

(4)企业(或事业)单位下游供水设施服务区设计规模及日供水量、联系方式,取水口名称、地点及距离、地理位置(经纬度)等;地下水取水情况、服务范围内灌溉面积、基本农田保护区情况。

(5)企业(或事业)单位周边区域道路情况及距离,交通干线流量等。

(6)企业(或事业)单位危险物质和危险废物运输(输送)路线中的环境保护目标说明。

(7)企业(或事业)单位周边其他环境敏感区情况及位置说明。

(8)如调查范围小于突发环境事件可能波及的范围,应扩大范围,重新调查。

4.3 环境风险源识别与环境风险评价企业(或事业)单位根据风险源、周边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目标的状况,委托有资质的咨询机构,按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的要求进行环境风险评价,阐述企业(或事业)单位存在的环境风险源及环境风险评价结果,应明确以下内容:(1)环境风险源识别。

对生产区域内所有已建、在建和拟建项目进行环境风险分析,并以附件形式给出环境风险源分析评价过程,列表明确给出企业生产、加工、运输(厂内)、使用、贮存、处置等涉及危险物质的生产过程,以及其它公辅和环保工程所存在的环境风险源。

(2)最大可信事件预测结果。

明确环境风险源发生事件的概率,并说明事件处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次生衍生污染。

(3)火灾、爆炸、泄漏等事件状态下可能产生的污染物种类、最大数量、浓度及环境影响类别(大气、水环境或其他)。

(4)自然条件可能造成的污染事件的说明(汛期、地震、台风等)。

(5)突发环境事件产生污染物造成跨界(省、市、县等)环境影响的说明。

(6)尾矿库、贮灰库、渣场等如发生垮坝、溢坝、坝体缺口、渗漏时,对主要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或海洋及饮用水源取水口的环境安全分析。

(7)可能产生的各类污染对人、动植物等危害性说明。

(8)结合企业(或事业)单位环境风险源工艺控制、自动监测、报警、紧急切断、紧急停车等系统,以及防火、防爆、防中毒等处理系统水平,分析突发环境事件的持续时间、可能产生的污染物(含次生衍生)的排放速率和数量。

(9)根据污染物可能波及范围和环境保护目标的距离,预测不同环境保护目标可能出现污染物的浓度值,并确定保护目标级别。

(10)结合环境风险评估和敏感保护目标调查,通过模式计算,对突发环境事件产生的污染物可能影响周边的环境(或健康)的危害性进行分析,并以附件形式给出本单位各环境事件的危害性说明。

4.4 环境应急能力评估在总体调查、环境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对企业(或事业)单位现有的突发环境事件预防措施、应急装备、应急队伍、应急物资等应急能力进行评估,明确进一步需求。

企业(或事业)单位委托有资质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评估其现有的应急能力。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企业(或事业)单位依据自身条件和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的类型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包括通讯联络队、抢险抢修队、侦检抢修队、医疗救护队、应急消防队、治安队、物资供应队和环境应急监测队等专业救援队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