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第二章药物溶液形成理论

合集下载

药剂学第二章预习

药剂学第二章预习
2.pH对溶解度的影响:应在酸性和碱性溶剂系统中测定溶解度
3.恒温搅拌并考虑药物达到溶解平衡的时间
4.温度:测定取样时要保持温度和测试温度一致并滤除未溶的药物
数份不同程度过饱和溶液
横坐标:药物质量-溶剂体积的比率
纵坐标:测得药物溶液浓度
正偏差:表明在该溶液中药物发生解离,或者杂质成分或溶剂对药物有复合及增溶作用等。
增加溶出速度的方法
固体的粒径和表面积
微粉化增加溶出速度
温度
温度升高,药物的溶解度增大、有利于扩散、粘度降低,从而加快药物的溶出速度
溶出介质的性质
溶出介质的体积
扩散系数
药物在边界层的扩散系数越大,溶出速度越快。
扩散层的厚度
扩散层的厚度与搅拌程度有关,搅拌速度快,扩散层薄,溶出速度快。
第二章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
1.药物的特性溶解度与平衡溶解度的异同。
药物溶解度:一定温度(人体:37℃;存放4-5℃)下药物溶解在一定溶剂中达饱和时溶解的最大药量。表示:100ml溶剂中溶解溶质的最大克数,或mol/L
溶解度
相同点
不同点
溶液测定曲线Fra bibliotek测定曲线的含义
特性溶解度
1.测定条件:一般需要在低温(4-5℃)和体温(37℃)两种条件下进行
1、有机弱酸弱碱药物可制成可溶性盐增加其溶解度。
2、难溶性药物分子中引入亲水基团可增加其在水中的溶解度。
溶剂化作用与水合作用
晶型
将药物制成无定型,即无结晶结构的药物
溶剂化物
粒子大小
对于难溶性药物,在药物微粒小于100nm时,其溶解度与微粒的大小有关,溶解度随微粒径减小而增加。
温度
吸热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放热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药剂学期末复习重点

药剂学期末复习重点

药剂学期末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基本概念:药剂学(pharmaceutic):是将原料药制备成用于治疗、诊断、预防疾病所需药物制剂的一门科学。

以药物制剂为中心研究其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药物(drug):指用于诊断、治疗、预防各种疾病的活性物质,但是不能直接用于患者,必须制备成适宜的剂型之后才能使用。

药品(medicine):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生产的原料药和制剂产品,有国家标准。

剂型(doageform):根据不同给药方式和不同给药部位等要求将药物制成的不同“形态”,即一类药物制剂的总称。

药物制剂(pharmaceuticalpreparation):指药物的具体品种。

2.药剂学的宗旨:制备安全、有效、稳定、使用方便的药物制剂。

3.药剂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多选)①药剂学的基本理论②药物制剂的基本剂型③新技术与新剂型④新辅料—PLA,PLGA⑤中药新剂型⑥生物技术药物制剂⑦新机械和新设备4.药剂学的分支学科1物理药剂学(phyicalpharmaceutic):以物理化学理论为指导,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前工作、处方设计、配伍变化、制剂性质、稳定性、储存等。

2工业药剂学(indutrialpharmceutic):研究药物制成稳定制剂的规律、生产设计、质量管理的一门应用学科。

3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机理及过程,阐明药物因素、剂型因素和生理因素与药效间关系的学科。

4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采用数学的方法,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体内经时过程与药效之间关系的学科。

5药用高分子材料学(polymercienceinpharmaceutic):研究没有药理活性、无毒的合成和天然的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制备方法、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生产设备和质量管理的一门学科。

5.药物剂型的重要性☆1药物剂型与给药途径——相适应2剂型对药效的重要性●改变药物作用性质--硫酸镁口服(泻下)/注射(镇静)●调节药物作用速度--植入剂●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氨茶碱栓剂●靶向作用6.剂型分类(可能不考)1给药途径:口服(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散剂),注射(静注、肌注、皮内),呼吸道(喷雾剂、气雾剂),皮肤(软膏、溶液),粘膜(滴眼剂、舌下片),透析用制剂2分散系统:溶液型、胶体型、乳剂型、混悬型、气体分散型、微粒分散型、固体分散型3按形态分类:液体剂型、固体剂型、半固体剂型、气体剂型4按制法分类:浸出制剂、无菌制剂7.使用辅料的目的1有利于制剂形态的形成-——溶剂、填充剂2使制备过程顺利进行——-增溶剂、润滑剂3提高药物稳定性-——防腐剂4调节药物作用部位、作用时间或满足生理要求8.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L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某DDS药物的传递系统:把药物在必要的时间、以必要的量、输送到必要的部位,以达到最大的疗效和最小副作用。

最新药剂学-第二章药物溶液形成理论资料

最新药剂学-第二章药物溶液形成理论资料

第二章药物溶液形成理论习题部分一、概念与名词解释1.介电常数:2.助溶剂:3.增溶剂: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1.药物的介电常数和溶剂的介电常数越接近,药物在该溶剂中溶解性越好。

( ) 2.正辛醇的溶解度参数与生物膜脂质接近,因此常用作模拟生物膜测定分配系数。

( )3.通常所测定的溶解度是药物的特性溶解度。

( )6.将维生素K3制备成维生素K3,亚硫酸氢钠的目的是改变维生素K3的药理作用。

( ) 7.在多数情况下,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的顺序为无水物<水合物<有机化物。

( ) 8.粒子大小对药物溶解度的影响的规律是:药物粒子越小,药物的溶解度越大。

( ) 9.温度升高,药物的溶解度增大。

( )10.许多盐酸盐类药物在生理盐水中溶解度减小的原因是由于同离子效应。

( )11.苯巴比妥在20%乙醇中的溶解度为0.22g/100ml,在40%乙醇中的溶解度为0.88g/100ml,在90%乙醇中溶解度达最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

( )12.碘溶解时加入碘化钾的目的是增溶。

( )13.灰黄霉素溶解时加人胆酸钠的目的是增溶。

( )14.药物溶液的pH值的调节主要考虑机体的耐受性、药物的稳定性及药物的溶解度。

( )15.药物的pK a越大,碱性越强。

( )16.同一药物的多晶型中,亚稳定型比稳定型的溶出速率与溶解度均大。

( )17.药物溶解度参数与生物膜的溶解度参数越接近,越易吸收,吸收也越快。

( ) 18.药物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的作用力则药物溶解度小。

( ) 19.介电常数大的药物其极性小,介电常数小的药物极性大。

( )20.对于可溶性药物,粒子大小对溶解度影响不大。

( )三、填空题1.药物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作用力时药物在该溶剂中的溶解度,反之,则。

2.药物分子形成分子内氢键,则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而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

3.当药物的△H S>0,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当药物的△H S<0,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药剂学》Pharmaceutics

《药剂学》Pharmaceutics

❖ 药剂学的宗旨 制备安全、有效、稳定、使用方便的药物制剂
❖ 药剂学涉及的相关学科 数学、化学、物理、生物 药物分析、药理学、药物化学、中药学 化工原理、机械设备
❖ 剂型的重要性 无型不成药(原料药无法给药) 疾病——剂型(急症缓症) 药物——剂型(作用疾病类型、作用速度、
作用部位、毒副作用、疗效等)
药剂学的基本任务 将药物制成适于临床应用的剂型,并能批量
生产安全、有效、稳定的制剂,以满足医疗卫 生的需要。
药剂学的具体任务
药剂学基本理论的研究 新剂型与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新辅料的研究与开发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 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 制剂新机械和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
三大支柱:制剂技术、药用辅料、制剂设备
本课程内容提要 第二篇 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
第9章 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1学时) 第10章 表面活性剂(2学时) 第11章 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础理论(1学时) 第12章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4学时) 第13章 粉体学基础(2学时) 第14章 流变学基础(1学时) 第15章 药物制剂的设计(4学时)
制剂:制剂的研制过程。
制剂学:研究制剂的理论和制备工艺的科学。
药物的传递系统:新剂型、新制剂、新技术的 总称。包含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 排泄特征;药物的作用机制。
方剂:按医师临时处方,专为某一病人调制的 具有明确的用法和用量的药剂。
调剂学:研究方剂的配制、服用等有关技术和 理论的科学。
(四)中药现代剂型的 整理、研究与开发
传统剂型(膏、丹、丸、散等)
现代剂型
在中医中药基础理论指导下,继承、整理、 发展中药传统剂型研究、开发中药现代剂型,是 中药走向世界的重要体现。
如复方丹参滴丸、清开灵注射液

药剂学重点

药剂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1、药剂学是将原料药制备成用于治疗、诊断、预防疾病所需药物制剂的一门学科。

2、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纂、出版,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第二章药物溶出的形成理论1、潜溶: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的溶解度大,而且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

2、(理解)药物的溶出速度可用Noyes-Whitney方程表示dC /dt=KS(Cs-C)S:固体的表面积Cs:溶质在溶出介质中的溶解度(固体表面饱和层浓度)C:t时间溶液主体中溶质的浓度第三章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高级脂肪酸盐、硫酸化物、磺酸化物)1、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苯扎溴铵、度米芬)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卵磷脂、氨基酸型和甜菜碱型)脂肪酸甘油酯(W/O型辅助乳化剂)蔗糖脂肪酸酯(O/W型乳化剂分散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多元醇型脂肪酸山梨坦(W/O型乳剂)聚山梨酯(O/W型乳化剂)聚氧乙烯型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2、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3、亲水亲油平衡值(HLB):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

WbHLBbWaHLBaHLB**+=HLB=∑(亲水基团HLB)+∑(亲油基团HLB)+74、Kraff点:当温度升高至某一温度时,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急剧升高,该温度称为krafft点,相对应的溶解度即为该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

5、昙点:对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进行加热升温时可导致表面活性剂析出(溶解度下降)、出现浑浊,此现象称为起昙,此时温度称为昙点(或浊点)。

第四章微粒分散体系1、微粒大小完全均一的体系称为单分散体系,大小不均一的体系称为多分散体系。

其测得方法有:电子显微镜法、激光散射法、吸附法、Stokes沉降法。

2、Stokes 定律:ηρρ9)21(*2gr r V -=3、絮凝与絮凝剂:在微粒分散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某种电解质,离子选择性的被吸附在微粒表面,中和微粒表面的电荷,而降低表面带电量及双电层厚度,使微粒间的斥力下降,颗粒聚集而形成絮状物,但振摇后可重新分散均匀,这种现象叫做絮凝,加入的电解质称絮凝剂。

药剂学

药剂学

第一章绪论1.pharmacopoeia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纂、出版,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2.dosage form药物剂型,是适合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简称剂型。

3.OTC 是over the counter 的简称,意思是“可在柜台上买到的药物”,也就是指那些不需要凭借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4.pharmaceutics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5.GMP 是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的简称,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6.药物制剂系指各种剂型中的具体医药品。

二.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必须凭职业医师或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药品是(B )A.柜台发售药品B.处方药C.非处方药D.OTC2.研究制剂制备工艺和理论的科学,称为(B )A.调剂学 B.制剂学 C.药剂学 D.方剂学3.GMP 是指下列哪组英文的简写(A )A.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B.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seC.Good Manufacture PractiseD.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4.《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最早颁布于( D )A.1930年B.1950C.1949年D.1953年5.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及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是( A )A.药品标准B.成方制剂C.成药处方集D.药剂规范6.具有中国特色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开始实施于(A )A.2000年B.1998年C.1999年D.2001年7.下列哪一部药典无法律约束力(A )A.国际药典B.中国药典C.英国药典D.美国药典8.研究剂型及制剂生产的基本理论、工艺技术。

药剂2 22章

药剂2 22章

药剂2 22章药剂2-22章------第二章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1,水:最常用极性溶剂化学性质平衡存有较好的生理相容性稀释慢。

――2,非水溶剂:药物在水中容易水溶性或不平衡时用。

――3,常用的非水溶剂主要有:1醇与多元醇类―能与水混溶2醚类―能与乙醇、丙二醇和甘油混溶3酰胺类―能与水和乙醇混溶4酯类5植物油类6烃类7亚砜类―能与水和乙醇混溶。

――4,药用溶剂的性质:溶剂的极性大小常以介电常数和溶解度参数的大小来衡量――5,介电常数:指将恰好相反电荷在溶液中分离的能力,充分反映溶剂分子的极性大小。

介电常数小溶剂极性小。

――6,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介电常数:水80―无机盐有机盐、二醇类50―糖鞣质、甲醇乙醇―蓖麻油蜡、醇酮氧化物高级醇20―树脂挥发油弱电解质、乙烷苯四氯化碳乙醚5―脂肪石蜡烃类汽油、矿物油植物油0(极性递减)(水溶性递减)。

――7,溶解度参数:系指同种分子间的内聚力,也就是则表示分子极性大小的一种量度。

溶解度参数越大,极性越大。

――8,正辛醇模拟生物膜相测定分配系数的溶剂:药物在体内转运过程中,药物分子能溶于生物膜极为重要,但生物膜不是简单的溶剂。

因此,简单的溶液理论并不适用于体内。

生物膜脂层的溶解度参数的平均值为17.80+-2.11与正丁烷的和环己烷的溶解度参数接近。

整个膜的平均值为21.07+-0.82,很接近正辛醇的因此正辛醇常作为模拟生物膜相测定分配系数的溶剂――9,溶解度;系指在一定温度(气体在一定压力)下,在一定量溶剂中超过饱和状态时熔化的最小药量,就是充分反映药物溶解性的关键指标。

常用一定温度之下100g溶剂中或100ml溶液中熔化溶质的最小克数去则表示。

――10,药物的特性溶解度;药物不含任何杂质,在溶剂中不发生解离和缔合,也不发生相互作用时所形成的饱和溶液的浓度。

(在测定数份不同程度过饱和溶液,测定药物在饱和溶液中的浓度)------11,药物的均衡溶解度(又称表观溶解度)测药物实际浓度s,对溶液浓度c作图,图中曲线转折点a,即为为均衡溶解度)――12,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1.药物的分子结构:相似相溶、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氢键―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增大;药物分子形成分子内氢键―极性溶剂中溶解度减小,非极性溶剂中溶解度增大;有机弱酸弱碱药物制成可溶性盐,难溶性药物分子中引入亲水集团溶解度增加2,溶剂化作用与水合作用;药物离子的水合作用与药物离子性质有关,阳离子和水之间的作用力强以至于阳离子周围保持有一层水。

药剂学重点总结

药剂学重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 药剂学的概念: 是将原料药制备成用于治疗,诊断,预防疾病所需的制剂的一门学科2.药物剂型(Dosage form)(简称“剂型” )适合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

第二章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1. 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药物极性溶剂:药物分子的溶剂化作用与水合作用,有机溶剂化物>无水物>水合物药物的多晶型:无定型>亚稳型>稳定型,温度,pH,同离子效应粒子大小(公式:因此我们减小粒径来增大难容性药物溶解度,如微粉化),混合溶剂a 助溶剂hydrotropy :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这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

①有机酸及其钠盐:苯甲酸钠、水杨酸钠等②酰胺类化合物:乌拉坦、尿素、乙酰胺等。

b 增溶剂solubilization: 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

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增溶剂, 被增溶的物质称为增溶质。

c 潜溶剂cosolvent: 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的溶解度大,而且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这种溶剂称为潜溶剂。

如乙醇、丙二醇。

3. 等张溶液istonic solution :是指溶液的张力与红细胞的张力相等,也就是药物溶液与细胞接触时使细胞功能和结构保持正常,红细胞在该溶液中不发生溶血。

4. 等渗溶液:系指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5. 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方法:制成可溶性盐、引入亲水基团、加入潜溶剂、加入助溶剂、加入增溶剂6 药物溶出速度方程Noyes-Wh 方程:dC/dt= KS(CS-C)=DS/Vh(CS-C)dC/dt ——溶出速度;K ——溶出速度常数; S ——固体的表面积;Cs——溶质在溶出介质中的溶解度;C——t 时间溶液中溶质的浓度。

D——溶质在溶出介质中扩散系数;V——溶出介质体积;h——扩散层的厚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药物溶液形成理论
习题部分
一、概念与名词解释
1.介电常数:
2.助溶剂:
3.增溶剂:
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1.药物的介电常数和溶剂的介电常数越接近,药物在该溶剂中溶解性越好。

( ) 2.正辛醇的溶解度参数与生物膜脂质接近,因此常用作模拟生物膜测定分配
系数。

( )
3.通常所测定的溶解度是药物的特性溶解度。

( )
6.将维生素K3制备成维生素K3,亚硫酸氢钠的目的是改变维生素K3的药理作用。

( ) 7.在多数情况下,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的顺序为无水物<水合物<有机化物。

( ) 8.粒子大小对药物溶解度的影响的规律是:药物粒子越小,药物的溶解度越大。

( ) 9.温度升高,药物的溶解度增大。

( )
10.许多盐酸盐类药物在生理盐水中溶解度减小的原因是由于同离子效应。

( )
11.苯巴比妥在20%乙醇中的溶解度为/100ml,在40%乙醇中的溶解度为
/100ml,在90%乙醇中溶解度达最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

( )
12.碘溶解时加入碘化钾的目的是增溶。

( )
13.灰黄霉素溶解时加人胆酸钠的目的是增溶。

( )
14.药物溶液的pH值的调节主要考虑机体的耐受性、药物的稳定性及药物的溶解
度。

( )
15.药物的pK a越大,碱性越强。

( )
16.同一药物的多晶型中,亚稳定型比稳定型的溶出速率与溶解度均大。

( )
17.药物溶解度参数与生物膜的溶解度参数越接近,越易吸收,吸收也越快。

( ) 18.药物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的作用力则药物溶解度小。

( ) 19.介电常数大的药物其极性小,介电常数小的药物极性大。

( )
20.对于可溶性药物,粒子大小对溶解度影响不大。

( )
三、填空题
1.药物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作用力时药物在该溶剂中的
溶解度,反之,则。

2.药物分子形成分子内氢键,则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而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

3.当药物的△H S>0,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当药物的△H S<0,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4.增溶剂对难溶性药物的主要作用有;;。

5.用聚山梨酯80对维生素A棕榈酸酯进行增溶时,正确的加入方法是。

6.药物的溶出过程包括两个连续的阶段,可分为
和。

9.溶出的漏槽条件是指。

四、单项选择题
1.为增加碘在水中的溶解度,可加入的助溶剂是
A.苯甲酸钠B.精氨酸C.乙酰胺D.聚乙烯吡咯烷酮
2.为增加咖啡因在水中的溶解度,加入苯甲酸钠,苯甲酸钠的作用是(
A.增溶剂B.助溶剂C.潜溶剂D.组成复方
3.下列方法中不能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是
A.加助溶剂B.加助悬剂C.改变溶剂D.成盐
4.下列溶剂中属于非极性溶剂的是
A.水B.丙二醇C.液状石蜡D.二甲亚砜
5.下列关于药物溶解度的正确表述是
A.药物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
B.在一定的压力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所溶解药物的最大量
C.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所溶解药物的最大量
D.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药物的量
6.以下各项中,对药物的溶解度不产生影响的因素是
A.药物的极性B.药物的晶型C.溶剂的量D.溶剂的极性
7.配制溶液时,进行搅拌的目的是
A.增加药物的溶解度B.增加药物的润湿性
C.使溶液浓度均匀D.增加药物的溶解速率
8.配制复方碘溶液的正确操作是
A.先将碘化钾配制溶液,再加人碘使溶解,然后加水稀释至刻度。

B.先将碘加入适量水中,然后加入碘化钾使形成复盐进行助溶,最后加水定容至刻度。

C.先悔陕和旁哝卿充分混匀,然后加入适量水使形成复盐,最后加水定容至刻度。

D.先分别将碘和碘化钾各加人适量水溶解,然后混匀,最后加人水定容至刻度。

9.温度升高
10.加强搅拌
11.药物微粉化
12.药物的溶解度
9~12题备选答案:A. Cs B.D增大C.S增大D.h减小
13.加入碘化钾助溶
14.pH升高,溶解度增大
15.加入表面活性剂可增溶
16.pH升高,溶解度降低
13—16题备选答案:A.弱酸强碱盐B.弱碱强酸盐C.制备5%碘溶液D.挥发油类药物
17.微粉化能增加溶解度
A.弱酸强碱盐B.弱碱强酸盐C.制备5%碘溶液D.灰黄霉素
18.中国药典规定的注射用水应是
A.纯水B.蒸馏水
C.无热原的重蒸馏水D.去离子水
19.下列哪种溶剂不能做注射剂的溶剂
A.注射用水B.注射用油
C.乙醇D.二甲亚砜
五、问答题
1.简述药物的平衡溶解度的测定方法。

2.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
3.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有哪些?
4.分析影响固体药物在液体中的溶出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5.影响药物增溶的因素有哪些?
六、计算题
1.已知25℃时苯巴比妥的pKa=,在水中的溶解度为/l00ml,相对分子质量为。

配制/100ml的苯巴比妥钠溶液,苯巴比妥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试求游离苯巴比妥在溶液中开始析出时的pH值。

2.已知吲哚美辛(α型)在不同温度下,在磷酸盐(pH=溶液中的溶解度如下表,求吲哚美辛(α型)在25℃时,在磷酸盐(pH=溶液中的溶解度。

温度(℃)30 35 40 50
溶解度(mg/100ml)170
参考答案
一、概念与名词解释
1.介电常数:表示相反电荷在溶液中分开的能力,它反映溶剂分子的极性大小。

2.助溶及助溶剂:助溶系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缝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这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

3.增溶及增溶剂:增溶系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增大的过程。

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增溶剂。

二、判断题
1.A 2.A 3. B 4. A 5. B 6. B 7. B 8. B
9.B 10.A 11. A 12. B 13. A 14. A 15. A 16. B
17.A 18.A 19. B 20. A
三、填空题
1.小,大。

2.小,大。

3.减小,增大。

4.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可防止药物被氧化;可防止药物的水解。

5.先将药物与增溶剂混合,然后再加水稀释。

6.首先是溶质分子从固体表面溶解,形成饱和层;然后在扩散作用下经过扩散层,在对流作用下进入溶液主体。

7.2μm。

8.加入润湿剂以改善固体粒子的分散度,增加溶出界面。

9.Cs》C
10.每l g增溶剂能增加药物的克数。

四、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3 C 14. A 15. D 16. B
17. D 18. C 19. D
五、问答题
1.药物的平衡溶解度的测定方法:取数份药物,配置从不饱和溶液到饱和溶液的系列溶液,置恒温条件下振荡至平衡,经滤膜过滤,取滤液分析,测定药物在溶液中的实际浓度S,并对配置溶液浓度C作图,图中曲线的转折点即为该药物的平衡溶解度。

2.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药用溶剂的种类和混合溶剂;溶剂与药物的极性大小;pH 值的影响;药物多晶型;药物粒子大小;添加物的影响;温度的影响;药物分子结构的影响;溶剂化作用与水合作用等。

3.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混合溶剂法;助溶剂助溶法;增溶剂增溶法;制成可溶性盐法;制成固体分散物或包合物法等。

4.影响固体药物在液体中的溶出速度的因素:①药物的粒径:同一质量的固体药物,其粒径小,表面积大,溶出速度快;同样表面积的固体药物,空隙率越高,其溶出速度越快;对于颗粒状或粉末状的固体药物,如在溶出介质中结块,可加入润湿剂改善;②药物的溶解度:药物在溶出介质中的溶解度越大,溶出速度越快;③溶出介质的体积:溶出介质的体积大,溶液中药物浓度小,溶出速度快;④扩散系数:药物在溶出介质中的扩散系数越大,溶出速度越快。

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扩散系数的大小受溶出介质的黏度和药物分子的大小的影响;⑤扩散层的厚度:扩散层的厚度越大,溶出速度越慢;⑥温度:温度升高,药物溶解度增大、扩散增强、介质黏度降低,溶出速度加快。

5.影响药物增溶的因素:增溶剂的种类;药物的性质;加入顺序;增溶剂的用量。

六、计算题
1.S=10/=(mol/L),S0=l/=(mol/L);pH=pKa+lg(S—S0)/S0=+lg-/=,
故当pH<时,游离苯巴比妥开始析出。

2.先对数据进行处理得下表:
(1/T)B103
InS0
以InS0对1/T回归,求得溶解度S0与温度的关系方程为
InS0=-T
因此可求得吲哚美辛在25℃时的溶解度S0=100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