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与海啸阅读答案
地震与海啸阅读题目及参考答案

地震与海啸阅读题目及参考答案地震与海啸阅读题目及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①东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下午2时46分左右,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引发巨大海啸,整个东部地区受灾惨重。
日本地震发生后,印尼气象部门随即发出海啸警报,中国国家海洋预报台也在第一时间表示,这次地震可能会在震中周围数百公里范围内引发区域海啸。
②历史上环太平洋地区的大地震往往都能引发大小不一的海啸。
因此每当这个地区出现地震时,各国气象部门都会对海面情况进行严密监测,以确定是否发布海啸警报。
那么地震是否一定会引起海啸呢?③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它通常由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发。
其中,海底地震是海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历史记录显示,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
④大多数海低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边缘地带,称为亚延地带。
海底地震发生后,使边缘地带出现裂缝。
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犹如往水中抛入一块石头一样会产生圆形波纹,故而引发海啸。
⑤此外,地震海啸的产生还会受海底地震震源断层、震源区水深条件、震级、震源深度等条件影响。
比如,震源位于深水区比浅水区更易产生海啸。
当震源断层表现为错动时不会产生海啸,而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
⑥不过,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会引发大海啸。
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
一些专家则认为,引发海啸的地震震级一般在里氏6.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内。
⑦但即便是地震也不一定就会导致海啸。
如2005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5级地震,就没有引发大海啸。
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此次地震的震源比较深,因此虽然震级很强,但海底地表上下错动幅度可能也比较小,因此没有形成海啸。
⑧除了与地震震级等相关外,部分专家还表示,海啸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化也有关系。
2004年的南亚大海啸发生后,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有关专家进行相关分析后指出,这场由海底地震引起的大海啸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密切相关。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阅读理解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阅读理解
嘿,朋友!你知道地震和海啸之间那千丝万缕的关系吗?
就好像一个是凶猛的老虎,突然嗷的一声蹦出来,这就是地震;而另一个像是老虎引发的巨浪,铺天盖地席卷而来,那就是海啸。
比如说,2011
年日本那场大地震,那动静,就跟天要塌了似的,紧接着海啸就跟疯了一样冲上岸,把好多东西都给毁得一塌糊涂!这就是地震引发了海啸呀!
你想想看,地震不就是地球在那发脾气嘛,猛地一抖动。
这一抖动可不得了,要是在海里发生,那海水能不跟着晃荡起来嘛?这晃荡着晃荡着,不就变成了那巨大的水墙,向我们冲过来啦。
你说可怕不可怕?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呀!
有一次我和朋友聊天,说起地震和海啸,我朋友瞪大了眼睛说:“哎呀妈呀,那可太吓人了!”可不是吓人嘛!就像有只大手,随时能把一切都给搅乱。
地震就像是一个导火索,一点着,海啸这个“大炸弹”就可能被引爆。
咱们可得好好研究研究它们呀,不然啥时候危险来了都不知道。
你说是不是?
我们在大自然面前,可真的是好渺小好渺小呀。
但咱也不能干等着呀,得学习怎么应对呀!
那到底怎么应对呢?首先,得了解地震和海啸的知识吧,知道它们啥时候可能来。
然后呢,要是感觉到地震了,赶紧找安全的地方躲好,可别傻乎乎地还在那晃悠。
等危险过去了,也不能掉以轻心,得时刻警惕着海啸会不会来。
总之,我们得重视地震和海啸,不能轻视它们。
它们虽然可怕,但我们也有办法去应对,只要我们准备好了,就不怕它们来袭!。
《海啸》阅读及答案

《海啸》阅读及答案《海啸》阅读及答案①海啸,通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
海啸所掀起的狂涛巨澜,是破坏力极强的水文气象灾难,如不及时躲避,人们很难在它的魔爪下逃生。
②海啸可分为自然型与人为型两类。
自然型海啸又可分为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与火山爆发、地震、水下地陷(也称海底滑坡)引起的海啸。
海啸大多来自海底地震,有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其震源深度在20公里以上,里氏震级达6.5级以上。
在现代,水下核试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人为的海啸。
如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在北太平洋比基尼岛开始长达20多年的核试验,其中一次水下氢弹爆炸试验引发的海啸,中心部位的巨浪高达60多米,之后15米高的大浪横扫海面,不少正在附近航行的舰船被巨浪掀翻;海啸浪传到几百公里以外,浪高仍在5米以上,造成沿岸不少小船倾覆。
③海啸是一种频率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长波。
海啸浪的波长达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周期范围比较大,为2—200分钟,因此海啸发生时,往往第一个浪头涌来时,海面上升了,过了一段时间,潮水出现回降,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二个浪头涌来。
海啸常见的周期为40分钟以内。
据科学家推算,当大洋深度为4000米时所发生的海啸,其大浪的周期为40分钟。
海啸波的传播速度为713公里/小时,波长为475公里。
海啸震源的水面最初升高幅度为1—2米。
因此,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由于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周期较长,往往一时难以察觉到。
只有快接近岸时,才会形成有破坏力的巨浪。
因而,有经验的船长在遇到海啸时,都会把船迅速驶离海岸,离岸越远越好。
④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海啸最多的地区,占80%。
西北太平洋海域,更是地震海啸的集中发生区域。
就全球而言,海啸主要出现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夏威夷群岛和阿留申群岛沿岸。
我国虽然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但海啸却不多见。
近两年来,中国沿海有确切记录的地震海啸为数很少。
阅读题:1、从第③段分析,海啸具有哪些特征?(3分)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3、第②段加点的词“大多”能不能去掉?为什么?(3分)4、从内容看,本文第②段介绍海啸的_______,第③段介绍海啸的特征,第④段介绍海啸的_______。
海啸阅读题答案

海啸阅读题答案①海啸,通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
海啸所掀起的狂涛巨澜,是破坏力极强的水文气象灾难,如不及时躲避,人们很难在它的魔爪下逃生。
②海啸可分为自然型与人为型两类。
自然型海啸又可分为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与火山爆发、地震、水下地陷也称海底滑坡引起的海啸。
海啸大多来自海底地震,有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其震源深度在20公里以上,里氏震级达6.5级以上。
在现代,水下核试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人为的海啸。
如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在北太平洋比基尼岛开始长达20多年的核试验,其中一次水下氢弹爆炸试验引发的海啸,中心部位的巨浪高达60多米,之后15米高的大浪横扫海面,不少正在附近航行的舰船被巨浪掀翻;海啸浪传到几百公里以外,浪高仍在5米以上,造成沿岸不少小船倾覆。
③海啸是一种频率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长波。
海啸浪的波长达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周期范围比较大,为2-200分钟,因此海啸发生时,往往第一个浪头涌来时,海面上升了,过了一段时间,潮水出现回降,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二个浪头涌来。
海啸常见的周期为40分钟以内。
据科学家推算,当大洋深度为4000米时所发生的海啸,其大浪的周期为40分钟。
海啸波的传播速度为713公里/小时,波长为475公里。
海啸震源的水面最初升高幅度为1-2米。
因此,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由于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周期较长,往往一时难以察觉到。
只有快接近岸时,才会形成有破坏力的巨浪。
因而,有经验的船长在遇到海啸时,都会把船迅速驶离海岸,离岸越远越好。
④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海啸最多的地区,占80%.西北太平洋海域,更是地震海啸的集中发生区域。
就全球而言,海啸主要出现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夏威夷群岛和阿留申群岛沿岸。
我国虽然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但海啸却不多见。
近两年来,中国沿海有确切记录的地震海啸为数很少。
1. 从第③段分析,海啸具有哪些特征?3分2. 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3. 第②段加点的词“大多”能不能去掉?为什么?3分4. 从内容看,本文第②段介绍海啸的_______,第③段介绍海啸的特征,第④段介绍海啸的_______.全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顺序。
4.1答案讲解(1)

①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活动无关。②沙尘暴 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 部分。③沙尘暴有害也有利。④沙尘暴的发生,人类 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阻挡。(每个要点1分)
(二)被妖魔化的沙尘暴(11分)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3分)
A.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 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 B.如果人类消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 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一切物种,甚至引发我 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C.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沙尘暴带人海洋中的营养物 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D.沙尘暴之所以会被妖魔化,主要是因为人们只看到沙 尘暴所造成的危害,而忽略了它有利的一面。
2、第③自然段“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 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一句中,“过度”和 “许多”能去掉吗?请说明理由。(4分)
不能去掉。(1分)“过度”表程度,说明人类放牧等活 动,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1分)“许多”表范围, 强调的只是部分土地裸露,并非全部。 (1分)这些词语 如果去掉,与实际不符,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的准确性
(一)地震与海啸的关系(15分)
1、选方第①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分)
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开篇由新闻事件自然引出说明的话题——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
2.请根据选文第②段内容,简要概括什么是“海 啸”?(2分)
海啸是一种主要由海底地震引发海水剧烈波动, 形成强大的波浪,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 地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意近即可)
3、选文第⑤段“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 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 句中加点词语“大约”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阅读以及答案

关于地震与海啸的关系阅读以及答案14. 顽强不屈,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表现大西北的精神风貌,表现作者对大西北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解析】注意分析作者描写的“左公柳”“民勤人”的特点,虽然作者描写的一个是植物、一个是民勤的人,但在他们的身上有着相同的精神品格:左公柳夕阳下默默伫立、身上刻着斑驳的伤痕、有顽强的生命力;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向命运抗争、顽强、生命力强。
对比二者,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论左公柳还是民勤人都是顽强不屈、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思考作者塑造这两个形象的作用,要分析内容所在的位置、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注意分析语句“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啊,总想为你唱支歌”等。
左公柳、民勤人都生活在大西北,是大西北特征的体现,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就是要表现对大西北的赞美,展现大西北的精神实质。
15. (1)大西北的环境艰苦恶劣、生命的顽强抗争,会强烈震撼来自其他地方的孩子,使他们学会坚强、早日成熟。
(2)南方过于精致纤巧,过于脆弱,远没有大西北粗犷、坚韧。
(2)语句选自倒数第二段,这一段通过大西北、南方的对比,表现北方的有着高阔的天空、茁壮的生命绿洲等,由此推断,作者认为南方就没有了这种粗犷。
16.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想像的表现手法。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
阳关古道苍凉美 14.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
(4分)(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答: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是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
(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答: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是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
(3)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
答:出生入死的人生经历,使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对生活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感触,给后人留下了哲理和诗情。
16.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
(6分)答:①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如今已是平沙千里,广袤雄浑;②昔日“林草丰美”的.阳关古城,如今已是红沙渺渺,苍凉悲壮;③古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道尽人间沧桑,凄凉悲惋。
神秘的海啸阅读练习及答案

神秘的海啸阅读练习及答案《神秘的海啸》阅读材料神秘的海啸科科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9级地震。
地震引发海啸,造成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共15万人死亡。
究竟什么是海啸?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
发生在海底的地震、火山爆发、宇宙天体撞击等,都可能会引起海啸。
海底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
海底发生强烈地震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猛然上升或者下沉,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
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的海浪大不一样。
平常所见到的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增加衰减很快。
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十分惊人。
海啸的物理实质是大量海水在短时间内的激烈运动,如果海底地震不引发海水的大规模位移,就不会引发海啸。
只有发生在深海区的里氏6.5级以上的地震,才有可能引起海啸。
海底地震引起海啸有两种形式。
某些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扩散。
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
某些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随后海水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
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十多米至几十米,形成“水墙”,时速可达数百千米,形成“四海翻腾云水怒”的惊人奇观。
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
海啸到达前,会发出与通常的波涛声完全不同的频率很低的吼声。
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以摧枯拉朽之势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危害。
海啸能裹挟着重达数吨的岩石、船只、废料、杂物等,向内陆扫荡数千米,甚至会沿着入海的河流逆流而上,沿河地势低洼的地区会被淹没。
初中语文-《海啸》阅读答案

初中语文-《海啸》阅读答案①海啸,通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
海啸所掀起的狂涛巨澜,是破坏力极强的水文气象灾难,如不及时躲避,人们很难在它的魔爪下逃生。
②海啸可分为自然型与人为型两类。
自然型海啸又可分为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与火山爆发、地震、水下地陷(也称海底滑坡)引起的海啸。
海啸大多来自海底地震,有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其震源深度在20公里以上,里氏震级达6.5级以上。
在现代,水下核试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人为的海啸。
如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在北太平洋比基尼岛开始长达20多年的核试验,其中一次水下氢弹爆炸试验引发的海啸,中心部位的巨浪高达60多米,之后15米高的大浪横扫海面,不少正在附近航行的舰船被巨浪掀翻;海啸浪传到几百公里以外,浪高仍在5米以上,造成沿岸不少小船倾覆。
③海啸是一种频率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长波。
海啸浪的波长达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周期范围比较大,为2-200分钟,因此海啸发生时,往往第一个浪头涌来时,海面上升了,过了一段时间,潮水出现回降,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二个浪头涌来。
海啸常见的周期为40分钟以内。
据科学家推算,当大洋深度为4000米时所发生的海啸,其大浪的周期为40分钟。
海啸波的传播速度为713公里/小时,波长为475公里。
海啸震源的水面最初升高幅度为1-2米。
因此,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由于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周期较长,往往一时难以察觉到。
只有快接近岸时,才会形成有破坏力的巨浪。
因而,有经验的船长在遇到海啸时,都会把船迅速驶离海岸,离岸越远越好。
④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海啸最多的地区,占80%。
西北太平洋海域,更是地震海啸的集中发生区域。
就全球而言,海啸主要出现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夏威夷群岛和阿留申群岛沿岸。
我国虽然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但海啸却不多见。
近两年来,中国沿海有确切记录的地震海啸为数很少。
1.从第③段分析,海啸具有哪些特征?答: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答:3.第②段加点的词大多能不能去掉?为什么?答:4.从内容看,本文第②段介绍海啸的,第③段介绍海啸的特征,第④段介绍海啸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①东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下午2时46分左右,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引发巨大海啸,整个东部地区受灾惨重。
日本强烈地震发生后,印尼气象部门随即发出海啸警报,中国国家海洋预报台也在第一时间表示,这次地震可能会在震中周围数百公里范围内引发区域海啸。
②历史上环太平洋地区的大地震往往都能引发大小不一的海啸。
因此每当这个地区出现地震时,各国气象部门都会对海面情况进行严密监测,以确定是否发布海啸警报。
那么地震是否一定会引起海啸呢?
③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它通常由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发。
其中,海底地震是海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历史记录显示,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
④大多数海低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边缘地带,称为“亚延地带”。
海底地震发生后,使边缘地带出现裂缝。
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犹如往水中抛入一块石头一样会产生“圆形波纹”,故而引发海啸。
⑤此外,地震海啸的产生还会受海底地震震源断层、震源区水深条件、震级、震源深度等条件影响。
比如,震源位于深水区比浅水区更易产生海啸。
当震源断层表现为错动时不会产生海啸,而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
⑥不过,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会引发大海啸。
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
一些专家则认为,引发海啸的地震震级一般在里氏6.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内。
⑦但即便是强烈地震也不一定就会导致海啸。
如2005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5级强烈地震,就没有引发大海啸。
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此次地震的震源比较深,因此虽然震级很强,但海底地表上下错动幅度可能也比较小,因此没有形成海啸。
⑧除了与地震震级等相关外,部分专家还表示,海啸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化也有关系。
2004年的南亚大海啸发生后,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有关专家进行相关分析后指出,这场由海底地震引起的大海啸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密切相关。
(新华网作者张家伟内容有改动) 5.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作者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3分)
6.请说说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3分)
7.选文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一例(如例句过长,中间可用省略号省略),并说明其作用。
(4分)
8.第①段画线句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9.根据上文内容,结合下面的“材料链接”,说一说此次日本大地震引发海啸的原因。
(4分)
【材料链接】日本岛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全球80%的地震发生于此,故而这一地带发生海啸次数亦最多,占到全球有史可考的海啸记录的85%。
参考答案:
5.(3分)地震与海啸的关系(2分)逻辑顺序(1分)
6.(3分)运用设问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本文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引出下文。
(共3分,各1分)
7.(4分)说明方法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任写一项即可)示例:①举例子。
文中列举“2005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5级强烈地震没有引发大海啸”的实例,具体说明了强烈地震也不一定就会导致海啸。
②列数字。
“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
”运用数字,准确地说明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会引发大海啸。
③打比方。
“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犹如往水中抛入一块石头一样会产生‘圆形波纹’,故而引发海啸。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海底地震发生后,海水发生严重颠簸从而引发海啸的道理。
(共4分。
说明方法1分,例子及分析3分)
8.(3分)不能去掉。
因为“可能”表示估计、推测,表明地震有导致海啸的倾向,但并非一定会发生。
若去掉,就显得太绝对。
(共3分,意思答到即可)
9.(4分)世界上大多数海底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边缘地带,日本正处于此地震带,其东北地区发生强地震后,使太平洋边缘地带出现裂缝。
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发生严重颠簸,从而引发此次大海啸。
(共4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