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翻译理论

合集下载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摘要:一、引言二、严复的翻译原则1.信、达、雅2.直译与意译的平衡3.保持原文风格三、严复翻译原则的实践与影响1.翻译实践2.对后世翻译工作的影响四、结论正文:严复是一位清朝末年的著名翻译家,他的翻译原则对我国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严复的翻译原则进行探讨。

严复提出翻译原则为“信、达、雅”。

首先,“信”是指翻译要忠实于原文,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

其次,“达”是指翻译要通顺、易懂,让读者能够顺畅地理解原文的意思。

最后,“雅”是指翻译要优美、文雅,保持原文的风格。

这一原则为后来的翻译工作者提供了指导。

在翻译实践中,严复力求在直译与意译之间找到平衡。

直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形式和意义进行翻译,而意译则是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适当牺牲原文的形式。

严复认为,过于追求直译会导致译文生硬、不自然,而过于意译则可能使原文失去原有的韵味。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严复努力在直译与意译之间寻求最佳方案。

此外,严复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保留原文的风格。

他认为,每部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翻译时应尽量保持这种风格,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译文时感受到原文的魅力。

为此,严复在翻译时注意选用恰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能体现原文的风格。

严复的翻译原则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的译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严复的翻译原则对后世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翻译工作者都以严复的翻译原则为指导,努力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总之,严复的翻译原则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他的“信、达、雅”翻译原则为后来的翻译工作者提供了准则,他的直译与意译平衡观念以及保留原文风格的要求,使他的译作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严复翻译理论

严复翻译理论

主要成就
• 严复生活于世纪之交,当时的中国 正处于从旧到新的转变过程中。他早 期作品偏重意译,略亏于信,尤其是 《天演论》,《天演论》题曰达旨,不 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
• 此时,他通过序言和大量的按语来阐 发自己的见解,并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 情况,把原书的理论改造成中国人可以 用来反封建、反侵略的进步学说。
• 严复中期的译品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对拟议著作细心研究,在译述时,能写出非 凡的译例言和序跋,旁征博引,对原著多所 阐释。如《原富》《群学肄言》《社会同诠》 《名学浅说》。
• 晚期译作更为随便,有作品《中国教育译》 《支那教案论》《欧战源起》。
天演论
(一)背景
在甲午战争中,清军接连失败的刺激 下,以“公车上书”为开端的救亡运动迅速 开展,严复也积极投身其中。1895年2-5月, 严复先后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 《原强》《辟寒》《救亡决论》等一批重要 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他比较系统的介绍了 中西社会的差异,分析了西方列强 的全方位 优势以及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提出了“鼓 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应变策略。特别 是他所译述的《天演论》产生巨大的影响。
信达雅
“信” (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原文的 思想内容。 “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 “雅”(elegance)文字古雅。
Ps:这里严复所说的“雅”是指“汉以前的 字法句法”。严复是在使用文言文的时代从 事翻译,其所译原著多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 的以文风典雅著称的作品。
人物评价
• 严复于中学西学皆我国第一流人物 -------梁启超
• 严复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文化的启 蒙思想家,十九世纪末传播西方政治学说的理 论家,传播西学的著名翻译家。 ———陈九如 毛泽东曾称赞他是“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 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之一。

第10讲 近代翻译理论首创者严复

第10讲 近代翻译理论首创者严复


严复不仅是一位著名翻译家,也是一位 翻译理论家,他在翻译理论上提出的信、 达、雅三条翻译标准,对我国近代、现 代以至当代的翻译活动都具有深远的影 响。
1、严复生平




严复,字几道,字又陵,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从小受过良好教育,14岁考入福州船政学堂; 1877年赴英深造,不仅学习海军知识,还广泛接触 英国社会,积极吸收当时先进的资产阶级哲学、经 济学、政治学等西方文化知识; 1879年回国,到福州船政学堂任教; 1880年被李鸿章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 1890年任学堂会办(副校长); 1900年升任总办(校长);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对他刺激很大,决 心致力翻译,以开启民智,救国图存;

原文: The native grasses and weeds, the scattered patches of gorse, contended with one another for the possession of the scanty surface soil; they fought against the droughts of summer, the frosts of winter, and the furious gales which swept, with unbroken force, now from the Atlantic, and now from the North Sea, at all times of the year;


严复译文: 计惟有天造 草昧,人功 未施,其借 征人境者, 不过几处荒 坟,散见坡 陀起伏间。 而灌木丛林, 蒙茸山麓, 未经删治如 今者,则无 疑也。

翻译理论(1) 严复及其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1)  严复及其翻译理论

二、隋-唐-宋时期
从隋代(公元五九0年)到唐代,这 段时间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时期。
代表人物:彦琮(俗姓李,赵郡柏人) 译经史上第一位中国僧人。
提出了作好佛经翻译的八项条件: 1)诚心受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诚心热爱佛法, 立志帮助别人,不怕费时长久); 2)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品行端正,忠实 可信,不惹旁人讥疑); 3)荃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闇滞(博览经典,通达 义旨。不存在暗昧疑难的问题); 4)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涉猎中国经史, 兼擅文学,不要过于疏拙); 5)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度量宽和,虚心 求益,不可武断固执); 6)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深爱道术,淡于 名利,不想出风头); 7)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精通梵文,熟悉 正确的翻译方法,不失梵文所载的义理); 8)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兼通中训诂之学, 不使译本文字欠准确)。
五、新中国成立至今
一九四九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 翻译事业也得到了解放。 代表人物: 曹靖华(1897—1987), 俄苏文学翻译家、散文作家、 北京大学教授
梁实秋(1902--1987), 著名学者、翻译家、散文家,现 代中国文坛巨匠,北京人。 强调“信”“顺”统一, 主张以句译为基础的直译, 反对“转译”,既对原文作者负责, 也对译文读者负责。
秦符时代;代表人物:释道安,鸠摩罗什
主要活动:佛经翻译 翻译特点: 释道安主张词对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line for line)的直译 鸠摩罗什主张意译,纠正了过去音译的弱点,提倡 译者署名,以示负责。如《金刚经》、《法华经》、 《十二门论》、《中观论》、《维摩经》等。其译文神 情并茂、妙趣盎然,堪称当时的上乘之译作。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特聘印度佛教学者真谛 (Paramartha,499-569)到中国来翻译佛经。真谛 在华期间共翻译了四十九部经书,其中尤以《摄大乘论》 的翻译响誉华夏,对中国佛教思想影响较大。

严复_信_达_雅_翻译理论新探索

严复_信_达_雅_翻译理论新探索

澜 。一 百 多 年 来 , 推 崇 、否 定 、怀 疑 、修 重德, 1979) 。这是典型的翻译标准论。
…… 严 译 的 书 最 好 懂 的 自 然 是
正、创 新 , 各 家 之 言 , 竞 相 评 判 , 有 力 地 马 祖 毅 的 解 释 是 “ 信 是 忠 实 , 达 是 通 《天 演 论》, 桐 城 气 十 足 , 连 字 的 平 仄 也
严 复 翻 译 理 论 从 产 生 之 日 起 , 就 气 、口 吻 、氛 围 等 。“ 信 、达 、雅 ”是 三 位
践的第一人。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曾说: 倍 受 世 人 关 注 , 很 多 人 对 其 作 过 注 解 , 一 体 结 构 , 分 成 不 同 的 层 次 , 形 成 一 个
“ 译 才 并 世 数 严 林 ”。“ 严 林 ”即 严 复 和 视 角 却 囿 于 翻 译 标 准 之 中 。 本 文 尝 试 动 态 平 衡 的 体 系 。 在“ 信 、达 、雅 ”三 者
“ 雅 ”在 当 今 已 作 了 新 诠 释 , 指 在 前 二 者的基础上, 力争语言优美, 使译文富 于文采, 吸引读者, 感染读者, 设法使 读者与作者和译者产生共鸣, 更好地 体 现“ 达 ”的 效 果 。 它 在 文 学 翻 译 中 很 重要, 在科技文章的翻译中也很需要。 英美人在科普文章中也很重视比喻、 拟人等文学技巧和生动幽默语言的运 用 。翻 译 此 类 文 章 ,“ 雅 ”就 要 发 挥 作 用 了, 使深奥道理得以形象地表达出来, 避免枯燥乏味。 “ 信 ”、“ 达 ”、“ 雅 ”三 位 一 体 , 具 有 多层次性, 形成一个体系。当然, 它是 一个动态平衡, 只是一个近似值。最基 本的要求是在不严重违背译入语表达 习惯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照顾原语形 式, 思想内容与原文一致, 字通句顺。 较高要求是语言表达形式能让译文读 者乐于接受, 原文主题精神能够得到

中国翻译家的翻译理论

中国翻译家的翻译理论

严复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鲁迅在中国翻译史上,鲁迅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出的一些翻译观点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翻译研究.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其译文也因为生涩难懂而遭到攻击.然而,鲁迅翻译思想中的"信"与"不顺"体现了近代中国翻译活动救亡图存的根本目的,代表了文化转型时期中国翻译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探索和研究的起点.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

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 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

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现代,翻译的重要性远迈前古。

中国新文学的兴起同翻译是分不开的。

第一个重视翻译并大力加以倡导的人是鲁迅。

试论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

试论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

试论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内容摘要】严复是中国历史上传播西学的第一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他认为,“译事三难:信、达、雅。

”“信”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达”是翻译的目的,“雅”是翻译的语体选择。

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翻译学者们对“信、达、雅”的阐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其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严复的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一个特别的现象,那是特属于他所处的时代的。

因此我们对于他的翻译作品可以从历史的角度给予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On Y an Fu’s Translation Thought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and Elegance【Abstract 】Yan Fu is the the first person in spread of Western learning in the Chinese history, is our country outstanding modern translation theorists. He thinks," the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elegance." " faithfulness" i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premise and the foundation," expressiveness " is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Elegance is the ch oice of registers . Over 100 years , the three characters have being received with different views and judgements.Yan Fu's translation is the translation history of China a special phenomenon, that is the period in which he lived. We therefore for the translation of his works can be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o give objective and fair evaluation.【Key words】Yan Fu;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elegance;translation thoughts严复(1853--1921)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译学理论家,是传播西学的第一人。

严复的翻译理论

严复的翻译理论

EVOLUTION AND ETHICS
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was in what i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 Except, it may be, by raising a few sepulchral mounds, such as those which still, here and there, break the flowing contours of the downs, man's hands had made no mark upon it; and the thin veil of vegetation which overspread the broad-backed heights and the shelving sides of the coombs was unaffected by his industry. The native grasses and weeds, the scattered patches of gorse, contended with one another for the possession of the scanty surface soil; they fought against the droughts of summer, the frosts of winter, and the furious gales which swept, with unbroken force, now from the Atlantic, and now from the North Sea, at all times of the year; they filled up, as they best might, the gaps made in their ranks by all sorts of underground and overground animal ravagers. One year with another, an average population, the floating balance of the unceasing struggle for existence among the indigenous plants, maintained itself. It is as little to be doubted, that an essentially similar state of nature prevailed, in this region, for many thousand years before the coming of Caesar; and there is no assignable reason for denying that it might continue to exist through an equally prolonged futurity, except for the intervention of ma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复翻译的三个时期
1、早期(1896-1902) 2、中期(1902-1909) 3、晚期(1914-1921)

1、早期(1896-1902)

背景:严复生活于世纪之交,当时的中国正处 于从旧到新的转变过程中。一方面帝国主义勾 结中国封建势力侵略压迫中国人民,;另一方 面沉睡的东方巨狮开始觉醒。严复正是当时思 想先进的代表人士之一。可是,严复虽精通格 致之学,又是英国海军学校的高材生,精通工 程技术学,却把注意力集中到当时的西方先进 社会科学学术思想,将翻译定位在能启发中国 民知民识的社会科学著作上。
译文欣赏


The greatest improvement in the productive powers of labour, and the greater part of the skill, dexterity, and judgment with which it is anywhere directed, or applied, seem to have been the effects of the division of labour. 天下只常言曰:民生在勤。然则,力作者将斯人所定于天 之分而无可逃者欤?虽然,均力作矣,其得效则此多而彼 少,其致力则此益疾益巧。而彼常拙常迟,其故果安在也? 曰:其事首判于功之分不分。
其实并不是翻译,而是根据原书的意思重写一 遍。文字的详略轻重之间大有不同,而且严复 还有他自己的按语,发挥他自己的看法。所以 严复的《天演论》并不就是赫胥黎的《进化与 伦理》。”
《天演论》
(一)背景 在甲午战争中,清军接连失败的刺激下,以“公 车上书”为开端的救亡运动迅速开展,严复也积极投 身其中。1895年2-5月,严复先后在天津《直报》发表 《论世变之亟》《原强》《辟寒》《救亡决论》等一 批重要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他比较系统的介绍了中 西社会的差异,分析了西方列强 的全方位优势以及中 国落后挨打的原因,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 德”的应变策略。特别是他所译述的《天演论》产生 巨大的影响。
严复名著
天演论
Evolution and Ethics (Henry Huxley,1897) 群己权界说 On Liberty (J. Stuart Mill, 1899) 穆勒名学 System of Logic (J. Stuart Mill, 1902) 群学肄言 Study of Sociology (H. Spenser,1902)
译文欣赏

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was in what i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 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 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 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有天照草昧,人工总体上看,《天演论》主要脱胎于赫胥黎的 《进化与伦理》,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物尽天择,适者生存 2、天行人治,同归天演 3、合群保种,与天争胜 4、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5、旁征博引,黜旧迎新
严复的《天演论》是一部有选择、有取舍、有评论、有改造的 著作
例如: 严复赞成赫胥黎的“生物自古以来是不变的, 生物发展的基本现象是不断变化的,进化的 原因是物竞和天择”。 严复不赞成赫胥黎的“自然界没什么道德标准, 而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而人类是高于动 物的,人性本善,能做到相亲相爱,不同于 自然竞争,所以社会伦理学不同于自然进化 论”。
及 其 翻 译严 理复 论 简 介
严复
1854.1.8—1921.10.27
出生于福州南台的中医世 家,曾赴英留学,毕业于 格林尼茨皇家海军学院 (The Royal Naval College,Greenwich) 其一生任职无数,京师大 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时, 任首任校长。
关于严复的评价:
二、“严氏选择原书,是认定先后缓急和 时势之需要而翻译,故每译一书都含有极深远 的用意。”“这也是严译的一种特色”。 三、“严氏所选译的书都是他精心研究过 的。凡与原书有关系的书,他都涉猎过的。不 然,他作的案语,必不能旁征博引,解说详明, 且有时加以纠正或批评了”。
四、“严氏所选译的书,他均能了悉该书 与中国固有文化的关系,和与中国古代学者思 想的异同。”其中“究竟有无附会之处,姑且 勿论,但至少可知其并无数典忘祖之弊。一面 介绍西学,一面仍不忘发挥国故。这也是严氏 译书的特点。”
(三)《天演论》的传播与影响: 1、它成为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它成为近代中国救亡运动的原动力
总之,严复为近代西学的传播,开启了一 代学风,影响了一代学人,为革命提供了理论 依据。
“信” 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原文的思想内容 “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 “雅”(elegance)文字古雅。
Ps:这里严复所说的“雅”是指“汉以前的字 法句法”。严复是在使用文言文的时代从事翻 译,其所译原著多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以文 风典雅著称的作品。
名人各家对“信达雅”的评价

此时,他通过序言和大量的按语 来阐发自己的见解,并结合中国当时 的实际情况,把原书的理论改造成中 国人可以用来反封建、反侵略的进步 学说。
2、中期(1902-1909)
《原富》 ( 1901-1902 ) 《群学肄言》(1903) 《社会同诠》(1904) 《名学浅说》(1909) 严复中期的译品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 针对性,对拟议著作细心研究,在译述时, 能写出非凡的译例言和序跋,旁征博引, 对原著多所阐释。
傅斯年说得更为不客气:“严几道先生译
的书中,《天演论》和《法意》最糟……这都 是因为他不曾对于原作者负责任,他只对自己 负责任。”“严先生那种达旨的方法,实在不 可为训,势必至于改旨而后已。” 在傅斯年看 来,严复的翻译中,“信、达”都没有了。
蔡元培则对严复的“雅”有所批评:“……
他的译文,又很雅训,给那时候的学者,都很 读得下去。所以他所译的书在今日看起来或嫌 稍旧,他的译笔也或者不是普通人所易解。”
对严复翻译标准的补充 ——选书的原则
一、“严复选择原书之卓识” 他处在中学 为体,西学为用的空气中,人人只知道西洋的 声、光、电化、船坚炮利”,而他却“根本认 定西洋各国之强盛,在于学术思想,认定中国 当时之需要,也在学术思想”,几乎可以说, 当时的举国上下,唯有严复具有“介绍西洋学 术思想的卓识”。
严复于中学西学皆我国第一流人物 ———梁启超
严复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文化 的启蒙思想家,十九世纪末传播西方政治 学说的理论家,传播西学的著名翻译家。 ———陈九如
严 复 的 翻 译 原 则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汇于心,则下笔抒词, 自善互备。至原文辞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 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康有为曾经高度评价“译笔并世数严林”,
而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这两 个翻译家严复和林纾,其译笔就全都不“信”。 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堪称严、林译著典范的两部 书:《天演论》和《巴黎茶花女遗事》,前者 是严复融译、注、论、释为一体的“译述”, 后者则是完全不懂外文的林纾根据别人的转述, 而以他的生花之笔改写的,实际上是文学再创 作。就严复来说,也几乎可以说他的每一部译 著都是“译述”,这,都不符合我们今天所说 的翻译对于忠实原文的要求。
《天演论》
《天演论》原名直译为《进化论与伦理学》
(Evolution and Ethics)是赫胥黎宣传达尔文 进化论思想的重要著作
严复翻译《天演论》的唯
一目的是向全中国敲响祖国危 亡的警钟
名家说《天演论》
鲁迅称严复“造了《天演论》”——这个
“天演论”应该被看作是他的创作;
冯友兰明确说:“严复翻译《天演论》,
严复此时的翻译多采取直译,郭 延礼称其译作“古雅典丽,铿锵有声, 很显示出译者高深的古文功力”。
3、晚期(1914-1921)
《中国教育译》 《支那教案论》 《欧战源起》 此时,其译作“更 为随便”。
严复译西方近代社会科学著作是与“旧学” 作较量,抵制当时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 为用”的陈词滥调,意在向国人证明学习“西 学”不能只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船坚炮 利”,而在于学习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方法和 民主政治制度。
严复名著
原富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the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Adam Smith,1902) 法意 Spirit of Law (C.D.S Montesquien,1903) 社会通诠 History of Politics (E.Jenks,1903) 名学浅说 Logic (W.S Jevons,1908)
早期 (1896《天演论》-1902年《穆勒名学》)


严复早期偏重意译,略亏于信,尤其是《天演 论》,翻译时“不斤斤于字比句次”,”时有 所颠倒附益”,就连他自己都承认“实非正 法”:《天演论》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 发挥,实非正法。” 他用“达旨”的方法是为了发挥自己的主张 (“取便发挥”),适应当时维新变法、救国 图存的需要,这是当时的爱国者责无旁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