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3: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

合集下载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刷题本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解析)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刷题本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解析)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刷题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1.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列举了历史上大量的“称臣下为父母”“人臣称人君”“人臣称万岁”的例子。

这表明他A.提出经世致用思想B.有否定君主独尊的意识C.宣传三纲五常等级秩序D.否定儒家治国理想2.黄宗羲在《原臣》中说:“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

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

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材料中的主张( )A.有利于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是对君主强化统治弊端的反思C.为规范君臣关系提供思想基础D.深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3.《史记•屈贾生列传》载:“汉武帝(刘彻谥号武帝:死于公元前87年)在位,提拔贾谊的两个孙子任郡守。

其中贾嘉最为好学,继承了贾谊的家业,曾和我(司马迁:死于公元前90年)有过书信往来。

到汉昭帝(谥号,死于公元前74年)时,他担任九卿之职。

”由此可以推断A.《史记》记载详实史料可信B.贾谊家学渊源世代为官C.《屈贾列传》存在补写或篡改D.谥号是帝王死后的封号4.他试图从精神层面化解16世纪的社会危机,强调突出个体道德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否定用外在的天理来管束人心。

“他”是( )A.程颢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5.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

梁后超认为:“自由者,奴隶之对待(对立)也。

……辱莫大于心奴,而身奴为末矣……若有求真自由者,其必自除心中之奴隶始。

”这说明两者( )A.主张摆脱封建思想束缚B.追求思想自由和平等C.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D.否定对传统权威的迷信6.李贽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改革;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

这反映了他( )A.破除了对孔子思想的迷信B.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C.揭露道学家的虚伪D.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7.朱熹认为“君权”是符合“天理”的,君主应循天之理,按天理的原则治理国家,要完全摒弃一切私意,转为天下之大公。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思维导图及单元测验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思维导图及单元测验

第十四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空定位框图结构思维导图经典训练1.(2019.4·浙江高考·1)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

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A.①③ 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在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都有较为较为成熟的制度进行规范约束,故①正确;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商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明显的宗法血缘色彩,故②正确;根据材料“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思想得以创立并发展,故③正确;根据材料“井田制”,使用耒耜生产,简单大规模协作,并且日益走向瓦解,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2.(2019·北京高考·13)《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答案】C【解析】由材料“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使得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选C项;材料强调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表现而非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A项;材料强调汉代推崇儒学的原因而非秦朝对儒学的打击排斥,排除B项;《汉书》是官方史书,《史记》是史学家编撰通史的典范,排除D项。

3.(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必考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_主流思想及演变(精讲)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必考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_主流思想及演变(精讲)

专题三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与主流思想的演变精讲【考纲解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本专题主要讲述了儒家思想的形成、地位确立、成熟以及明清时期的批判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期,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是考查的重点;汉代儒学确立了正统地位;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思辨化、理论化阶段,标志着儒学的成熟;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儒学在批判中继承发展。

学习时,一是要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基本线索。

二是注意把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分析评价。

三是注意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观点来指导复习在高考命题中,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主流思想演变仍是命题的重点,而且需要注意和政治制度、经济体制联合命题,命题形式以选择题为主,尤其关注新情境、新材料,非选择题多集中在古代思想演变方面【吃透教材】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关键词:仁仁政无为而治法治兼爱尚贤1.儒家(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克己复礼”。

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认为“人之性恶”。

2.道家(1)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状态。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法家: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实行君主专制,倡导及时变法革新。

4.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关键词: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三纲五常1.形成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内容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宣扬“君权神授”;一些主张就是后来的“三纲五常”。

(课标Ⅲ)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

(课标Ⅲ)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
答案 A 田子方感到骄傲的原因主要是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说明当时各 诸侯国非常重视士人,故A项正确。
6.(2019天津文综,12,15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 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 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高考历史 (课标Ⅲ专用)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五年高考
考点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标Ⅰ、课标Ⅱ、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8北京文综,12,4分)“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教师专用题组
1.(2014海南单科,1,2分)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答案 D 题干材料的大意是:国君们所需要的民众,一是要战时能为他们卖命,二是要平时能 为他们效力。这显然与主张实行严刑峻法,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法家思想相吻合。 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3.(2015四川文综,1,4分)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 是 ( )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答案 B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墨、道、法等学派各执主张,互相诘难、批 驳,又彼此吸收、融合。题干关键信息为“融合倾向”,礼法兼用体现了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 的融合倾向,故B项正确。A、C两项为儒家主张,D项为墨家主张,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3: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

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3: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

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3: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单选题1.(2019·全国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经济发展水平B. 绘画技术进步C. 政治权力干预 D. 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分析】儒家思想强调的是礼义廉耻,端庄娴雅。

材料中注重对佛像服饰的修饰体现的是佛教在传入过程中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

经济发展水平与佛像服饰变化无关,A选项排除。

绘画技术与佛像造型和服饰变化无关,B选项排除。

政治权力干预佛教发展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汉代儒学发展的准确把握,由材料中佛像的裸体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受到中国的儒家思想影响。

2.(2019·全国Ⅱ)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A.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 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 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 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考点】宋明理学【解析】【分析】“ 四时佳兴与人同”的意思是春夏秋冬四时,也都有各自的美好时光与特殊盛景,这些都需要人去品味。

“ 道通天地有形外”指的是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和无形的事务,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体现的是人与万物皆同理,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作者享受自然的人生态度,A选项排除。

材料体现的是作者享受自然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程朱理学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5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版)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5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版)

专题15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版)“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体现民本思想。

即所谓的“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即所谓的“霸道”。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

即所谓的“帝道”。

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2)在人性论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各自体现的时代性(1)儒家思想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其目的是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

②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利于封建统治的需要。

在当时诸侯割据混战、封建制度确立时期,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

(2)道家思想①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说明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②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

道家的消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

(3)墨家思想: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映了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墨家的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020年通用版高考历史专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复习(包含答案)

2020年通用版高考历史专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复习(包含答案)

2020年通用版高考历史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复习一、选择题1.荀子强调人性本恶,但他认为通过礼法改造人的本性,可以达到人“群”有序的目的。

韩非子认为人性的恶没有改变的可能,对其教育感化也是无用的,只能通过法律对其管束。

据此可知( )A.两者思想呈现出完全的对立性B.韩非子否定教育的功能C.构建稳定社会秩序是时人追求D.荀子提倡“礼法并用”2.董仲舒放弃了先秦儒家的那种重人事而轻自然的思维方式,开始像道家、阴阳家那样大讲天道,并由天道来推演与论证其形而下的人道。

董仲舒此举意在( )A.弥补先秦儒学存在的弊端B.以神化君权提升儒学地位C.糅合道家、阴阳家的理论D.迎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3.李贽并未绝对地否定孔子及其思想,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却还供奉孔子;他反对把孔子言论的价值绝对化和对孔子的盲目迷信。

这在当时( )A.背离了传统儒家思想B.开启了清代的考证学术之风C.推动了人们从正统儒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D.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4.春秋晚期,孔子(前551~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为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这表明( )A.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B.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C.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D.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5.下表为唐宋时期不同文献对人们穿着“纸衣”的记载。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唐宋时造纸技术有重大发展B.唐宋丝麻纺织出现严重衰退C.贫困百姓只能穿纸制的衣服D.纸衣一度成为唐宋流行服饰6.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020年浙江选考专题冲刺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020年浙江选考专题冲刺

专题0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解读本专题属于高考高频考查专题。

从命题角度来看,注重考查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演变及特点、主要的思想家及其主张,如百家争鸣的特点、先秦时期儒家倡导的施政为民思想、汉代儒学地位的上升、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及其价值等;对于科举制,既可单一考查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及现实意义,又可综合考查儒学发展的思想价值。

从学科素养角度来看,注重对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

从考查题型来看,以选择题为主。

复习本专题需要注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思想发展的脉络,注意各种思想的基本含义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需要适当阅读一些经典原文或思想史资料,也需要理解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思想与生活的联系,对古代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进行一定的思考和探究。

本专题在高考中属于高频专题。

本专题主要内容包含四大发明及其影响、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古代文学形式以及代表作、代表人物。

从命题角度来看,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多以作品的特点或影响考查相关人物或科技文化发展的概况,如古代四大发明及其外传、古代军事著作对火药和指南鱼的记载、古代书法艺术的特点、古代文学的成就及其代表人物等。

从学科素养的角度来看,多考查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即古代科技、艺术与文学成就的历史阶段特征。

复习本专题内容应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一分为二地认识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民族文化观和世界文化观。

复习过程中还应学会运用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原理来理解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阶段特征古代科技成就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古代艺术中国古代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各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构成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中国画、京剧等是中国文化的突出代表古代文学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均有突出成就,涌现出许多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3: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单选题1.(2019·全国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经济发展水平B. 绘画技术进步C. 政治权力干预 D. 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分析】儒家思想强调的是礼义廉耻,端庄娴雅。

材料中注重对佛像服饰的修饰体现的是佛教在传入过程中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

经济发展水平与佛像服饰变化无关,A选项排除。

绘画技术与佛像造型和服饰变化无关,B选项排除。

政治权力干预佛教发展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汉代儒学发展的准确把握,由材料中佛像的裸体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受到中国的儒家思想影响。

2.(2019·全国Ⅱ)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A.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 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 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 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考点】宋明理学【解析】【分析】“ 四时佳兴与人同”的意思是春夏秋冬四时,也都有各自的美好时光与特殊盛景,这些都需要人去品味。

“ 道通天地有形外”指的是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和无形的事务,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体现的是人与万物皆同理,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作者享受自然的人生态度,A选项排除。

材料体现的是作者享受自然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程朱理学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2019·全国Ⅱ)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 王国势力强大B.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 现实统治需要 D.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的“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和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C选项符合题意。

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了王国问题,A选项排除。

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B选项排除。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现的是思想文化专制和,与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无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汉代儒学的准确把握,汉初的“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和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4.(2019•北京)《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诸子“百家争鸣” B. 始皇帝焚书坑儒 C. 汉武帝独尊儒术 D. 司马迁撰《史记》【答案】C【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分析】由材料“ 《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 ”可以看出汉代儒学地位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行,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C正确;百家争鸣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儒家、道家、法家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而非儒家独尊,排除A;B项的影响是对儒家思想具有毁灭性的打击,排除;D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时依据题干材料,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

二、材料分析题5.(2019·天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候,一医天下”。

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聚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实好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材料三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

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

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答案】(1)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

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

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

(2)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

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

(3)适应时代需要,发展了大一统理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分析】(1)相同点:根据材料“霸诸候,一医天下”及“定于一”可知孔子和孟子都希望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

不同点:根据材料“企望周之复兴”可知,孔子主张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根据材料“尊新王”可知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

原因: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

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

(2)特点:根据材料“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聚天下不难矣”可知强调法、术、势的作用;根据材料“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可知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根据材料“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可知强调君权至上;成败:根据商鞅变法的影响及秦朝的盛衰可以总结为: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大一统”理论适应时代需要,发展了大一统理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点评】本提侧重于考查百家争鸣及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理解学术思想的发展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6.(2019•北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记忆与祖先认同】材料一: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

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

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

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

”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历史记忆与时代使命】材料二:黄宗羲生活于明末清初,两百年后其政治思想备受推崇。

梁启超与谭嗣同等曾将《明夷待访录》“节钞”送人。

革命党人陈天华认为,《明夷待访录》“虽不及《民约论》(又译《社会契约论》)之完备,民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

该书中的《原君》《原臣》也曾被用作兴中会的宣传品。

民国时期,梁启超反思说:“畴昔谈立宪、谈共和者,偶见经典中某字某句与立宪、共和等字义略相近,辄摭拾以沾沾自喜,谓此制为我所固有。

其实今世共和、立宪制度之为物,即泰西亦不过起于近百年……比附之言,传播既广……以为所谓立宪、共和者不过如是,而不复追求其真义之所存。

”【历史记忆与历史书写】材料三:法国高中历史教科书(法德通用版)有关“法国大革命”的部分思考题序思考题号阅读阿瑟·杨(当时旅法的英国人)的游记节选,作者认为1787年君主制危1机主要表现有哪些?2 持续数百年之久的旧制度为什么在几个月之内就崩溃了?3 旧制度下,贵族和教士都有哪些特权?阅读西哀士的《什么是第三等级》节选,为什么西哀士认为贵族成了“让人4难以忍受的阶层”,而只有第三等级才能代表整个民族?5 大卫通过他的画《网球厅宣誓》想传达怎样的政治信息?6 为什么攻占巴士底狱被视为旧制度崩溃的象征?7 阅读《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列表比较二者的异同。

8 组织关于《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现实性的讨论。

9 阅读课本中的示意图,1791年的立宪君主制与现代民主制有什么异同?10 欧洲人是如何理解和接纳法国大革命的?11 你认为纪念法国大革命还有意义吗?12 为什么法国大革命没有像英国那样产生一个持久的立宪君主制?(1)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

(2)评析清末民初关于黄宗羲的“记忆复兴”这一现象。

(3)①上表中思考题具有哪些特点?并简要说明。

②为“美国独立战争—华盛顿—联邦政府的建立”这一单元的学习,设计一组思考题。

【答案】(1)目的:认同中原文化;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

过程: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延续这一祖先认同;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加以强化。

效果:北魏统治者获得汉臣认可,通过祖先认同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2)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民本)。

晚清时期,维新、革命志士主张开启民智,反对君主专制,宣传民主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